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rtemis(*☻-☻*)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房價泡沫化? 產學各唱各的調

2012年03月16日
公開
71

房價泡沫化? 產學各唱各的調 【網路地產王/曾炳鈞/綜合】   現在是不是購屋的好時機?十之八九都認為,目前房價處於高點盤整,等過完年後再說,甚至有人大膽預測,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價突破每坪65萬元均價,等於衝出紅色警戒線,房市恐怕泡沫化。業者普遍認為,台北市的房價沒有「泡沫化」的危機,只有「兩極化」的現象;至於學者卻一口咬定,「兩極化」必然導致「泡沫化」,兩者同時並存,毫不衝突。 ■ 彭培業:只有兩極化,沒有泡沫化   今年第三季的台北市房價,每坪均價突破四十萬元大關,與去年同期相較,一年來漲幅趨近一成,面對北市房價如此驚人漲勢,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頻頻發出「房價泡沫化」警訊,就連屬於業界的台灣不動產交易中心也預估,假使台北市大安區的每坪均價衝出65萬警戒線,恐將面臨房價泡沫化危機。   台灣房屋首席總經理彭培業認為,目前房市沒有泡沫化的危機,只有兩極化的現象,大安區的房價不會因為衝上65萬元均價,就一定面臨房價泡沫化;彭培業舉例,財力雄厚的頂新魏家買下豪宅帝寶,目的不是為了轉手套利,更不可能降價廉售,重點在於標的物的條件是否夠好,兼具環境品質、生活機能、增值潛力等要素的理想宅。 ■ 花敬群:「兩極化」必然「泡沫化」   太平洋房屋代銷事業總經理賴勝源表示,為了抑制高房價,媒體不但盛傳房價泡沫化,網友甚至號召「十年不買屋」運動,這種仇富心態對於房價於事無補。賴勝源認為,以台北市的特殊地位和環境來看,在M型經濟結構中,就算全省其他縣市房價下跌,台北市的中、長期房價仍然大有上漲空間,唯有「以量制價」才能平抑房價。   玄奘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花敬群批評,政府打算沿著機場捷運線興建平價宅,無疑太過於簡化問題,假使蓋錯地方,將重蹈國宅滯銷的覆轍;至於房價泡沫化本來就存在,現在就等何時會破滅,目前北市房價的確趨於兩極化,也必然會走向泡沫化,兩者毫不衝突;若說大安區均價破65萬,就一定走向泡沫化,這個說法毫無論證基礎。花敬群嘆道,現今所有的房市論點,幾乎可用「瘋狂」兩字代替。 ============================================= 仇富的豪宅稅(陳家煜) 台北市草擬對豪宅課稅的方案,起因為房價高漲,一般中產階級負擔不起房子。但是豪宅稅不但達不到讓一般民眾買得起房子的目標,反而得不償失,還是請郝市長改弦易張,另尋他途。 先不論豪宅市場和一般民眾財力可及的市場本是涇渭不同,抑制豪宅市場並無助於一般房市,姑且讓我們假設房市是一個大市場好了。房屋稅的增加,對房屋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是同時抑制的,而經濟學告訴我們,供給和需求的同時下降,對房價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是成交量是一定會下跌。成交量的下跌正好和豪宅稅的本意相反,本來是要讓更多人買得起房子,結果反而造成更少人買賣房子。 既然無法實現名目上的目標,豪宅稅帶給社會的好處就是初估那每年區區三億的稅收,還有滿足部分人仇富的心理而已。一個公共政策的好壞取決於帶給社會的淨好處是否大於淨壞處,豪宅稅的好處不多,壞處卻是不少。首先是這「區區三億」是否真的課得到,很有問題。台北市不是包在真空球裡的人間天堂,「此處不留爺,更有留爺處」,一個對富豪仇視的環境,自然是會把富豪趕去別的地方,也把富豪生活周邊的生意也趕去別的地方。本來人不親土親,大家可以忍受一下台北不那麼便捷舒適的基礎建設,不那麼友善的政府機關,而願意置產於此,但豪宅稅一弄,可能正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富人要跑,錢還不長腳?也不用管香港、上海或是新加坡來搶富豪了,看高雄怎麼輕易地把影視產業從台北吸走,就知道台北市的自滿心態有多嚴重了。 貧富對立向下沉淪 本來幾個富豪對經濟貢獻也不算太大,趕走就趕走了,但是豪宅稅背後的「仇富」心態,可是會把台灣一向鼓勵白手起家,獎勵社會垂直流動的優良社會文化給消滅。為什麼奉公守法,靠著自己的努力賺來的錢,已經被課過一次稅了,還要被視為骯髒無比的不義之財?長期這樣下去,誰願意創業來創造就業機會,誰願意永遠被當成壞人?如果社會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仇富,台灣真正向下沉淪之日也就不遠了。 要解決中產階級買不起房子的問題,經濟學家有很簡單的方法。除了要先收起豪宅稅這種民粹式的語言外,更重要的是趕緊想辦法提升房屋的供給,供給的增加才是價跌量升的不二法門。政府可以做的事很多,看是容積率限制太多,還是土地使用管制太多,還是土地徵用不易,還是成立建設公司曠日廢時,還是開發商缺乏稅務上的誘因蓋新大樓。諸如此類,政府在法令上可以變革之處不勝枚舉,台北市捨此不求,而動輒給富人穿小鞋,不是在搞政治,難道是在搞經濟?

