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妮妮&小薰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2011年02月18日
公開
33

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3歲,他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 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得奔跑過來,撲在你的懷裡。跟你說: 媽媽,我想你了。 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了整個世界。 6歲,他上小學了,孩子終於走進校門,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卻沒想到,這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他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了,而且他喜歡每天去學校, 這是他更喜歡的生活。甚至,他有時還會說:媽媽,在家好無聊,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12歲,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開始上寄宿學校,一個月或者幾個月回一次家,見上一次面。 他們開始不再依賴你,甚至,他們喜歡和你對著幹。你想幫他們做點事情,他們說:媽媽,我自己來吧。 突然覺得這句話讓我們覺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了? 18歲,他離開你去上大學,一年回來兩次。 回來的好幾天前,家裡的冰箱就裝不下了,為他準備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東西。 可是一回來打個照面,他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 從此,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媽媽,我不回家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 大學畢業後,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一年也難的回來一次了。 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幾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你說一聲:媽媽,我很好,你保重身體。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結婚了,回家的時間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孩子回來的更少了。 你已經習慣就老兩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聽到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過啊! 當孩子又有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他們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裡, 已經不包括你們了。而我們也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日子。 只是習慣在閒來無事的時候,經常翻翻相冊,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是啊,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可是有時我們卻還會抱怨。 抱怨因為他,你做了太多的犧牲;抱怨他晚上老醒來,讓你睡不好;抱怨他無理取鬧,抱怨他愛撒嬌長不大;抱怨他生病,讓你操碎了心; 抱怨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後,就算你想要,也沒有機會了。 孩子會不停的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 你~ 是不是常常在他斷奶後懷念餵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時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厭倦。 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覺得好可愛,可是你曾經卻為要不停的給他洗手而煩惱透了。 是不是在他褪去童聲後,特別想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可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 是不是當孩子去上學後你特別懷念他黏在你身邊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要什麼時候才能去上學啊... 時間無法倒流,過去了就只能永遠過去了。孩子能呆在身邊的日子是多麼難得與寶貴。 因為這一點,我更加的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讓我無論遇到什麼,都心存感恩。 謝謝上天給我這麼一個孩子,讓我分享與見證他成長的每一刻。 無論帶給我多少困難,煩惱,甚至挫敗,無論讓我失去多少睡眠,時間,金錢,精力,我仍然豁達,因為,這都是上天的恩賜。 當他在身邊的每一天,我都會讓他覺得幸福,也是讓我們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我不會給他太多壓力,束縛,更不會給他牽絆,阻擾,但是我會適時管教,也會做量力而行的投資,因為我有責任與義務教會他生活的本領,好讓他來日自由快樂的飛翔。 同時,我也會告訴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時,還有一條路你可以暢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什麼是感覺統合?

2008年08月30日
公開
28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李欣怡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的過程,對來自環境中的感覺訊息作選擇性的吸收,再加以組織、整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例如:寶寶剛開始學走路,一開始相當不穩又常跌倒,但在不斷練習中,寶寶整合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及一次比一次走得更好的成就感,最後寶寶終於可以自己放手走路。又如:寶寶一開始學拿湯匙時,尚不知該用多少力量來拿湯匙或舀東西,抓湯匙的動作亦相當笨拙,手眼也相當不協調,但經過多次的練習中,寶寶會不斷的修正他的反應,最後它可以適當的運用湯匙舀起不同種類的食物,在這過程中,寶寶結合了視覺、味覺、觸覺、本體覺以及練習過程中的回饋反應,才使他學會如何操作湯匙。所以,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從嬰兒、幼兒到學齡的過程中,藉著環境的刺激,內在及外在的需求,引導個體不斷去整合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再藉著這些經驗不斷去修正下一次的反應。一般大約在8~10歲,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已大致成熟,但終其一生會因感覺的經驗再作一些細部的調整。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理論,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 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 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何謂感覺統合失調? 大部份的兒童平常遊戲活動中,就能發展出感覺統合的能力,但一部份的兒童無法按照正常的步驟來發展,當感覺統合的過程發生失調時,一些動作、學習、情緒、行為也會發生問題。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目前並沒有一個定論,可能的原因包括遺傳、化學因素、生產過缺氧、腦傷、早產、腦膜炎等各種經系統的傷害;自小缺乏刺激或過早給一些訓練,以至於?奪早期該有的感覺運動經驗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在行為上會有一些徵兆,以下列出幾種情形供做參考,但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仍需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做詳細的評估後才能作判斷。 感覺處理障礙的行為表現 感覺處理障礙的行為表現,有以下數種形式:  逃避感覺刺激的孩童 有些感覺處理障礙孩童對感覺輸入過度反應,他們的神經系統很容易感覺到外界的刺激,有時即使是一般強度的感覺刺激他們都感受很強烈,他們覺得外界的感覺訊息好像「炸彈」一般在轟炸他們,以致他們有抵抗或逃避的反應,這種情況稱為「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這些孩童會逃避或想辦法降低外來的感覺訊息,例如避免被碰觸,挑剔衣服的質料。 常見的行為反應有: ●對他人的碰觸回以攻擊行為或退縮 ●害怕運動或爬高,或運動後或爬高後覺得不舒服 ●對新的事物小心翼翼或不願意嘗試 ●在吵雜或繁忙的環境中覺得很不舒服,例如球賽或超市 ●很挑食,或對食物的味道過度敏感 尋求感覺刺激的孩童 有些孩童對感覺刺激反應不足,他們的神經系統似乎對感覺輸入不曾知覺到。以致他們對感覺刺激的需求不曾滿足過,他們不斷的尋求感覺刺激,或尋求較強或較長的感覺經驗,例如動個不停,坐時會搖椅子,站著會在原地跳躍或四處觸摸,喜歡自高處跳下來等。 常見的行為反應有: ●因他們不斷的尋求感覺刺激顯得過動 ●常察覺不到被碰觸或疼痛,或常去碰觸他人,或碰觸得太用力,以致被人誤以為是攻擊行為。 ●從事危險活動,例如爬得很高,或自高處跳下來 ● 喜歡大的聲響,例如電視或收音機開得很大聲 運動技巧問題     有些孩童因為無法適當處理感覺訊息,以致對於計畫和執行新的動作以及形成目標或概念或發展新的動作技巧有困難,這些孩童通常動作笨拙,容易發生意外。  他們常見的問題有: ●精細動作技巧差,例如書寫 ●粗動作技巧差,例如踢球、丟、接球。 ●模仿動作困難,例如玩「請你跟我這樣做」 ●有平衡、順序動作、兩側協調上的困難 ●僅喜歡玩他熟悉的遊戲或活動,例如常將玩具排成一排鮮少有變化 ●僅喜歡靜態活動,例如看電視,讀書,玩電玩。 這些孩童容易受挫折,而且常很固執。有些小孩可能喜歡與比他小的孩童玩或避免玩新的遊戲活動。 *即使你的孩子有以上的幾種狀況,請不要過度緊張,並不一定代表他有這方面的問題,請找職能治療師做進一步諮詢或評估。 何謂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是依照孩子的發展與特殊需要所設計的活動,而非教孩子作某一特定的活動或學習某種運動技巧。設計活動時須注意到這是有目標的活動過程,強調孩子的主動參與性或依其需要適當的引導,在活動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孩子對這些活動刺激的適應性反應、神經系統反應,以隨時修正活動。治療需由接受過專業訓練之職能治療師執行,越早治療療效較佳。所以一般坊間有許多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主張他們是做感覺統合訓練,且不適當的誇大其效果,造成感覺統合這幾個字的濫用,使有些人對這方面的真正療效造成誤解。其實感覺統合理論只是職能治療師在解決孩子問題的一個參考架構,治療一個孩子的問題時,我們還需多方考量其它因素及其它參考架構。所以有些人不適當的誇大,認為只要做感覺統合就可以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是相當錯誤的。  感覺統合建議訓練活動 一、 觸覺活動 用大球或厚棉被在趴姿下滾壓其身體四肢,或坐在搖椅上可使安靜下來。 在鋪地毯或毛毯的斜坡上側翻滾。 手伸入觸覺箱內找尋玩具(觸覺箱內裝各式豆子、米粒、通心粉、玉米粒、種子等)。 玩黏土遊戲,例如將黏土做成各種動物形狀。 玩手指畫(可以顏料、醬糊、砂等當材料)。 全身抹乳液.若孩子有排斥現象,建議他自己擦 二、 前庭覺活動 溜滑梯(坐著溜下或趴著俯衝下來)。 慢速規律性盪鞦韆。 讓小孩坐在大球上,雙手扶住其腰部,幫他做上下彈的動作,或趴在大球上做上下彈。 讓小孩趴在大球上,大人雙手抓住小孩的腿做來回向下俯衝動作。 讓小孩趴在大球上,大人雙手扶住小孩的大腿或腰部,令小孩彎俯撿起地板的球或沙包,再抬起身將球或沙包投到籃子裡。 趴在大球上做活動,如繪圖或拼圖。 雙手抱球高舉過頭,全身似木頭翻滾一段距離. 三、促進兩側統合活動 袋鼠跳或小白兔跳。 船行前進,即長坐在地板上,以手或腳前後移動。 雙腳跳格子 雙手滾大球類(或海灘球) 用粘土以雙手搓湯圓 四、 促進動作計畫能力 大人手腳做出不同姿勢,讓小孩模仿。 大人臉部做不同表情,或口部做出不同表情,令小孩模仿。 大人以積木疊成不同模型,令小孩模仿。 大人做出兩個(可依小朋友能力增加)步驟的動作,令小孩模仿。 五 . 本體覺活動 跳床活或邊在跳床上彈跳,邊投球入籃框 在運動軟墊上袋鼠跳 以雙腳夾布球方式運球比賽 小牛耕田(孩子在地皮上呈狗爬式,大人將小孩的雙腳抬起,令其以雙手走路) 鑽呼拉圈或椅子山洞 以各種方式比力氣

