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日期

#Tag

育兒筆記

2016年03月11日
公開
88

做一個轉敗為勝的父母(筆記) 很多家長很了不起,因為他們的小孩在學校都是名列前矛,每科成績都很亮麗,數學好,會彈鋼琴,還會拉小提琴。還有一些家的小孩更了不起,因為他們的小孩不管上高中,還是上大學都是保送,一路從建中北一女一直到台大,再從碩士念到博士。人家都稱這種優等生的家長是鄉里之光,稱讚這種家長教子有方。如果家裡兩個小孩都讀台大博士,那麼人家還會稱這種家長為最成功的父母。我們現代的人全都認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敗都在看小孩的成績表現,所以我們所有的父母都把小孩唸好書當成是家長教育小孩最大最終目標。萬一你的孩子成績名列班級的後半段,不但數學不好,英文不會,還又不會彈琴的時候,人家就會覺得你教育小孩完全是失敗了。 是啊,在現今這種社會,自己的小孩數學不好,英文差還真是讓我們做父母的顏面盡失,好像我們做父母的根本沒盡到為人父母應盡的責任一樣,竟然如此放任自己的小孩成為一個沒頭腦的笨小孩。小孩在學校的表現不好,父母自己本身已經夠難堪了,但是有些媽媽們竟然還會虛情假意假裝很有同理心的安慰妳說:「唉呀,妳的小孩能考這樣已經算不錯了。班上還有一個小孩考得比你家小孩更差呢!」她們嘴裡好像在安慰妳,但是事實上她們的嘴臉卻明顯擺出「哪種樹生哪種果子」「老鼠生的孩子只會打洞」的姿態,讓人看了就想直接去撞牆,懊惱自己的孩子不能替自己出人頭地。 愛比的媽媽們永遠不能滿足於自己的小孩只有功課比你家小孩強,她們還愛比小孩彈鋼琴。她們會假裝很關心你家小孩的鋼琴進度,每個星期都要問問你家小孩現在是否已經彈完初級本了,是否已經彈完拜爾,是否已經彈莫札特了,因為她們問妳這些小事情只是她們虛情假意的開始,她們根本不在乎妳的答案,因為她們這些虛寒問暖的問候只是為了要接下去炫耀自己的小孩已經通過了皇家音樂第八級的考試,已經要參加台北市的比賽,已經想要去朱麗亞音樂學院考入學考試了。說了半天的她們小孩的光榮事蹟,其實她們想要表達的只有一個概念:我家的小孩就是這麼優秀,妳羨慕嫉妒嗎?! 當然,小孩可以比的東西多的是,從才藝比賽,從上個星期的數學考試到上上個星期的英文考試都可以是每個家長熱烈討論的話題。這些家長們熱衷於相互比較,不是因為她們想要求進步,而是想要貶低其他小孩以藉此暗示自己小孩超人的聰明才智,說穿了,這些家長就是想用小孩來間接讚美自己的智商基因有多強,能力有多高。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前,這些家長憐憫功課差的小孩就好像在高調的同情我們這些智能差的父母一樣,真是叫人難堪。 如果妳家的小孩成績真的不好,既不會讀書,又沒什麼特殊才藝,根本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跟別人比的話,我們這些父母鐵定是會覺得心裡很受創,覺得自己顏面盡失,好像無法在其他家長面前抬頭挺胸做人一般,心虛得很。在街上看到那些趾高氣昂的其他家長還真想繞路而行,假裝沒看到,否則一見面又會沒頭沒腦的被問起成績,又是自討沒趣。在我們自己做父母的為了小孩成績不好而覺得難受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就更應該想想我們自己的小孩在學校是否會比我們家長受更多的歧視和委屈呢? 小孩成績不好到底有什麼大錯?小孩的數學不好會嚴重影響他的一生嗎?一個人搞不懂函數和微積分就不能賣電腦嗎?小孩的英文不好難道就不能開咖啡店嗎?女生不會彈鋼琴難道就交不到男朋友嗎?我們大人理智的想一想,其實小孩在校的功課差,除了他以後想做個大學教授有點困難之外,出了社會之後,只要你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社會上沒有沒有一個人會在乎你這個人在學校裡數學是否曾經考過零分。 那些功課好,在學校是資優生的小孩,他們長大後是否會跟他們小時候一樣優秀,一樣可以光宗耀組呢?這很難說。前幾天,我看了一個新聞,說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清華大學的第一名狀元考生如今落到在家鄉做個大樓警衛。有的高中資優生考進全國最高學府,但卻又因為得了憂鬱症退學返鄉。有的台大畢業生風光的到外國最高學府去留學,好不容易得了學位回台灣卻連工作都保不住,常常失業在家。這些諸多的例子只是告訴我們,小孩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孩在小的時候鋒芒畢露,家長沾沾自喜以為這小孩以後的前途似錦的話,那就是高興得太早。 以上諸多的例子只是告訴了我們大家,其實一個人要在日後成功靠的不是在校成績的優良,而是他對人生的態度與責任感。如果,一個家長掌握了教育的方向,給予小孩良好的生活態度,樂觀的心態,訓練小孩有積極的責任感,那麼你就會是一個成功的家長,讓妳的小孩一輩子生活受用無窮。 小孩成績不好,如果無法實際的改善應考的能力,那麼我們家長不妨改換另外一種心態來面對小孩成績不好的事實。 一,跟小孩一起檢討成績差的原因,討論可以改善的方法。 與其要沒頭沒腦的怒罵小孩考不及格,到不如冷靜的跟小孩一起學習面對問題,訓練小孩面對問題的能力,教導小孩如何一步一步分析問題,如何實際提出解決方案。 這樣子的檢討或許不能夠讓小孩的成績一下子就能夠有所突破,但是最起碼可以訓練小孩不用自怨自艾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找出問題的核心,從一團亂中找出一點最可行的辦法。 二,把目標放小,讓小孩能夠享有成功的感覺。 小孩成績不好遭人嘲笑,可能自己也不好受,這時如果在家還要遭父母的冷言冷語可能會自尊心大損,導致日後變成自卑沒自信。因此,家長這時更要出體諒的關懷,跟小孩一起定下「做得到」的小目標,讓小孩有只要多加努力一點就可以達到的目標,讓小孩也可以感覺他真的可以做到,以此達到加強小孩有自信的第一步。 例如,與其要訂成績目標,到不如指定小孩在一個星期之內要熟讀某一個英文課文。這樣,即使沒有考試,但卻也讓小孩達到唸英文的目的。 三,多鼓勵有責任感的小孩。 現在有很多學校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標榜什麼教育理念,功課永遠多得寫不完,而很多功課小孩都還不知道到怎麼做。有一次,我回台灣,看到我的姪女整個週末都在做功課,其中一項最讓她頭痛的是老師要他們整理出來台灣九大高山原住民的各項不同。