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 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更好」

2010年03月26日
公開
32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 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更好」 ; 不一定要登峰造極,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保持在進步的狀態中。 曾經聽過有一位老太太,在她六十八歲的生日派對上如此許願著 : 「我 40歲學彈鋼琴 (現在她老人家已可以在教會中彈琴 ), 50歲學英文 (她已可以用英文與外國人對話 ), 60歲學開車。 現在我已經六十八歲了 ! 如果上帝讓我活到七十歲,我一定要開畫展。」 多麼讓人佩服的態度,不是嗎 ? 人生,該是 「進步 + ing 」 (現在進行式 ), 而不應是 「進步 + ed 」( 過去式) 或「 be going to + 進步」 (未來式) 該是把握現在,懂得不時地保持在上進狀態, 絕不因時間或任何的關係而停止努力,或是一再地告訴自己「反正明天再開始也不遲」。 想一想,如果一位六十八歲的老太太都可以如此上進,那您呢 ? 您是一個懂得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人嗎 ? 在此提供您兩個小小的妙方: ● 每天去做一件自己雖不喜歡,但卻有意義的事 : 每天做十分鐘的運動,每天背十個英文單字, 每天讀一小段最新的商業期刊,每天饒恕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這些事也許您不喜歡,但卻很有意義! 不用太久,您的身體、知識、修養、專業能力 ......, 必會有迅速驚人的進步。 ● 常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 ---再多出 10%的地方 : 做一件事時,除非事關重大,否則在此誠摯地建議, 不妨試著把目標給設定在比自己現有能力再多出 10%的地方。 也許一開始會累一些,但久而久之, 您的能力就會被多「練」出 10% ,習慣這樣的程度後,再把標準提高 10% .,長期累積,您將在不知不覺中, 變成一個巨人 ! 一個懂的不斷更新、上進的人,不但令人欽佩,也會在這蕭條的年代裡,較不易面臨被不景氣給淘汰的壓力。 您的人生,會是 「進步 + ing」嗎 ? 昨天的您、今天的您、明天的您, 三者能連成一條向上攀升的曲線嗎? 值得共勉之!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

2010年03月25日
公開
40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 # 身高是誰的遺傳大? ——父母各占一半 在營養狀況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父母的遺傳是決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假若父母雙方個頭不高,那就要靠寶寶後天那30%的努力了。 # 智力是誰的遺傳大? ——媽媽 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為證明此點,我們首先來復習下高中生物知識:男寶寶和女寶寶是怎樣來的? 男生是XY,X (卵)是來自母親,Y(精子)是來自父親。 女生是XX,X (卵)是來自母親,X(精子)是來自父親。 所以生男生女都是先生的錯,不要怪罪媽媽的肚皮不爭氣。 請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1. 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想不出簡便的方法...。. 2. 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於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於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0.75 : 0.25= 3 : 1= 母: 父 所以說,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 2. 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 3. 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 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 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 # 性格是誰的遺傳大? ——爸爸 性格是父親的遺傳大。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影響。 比較而言,爸爸的影響力會大過媽媽。其中,父愛的作用對女兒的影響更大。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在女兒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溫柔個性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專家提出,父親能傳授給女兒生活上的許多重要的教訓和經驗,使女兒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彩。 # 相貌是誰的遺傳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膚色: 總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自然法則,讓人別無選擇。 若父母皮膚較黑,絕不會有白嫩肌膚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大部分會給子女一個“中性”膚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況。 眼睛: (眼形)孩子的眼形、大小遺傳自父母,大眼睛相對小眼睛是顯性遺傳。父母有一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會大一些。 (雙眼皮)雙眼皮是顯性遺傳,單眼皮與雙眼皮的人生寶寶極有可能是雙眼皮。但父母都是單眼皮,一般孩子也是單眼皮。 (眼球顏色)黑色等深色相對於淺色而言是顯性遺傳。也就是說,黑眼球和藍眼球的人,所生的孩子不會是藍眼球。 (睫毛)長睫毛也是顯性遺傳的。父母只要一人有長睫毛,孩子遺傳長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鼻子: 一般來講,鼻子大、高而鼻孔寬呈顯性遺傳。 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遺傳給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鼻子的遺傳基因可能到青春期才開始明顯,小時候矮鼻子,成年還可能變成高鼻子。 耳朵: 耳朵的形狀是遺傳的,大耳朵相對於小耳朵是顯性遺傳。 父母雙方只要一個人是大耳朵,那麼孩子就極有可能也是一對大耳朵。 下顎: 是不容“商量”的顯性遺傳。 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常毫無例外地長著酷似的下巴,“像”得有些離奇。 肥胖: 會使子女們有53%的機會成為大胖子,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便下降到40%。 這說明,胖與不胖,大約有一半可以由人為因素決定,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合理飲食、充分運動使自己體態勻稱。 禿頭: 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讓禿頭只傳給男子。 比如,父親是禿頭,遺傳給兒子概率則有50%,就連母親的父親,也會將自己禿頭的25%的概率留給外孫們。 這種傳男不傳女的性別遺傳傾向,讓男士們無可奈何。 青春痘: 這個讓少男少女耿耿於懷的容顏症,居然也與遺傳有關。 因為父母雙方若患過青春痘,子女們的患病率將比無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 酷似父母的那雙脂肪堆積的腿,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鍛煉而塑造為修長健壯的腿。 倒是那雙腿若因遺傳而顯得過長或太短時,就無法再塑,只有聽任自然了。 這告訴我們.... 各位媽媽們.........千萬不要罵自己的孩子笨...........因為千錯萬錯都是妳的錯呀!!!

惡媽經 柯志恩與孩子過招

2009年10月05日
公開
35

含辛茹苦、任勞任怨、慈愛包容……,自古以來,母親被褒揚的精神總是像月亮一樣,要「照亮我家門窗」且「發出愛的光芒」。即使被孩子氣到頭頂冒煙,還是得壓抑滿腔怒火,面帶微笑但實際咬牙切齒地說「不要緊」,或是乾脆棄械投降,就地妥協? 曾經發表「完全惡媽手則」,還出書分享自己「發狂」事跡的教育心理專家柯志恩則說:「抓狂的時候,就吼吧!」媽媽得先把自己顧好,孩子才會快樂;真實地反映當下的情緒,不需自責,也別勉強當個一百分模範媽媽。凡事壓抑,親子間怎麼有效溝通呢? 有一回她接到演講邀約,講題是「愛的管教」,柯志恩隨即轉頭知會一雙兒女,只見兩人露出嗤之以鼻的表情,「唉,我絕對不敢談這個題目。」她笑說自身實證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其他家長「放心」:「看吧!懂得教育專業,教養自己的小孩還不是一樣會憤怒、生氣、束手無策!」她幽默自嘲,只要孩子長到哪個階段,她就絕對不能講那個階段的教育狀況,因為馬上會現世報,他們的行為絕對會超出她的預期。 托出動機 「自由」無價,一招見效,為了保有青春期的璀璨時光,兒子拚進建中。 然而,曾經被柯志恩形容「考試成績完全彰顯不出資質優異」的大兒子洪輔,已是建國中學二年級的學生,算是稍感安慰。 她回想當年為了兒子的課業,母子衝突不斷,甚至強行介入共讀,還多次拜託:「兒子,你可不可以讓你媽到學校去,能稍微榮耀一點?起碼別人也知道你媽在大學教書。」兒子回她:「這關我什麼事?成績是我的,跟妳的工作應該沒關係吧!」每次想勸說一番,孩子的反制總是又快又犀利。她知道再不改變,以後小孩一定會拿她的錢去看心理醫師,然後對著自己的同僚、朋友,抱怨小時候媽媽造成的創傷。 「我兒子很聰明,但是他具備『遊戲人生』的特質,總是滿不在乎地混與晃,小時候的志願是『在家蠕動』,喜歡用他自己的方法學習。」身為一位母親,她很難放下期待;身為台灣教育體制的教育工作者,她無法告訴孩子學歷不重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當然重要,但是我們讓孩子摸索的時間卻相當緊湊,有多少空間和時間可以讓孩子慢慢來呢?連市府清潔隊員的工作都要筆試,父母怎麼可能不緊張?」 不能放手,也強逼不來,只好「誘之以利」:「志願愈前面的的高中愈不會管學生,如果你十六歲以後不想有人管你,那你就拚這三年。」「自由」無價,一招見效,他果然就為了保有青春期的璀璨時光,拚進了建中。「你得讓他自己找到意義,而不是告訴他,什麼才是意義。」 不過,就連補習,這對母子的出發點都與眾不同。「他是建中管弦樂社成員,社團募不到錢,他們把腦筋動到補習班的獎金上,只要十個人去旁聽,每人就能拿到三百元,扣掉押金,淨賺兩百;所以二十個同學穿著制服一起去旁聽,順利賺到社團經費四千元。」笑著訴說這群孩子的「算計」,他們其實很懂這個社會的運作方式。 「聽過幾次之後,他覺得老師講得好,就自己要求要補習了。」柯志恩不諱言,她對補教界的名師也相當好奇,於是兒子充當槍手,上課須留意「老師的教法」、「吸引人的地方」,再回家跟她分享。「他快煩死了。」 不過,透過兒子的觀察,她更進一步瞭解補習班的教學法:作文課談到荒野,大漠的影片在眼前播映,配上三百六十度環繞音響放送蔡琴的「出塞曲」……。 「他說,這叫感覺來了」,補習竟成一種享受,實在始料未及。「不過呢,他專門補那些他已經很善長的科目,不喜歡的還是不會去碰;所以,爛的還是一樣爛呀。」 親子007 當你從小就訓練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便不能期盼他會照你的想法走。 父母與孩子的諜對諜戲碼,當然不會因為孩子進了明星高中而停止。有一天,兒子若有所思地嘆氣:「人生價值真的是很難說,我拚了半死,十六歲的人生竟然是到了一間沒有半個女孩子的學校。這對我是懲罰,還是獎勵?」 柯志恩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卻嗅到男孩心事,於是暗地裡盤算「牙套計畫」,告訴兒子,現在裝牙套,上了大學愈帥愈吃香,交女朋友更有利。「嘿嘿,裝了牙套之後,他聯誼的價碼會降很多,誰喜歡跟一個十七歲帶牙套的男生出去啊!」她得意大笑,兒子到現在都沒發現這是個「陽謀」。 只是,高中生該有的聯誼還是來了。某次柯志恩拿出三百元讓他去參加,孰料馬上被兒子抓到「把柄」:「妳很不公平,上次我說去跟景美的聯誼,妳給我一百元;今天我要去跟北一女的聯誼,妳就給三百,這是歧視,妳有學歷偏見。」 「這……,只是給你吃晚餐啊!」她搖搖頭,簡直百口莫辯,孩子把一點一滴的事都記在心頭,伺機將她一軍。 「我們從小到大的對話就是這個模式,當你從小就訓練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便不能期盼他會照你的想法走。」 相較於兒子的隨性,女兒則是另一種「追求卓越」的典型。她的快樂就是得到很好的成績、獲得別人肯定。她需要被看見。 「她很在意結果,也許不是那麼喜歡讀書,但只要知道現在辛苦一點,就能獲得她要的『成就』,就會去做,而且每個小細節都很在意。」她笑言,兩個人的個性加起來除以2,應該就是正常孩子吧! 而將女兒送進私立學校就讀,即是適性發展的考量,因為在重視績效的環境,她可以表現很好,她需要的是讚美。「但她最近實在有些走火入魔,當媽的就要負責紓緩她的情緒和壓力。」在學校教「教育與心理諮商」,沒想到現實生活中,兒子需要「教育」,女兒需要「諮商」,一對兒女各取所需,兩個專門挑戰極限的真人實證。 修正與改變 父母的釋懷,可以讓徬徨的孩子找到溫暖的倚靠。 受過教育心理學的學術薰陶,並且還是這門知識的傳授者,柯志恩一度也以為自己有辦法掌握孩子的狀況,但是當詰問、爭執、叛逆一次次出現,孩子的反應清楚地告訴她:「對不起,別拿妳的那套分析我,我跟妳想的不一樣。」愈想干預,他們愈是拚命跳脫你設定的框架。 「最感欣慰的是我媽媽,她覺得我是現世報,因為我從小就不是聽話的小孩。她苦惱已久,現在見到這母女情結轉移到我和女兒的身上,她的情緒終於得以釋放。」苦惱過,方知父母難為,親子間戲謔式的調侃,其實是長久的陪伴、觀察以及試探所培養出的默契;她也在屢次的衝突中,學到教訓,漸次修正自己。 「我在兒子國三時,做了很大的改變,因為他在準備基測的最後三個月,情緒崩潰,哭了。」從小,所有的人都說他聰明,但是不認真,他也就得過且過,不甚在意,但是當他真的想奮力一搏,卻在最接近基測的模擬考跌了一大跤,考了一個很爛的成績。 「我已經這麼努力,為什麼結果是這樣?」長久以來的信心動搖,陷入焦慮,讓柯志恩相當不忍,一反「惡媽」形象,很堅定地說:「沒關係,錯的習題重新檢討一遍,該做的本分做完就好,太難的別去管。」 考上建中之後,洪輔應邀回國中分享經驗,柯志恩偷偷躲在臺下聽。 有位媽媽發問:「孩子考基測,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要給他很大的勇氣,考前我覺得大概沒希望了,但是我媽跳出來說『這是沒有關係的』,我就安心了。」一向大而化之的兒子冒出感性的話,讓柯志恩眼淚幾乎掉下來。沒想到僅是一句安慰的話,卻發揮極大的效果;原來,父母的釋懷,可以讓徬徨的孩子找到溫暖的倚靠。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那麼聽他說就好。」回到教育學者的角色,她給了一個簡單而中肯的建議:傾聽,找到孩子喜歡的話題,讓自己與孩子的世界產生連結;而她與孩子相互抬槓的戲碼,也將繼續搬演下去。 《柯志恩小檔案》 現任淡江大學學務長、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專任教授。 1988年以主持「世界真奇妙」榮獲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之後,就到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博士,投身學術,並成為淡大教心所創所所長。 著有《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哪個媽媽不抓狂》等書,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