媽媽請等等我~~陳安儀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46

出自~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每一次,在育兒網站上流連時,總會看到很多新手媽媽急切的詢問:「寶寶多大可以開始訓練小便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餵副食品呢?」等到孩子大一點,媽媽又會開始著急:「我教她注音符號,她都不好好學!「怎麼辦,三歲了,還不會數數!我是不是應該要送她去幼稚園?」 通常,我都會安慰這些媽媽們:「別急!別急!再給寶寶一點時間,妳會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在當母乳義工這些年來,不論是幫助新手媽媽們順利哺乳,或是傾聽她們育兒的焦慮,甚至是我自己陪著兩個寶貝一路走來,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育兒經驗就是:「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有多重要?耐心等待,可以讓所有的事情,愉快而美妙。 生產、哺乳,耐心等待 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如果願意耐心等待,當寶寶終於瓜熟蒂落,身體自然會發出陣痛通知媽媽,然後經過產道、再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除了某些特殊狀況之外,自然生產不但是對於母子最好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利於產後哺乳,以及母體的恢復。既不用忍受開刀時種種醫療介入,也不必等候傷口復原,更不用擔心腸道沾黏等副作用。 而寶寶降臨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在最初三天勤於餵哺微量的初乳,不要急於用奶瓶哺餵配方奶,那麼,寶寶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學會吸吮母親的乳房,避免於用奶瓶餵哺所造成的乳頭混淆,並且充分刺激母親的身體泌乳。三天之後,寶寶就可以順利吃到大量香甜營養的母奶,而不會有母乳不足的問題。 回家之後,如果媽媽懂得耐心等待,體諒寶寶的胃很小,一次吃的不多,在寶寶需要頻繁哺乳的時候就密集的哺乳,不要急於一次就要寶寶喝下很多的奶水,那麼,寶寶就會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拉長哺乳的間隔,而媽媽也就可以持續的繼續餵哺母乳,而不會讓配方奶佔據寶寶的胃,也喪失掉了寶寶繼續喝母奶的機會。 至於餵副食品的時機,其實也可以等待寶寶發展的訊息出現。通常,這些訊息包括:已經會坐了、吞嚥動作成熟、頭部可以轉動180度、會自己把東西放進嘴巴裡、不想進食的時候會自己把頭轉開,以及對於食物表現出想吃的慾望。這些訊息大多出現在滿六個左右,因此現在小兒科醫學會、國際(台灣)母乳協會大多建議「滿六個再添加副食品」。事實上,過早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腸胃道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媽媽一定要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尿布拜拜 很多媽媽都很心急,寶寶還不會走路,就急著要給他去廁所「噓噓」。結果,弄得媽媽累、寶寶倦,一看到馬桶就大哭,噓了半天也尿不出來,搞得天怒人怨。 事實上,國內外的專家研究結果都同樣顯示,無論妳從多早開始訓練大小便,寶寶大約都要到四歲左右才能夠完全控制大小便,因為我們人類的膀胱括約肌要到四歲左右才會完全的成熟。 我的兩個孩子都完全沒有經過所謂的「大小便訓練」。我很早就買了一個小馬桶,放在浴室裡,我女兒沒事就會上去坐坐,學我們大人的模樣。但我從來不去管她。大約從兩歲半那年的夏天開始,她開始會自己把尿布扯掉,對我說:「屁股痛痛。」我也就依她要求不再包尿布,轉而教導她怎麼樣去廁所。 我家的小馬桶有個小樓梯可以搭在大人的馬桶上,於是,我女兒從那年夏天起,每當想要尿尿的時候,就會咚咚咚的自己爬上小梯子去尿尿。當然,中間偶有失誤。比如說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或是誤把衛浴商店當成廁所,尿在店家的地板上!不過這類事情不多,前後不超過五次。過了半個月,她連夜間的尿布也不用包了,只要睡前去尿個尿,就可以一覺安心到天亮。 老二是男生,按照專家的說法,控制尿尿的年齡會比女生晚。果然,過程就沒有姊姊順利。老二也是從兩歲半開始,自己會把尿布脫掉,他的語言能力比姊姊好,會說:「穿尿布不舒服,我不要穿。」可是,他卻不像姊姊,會自己去尿尿,每次都是憋尿憋到最後一刻,然後跳著腳說:「我要尿尿!我要尿尿!」然後就來不及,尿在褲子上。當然,夜間也經常尿床。 我被他三天兩頭尿床弄得很頭疼,只好試著半夜偷偷給他包尿布。但他只要一發現,就會很生氣的拆掉。後來我發現,他只要睡超過八個小時,就很容易尿床,於是我就在我起床的時候,把他搖起來尿一次尿。白天就是注意他的動作,每當看到他伸手抓褲襠的時候,就提醒他去尿尿。這樣做之後,果然尿褲褲的機會減少很多,只不過我家老二生性固執,不肯坐小馬桶,每次尿尿都要把下半身脫個精光,然後奮力的爬到大人的馬桶上,很艱難的坐著,看起來一副看起來快要掉進去的樣子,令人捏把冷汗。 目前,老二已經滿三足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不會再尿褲子了。而女兒在四足歲以後,就如同成人,可以在路上找不到廁所時忍耐個十幾分鐘沒有問題。所以,依我的經驗,兩歲半至三歲之間,大概是孩子自己要求脫掉尿布的時機,無論之前再怎麼訓練,僅是增加大人勞累罷了!所以,不如耐心的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告訴妳不要包尿布的那一天到來吧! 耐心等待,開竅的那一天到來 我女兒是一個大肌肉發展的很好的孩子,運動神經很發達,跑得快、跳得高。不過,她的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畫畫、說話、點數,都慢人家一步。 我清楚記得,她第一次完整的把兩個字「ㄋㄟㄋㄟ」,正確無誤的說出口,表達她要喝奶的意思,大約是一歲四個月。而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媽媽回來了!」則整整相隔了一年。我一直很擔心,為什麼比起同齡的小孩,她說話的能力差這麼多?可是仔細觀察她其他的表達能力,卻又完全符合兒童手冊中的正常發展。 跟許多媽媽一樣,我當時也訂了一份兒童讀物。剛開始,女兒非常喜歡裡面唱唱跳跳的內容,我也很滿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加,裡面開始多了數數、123、ABC....我發現,這一套教材越來越令我感到挫折!跟著孩子數數,貼上正確數字的貼紙,我按圖索驥的教導女兒用手指點數,她卻怎麼樣也數不出正確數字!畫畫的部分也是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可以畫出具象的恐龍了,但我女兒還在輕勾楊柳絲,圓不成圓、方不成方的階段!明明同樣是四歲,為什麼差這麼多? 在經過幾次與孩子的衝突之後,我決定停掉這一份不適合我女兒的刊物!我轉而帶孩子溜冰、騎車,讓她自由的發展她擅長的項目。我不再介意她數數老是數不清楚、貼紙貼不準確,或是無法完成幼兒刊物上的練習。 現在,事隔兩年,再回過頭來看,一切豁然開朗:六歲的她,數數、點數早就不成問題,畫圖也畫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ABC、ㄅㄆㄇ也一教就會!就連當時語言發展比她好許多的小朋友,也不見的比她會講更多的故書、會唱更多的歌。 我頓時明白: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嬰幼兒時的差距,不是人生的差距;成長期的腳步,人人快慢不同!別被「輸在起跑點」這句廣告詞給洗腦了!起點輸,不見得全程皆輸;起點贏,也不見得終點會贏。何必與人相較,自尋煩惱?耐心等待,全心陪伴,是媽媽最重要的功課。 耐心等待,上幼稚園不必急 老實說,我向來對「幼稚園」沒什麼太大的好感。 一群因為媽媽忙碌而沒辦法親自照顧的小孩,擠在一層公寓一樓狹小的空間裡,由幾個辛苦勞碌但並不怎麼有熱誠的老師們照顧著,小小年紀就要按照行程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睡午覺,公式化的唸著ABC、ㄅㄆㄇ、123….___這就是我對幼稚園的刻板印象。 我小的時候,媽媽尚在上班,我一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又因為是年底出生的,整整唸了六年的托兒所、幼稚園。那實在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我曾經發誓,我絕對不讓我的女兒重蹈覆轍。沒想到,女兒在近三歲時,因為我懷了老二又忙於工作,婆婆同時間幫小姑照顧兒子,我只好帶著女兒去讀托兒所。 剛開始,女兒很愛去上學。但是,孩子年幼,抵抗力差,本來一年也很少感冒一次的女兒,上學後三天兩頭感冒。還好,仗著吃母奶的底子好,還比某些藥罐子同學好些。不料,幾個月後,新鮮感減退,她又發現媽媽在家坐月子、沒去上班,竟不肯去上學了。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要含著眼淚問我:「媽媽,明天要上學嗎?」 在參與了幾次學校的活動後,我決定決定縱容女兒「逃學」。而我,則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小孩。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帶十幾個小孩,一切都以照顧方便為原則:校外教學去兒童樂園,每個人只能玩一趟溜滑梯;玩沙只能玩十分鐘;在教室裡即使是運動也不能太瘋;跑操場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脫隊去玩盪鞦韆。團體生活,要一起去上廁所,就算不想尿尿也得去;吃飯、午睡,都沒有特例。這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配合。 然而,時光荏苒,在家混了兩年,女兒滿五足歲了!我們去公園時,她開始很注意那些穿著制服的小朋友。每次經過幼稚園,她都對於那個布置的花花綠綠的房子裡的老師跟課程十分好奇。於是,我找了一天,帶她去參觀一間我選定的公立幼稚園。從那天開始,她就念念不忘要去上學。 去年九月,女兒正式入園唸大班。這半年下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公立幼稚園要規定五足歲入學,這是有道理的!五足歲,孩子的抵抗力好很多,很多疾病的傳染都是五歲以下比較容易罹患。五足歲的孩子,自己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五足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很清楚的告知媽媽,白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五足歲的孩子,對於朋友以及社交,已經有了明顯的需求;五足歲的孩子,對於與媽媽暫時分離、下課再見,有清楚的概念,不會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女兒每天早上笑著去學校,中午笑著回家,上學,從一件痛苦的事,變成她每天最期待的事! 這奇妙的轉變究竟是什麼?答對了!就是時間!時間讓孩子成長,也讓一切改變。耐心等待時間的過程,就是做媽媽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要留心傾聽孩子「媽媽,請等等我!」的訊息,是一份神奇的藝術。 請所有的媽媽們,耐心的等待吧!

2∼4歲全腦開發

2008年08月01日
公開
45

左右腦全開攻的居家遊戲 真正的全腦開發活動與遊戲,必須能在單項遊戲中,同時達到多方刺激的目的,也就是說,即使是簡單的語言遊戲,也能同步訓練到其他方面的能力,這才是全腦開發的重要精髓。 撰文�鍾碧芳 諮詢�快樂寶貝全腦開發教學中心教育顧問 小魚老師 全腦遊戲的重點在於,從簡單的遊戲或活動中,能同時運用左右腦,達到刺激的功效。好的全腦開發遊戲,不僅止於詢問bobo簡單的認知與單向的回應,而是應該從1個指令中,必須同時完成幾個動作,才能刺激左右腦的連結。遊戲中的元素愈多,就愈能刺激到更多的能力。尤其,當bobo兩歲半左右,具有稍微的穩定性時,就可以進行更多能力的刺激,如生活規範、EQ、抗壓性及對生活的調適等。 全腦遊戲是刺激孩子學習動力的最好方式,不過,在遊戲前,務必要先了解孩子的經驗年齡與生理年齡,也需了解親子共玩的重點,才能真正發揮該遊戲想達到的目的。 玩遊戲的5個重點 無論幼兒處於任何階段,父母若能以正向、愉快的心境與氣氛下給予刺激,對bobo的未來必定會有影響,但重點就在於「找對刺激」。全腦開發遊戲雖然無法衡量與測試實際的成效,不過,只要遊戲能提升bobo的學習動機,對學習充滿好奇,就是找對刺激了。 •Point 1 有律才有動 刺激並非一直變動,想要讓bobo有所感受,就必須先讓他有規律性,再從規律中慢慢嘗試不同的變動,這樣才算做到真正的刺激。她舉例,當孩子還在襁褓期時,可以利用餵奶時給予愛的制約,亦即試著持續以1∼2星期的時間,在每餐飯前,以同樣的餵奶方式、撫摸順序與動作,給予規律性,當觀察到他對動作或撫摸產生某種期待時,再做些小變化,例如在規律的動作中加入1個新的動作,就是最簡單的刺激遊戲。 • Point 2 為達目的而刺激 全腦開發遊戲並不侷限雙手,語言與肢體的律動,都能當做是刺激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必須想方法達到目的。大家都知道爬行的好處多,但如果發現bobo屬於不喜歡爬行的一群,父母不妨想其他方法以達到相同的刺激,例如,把餅乾或玩具吊高在他的前面,讓他有仰頭或往前行的欲望與動作,或讓他學習游泳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Point 3 懂得放淺與加深 父母在跟孩子玩遊戲時,最容易發現「怎麼孩子聽不懂我在說什麼?」而不知所措,這樣容易導致親子雙方產生挫折感,這時,就要懂得把問題放淺,父母要了解自己想詢問的問題與條件元素,又希望得到什麼答案,或是想訓練哪些能力?如果孩子不會,不妨一樣一樣測試孩子的理解程度,把問題放淺一點,再慢慢加深。此外,如果bobo聽不懂指令,以致無法繼續玩下去,也不要放棄,試著更換不同玩法,讓他有成就感時再做結束,才不會令他心生沮喪,造成下次沒有想玩的欲望。 •Point 4 道具要變•遊戲要新 親子共玩不需使用昂貴的教具,即使是簡單的居家用品也能玩得開心。家裡的教具不多,難以變出新花樣,就會讓孩子心生「怎麼又要玩這個」的抗拒念頭。其實家裡可以運用的道具很多,她舉例,連不要用的化妝品如口紅等,都能當做觸摸遊戲道具,如果擔心口紅盒的外形都差不多,很難分辨,只要分別做記號,如綁個橡皮圈或貼個貼紙等,讓孩子記憶外型與顏色的連結,加點創意就是好用的道具。 •Point 5 放下身段•勇於學習 父母不需扮演全能教育者的角色,而應該讓自己也有學習的空間,才能趕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最重要的是讓他在遊戲中,獲得學習的滿足。她提醒,全腦開發的目的,當然希望孩子未來能有所成就,但也不能忽略指導他時,必須具備柔軟的身段,願意當別人的小幫手,而這部分最需要父母以身作則,用傳承、更寬容的心,養成孩子的核心價值,成為更好的人。此外,要做到好的遊戲帶領者,其實並不簡單,詹明娟建議父母也需多多學習與自我訓練,更要擁有赤子之心,才能享受親子共玩的樂趣。 6個小遊戲(快樂寶貝教育顧問小魚老師提供) •Game遊戲 1 顏色的魔法師 工具:紅、黃、藍、白等4色黏土。 玩法:取出任兩色黏土,讓bobo運用搓、揉、按、壓等動作,使其混合。例如,藍色加黃色變成綠色,使bobo發現混合後的不同,或者,也能用黏土揉成長條狀來度量桌椅的長度等趣味探索活動。 媽媽這樣說: 媽媽:「試試看,藍色加上黃色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刺激:觸覺、色彩。 • Game遊戲 2 合作建大橋 工具:積木。 玩法:親子雙方輪流用積木共同建造成ㄇ字型的大橋,並誘導bobo拿出喜愛的小車子穿過橋洞,增加想像力,從中還可讓他了解「輪流玩」的遊戲規則。 媽媽這樣說: 媽媽:「我們要一起來合作建造大橋了!你一個、我一個,輪流放,大橋就會完成的,一起開始吧。」如果bobo不小心把橋撞倒,可以說:「橋倒了,沒關係,再做一次,加油。」 刺激:空間感、手部穩定度、輪流。 • Game遊戲 3 彩繪紙卡配對 工具:不同類型圖卡數張。 玩法:分別拿取動物與植物兩大類圖卡,運用故事讓其配對,增加關聯性。例如,魚與海洋、牛與草原、蜜蜂與花朵等,由媽媽先介紹不同卡片上的事物後,再任意抽出卡片,詢問其相對應的圖卡。 媽媽這樣說: 媽媽:「這張卡片裡的圖案是什麼呢?」先讓bobo回答正確的名稱。熟悉後,再問他:「你幫牠找到他的好朋友好嗎?」 刺激:事物關聯性、觀察力與專注力。 • Game遊戲 4 拿起來、放進去 工具:積木或小軟球、籃子。 玩法:先讓bobo用手將散於桌面的積木或軟球放進籃子裡,進階玩法則可試著讓他用夾子或竹筷夾起,最後再一起分享並記錄成果。 媽媽這樣說: 媽媽:「來,小積木想回家了,但它沒有腳可以走路,我們幫幫他吧,夾起來,再放進籃子裡。」 刺激:手眼協調、歸位整理。 • Game遊戲 5 形狀與顏色的對應 工具:卡紙、紅藍黃等3色色紙。 玩法:媽媽先拿將紙卡上畫成16個小方格,並在上方的第1個空格貼上圓形、三角形與正方形,左方第1行貼上顏色,顏色則以紅、黃、藍為主。以色紙剪出紅色三角形或藍色正方形等9個不同的形狀。先讓bobo熟悉顏色和形狀的名稱,引導他將對應的小卡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上,遊戲時不要給提示,先讓他自己觀察。 媽媽這樣說: 媽媽:「紅色要放在哪裡?」或「三角形的家在哪兒呢?」 刺激:對應、邏輯、思考。 • Game遊戲 6 時間的順序 工具:不同顏色色紙數張。 玩法:利用色紙來玩形狀、序列等遊戲,例如:「○△□、○△□、○?□、?△□」或者,運用顏色的色卡,排序「紅黃藍、紅黃藍、紅?藍、紅黃?」。 媽媽這樣說: 媽媽:「小寶貝仔細看一看、想一想喔,依照順序排列,下一個圖案應該是什麼形狀呢?」或者:「依照順序排列,中間空的是什麼顏色呢?」這個遊戲可讓孩子發現事物中的規則與順序。 刺激:序列、數字、順序。 ~原文刊載於2008年4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居家感覺統合項目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51