討厭考試

2012年03月15日
公開
75

以前原本快快樂樂的她 現在突然越來越討厭考試了... 兒:馬麻~為什麼要有考試?然後又有分數?阿嬤又愛問我考幾分? 你們大人就只會關心我考幾分? 母:馬麻不會給你壓力.只要你搞清楚課文內容.考試是考你懂不懂? 考你會不會啊! 你只要放輕鬆.如果不會的下次搞懂了就好了.. 兒:可是如果考不好.我也會不開心.覺得自己笨...(嗚嗚....) (然後哭得亂七八糟的) 母:..... 這是這學期常上演的戲碼 奇怪~~她一向對自己頗為有自信 現在怎麼了??? 需要跟老師溝通嗎? 她算是班上的模範指標 老師從不只一次在我面前誇她懂事乖巧.名列前茅...等等 我心裡想:才小二吧~ 現在也看不大出來 重要的是有所謂的"小二症候群" 該不會真的發生了吧 ----------------------------------------------------------------- (補充文獻) **********************兒童發展的一般特徵 ************************* •低年級: •生長緩慢而穩定。 •女孩比男孩早熟。 •為發洩過剩的精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 •休閒興趣也顯現個別差異,有的孩子喜好組合玩具、拼圖、騎腳踏車、電腦遊戲軟體、愛賽跑、跳高、跳繩、做模型、玩家家酒、直排輪溜冰、下棋及打球 (尤其是籃球)等活動。 •會好奇地提出許多問題要求父母或老師回答。 •注意力短暫,對於長期要求注意力的活動易顯出坐立不安。 •愛繪畫及色彩,可以獨自遊戲或工作。 •在乎爭取成人的注意與愛護,並表現嫉妒。 •從成人的態度、語言或表情來察知是非的辨別方法,認為受到讚許的事就是對的,受到責備的事就是錯的。 •自我觀念重,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中年級: •注意力加強,並且能延長工作時間。 •常保持動態的情形,跑、跳、追逐。 •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加強。 •逐漸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從事有競爭性的活動。 •男、女孩的興趣分歧。 •開始形成同性同儕 (愛跟同性別的同學、朋友在一起),以表示被團體接納。也易形成小團體,且在乎同儕之間的批評和看法。 •因自我評價能力之發展,對成人有批評的態度。 •對來自他人的批評或譏諷相當敏感。 •喜歡藉著助人行為或自我成就取悅教師。 •對善惡的解釋有了個人的看法,不再完全依照成人的說法和標準。 •高年級: •個體個別發展的差異顯著,部分孩子有早熟現象。 •叛逆行為漸浮現,男孩的行為表現較劇烈。 •女童普遍比男童更早邁入青春期。 •男孩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個性較大而化之。 •同輩的規範開始顯得重要,依屬同伴(對同伴有依賴心、歸屬感)。 •女孩喜愛打扮自己,很在乎他人的評論。同儕間的小團體易惹風波。 •跟父母漸疏離 (不跟父母出遊、同樂…)。 •表現出成熟且多樣性的興趣。 •自我意識膨脹,常會感到成人的不公平。 •男女孩間常會互相戲弄嘲笑 (尤其常以身體器官為調侃焦點)。 •愛幻想有偏見並常表現固執、倔強的行為。 •對實際社會發生興趣後,則注意細節,因知識有限,常用情緒與偏見眼光判斷事物。 三、學齡兒童期的發展任務 1.具體運思 2.技能學習 3.自我評價 4.友誼與團隊遊戲 四、學齡兒童期的輔導策略 1.欣賞孩子的獨特性,接納孩子的差異性,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2.多鼓勵、少責備。睜大眼看孩子的優點,閉隻眼看孩子的缺點;多鼓勵,少責備,有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畢竟孩子需要鼓勵,更甚於批評。 3.製造機會,提供孩子成功的經驗,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4.處理兒童問題時,對事不對人,儘量把人與事分開思考,即使兒童的行為不對,也要讓他知道:我們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仍然喜歡他的人。還要注意公平性和避免情緒化。 5.教導孩子表達情緒,學習疏導自己的情緒,並培養課餘休閒興趣。 6.輔導兒童學習社會技巧,尊重別人,增進人己關係。 7.以開放性的發問,提供孩子思考空間,訓練邏輯思考的能力。 想法→行為→習慣→風格→生命 8.留意孩子的表現,發掘孩子的優勢與弱勢,協助孩子發展多元的智慧。 9.多提供好的行為模式讓孩子仿效學習,並可善用同儕力量給予孩子協助。 10.運用行為改變技術,讓孩子在表現我們期望的行為以後,能得到愉快的經驗,以強化良好行為。 11.提供孩子分工的機會,練習溝通協調,培養合作態度,增進團隊共事的能力。