這麼一個大的題目,人家有些大學生還會做這個題目為碩士論文,但是現在它卻成為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小孩在一星期天內必須完成的諸多功課之一。我的姪女她非常的煩惱,因為她的成績不好沒辦法名列前茅,但是我卻一直稱讚她非常有責任感,因為她整個週末除了吃飯的時間之外,其他所有的時間都在上網查資料尋找台灣九大原住民在服飾,居屋,飲食,長相上的不同(現在在台灣的閩南人和客家人恐怕也都不是太清楚他們自己族人的傳統服飾和傳統節慶吧!)。我想要趁著週末帶她出去玩都遭到拒絕,因為她說她功課做不完。 當我看到她小小年紀就要為她人生中完全用不到的資訊在耗費她人生的寶貴時間的時候,我在想,我身為一個大人如果沒有必要,我根本不會為了這種芝麻蒜小事而煩惱整個週末。但是,如果一個小孩為了學校,為了自己的責任感而一直努力的時候,我覺得這就非常難能可貴了。因此,如果你確定小孩在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的話,那麼即使他考試成績無法全班前十名,那也無所謂,無須責罵小孩不上進。小孩有責任感,有強烈的意願要把他分內的事情做好,這比什麼都重要。負責任,就可以受到獎勵。 四,多讚美小孩的小天分。 每個小孩其實都有他特殊的小天分,只是家長常常忽略了這些天分的存在。有的小孩讀書很差,可是他對設計特別有興趣,他時常會花很多時間為了一件外套特別設計圍巾,也會為了包裝禮物去選特別的繩子來綁花樣。我以前認識一個這樣的男生,他後來到了紐約去學服裝設計,其天分受到非常多人的讚美。 有些女生搞不清楚函數,但是她們對畫指甲特別有天分。她們時常在臉書上大秀她們自己設計出來的美指圖案,美麗精細到讓人讚嘆,讓人不敢相信他們只是小女生。自己的小孩如果有這種天分,做媽媽的不是應該要感到很驕傲嗎? 另外,我還有一個朋友的小孩對於動物特別有研究。她小小年紀但是對動物的各種特性,生長環境特別清楚,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自然字典一樣。妳要是不瞭解北極熊和普通棕熊有什麼差別,問她就對了,連估狗都不用了。這樣聰明的小孩即使英文不好又有什麼關係? 其實,很多父母對於自己成績不好的小孩最在意的就是怕他們不學無術,成天在外面學壞變成無所事事的流氓。我們世人不認同的流氓之所以會變成流氓也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發現他們只有從打架耍無賴才可以受到眾人的肯定和重視。因此,每個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其父母的讚美對於小孩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代表著你肯定他的才智,肯定他的努力。父母小小一句的稱讚,可以讓小孩一輩子都覺得自己自己受到重視,即使小孩在外頭受到歧視也會因為有父母的支持而更加努力。 四,多聽小孩說話。 疼愛一個成績不好的小孩事實上可以獲得小孩更大的感激,因為小孩會明白妳愛他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他非常優秀,你就是因為他是妳的小孩而愛他。我們東方人愛小孩的表現方式很多時候是很收斂的,我們不但不會在身體上對小孩摟摟抱抱,我們在言詞上也很吝嗇,不願意告訴小孩自己有多愛他。 如果妳不願意用外國人的那一套表達自己對小孩的愛,那麼妳不妨多聽小孩說話,讓自己多瞭解自己的小孩到底在想什麼。捨棄中國家長那種什麼事情都用命令式的口吻說話,放棄中國人對小孩那種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態度,試著讓自己成為小孩願意跟妳說話的家長。 在妳罵他為什麼不好好做數學作業之前,先聽聽看他今天到底在學校跟誰吵架了,他到底被誰欺負了,他到底把時間都花在哪裡了。小孩跟我們大人一樣,他們也有心情的起伏,也有快樂受委屈的時候,如果我們家長能夠跟他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心情成長,那麼我們才能比較清楚他們在成長之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癥結。只有我們家長先願意聽小孩說,小孩才會願意打開自己的心結,願意自己面對問題。這樣的小孩才能成長為一個樂觀進取的大人。 五,教導小孩不用成績和金錢衡量一切。 小孩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一個斤斤計較,現實愛計較,唯利是圖的媽媽很難教出善良的小孩。一個愛比較分數的媽媽一定會讓自己的小孩斤斤計較老師計分的方式,嘮叨老師少給了零點五分。有些小孩為了輸贏,好勝心太強甚至會以考試偷看或是偷改考試卷來企圖得到高分讓家長高興。 如果妳是一個格調比較高一點的家長,不如清高一點看開一些。要教小孩不用為分數出賣自己靈魂的話,那麼家長自己首先要自己先不計較分數。考試只是學習的一個成果象徵,考不好代表自己在某一方面還瞭解得不夠透徹,或是無法靈活的運用。成績不理想並不代表自己是廢人,但是需要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的一條路。這就像是有錢也不是快樂的保證,不是有錢就會保證你能快樂。這種人生的大道理,需要家長慢慢灌輸給小孩,讓小孩能夠從失敗中找出自己能夠適應能夠得到快樂的一條路來。如果家長能夠灌輸小孩如此正確的想法,那麼以後在顛簸的人生當中,即使困難重重,小孩也會懂得如何為自己找出一條生路,懂得如何苦中作樂。那些從小功課好沒受過什麼人生挫折的人一碰到小困難就怨天尤人,既不能吃苦又不能受委屈,人生的應變能立幾乎是零,到最後不是在家做失業啃老族,就是唉聲嘆氣過一輩子。 總之,小孩成績不好根本不是大問題。只要小孩能夠養成樂觀進取,面對困難不退縮的態度,那麼他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大老闆們,看看那些擺地攤賣小吃月入數十萬,整天笑瞇瞇做生意的小老闆們,看看那些為生活奔波卻不叫苦,每天都樂觀行事的薪水族們,他們的日子過得不是也很怡然自在嗎?只要他們往後的人生活得快樂,誰還會在意他們以前在學校曾經倒數第一名? 只要我們的小孩長大後能夠樂天知命,努力爭取有責任感,我們就會是一個成功的父母。想要讓我們的小孩的人生轉敗為勝,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先從改變自己的觀念做起。