1. 與別人玩接球遊戲;(1-2) 訓練目的:社交能力/手臂的運動能力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對面而坐,家長把球遞給兒童,鼓勵兒童把球同樣遞給家長。 難度設置:A開始時家長可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B家長把球伸向孩子,鼓勵他/她伸手來接球。C當孩子主動把球給家長時,家長應該說“謝謝”。 幫助給予:如果孩子沒有接球、給球的主動性,請另外一位成人給予身體指導,直到孩子開始有主動接、給球的意識,逐漸地撤銷給予的幫助。 2. 能抓著滾動的球, 3. 並把它推回去;(1-2)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家長把球推給孩子,鼓勵他伸手把球接住並推回給家長。 難度設置:A開始時需要在一手臂的距離內進行推、接球,鼓勵孩子雙手接球。推球則用右手從右往左推。B逐漸地把距離拉大,並鼓勵孩子用雙手往外推球,用單手接球。 幫助給予:開始時需要另外一位元成人的身體協助,注意培養孩子在每一難度的獨立操作技能,然後逐漸撤銷幫助的程度。 4. 能2步1級上樓梯;(1-2) 訓練目的:訓練平衡力、協調及獨立行走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踏出右腳上一級樓梯,然後把左腳踏在同一梯級。 難度設置:A扶著扶手或家長的手踏樓梯;B獨自踏樓梯; 幫助給予:開始時,家長可站在上一級樓梯上,伸出雙手協助孩子並同時給予口頭指令“上!”;如果孩子不合作,可把乾果放在樓梯上,等孩子踏上後給予獎勵。注意開始時可在每一梯級放乾果,逐漸地,只在幾級樓梯或最後一級樓梯上才放。不論孩子如何哭鬧,要堅持讓孩子配合才能給予獎勵物。 . 5. 能彎腰並用手觸摸腳指6. 頭5-10次;(1-2) 訓練目的:增進身體的柔軟度及體能。 訓練要求:在孩子的腳趾頭上分別貼一貼紙,讓兒童彎腰揭下。 難度設置:A開始時先讓孩子把腳放在矮凳或最後一級樓梯上嘗試並且只揭1-2張貼紙便可;B孩子掌握技巧後可要求一次性揭掉5或10張貼紙。 幫助給予:家長需要在孩子旁邊或身後協助,用雙手輕壓孩子的雙膝,如孩子無法同時彎腰及伸直膝蓋,可讓他扶著桌子的邊緣進行嘗試。 7. 會走上、下傾斜約15度的小斜坡;(1-2) 訓練目的:重心、平衡、膝蓋及小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及幫助給予:上斜坡:開始時家長先站在斜坡上孩子跟前,拉著孩子的雙手協助;孩子的技巧純熟後可站在其身後,只在他有需要的時候推或扶持孩子前進。下斜坡:開始時家長站在孩子身後,雙手從孩子雙肩上往下放在孩子胸前,鼓勵他扶著你的手下斜坡;孩子的技巧純熟後嘗試在他雙手放置兩件小玩具,讓他在不用攙扶的情況下下斜坡。 難度設置:A走上斜坡;B雙手拿物走上斜坡;C攙扶下下斜坡;D獨自下斜坡。 8. 能倒走3-5步;(1-2) 訓練目的:空間概念,協調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沿著一條直線倒退著走路。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只要求孩子隨意在地板上倒走, B孩子熟悉初步的要求後要求他在扶持下沿直線倒著走;C要求孩子獨立地沿直線倒著走。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開始時不領會,需要給予身體指導,如:一人在前面扶著他的雙手,另外一人在他身後輪流擡起他的左右腳往後移。2 偶爾地給予身體協助。 9. 擦背遊戲;(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給孩子洗澡時,用海綿或毛巾輕擦孩子的背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按順序擦,也可打圈式地擦。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10. 呵癢癢;(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家長用手撓孩子的頭頸、胳肢窩、腳底等皮膚觸覺敏感處,手的力度一陣輕一陣重,如果孩子害怕,或抗拒,先對其全身肌膚輕輕地撫摩,等孩子習慣以後再逐漸地把時間延長。 難度設置: —— 幫助給予:—— 11. 刷子脫敏;(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家長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孩子習慣這種觸覺刺激。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12. 陽光隧道;(1-2) 訓練目的:調節前庭感覺系統,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讓孩子俯臥著身體,從隧道中爬行通過。 難度設置:A如果孩子害怕,先讓其在隧道四周玩耍並觀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讓孩子觸摸和搖晃隧道,培養其興趣和消除恐懼感;B 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給予食物強化,爸孩子喜歡吃的零食或水果放在隧道裏,鼓勵孩子爬進去拿取食物;C 讓孩子邊爬邊推一個中型球前進。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使用食物強化事要注意逐漸撤消。 13. 能推“趣怪球”至1米外的指14. 定地方;(2-3) 訓練目的:發展社交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目測物體的速度的能力、反應能力),發展大運動——手部肘關節和手臂的活動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和家長分別站在1米的距離內,相互推、接“趣怪球”。必要時要有另一成人協助孩子的動作。 難度設置:A 在一定範圍內接球;B 聽從口頭指令去把球撿回指定地點。 幫助給予:儘量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自己接球,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或身體指導。如果孩子對指令沒有反應,需要加以身體指導及口語提、手勢提示。 15. 能在協助下對牆推球和接球;(2-3) 訓練目的:手臂的運動能力/手眼協調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手抱著中型球,頓在地上用雙手把球往牆角推。 難度設置:A開始時離牆的距離要在一步以內;B逐漸拉大離牆的距離,並要求孩子借助牆壁的反彈力接住彈回來的球。 幫助給予:手把手的身體協助;逐步撤銷。 16. 能推著物體向前走2-3米;(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手臂推的能力;因果關係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動作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會發聲的“鴨子杆”或類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裏,讓他向前推行。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繞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繞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鴨子杆”通過)。 幫助給予:身體指導(即手把手地教)並不斷地用口頭提示和身體接觸來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運動軌迹,給孩子模仿玩具發出的聲音;轉彎時告訴孩子正在轉彎並用手糾正、幫助他轉彎的方向。 17. 拉物走2-3米;(2-3) 專案要求:在一會發聲玩具車上系一條約50公分長的繩子,在繩子上纏一個圈套在孩子的手腕上,讓孩子拉著往前走。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繞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繞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車子通過)。 幫助的給予: A 手把手,並不斷用語言提示看身後的車子的運動軌迹及前方要走的方向; 18. 單手投中型球;(2-3)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一定的距離外把球單手投入球籃中。 難度設置:A只在半步的距離外嘗試;B在1米左右的距離外把球投入球籃;C投5次有3次中爲通過。 幫助給予:1 開始時給予足夠的身體協助並鼓勵孩子獨立嘗試;2 只在孩子犯規時給予口頭提示。 19. 能把靜止的球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伸展能力,發展眼、腿的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一直徑10公分左右的軟球放置在孩子跟前,讓孩子踢球。 難度設置:A 踢向前方1米遠的距離;B 踢向前方1米遠距離的物體。 幫助給予:A 口頭提示+身體指導+語言提示;B 身體指導;C 偶爾的身體指導+語言提示。 20. 單手扶欄上、下樓梯,21. 兩步一級;(2-3)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22. 能彎腰左右腿交替鑽過呼啦圈;(2-3) 訓練目的:肢體運動及平衡能力的控制。 訓練要求:給孩子一個大號的呼啦圈,示範給他/她看如何雙手分別握著呼啦圈兩邊並把它放在正前方的位置。彎下腰,然後把一隻腳跨入呼啦圈,接著跨入另外一隻腳。 難度設置:A 開始時把呼啦圈放低一點,並且幫助孩子握著呼啦圈;B 高度稍微調高,要求孩子自己拿呼啦圈,必要時給予幫助;C 要求孩子雙腳跨入後轉動雙手把呼啦圈由後往前翻轉到跨入前的位置(在身體的正前方)。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拒絕遊戲,可以多做幾次練習,並且邀請孩子一同參與遊戲;2 注意確保孩子的安全,在每一需要的環節給予適當的身體和口頭幫助。 3 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 23. 坐在童車上被推,24. 能保持雙腳在腳塔上(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腿的控制能力、雙腿運動時的協調能力、雙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把孩子放置在童車上(童車的選擇要以孩子坐下後,臀部、膝蓋及腳踏三點的角度約爲45度的車子爲宜),家長在後面推動車子。輔助用品:改良的魔術帶。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身體指導並控制好車頭轉彎的位置;2 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 25. 會走S型的線段;(2-3) 訓練目的:空間概念,肢體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在地上用不粘膠粘出一條S型線段,讓孩子從一端走到另外一端。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 開始時可站在孩子的前面拉著他/她的雙手引導他/她往前走;2 也可以站在孩子的後邊,讓他/她推著一個手推玩具沿著線段向前走;3 鼓勵孩子自己往前走,並在另外一端放一個玩具或小食品來獎勵孩子的成功嘗試。如果孩子因爲見到獎勵物而不配合訓練,則可以等孩子完成了路線後拿出神秘獎勵物獎勵給他/她。 21、坐上大龍球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增強重力感的控制能力,建立和刺激前庭機能對多動和身體協調不佳的孩子有較大的幫助。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坐在大龍球上,指導者可以放手,只要協助保持大龍球的穩定即可,鼓勵孩子用屁股力量作上下躍動。孩子要作前後、左右搖晃時,指導者可以用手握住孩子雙手,以協助孩子保持身體的平衡。 22.治療球—坐姿動作;(2-3) 訓練目的:平衡調整力、保護反應、肌力、協調、速度等。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于治療球上雙腳分開自然垂下,雙手扶於球上或腿上, (1)保持放鬆做動作(絕不可在肌肉僵直狀態下操作)。 (2)控制─力量、速度、角度、和扶持的大小。 難度設置: (1)移動治療球;(2)彈動身體並移動治療球;(3)主動移動或彈動; (4)平衡及保護反應之誘發;(5)用兩手交互拍球;(6)用兩腳的腳跟交互踢球。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23. 