教育的自主與自律

2012年02月23日
公開
49

((轉貼)) 教育夥伴們應該要知道的資訊! 不適任教師須法院認定屬實才可處理? 目前,國內屢有不適任教師的問題浮現,由教師占成員多數、負責教師選聘事宜的學校教評會,卻不敢積極作為,許多教師認為:事實真相如何,尚在未定之天,豈可單憑學生或家長片面的指控,即由教評會先予以解聘?萬一日後司法機關作出不同的事實認定,教評會委員豈不是要挨告?因此,主張受傷害的學生應該先提起告訴,獲得勝訴後,學校行政才能依情節決定送交教評會處理。這樣的理解與作法,顯然誤解了法律與倫理規範的份際,也忽略了學校教育的自主與自律性功能。 法律是最低度的道德規範 筆者在擔任教科書審查委員時,常有出版社提到「法律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這句話。這其實是錯的,正確的理解是「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要實現社會正義,主要必須靠行政、立法兩權,如果這兩個部門都無法伸張正義時,最後才訴諸司法審判。而且法律只是最低度的道德規範(主要指刑法而言),也就是因為法律的強大制裁效力,所以它的規範標準、尺度會放的比較寬,即沒有「法律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這種理念。 台灣師範大學林佳範教授也提到:「從立憲主義與權力分立的角度看人權的保障,司法的確是最後一道防線,但未必是唯一且最有效的救濟。理論上,所有的憲政機關都應保障人權,但司法機關是最後與最正式的救濟途徑,不僅可對抗具體的行政侵害,也可對抗立法的抽象侵害。在價值多元的社會,常出現倫理道德觀相衝突的情形,且道德漸漸退居個人的私領域,在保障相互間平等的最大自由,法律不得不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規範型態,但它是不是最低度的道德規範,則首先牽涉到它是不是道德規範?這在法理學的立場上不同,則答案也不相同。」 依照筆者的揣測,提出「法律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的論點,其實是要強調人們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不是只有法律一種,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都是可以對人的行為產生約束效力的社會規範。因此,許多事情的是非對錯,不一定要等到法院的判決定讞,因為司法既然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更重視程序正義的要求,因此訴訟的拖延是免不了的。 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無須法院認定屬實 在這種情況下,各領域發生的弊端問題,不必然要等到法院判決說了才算數,仍然可以依據各自的專業權限,在不違背程序正義的情況下作出決定。至於是否因此侵害受罰人的權益?是否因此冤屈受罰人?可以待法院判決確定後,再予以平反,這是為什麼訴願法第九三條規定行政處分不因提起訴願而停止執行的意義所在。 以學校收到學生指控教師性騷擾、屬於不適任教師為例,在經由學校委員會的調查,並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機會後,如查明性騷擾屬實,即應由教評會作出明快決定,以免這名教師繼續侵害學生。這是教師法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授權教評會有決定教師停聘、不續聘的權力的原因所在,否則直接交由法院決定即可。是以,學校在發現教師有不適任的疑慮時,即應依據法律賦予的權限,依法作出決定,切不可因循怠惰,造成學生權益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害。 這樣的理解,就是「人們應該遵守的社會規範,不是只有法律一種」的具體展現,也是為什麼教師法第十四條明定教師「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者」,會被列為教師停聘、解聘、不續聘的原因所在。因為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中,關於人權理念的基本理解雖然是:原則上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國家只有在一定的公益條件,並符合比例原則的要求下,才得制定法律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不過,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的行為規範,並不一定也不必透過國家。 事實上,為管制人民的基本權利,可能採行的方法有:一、仰賴權利主體自主、倫理地自我規制;二、由專業團體作成強制的或不具強制性的倫理規範;三、由國家制定法律規範。其中第一種規範方法等於沒規範,不足取也不易收效;第二種經由職業團體自主、自律運作的方式,對於具有高度專業自主的事業來說,比較能夠符合個別行業專業上判斷的需要,並避免開啟國家干預之門,相較於第三種方法,顯然是較為可行的。這在教育事務上的具體展現,就是關係「師道尊嚴」的教師倫理規範。 職業團體的倫理準則 在西方先進國家中,從事某一專業的人,都會組織專業團體,並根據大家共有的專業知識,制定出「倫理準則」(code of ethics),供大家遵守。這種專業或職業團體介於「國家」和「個人」之間,它代表了社會的力量,他們所遵循的「倫理準則」,代表了該專業的「集體良心」(collective comscience),能夠對個人的行為產生社會控制的效果。