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看看芬蘭怎麼讓他們的下一代脫離貧窮

2011年01月13日
世界經濟專家以「知識」來界定是否屬於開發國家,換句話說-「知識的差距」會造成「貧富的差距」。所以想要脫貧,就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思維來培育知識社會的人才,否則,如果輸在起跑點上,想超越就更困難了。

教授未來學多年,持續呼籲社會,要跟上社會變遷腳步,否則將會被淘汰於新社會的洪流中。近年來,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加入貧窮行列的人越來越多。有朋友 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我回答說這就如同人類進入知識社會後,出生率就會降低一樣,是社會趨勢。是以,如果政府及人民不積極面對因應,那少子化會繼 續,貧窮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貧富與知識 造成差距關鍵

為什麼人類進入知識社會後,貧富差距會擴大呢?主要原因就是「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產。比如,美國前10%的知識工作者的所得,占了全國民所得的50%。

世界經濟專家直接點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區別,不再是土地、資金,而是「知識」,也是說造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民所得或是進步的差距,主要來自於「知識」,所以經濟學家稱之為「知識的差距」。

在知識社會,無論是個人或企業,若不能有效運用及創新知識,將失去競爭優勢。由於「知識」成為知識社會的重要資產,在知識社會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 「知識的差距」會造成「貧富的差距」。 「那不是很正常嗎?」我再回朋友的提問:「別急,重點在後頭。形成『貧富的差距』後,會造成『知識的差距』」。想想,現在的社會,從出生開始就進入各種學 習環境並吸收知識,富有家庭可以提供小孩良好「知識環境」的機會遠高於貧窮家庭。也就是說,富有家庭小孩在從小就會比貧窮家庭小孩擁有更好的知識環境,從 小就形成知識的差距,起跑點就落後了。如果政府不思考補強辦法,這知識差距就會持續擴大,而後,知識差距再度形成貧富差距,造成惡性循環。

新科技高中 不給標準答案

日本趨勢家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提出M 型社會觀點,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愈富,財富快速攀升;相反的,原本穩定社會力量的中產階級,在新世紀的社會中,因為社會變遷,流失競爭力,而淪 落到中下階層。根據大前的統計,日本已有8 成人口,淪入中低收入階層。不只日本,全球的國家只要進入知識社會就會形成「貧富差距擴大」。美國,1970 年代時,企業的執行長(總經理)薪水約一般員工的15~20 倍;1990 年代就增加到150~350 倍;現在更是超過500 倍。台灣的貧富差距從97 年的7.73 倍提高到98 年8.22倍到99 年近9 倍。「如此嚴重的社會不均,怎麼辦?」其實政府及社會要齊心協力因應此一問題。政府若不關注此一問題,貧富差距必定持續惡化。政府可以透過稅制、社會福 利、獎勵創業及提升教育品質等諸多措施,來拉近貧富差距。

其中,教育是脫貧最重要的關鍵,因為,「知識的差距」會形成 「貧富的差距」。教育部門要進行三件教育改革工程。其一,學校要教導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其二,修正輕技職重高教的思維。其三,縮短因「貧富差距」而 造成「知識差距」。首先,由於社會變遷,新社會需要新競爭力,教育部門如果培養學生的能力跟不上時代,學生畢業後當然失去競爭力。管理大師彼得.社拉克遠 在1969 年就提出「知識社會」時代即將來臨,而「知識」的價值主要指的是新觀念、新創意,這不是傳統的死背填鴨教育環境所能學習到的。也因此,日本在1995 年正式宣布告別「模仿時代」,邁向「科技、創新立國」的時代。日本的學習文化也因此隨之改變,學習的重心從以模仿為主體轉成以創新為主體。未來學大師《第 三波》的作者艾文• 托佛勒指出:送小孩上第二波的學校,標準答案,既有知識,反覆練習,強調考試與背頌;知名作家肯• 羅賓森在《讓天賦自由》中表示,世界快速變遷,但人類的教育方式,甚至心靈都還限囿在過去的舊思維體系中;他強調:「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 績。」因此有些教育方式是為工業社會時代的社會需要所設計,在現在的知識社會中,已經不符時代需求;為了面對新趨勢,美國已開設「新科技高中」,不給標準 答案,培養思考、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輕技職政策 造成雙輸局面