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母親

2009年09月28日
公開
35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 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媽媽頭疼的時候,怎麼辦? 現在教您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的母親!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 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 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烈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裏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象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 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 ”“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裏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念頭就是念力 福氣都被父母擔心掉了

2009年09月15日
公開
35

念頭就是念力 福氣都被父母擔心掉了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她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 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 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 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 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 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 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 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 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的相信。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 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 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 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 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 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 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窮出富小子

2009年08月17日
公開
35

苗栗通霄,5個過年才有新衣的孩子,竟擊敗全國近1,200隊伍拿下理財比賽冠軍。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美國權威教育機構將匱乏列為理財教育第一課;唯有匱乏,能給孩子致富的力量!。 理財教育從小做起,應以建立正確金錢觀念為主軸。(攝影者.翁挺耀) 七月二十八日上午,金管會宣布推動「金融知識普及計畫」,自民國一百年起,將理財納入國中課程。「理財不要只限於拿錢做投資,我們要傳達的是正確金融觀念。」金管會委員楊雅惠強調。 此消息一出,輿論爭議不斷,怎麼教?教什麼?眾說紛紜。事實上,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經濟教育組織──全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CEE),在金融海嘯後,特別將「理財智慧」列為今年教育重點,該機構針對中學生,提出「五十一個中學生必須知道的理財概念」,開宗明義第一個概念,就是「匱乏」(scarcity)。 該教案對「匱乏」的定義是──因資源、財貨或能力不足,在限制條件下,達到想要的目標;「善用有限的資源或另覓替代方案,是理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他們,從來沒有零用錢…… 卻打敗全國隊伍,勇奪理財比賽冠軍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這一點,一群苗栗通霄的孩子,體會尤深。 他們是小彤、雅馨、紫媛、寶哥、寶弟,五位烏眉國小六年甲班的孩子(今年九月升國一),七月初,他們組成的「理財專員夢幻隊」(後簡稱夢幻隊),打敗全國近一千二百支參賽隊伍,奪得花旗基金會舉辦的「小小理財達人」比賽,取得冠軍獎座與五萬元獎金。包括台北市仁愛國小、新店中正國小、高雄瑞豐國小、小港國小等明星學校,都是其手下敗將。 五萬元,不到台北明星私立小學半學期學費,卻讓這群從來沒有零用錢的孩子,實現人生第一個大夢。他們的夢想是,爭取一筆獎金,讓全班二十三位同學,一起到台北玩一天。在告別童年、進入國中前,他們的夢想實踐了。 他們當中,兩名為外籍配偶子女,一位是隔代教養小孩,一位來自單親家庭。其中,一位家裡沒有自來水,暑假期間他必須每天幫父親到山裡提二十四公升的山泉水,做為家用;一位常因家長工作忙碌無法接送,須自行走一個半小時,趕在天黑以前,回到山上的家;另一位,則須獨自走四十分鐘回家。 在該校,他們並非特例。班上大多數學生從沒拿過零用錢,只有過年才買新衣,許多人從未到過台北,更不要說上才藝班、補習班。嚴格來說,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距離「投資理財」非常遙遠,因為根本「無財可理」。 按理說,他們的理財知識應該「先天不足」,比賽結果卻相反。為什麼? 他們,都來自單薪家庭…… 得靠比賽獎金、稿費累積存款 場景回到七月七日這天。因為沒有旅費,導師王克誠先墊經費讓全班孩子北上,五個孩子參賽,其他孩子當啦啦隊。比賽分三階段。半年前起,他們先經過一系列的網路比賽,從近一千二百隊伍中間取得前二十名的複賽資格,再進階七月七日實體決賽。二十隊先在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三樓的主會場進行團體作答,選出前五名的隊伍;接著五隊被帶到五個不同的房間,進行開放式答題。 包括「若中央銀行欲抑制物價上漲,則下列何者正確?」「當新聞報導,央行宣布近日要調降存款利率,如果你在銀行有活期存款的話,表示?」「在貨幣市場上,我們常聽到『利率上升一碼』的說法,這裡所說的一碼,是指幾個百分點?」「媽媽常常跟爸爸說:『投資是有風險的』,請問何謂『投資風險』?」這些題目,連大人都未必答得出來。題目也包括有一個樂團想舉辦演唱會,根據這個情境,參賽者須選擇適合的籌資與理財工具,在規定時間內挑出最佳方案者獲勝。 烏眉國小是複賽二十個隊伍裡,全校學生數最少、地區最偏遠、資源最不足的學校。比賽當天,多數複賽隊伍特地穿著自購隊服,「夢幻隊」五個孩子卻穿家中便服參賽。但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抱著必勝的決心,「如果沒有那五萬元獎金,而要跟家人拿錢,會有好幾個同學不能來台北旅行,」有著可愛劉海的小彤說:「全班一起去的感覺才好。」 「他們五個家庭全是單薪家庭,不是務農就是在工廠裡上班,收入不固定,」王克誠解釋,「班上其他家庭多數也這樣,資源很匱乏。」 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選手們不但要為自己贏獎金,還要為全班贏獎金。五月中旬,六年甲班確定進入複賽後,王克誠每天課後便帶著「夢幻隊」進行特訓,學習雅虎奇摩股票網站、陪著看報紙,有不懂就問、每天操練計算複利題型。 「尤其是計算題,到後來都好煩喔,」微胖的寶哥說:「可是我們要贏!」 拿到冠軍當天,他們完成全班台北一日遊的心願。吃涮涮鍋、逛百貨公司,但孩子們什麼也沒買。許多人是第一次吃麥當勞、第一次走進百貨公司,但他們的成就感與榮譽感,卻非物質可以比擬,「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有著尖下巴的寶弟說:「站在台上(領獎)的感覺真好!」 事實上,烏眉國小六年甲班是比賽常勝軍,過去一年,他們參加全國躲避球賽、作文比賽、全民益智王比賽……,他們沒有零用錢,卻用比賽贏得存款、贏得自信。例如高個子的雅馨透露,她已有五萬元存款,全部都是靠比賽獎金、投稿稿費、獎學金,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自食其力,這堂富裕家庭再怎麼也教不會的課,他們卻刻骨銘心。因為匱乏,所以努力,贏得獎金與成就感,成為下次努力的動力,形成正向循環。更難得的是,他們懂得分享,珍惜比金錢更重要的友誼與幸福感。 場景,來到七月的花蓮。台北縣某所以雙語教學著稱的私立中小學,校長帶著學生進行八天環島旅行,第三天落腳花蓮山區內一座偏遠的溫泉旅館。其中一名學生發現零用錢已經告罄,立刻打電話向北部的爸媽要錢,大老闆爸爸獲悉兒子沒錢用,立即指派公司駐紮花蓮當地的業務摸黑開車上山,送三千元給愛兒。 「我八天下來,花不到一千元,」校長感嘆的說:「學校再怎麼教理財,只要父母用錢態度不一致,馬上破功。」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  投資大師索羅斯、羅傑斯皆匱乏之子 儘管,這名為愛兒送錢的父親,父愛絕對不亞於「夢幻隊」成員的父親,兩者年收入也可能相差百倍,但三十年後,哪個孩子發展較好?很難說。 在史丹佛大學一個代表性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吃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此「棉花糖理論」證實,能延遲享樂以追求未來獎賞的孩子,成就比追求立即享樂的孩子大得多。 匱乏產生的力量,也發生在當代主要投資大師身上。 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十四歲時,俄國人占領波蘭,身為猶太人的索羅斯全家必須化名,否則有被抄家的生命危險。當時為了生計,父親常叫索羅斯到龍蛇雜處的黑市兌換金錢和珠寶,以賺取家用;由此啟蒙他「商品價值隨市場供需而起伏」的概念,進而奠定他從不同商品中套利的技巧,打造他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身價。 商品天王羅傑斯(Jim Rogers)因為幼時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百業蕭條,五歲就跟隔壁的老太太學習在高溫的烤板上烤花生,到棒球場上賣花生和飲料賺取自己所需,學習做生意之道。三十七歲便因賺到這輩子足夠用的錢退休,展開摩托車環遊世界之旅。 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因家貧,母親為累積他的大學教育基金,長年蒐藏郵票,結果當他大學入學前,母親發現她蒐藏的郵票的市價,比當年買郵票的價格還低!這件事情深深刺激了葛洛斯,也成為謹慎投資與控制風險的動力。 再富,也要窮孩子  學習「聰明匱乏」的四根理財釣竿 索羅斯、羅傑斯、葛洛斯,都是「匱乏之子」。 全球第一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公開表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清代名臣林則徐的祠堂旁也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他們都了解,匱乏感,能讓子孫脫貧致富,窮不過三代;欠缺匱乏感,則讓子孫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 然而,家庭富裕的父母,縱使了解匱乏是追求財富的原動力,卻很難讓孩子回到匱乏的年代。因此,更應該學習營造「聰明匱乏」,再富,也要窮孩子。 「聰明匱乏」並不是刻意拒絕、壓抑孩子,而是藉由聰明方法,讓孩子學習「克制欲望」、「記帳」、「節省」、「想要的自己賺」四大原則。與其授之魚,不如授之「漁」,這四大原則,正是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四根理財釣竿。這四大原則若在以下三種基礎上,更能發揮乘數效果。 其一、把孩子欲望轉化成學習動力。南山人壽超級業務員、連續三年MDRT的邱明順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不拒絕小孩的需求,但每個需求都不會不勞而獲。 今年暑假,邱明順兩個小孩吵著全家出遊,他立即答應,接著從網路上找到租車到桃園的優惠方案,決定目的地是桃園。然後他要求小孩訂定旅遊路線並且規畫預算,計算需要多少油錢、門票錢、餐費等,提出一份預算書,最後由邱明順拍板敲定。 邱明順的小孩曾經吵著要養寵物,他也答應,但小孩為了證明有能力照顧寵物,必須持續一個月每天起床負責做全家的早餐。結果小孩評估後,自動打退堂鼓。 「不能說NO(不)。說NO等於否定小孩心裡的欲望,到最後雙方會爭執、離題,父母容易屈服,」邱明順說,「但是父母要能把小孩要求轉化成學習的機會。」 其二、父母要以身作則。證嚴法師曾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自幼像海綿,觀察並學習父母的行為,如果要教會孩子理財,自己須先會理財。 補教界天后徐薇受母親影響,自己購物也以必用品為主,連帶影響上國中的小孩。她兒子最大興趣是打電玩,卻不要求買新的,而是玩爸爸的,並使用舊款手機、穿舊款球鞋。「他每月零用錢只有三百元,有時花不完就存起來,」徐薇說,「父母習慣怎樣,小孩就怎樣。小孩是父母的鏡子。」 其三、父母要說到做到。「父母為此多半會被冠上『狠心爸媽』的標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瑞青說,「但唯有如此,兒女才能真正獨立、自由、開心。」她從小便告知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典禮的那天,就是家庭停止金援的日子;即便小兒子為了嗜好存錢得每天吃泡麵,她也不為所動。 據報載,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著名的黑色大理石雕像:左邊是一隻飢餓的老鷹,右邊是一匹死亡的馬。該中學的學生,入學第一課便知道,鷹,為了學習翱翔萬里而忍受飢餓;馬,卻因嫌棄主人給的飼料不夠好,而被剝了皮。 西方諺語有云:「人必因熟悉匱乏而致富」(A man is rich when he once becomes familiar with scarcity)。與其讓孩子做先天的有錢人,不如讓孩子藉由匱乏感,成為後天的有錢人。 課本,只能教理財觀念與技術,卻難以讓孩子有理財動力。窮出富小子,理財教育第一課,學校不易教,唯有父母與環境,才是孩子最佳的理財老師。 *理財教育熱,全球大流行 金融海嘯使全球失業率屢創新高,世界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最匱乏的時刻,此刻正是父母與學校把握機會教育的好時機。 包括美、英、紐、澳等各國,都將理財課納入中學教程;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將從今年底或明年初起,親自下海為「美國線上」(American on Line)拍攝每集三至五分鐘的動畫短片,宣導正確的理財觀念。 七月二十二日出刊的美國《商業週刊》,以「理財教育有何用途?」為題,探討理財教育在當下的重要性:一、未來的世界有更多做理財決策的機會,但既有的理財決策模式無法應對未來的經濟世界;二、在進入社會、開始做個人財務決策之前,先接受理財教育,才會減少決策錯誤的機會。 「當今的理財教育,就跟學習讀書和寫字一樣重要,」專門研究理財教育、美國理財教育權威、達特茅斯學院教授盧莎蒂(Annamaria Lusardi)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專訪時說,「從學校教育就該開始傳授如何做理財決策。」 跡象顯示,金融風暴讓教育體系正視理財教育,此風潮不只在台灣,也在全世界發酵。 *台灣理財教育師資在哪裡? 政府宣布理財教育方向後,我們分頭採訪金融界、教育界、非營利組織,赫然發現:在台灣,熟悉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認知發展,並了解各種理財觀念與工具者,少之又少。 攤開國內主要大學系所課程,培養中小學師資主要來源的師院系統,並沒有「理財教育」相關課程;財務、金融等科系,則未涉及教育。我們不禁懷疑,若將理財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在哪裡? 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分析,台灣有許多理財顧問、專家,但多以成人為溝通對象;而以兒童、青少年為溝通對象的,是正統教育體系出身的老師,未必有財金背景。「無論單純推廣,或者未來要正式納入課程,沒有師資和專家,讓一切都很辛苦、也更困難。」她坦言。 以美國為例,「經濟學」是高中必修課程,內含理財教育。該門課師資來源為教育系畢業且修過經濟相關學分者;教材則由非營利組織邀請大學經濟與教育系教授,合作編纂。 台灣的理財教育正在起步,若政府未跨界整合人才,培養專業師資並制定適合教材,反倒先從考試著眼,可以預見各式教材、補習班、培訓班,將在市場上磨刀霍霍的搶錢,一個立意頗佳的政策,恐怕只幫商人理了財。 *家長們,你的財務智商及格嗎? Q1每月領到薪水後,你會? A:全數花光,到月底不會有結餘 B:先支付各種開銷,如果有用剩的,才會存起來 C:先存一部分,剩下的才是可花用的錢 Q2上賣場或百貨公司購物時,你會? A:隨看隨逛,想買就買 B:先想好買什麼,但若有吸引人的特價品,也會順便買 C:列好購物清單,只買清單上的物品 Q3服飾換季大減價時,你會? A:反正折扣很低,盡量買,遲早一定用得到 B:趕快趁打折買平常買不下手、卻又很喜歡的款式 C:編列預算,只挑實用衣物,替換不堪使用的舊衣物 Q4每個月收到信用卡帳單時,你會? A:刷卡金額太高,只繳得出最低應繳金額 B:一定會繳清,盡量不會動用循環利息 C:核對刷卡項目和金額無誤,就由銀行自動扣款繳費 Q5你會用記帳管理家庭收支? A:沒有,覺得記帳太麻煩,所以錢也不知道花到哪裡去 B:偶爾有,但有時候會忘了記,或是金額太小就不記 C:每天都記,每月還會將費用分析統計 Q6當有保險費、註冊費等大筆金額支出時,你會? A:繳費截止日前,有錢就按時繳,錢不夠再想辦法 B:繳費日前1、2個月,開始省生活費,多存一點來繳 C:編列預算,並採取固定儲蓄方式,先準備好這筆錢 Q7你有無訂定理財目標? A:沒有,應付生活開銷都不夠了,哪有錢可理 B:有,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C:有分短、中、長期目標,並且依照規畫執行 註:*勾選A得1分,B得2分,C得3分,各項加總後即為你獲得的總分。 測驗解析: ◎總分16分以上 財務智商★★★★★ 恭喜你!你財務智商很高,觀念正確,而且執行力強,只要你能夠持續的以身作則,會是孩子很好的學習榜樣。 ◎總分10-15分 財務智商★★★ 你的財務智商普通,建議多學習理財知識,藉由和孩子一起學理財的過程,做到「知行合一」,未來財富成長空間很大。 ◎總分低於9分 財務智商★ 你財務智商不理想。你必須改變使用金錢的習慣,並讓孩子看到你的改變。不然,孩子承襲錯誤的金錢觀,小心,以後變成無法經濟獨立的「啃老族」。 採訪整理:林正文 *15招,教你輕鬆練習「聰明匱乏」 原則:控制欲望 第1招 買玩具要定量 怎麼做: 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金額設限 父母要禁得起小孩哭鬧,堅守原則 第2招 共食原則 怎麼做:年齡較小的孩子,零食類如冰淇淋可以共食 第3招 生活費內含零用錢 怎麼做: 交通、用餐等生活費與零用錢相加,一次給孩子,不額外給零用錢 按年紀拉長給生活費時間,除固定發放時間,其他時間沒有錢拿 第4招 減少無目的逛街 怎麼做:不把逛街當作家庭休閒 第5招 機會教育 怎麼做: 帶小孩體驗鄉下生活 帶小孩到育幼院當義工 原則:記帳 第6招 記帳並檢查對帳單 怎麼做: 提供小孩家計簿或記帳軟體 定期(每週或每月)檢查對帳單 超支便從下週或下月零用錢款項扣 第7招 買東西先做預算書 怎麼做:要求孩子比價、比品質,將欲購買物品的市價、功能列出,並寫出資金來源計畫,交由父母審核 第8招 全家定期檢討開銷 怎麼做:父母自己也記帳,與孩子一起討論、檢討 原則:節省 第9招 搭大眾運輸工具 怎麼做:試著提早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教導孩子比較搭計程車與大眾運輸金額差異 第10招 買東西分析成本 怎麼做:教孩子閱讀商品標籤,並比價、比品質 第11招 善用免費資源 怎麼做:即便是學習資源,也避免小孩開口要就給。可善用如圖書館、社區遊樂中心、公園 第12招 折扣期間購物 怎麼做: 在週年慶、打折時候購物 購物有目的,好比定期添購衣服、書籍。買完就回家,避免亂逛 原則:想要的自己賺 第13招 所得須用付出交換 怎麼做: 小孩提出額外的購物、旅遊等要求,須用一段時間內行為、如擦地板等條件做交換 把小孩須執行的責任義務列表貼在房門上,做到就打勾 將交換條件量化,可以讓小孩看得到,不光口頭承諾 第14招 不要無故吃大餐 怎麼做: 吃大餐要出於某種獎勵 吃大餐,告知小孩具體理由 第15招 適當的言語警告 怎麼做: 例如「X歲後你自己養自己,我一毛都不會給你。」 「你自己看,反正一個月零用錢就這些,用完就沒有了。」 一定要說到做到

