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紹瑜&浚程&嘉妤的媽

{浚程}愛告狀

2012年06月28日
小駿剛上小班的時候,常被同學推打,媽媽教他不要還手,去告訴老師,有事找老師就對了。現在,他上中班,不知道是不是太習慣用告狀尋求協助,媽媽覺得很煩,每天都要幫小駿解決很多芝麻綠豆大的事情,他好像無法處理自己遇到的問題,什麼都要大人介入處理,實在不知道要如何幫他?

中班的倫倫,只要同學做他不喜歡的事或不小心碰到他,他就會大聲說:「我要去告老師!」他每天都要來「告」好多次,如果沒有馬上處理,他就會黏在老師身邊,要老師去處理,小朋友越來越不喜歡跟倫倫玩,說她「愛告狀」。老師向倫倫媽媽反映,媽媽表示,倫倫跟親友的孩子出遊時也常發生同樣的情形。其實倫倫在更小的時候,這些「告狀」的小動作就已經很頻繁了,只是媽媽都幫倫倫解決,並沒有教她解決的方法,讓她習慣要告訴大人,上學之後,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孩子若一味的以「告狀」做為解決問題的策略,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會依賴大人來解決難題,自己也減少了獨自面對困境的學習機會。友伴會認為愛告狀的孩子不是與自己同一夥的,甚至視他為喜歡揭露別人秘密的對立者,不願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這種情形在小學時將會更加明顯,因此,父母的確有必要提前留心這個問題。


浚程現在就屬於這種狀況,不管大小事件,先告了再說,唉~ 當初媽咪是有反應跟哥哥之間僑不攏的事,就來跟媽咪講,先動手的人媽咪會處罰,結果這小子大小事都來告,聽的媽咪都煩了,而且他對整個事件的過程描述的俱細彌宜,也很佩服他的記憶力,聽的媽咪又好氣又好笑,他講的那麼認真又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真的要有耐心的來開導他....



~愛的叮嚀~

孩子告狀都有其背後的原因,尤其是習慣性的告狀更是如此,當孩子表現出一不如意就仰賴大人裁決且要求立即處理的態度時,其實就已經表達了他們內心可能的需求:希望大人能多給予關注或對自己問題處理能力的信心不足。

大人每次都是仲裁者
仔細想想,是不是當告狀事件發生時,大人總是仲裁者?大人提出的解決之道才算數呢?其實,您可以請當事人心平氣和說出彼此當時的感受,說話時請孩子注視著對方,而不是看著大人說,這才是正確的溝通模式。能夠適當表達情緒後,此時可就事情之經過,請當事人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式,最後互相握手或擁抱,通常孩子在彼此擁抱時,都已能釋懷且笑開了。別忘了,在孩子試著自己處理時,要立即給予肯定,如:「君君好棒喔!可以自己處理和小朋友的事情了,以後會有更多的好朋友陪你玩哦!」這種模式並非短時間就可以建立,請大人要耐心等待喔!

淡化孩子「告狀」的行為
當孩子發現大人對他的告狀,流露出重視、大驚小怪或聞知色變時,他自然會持續表現此種行為,爸媽應以穩定的情緒、公正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久而久之,孩子發現告狀引起的漣漪不大時,自然會削弱此種行為模式。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發洩不滿的情緒,先安撫他當時的情緒,他要的只是有人聽他說,這時,就不需要提出任何建議。另外,當孩子與同儕或兄弟姊妹間有良好互動時,應稱讚或鼓勵,無形中可以促進和諧氣氛。

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若孩子有特別愛告狀的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孩子與友伴相處上的困難或是暴露出孩子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您可以試著:教導孩子一些解決友伴衝突的策略,例如:透過扮演或事後再追溯演練的方式,模擬練習。婉言讓孩子明瞭,別人對於愛打小報告者可能有的感受,鼓勵孩子在與友伴相處時,嘗試運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衝突,並歡迎孩子返家後與爸媽討論。與學校老師討論孩子的問題,並共同擬定一個處理原則,若您發現老師確實有過分代勞的現象,可請老師從孩子發展友伴的需求點上,協助孩子提升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要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增進他的自信心,平時在生活中就應該給孩子多一些主導權,讓他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並適時地給予鼓勵。還可以針對孩子常「申訴」的問題,設計情境和孩子共同討論,當遇到該狀況時應如何以「好心情」來看待事物,或如何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更熟練地面對真實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