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rtemis(*☻-☻*)

網友談數學

2014年10月06日
我認為應該不是說要「生活化」;其實數學不是在生活中不實用,而是生活中的數學太艱深,所以都有專家和儀器代勞了。

我認為應該要改革的方向是「生活、職業競爭力」和、「可操作性」

數學不一定要「循歷史脈絡」、「從學理一路推導」。

在國中部份,我認為可以把 程式語言、電路邏輯、生活應用、財經常識 等應用層面放在國中,然後把基礎學理放在國三、高中,再把進階的學理放在讓學生必選的,幾門大學預修課程裡。

但最關鍵的還是師資;對數學教育的改革,如果能「讓學校老師教得好一點」,很多其實是不急於一時的

-- 先讓老師教得好一點,再看看學生是否真的會「什麼也沒獲得,就是套了一堆公式」

而如果要進行,更具開創性的數學教育改革,不論是誰提出來的;那仍逃不過師資這一關。 甚至越是開創性的改革,對師素質的要求,或的新能力師資的要求往往越高。

思考數學教育的人不能忽視了這一點。




「主動推論出結果」遠比「學」還要難。

許多人檢討數學教育,常常會把「更高的境界」當成是「另一個做法」;
基本上一個問題出現,我們要想得到它的解決方法,除了天才,那無論如何必然是我們曾經學過、體驗過、或至少自己想過類似流程的作法。

越是聰明的人,越能觸類旁通;在不同領域上,同樣的作法,甚至只是同樣的概念,他都有可能引用過來。 越是聰明的人,也越能夠「帶著未知往下想、想得更深、也想得更清楚」

未知的條件越多,想得越不清楚,心裡的迷團越大,就像揹著沈重的石頭在走一樣。

而這裡面,又還有語意學,和現實經驗的干擾。 除了智能,還有情緒控管的干擾。

一個越「現實」的問題出來,往往越難想出結果;老師們要避免,總是讓學生感覺到 "反正我想不出來、等別人說吧" 或「反正我想不出來,等一下老師就會講」

「教」、「學」其實是基本功,要不然科展、競試也就不會被視為頂尖了。

包括我之前也聽過網友說,數學應該「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的問題裡找到可以使用的數學 -- 而不是一直算」

我也是這麼說的:「從現實問題中找到數學模式,那是更高的境界」

我想,如果可以的話,應該許多老師都會希望讓學生有能力「從現實問題中找到數學模式」,或是「從情境中主動推論出結果」

但其實絕大多數的學生,在沒有「學」過的情況下,是很難辦到這點的。 而在學校的課堂中,試著這麼做的老師,也要冒一個風險,就是他會有不少學生「學得不夠」,甚至「沒有學到東西」

因為程度不頂尖的學生,說實在話,不論在怎樣的課堂裡,他就是只能學;

他學的如果不是「老師詳細解說」下「正好適合他學 -- 建基於他先前學過的知識」,而且「有充份的練習以便於內化」 的學問。

他學的如果是那些「感覺很有越」、「但其實很難,只能說,聽老師講得很有道理」、「但真的要讓自己再使用一次這知識,是沒辦法的」、「但沒關係,因為下一堂課又是新的一個有趣的東西」

那就像看人家變魔術一樣,即便不只是看人家變,而是「看人家講解魔術」,普通人也沒辦法看過一遍就能變得出來。

而這些「情境問題」往往耗時很長,老師通常不會針對同一個知識、類似的情境帶學生練習、又練習。

於是,就像我也很愛看電視上的魔術破解秀一樣,每集看他破解一兩個魔術,但半年下來,究竟讓我學到了什麼呢?

前面才有人提到「精菁就開特別班去教他們」,言下之意,是國高中課堂裡的數學,應該為程度非頂尖的學生們設計。

那麼這些有趣好玩的課程,真的能夠從頭積極參與到尾、偶有突破、有成機感,又因為天賦好所以不需要反覆練習,就能把「學習成果」帶到下一學期的學生,其實反而都是菁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