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對美國教育的一些反思(1)

2014年09月09日
人家沒有升學壓力,不代表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沒有壓力;美國的學生可以不擔心自己成績差,卻要擔心自己進不了足球隊、棒球隊,約不到人去舞會、說宅又不夠怪咖當不了駭客。

當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將來要就業,也會擔心自己沒有職場競爭力、沒有錢。 他們一樣有壓力,只是他們的壓力來源是更上層的「生存」,而台灣的小孩不直接擔心「生存」、而是擔心「課業」 -- 這台灣教育文化的特色,像德國的幼稚園不教任何東西、只是玩一樣,這是他們的特色。

美國家長的確不那麼重視課業,但他們一樣會為小孩子擔心,因為美國一樣競爭、一樣有人能力較差。 各種能力和興趣也一樣有「容易賺到錢」、「很酷」和「賺不到錢」、「很怪」的分別。

美國、歐盟在大經濟體裡面,個人的長處如果出眾一點,也許就有人願意花錢跟你買,像電影「超級8」裡面的男主角,他的志向是當電影特殊化妝師。

但是在台灣呢,你得先要有夠成熟和強盛的電影產業。
美國也有很多人手工製家具、手工製筆;但如果社會上的有錢人沒那麼多,誰能花四五千塊買一隻木頭筆,或是花五六萬買一副木製鏡框?

舉凡表演藝術的工作者、裝製藝術的工作者,他們需要展場、大樓大廳、活動會場或是競賽節目來提供工作;台灣有些在這領域有長才的,後來都出國了,為什麼?

出國,那也是一種成本;那如果你的能力沒有那麼出眾,就出不了國、也沒辦法在國內靠它過活。

不要只是羨慕人家「沒有課業壓力」,大家都有「生存壓力」;只是台灣的就業職缺集中、生涯路線因而受限,使得「課業」之類的特定發展成為顯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