換牙期注意事項

2009年06月04日
公開
52

換牙期6大注意對五六歲的孩子來說﹐換牙可能比讓他們彈鋼琴、滑旱冰、學算術更重要。因為﹐新長出的恆牙幾乎要伴隨他們一生﹐而且關係到飲食、面貌﹐甚至心理。換牙期的保健與護理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孩子今後的牙齒是否整齊、美觀。因此﹐做父母的在此期間應該對孩子加強護理﹐讓孩子擁有一口好牙。    注意1﹕乳牙是否滯留或早失    乳牙脫落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應脫落而不落稱乳牙滯留﹐其後果往往是恆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大多數孩子在五六歲時開始換牙﹐也有的從4歲開始﹐個別孩子會遲到7歲才掉第一顆乳牙。牙齒的脫落通常從下邊的兩顆門牙開始﹐繼而是上面的兩顆門牙。最常見的是下前恆牙在乳牙內側長出﹐上前恆牙在乳牙的外側長出﹐看起來像是雙層牙。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應儘快帶孩子去醫院拔除滯留的乳牙﹐騰出位置﹐以利恆牙萌出。若乳牙在應脫落之前就脫落了﹐稱為乳牙早失﹐這往往會造成兩側鄰牙向缺牙空隙傾斜﹐使缺牙間隙變小﹐恆牙因間隙不夠而錯位萌出。此時應在乳牙缺隙處戴缺隙保持器(由醫院口腔科訂做)﹐防止兩側牙齒傾斜﹐以保持恆牙應有的萌出位置﹐直至恆牙萌出。    注意2﹕恆牙萌出是否有困難     乳牙過早脫落﹐孩子習慣用牙床咀嚼、舔吮﹐牙床會變得肥厚﹐阻礙恆牙萌出。因此﹐如果孩子已到換牙的年齡而恆牙未長出﹐應帶孩子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取得醫生的輔助說明。孩子缺鈣也是恆牙遲遲萌出的重要原因﹐父母要及時給孩子補鈣。換牙時前恆牙從乳牙的下方或內側萌出﹐萌出的恆牙即為成人牙齒的大小﹐出現輕度擁擠、扭轉是正常的﹐可隨鄰牙的萌出和頜骨的生長髮育而自行調整排齊﹐只要不是反牙(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矯治﹐但要定期觀察﹐最長不應超過半年。如在乳牙完全取代後仍排列不齊﹐應及時就診﹐以免因延誤治療﹐造成矯正困難。    注意3﹕糾正孩子不良習慣     在換牙期﹐乳牙與恆牙共存﹐恆牙剛剛萌出﹐特別是作為“咬合關鍵”的“六齡牙”﹐體積大、咬合面窩溝多﹐容易滯留食物殘渣﹐加之多數兒童刷牙不徹底﹐常容易發生齲壞。此時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正確地刷牙。在換牙期﹐乳牙松動即將脫落時﹐兒童常習慣用舌舔松動的牙﹐這是一種不良習慣﹐會影響恆牙的正常萌出﹐應及時給予糾正。    注意4﹕牙齒錯位咬合會影響容貌    兒童在換牙期﹐牙齒在取代﹐頜骨在發育﹐隨之逐漸建立咬合關係﹐有時會出現暫時性的錯位咬合﹐在牙齒的發育過程中﹐往往能自行調整而恢復正常。有的錯位咬合﹐如因上脣脣系帶位置過低而造成上前牙間隙過大﹐不能自行調整﹐會影響顏面發育﹐應去醫院診治﹐否則將影響孩子的容貌。    注意5﹕預防和治療乳磨牙齲病     換牙期乳磨牙易患齲病﹐如齲齒引起根尖病﹐可影響繼發恆牙的生長萌出﹐因此要注意乳磨牙齲病的及時治療和預防﹐絕不能有“乳牙遲早要換﹐壞了也不必治”的錯誤觀念。醫生忠告﹕應當盡量使乳牙保留到恆牙萌出﹐如乳牙過早缺失﹐常導致繼發性恆牙萌出間隙不足而引起牙列不齊。    注意6﹕換牙時宜多吃耐嚼食品     孩子到六七歲左右﹐恆牙就開始陸續萌出﹐取代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恆牙雖已萌出﹐乳牙卻常常不肯“讓位”﹐迫使恆牙不得不從乳牙的內側長出﹐形成“雙層牙”﹐造成恆牙排列不整齊。引起乳牙滯留遲脫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孩子進食過於精細﹐沒有充分發揮牙齒的生理性刺激。牙齒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進乳牙牙根的生長髮育以及自然吸收、脫落。 因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讓孩子多吃些耐嚼食物﹐以保持對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時脫落。當孩子門牙和後磨牙都已萌出﹐可給其增加些芹菜、玉米、蘋果等食物﹐使換牙順利完成﹐讓孩子擁有一口健康整齊的牙齒。

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40

兒童專家對此早有研究,並列舉了以下六種常見的孩子頂嘴類型,當然還有應對策略。趕緊學上幾招,對付你家那個惱人的寶寶,讓他變得乖乖的。 說話不禮貌 好友興高采烈地帶著你的寶貝兒子外出就餐,回來後,朋友卻生氣地告訴你,在吃飯時,她讓你的孩子少吃些冰其淋,孩子卻說:「你又不是我媽媽!別再整天嘮嘮叨叨!」 應對策略 一定要立刻對朋友道歉,因為這實在是很不禮貌的言辭。然後對兒子說:「媽媽很失望,也很生氣。因為你對阿姨說了很不禮貌的話,讓我和她都很傷心。」如果兒子爭辯說他今天心情不好時,對他說:「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要講禮貌是很困難的,但是對長輩說如此不禮貌的話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 然後要求他立即向阿姨道歉。雖然你會發現,也許他的道歉並不是認真並發自內心的,但這足以給他一個教訓,即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讓他學會如何補償其所做的錯事。也許以後他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每次都讓他道歉,他就會漸漸地接受教訓,不再犯。 好友離開後,還要與孩子進行交談,告訴他,當父母以外的長輩讓他做一些事時,應該如何應答。首先對孩子說:「寶貝,我並不是想讓你盲目地聽從大人的話,但是我們可以有禮貌地拒絕。」然後教他如何做,「你可以說,『我很抱歉,但是……』,或者說,『對不起,不過……』比如,你可以對教練說,『我很抱歉教練,但我感覺不舒服,不能再多跑一圈了。』如果只是個人愛好問題,也可以禮貌地讓大人知道。比如你可以對阿姨說,『我很喜歡那種冰其淋,平時很少能吃到,我再吃一個就好了。』」但同時也要建議孩子,吃正餐時的確不適合吃太多冰其淋,很容易引發腸胃炎。 帶有挑釁的「為什麼」 哄孩子上床睡覺是許多家長在筋疲力盡的一天後,還要和孩子進行的一場艱難鬥爭。我的朋友琳經常向我抱怨,讓他7歲的兒子去洗澡也是件苦差事,因為他兒子總是說「為什麼要洗澡?我不想洗澡,我不需要洗澡,我才不會洗呢!」 應對策略 專家建議說,要消除孩子的這種挑釁情緒,要設身處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先對他說「寶貝,我知道有時候上床睡覺是件很難的事情」或者「打開單詞課本記單詞很困難,是不是?」,以獲得他對你的認同,然後對他說:「但是親愛的,你必須這樣做。」為了避免孩子這種對抗情緒,還可以採用開玩笑的方法對他說:「寶貝,讓我們來看看你今天能以多快的速度上床睡覺。」然後就和孩子「賽跑」跑向小床。當孩子聽話地上床後,一定不要忘記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並稱讚「真是個好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就像小動物,會記憶你對他完成某項要求的獎賞,而且下次會做得更好。 帶著不屑的反駁 當你告訴5歲的女兒,外面正在下雨,需要帶雨傘時,她卻斜眼看著你,轉了轉眼珠說「嗤,我早知道。」然後轉身離去,留下你一個人發呆。 應對策略 你需要立刻叫住她,直接向她指出,剛剛她的話「嗤,我早知道」以及所用的語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並且說完後就轉身離去,不給別人回答機會的行為也是非常不禮貌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和行為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 在接下來的幾周,孩子這種討厭的行為或許會有所增加,因為她在試探你所說的是不是真的。在這幾周內,一旦她有類似的不禮貌的身體語言,和「我早知道」相似的短語,或是差不多的自負語氣,要直接向她指出來,並批評和教導她。她發現你的確是認真的之後,就會改正。 記住,當你發現孩子已經不再用這種語氣說話時,一定要及時表揚她:「現在和你談話感覺愉快多了。」 罵人 你對7歲的孩子說:「對不起寶貝,你今天不能去參加游泳訓練了,因為我要帶你去看牙醫。」她對著你大叫:「你是個騙子!我就要去游泳!」生氣?絕對。不正常?不。我的朋友曾被她8歲的兒子罵作「蠢貨」、「騙子」、「傻瓜」和「大大大笨蛋」。只因為她不能如期開車帶他去遊樂園。當孩子對你用這些極其不尊重的詞語時,立即讓他想三個以上的禮貌詞彙來表達他的不滿意,但願在下次他對你不滿意時,能想起其中的一個來。 應對策略 當然這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是當他說:「你這個壞蛋,你一定要開車帶我去遊樂園」時,你要嚴肅地告訴他,由於他說了非常不禮貌的話,你是絕對不會帶他去遊樂園的。並且要讓他知道,一旦他說了類似不禮貌的話,你就不會做他想讓你做的事。最後,還要告訴他不許這樣辱罵長輩和小朋友們。當你持續地告訴他罵人是不允許的,並且他也無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會開始乖乖聽話了。 在公眾場合挑釁 當你和4歲的孩子在一家理髮店等著給他理發時,他不停地從前台拿糖吃。你叫他別再吃了,他卻說:「你管不著!」 應對策略 為了制止這種行為,千萬避免動怒。向他施壓,這樣只會加強他的挑釁,更加激化你們的爭吵。相反,要對他和顏悅色,但要讓他明白你是認真的。首先讓他知道,他已經吃到了極限,不能再吃了。對他說:「親愛的,你手上的這顆糖是最後一顆了。」 然後讓他選擇,是將這顆糖吃掉,還是放進他的口袋裡,或是由你來保管。這樣會讓他覺得你並不是命令他,而要讓他接受你的建議。也許他並不明白為什麼那些糖不能再吃了,所以還應當告訴他:「那些糖是給大家吃的,所以每人只能吃一點點,要學會留給別人吃。」 缺乏禮貌的朋友 當你準備帶著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出門時,你發現那位小朋友的包還落在沙發上,你告訴他時,他卻瞟了一眼然後說:「你去拿。」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 應對策略 這時,你不能直接開車走,而是要把這個小子和他的包一起留在你家門口。你要趁這個孩子們在一起的時機,義不容辭地教育別人家的孩子如何講禮貌,這會加深你孩子的印象。如果你不願對孩子身邊的每一位無禮的朋友都進行教育,至少也應該教育一部分。因為這樣是在給你的孩子做榜樣,對不禮貌的行為,不但要有禮貌還要有決心。 ★Tips:孩子頂嘴屬於哪一種★ 有時候孩子頂嘴純屬淘氣和不講理,但有時候卻是他們很不高興的表現。不同原因的頂嘴,應對方法也要不一樣。所以在對付他們之前,先判斷孩子的頂嘴屬於哪種—不講理型頂嘴:當孩子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時,表明他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要檢測你的耐心程度。這時,要直接指出他的不對,並糾正他。 當孩子說「你管我呢」時,你應當說:「我是你媽媽,所以我希望你……」; 當孩子說「嘁,我早知道。」時,你應當說:「我希望你說:是的,我知道媽媽。」 不高興型頂嘴:除了用過激的語言外,寶貝還會有激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先要安撫他,再教育他。 當孩子說「你是世上最壞的媽媽!我再也不會做任何你讓我做的事情!」時,你應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我會等你能用好的詞語說話時,再聽你說。」 當孩子說「一點兒都不公平!我討厭你!」時,你應當說:「我明白你覺得不公平。但說『我討厭你』是不對的。」

小朋友,幾歲開始單獨睡?