如果有任何團體成員的作為違反倫理準則,職業或專業團體便能發揮社會制裁的力量,出面制止,甚至開除會籍取消其從業資格。 這一「倫理準則」的制定,在教育界方面就是教師會制定自律公約的問題。為什麼強調教師的自律,因為為了實現教育活動的功能,必須防免學校受到外部的干預(主要指政府及家長而言),以及來自學校內部(如校長)的干預與監督,才能適當維護教師的自主性,發揮教師應有的專業決定。 教育專業人員的自主性(autonomy)一詞,其意義包含「自主性」與「自律性」。在自主性方面,在許多的學校教育活動中,如教材編選、生活輔導、學業評量…等,涉及高度經驗性、屬人格性、專業性與個人價值判斷,教師享有「行為裁量」(或稱「判斷餘地」),教師僅能針對自己採用的教育內容負責。因為教育內容如果受到外在的強制,教師自身便不能獲得來自學生與家長在教育上的信賴。為使教師能獲得學生與家長的充分信賴並自行負擔教育上的責任,應有保障教師教育活動自主性的必要。 在自律性方面,學校有別於一般市民社會,是具有自律性的法規範的特殊社會,教育活動應該基於教育學的專業知識考慮出發,根本非外行的立法者有能力置喙。立法者應給予專家充分的授權,以尊重教育的自主規律性,它所能以法律規定者,也僅止於方針性、原則性的指示而已。另外,除非教師的裁量有濫用或顯然不當的情況時,否則,受理爭訟事件的機關或法院,應尊重教師教育的專業自主權。 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即指出:「受理學生退學或類此處分爭訟事件之機關或法院,對於其中涉及學生之品行考核、學業評量或懲處方式之選擇,應尊重教師及學校本於專業及對事實真象之熟知所為之決定,僅於其判斷或裁量違法或顯然不當時,得予撤銷或變更。」是以,應確保教師專門研究與判斷的自主性,以期教師能發揮專業知識,不宜由外力來任意指揮與干預,而應尊重教師及其專業團體專業的判斷與自律的規範。 自主與自律是贏得尊重的基礎 現在國人都忽略了「自律性」,只重視「自主性」,以為只要從過去專制威權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就能透過各行各業的專業自主決定,使整個社會撥亂反正。殊不知「自主」與「自律」必須密切配合,才能使所有的專業決定更慎重,避免濫用權力。社會各界之所以要求國家應該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性,減少介入管制的可能,目的無非是基於學校教育的特殊性與目的,而非授予教師恣意的、不受限制的教學自由,教育專業人員必須透過自重與自律,表彰出教育的專業性,才能獲得來自全民的尊重與信賴。 可惜的是,當前國內各職業團體的共同特色之一,是大家普遍缺乏「職業倫理」的概念。職業倫理的產生,是某一行業的從業人員以道德為基礎,根據本身的專業知識,經過不斷地對話與邏輯推演,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自律性道德,它是國家法律之外的民間社會的一套正義標準,具有拘束所有從業人員的效力。 我國因為實施長期的動員戡亂體制,限制了人民的集會結社自由,政府並全面推行「黨化政策」,將大多數人民團體置於國民黨的掌控之下,以至於大多數的人民團體喪失「自主性」,更發展不出所謂的「自律性」。結果大多數的職業團體都沒有制訂「倫理準則」,縱使制訂也大多形同具文。 教師會的功能與定位 在這樣的認知下,各級學校的教師團體─教師會,應該重新檢討它的功能與定位。教師會應積極發揮出團體的自律精神,這是為什麼教師法第二七條第一款、第六款分別規定教師會的組織任務為: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專業自主權、制定教師自律公約。因為專業自主權與自律精神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只享權利不盡義務。教師盡了義務沒有?有無違反「師道」?法律授權教師會自行來認定,教師會實在不宜再將自己只定位為爭取教師福利的團體。 由這些說明可知,教育工作能夠被認為是一種專業,能夠獲得社會各界尊重(師道尊嚴),必須自主與自律。教師們在大聲疾呼專業自主的同時,似乎未能同步有自律性的要求,因為目前仍有許多教師從事不當補習、介紹學生至補習班(以賺取佣金)、在課堂上聽取股票訊息或代作科展等事例,卻未見學校教評會、成績考核委員會或教師會加以處理,如此難怪師道尊嚴日益淪喪! 現在,各級教師會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律公約的制定,但是否是多數教師經由不斷的檢討、思辯而獲致的共同意見,恐有疑問。因此,我們很少聽到教育界的亂象是經由教師自律自省的結果,於是當弊端一再爆發,所謂的師道尊嚴,所謂的教育界是社會清流,也就一再地被踐踏;多數教師負責盡職的表現,也就被一筆勾消。 為什麼學校相關委員會能夠容許教師在上班時間上街買菜,容許教師在課堂上收聽股票訊息,默認教師在校外從事不當補習,種種的不法事例,難道得靜待立法或司法的介入,才能有所導正?筆者無意否定多數教師的敬業樂業,但引起新聞媒體或社會大眾關注的,卻是這些少數教師的不當作為。如果教師再不展現自律性的要求,師道尊嚴只有日益淪喪! 後記 這是一篇多前發表的文章,曾被轉載在許多教師團體出刊的雜誌上,顯見教師們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時隔十年,筆者當年對於學校教育環境的許多觀察是否仍然存在,不得而知。不過,目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不適任教師未受到妥善處理的新聞報導,而這必須靠成員是由教師占多數的教評會、教師申評會處理,就可知道學校教育的自主與自律問題,仍未根本獲得解決。特別附記加以說明!

