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丁丁

李老師 用心分享戲劇經驗

2005年05月18日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裡,住了一隻豬媽媽和三隻小豬,豬媽媽辛苦的照顧著三隻小豬,漸漸的小豬們都長大了。有一天,媽媽把三隻小豬叫到面前來,媽媽說:…。」孩子二歲時,「三隻小豬」的故事伴著他入夢;孩子三歲時,翻著「三隻小豬」的故事,忙著找出豬大哥、豬小弟和那隻又愛又可惡的大野狼;四歲時,孩子可以唸出「三隻小豬」的故事給媽媽聽,五歲時,我們帶著孩子演出『三隻小豬』的故事。
當班上孩子有了閱讀能力及唸故事的經驗後,孩子的語言發展已經由日常口說語言轉成文字閱讀語言,對文字初級的聽、說、寫、讀,已具備自主與自動的學習能力。工作時,經常驚訝的發現孩子儘能那麼愉快的悠遊於書本的字裏行間,難道如古人所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嗎?對著這些與「文字」如此親近的孩子,在吸收著麼多「閱讀」的洗禮後,學習「表達」應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另一個探索。「表達」可以幫助孩子組織思想,讓孩子「會說」而不只是「愛說」,「會寫」而非只是「堆砌」。

「說故事比賽」、「歌唱比賽」、「演講」似乎太嚴肅,幾經思索「故事戲劇」的表演在腦裡醞釀呼之而出。在與孩子商量討論後,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因此「故事戲劇」拍案定稿成為我們上學期的語言活動重點。
『三隻小豬』的故事對班上每個孩子都耳熟能詳,所以我們以『三隻小豬』為首演的劇碼。

*講故事
翻著故事書,老師重新分享了一次『三隻小豬』的故事。

*孩子發表聽後感想
咪咪:『我看過三隻小豬。』
聿洵:『我媽媽說過。』
凱雯:『我家也有。』
培蓉:『大野狼是一隻狡猾的大野狼。』
子維:『我喜歡豬小弟,他很聰明。』
宏諭:『豬小弟很厲害,房子都沒被吹倒。』
萬軒:『我討厭大野狼,因為他很壞!』

*孩子自行閱讀書籍
將『三隻小豬』放在閱讀書架上,讓孩子在工作或空閒時可取拿閱讀,或幾個好朋友共讀分享。

*故事情節討論
提供孩子再次思考的過程。老師以問題引導,加深孩子對故事情節的印象,並對劇情及故事中的角色再次認識。也讓孩子經驗「旁白」的重要。
老師:「三隻小豬為什麼要自己蓋房子呢?」
老師:「他們蓋了什麼樣的房子?」
老師:「大野狼如何叫小豬要開門?」
老師:「小豬怎麼回答?」
老師:「為什麼稻草的房子會被吹倒?」
老師:「房子被吹倒了?沒房子了,又有大野狼,小豬會害怕嗎?還是只會大哭?怎麼辦?」…
老師:「大野狼下場如何?」
從故事的劇情的一問一答中,感受角色的情緒,以及故事中的「對話」。

*偶戲館看戲
為了增加孩子的經驗,帶著孩子,我們去「看戲」。仔細觀察「演戲」時有哪些必要事項,再進行討論。
子維:「演戲要有人去演。」
咪咪:「每個人都要說話。」
宜庭:「要有布景和道具。」
老師:「那三隻小豬裡,我們需要多少人來演?要什麼樣的道具?」
宏諭:「李老師,我家有橡皮筋,可以帶來綁稻草。」
冠倫:「大積木可以疊成磚塊的房子。」
『我家有聖誕老公公的帽子 』『我有紅外套』「我家有一個煮湯的大鍋子。」…孩子們極盡可能的去發現可以用的現成道具,並樂情分享自己能提供的幫忙。
孩子的腦筋動得比成人還快!一樣樣現成的道具都有人認養了。也由於孩子對活動的投入與在乎,通常隔天或兩天內道具就出現在學校裡。

*道具製作
除了現成的道具,孩子開始動腦、動手製作象徵三隻小豬的頭套、縫製大野狼的衣服。剪剪貼貼,夾雜講話或腳步聲,教室是忙碌而有秩序,『來,我們分工合作,你剪膠帶我來貼』『我可以幫你一起縫嗎?』孩子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他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時間總是不夠用,得等到下一次的『故事戲劇』時間才能繼續做,等下次時間一到,孩子是很興奮的提醒:『李老師,我們今天要做道具喔!』我想,孩子期待著演出的時間吧!
動手製作,對蒙氏教室的孩子是不陌生的,在製作道具的時間裡,孩子發揮創意與巧思,統整與運用技巧來達到預想的結果,而這個結果還要能被利用與展出的,孩子真的投注了全部的心力,努力的實踐「有夢想最美」的經驗。

*好戲開鑼
令人期待的時刻來臨,我們先展出孩子共同的作品─『道具』,所有小朋友彼此說:『謝謝你!』然後選擇角色…
孩子依照喜好選擇角色扮演,但會遇到多數人想演同一個角色,怎麼辦?『猜拳』是孩子們共同同意的方法,後來園長給了另一個建議:可以問問有沒有人願意退出?【我們一個劇會不只演一次】結果真是不錯,孩子真會有禮讓的情操願意先退出,演其他角色而讓戲劇能順利演出,接受禮讓的孩子會說:『謝謝你!』這個方法似乎能讓氣氛更祥和。選角時會遇到的等待、輪流與延遲滿足,讓孩子能感覺別人的存在,而彼此尊重。
第一個故事的演出時,孩子真的很愉快,應該說玩得很開心,而老師的介入也較多,第二次開始漸入佳境,很驚訝的是,孩子對劇情怎會如此流暢,對角色何時出現的順序完全清楚。對白很活潑,因為我們是不背台詞的,這樣孩子不會被侷限,能滿足想像與創意。
演出讓我們發現需要有走路的聲音,老師說:是音效。後來在選角時便加入了音效的配製,其實音效製造在班上是搶手的,受到孩子的親睞呢,有了音效讓演出更熱鬧。在演出的過程,老師是擔任導演與旁白的工作,到了第二個劇,老師要幫小朋友的演出錄影作記錄,那誰來代替老師的工作呢?小朋友說:『我!我!』就這樣,老師幾乎抽離只當個旁觀者、觀察者、支持者與欣賞者,而孩子有愈多經驗後愈有『演出』的樣子。
錄影後的分享,讓孩子有看戲的經驗,看別人也看自己,有人看到自己很害羞,有人很興奮;有人只是微笑,各有不同的悸動,很微妙的經驗。
『故事戲劇』滿足孩子不同的需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製作道具;有人鍾愛音效的製作;有人在平時安靜不太說話,但在扮演時卻口齒清晰,語句順暢頗富深度,有人因為選角而認識自己的情緒【這次輪不到時不愉快的情緒】。也讓孩子經驗分工合作的重要,有負責演出與欣賞的美德,更是孩子肯定自己建立自信的機會!
謝謝孩子讓我有做導演的『第一次』美好經驗,謝謝孩子讓我見證人類成長的偉大與潛能的無限。成長的過程,只要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提供孩子或成人都去思考去沉澱思緒的機會,那「夢想」必逐步可成。當然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用心體會與觀察,就能一起分享孩子戲劇細胞的跳動。
大班李淑鑾老師 用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