跳起並接觸懸挂著的物件10次;(2-3) 訓練目的:腿部、膝蓋運動能力及身體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在空中孩子跳躍時可及的地方懸挂一個玩具(氣球或會彈跳的玩具),鼓勵孩子跳躍並伸手觸摸該玩具。 難度設置:A 懸挂物開始時挂得稍低一點,讓孩子容易觸到;B 孩子掌握了這一技能後,把懸挂物稍微挂高,鼓勵孩子利用自身的力量彈跳起來。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不懂得掌握身體的力量,可先用雙手扶著他/她的腋下,幫助他/她練習彈跳;2 通過跳彈床和在床墊上跳躍來掌握彈跳;3 給予鼓勵和獎勵來促進孩子練習的興趣。 ㄈ25. 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左右遠的大盒子中;(2-3) 訓練目的:手臂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學習向著目標抛擲物件。 訓練要求:能連續5此把豆袋或類似的玩具扔進1米距離外的大盒子中。 難度設置:A開始時把距離設短一點,如只要求兒童站在距離大盒子一步或兩步的距離;B逐漸地把距離拉大;C逐漸地把大盒子換成小一點的盒子。 幫助給予:A手把手地幫助孩子投擲;B 只是在孩子姿勢錯誤時才給予幫助。 26. 互動式投籃:(3-4) 訓練目的:手臂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增進與人互動的能力。 訓練要求:家長及孩子輪流投籃;家長投完後把球撿起來給孩子投。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27. 一步1級上、下樓梯;(3-4) 訓練目的:增進孩子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個階梯,連續上或下樓梯。 難度設置: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後面,伸出雙臂或雙手的拇指,讓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樓梯;B 成人將左手手臂或拇指擡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則在孩子右側腰間的位置,讓孩子在攙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樓梯;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攙扶孩子上、下樓梯;D 讓孩子獨自上、下樓梯。 幫助給予:A 雙手(或拇指)擡高給予協助;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給予協助;C 單手(拇指)給予協助;D 撤消所有協助。 28. 雙腳輪流跨過15釐米高的繩;(3-4) 訓練目的:身體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繩子的兩端分別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離地15CM高,讓孩子雙腳輪流擡高跨過繩子。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1 用姿勢示意孩子如何擡腿跨過繩子,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擡高跨繩;2 要時時口頭提醒孩子注意腳下的繩子,避免絆倒;3 建議用有彈性的圓形橡皮繩。 29. 自己上、下小三輪車;(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0. 雙腳原地跳;(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1. 雙腳一齊從最後一級樓梯跳下;(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2. 扶物能單腳站立5秒;(3-4) 訓練目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扶著椅子或家長手握的棒子單腳站立約5秒。 難度設置及幫助給予:A 手把手地教孩子用雙手扶著椅子的靠背,提起孩子的一條腿懸空約5秒,然後放下。過程中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怎麽做,如:“擡腿!”、“放下!”B 讓孩子自己嘗試5秒內(可用數數提醒他/她)不要把腳放下;C 孩子掌握了技能後,改用棒子。家長雙手握住棒的兩端,孩子則抓住中間重復以上步驟。 33. 踏小三輪車轉彎避開障礙物;(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4. 能跳過5釐米高的繩;(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5. 在10釐米寬2米長的地面線條上走保持身體平衡;(3-4) 訓練目的:平衡能力的控制。 訓練要求:在地板上用不粘膠粘一條2米長10釐米寬的線條讓孩子在線條上走。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走一半的距離,允許偶爾走出界外;B 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儘量不要走出界外。 幫助給予:1 訓練者可站在孩子前方,拉著孩子的手向前走;2 要提醒孩子既注意腳下的線條,又要注意前方的路;3 訓練者在孩子的前方引導孩子走,但不給予身體協助;3 讓孩子自己嘗試獨自走。 36. 單腳原地跳;(3-4)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DS BOOK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37. 能學青蛙跳20釐米的距離10次;(3-4) 訓練目的:腿部運動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用不粘膠在地板貼兩條平衡線,成人給孩子示範如何做青蛙跳幾次,然後指導孩子模仿。 難度設置:A 開始時,線段間的距離應該短一點,讓孩子容易達標;B 如果孩子不願意合作,可引入食物獎勵的辦法,把獎勵物放在落地的一端之線條上,孩子跳到線上就獎勵;C 逐漸地把線段間的距離增大。 幫助給予:1 身體協助;2 每一難度中如果孩子遇到問題,都要及時給予身體或口頭上的指導,重復示範並注意提起孩子參與的興趣。 38. 做一連串手部和腿部動作時能保持平衡;(3-4) 訓練目的:身體的控制和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模仿一系列的手部和腿部動作,如:跳舞、打功夫等。 難度設置:A 選擇簡單一點的動作;B 選擇較爲複雜的動作,包括彈跳、跳躍等動作。 幫助給予:1 另外一成人站在孩子旁邊,如果孩子失去平衡,只在他/她可能要跌倒時才給予扶持;2 在孩子前後方均鋪上墊子,孩子跌倒後鼓勵他/她自己起來繼續練習。 39. 能左右腿交替倒著鑽過呼啦圈;(3-4) 訓練目的:雙腳的協調能力及身體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訓練者拿著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後,鼓勵孩子左右腿交替著向後移入呼啦圈內。 難度設置:A 由另外一成人扶持著孩子完成動作,並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調低一點;B 逐漸地呼啦圈的高度提高;C 由孩子自己嘗試著完成動作,只在有必要時給予幫助。 幫助給予:1 足夠的身體協助;2 必要的身體協助;3 偶爾的身體協助。 40. 能來回滾動身體;(4-5) 訓練目的:迷路反射控制,身體的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在墊子上或在床墊上從一端翻滾到另外一端。 難度設置:A 在訓練者的身體協助下進行翻滾;B 自己控制身體進行翻滾。 幫助給予:1 給予大量的身體協助和口頭提示,讓孩子從訓練中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及翻動的速度和力量;2 只在有需要時給予身體協助;3 確保孩子的安全,避免碰傷。 41. 轉椅遊戲;(3-4) 訓練目的:調節中心與平衡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轉椅內,家長在一旁旋轉椅子,速度逐漸加快。 難度設置:A開始時爲避免孩子緊張,可讓其雙手抓住椅子的扶手;B孩子習慣後要求其兩手自然放在腿上靠身體控制重心,並閉上眼睛。如果孩子不配合,可用布帶將其雙眼蒙住。 幫助給予: 42. 做5次前滾翻;(4-5) 訓練目的:增進協調、平衡能力,刺激本體感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模仿成人連續做5次前滾翻的動作。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要求做2-3次;B 要求孩子連續做5次,並要求孩子在動作過程中身體儘量保持直線。 幫助給予:1 開始時要全程給予身體協助,並用語言鼓勵孩子嘗試;2 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必要時給予口頭提示,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 43. 能用勺子把乒乓球送至約2米外的目的地而44. 乒乓球不45. 掉下來;(4-5) 訓練目的:增進平衡能力和手部控制能力,加強動作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用勺子把乒乓球送到2米外的地方。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嘗試先給孩子一個立方體的積木在距離極短的兩張桌子間傳送,讓孩子便於操作;B 用不粘膠在地上貼兩條平衡線;C 改用乒乓球嘗試;D 按照預設距離訓練。 幫助給予:1 爲提高孩子的興趣,建議開始時成人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2 孩子的技巧熟練後,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競賽。 46. 能走完1個有5項步驟的障礙路徑;(4-5) 訓練目的:加強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增進動作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獨自走完一個有5項步驟的障礙路徑。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只設置2-3個障礙物(跨過玩具、繞過椅子、爬過桌子)。 B 設置5個障礙物,引入獎勵物。 幫助給予:1 開始時成人先做示範,然後陪同孩子一起進行訓練,要有及時、足夠的身體和口頭提示;2 鼓勵孩子自己做,並給予適當的提示;3 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訓練。 47. 能用腳尖站立10次,48. 每次站立3秒鐘;(4-5) 訓練目的:腿部運動能力、重心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雙腳腳跟著地,腳尖掂起地站立,每次站立3秒鐘時間。 難度設置:A 開始時讓孩子扶著牆壁或椅背站立;B 讓孩子嘗試徒手站立。 幫助給予:1 可以在牆壁上孩子掂腳可觸及的地方挂一獎勵物,鼓勵孩子掂起腳去拿取;2 給孩子數數,讓他/她知道要站多長時間。 49. 能在20釐米寬,50. 10釐米高的平衡木上行走而51. 保持平衡;(3-4) 訓練目的:增進孩子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在不扶持,保持身體平衡的情況下走,走過規定尺寸的平衡木。 難度設置:A 只走一半的距離;B 走完全程;C 單手持物走;D 雙手持物走。 幫助給予:1 開始時成人需要反復做示範,並跟在孩子後邊走,給予身體協助,如拉著孩子雙手或扶其雙肩;2 成人站在平衡木一旁,孩子行走時拉著他/她的一隻手給予扶持;3 只在需要時給予扶持。 52. 能連續拍球3次而53. 球不54. 彈走;(4-5) 訓練目的:加強手臂的控制能力,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連續拍3次中型球(籃球大小的球)。 難度設置:A 只拍1次;B 拍2-3次; 幫助給予:1訓練者拍一下,等球彈起後把著孩子的手拍一下;2 把著孩子的手教孩子拍2-3下,球要儘量彈高,便於孩子的手有足夠的時間調節 55. 揮動球拍打懸挂在兒童肩膀水平位置的懸挂物(玩具或挂球);(4-5)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企畫能力,空間概念。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兒童羽毛球拍或者吹漲氣的棒球棍,揮拍(棒)打前方孩子肩膀高的懸挂物。 