JIM THOMPSON 品牌故事

2012年02月17日
公開
46

好友送了這款有名的泰國絲包包 JIM THOMPSON 材質是高級的帆布 作工之精細 簡直是讓人喜出望外~ ((關於泰絲傳奇 JIM THOMPSON 品牌故事:)) Jim Thompson的絲綢王國,已經成為領導國際絲製品和家飾的時尚品牌。 曼谷包除了大眾品牌NaRaYa之外,您不得不認識的國際名牌 Jim Thompson, 共同與時尚名媛奢極享受世界一流精品! 泰絲的細滑柔順已在時尚圈帶起一股絲品潮流,而「Jim Thompson」 更是一定要認識的泰絲品牌。 雖然Jim Thompson是個美國人,但他可能是最懂東南亞文化的外國人了. 在Jim Thompson極力推動之下,色澤鮮豔的泰絲成為紐約時尚界的新寵兒, 除了拯救了這個古老產業以外,也創造了自己的絲綢王國。 蠶絲是泰國的特產,製品從衣服、包包、領帶到家用品都有, 而其中最有名的品牌便是Jim Thompson。 Jim Thompson原本是一個紐約的建築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經短暫的在OSS(Office of Strategic Servces,CIA的前身)服務過。 戰爭結束後,他搬到泰國並發展泰絲出口的事業。 Jim Thompson在1967年到馬來西亞的卡麥隆高地(Cameron Highland)時離奇失蹤, 經過搜索仍無所獲,他下落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 有一說是他心臟病發, 也有人說是被CIA暗殺。 Jim Thompson 失蹤之後,身後留下的房子跟收藏後來成立博物館, 就叫做Jim Thompson’s House Museum,由基金會負責保管及營運。 泰絲非泰國獨有,泰國也非絲產量最多的地區,但泰絲卻聞名全球, 幾乎成了「絲」的代名詞,這一切要拜美國人Jim Thompson之賜. 二次大戰後,他以獨有的手工、設計和行銷手法,讓細滑柔順的泰絲形成一股風潮, 成為時尚界的寵兒,這也成就Jim Thompson 今日位居全球最大的手工絲及高級絲的品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