數學筆記

2016年03月04日
公開
73

淺談國小初升高年級孩子數學信心的崩解 2016/02/18 瀏覽人次:7,985 天可 國小中年級、國小高年級 數學 關鍵字:數學、 評量、 解決問題能力 收藏 0 1   高年級老師,總常看到從中年級升上高年級的孩子數學信心一個一個的崩壞。回頭研究他們以前的數學成績,一個個原本成績優秀的孩子,怎麼一到了五年級卻好像一場夢魘般的體悟了數學的恐怖,接連的被打敗了呢?   在此,我跳開課程結構的解析,教學方面的專業分析,而從一些臨場實務,家長可以參與了解的方面探究數學信心崩解現象,與一點教學經驗的分享。有關教育方面的專業探討,也許還要有更專業的探究。 中低年級的數學成績過甜,誤判孩子數學能力高   每接一批高年級新生,看了許多孩子數學中、低年級歷來的分數,一路不管是平時成績、定期考查還是學期總成績都是滿分,是不是很厲害?如此優異的孩子不是只有一、兩個,而是整整一批。一班學生中可能超過三分之二的數學評等都是「優等」。可這中間充滿了不少的假像,除了成績無法呈現出實力的鑑別度,屢屢也教人無法據以判斷孩子是否具備關鍵的數學能力。高年級的家長與孩子往往都是在「晴天霹靂」的震撼下被迫面對事實。   中年級數學成續過甜,其實也不是中年級教師專業上的缺失。實在是中年級以前的數學課程較偏向刺激與反應,大多數的單元都是學習某一專項能力。例如只學加法,或是只學乘法。學生只要記憶力強,練習足夠精熟,熟能生巧要拿滿分極為容易。至於孩子數學其他的邏輯推理能力、歸納演繹能力、分析提要能力…等,光憑成績通知單上一個「優」字,實在是斷不出高下。   五年級的第一次定期考查後,屢見家長透過各種互動管道和老師聯絡、詢問,其中疑慮大同小異都是:原因出在哪裡?   這雖然也是一個與教材、教法和教學等有關的實際問題,但我更想點出這也是台灣家長與老師普遍的共業。是我們顧及孩子的感受,怕他們失敗受傷,基於慈愛而創造出的優異假象。結果孩子活在以為自己數學能力很強的假象中,高年級孩子第一次與老師約談數學的話題常是:「老師,我不曾得過這種分數,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原來大人們善良甜美的成績不能代表孩子真正的數學能力。因此許多的家長和孩子都是從錯愕不解到憤怒否認到憂鬱補救最後灰心而失望。這樣一路挫敗下去,孩子怎不痛恨數學?數學之死。 語文能力不佳,應用問題是潰堤決口   高年級孩子常見現象是計算題拿滿,應用問題慘扣,數學敗陣從應用問題開始。其實他們基本計算能力還算穩定,受挫應用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看不懂題意不會列式。不想留白的只好用感覺列式,死馬當活馬醫,有時答對還只是運氣。筆者教學的經驗,以下幾個對策還不錯,老師您可以試試看。 一、「中文翻譯數學」語文翻譯能力培養   筆者常帶領學生導讀應用問題,解析題目文字的語意。要孩子們練習劃線標出關鍵字詞與語句,切割贅文;分類主詞、受詞、動詞,文句中的關係描述、順序描述與條件描述等,並訓練孩子們將中文轉譯成數學。其中我會要求他們直譯,不要詮釋、潤飾。最後要他們練習解釋自己的翻譯,並判斷是否充分滿足了原本題意所述。對於學生容易混淆處,有時還會做題意深究。 例題:哥哥和3位同學在週末相約一同看電影,共付了720元,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錢? 分析: 主詞:哥哥、3位同學 動詞:關鍵動詞不是「相約」、「看電影」,而是「付錢」 關鍵描述:「和」、「共」、「平均」 翻譯: 關鍵(動作)翻譯:「和」→「+」;「共」→「Total」;「平均」→「÷」 短句翻譯:「哥哥和3位同學」→(1+3)(直譯,優); (3+1)(詮釋,不優。等數學能力很強再說) 4    (同意但不是翻譯,不優) 數學翻譯(列式):720÷(1+3)=? 解釋翻譯:   學生常如此列式:720÷3=? 720×3=? 720×(1+3)=?   都要他們解釋從哪翻譯出來的?他們從解釋自己在做什麼中察覺自己是否誤解題意,並修正之。 題意深究: 題目中有「共」這個字,為什麼沒有加總的計算?   筆者個人的教學經驗,學生常做中翻數訓練,往返幾次之後,他們列錯式子的情形明顯減少。一旦式子列對,孩子只要計算能力穩定,破解應用問題自然也就不為所苦了。我常說:「列式正確,就只剩計算題而不是應用題了。」 二、要求學生解釋列式取代評論列式的對錯   許多老師或家長對孩子解應用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指錯誤所在,甚至帶點揶揄、挖苦。「你列錯式了!」「怎麼會是乘呢?」「你不知道要用除法嗎?」…。   孩子怎麼辦?趕忙擦掉原式,重新列式。一旦列錯,往往得面臨更重的批判或言語傷害。此時,即使列對式子只怕也是來自對上意的揣摩或是試誤法,卻不懂為什麼?   各位大人,請停止用評論鑑賞的角度和孩子對話他們的解題。請將對話焦點專注在數學解題、思考、邏輯與推論。「來,告訴我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你這樣做得到的結果要做什麼?」;「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為什麼認為這樣做可以回答題目想要的答案?」;「能不能再說一次題目在問什麼?」 三、適當的升壓與小技,昇華問題解決能力   「平常看他好像都會啊!沒有問題,怎麼一到考試就會這樣?」教學與考試最大的差別就是壓力,尤其是時間壓力。平常教學和習作,最奢侈的就是有充分的時間與容錯空間。不幸的是考試沒有,而此時應用問題就是孩子們信心崩潰的原點了。   還有一個常見現象,孩子盯著數學題目許久,不見任何動作。問他做什麼「我在想(做法)」然後徒耗寶貴時間無所展獲。   在教學後段屬於精熟練習的教學階段,我不時會來個限時解題大考驗。「限時1分鐘做這兩題?」「59、58、57…30、20、10、9、8…時間到!停筆!」   起初學生會群起抗議或是苦苦哀求,抱怨都是老師倒數害他答錯。本人教過的學生更是永遠記得「天可不標準時間」,根本是隨性亂數。   可別小看這升壓在教學上的作用。首先,精緻學生的思維,更能緊實中翻數的效能;其次,體認精進答題技巧(註記、提要、刪錯、簡約、合併、置換…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早已習慣高壓下解決問題,臨考個個專注,平穩篤實。   留意升壓萬萬不可以量取勝。需知在無法理解下的大量寫算是孩子厭惡數學的幫兇,「不會就要多算啊!」根本就是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淵。壓力本身不是目的,壓力的重點在提升效能,在教學上要注意重質甚於量。   任何一門學科學習信心的建立,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足以道盡,更有許多因素有待深層的學術探究。例如階段課程的設計是否適當,學生解題能力的進階是否合理。又如縱向的探究中年級與高年級的數學教學、課程轉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等等。   小學生初升高年級往往是他們與數學決裂的關鍵時刻。前因後果眾多,扣除教學因素,中年級普遍過於甜美的學期成績往往誤導判斷孩子的數學實際能力。教學現場經驗裡,應用問題的艱澀難懂,往往是學生信心大崩解的重要原因。當學生面對應用問題,能力不足以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時,數學全面崩解之時即在眼前了。