2009年03月26日
公開
41

小朋友,幾歲開始單獨睡? 文/李美華 Q 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朋友們,你們好! 我們家的小朋友,從小跟我們睡,現在慢慢大了,我覺得該是讓他學習單獨睡的時候了,可是每次督促他這麼做,他都顯得依依不捨,甚至欲哭欲啼,讓做父母的很為難。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小朋友應該是幾歲開始單獨睡? A 為難的媽媽,你好: 其實沒有什麼證據告訴我們,幾歲讓孩子單獨睡比較好,這必須參酌孩子的性格、爸媽的作息和需要,以及家裡的空間、環境、經濟等等因素去做決定。不過,對兩三歲以前的孩子來說,培養親子間的親密、信任感,以及孩子對外界的安全感十分重要,我們並不建議一定要強迫孩子自己睡一間房。 許多父母擔心養成孩子的依賴感,急著要和孩子分房睡,反而可能增加彼此的困擾,因為缺乏愛和安全感的孩子,比較不容易發展出良好的獨立性。 因此,在決定是否要讓孩子分房睡前,可能要先想清楚,你為什麼要讓孩子分房睡?想清楚後,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簡單清楚的告訴孩子你的想法,比如說- 「你現在比較大了,和爸爸媽媽睡一張床很擠、不舒服,所以我想在隔壁房間幫你準備一張你自己的床。」 「你現在要上學了,十點就得睡覺,爸媽看電視、說話會影響你,所以想讓你自己睡。」 「你長大了,比較獨立了,爸媽想要有兩個人自己的時間和房間,所以準備幫你另外佈置一個房間。」…… 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方法,讓孩子對分房睡覺有一些憧憬或期待,而不是被爸媽趕出去的感覺。例如:如果有朋友的小孩單獨睡,而且覺得很棒,帶孩子去串門子,參觀他的房間,聊聊自己睡的好處;找一些相關的繪本、故事或親朋好友的親身經歷,說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計畫,將來如果有自己的房間,牆壁要漆什麼顏色,他想如何佈置,要買什麼樣的床等等。 如果孩子同意且分房後適應良好,自然沒有問題。如果孩子仍有疑慮,這也是一個增進親子相互瞭解的機會。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孩子的困難或疑惑在哪裡,試著陪伴他去找出解決的方案。如果他怕黑,討論要不要留一盞小燈。如果他喜歡抱著爸媽睡,能不能選一個他喜歡的布偶或枕頭棉被陪他睡覺…。 這樣可以同時照顧到孩子和父母的需要,更是父母再一次向孩子證明自己關心、尊重和愛他的機會。這也是培養他未來獨立的養分。 其實,孩子到了某個年齡,都會開始注重自己的隱私性,開始想獨立、想脫離父母的控制。所以除非家境不允許,我們能陪孩子睡覺的時間實在有限,在無法分房時,不妨好好享受這短暫的親密和幸福吧! 敬祝快樂 人本教育基金會 敬上

「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

2009年03月24日
公開
35

「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10,25?100以及25?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 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 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 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除此之外 我在想 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 ,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 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可是 我們發覺 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 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 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 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 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2009年生肖運勢

2008年12月16日
公開
36

祝大家2009都有順利的一年喲!! 2009生肖運勢 【鼠】 好!鼠人今年將會是幸運和成功的一年!你可以得到工作上巨大的成功,1948年出生的鼠人尤甚,可能會升職。鼠人,尤其是鼠女,今年均可以突破所有阻礙而達致成功及得到名譽。已婚的鼠女,你可以協助你丈夫的事業。假如你得到他人的幫助,你便會做得更好。鼠人天生可以在群眾中表現更佳。 工作: 今年將會有很多機會讓你發揮你的才能及超越其他人,尤其1948年生的鼠。而1960年生的鼠人,今年也是事業幸運的一年。所有事情均可如你計劃中進行,假如你願意放下你過份的尊嚴,去求助他人及留意他人的意見,那你的夢想也可實現。1984年生的鼠人,你的師長會很滿意你的表現。請賺虛些,尤其是鼠男! 財運: 今年唯一差勁的是你的財運。因為你在工作及愛情上做得很好,你會不停地花費、花費、花費! 請控制你的揮霍, 為未來儲些錢。1936年出生的鼠人更應留意你的預算及投資。鼠人今年宜短線投資,獲利會比長線為佳。 健康: 一些持續了很久的病會痊癒。鼠人應小心飲食及留意肝臟及腎臟,尤其1924及1972年生的鼠人。 愛情及家庭: 已婚的鼠人會享受到親密及愉快的婚姻生活。單身的鼠人,尤其是1960及1972年生的鼠人,今年將會有很多追求者出現。接近年尾時是適合結婚的好時候。但切忌心急,遲些與合適的人結合比早些與不合適的人結合好得多!1924年出生的鼠人,今年你可能會感到孤單,你可以多找你的朋友及家人傾訴,不要感到不好意思! 合襯生肖:牛、龍、猴 不合生肖:馬 合拍伙伴:龍、牛 【牛】 今年牛人的固執可派上用途了,今年你會有頗多的障礙,你的頑固可解決這些阻礙,尤其是1961年生的牛人。請你耐心等待適合的時間,總比心急好。關心家人及享受他們給你的支持,這有助你排除困難。 你的朋友可助你減壓。多些聽取年長者的說話,會帶給你好運,尤其是1937年生的牛人。 工作: 做生意時要加倍小心。不要給別人太大壓力,不要令自己卷入是非中。1937年生的牛人今年在工作上有不少阻礙,宜堅付原位,不要作出改動。1949年生的牛人,結識新朋友會帶給你好運。 財運: 今年財運不佳,1925年生的牛人除外,你今年會是順暢的一年。牛人今年應避免賭博,不要借錢給別人,會令你出現赤字。1937年生的牛人不宜搬屋或大事改動房屋。1925年生的牛人不要聽信謠言! 健康: 今年牛人要小心身體,今年不宜作飛行活動及賽車。小心腸胃毛病。小心個人安全及意外。年輕的牛人請留心家中年長者的健康。 愛情及家庭: 單身的牛人今年會有愉快的愛情生活,尤其是1973年生的牛人,但你必須要嘗過一些苦才可得到快樂。你要對你的愛人忠誠及認真,才可嬴得他的心。已婚的牛人今年不太幸運,你很容易與伴侶吵架,請和氣地說話,不要用審問的口吻。 合襯生肖:雞、蛇、鼠 不合生肖:羊、兔 合拍伙伴:雞 【虎】 今年是不錯的一年。上半年沒有什麼進展及刺激,但下半年便好轉,尤其是1974年生的虎人。年輕的虎人在學業上會做得頗佳,如遇上新戀情,不要過份緊張。真命天子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虎女今年特別好運,家中會有喜事。 工作: 對於從商及在學的虎人,今年是順暢的一年,尤其是1926、1938及1986年生的虎人。如你按部就班去做,進展便會很穩定。1962年生的虎人,所有事情都發展順利,而且得到突出的回報。應避免過長的工作時間。 財運: 金錢來自穩定的收入,不要寄望有太多金錢來自其他途徑。1950年生的虎人要特別小心被騙。 1938年生的虎人不要賭博,把你的金錢花在你的愛人身上吧! 健康: 今年會病,多休息及多喝水會助你快些痊癒。如要往外地,請小心個人健康及安全,尤其是1938年生的虎人。而1986年生的虎人身體也不太好。 愛情及家庭: 單身的虎人會有不少浪漫事。1974年生的虎人會遇上未來的另一半。1926年生的虎人,你須知道現在的年輕人與以往的不同,明白他們的想法吧! 合襯生肖:馬、狗、豬、蛇 不合生肖:猴 合拍伙伴:馬 【兔】 兔人今年的運程會有起有跌,尤其是1939年生的兔人。你會感到有很多限制及很少機會讓你把主意變成行動。1963及1975年生的兔人請三思而後行,作任何行動前必須小心考慮清楚。下半年兔人的運程會好轉,你可以做得好些。兔人今年宜按部就班。小心那些暗地會傷害你的朋友。今年你會與家人發生爭執。 工作: 年初會感到不愉快,但很快便會好轉。1975年生的兔人會有升職的機會。假如有開創新事業的諗頭,事前必須有周詳的計劃才可進行,不可倉促行事。今年你的努力及決定將會得到回報。1975年生的兔人今年宜外遊、進修或海外工幹,你更會有升職的機會。1987年生的兔人今年要努力讀書,才可得到好成績。 財運: 今年不宜高風險投資及賭博,尤其是1951年生的兔人。你會感到所有事情均不依照你的計劃行事,當你遇到困難時請保持冷靜,才可渡過。緊記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 健康: 多些休息。兔人今年會情緒低落,請與你的家人分享或分擔你的感受。1927年生的兔人請縮短你的工作時間。1939年生的兔人小心意外。 愛情及家庭: 已婚的兔人可與伴侶享受穩定的關係。單身的兔人會有很多機會遇上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許會發展成為密友關係,但請小心這段關係可能很快便完結。 