難度設置:A 先讓孩子練習揮拍(棒)的姿勢;B 手把手地教孩子擊中懸挂物體;C 讓孩子獨立練習;D讓孩子連續練習。 幫助給予:—— 56. 雙腳被提起時,57. 可用雙手向前走路;(4-5) 訓練目的:增強手臂力量和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兒童趴在地上,雙手和雙膝接觸地面,成人則在兒童身後握其雙足足踝,示意兒童用雙手交替運動往前爬。 難度設置:A 先讓兒童習慣被提起雙腳的姿勢;B 鼓勵兒童向前走1-2步;C 訓練至兒童能自如地向前走。 幫助給予:1 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孩子習慣被短暫提起雙腳的姿勢和感覺;2 延長提起孩子雙腳的時間;3 鼓勵孩子嘗試向前走,用食物或其他孩子喜歡的方法來強化。 58. 跑向滾動著的球,59. 把球向前踢;(4-5) 訓練目的:動作企畫能力、方向感。 訓練要求:讓孩子邊跑邊踢滾到他/她腳下的中型或小型球。 難度設置:A 先用中型球練習,孩子的技巧熟練後再用小型球練習;B開始時訓練人員以極慢的速度把球滾到孩子腳下並示意孩子踢球。C 必要時可給予適當的身體幫助及提示,如另一成人站在孩子身後一手扶著他/她的身體,一手(或腳)推動他/她的右腳。 幫助給予:—— 60. 雙手接住從1米遠彈來的中型球;(4-5)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和運動企畫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接住訓練者從約1米遠的地方扔到地上彈起來的中型球(籃球大小的球)。 難度設置:1 距離設短一點,並且讓另外一位成人在孩子身後手把手地教,邊教邊把要點告訴孩子;2 幫助者站在孩子身後,只在有需要時才給予身體協助; 3 距離逐漸增大,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接球;4 如果孩子接中型球有困難,可換成大型球,等孩子的技能熟練後再換成中型球。 幫助給予:—— 61. 雙手各持一球走直線2米;(4-5) 訓練目的: 訓練要求:讓兒童兩手側平舉,掌心向上,兩手各托一小皮球沿直線路線行走。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可先不讓孩子拿球,徒手走;B孩子的技能掌握後讓其嘗試持球並且腳尖跟著腳跟行走; 幫助給予:不能單獨完成的孩子家長可跟在其身後,給予身體指導; 62. 用腳尖向前行3米;(4-5) 訓練目的:身體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掂起腳尖向前走約3米的路程。 難度設置:A 只走2-3步路的距離;B 逐漸地增加走的距離直到達標。 幫助給予:1 站在孩子前面扶著他/她的雙手;2 只在有需要時才給予及時的幫助;3 在終點處放置獎勵物鼓勵孩子堅持走到終點。 63. 單腳向前跳5步;(4-5) 訓練目的: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及雙腿的肌肉控制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擡起一隻腳,向前方位置跳躍5步路的距離。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讓孩子習慣保持擡起一隻腳在空中數秒的姿勢;B 鼓勵孩子單腳向前跳躍一步,可以在前方放置獎勵物;C 鼓勵孩子增加跳躍的次數。 幫助給予:1 跟孩子一起跳,營造寬鬆的氣氛讓孩子消除緊張情緒,願意參加遊戲;2 隨時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無論是身體或是口頭的幫助;3 及時引入獎勵的方法來表揚和鼓勵孩子的嘗試。 64. 能坐在丁字椅上保持身體平衡;(4-5) 訓練目的:練習伸展和保持平衡,協調身體,控制重心力,建立前庭感覺機能。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丁字椅上,保持身體平衡。 難度設置:A先讓孩子坐在丁字椅上,雙手放在腿上,保持雙腿垂直,腰幹挺直的坐姿勢。B家長蹲下與坐在丁字椅上的孩子玩傳球遊戲;C讓孩子右手前平舉,右腳向上踢並碰到手心。再換成左手重復以上遊戲。 幫助給予:開始時家長可給予身體指導,幫助孩子學會保持平衡,然後在每一個(難度)環節中給予適當的幫助,直至該環節通過,再進入下一環節的訓練。 65. 照鏡子遊戲;(4-5) 訓練目的:訓練空間方位知覺。 訓練要求:家長和孩子並排站在大鏡子前面,家長做一個動作,讓孩子模仿。動作以點頭,雙手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拍手,左右前後移動身體以及轉身等動作爲主。 難度設置:A開始時家長的動作要做得慢些並多次重復動作;B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強,可讓孩子邊模仿邊說出動作的方位。 幫助給予:家長邊做邊說出動作的方位,孩子無法跟上便用身體指導。逐漸地撤銷提示,並且加快動作的速度。 66. 吊床遊戲;(4-5) 訓練目的:調節前庭感覺系統。 訓練要求:讓孩子躺在吊床上,兩位成人將吊床前後擺動。 難度設置:A讓孩子仰臥在吊床上,必要時請第三位成人協助。B讓孩子俯臥在吊床上,在孩子的前方地上置一玩具,前後搖晃時讓孩子拾取地上的玩具。 幫助給予:孩子在初始時可能會緊張,請家長蹲下給予安撫,避免孩子在吊床內掙扎。如果孩子無法取得前方的玩具,家長可把玩具握在手裏,等孩子靠近時放到他/她手中。 67. 療球—平衡調整;(4-5) 訓練目的:放鬆、平衡、協調、肌力、速度感、調整肌張力、促進保護反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於治療球上,手腳均離地,捉握雙手�雙腳;注意手握關節的位置;能放鬆手腳屈伸自如;控制─部位、力量、速度、重心。 難度設置:A前後左右各方向的移動彈動;B雙手的交互屈伸。(靠近時彎曲。推出時伸直)前後移動及直線加速;C雙腳的交互屈伸(同B);D抑制異常機張力的移動彈動;E雙手或雙腳撐地維持平衡;F倒置雙手迅速撐地的反應;G倒置運動(手不撐地);H訓練者用腳將治療球挑高大大彈動,以達垂直運動的目的。 幫助給予: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59.治療球—肌力訓練;(4-5) 訓練目的:肌力、速度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站立;(1)以傾斜度控制難易度;(2)運動量以肌肉最高承受力的百分之八十∼九十時實施。 難度設置:(1)治療球上側滾翻;(2)仰臥擡頭訓練加強頸屈肌; (3)仰臥起坐; (4)俯臥撐雙臂屈伸;(5)俯臥後弓身; (6)仰臥�俯臥擡腿;(7)站立治療球上用腳彈跳;(8)球靠牆,面對或側對球站立,單足舉腿置於球上; (9)坐在治療球上,以溜滑梯的方式快速溜下。 幫助給予: :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60.治療球—月球遊戲;(4-5) 訓練目的:體能要素的提升,身體意識的培養,興趣與幸福感等。 訓練要求:家長與孩子對面而坐,家長把球遞給兒童,鼓勵兒童把球同樣遞給家長。循序漸進,配合音樂,配合協助,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學習。 難度設置:(1)以治療球壓擠全身;(2)推大籠球前進,或撥球後退走;(3)依規定路線推球前進或回避障礙物推球前進;(4)以拍皮球的方式拍球; 幫助給予: :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61. 用力拉著繩子時,62. 仍能拉動繩子;(5-6) 訓練目的:增進手部肌肉的力量以及促進全身肌肉的發展。 訓練要求:成人用力拉繩子的一端,孩子在另外一端能拉動繩子。 難度設置:A 成人開始時只稍微用力拉著繩子,讓孩子容易拉動繩子;B 成人用力地拉著繩子,鼓勵孩子用力拉動繩子。 幫助給予:1 可在地板上兩人之間畫一橫線,孩子把成人拉過橫線就得獎;2 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嘗試和成功;訓練時,成人要配合孩子的力度,避免孩子因不當用力而受傷。 63. 雙腳跳過一條慢慢地擺動著的繩子5次;(5-6) 訓練目的:提供前庭刺激,訓練計畫動作能力。 訓練要求:將一條約兩米長的粗繩子固定在離地面10釐米處,上下或左右搖動繩索,使其象蛇一樣扭動,讓孩子雙腳離地地從上面跳過。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可慢慢地擺動,動作幅度要小允許孩子偶爾碰到繩子;B 快速地擺動,動作幅度大,讓孩子儘量不要碰到繩子。 幫助給予:—— 64. 跳腳印; 訓練目的:訓練兩側性、空間距離、平衡、協調、柔軟、眼─手協調、注意力、抑制異常 肌張力、矯正姿勢(內外旋、內外反)、步態訓練。 訓練要求:按照圖形所示,雙腳立定跳向下一目標腳印。 難度設置:A可先用雙腳交替走幾回,讓孩子熟悉大致的距離。B雙腳立定跳,按圖形要求跳;C聽著家長的口令(指令)跳; 幫助給予: 開始時家可站在孩子身後,雙手扶著孩子的腋下幫助其完成淩空雙腳跳起和落下的姿勢,指導孩子跳向下一目標,等孩子的判斷和目測水平提高後讓其自行練習,家長只給予口頭提示即可。 65. 能在雙腳離地時,66. 雙手同67. 時拍一下;(5-6) 訓練目的:加強手臂和腿的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在雙腳跳離地面的同時雙手舉過頭頂拍一下。 難度設置:A 先熟練雙腳跳;B 再在跳的同時鼓勵孩子拍手。 幫助給予:1 手把手地跟孩子一起做;2 給孩子做示範,邊做邊講解;3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只在需要時給予適當的提示。 68. 拿著不同69. 的物件走過20釐米寬的平衡木;(5-6) 訓練目的:改善孩子的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拿著不同的物件走過平衡木。 難度設置:A 開始時拿小件的物品;B 逐漸地拿大件的物品; 幫助給予:注意隨時提醒孩子走路的姿勢和前面的方向,站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隨時注意防止孩子摔倒等情況發生。 70. 手抱大型物擋住視線還能走至少3米遠;(5-6) 訓練目的:改善孩子的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拿著或雙手抱著大型的物件向前走。 難度設置:選擇重量適中的物品做訓練。 幫助給予:注意隨時提醒孩子走路的姿勢和前面的方向,站在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隨時注意防止孩子摔倒等情況發生。 71. 能兩眼睜開雙臂伸直(或交叉胸前)單腳站立5秒;(5-6) 訓練目的: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睜開眼睛(或者雙手交叉在胸前),單腳站立5秒鐘。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練習雙手伸展或垂直地站立;B 然後練習雙手交叉在胸前站立。 幫助給予: 1 如果孩子開始時不能很好地掌握平衡,可以讓他/她先嘗試扶著椅背或握著訓練者的手站立5秒;2 一旦孩子的平衡能力有所長進,則要求他/她只在需要時才扶持;3 在孩子前方視平線的位置給予玩具或其他吸引他/她看的東西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4 任何時候都要準備好給予適當的身體協助。 72. 能兩眼閉合雙臂伸直(或交叉胸前)單腳站立5秒;(5-6) 訓練目的: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閉著眼睛(或者雙手交叉在胸前),單腳站立5秒鐘。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先練習雙手伸展或垂直地站立;B 然後練習雙手交叉在胸前站立。 幫助給予:1如果孩子無法自覺地閉上眼睛,可嘗試用布蒙上他/她的眼睛。如果孩子不願意,先讓他/她嘗試習慣不練習的時候蒙上眼睛的感覺;2 充分運用獎勵的原則來激發孩子的合作性;3任何時候都要準備好給予適當的身體協助。 73. 滾筒遊戲(3-4) 訓練目的:調節中心與平衡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俯臥在豆球上,前方放置一玩具,讓孩子雙手前後劃動,雙大腿貼住豆球,探身取玩具。 難度設置:A開始時只要求孩子俯臥在球上;B鼓勵孩子雙手前後劃動,家長應用手扶著豆球,幫助孩子均勻用力,避免球滑離孩子的身體。C鼓勵孩子邊劃動雙手,邊向前移動,注意提醒孩子不要讓球滑走。 幫助給予:完全身體指導;必要時給予身體指導; 74. 袋鼠跳;(5-6) 訓練目的:強化前庭刺激,控制過敏資訊。 訓練要求:孩子站在袋中,雙手提起袋邊,雙腳同時向前跳。 難度設置:A只要求分段跳,每次跳2-3步的距離;B撤銷身體指導,要求一次性跳1-2米的距離; 幫助給予:在A階段要求給予全程身體指導,直至孩子技巧純熟。 71.