筆記

2014年10月14日
公開
60

如何教孩子時間管理? 「別看電視了,快去寫功課!」「你一整晚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今天又要熬夜?」希望家中別再上演拖拉戰爭,來看看專家提供了哪些妙方,協助孩子逐步做好時間管理! 2011-08-24 親子天下雜誌 16期 文/李佩芬 時光飛逝。假期已悄悄畫下句點,開學巨人的腳步也已重重來到。家有「小蘑菇族」的家長,是否煩惱著又將陷入「大人叫,小孩拖」的「開學症候群」? 不過,光是一張由大人規劃安排、要求孩子按表操課的時間表,並無法真正將「時間感」植入孩子心中。帶著孩子思考,就讓孩子從回顧自己開學一週的時間開始! 反思回顧1 三步驟,五問題,檢視時間流向 專注於提升青少年「思維訓練」的香港思聰少年思維訓練課程總監梁志援,曾撰寫過一系列如何引導孩子做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通識書籍。他指出,很少人會承認自己在浪費時間,但透過每週的時間紀錄表,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每週的時間使用情形;之後再透過幾個重要問題的思索,討論項目的比重與合宜性;帶著這些經過思考後的結果,試著列出另一份更具效率的時間規劃比例。 要帶領孩子列出一份更具「多工」效益的「升級版」時間規劃表前,梁志援建議家長,至少跟孩子討論以下問題:(1)有哪些事項或活動是可以刪除、減少或增加的;(2)有哪些項目是可以延遲,或請別人幫忙完成的;(3)哪段時間自己的工作效率最高;(4)哪些事項或活動的先後次序,需要重新編排、或甚至可以同時進行的;(5)什麼是「浪費掉的時間」?最希望改善的地方包括哪些?這個繁瑣的過程,事實上也在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我們沒有改變時間長度的能力,但卻可以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梁志援也透過一份「重要度與緊急度」的四象限表格,將所需處理的事項分類,提醒孩子思索「哪些事情對自己生命是重要的」,慢慢培養「專注於重要事情」的習慣。 反思回顧2 九宮格,改習慣,從最容易的起步 在海山中學輔導室擔任行為諮商志工多年,也是4U人際教育學院講師的林玟靚分享,「九宮格」是她在一對一諮商深談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簡便小工具。 九宮格思考法,是利用人喜歡填空的心理,可在3×3表格的中間格,放入希望孩子思索的問題:如「我在時間的分配與使用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身旁時間管理做得很好的朋友,會有哪些我沒有的習慣?」協助孩子找出關鍵的影響因素,並將周圍八個空格填滿。若孩子只填了兩三格就停頓,「不要急,多鼓勵,給他們多點時間思考,」林玟靚說。 當周圍八個空格都填滿後,「再讓孩子挑出一格自認最容易改變的著手,一項一項改變,」她以多年經驗分享,「當去掉一個壞習慣,一個好習慣也會跟著來。」 用對方法,貓頭鷹與老虎都聽話 美國親職心理專家勞倫斯.史坦堡(Laurence Steinberg)指出,要求同一個屋簷下的兒女,各自遵守不同規則是對的。尤其重要的是:大人應解釋清楚箇中原因,並以孩子天生的真正差異為基礎。 「唯有掌握住個性與特質,引導才容易事半功倍,」原本投入於企業員工內訓領域的林玟靚指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曾在著作《常人的情緒》中提出DISC四種人格特質,如今這套思維也被許多大型企業引入,將員工區分為「掌控型、影響型、穩定型、服從型」四大類型(有些則以老虎、孔雀、無尾熊、貓頭鷹等動物命名),透過不同員工特質的混搭組合,提升組織效能。 「這用在親子關係上,同樣很有幫助,」林玟靚自己兩個孩子個性南轅北轍,因此她也得用不同方式「接招」。 如她的兒子屬於和諧穩定型,較不善於做計畫,但只要從旁協助設定目標,幾乎能按照步驟完成。但女兒個性則同時具備支配與謹慎兩類特質,因此當女兒念國中時告訴她「不想念書」時,有兩年時間她不斷提醒自己,要按捺住性子別碎碎唸,「我只要求她每天一定要撥出時間幫忙做家事,其他我所做的就是陪伴而已,」後來女兒選擇進入高職就讀。她在知道可以透過技藝競賽爭取學測加分後,整個高職根本不用太操心,自己就設定目標積極參加各類競賽。「父母只要肯靜下心觀察,真的不難觀察出每個孩子各有特質,就要用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回顧那段過程,林玟靚有感而發。 誠如史坦堡所強調,配合孩子的性情與發展調整教養方式,必須掌握「知道哪些事物能激勵孩子,採取有彈性的方式,並把孩子當成獨特個體看待」三大原則,才能幫助孩子站在先天的優勢基礎上,走出一條最不費力的成長之路。 在生活中示範「時間感」 當然,有些孩子很在意「要求我這樣做,但大人卻不是這樣」。因此在要求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的同時,父母是如何安排自己時間,以及如何在言談間「示範」何謂有次序感的生活,同樣值得深思。 知名部落客蔡穎卿,經常被許多網友詢問「為什麼能在一天內處理這麼多事情」。她曾經在一篇教養札記中回憶,自她有記憶以來,母親就常告訴她「今天要做哪些事、幾點到幾點要去哪裡、準備完成哪些工作」,因此她很小就意識到,成人生活的時間是緊密相連的。 「我不是從被要求而認識,而是從看到、聽到去了解的」,因此她在當母親的二十多年裡,也從不間斷的示範「想做好時間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把力氣花在「監督孩子」上。「若孩子沒有真正的思考或自主權,我不覺得這種方式能引發孩子對時間的了解與掌握,只不過被反覆要求執行一份時間表而已」,她惋惜說道。 時間,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財產。與孩子一起討論與成長,思考「不同時間分配」下所能累積的成果,或許耗時費事;但這個習慣與能力一旦養成,大人小孩絕對都終身受用!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336