年輕的兔女會遇上有機會發展的異性。 合襯生肖:羊、狗、豬、蛇 不合生肖:雞 合拍伙伴:羊、豬 【龍】 好消息!今年你的運程會提升及轉趨穩定。幸運星全年都會照著你,令你的計劃進行順利。家庭和諧,尤其是1928年生的龍人,你會受到晚輩的尊敬。1988年生的年輕龍人會得到好的學業成績。唯一例外的是1952年生的龍人,今年運程會有起有跌。你會受到情緒影響下沉迷賭博。請三思,為長遠計劃,作出明智的決定。 工作: 上半年會有很多機會發展,請小心運用。今年宜與跟你做同一行業的人合作,會給你帶來收益。 1988年生的年輕龍人,你的老師會很留心照顧你,你必須懂得控制你的脾氣。同學的幫助會給你帶來無價的收獲,令你全年都幸運。 財運: 今年比去年好。1964年生的受薪龍人會於今年升職。1952年生的龍人要避免賭博及高風險投資。 1940年生的龍人要小心防盜。 健康: 不太差的一年,尤其是1964年生的龍人。患有慢性疾病的龍人今年可能會迅速痊癒。年輕的龍人今年不要太多野外活動。 愛情及家庭: 單身的龍人今年會受大眾歡迎。1976年生的龍人會有戀情開花。但不要太盲目去愛,尤其是1940年生的龍人。你的關係會很複雜,請小心選擇。1964年生的龍人可享受愉快的家庭生活。 合襯生肖:猴、蛇、雞、豬 不合生肖:狗 合拍伙伴:猴、蛇、雞   【蛇】 今年比去年好。1977年生的蛇人可化解任何阻礙。 假如你努力工作,接受新情況,你便可到達工作上的新頂峰。今年蛇人與同事、家人及鄰居關係不佳,特別是1941年生的蛇人,但這與你的財運成反比。 工作: 今年不宜轉工或創業。小心不要花費過量。蛇人今年會有很多壓力,1965年生的除外,你的工作在你控制下做得很好,而且得到回報。一些商業秘密可助你發展事業,請保守這些秘密。1989年生的年輕蛇人今年缺乏集中力,不想讀書,可找同學幫忙。 財運: 今年收入穩定。1929年生的蛇人卻不太幸運,會在金錢上有爭拗及矛盾。1941年生的蛇人請小心家中發生火災及盜竊。 健康: 過量的工作及壓力會使你失眠及患上心臟毛病,尤其是蛇男。小心飲食及多作運動,特別是那些幫助放鬆身心的運動,例如太極,可幫助你的健康。1953年生的蛇人今年健康良好。 愛情及家庭: 已婚的蛇人今年與伴侶關係穩定,而且有親密的家庭生活。單身的蛇人今年會遇到一半! 你必須記著保持冷靜,尤其是當出現競爭者時,否則戀情便不能長久。 合襯生肖:雞、狗、牛、虎 不合生肖:豬 合拍伙伴:雞   【馬】 今年會是幸運的一年。1978年生的馬人年初會有一些困難,但最終都會得以解決。聰明的馬人有時會自大狂妄。1966年生的馬人做事不要太心急,慢慢來,b頭半年打好基礎,下半年你的運程便會提升。1942年生的馬人會得到好消息,今年可以實踐長線計劃,令你夢想成真! 工作: 開始時發展得比較慢,但只要你努力及堅毅不屈便可解決一些短暫的問題。1990年生的馬人可以在學業上做得好。1954年生的馬人,生意會突然很好,但要聽取有經驗及專業人士的意見。 財運: 1942年生的馬人會在投資上獲利。但1930年生的馬人要小心支出,因為你今年財政不太充裕。 1954年生的馬人在年尾可能會遇到金錢上的損失,不要把自己的財富暴露,小心被劫。 健康: 平常喜歡吃零食的馬人今年會傾向暴飲暴食。雖然你今年的健康頗佳,但請選擇健康的食品,否則你將會變成一隻肥驢,而不是俊馬!1954年生的馬人不要飲酒過量。 愛情及家庭: 已婚的馬人今年與伴侶關係和諧,1930年生的馬人今年家中會有喜事發生。單身的馬人會有不少機會結識新朋友。1978年生的馬人戀愛會於今年發生!今年更是未婚馬人結婚的好時年。 合襯生肖:狗、羊、雞 不合生肖:猴 合拍伙伴:雞、狗 【羊】 年初對羊人來說並不十分好,但不會氣餒,順利及穩定的運程將會隨即而來。1967年生的羊人會是今年最好運的羊人,今年會是你快樂的一年。今年羊男會感到來自大量工作及家庭的壓力。羊女今年則是成功的一年。未婚的羊女,今年你的愛情運很好,會是浪漫和甜蜜的。 工作: 工作量增加及沉重的責任會帶給羊人壓力和焦慮,尤其是羊男。已婚的羊女如往海外工作會帶來好的前途。今年全年都會有很多困難,就算你非常努力都未必可以解決,但請你耐心等候,成功會在適當時候出現。1979年生的羊人,努力工作便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成績。1943年生的羊人,海外會有很多工作機會。 財運: 財運平平。不要賭博及參與高風險投資,尤其是1955年生的羊人。1943年生的羊人會有幸運的財運,今年會是你豐收的一年。 健康: 避免到一些環境污染的地方。1931年生的羊人要小心頭痛,鼻及肝的毛病。留心飲食,食物中毒會引致嚴重的腸胃病。1991年生的羊人請小心利器及水災。 愛情及家庭: 已婚的羊人今年會常因小事爭吵。單身的羊人今年會有很多機會發展新的浪漫戀情。1979年生的單身羊人要耐心等候你合適的伴侶出現。 合襯生肖:馬、豬、兔 不合生肖:牛 合拍伙伴:兔、羊 【猴】 今年是好運的一年,但仍會有一些不順的時候,尤其是在人際關係上。猴人經常找尋新機會,但切記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沖昏頭腦,不要自大。你今年要保持敏感度,尤其是1980年生的猴人,你會在學業上做得好,但切忌自滿。 工作: 切忌鹵莽及衝動行事。凡事三思而後行,行動反應不要太快。假如你是打工仔,你應做好本份,不要隨便轉工,會有風險。1968年生的猴人在工作上會有阻礙,你應加倍努力去達成目標。1956年生的猴人,今年宜往外地工作,或甚至遷移海外,會為你帶來成功。 財運: 1932年生的猴人,今年會是幸運的一年。你所作的投資為你帶來穩定的收入,但仍要避免高風險商業活動,會令你損手。1944年生的猴人,今年努力工作會使你由壞運轉好運,但要小心不要花費過量。 健康: 1992年生的小猴可能會有健康問題。一般來說,猴人是很容易情緒激動而感染小病的。你需要額外的維他命補充。1944年生的猴人今年會感到煩惱及緊張。請放鬆自己,不要讓壓力令你情緒低落。1932年生的猴人今年宜作身體檢查,尤其是肝及肺部。 愛情及家庭: 1932年生的猴人今年會受到家人的愛戴及尊敬。1956年生的猴人今年會有感情問題。已婚的猴人會與伴侶因小事爭執,尤其是1980年生的猴人,不要太目中無人,才不致令問題惡化。單身的猴人今年可多些參與社交活動,但不要一見鍾深入了解才可找到適合你的另一半。 合襯生肖:鼠、龍、蛇 不合生肖:虎 合拍伙伴:龍   【雞】 雞人今年前路迂迴曲折。今年凶星飛臨。 一些將近完成的計劃可能會於最後受到阻礙而要作出改變。已婚的雞女,日常的家務工作會令你情緒低落。 1969年生的雞人請小心謠言,會令你的生意失敗。你可以做的便是保持冷靜,讓惡運過去,做好你的份內。你可以嘗試可以令你鬆弛的興趣,多與朋友一起,不要經常憂心。今年在一千個雞人中會有一個得到成功,這個可會是你? 工作: 前路是艱辛的。 1945年出生的雞人會發覺所有願望都不能實現,請保持冷靜,向你的目標進發,年尾可望有好成績。1933年生的雞人要小心,有人會利用你或佔你便宜。雞人今年宜往海外發展。 財運: 今年不宜高風險投資及賭博。1957年生的雞人會有機會被騙,請小心!此外,不要以身試法。 健康: 1921年生的雞人今年會有不少小病小痛,須小心飲食及多休息。所有雞人均應小心交通意外,尤其是1981年生的雞人。此外亦應小心水險及火災。 愛情及家庭: 單身雞人今年會有很多追求者,你可好好享受,但小心被人利用及佔便宜。你與愛侶的關係會在起初時很熱烈,但若你覺得任何事也是應份的,愛的火花很快便會消失。已婚的雞人今年會感到有點悶,多些關心你的另一半。 合襯生肖:龍、牛、蛇 不合生肖:兔 合拍伙伴:蛇、龍、牛 【狗】 今年是平穩的一年,尤其是狗女。已婚的狗女會花大量時間在維持家庭和陸上。單身的狗女在工作上會受到讚賞。你亦會交上數位男朋友,可能會遇上真命天子,尤其是1970及1958年生的狗女。工作上,狗人會發覺進展比較慢但平穩。但1922年生的狗人並不十分幸運,年尾要小心受騙,盜竊及物業上的損失。 工作: 從商的狗人今年可享有美好的前景。今年宜作出改變或轉換新環境,對你事業有利。請接受新的構思及意見。工作上只要盡責而為,你便可得到好的成果。1982年生的狗人在學業上可做得很好,但須避免與同學及朋友爭執。1970年生的狗人工作上頗為滿意。 財運: 狗人今年收入好轉。小心不要過於慷慨地花錢,不要寄望太多橫財。1934年生的狗人要小心金錢損失。1946年生的狗人可在投資上獲利。 健康: 健康並不十分好。狗人今年會經常感到疲累,尤其是1946年生的狗人。多些休息及運動對你有幫助。1982年生的狗人請不要爬山,凶星顯示你今年會從高處墮下。1922年生的狗人請小心肝及心臟問題。 愛情及家庭: 今年對1958年生的狗人會是幸運的一年。已婚的狗人會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單身的亦有不少機會結識朋友,可能會在選擇伴侶上費神呢! 合襯生肖:馬、虎、兔 不合生肖:龍 合拍伙伴:虎、馬 【豬】 今年是穩定的一年。豬人會得到貴人的支持及幫助,一切進行得頗滿意,尤其是1947年生的豬人。如果你可與家人、友人及同事保持關係良好,你便可以得到幸運。豬男可以在事業上做得很好,只要你遇到困難時不要感到憂慮。豬女今年可以享受到和諧的家庭生活,但要關心家中的長者。1983年生的豬人,今年可得到理想的學業成績。 工作: 如果你發覺很難一個人爭取到事業上的成就,可考慮與人合作,可得到成功。 1959年生的豬人,工作進行得很好,但你必須要有堅毅不屈的精神才可成功。 財運: 豬人今年不宜搬屋或大事裝修你的房屋。今年你的收入會比往年好,但不要沉迷在高風險的投資上。1935年生的豬人,運程會時好時壞,有不少阻礙,只要你有耐心稍等,成功便會來。 健康: 1923年生的豬人今年會頭痛及失眠。豬男喜歡熱鬧及應酬,但今年不宜飲酒過量,否則危害健康。 愛情及家庭: 單身的豬人今年會是複雜的戀愛年或是刺激的一年,視乎你的觀點與角度。小心第三者介入你的感情生活,尤其是1971年生的豬人。1935年生的豬人要多關心你的家人。1923年生的豬人今年則會感到有矛盾的時候,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對你有幫助。 合襯生肖:虎、兔、羊 不合生肖:蛇 合拍伙伴:豬