平衡與協調;(5-6) 訓練目的:平衡、協調、肌力等。 訓練要求:仰臥�俯臥。 難度設置:(1)仰臥雙腳著地,雙腿屈伸;(2)俯臥雙腳著地,雙腿屈伸;(3)俯臥雙手著地,雙腿屈伸;(4)仰臥雙手著地,雙腿屈伸;(5)仰臥�俯臥雙手做模仿或規定動作; (6)仰臥�俯臥雙腳做模仿或規定動作;(7)俯靠治療球,雙手抱起治療球並推出;(8)仰臥墊上,雙腳屈腿或直腿將球夾起。 幫助給予:(1)每一動作次數或時間不能太久(視其肌張力而定);(2)動作由易而難、次數時間由少到多;(3)注意協助(他動─協動─主動)。全程由家長身體指導完成。如果孩子出現緊張或抗拒的情況,請以鼓勵、引導方式取得其配合爲主,不要強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過度緊張,效果適得其反。 72.抓癢;(1-2) 訓練目的:觸覺刺激,減輕觸覺過敏,促使大腦細胞活躍,改善腦細胞之間聯繫,促進全身趨於平衡。 訓練要求:抓撓孩子的腳心,重點是腳心不著地的那部分。每次做1~2分鐘,每天4~5次,如果孩子抗拒,開始時可每次只撓一下,逐漸地讓孩子習慣這樣的觸覺刺激。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3. 按摩穴位(0-1); 訓練目的: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保護兒童健康 訓練要求:主要按摩的兩組穴位:1健脾和胃的穴位,如足三裏(位於膝眼下三寸,筋骨外大筋內)和中院(位於臍上四寸)。按摩足三裏可使小兒消化系統旺盛,促進消化吸收;按摩中院則能行氣和血,清熱化滯,健脾和胃,對治療食滯瘀積,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常見病有良效。 2是能補腎的穴位,如三陰交(位於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後緣)、二馬(位於手背無名指與小指掌骨小頭之間的凹陷中)及湧泉(位於腳心前凹陷中)。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4. 跳數位 訓練目的:增強身體平衡能力及重力感。 訓練要求:用不粘膠剪出大的數目字1-10或1-20貼到圓形的不粘膠上再地板上,讓孩子從一個數位跨到另外一個數位上,以跨到圓形內爲勝。 難度設置:A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數位,可貼不同顔色的數位,然後讓孩子按顔色跳;B 讓孩子按指定的數位跳或者按單、雙數跳;C 可玩雙人遊戲,創造出各種玩法,以最終達到終點爲勝。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跳躍技巧不成熟,可在開始時握他(她)的雙手或夾著孩子的腋下幫助他(她)跳躍;2 如果孩子不懂得或不遵守遊戲規則,要隨時給予身體或口頭的提示。 75. 打保齡球(3-5) 訓練目的: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兒童保齡球放在1米左右的距離,讓兒童用黑色的大球擊球。 難度設置:A 開始時距離可以很近,以便讓兒童容易擊中,有成就感;B 要求兒童按訓練要求的距離擊球; C 逐個地把球擺在地上讓兒童擊,開始時距離要近一些,5次擊球中有3次通過。 幫助給予:(1)開始時給予孩子大量的身體協助,直至孩子掌握要領;(2)每一次增加難度時都需要隨時提醒、糾正並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做。 76. 運小球(4-5) 訓練目的: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塑膠球拍運送乒乓球,一次放一個乒乓球在球拍上,運到距離2米的大容器中。不可以用另外一隻手扶乒乓球。 難度設置:A 開始時可選用其他非圓形的小物品讓孩子訓練並且把距離設短一點;B 孩子的技巧純熟以後可嘗試用大的塑膠或布球;C 使用乒乓球,5次運球中有3次球沒有掉地通過。 幫助給予:無論孩子處於哪一階段的開始階段,都要給予手把手的幫助,要確保孩子掌握了基本的遊戲規則以後才增加難度。 77. 滑雪(4-6) 訓練目的:促進身體兩側協調與計畫動作的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兩腳分別踩著一張紙,當做是雪橇,可前進或後退地踩著紙行走。 難度設置:A 只用一隻腳踩紙前進;B 雙腳踩紙前進;C 赤腳踩紙前進;D 赤腳踩紙前進或後退。 幫助給予:給予適當的攙扶;提醒孩子如何保持身體的平衡和適當的運動。 78. 鞋子走路(4-6) 訓練目的:促進身體兩側協調及計畫動作的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將兩手穿在鞋子裏,沿著一定的路線或腳印前進或向側邊行走。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79. 跳躍(3-5) 訓練目的:促進兩側協調及前庭刺激。 訓練要求:在地面上擺放數個小號的呼啦圈,要孩子以雙腳跳或單腳跳的方式跳過所有的圈圈。 難度設置:A 雙腳跳,並把呼啦圈之間的距離放近一點;B 把呼啦圈之間的距離放遠一點;C 單腳跳;D 單腳跳並連續跳完所有圈圈。 幫助給予:開始時可站在孩子前方,等孩子雙腳落地時稍微扶他一下,幫助孩子保持身體平衡。 80. 拍氣球(4-6)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的計畫能力。 訓練要求:把氣球往上抛,然後雙手輪流向上拍打氣球,儘量不要讓氣球落到地上。 難度設置:A 雙手輪流拍打;B 在地上設置簡單的“路障”(如玩具或凳子),讓孩子繞過路障拍氣球。 幫助給予:(1)開始時教孩子把氣球拍高一點,延遲下落的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計劃自己的動作和步子;(2)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3)提醒孩子看腳下的“路障”。 81. 軟骨功(5-6)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概念及計畫動作的能力,並提供觸覺刺激。 訓練要求:用一條粗棉繩,兩端結在一起成一個圈,讓孩子將繩由頭套下去,由腳下拿出來;或者由腳套進去,從頭部拿出來。 難度設置:A 剛開始訓練時,繩圈可以相對做大一點,容易取出;B 先訓練從頭套到腳,再訓練從腳套到頭。 幫助給予:提醒孩子不要用蠻勁兒,要學習技巧。 82. 搖搖船(5-6) 訓練目的:控制迷路張力反射,提供前庭及本體刺激,並改善身體概念及兩側協調。 訓練要求:孩子躺在地上,兩手抱膝身體屈起成球狀,前後搖動二十下,或左右滾動二十下。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開始時孩子可能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或搖不動,家長需要給予身體協助,從側面輕推孩子的肩或臀,示意孩子順著給予的外來力量搖動身體。一旦孩子掌握要領,及時撤消幫助,鼓勵孩子自己利用自身的力量搖動身體。 82.A抱球翻滾(5-6) 練目的:提供前庭刺激,抑制頸部張力反射。 訓練要求:孩子躺在墊上,雙手抱著一個排球大小的球,高舉過頭。要孩子由墊子的一端再滾回來,球不可以松掉。 難度設置:A 滾3-4下;B 從墊子一端滾到另外一端。 幫助給予:開始時孩子可能無法呈直線滾動,成人需要給予身體協助,推動他的肩膀或腳,把他的身體儘量推到呈直線的姿勢。 83.糊壁紙(5-6) 練目的:提供觸覺刺激,改善計畫動作能力。 訓練要求:讓孩子靠牆壁站立,以身體當做滾筒貼著牆壁滾動,好象在糊壁紙。先向一個方向滾動,然後再向反方向滾動。 難度設置:A 只滾動3-5下;B 從牆壁的一端滾到另外一端 幫助給予:提醒孩子注意頭不要碰到牆壁。必要時給予身體協助,如:孩子滾動時離牆壁太遠。 84.壓馬路(3-6) 練目的:提供觸覺刺激,有抑制神經興奮程度的作用。 訓練要求:讓孩子仰臥或俯臥在墊子上,用大龍球在其身上滾過去。若孩子喜歡這種壓力可嘗試加重一點壓力。 難度設置:—— 幫助給予:—— 85.俯臥大龍球抓東西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強化手眼協調及雙側肢體的平衡控制,促進運動企劃能力。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俯臥到大龍球上,保持平衡姿勢。把孩子喜歡的一個玩具放在大龍球滾動時孩子伸手可觸的地方。協助孩子臥在球上前後慢慢滾動,讓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時可使用會發聲的玩具,以幫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難度設置:A 開始時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離,讓孩子容易取到;B 逐漸地玩具可以放稍遠一點,並在孩子探身取球時提醒他(她)儘量自己保持身體的平衡。 幫助給予: 1 由始至終的身體協助;2口頭指導或提醒。 86.滾筒式時光隧道遊戲 訓練目的:改善觸覺敏感或不足以及調節前庭感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用腳在前面的方式倒爬到隧道裏。 難度設置:A開始時孩子可能害怕或不理解要求,可以先培養孩子對隧道的興趣,把球滾到隧道裏,鼓勵孩子爬進去撿球,表揚他/她的勇敢嘗試;B協助孩子雙腳放在前面,倒爬到隧道裏,邊幫助邊給予口頭提示,語氣要輕柔,以免引起孩子緊張而拒絕合作。 幫助給予: 1 由始至終身體協助;2由始至終的口頭指導及適當的鼓勵表揚。 87、隧道滾動遊戲 訓練目的:改善觸覺敏感或不足及身體調節不良的現象,增強前庭系統的刺激和調節,改善視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鑽到陽光隧道裏,用手指張開保護臉部,成人則在一旁輕輕地慢速滾動隧道。 難度設置:A開始時成人可伸手到隧道裏撫摩孩子的身體來舒緩他/她的緊張情緒,並且要和孩子說話;B如果孩子有不適感覺,應立即停止並協助孩子從隧道中鑽出來。切莫強求讓孩子呆在隧道裏;C如果孩子喜歡這樣的晃動,可稍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身體、聲音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幫助給予:1 跟孩子一起鑽隧道;2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 88、平衡台平躺遊戲 訓練目的:調節身體協調不良的情況,強化大腦和腦幹的知覺機能。 訓練要求:讓孩子放鬆身體,先坐在平衡臺上,然後慢慢躺下來,伸展手腳的肌肉,保持身體平衡。成人則左右傾斜搖晃平衡台,要維持一定的韻律感,以促進孩子的腦幹的功能。 難度設置:A開始時慢慢地搖動;B逐漸地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姿勢和表情的反應;C可讓孩子分別睜眼和閉眼作搖晃,並觀察他/她不同的反應;D還可以在搖晃中做明顯的停頓,先向左傾斜,再向右傾斜,觀察孩子對兩側晃動的不同反應;E也可以讓孩子俯臥著做以上運動。 幫助給予:1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以調節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增強其信心。 89、平衡台靜坐搖晃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減低肌肉張力過高的現象,讓前庭體系和固有體系的機能感覺不同的反應。 訓練要求:讓孩子坐在平衡臺上,左右晃動身體。 難度設置:A提醒孩子坐好,自己嘗試運用可以自由移動的雙手保持平衡;B以張眼練習10分鐘,再閉眼練習10分鐘,以此來感覺兩種不同的平衡感。 幫助給予:1 必要時跟孩子一起坐在平衡臺上做這一練習;2 運用增強和間歇增強的原理來協助孩子完成練習。 90、平衡台互相扶持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不良的情況,對身體協調、觸覺感、前庭體系都起到刺激的作用。 訓練要求:指導者和孩子共同站上平衡台,兩人雙手緊握,互相保持平衡。由於站姿使重力感不穩定,兩人配合的動作對相互合作關係的建立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搖晃時可先練習由指導者帶動孩子,再由兩人在同一速度上配合彼此搖動的韻律。速度要適中,不要過快。 幫助給予:1 用誇張的身體晃動動作來帶動孩子,充分調動起孩子的興趣,但速度不要快; 2 鼓勵孩子配合你晃動的速度來調節自己的身體平衡。 91、平衡台站立搖動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促進反射感覺,建立前庭固有的平衡感,調整視覺統合。 訓練要求:讓孩子站在平衡臺上,由指導者在台下緩慢搖動平衡台。提醒孩子調整姿勢保持平衡。 難度設置:A可以讓孩子雙手伸展,以保持身軀平衡,並且可以閉眼嘗試不同的感覺,或在平衡臺上緩緩移動身體,以調整不同的平衡反射;B開始時可練習10-20下,習慣到60下時,平衡效果較易發揮;C再逐步練習到100-200下,以加強對前庭固有體系的調整。