筆記

2014年10月04日
公開
56

文/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考試老是粗心大意,就算是會的題目,居然也會漏寫?將填充題的答案抄下來,也會抄錯?要他朗讀時,常常會出現跳字漏行,搞不清楚自己在念什麼?每次考試都在送分數給老師,如果再仔細一點,成績就可以高個好幾分,真得是好可惜喔!當孩子經常出現這些問題時,有可能並非是孩子不認真,而是因為孩子的「眼球追視動作」不佳導致的。   身為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是不是有視力方面的困擾,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斜視都非常關心。但是,卻經常忽略「眼球追視動作」的發展。 【什麼是眼球追視動作?】   人類的眼球為了要可以順暢的活動,因此在每隻眼睛上各有六條肌肉控制,其中四條是控制上下左右的動作,另外兩條是控制左右旋轉的動作。只有在這六條肌肉可以協調合作時,眼睛才可以很順暢的做出閱讀的動作,不然就會出現不自主跳動或晃動的情況。 【眼球追視動作不佳所造成的困擾】   「眼球追視動作」不佳的孩子,往往在追視一個水平移動的物品,會出現不自主的跳動,導致孩子在閱讀時出現跳字,甚至是跳行的情況。   最常導致這種困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慣用眼」沒有建立,使得孩子在看左邊時,使用左眼;看右邊時,使用右眼。   在一般日常生活上,這樣的習慣並不會導致困擾。但是當閱讀時,需要從書本左邊閱讀到右邊時,當在中間時因為換眼閱讀,因此就出現了眼睛跳動的情況,自然就導致跳字漏行的情況出現。 【如何加強眼球追視動作?】   「眼球追視動作」的發展,與孩子在丟接球的活動經驗有關。當我們在玩丟接球時,需要使用「慣用眼」來瞄準球,並且使用「非慣用眼」來測量距離。   一、遊戲中,反覆練習慣用眼:讓孩子在遊戲中,反覆練習使用固定的「慣用眼」,並且將「頭部動作」與「眼球動作」分開,進而使得眼球動作變得流暢。   二、減少看電視、打電動時間:請減少孩子看電視和打電動的時間,因為看電視與打電動,不僅不能促進孩子的眼球追視動作,反而會誤導孩子使用「凝視策略」來閱讀,更導致孩子閱讀上的困擾。 【協助孩子改善】   如果孩子的「眼球追視動作」不佳,最好的協助方式是提供孩子更多的手眼協調活動的練習機會,直接改善根本的問題。   一、請協助孩子養成依照題序回答的習慣,避免跳題回答不良習慣。如果因為不會而需要略過題目時,必須在題號上做上明顯地記號,以免漏題回答。此外,讓孩子使用不透明的尺,放在考卷上一行一行的閱讀,也是有效協助孩子增加閱讀正確率的方式。   二、請不要一直讓孩子低頭玩iPad,長大又抱怨他為什麼老是粗心大意、跳字漏行,他沒辦法告訴你:「因為我的眼球動作都沒有練習的機會。」請放下你手上的3C產品,更不要讓孩子從小就變成「低頭族」,拿起家中的球和孩子一起當「抬頭族」。   請記得,孩子需要你的「引導」與「模範」,才能順利的發展出學習所需要的技巧。

筆記

2014年09月13日
公開
76

「眨眼、歪嘴」不等於妥瑞氏症! 娛樂圈某美女主持人,被觀眾發現在電視銀幕上偶有臉部抽搐動作,迫使她挺身而出,大方公開自己身體的小毛病「妥瑞氏症」。雖然此舉勇氣可嘉,但同一時間,兒科的門診卻突然暴增,因為許多家長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也有類似的小動作,反而緊張的要命。 為什麼緊張呢?大家不妨上google搜尋一下「妥瑞氏症」,保證沒病也被嚇成有病:患者每三秒鐘脖子要抽搐扭動一下、每兩秒鐘嘴巴會吠叫鬼吼一聲、不自主歪嘴巴、發出類似「幹」的罵人聲…。讀完這樣的描述已經夠擔憂了,回家租了推薦電影「叫我第一名」,明明是一部很棒的片子,看完之後卻令家長更加焦慮了:「萬一孩子將來也變成這樣,我們該怎麼辦?」 且慢!事情根本就不是這樣子的。我想一切的困擾,其實都出於「翻譯錯誤」所導致。事實上眨眼、歪嘴,根本就不屬於妥瑞氏症,只被歸類於輕微的tics;tics我找不到適合的翻譯,本篇文章就稱之為「間歇性抽動症」好了。 所謂的「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是屬於一種相對嚴重的神經性疾病,它必須符合下列描述: 多種肌肉型間歇抽動(包括歪嘴、眨眼、深呼吸、聳肩…),加上一種以上的聲音型間歇發作(大聲乾咳、罵髒話…),兩種症狀反覆的發生。 上述情形至少持續一年以上。 18歲之前發病。 沒有在使用其他藥物的情形下。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不符合上述的四點,只是偶而有眨眼動作,或是單獨清痰的聲音,這些都不算是妥瑞氏症,只能歸類於「間歇性抽動症」(tic disorder),根本不用去想未來太遙遠的事,專注於處理現在的毛病就可以了。還有很多家長完全搞錯,把「間歇性抽動症」跟「過動症」混在一起,開始擔心起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事實上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切勿錯把馮京當馬涼。 間歇性抽動症的表現,可真的是千變萬化。臉部症狀可能是:眨眼、皺眉、皺鼻、歪嘴、牙關緊咬、歪頸等等;胸腹部則可能誇張的深呼吸、誇張的腹部肌肉收縮、伸懶腰;聲音方面則常見大聲乾咳、吸鼻、清喉嚨等等。上述這些症狀都是我曾經親眼診斷過的,絕不是教科書上照抄下來,可見間歇性抽動症的表現真的每個人都不太一樣。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症狀,唯一共通的特徵,就是「睡著之後什麼動作都消失了」,而且不管怎麼發作,總是精神良好,意識清楚,完全無生病之模樣。 許多的因素會造成單純的間歇性抽動症,其中包括感冒。之前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聊到有一種叫做PANDAS的熊貓症,在感染鏈球菌之後所發生的間歇性抽動症,不過這是比較少見的情形。如果是感染所誘發的間歇性抽動,通常疾病過去就消失了,不用太擔心。 至於較頻繁的間歇性抽動症,我通常會朝下列三大問題解決之: 治療過敏疾病 禁絕一切零食 處理情緒問題 過敏性疾病,尤其是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和間歇性抽動症常常共同存在著。間歇性抽動症的孩子,會放大過敏鼻子或氣管引發的搔癢,老是覺得痰咳不乾淨,或是鼻子不舒服,所以會不斷的皺鼻咳嗽,或是發出怪聲。因此面對間歇性抽動症的孩子,第一要務是把過敏控制住,包括減少空氣污染,去除環境過敏原,以及吸入藥物保養等等措施。 再來就是解決間歇性抽動症孩子最大的敵人:零食飲料。要知道食品添加物,人工色素,人工保存劑等等,都會讓腦部神經異常的放電。我已經有太多的經驗,只要孩子停止吃盒裝的食物,改吃天然的食材,間歇性抽動症就痊癒;然後某天偷吃一包零食,馬上就再度發作,而且停吃之後需要兩週的時間,症狀才又漸漸消失。根據國外的報導,除了零食飲料之外,有些孩子對於乳製品(包含cheese)以及全麥製品,也可能會誘發間歇性抽動症,建議家長做飲食記錄,也可能會找出不同的兇手。 最後一步,就是盡量給予孩子一個少壓力的環境。有經驗的家長應該都發現,只要一罵小孩,抽動症就發作,這就是典型情緒所造成的間歇性抽動症狀。孩子的壓力來源,不外乎學校,家庭,以及電視媒體。學校的部份有時候家長無法改變,但家庭的和樂卻是掌握在父母手中;平常多稱讚孩子,盡量不用負面的言語,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多陪孩子遊戲等等,都是減緩抽動症狀的方法。觀賞太過超寫實的電視節目,或玩過度刺激的電腦遊戲,則會讓孩子症狀加劇,請拔掉電視插座,丟掉平板電腦,帶著孩子堆積木,畫畫,看輕鬆的書籍。 我常常在門診,為了找出間歇性抽動發作的原因,和家長聊天聊將近半小時,聽過各式各樣的故事。有孩子只要跟媽媽一起住,就不發作,回到阿嬤家,整天想念媽媽,就發作。甚至有孩子吃某牌子的「米精」就發作,停吃之後,就不再發作。太多有趣的因果關係,讓我更加深信,很多兒童間歇性的抽動問題,其實是不需要吃藥就可以得到改善的。 不要再相信「補鈣,補鋅,補鐵…」可治療間歇性抽動症狀,更不需要抽血檢驗一大堆東西。間歇性抽動症的嚴重度,和妥瑞氏症相去甚遠,因此幾乎是不需要用藥,除非症狀已經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而且經過上述三大問題處理後仍未改善者,才考慮用藥幫助。維生素B群對某些孩子有些許的幫助,但也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因為大部分人吃了都沒啥效果。 再次強調,間歇性抽動症(tic disorder)不等於妥瑞氏症,更不等於過動症。認真把過敏疾病,零食飲料,以及情緒控制三大問題解決之後,很多的間歇性抽動症就消失了。雖然在兒童期,腦部尚未發育成熟之前,症狀難免還是會反反覆覆出現,但很多醫生都有感覺:這些有間歇性抽動症的孩子,常常是聰明且心思細膩的。往好處想,這其實也不盡然是件壞事。 《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睡覺能長高