如何培養快樂的孩子

2008年09月08日
公開
41

有些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在整合專家意見後,提供12個訣竅, 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 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 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 隨性玩耍的時間。 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 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 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 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 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 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 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 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 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 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 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 也會讓心情變得更開朗。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 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 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 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 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和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 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 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 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 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 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 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 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 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 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 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 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 儘量遵循健康原則, 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 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 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 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 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 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 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 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 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 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 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 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 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 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 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 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 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 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 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 乾脆自己再擦一遍; 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 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 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 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 「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 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 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 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 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當他遇到阻礙時, 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 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 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 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 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 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 帶著他去逛街, 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 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 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如何為孩子選書?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39

如何為孩子選書? 道聲出版社童書主編 張淑瓊 童書出版版圖   閱讀是一個連續並且累加的過程,從整個童書的出版看來,供應孩子閱讀需求的出版品從0歲開始直到18歲,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合適的讀物。從給 0到3歲幼兒的各類認知書和簡單故事書;跨越3到12歲階段的圖畫書;給7到14歲孩子的兒童小說、知識類出版品,到給12歲以上孩子的青少年文學。整個出版市場已經成熟到可以滿足每個階段孩子閱讀的需要。就連原先不受重視,但對建立孩子獨力閱讀能力極有幫助的「橋樑書」,這兩年都有長足的成長,這麼一個銜接完整的童書出版版圖,對家長在選書的過程中,可以有什麼樣的幫助呢? 建立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   我想最重要的是有了完整的版圖概念,能幫助協助選書的大人,在選書的過程中,有方向可依循。當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小學,看來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但就閱讀而言,選書的原則並不會有跳躍式的差異。因為在出版的版圖中,這個階段的孩子仍然可以持續享受專為3到12歲讀者設計的圖畫書。比較重要的差別是,這個時期是孩子建立獨立閱讀習慣的重要關鍵時期,如何透過選擇適當的讀物,幫助孩子成功跨越障礙,建立閱讀的習慣,進而成為一生的愛書人,是我們比較關心的議題。 閱讀樂趣的延伸   上小學的孩子開始學習自己讀書,但讀書和閱讀是不同的。讀書是學習,重在求知識,但閱讀是享受,重要的是樂趣。很多的孩子上小學之後,當他們開始可以自己讀書的時候,也是放棄閱讀的時候。核心的原因是閱讀本身並沒有帶來很大的樂趣和享受。所以如何延伸0到6歲時享受的閱讀樂趣,不會因為開始進入強調學習、考試、比較、爭競的環境中,而開始抗拒閱讀,是為這個階段為孩子選書最重要的目標。有趣的故事、幽默故事、學校或生活故事,看在大人眼裡也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但卻能吸引孩子進入閱讀的享受中,閱讀如果是件有趣的事,應該很不需要勉強。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閱讀了,那麼就開始為他預備文字多一些的讀物。如果孩子尚在建立獨立閱讀的習慣,那麼有大量插圖輔助的書,和專為建立閱讀習慣設計的「橋樑書」,就是很好的選擇。圖文比例的調配,和字數的多寡在小學最初的一兩年,是比較需要被考量的選書指標。 什麼是橋樑書?    上小一的階段,當孩子開始練習自己閱讀時,需要特別考量文字的數量、字彙的難度,句子的長度。在孩子閱讀啟蒙的過程中,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需要有一些漸進的安排,讓圖的量漸漸減少,文字的量慢慢加多,如果我們以圖文比例的改變來解釋,孩子在啟蒙閱讀的階段,讀物的選擇要從:「圖圖文」,到「圖文文」,再到「文文文」,我們也稱這種特別經過設計,讓孩子從圖畫書順利近階到文字書的讀物為---橋樑書。它是用來協助孩子循序漸進的建立閱讀能力和習慣。通常這類書也會以生活故事或學校故事為主,大多是幽默或趣味十足的故事,因為「好玩」才可以吸引剛建立閱讀習慣的孩子願意繼續在文字中優游。 圖的價值   但不是說圖畫的部分就沒有價值,對初學閱讀的孩子,書中的插圖常常能幫助他們了解文字,也因為書中有圖畫幫助,文字看來比較不嚇人,可以很快的翻到下一頁,能夠順利的讀完一本書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所以在幫孩子選擇讀物的時候,不要因為他已經識字或是學會注音了,就認為他不需要圖畫輔助。不要剝奪孩子讀圖畫書的權利,這是他可以一直享受到小學畢業,甚至可以一直享受到長大的寶貴禮物。更何況繪製精美細膩的圖畫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經驗,是美術教育重要的一環。 請繼續共讀    如果你是親子共讀的實行者,請在小學的階段繼續陪伴孩子。如果你錯過了0歲到6歲那個甜蜜又寶貴的共讀時期,那麼從小學開始再試一次吧!因為透過共讀,才能瞭解孩子的閱讀喜好,這對從旁協助他們選擇書籍有很大的幫助。每個孩子的喜好不同,幾乎沒有一本書適合所有的讀者,所以閱讀是一個嚐試的過程,請多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在沒有購書經費的壓力下,嘗試錯誤就變得好玩而沒有太多挫折。 請讓孩子有機會自己選書,也和他討論他所讀和所選的書,一位成熟的讀者是可以自己選書的,但在這之前,大人可以幫助提供多樣的閱讀觀點,免得孩子胃口太偏了,或是錯過了許多值得閱讀的好書。 一個家庭圖書室   我曾經讀過一個家庭圖室館建議需要準備的內容,其中在每一個階段都提到要有一本字典、一本適合孩子年齡的百科全書、一本地圖書、一本童詩集,這幾項似乎是我們在選擇孩子讀物時很容易忽略的。它們像是工具,卻提供不同層面的幫助,開闊孩子的閱讀範圍。特別是百科全書和地圖書,是有結構的、全面的,並且是有開闊世界觀的;童詩集則是讓孩子可以感受文字獨特的聲音律動和組合美感的出版品。這樣看來選書就多了些厚度和深度。那麼為孩子選書好像真的沒那麼容易呢! 從有趣的書開始   為孩子選書不容易嗎?其實也還好,重要的是選書的心態,而不是方法;重要的是去思想如何成為一個協助者,而不是如何去買齊所有該讀的書。如何讓閱讀可以有趣,就先從有趣的故事選起吧!然後慢慢嚐試摸索屬於孩子獨特的閱讀口味,也透過參加各樣閱讀活動開闊視野。 讀書比喝牛奶更重要   我常常喜歡說讀書比喝牛奶更重要,如果我們在乎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可以身體強健、頭好壯壯,那麼書是餵養孩子頭腦和心靈的食物,當然需要更謹慎的挑選!我們希望孩子不偏食,閱讀也是如此;我們會有自己鍾愛的食物,閱讀也是如此。有些餐廳或是食物我們總是嚐試了才知道喜不喜歡吃,閱讀也是如此。所以花時間和孩子嘗試並且享受閱讀之樂吧! 祝 選書愉快!共讀愉快!

