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兩隻牛的媽媽

傳說∼那一年的冬至

2006年12月22日
前言

歲時節慶最足以突顯一個國家的特色,更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吾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所蘊育出的節日活動尤其多采多姿有趣的是,幾乎每一個民俗節日都有與它相對應的特殊的節日食品,譬如元宵節有元宵,端午節是粽子,中秋節有月餅,冬至則是吃湯圓。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呢?

一、傳說∼那一年的冬至...

很久很久以前,在福建、廣東省一帶鬧了飢荒,很多人家因此被迫離鄉背井,到處乞討度日。這一年的冬至,福建南部的一個小城來了三個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乞丐,看起來是一家人的樣子,其中那個媽媽已經瘦得不成人形,終於體力不支的倒了下來。乞丐和女孩兒號啕大哭,可是,天寒地凍的每一戶人家把門窗都關得好緊,好不容易,有一戶人家開了門,見了這一家三口,心中著實覺得可憐,就取出了錢給乞丐,讓他埋葬了妻子,這乞丐遂忍下心腸將女兒抵押給這戶人家當奴婢,小小年級的女孩兒,一下子同時面臨生離死別,哭得暈了過去,乞丐趕緊向主人討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給灌醒了,見碗底有幾粒糯米糰,就要女兒也吃了,誰知女兒很孝順,也執意要父親吃,這父女倆推推讓讓,終於說定:「每個糯米糰都是一人吃一半,等到以後團圓了,再吃圓圓滾滾的湯圓。」兩個人含著淚,吃完了圓子...。

一年、兩年過去了,乞丐始終沒出現,可這女兒並不死心,每一年的冬至都在思念和期待中苦苦地捱過,又是一年的冬至快到了,這些天,女孩兒一直在想:「也許是父親認不得路,才會沒來找我吧?」於是,她向主人編了個故事說道:「冬至那一天,家家戶戶都在吃圓子,門神也應該敬敬衪才是呀!」主人很快便答應了,於是,女孩兒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糰,黏貼在門環上,「希望父親到了城裏,一看到這糯米糰,就知道我在這一家等他」她想。

  可是,乞丐仍然沒有出現,一年又一年的過去,女孩兒依舊搓著湯圓,黏在門環、紙窗、牛舍、鴨寮,好多好多地方,每一年的冬至,彷彿透過這些,女孩兒可以寄託對父親很深的思念,也許是女孩兒的孝心感動了鄉人,漸漸地,冬至這一天把糯米糰黏貼在門環上的人家愈來愈多了。

在冬至這一天,能夠平平安安地團聚一起搓湯圓、吃湯圓,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雖然在團圓的溫馨中,也微微透露出一絲辛酸的滋味。

二、起源∼每一年的冬至...

「冬至」是怎樣的一天?

農曆每一年有廾四個節氣,冬至大概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這一天,白天最短,從日出到日落大約只有十小時左右。過了冬至以後,日光照射向北移動,因此北半球的白天會愈來愈長,一直到九十一天以後的「春分」,白天和黑夜剛好各占十二個小時,由於白天愈來愈長,古人認為從這一天起,陰氣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從此萌芽勃發。
由於陽氣萌芽,人們的活力受到激勵也愈來愈充沛,有一種從頭開始的喜悅,過了冬至,就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所以才會有「吃了湯圓,添了一歲」的說法。

在我國周代到秦代之間就曾經以冬至的農曆十一月作為歲首。漢朝以後,雖然改以正月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可是朝廷仍很重視冬至這一天,把冬至訂為節日,當天百官放假,冬至吃湯圓不僅象徵團圓,因為節氣的關係更含有「成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