2014年06月01日
公開
63

10至17歲青春期是人生生長潛力最大的時期,想要高人一等,睡眠充足絕對不能少,偏偏現代國高中生課業壓力大,睡眠不足又睡不好,長高之路,困難重重。營養師建議,睡前不妨來份「優酪香蕉核桃飲」或「南瓜豆漿」,補充色胺酸、鈣質、鎂等助眠營養素,讓身體進入可分泌生長激素的深層睡眠階段,在睡眠中默默長高。 夜間睡眠品質好可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睡前來一杯助眠的飲品,將化為長高所需的能量。 睡覺能長高!黃金時段+深層睡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想在生理高度贏過同儕,除了保持身心愉悅、規律運動之外,飲食均衡和睡眠充足絕對不能少。睡覺應把握晚上11點至凌晨3點的黃金時段,是人體分泌生長激素最旺盛的時候,學生族群應在此時進入深層睡眠狀態,才能充分發揮「睡眠長高法」的效果。 長高前先睡覺 適度補充助眠營養素 此外,飲食內容也是決定身高的重要關鍵,若過度攝取碳酸飲料、果糖、甜飲料、垃圾食品,易導致長高所需營養「跛腳」的失衡現象。最好的長高飲食是營養均衡,但配合睡覺長高法,建議可在睡前吃點助眠食物,有好的睡眠品質,就能促進大腦分泌長高的生長激素。 洪若樸營養師表示,助眠營養素中,色胺酸可合成褪黑激素,促進大腦產生血清素、鎮定神經,讓人放鬆產生睡意,且睡得安穩,常見食物包括肉類、牛奶及其製品、豆類、堅果類和香蕉;鈣和鎂則能調節神經、肌肉與心臟的收縮,常見食物包括全穀類、綠色蔬菜、豆類、堅果類、牛奶及其製品、海鮮類。 經常攝取薯條等油炸食物,會導致營養失衡,影響生長發育。 【優酪香蕉核桃飲】 ■材料:優酪乳200 c.c.、香蕉1根、核桃5粒。 ■作法: ■將香蕉去皮切小塊,備用。 ■將切塊香蕉和核桃放入果汁機與優酪乳攪打均勻,即可完成。 ■說明:上述食材都含有豐富的色胺酸和鎂,具有穩定神經、安定情緒的作用,是助眠的好幫手。但需注意的是,香蕉應選擇外皮開始出現黑斑點的成熟香蕉。 【南瓜豆漿】 ■材料:黃豆20公克、黃皮南瓜20公克、冰糖10公克。 ■作法: ■將黃豆洗淨、泡水8小時備用。 ■將黃皮南瓜洗淨,連籽帶皮切塊備用。 ■將黃豆及南瓜洗淨放入電鍋蒸熟後,放入調理機,加入冰糖。 ■加熱開水至總量為250 c.c.,即可攪打成一杯營養又美味的南瓜豆漿。 ■說明:南瓜豆漿富含蛋白質、鈣質、胡蘿蔔素及植物固醇,風味香濃;南瓜子和豆漿都含有豐富色胺酸和醣類(碳水化合物),具有安定放鬆的作用,可幫助睡眠。此外,這一杯250c.c.的南瓜豆漿,熱量僅141大卡,適合在睡前1至2小時飲用。 http://mamaclub.com/learn/%E7%9D%A1%E7%9C%A0%E9%95%B7%E9%AB%98%E6%B3%95%EF%BC%81%E5%81%B7%E5%81%B7%E5%96%9D%E9%A6%99%E8%95%89%E6%A0%B8%E6%A1%83%E9%A3%B2/