小一生該學會的事

2008年02月01日
公開
35

『來自國小老師之建議』 上小學前可以先做的事有: 1. 自助能力的培養-練習綁鞋帶、穿脫衣服、保管自己的書本、物品....。 2. 團體生活的適應-能配合學校作息時間、遵守生活常規、尊重團體...。 3. 人際關係-怎麼與同學相處、練習與人分享。 4. 大量的閱讀-讓孩子保持學習之興趣,在閱讀中領略文字之美、文章的情境,為作文奠定基礎。 5. 握筆能力的培養-培養看黑板、描寫的能力,以方便抄寫家庭連絡本。 6. 有問題多與學校、老師聯絡,保持良好的溝通,有助於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行為。 7. 培養孩子自我情緒處理,有接受挫折之能力。 『歷屆畢業生家長的經驗分享』 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交給老師就不管了,仍是要多陪伴孩子,走入一年級新鮮人的生活。 孩子從幼稚園畢業後,許多生活事物都要獨立面對、重新開始,爸爸、媽媽可以做的(或應該知道)的事情包括: 1. 學習態度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 2. 注意孩子的功課,了解孩子是否有需要加強的地方。 3. 讓孩子先認識且知道數名、數量的結合,採漸進式的學習。 4. 預先熟悉即將進入小學的環境,了解教室、廁所的位置,熟悉老師,以同理心體諒老師,可以教孩子先認識座位周邊的同學,幫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 5. 先看連絡簿,注意老師交待的事項。 6. 小學開學前二個星期,慢慢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由家長掌握、調整時間,要堅持原則。 7. 文具用品愈簡單愈好,不要有太多功能,以免孩子在上課時會玩。鉛筆以三角形的為佳,孩子較易握緊。 8. 寫作業的時間、位置宜固定。 9. 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可培養他的注意力。 10. 玩遊戲時,儘量不要打斷孩子,以免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11. 可在回家路上,多傾聽孩子說話,以同理心了解他,多一些互動。 12. 讀書、寫字時,家長儘量陪伴在旁。如遇太難寫的字,家長可拆開教導。 13. 培養孩子物歸原處的習慣。 14. 讓孩子練習自己承擔責任。 15. 花時間和老師連絡,一星期至少2次,了解是否有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 希望每一位小一新生的媽媽,都能以最正確、適當的態度與教養觀,協助、支持寶貝上小學後的生活適應與學習,為寶貝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做好最周全的準備!

孩子怎麼看父母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46

孩子怎麼看父母(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 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8招互動,讓孩子聽媽媽的話‏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40

很多更年期媽媽會不平衡地說:自己小時候要百分之百順從父母,做個乖女兒;等到為人父母,又要善解人意地傾聽青春期孩子的心聲。但時代演變至此,若不隨緣順變,親子關係就會滿頭包,所以大多數父母──尤其是媽媽,通常都願意再次學習,面對層出不窮的親密大對決。 1.跟上孩子情緒 觀察技術是每個為人父母都要具備的: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敖韻玲認為,放學後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要能夠瞭解他的喜怒哀樂,而且立刻跟上孩子的情緒腳步。 可惜的是,大多數父母總是先忙自己的事,「父母都說疼愛孩子,可是多半都是自私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處理事情。」 不可避免的,親子間會有「需求衝突」的時刻,尤其是父母正好「累了」、「要休息」、「要上班開會」……,這時別拿「有空再講」搪塞孩子,要撥點時間瞭解孩子處於什麼情緒,以免錯過及時處理的關鍵時刻,事後必須花更多力氣彌補。 「有些孩子表面上很風光,上名校、才藝班,請名師、褓母或看名醫,但心理層面的滿足卻大打折扣,讓親子間留下幾許遺憾。」敖韻玲認為,孩子心理需求應重於外在一切。 2.不當落伍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古裡古怪,對旁人愛理不理,有些話只對朋友說,父母完全聽不到。其原因可能是孩子覺得父母不瞭解他,再者,這時期的孩子,也懶得理會思想和行為落伍的父母。 不少媽媽發現,自己和孩子關係真正好起來,是從她開始學會電腦後。孩子突然發現:媽媽會的軟體自己都不會,需要用的時候還得請教媽媽,甚至媽媽問的問題,孩子一時也答不出來,從此對媽媽另眼相看。 3.傳簡訊及上網 父母下班後回家,子女可能都去補習了,想適時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意,傳簡訊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在內容上要注意,不要「機車」地問:「你去補習沒?」試試有位媽媽的內容:「你今天好嗎?我好愛你!」讓子女「驚艷」一下。要不,至少問一句:「吃過沒?要不要替你準備消夜?」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大女兒今年大學畢業正式就業,二女兒明年畢業後,三女兒也要上大學。平日投身於家長運動的她,行程非常緊湊,所以和三個女兒共同的交集,一是把握晚上,偶爾一起共浴的美好時光,此外是每天上部落格聊天留言。 蕭慧英在女兒心中,是個一點也不落伍的媽媽,只要年輕人懂的,她立刻學,用孩子最習慣的溝通方式,和孩子聊天交換心情,母女間所談的話題,往往百無禁忌,讓人以為是同學間的聊天,不像母女間的談話。 4.練習說話方式 不少媽媽聽到就讀國高中的兒女要去西門町,往往忍不住發抖。 但媽媽如果說:「西門町壞人很多……」子女容易立即反擊:「你想太多了!」因為他們往往會陷入「批評我去的地方,就是說我不好;批評我的朋友不好,就表示我不好」的邏輯,尚不懂得分辨人、情、事,三者是獨立分開的。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建議父母不要覺得:「保護小孩,就是叫他不要去。」與其把自己的不安加諸在孩子身上,不如試著問他:「去西門町做什麼?」「你要跟誰去?」「聽說西門町有些狀況,你聽過嗎?」「你有沒有聽說,有人會問你要不要吃安非他命,50元一顆,包裝得像糖果一樣?」 一般而言,有四種人容易被勒索:沒有信心的人、落單的青少年、愛現的人、耍小流氓的人。 所以不妨和孩子研究怎樣比較不會落單,或落單時,該如何面對各種狀況,與其限制他,不如討論管用的策略,即使孩子未必真的用得上,至少知道媽媽是關心他的。 「講這些話,可以增加親子關係,不會讓她覺得你在盯他的行為,語言的表達是需要練習的。」黃倫芬說,當父母慢慢學到,不再把子女當子女看待,而是看成一名友人,就不會對子女有過高期待,同時也會發現,原來可以「聽到」子女說的一些話。 5.學會安慰孩子 學會怎麼「安慰」人,是很重要的親密技巧。尤其青少年在課業上、人際上,往往傷痕累累,父母若能學會如何安慰他,關係不但能永遠存在,還會歷久彌新。 可惜的是,很多媽媽說話特別難聽,安慰一句要奉送嘲笑兩句,或是明明在安慰人,對方聽在耳裡,卻覺得是在責備自己。例如「你別難過了,誰教你不聽老人言?」「上一次當,學一次乖,下次你就不敢了,這也是好事!」「如果你早點告訴我,事情就不會這麼糟了。」「事已至此,連老天爺也沒輒,你難過有什麼用?」都是不太貼心的說法,建議可以稍加修飾,譬如:「你別難過了,下回可以早點告訴我,我們一起想辦法來解決。」 目前坊間有許多「同理心」的課程,傳授如何安慰人的技巧,對不懂得如何表達善意、同理孩子的媽媽而言,可說是最佳速成捷徑。 6.以孩子為師 父母親不需要什麼都會,只要能「不恥下問」,黃倫芬表示,國高中的孩子會的東西比父母還多,讓孩子當「免費家教」,也可以是親子間的交集點:「讓他帶我們走入這個時代,畢竟我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請教的過程中,孩子若失去耐性和好口氣,父母可以態度溫和、直言不諱地告訴他:「當你小的時候,我牽著你的手學步走,一遍又一遍,我都沒有嫌你煩喔!」最重要的,媽媽千萬不要自憐,覺得多年的辛苦,換來孩子如此對待,只要點醒「當大人」不易,孩子自然會收歛脾氣。 7.不大驚小怪 聽到孩子嚷嚷說:「星期六晚上要跟阿標去幹群架。」媽媽在魂飛魄散的當兒,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想脫口而出:「不可以去!」但奉勸媽媽們力圖鎮定,把即將脫口的話含在嘴裏,先聽聽他怎麼說:是真的打架,還是一群孩子聚會?以前有沒有去過?結果如何?陪他談談去的理由?為什麼有些人去,有些人不去?有沒有想過家人會擔心? 在一連串發問的過程,必須把握兩大原則:首先,所有疑問都是開放題,不是簡答題或是非題,以免讓孩子覺得妳在逼問他;再者,要講自己的意見時,一定要先瞭解他的想法是什麼。黃倫芬指出:「做到這一步當然不容易,但不如此不行。因為你早說出自己的意見,就聽不到孩子的意見。」一旦父母不瞭解孩子,又如何能一路暢談下去? 8.不用情緒勒索孩子 別以為孩子個頭比妳大,就不再怕妳。畢竟,再怎麼高大的人,面對另一個人,能明朗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是需要勇氣的,所以一旦孩子反對媽媽的意見,就算妳沒辦法欣賞他、鼓勵他,或讚美他一句:「你怎麼這麼鎮定,而且你還真幽默!」至少也要同意地說「你終於說出問題核心。」而不是軟硬兼施,逼迫孩子要順從自己,不然就自憐自責,讓孩子無所適從。 【大家健康雜誌2007年5月號】