13-24個月幼兒的教育方案

2007年09月09日
公開
33

13-24個月幼兒的特點: 1-2歲是行走的敏感期。走路使兒童從不自由、需要幫助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是兒童的第二次生命。1歲多的孩子熱衷於走路,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來接著走; 從1歲半開始,就進入了手的敏感期,通過操作,兒童可以直接體驗、理解物體的各種特性。 1歲至2、3歲,兒童的語言開始産生,這一階段被稱爲語言發生階段。1歲至2歲,兒童說出的句子的結構是不完整的,這種不完整的句子包括單詞句和雙詞句。 諸多研究成果證明早期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使我們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孩子的真正需要,並採取適宜的方式促進他們在動作、認知、語言、情緒和社會行爲等方面全面發展。 13-18個月幼兒的早早教方案 認知能力的訓練 觀察能力: ①識別大小。選擇大小差別顯著的同類物品來練習,如大蘋果與小蘋果,大皮球與小皮球等。 ②識別形狀。教小兒識別簡單的幾何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可用實物形狀來描述,如圓皮球、三角板、方積木等。 ③識別顔色。從基本的顔色紅、黃、藍、綠進行識別。告訴孩子氣球是紅色的、毛衣是黃色的、葉子是綠色的。 記憶力的訓練: ①實物記憶練習。讓小兒根據記憶尋找所需要的玩具,如先讓小兒看一個小球,然後把它收起來再讓孩子在其他的玩具中找這種小球。 ②強化記憶練習。父母可以選擇一些形象直觀,與小兒本人關係較爲密切的東西和他感興趣的事物來訓練他的記憶。可教小兒自己的名字、身體的主要部位,間隔一段時間,情景再重復。 動作能力的訓練: ①繼續訓練小兒獨立行走的能力和行走的穩定性,以促進運動的協調性和軀體的平衡能力。可和小兒一起拖拉玩具車,教小兒拉著小車向前走、側著走、倒退走等。準備一個較大的皮球,成人將球滾到小孩子腳邊,教他擡腳踢球。 ②發展小兒走、蹲、彎腰動作。將玩具散放在各處,要求小兒收撿玩具交給成人或放在固定的地方。 ③訓練小兒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如教小兒學習畫畫、搭積木、用塑膠繩將有孔玩具串起來、取物裝物。 言語能力的訓練: 利用各種機會豐富孩子的語言辭彙,並簡單說明物體的用途與關係,擴大小兒的認識範圍,促進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給小兒看圖片、幼兒書籍、帶小兒到外面玩,教小兒認識物體的名稱,對著圖片或實物,詢問小兒圖片或實物的名稱及用途“這是什麽?”、“幹什麽用的?”引導小兒回答,小兒回答正確時親親他,以示鼓勵。此時,小兒已開始喜歡聽大人講故事了,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開始要講得慢而簡短,發音清晰,富於表情,可根據故事的情節伴以動作,來增加小兒的注意力和興趣。孩子愛聽講過的故事,成人可多重復幾次,還可將小兒目睹或經歷的事情,編成故事。 社交和生活能力的訓練: ①教育孩子禮貌待人。家裏來客人要教小兒打招呼、問好,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客人走時揮手說再見。鼓勵小兒取糖果、水果招待客人,把玩具分給家裏來的小朋友玩等等。 ②睡眠。除夜間睡眠外,白天可睡眠2次,每次1∼2小時。不要用威脅、恐嚇等手段,逼小兒睡眠,也不要給小兒講述恐怖的故事,以免小兒害怕而拒絕一個人入睡。臨睡前清洗臉、手、腳、臀部,排好尿,換上寬鬆保暖的睡衣,會使小兒感到舒適,易於入睡,這不但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也便於孩子建立睡眠條件放射。 ③飲食。斷奶後,每日餵養的次數約4∼5次,可安排在早、中、晚餐時間和白天睡眠醒來的時間。養成定時進食,定位進餐的習慣,鼓勵小兒自己動手吃東西。培養飯前便後洗手習慣。 ④訓練小兒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養小兒獨立的生活能力。教導小兒試著脫鞋、脫襪子,排完大小便試著提褲子,外出時自己戴帽、脫帽,爸爸媽媽下班進門可讓孩子幫助拿拖鞋給爸媽換鞋,給孩子洗手時,教小兒主動將手伸到水裏,玩完玩具後幫忙收拾起來等等。 19-24個月早早教方案 小兒認知能力的訓練: 觀察能力的訓練: ①訓練:上下、裏外、前後方位意識。如遊戲時說:“球在椅子上、椅子下”、“球在箱子裏、在箱子外面”等等。 ②辨別多少。如分糖果給家人,看看分的是否一樣多,放桌上比比看誰多誰少。也可以用專門的圖畫,訓練孩子認識多少。 記憶力的訓練: ①辭彙記憶。成人在講述孩子較熟悉的故事,或教小兒念他熟悉的兒歌,或唱他熟悉的歌時,有意識地停頓下來讓孩子補充,由簡到難,開始讓孩子續上單字,以後可逐漸讓孩子續上一個詞、一句話這既可促進記憶力的提高,還可發展小兒的語言能力。 ②實物記憶。讓小兒回憶起不在眼前的實物,可給孩子一件玩具,讓他注視您將玩具放到盒中,蓋上蓋子,讓他說出盒中玩具的名稱。 動作能力的訓練: ①扶欄上、下樓梯。訓練小兒學習上、下樓梯。訓練上下樓梯時,開始選擇的樓梯不要太多層,以便於孩子能夠較順利地上完樓梯,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②跑步練習。父母可通過遊戲來訓練小兒跑步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如靈活的向前跑,轉彎跑。 ③通過遊戲、手工、鼓勵小兒做力所能及的事,促進手動作的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適合的遊戲有玩積木、模仿畫畫、穿珠子等。 言語能力的訓練: 幼兒在1歲半後,言語發展會突飛猛進,他們不僅重復成人說的言語,而且想要自己說出周圍東西的名稱。語言來源於生活,父母應常帶小兒到戶外、公園去玩,鼓勵他與人交往,並引導小兒仔細觀察遇到的事物,告訴小兒他遇到事物的名稱和特點。回家後,要他回憶在外面接觸的人,看到的東西,並儘量幫他用較完整的話敍述出來。這樣,不但豐富了他的語言辭彙,而且鞏固了記憶,增長了知識。 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 ①與人交往。此時期的小兒已有了語言,可以較多的和人交往,要教育小兒初步懂得與人交往中一些簡單的是非概念。 ②白天睡眠的次數逐漸減爲1∼2次,可根據作息制度,將小兒白天的睡眠安排在午飯後,睡眠時間爲1.5∼2小時。孩子改用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個過程,父母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身心特點,逐漸使小兒的作息時間向新的制度過渡。 ③可安排孩子每日早、中、晚三餐主食,在早中餐及中晚餐之間各排一次點心。訓練:孩子進餐的正確姿勢,教會幼兒正確使用食具,不要邊玩邊吃,不要在飯桌上引逗孩子大笑,以防嗆咳窒息,飯後不要讓孩子做劇烈活動,可讓孩子輕微安靜地活動半小時,避免嘔吐。 ④教小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對於幼兒來說,學會任何一種新的本領都是一件複雜的事。成人要幫助孩子減輕掌握這些新技能的困難。成人要有耐心,使孩子能順利地掌握構成技能的一個個動作。

四∼六歲,培育專注力的好時機

2007年08月19日
公開
33

3、4歲孩子的內心,總是充滿著希奇古怪的問題,做父母的要如何回應孩子?該怎麼導入孩子有興趣的議題?是要教他?還是啟發他就好? 與孩子共讀一本有趣的書吧!在圖文引導的親子對話中,孩子將因為喜悅,進而思索、學習。   四歲左右,幼兒開始有自己的主張,喜歡自己行動、自己思考。此時,如果父母能幫他準備各種發展興趣的工具,讓他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就能能養成他做事專心的習慣,這對他上小學以後學習任何科目,都有幫助。   為了讓孩子養成專注習慣,父母請注意以下事項: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把「為什麼」掛在嘴上,父母即使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要老實的告訴孩子,並和他一起尋找答案。   有時父母已經做了完整的說明,但孩子還是聽不懂,或是無法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問題,請不要因此對孩子的問題感到厭煩或馬虎了事。 讓孩子多用手,可以訓練腦神經   現代家庭中電器用品充斥,一般人使用手指的機會相對減少,因此造成許多孩子不會綁鞋帶、使用小刀、挑魚刺、擰乾毛巾或抹布,也不喜歡寫字、用漿糊、夾豆子……,甚至無法走遠路。   小學老師常說,最近孩子識字不少,寫字卻沒有以前的學生好看,原因就在現代兒童的手指缺乏運動。手指運動可以訓練腦神經,讓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   四歲是學習自主的時候,父母必須養成幼兒凡事自己做的習慣。除了具危險性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澡、洗手、刷牙、梳頭、如廁或表達自己的意見,都是父母必須教育的事。   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自己完成,並記得讚美他。 找出孩子情緒不安的原因   有的孩子經常煩躁不安,精神無法集中;有的孩子對事情容易感到厭倦,沒有耐心。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的原因整理如下: (1)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 (2) 父母對孩子的限制太多。 (3) 給孩子太多玩具和書。 (4) 生活環境過於嘈雜。 (5) 強迫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事物。 (6) 學習過多才藝。 (7) 無法自由自在的玩耍。   你的孩子生活裡有沒有這些困擾?如果有,趕緊幫他消弭吧。因為無論你叮嚀他多少次,只要這些困擾存在一天,他就一天無法專心。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神,特別讓孩子去學畫或彈鋼琴;其實這也要孩子有興趣才行。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安靜的看書、畫畫、做勞作,才叫專心,事實並不盡然。用心了解孩子,會發現他們其實不喜歡被命令,如果能夠以孩子的意願為中心,鼓勵他自由發展,反而更能夠幫助他凡事專心。   改變家裡的氣氛,讓孩子有踏實平靜的感覺,讓孩子看到父母專心的樣子,對孩子而言,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研究顯示幼童看電視有害智力發展

2007年05月08日
公開
43

研究顯示幼童看電視有害智力發展 更新日期:2007/05/08 10:25 (中央社記者章君宇多倫多七日專電)兒童花太多時間看電視、光碟及玩電腦遊戲已屢見不鮮,最近一項研究更顯示,連嬰兒也無法避免螢光幕的荼毒。 在研究過一千多個家庭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才三個月大的嬰兒有百分之四十及兩歲以下的幼童有百分之九十,經常看電視、光碟。研究發現,嬰兒及幼童每天約花一個半小時看電視及光碟。研究人員認為,此一情況將有損嬰兒及幼童的智力發展。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克里斯塔吉斯表示,一些以嬰兒為觀眾的電視節目及電腦遊戲如「愛因斯坦寶貝」及「有頭腦的寶貝」均聲稱有助於嬰兒智力發展,但事實卻不然。 克里斯塔吉斯指出,嬰兒電視節目有助幼童智力發展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克里斯塔吉斯也是「客廳裡的大象:讓電視對你的孩子有用」一書的作者之一。 克里斯塔吉斯指出,至今唯一可以確定,且有證據可資證明的是,兩歲以下幼童看大量電視會對日後的注意力集中,智力發展等方面有害。 克里斯塔吉斯表示,即使如芝麻街之類,一般認為對幼童認識數字及英文字母有助益的電視節目,也與幼童成長過程中,語言發展過慢有關。 芝麻街係為三歲以下幼童設計的節目,但克里斯塔吉斯表示,此一節目並不適合這樣幼齡的兒童,但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均以為讓幼齡子女收看這樣的節目,有助於他們日後的發展。 這項研究報告刊載於「幼年暨青春醫療資料庫」期刊,研究人員電話訪問了一千零九名子女年齡在兩個月至兩歲的父母。 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幼童若在九個月大時開始看電視,他們每天平均收看時間為四十分鐘。若在三個月大時開始看電視,他們平均每天收看時間為一小時不到。若在兩歲時開始看電視,平均每天收看時間為一小時半。 研究也發現,父母讓幼童收看的電視,半數與幼童教育有關,另一半則為非教育、兒童光碟、及幼兒成長節目。 克里斯塔吉斯表示,父母讓幼童看電視有其道理。因為百分之二十九的父母認為電視有教育性並對兒童大腦發展有益;百分之二十三的父母認為讓幼兒收看電視不但是一種享受,而且還可以使他們放鬆;百分之二十一父母表示,讓幼兒看電視,可以使家長空出手來做家事。960507

幫助孩子學好英語,就是這麼Easy!