筆記

2014年06月01日
公開
68

您知道嗎?寶寶在0∼1歲間平均會長高25公分,1∼2歲平均長高12∼13公分,2∼3歲平均長高7∼8公分!您家的寶寶現在有多高?將來又會長多高呢?若寶貝長得比別人慢該怎麼辦?左右寶寶身高發展的5密碼與4加強條件,一起來掌握! 密碼1:父母的遺傳 遺傳影響身高,但高挑父母並不代表一定就會有高挑的孩子,換句話說,小個兒父母也有機會生出高挑的下一代! 預測寶貝未來的身高 有了寶貝之後,即使寶寶仍嗷嗷待哺,父母是不是仍很好奇,孩子將來會長多高?比媽咪高一點嗎?甚至比爸比還高?!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鄭康祥提供以下算式,用爸比媽咪的身高來計算,就可以預測孩子將來的身高囉(但僅是預測值而已)! ˙男生的身高=(爸比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女生的身高=(爸比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Ex.爸比的身高=180cm,媽咪的身高=165cm 小女孩欣欣將來發育完成後的身高=(180+165-12)÷2=166.5cm 更科技!照手部X光片,算出未來身高 想要知道孩子將來成人後的身高,現在有更科技的方式囉!鄭康祥醫師指出,只要照手部的X光片,就可以看出骨頭的年齡,並由此推算出將來成人後的身高!但爸比媽咪還要再等一等,等孩子上小學之後才適合驗喔! 身高其實是機率問題 寶寶長得高還是矮?遺傳絕對是關鍵要素,不過高壯爸比與高挑媽咪的組合,仍有可能生出個子嬌小的孩子,只是機率比較少喔!鄭康祥醫師說明,身高是很多基因的遺傳,簡單來說,若孩子的爸爸身高是180公分,媽媽身高是160公分,那麼這個孩子他帶有180公分基因、160公分基因的量是最多的,但他可能還是帶有一些很矮的基因跟超高的基因,寶寶出生是爸媽的基因各取一些綜合的結果,如果剛好都抓到比較矮的基因,孩子就可能比較嬌小。反過來說,比較矮小的父母,也有機會生出較高的孩子,就是機率的問題而已! 0∼5歲身高的平均表現 以亞洲人來說,寶寶從0∼1歲平均會長高25公分左右,1∼2歲平均長高12∼13公分,2∼3歲平均長高7∼8公分,4歲開始每年平均長高4∼6公分,之後每年皆至少長高4公分,一直到青春期,青春期會長得更高。鄭康祥醫師提醒,若每年長不到4公分(不分男女,男生通常長更高),則建議父母帶孩子到醫院做檢查。 更標準的參考值,其實就是爸比媽咪都有的兒童健康手冊,手冊裡附有的「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即可明顯對照出各階段寶寶的平均身高及體重。這份新版兒童生長曲線為民國98年的新版本,世界衛生組織採全球跨國合作的方式,以0∼5歲哺餵母乳的孩子為標準而制定,孩子的身高、體重只要落在生長曲線表中的3〜97個百分位範圍中,都屬於正常。 保健食品,行不行? 鄭康祥醫師認為,大部分的孩子其實都不需要額外補充保健食品。鈣補太多,反而還要小心尿鈣太高,會造成泌尿道的結石!只要從飲食中補充天然的鈣質,如牛奶、起司等就是很好的天然鈣來源。 密碼2:個人體質不同 每個人的體質差異,也會影響身高的發展,有些人發育得早,有些人則發育較晚,嚴格說起來體質仍來自於遺傳。 後來居上型體質 有些孩子小時候還蠻高的,到五、六年級之後卻越坐越前面?鄭康祥醫師表示,他自己小時候也是這種情形,一直到高中才又追上同學! 這種後來居上型的體質會遺傳到下一代,也就是說,爸比媽咪如果自己是這種體質,常見如女性的初經比較晚來,男性到高中還在長高…等,後來居上型的父母若發現孩子成長速度比別人稍微晚一點,不用太緊張,他只是遺傳到你,暫時比別人小一點而已,時機到了,自然就會追上別人了。 身高vs.體重,成正比? 身高與體重,大部分是成正比的。但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身高拉長了,但卻越來越瘦?或者認為孩子要先長肉才有抽高的本錢? 鄭康祥醫師指出,在孩子發育的期間,身高的成長比起體重的上升要重要許多,體重要再吃胖很容易,而身高將來成人之後就不會再長高了!而且以台灣現今的生活而言,非常少看到有體重不足的孩子,大多數是營養過剩,反而兒童肥胖的問題更需要被關注。 密碼3:特殊疾病影響 除了遺傳、體質等因素之外,某些疾病也會影響孩子身高的發展,好在這些疾病實屬少見,孩子的健康對父母來說就是最寶貴的事了。 影響身高發展的疾病 影響身高發展的疾病,如甲狀腺低能症,對生長中的孩子,特別是3歲前的幼兒而言,甲狀腺素扮演著重要的成長角色,如果缺乏,不僅會使生長遲滯、身材矮小,還有可能造成智能障礙或神經發展障礙。此外,額外的用藥,如大量類固醇,而且靜脈注射、長期給予,也容易影響身高發展。 還有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如: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唐氏症…等;後天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心房心室中隔缺損)、慢性肺病、腸胃特殊疾病、慢性肝病、血液腎臟方面的疾病(如酸血症)、感染性問題(長期感染如愛滋病,台灣非常少見)…等,都會造成身材矮小。 鐵、鋅不足,長不高 另外,鄭康祥醫師補充,當身體裡的「鐵」跟「鋅」比較低時,也會有長不高的情形,然而這類情形在台灣並不常見。有一些醫院會特別去驗鋅,而以鄭康祥醫師在台北榮總的經驗來看,大部分孩子體內的鋅元素含量都正常。至於鐵,鄭康祥醫師建議,發育中的孩子最好不要吃素,尤其是1〜2歲的孩子,從紅肉、蛋黃、深色蔬菜中就可以攝取到充足的鐵,有均衡的營養就不用擔心營養素攝取不足的問題。 密碼4:情緒不穩定 您沒看錯!「情緒」也是左右身高發展的要素之一!在情緒、心靈上安定的孩子,其生長發育也會比較完整。 情緒也會影響身高! 從小生長在高壓環境下,社經地位非常低的小孩,因為一直處於極大壓力的狀態,很可能發生性早熟的狀況,就會影響到身高的發展。因此鄭康祥醫師提醒,照顧孩子除了生理的健全發展,心理的安全感也很重要,一個很安全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環境的支持,孩子的生長發育才能完整。 性早熟的定義 若女生在8歲、男生在9歲以前就出現第二性徵,即屬於性早熟現象。女生最明顯的第二性徵是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男生則是睪丸變大、長痘痘、聲音變粗。 密碼5:環境造就身高 您有想過嗎?生長的國家也可能影響身高?!一起來看看鄭康祥醫師的有趣發現! 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 荷蘭是全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荷蘭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85公分!除了種族的差異影響之外,鄭康祥醫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他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在美國待了一個月的時間,而在那個月裡身高長得特別快,可能是美國的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特別多,「在台灣好像不會長很高,但到美國就會長高!」鄭康祥醫師有趣地說著。 但可別以為特別高就特別好,有一種疾病稱為馬凡氏症,其症狀就是又高又瘦,身高超過190公分的美國總統林肯就被懷疑患有此症。若是父母沒那麼高,孩子的身高卻異常地高,此時就要小心是否患有此種罕見疾病。 長高的4大加強條件 想要孩子長得高、長得好,除了以上5個密碼,還有以下4個加強條件,也是非常重要,大多數的父母其實早就耳熟能詳,接下來就請努力達成! 1.充足睡眠:孩子沒睡飽或想睡覺時,既「歡」又「盧」!最好讓孩子養成9點、10點就上床睡覺的習慣,12點左右進入熟睡狀態,能幫助生長激素分泌達到高峰!鄭康祥醫師提醒,晚上睡覺全黑的環境最容易熟睡。 2.多玩多動:有空的時候就帶孩子到戶外動一動,提供孩子運動的機會與空間,適量的運動除了刺激身高發展,多消耗精力,也有助於孩子的睡眠。 3.曬曬太陽:曬太陽能活化體內的維他命D,而維他命D扮演著增進骨骼發育的重要角色,因此適度的曬太陽是必要的喔! 4.飲食均衡:各種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以蒸、燉、煮的方式保留食物中的營養,減少炒、炸的烹調方式,多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兒科醫師爸爸的叮嚀 除了長高之外,同樣身為爸爸的鄭康祥醫師另外要提醒父母的是「兒童肥胖」問題。現今的孩子普遍營養過剩,一旦肥胖,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高,若國小一直胖下去,國中可能就會發病,而且長大也是個胖子,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就會出現! 此外,比較胖也有較高的機率會產生憂鬱的心理,在社會適應方面因為容易被取笑會比較低自尊。總而言之,肥胖不是福,不要把食物當獎賞或懲罰,不要讓孩子邊看電視或邊打電動邊吃飯,有任何相關問題都應諮詢兒童專科(尤其是兒童內分泌科或新陳代謝科)醫師。 【育兒生活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 鄭康祥 企劃編輯�張玉櫻 繪圖�日光路 鄭康祥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新北市板橋區雙十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研究員(醫學遺傳學&新陳代謝學)、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講師、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太陽眼鏡