很可惜的,台灣的教育方式主要還停留在工業社會的思維,讀書為了考試,為了升學。還在重複背頌的填鴨式教育,沒有培養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思考力、創新力、口 才溝通及執行力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畢業生薪水比10 年前還低的主要原因。社會持續變遷,新社會產生新競爭力。《學習已經落伍了—掌握知識管理才是贏家》書中,提出知識社會中的6 項關鍵能力:1. 知識選擇力。2. 知識吸收力。3. 知識運用力。4. 知識萃取力。5. 知識創新力。6. 知識傳播力。以及6 項生活關鍵能力:1. 吃苦耐勞。2. 勇於負責。3. 溝通互動。4. 獨立自主。5. 解決問題。6. 挫折恢復(AQ)。台灣的教育應將這些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融入教育中,讓學生習得這些能力。

否則,畢業後沒有具備新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在職場上淪為弱勢,掉入貧窮線是必然的事。

在輕技職重高教方面,台灣由於常期以來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學而優則仕」。

這讓教育單位及整個社會以高教為優,認為技職體系為次等。

尤有甚之,整個教育政策及經費分配都受到荼毒。以瑞士為例,瑞士認為大學是精英教育,不見得每個人都需要讀大學。

瑞士與我國一樣是9 年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後,不想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上職業學校。由於職業學校規劃得非常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所學的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相 當高的薪資。瑞士的國民所得約3 萬4 千美元是我國的2.2 倍,但大學的平均數量是我國的三分之一,勞動人口中之只有三分之一大學畢業。瑞士前3 大產值的產業,其工作人員主要是相當於台灣高職畢業生,瑞士的基本工資是7 萬5 千元,很明顯的,技職體系的競爭力不低於高教高學歷體系。再看芬蘭,芬蘭的技職與高中比例是6:4。

多年前我就指出, 在知識社會中,「重高教,輕技職」是錯誤的思維。也因此,社會將開始「重技職」。 這幾年來從國中進入高工職的比率及分數開始提高,以及高中生入學技職增加的趨勢,證實了我的觀點。教育部門也應該將傳統教育經費「重高教,輕技職」的舊思 維,轉換成高教技職並重。不要花大筆的教育經費培養出一大批「學非所用」之人,這樣是除了浪費教育資源外,也培養了低競爭力的人力資源。這造成 「lose-lose」雙輸局面。

新教育思維 脫貧最佳助力

在縮短因「貧富的差距」造成知識的差距方面,芬蘭的教育改格值得借鏡。OECD 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 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的結果顯示,全球10多個受測國家中,學校的學生之間,成積優劣差異平均高達36%,芬蘭則是5%。為什麼呢?因為,芬蘭的教育 理念的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反其道而行,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在OECD 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在每一個孩子都應公平的得到教育資源的主軸下,芬蘭不是只會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 要的地方」,也就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義務教育和學習遲緩者身上。也由於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全國60 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4 千所學校,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平均每校約150人,每班人數不超過20 人。小班小校的制度以及教育資源的「專注」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之推動,這讓芬蘭成功的縮短因貧富差距造成的知識差距。

芬蘭國民所得原本與我國 相差不多,成功的進行教育改革後,國民所得達24,000 美金。OECD 評比,芬蘭的國家競爭力多年奪全球之冠,讓人民不只脫貧還成為富有,就是因為芬蘭成功的將知識社會的競爭力,融入教育體系,培養了具新社會競爭力的國民。 台灣在工業社會時成功的推動9 年義務教育,讓台灣脫貧曾一度成為亞洲4 小龍之首。由此可知台灣進入知識社會後,要以全新的教育思維來培育知識社會的人才,才能脫貧!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p=1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