2007年04月04日
公開
41

◎ 王淑儀 前言     自從英語成為國小的必修課程後,筆者便常聽到家長們為輔導子女的英語課業感到傷腦筋。這是因大多數家長對自己的英語能力缺乏自信,不確定自己所教的是否正確,再加上工作及家務繁忙,即使有心幫助孩子學習,也很難持之以恆。為解決此一困擾,許多家長索性將子女送到補習班,或請家教來為孩子輔導英語,但家教與補習班並無法完全取代家長的監督職責,再加上學校與補習班常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使得家長在家幫孩子複習英語課業時,更難掌握重點。其實,家長們只要能掌握幾點原則與訣竅,便可在輔導子女的英語課業上獲事半功倍之效,且能進一步幫助孩子學好英語。筆者玆將自己多年來與學生家長交換心得意見,以及自己在家輔導孩子學習語文的經驗加以整理,透過本文與諸多繁忙的現代家長,共同分享幫助孩子學好英語的秘訣。   如何有效輔導子女的英語課業   1. 幫助子女養成定時聆聽英語課程的錄音帶或CD的習慣:學校和補習班通常會將英語教材的錄音帶或CD發給學生,以協助其在家複習所學,進而奠定良好的英語基礎。但很少有學生會自動自發地在家中善用這些輔助教材,因此,家長需協助孩子養成聽錄音帶或CD複習的習慣。其實,孩子每天只需撥出五至十分鐘,一邊聆聽一邊跟著唸,即能獲得不錯的複習成效。由於成功的語言學習是靠長期累積而來的,因此,這種每日短暫複習所能得到的學習效果,通常會比將所有的英語功課集中在一星期中的某一天,一口氣密集地複習要來得好。而對於剛學過的新課程,家長最好讓孩子在首次聆聽錄音帶或CD時,搭配著課本一起朗讀,以了解英文的字與音間的關聯。     2. 聆聽子女朗讀,並確定其理解所讀內容:最近有位家長向筆者反應,她將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女兒送至一家標榜由外籍老師教授英語的安親班。她看女兒上英語課上得很開心,且朗讀課文時字正腔圓,以為學得還不錯。不料有天心血來潮,詢問女兒課文的意義時,才霎然發現女兒在課堂上與外籍老師都是「雞同鴨講」,只會模仿老師的發音,卻不知所唸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家長不論是聽子女朗讀,或與之共讀都應確定孩子是否了解所讀內容大意。「確定孩子理解所讀的內容」並不是指家長應刻意要求孩子將課文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而是請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句子、對話或故事內容的大意,或者家長也可用簡單的問句(中、英文皆可)來判斷孩子對所讀內容是否真正了解。     3. 引導子女使用工具書及運用學習資源:當遇到不熟悉的詞彙時,家長應引導子女查閱字典、百科全書或網站資訊等,然後再根據文章或會話的上下文及情境,來解讀該字詞或片語的意義,切勿以「這個媽媽(爸爸)也不懂,你明天去問老師就好了!」之類的說辭搪塞過去,因為這種做法並不能協助孩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有效的學習技巧。除了利用工具書及網站外,父母於閒暇之際帶領孩子上圖書館借書、找資料,或一起逛書店等,也是訓練孩子運用學習資源的好方法。     4. 多支持鼓勵,少苛責比較:筆者多年前在台北教英語時,曾輔導一位在校英語成績只有及格邊緣的國中學生。經過兩個月的補救教學後,該生成績進步至八十多分。不料,孩子的母親卻冷冷地對筆者說:「八十幾分算什麼!考九十分以上才符合我的標準,當然,最終目標是要能考一百分!」於是,師生兩個月來的共同努力就這麼被完全否定,孩子即使進步了也沒有成就感。筆者感慨在分數掛帥的教育體制下,多數的家長與教師在評估孩子的學習進展時,都只以分數高低為考量,只會挑孩子「不會的部分」而予以苛責,對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學會的部分」卻很少給予肯定。除此,家長亦常不自覺地將孩子的成績與其同儕或手足互相比較,例如筆者常聽家長對子女說:「姊姊的英文那麼好,為什麼你就不能像姊姊一樣?」然這種比較並不能有效地激勵子女向上,反易打擊其自信心或造成手足或同儕間的惡性競爭。因此,雖說是老生常談,筆者在此仍要呼籲家長:「每一位傑出的子女背後,必有長期給予其支持及鼓勵的家長!」筆者在學生時代,能長期對英語學習保持高度的興趣及努力,也是因有父母不斷地給予鼓勵的緣故。   筆者以為,以上四點輔導原則,即使是不諳英語、平日作息緊湊繁忙的家長,也能加以落實,所需的只是對子女的英語學習多付出一分關懷與用心。至於對自己的英文較有信心、欲進一步幫助子女在英語學習更上一層樓的家長,則可參考以下幾個將英語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親子活動。   將英語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提到在家幫助孩子學習英語的方法時,專家學者們最常推薦的莫過於「親子共讀」。這是因為自幼年時期所養成的閱讀習慣,確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然除了閱讀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幫助孩子學習英語的方式,以下玆舉數個適合輔導幼兒及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日常活動: 1. 共同使用多媒體教材:電視、廣播、光碟、電腦軟體與網際網路等媒體皆有各式各樣的英語教學節目或學習資源,家長可挑選適合的教材與孩子共同觀賞或操作。但若要使多元媒體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家長必須把握與孩子「共同觀賞使用」的原則,並挑選富教育意義、主題適合孩子的年齡及英語程度的節目或軟體,且觀看、操作的時間以每天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為限,以免對孩子的視力及智能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     2. 結合孩子興趣的英語學習活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興趣及學習方式。家長若能將英語學習與孩子的興趣及個性相結合,更可獲得加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喜歡做美勞的孩子,家長可與之共同製作英文生日卡或派對邀請函;歌謠則適合喜愛唱歌或舞蹈的孩子;以真人、布偶或紙偶演英語話劇能讓有表演慾的孩子得以發揮;說、寫英語短篇故事最能激發想像力豐富的孩子;而動態的遊戲,則能使好動的孩子從遊戲活動中習得英文。以下舉兩個適合英語初學者的動態遊戲供讀者們參考:       ● 「踩字母/單字」遊戲:先請子女將「英文字母塑膠拼墊」按字母順序排列,接著家長唸出一個字母或英文單字,讓孩子用腳輕踏該字母或單字(例:chair, c-h-a-i-r)(如圖一所示)。若無塑膠拼墊,則可用B5或A4的厚紙板或書面紙做成字母卡,讓孩子用手拿。     ● 「字母骰子」遊戲:   a. 用塑膠拼墊做成一個或數個「字母」骰子。讓孩子隨意丟擲骰子,並唸出朝上那一面的字母。 b. 請孩子在唸完字母後,聯想一個以該字母開頭的單字如:“F”,“F for Fish”。 c. 若孩子正在學「自然拼音」,則可請孩子唸出該字母的發音及相關單字。如 “C”, /k/, “cat”(如圖二)。家長若沒有學過自然發音,筆者建議可先至敦煌書局購買相關發音學習教材來参考。 d. 若無塑膠拼墊,則可用寫有字母的正方形紙盒來做骰子。   ▲圖一:「踩字母/單字」遊戲 ▲圖二:「字母骰子」遊戲     3. 戶外親子英語活動:除了上述在家中進行的親子活動外,家長尚可利用與子女逛街購物,或到公園、動物園、兒童樂園、休閒農場等戶外場所遊玩或從事體能活動時,順便練習英語。例如家長可問孩子:「蕃茄的英文怎麼說?」或「今天我們在動物園看到那些動物?你能說說看這些動物的英文名稱嗎?」。若親子皆會簡易的英語對話,則可進一步練習簡短的對話,如:“What's this? Is it a merry-go-round?”或“How much are the bananas? Are they expensive today?”或“What color is that T-shirt?”等。若孩子已會拼寫,則家長可進一步請孩子寫英文採購單,或由三到五個英文句子組成的短篇日記。   如何選擇親子共讀或共學的英語教材     現今的英語學習教材及資源五花八門,許多家長在上書店為孩子選購時,常有眼花撩亂、不知從何找起的困擾。因此,筆者建議家長在逛書店選購前,最好先向學校或補習班的英語老師尋求專業的建議,或向其他家長打聽、上網路書店找尋資訊,或參加出版社、書局所舉辦的關於親子共學座談會等,切勿只聽一些推銷人員說得天花亂墜,花冤枉錢買了一套又一套不適合孩子的教材。對於家中有正在學英語的幼兒或小學生的家長,筆者常推薦下列幾套十分適合親子共讀或共學的優良教材: 1. 共讀教材:這幾套讀本的共同特色是:主題多元富創意、語言結構適合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童。       - Eric Carle(艾瑞克•卡爾)的英語繪本特別有助啓發想像力; - Kites and Play系列讀本能讓孩子透過短劇及遊戲,磨練英語對話及說故事的技巧; - Oxford Storyland Readers與P.M. Library系列讀本,含有不同的英文口語及寫作體裁,能幫助學童熟習各種文體的結構,為日後英文寫作能力的養成做準備; - Reading House系列則是以說說唱唱童話故事的方式,來幫助學童英語熟悉故事並能朗朗上口。     2. 視聽教材:ABC Bakery。     3. 自然發音教材:Learning to Read with Phonics、Fun with Phonics系列、Ladybird Phonics、Let's Study Phonics等。   為英文閱讀添加樂趣     在親子共讀方面,家長若對自己的英語發音缺乏信心,則可選購附有CD的英語讀本,和子女一起聆聽共讀,若是擔心不知如何解釋故事內容,則可挑選中英對照的讀本。此外,為了增加閱讀的樂趣,家長可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並以高低起伏的聲調來反映故事的情節與人物的心情;或者可以選擇Kites and Play 這類可以讓親子邊讀、邊演話劇,同時邊玩的讀本,讓英文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歡樂時光。以下是筆者運用Kites and Play系列讀本,在家中與五歲的女兒邊玩邊學的實例分享,這個活動十分適合幼兒及小學低年級的學童,且學習效果很好哦! 活動步驟: 1. 親子共讀Whose Tail Is It?(誰的尾巴?)這本讀本。     2. 下載本文所附的「動物圖片」,請孩子為圖中的動物著色。     3. 將著好顏色的動物圖片剪下,接著再將每一隻動物的尾巴剪下。     4. 玩法一: 親子一邊幫動物找尾巴,一邊以英語練習讀本中的對話。   Parent: “Whose tail is it?” (拿起斑馬的尾巴)   Child: “It's the zebra's tail.”     玩法二: 由孩子扮演書中的各種動物。   Parent: “Monkey, is this your tail?” (拿起獅子的尾巴)   Child: “No, it's not my tail. It's the lion's tail.”     玩法三: “Who am I?”「我是誰?」   Parent: “My tail has black and orange stripes. I wave it when I'm angry. Grrr! Who am I? ”   Child: “Are you a tiger? ”   Parent: “Yes! Grrr! ”   (家長和孩子可輪流出題。出題者可看著課文來唸,不需死記課文內容。)     5. 圖片延伸用法:   a. 將動物們的脚剪下,練習“Whose feet are they?”、“They're the ___'s feet.” b. 將著好顏色的動物逐一剪下,背面黏貼吸管或小木棍,做成動物紙偶,與孩子搭配讀本,一邊唸一邊演話劇。 c. 家長問孩子:“Whose tail would you like to have?”(你喜歡擁有那一隻動物的尾巴?)並請孩子發揮想像力,畫出自己長尾巴的模樣。   結語     將英語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不僅可幫助孩子複習或學習大量與日常生活起居相關的字彙與句型,還可以讓孩子了解,英語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各角落,因此,英語是一項實用的「溝通工具」,而非只是應付考試的「學科」。其實,透過親子於日常生活中互動學習的方式,並不會佔用家長及子女太多的時間,少了時間壓力,也就降低親子關係緊張的發生機率,使得「親子共學」得以持久,而「持續性」正是語言學習成功的一項要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