2014年05月20日
公開
87

太陽毒辣辣,不但曬得皮膚紅腫發脹,更是眼睛的健康殺手。 夏天到海邊衝浪、玩風帆,或冬天上山滑雪,眼睛防護一旦沒做好,容易在短時間內大量接受紫外線照射,而傷害視網膜,出現眼睛刺痛、流眼淚、視力模糊、畏光等症狀,俗稱雪盲症。 防曬沒做好,眼睛就算沒有當場抗議,紫外線的傷害仍會悄悄累積,隨之而來的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及翼狀贅肉(又稱眼翳),便可能造成眼部永久性傷害,視力和人生從此「蒙上一層陰影」。 因此夏日出門前,除了擦防曬乳液、撐起陽傘之外,別忘了戴上太陽眼鏡,不但能呵護寶貝眼睛,適合的太陽眼鏡更能搭配造型,成為畫龍點睛的時髦配件,令人眼睛一亮! 訣竅1:UV400才能防曬 太陽眼鏡的首要任務是過濾紫外線。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將近30%的太陽輻射會穿透大氣層,尤以波長大於315奈米的紫外線對眼睛傷害最大,因此好的太陽眼鏡必須減少光的傳導,濾掉90%以上可見光。 常有人認為,鏡片愈深、防曬效果愈好,但事實上,鏡片顏色深淺和抗紫外線效果並無關聯,真正有效的鏡片,必須經過特殊的抗紫外線處理,才能保護眼睛。 因此,購買太陽眼鏡時,可請店家以紫外線檢測儀器測量;購買知名廠商的商品時,先認明鏡片上標示「UV400」貼紙,代表可過濾400奈米以下的紫外線。 更重要的是,市售染色鏡片不但沒有防曬效果,反而更傷眼。呂大文提醒,染色鏡片阻擋強光照射,讓眼睛不怕光,但瞳孔放大的後果,便吸收更多紫外線,造成眼部病變的機會更大。 訣竅2:鏡片切忌藍色系 太陽眼鏡色彩繽紛,必須依環境選對顏色,才能兼顧防曬和安全,眼科醫師提醒,勿選藍、靛、紫色鏡片。 藍光是造成視網膜黃斑病變的主因,選擇太陽眼鏡時,藍色系鏡片不但無法阻擋藍、靛、紫三色系可見光,更會吸引這些有害藍光通過眼睛,保護眼睛效果最差。 醫師也不建議使用黑色鏡片,因為它對所有顏色都有遮蓋效應,除非手術過後眼睛畏光,否則日常生活中配戴黑色眼鏡看東西易有死角,比較危險。 透過灰、棕、墨綠色鏡片看東西,物體較不會變形,是目前公認最適合做為太陽眼鏡鏡片的顏色,不過呂大文提醒,這三種顏色的鏡片在光線暗時會影響視覺的深度感,因此適合在日照強烈的場合配戴。 黃色鏡片適合在較暗的場合使用,可濾掉部份的光,但深度感較不受影響。 訣竅3:修飾臉型聰明配 太陽眼睛除了擋風遮陽的實用性質之外,更是夏季最好的時尚配件。 專賣精品眼鏡的四季眼鏡店長林達偉指出,近幾年流行大鏡框,能遮住半張臉的誇張圓形眼鏡仍受歡迎;而塑膠鏡框彈性足,又可扮成髮箍「掛」在頭上做造型,人氣指數最高。 太陽眼鏡造型百變,選購時先要「速配」臉型。 PerfectImage陳麗卿形象管理學院總監陳麗卿認為,眼鏡再美,若戴在不適當的臉上就會黯然失色;反之,善用眼鏡造型,便能修飾臉型,神采飛揚。 她建議可從幾個方向著手: ★大又圓的太陽眼鏡雖然盛行,但並非人人都適合。一般來說,眼鏡最好不大於臉龐的三分之一,鏡框下緣不超過顴骨的一半。 ★鏡框形狀和臉型不同。例如圓形臉應搭配稜角形鏡框,可拉長前額、臉頰和下巴;方型臉選擇橢圓鏡框,緩和臉部線條。 ★臉大鏡角要低調。有張大餅臉的人,兩側鏡角不可寬於太陽穴,且裝飾不可誇張,以免臉部看起來更大更寬;此外,太陽眼鏡的弧度不可太大,否則很難貼緊臉部。 ★善用鼻樑架修飾。鼻子較大較寬的人,可選擇鼻樑架有裝飾的太陽眼鏡,以鏡架造型分散焦點;反之若鼻子窄則不可強調鼻樑架裝飾,以免給人眉頭深鎖的第一印象。 ★邊框比例修飾下顎。眼鏡邊框的下緣短、上緣長,下顎便顯得較瘦;下巴較尖的人就要避免邊框下緣太短,以免整張臉呈倒三角型。 ★眉型和鏡框須協調。鏡框上緣的弧度要和眉型搭配,否則一彎柳眉和眼睛之間硬生生被鏡框橫切一道,造型不免怪異。 訣竅4:展現個人風格 太陽眼鏡搭配得當,是個人展現品味和塑造形象的大好機會。 常有人問陳麗卿,太陽眼鏡怎麼挑?「當你覺得戴上眼鏡比原來好看就對了,」她笑著回答。 配戴一副和自己風格大相逕庭的墨鏡,易讓人感到不倫不類。陳麗卿認為,了解自己平日穿著談吐,塑造獨特風格,時尚造型的太陽眼鏡更能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