樂活教養──帶孩子簡單過生活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40

文�楊毓菁(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經很愛花錢卻不自知,是孩子3、4歲時的童言童語驚醒夢中人:「買東西不用付錢阿!刷卡就好啦!」孩子一出巷子就舉手她也很納悶,「因為舉手就有車坐!」原來她出門常叫計程車,孩子早就記在心裡。 物質誘惑大,別人都有自己沒買不就「遜掉」?從小養成收受最好的習慣,孩子怎會回到惜物、節省的心態?夏韻芬認為這是爸媽縱容的結果,她記得小時很想買東西,但媽媽跟她講「沒錢不能買」,小小年紀的她就謹記本分;但是現在爸媽把全部的愛都給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寧願自己買路邊攤的衣服穿,但買小孩一件數千元的球鞋背心,眉毛都不皺一下。「很多物欲的不斷滿足,是相對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感受。」 惜物觀念,從小做起 其實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東西,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什麼,就儘量滿足。因為孩子還不懂事,只要他喜歡吃的,就會儘量要,而且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多少,到時候剩下一大半,他就吃不下、不吃了,當然很容易邊吃邊玩邊浪費了。「該買的買,不該買的不買」是爸媽應有的堅持,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踐節儉的行為,例如︰教他隨手關燈、關水;請他幫忙把沒有人看的電視關掉等,自然而然地養成愛惜物力的習慣。 做家事賺零用錢,先有錢概念 夏韻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錢,她非常贊成家務有給制,兩個兒子從小幫媽媽做家事有錢賺──雖然才10元,讓他們想買東西自己計劃存錢,也感受有夢想可以靠自己實現。這樣會變成有給錢才要做家事,反而物欲太重嗎?的確,她曾經碰到叫不動的狀況「我錢很多,不想賺了。」孩子說,「那我也不煮飯了,你們洗碗還有錢賺,我可是沒人付錢呢!」她堅持到底,到了晚上8點廚房還是沒動靜,孩子們開始緊張了,才向媽媽讓步。 夏韻芬提到有次回到家,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做事,兩個兒子爭相跑來搥背、揉腳,還體貼地跟她說:「媽媽,家事通通交給我們來做,不用錢。」夏韻芬認為,給不給錢並不是孩子勢利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還有價值觀的分享,才是重點。同時孩子也可清楚地在過程中體認到:要工作才有收入。 存才能領,知道珍惜所有 壓歲錢還是零用錢加起來,就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存錢,孩子會看到錢存進去才可以領出來,才不會以為神奇的ATM可以隨便吐錢。如果爸媽只教他花錢沒教他存錢,坊間廣告都是教人花錢,請問孩子怎會有存的概念?孩子有了錢的觀念就有比價的基準,吵著吃大餐之前,會自己盤算要洗幾雙球鞋才吃得到;字典亂撕亂丟,找不到再吵著買新的,眼見已經買到7、8本,夏韻芬決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掏腰包,就會珍惜這本自己買的字典。也可以在平常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物歸原位、妥善保存東西等小習慣,東西不容易丟失;不妨替孩子準備存物箱,專門放他自己的「寶貝」,這樣將更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好習慣。 家庭開銷說給孩子聽 很多爸媽不願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但是夏韻芬簡單解釋家裡房貸的狀況,並對孩子說:「我還不完你要還!」,有時吃好一點,孩子還會提醒:「你貸款交了沒」呢!她認為不能給孩子假象的生活方式,孩子曾經問她為何要貸款欠銀行錢,看到豪宅會問是誰在住,她都會一一解釋,讓孩子知道努力工作會有收入,讀很多書、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能與眾不同 採買家用,讓孩子計劃購物 很多孩子到長大都還「甲米不知米價」,只知道消費,不知道花多少錢;她曾經在對學生演講時做小測驗,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一盒蛋是多少錢。不妨先從帶孩子到超市帶孩子買東西開始。先教他們查看家裡短缺哪些用品,計畫後再去買,孩子熟練以後還會根據特購比價呢! 有錢怎麼用,支出要計畫 既然孩子有零用錢,要怎麼用才對?夏韻芬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賺到100,把50存起來,拿40計劃添購的物品;如果馬上花光以後就買不到。孩子一開始只只知道強迫儲蓄,現在更知道計劃性支出,如果要買電動車,就會讓買wii的計畫往後延。他操練到「人生只能選一樣」的狀況,知道人生裡有順序要處理。而10元也許可以買到小快樂,但是有時,錢也買不到快樂、買到愛。 父母對孩子呵護太過,給得太多,反而對他愈殘酷,孩子將來總要獨自面對人生吧?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就是給孩子活路

(轉寄)縫縫補補的婚姻 好文…值得推一推!!!

2007年11月26日
公開
39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有一次上「新聞挖挖哇」,于美人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生動:「哪一段婚姻,不是縫縫補補的呢?」 我心中暗暗接上的一句是:「更多的婚姻,都是千瘡百孔的呀!」 算一算,我結婚整整十一年,要邁入第十二個年頭了。在這其中,我們吵過架、打過架;吵外遇、鬧離婚;有甜蜜思念、也有苦澀委屈;生下了小孩、也拿過小孩……,就是這樣的酸甜苦辣,倒也過了這麼些年。 婚姻到底是什麼?我經常問自己。 我看到過、參與過的婚姻,其實只有我父母的。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對婚姻的憧憬或是破滅,總是由自己的父母開始。 我的公婆在我們婚前就已經離婚了,雖然,婆婆這些年來總是盼望著破鏡重圓。 在我心目中,我爸爸媽媽可以算是幸福的一對。雖然爸爸脾氣暴躁,每次一發起脾氣來總是大吼小叫,讓我們覺得媽媽很可憐;但是,爸爸的脾氣來得快、去得快,每次吵架的隔天,總會看到爸爸在家扮小丑,嘻皮笑臉的討媽媽歡心。也因此,他們的吵架經常像是一齣齣鬧劇。 大概在我小一的年紀吧!有一次他們吵架,我媽一邊哭一邊在房間整理行李,說要帶我去台北。 爸爸坐在客廳裡,明明頭上在冒煙,卻還屏氣凝神的在看書。 幼小的我很緊張,在房間與客廳來來回回的跑著,一邊跟爸爸報告:「媽媽已經在收衣服了!」「媽媽在裝箱子了!」「媽媽要去台北不回來了!」一邊跟媽媽哀求:「媽媽,妳不要走啦!」 可是,兩個人都不為所動,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正當我哭哭啼啼的跟在媽媽後面,眼看著媽媽提著行李箱要走出大門時,那個坐在客廳裡看書、沈默的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攔在媽媽前面,身高比媽媽高20幾公分的爸爸,不知道什時候,左手已經拿好釘鎚、右手拿著釘子,雙手一伸、越過了媽媽的頭頂,把我家的大門「砰砰砰」的釘了起來! 矮小的我躲在門下,楞了半晌,然後破涕為笑。雖然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什麼吵架,但我覺得爸爸真是厲害,他把門釘起來媽媽就走不了了!他怎麼想得到這一招呢?我媽媽也是一臉的驚愕,然後在門前忍不住就笑起來了。當然,隔天,門上的釘子就拔掉了,但是我家門上那兩個小洞,足足讓我們談論了好多年! 後來我們搬了家,又有一年,在我高中時,有一次週末回家,弟弟得意的把掛在門上的西裝移開,向我展示門上的另一個大洞。不用說,那又是一次我爸媽吵架的痕跡。原來,起因只是因為爸爸在院子裡,風把門吹得反鎖了,他一直叫我媽,我媽在樓上卻沒聽到。爸爸一發火,去工具房取了鐵鎚,把門敲破一個大洞! 後來,我弟弟還領著巷子裡的小朋友,排隊前來我家觀賞「門上大洞」之奇觀!長大之後,我跟媽媽經常閒聊,有時候,她會跟我抱怨,父親又胡亂發脾氣,氣得她很想在外面買一個小套房, 老了之後一個人搬出去住。可是,當兩個人一起出去看表演、爸爸牽著她的手陪她在社區裡面一圈又一圈的散步時,媽媽又會帶著像小女孩崇拜偶像一樣的神情對我說:「妳爸爸除了脾氣壞,什麼都好!他很有骨氣、很聰明、又有學問,以前追我的男人,沒有一個比得上妳爸爸!」 爸爸媽媽吵吵好好的渡過了30多年的婚姻,媽媽在55歲那年病逝。媽媽過世之前,在醫院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那段時間,我親眼見到,爸爸每天下班後就直接到醫院去,親手餵媽媽吃飯、更衣、按摩、如廁、餵藥,兩百多個日子,沒有一天間斷。媽媽過世之後,爸爸買了一對骨灰罈,每天在家裡整理媽媽生前的遺物。我們把桃園的大房子賣了,爸爸扛了好幾麻袋的遺物回來,他把媽媽手寫的每一張紙條、照片,用本子一本一本的貼起來。 終日消沈的爸爸對我說,他是念科學的,不相信有鬼神,媽媽走了,他也不知道他活著還有什麼樂趣。一度我很擔心,怕他有什麼萬一。還好,後來,爸爸又遇到了阿姨。兩個失去了老伴的人,互相有了傾訴的對象,枯萎的靈魂又再度的復活。 我跟弟弟妹妹,都很感激阿姨的出現,認為那是在天上的媽媽保佑,不忍心看到爸爸如此痛苦,所以把阿姨帶到他的身邊。然而,脾氣暴躁的爸爸,這回依然改不了他的個性,兩個人一吵起架來也是個天崩地裂,有時候我忍不住勸他們:「都這樣的年紀了,還有什麼好吵的呢?」偏偏兩人還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可是,吵著吵著,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爸爸的第二段婚姻、兩個不完整家庭的重新組合,也堂堂邁入了五個年頭。我遺傳了爸爸的火爆脾氣。雖然我是女生,但一發飆起來,誇張衝動之行為,比起我爸爸來,不遑多讓。 就跟我媽媽一樣,我先生是個笑口常開、樂觀開朗的好脾氣先生。也因此,我們的婚姻,也是一樣的吵吵好好,需要常常縫縫補補。婚前同居時,媽媽一直覺得丟臉,頻頻要我趕快結婚,以免每次大樓的管理員問她「妳的兒子、女兒」時,媽媽都覺得不知該怎麼解釋。媽媽對我說:「一個願意幫妳洗衣服、洗碗的男人,妳還要挑剔什麼呢?」我心想,反正結了婚也還是可以離婚,也沒什麼好怕的!於是,我就為了「給樓下管理員一個解釋」而結婚了! 婚姻到底是什麼?結婚後的每一年,我都不停的在問我自己。婚姻到底是為了製造出兩個像我們的小孩?還是為了要一起存錢買房子?婚姻是因為相愛的兩個人想要一輩子在一起?還是只是因為怕老了之後沒有人照顧自己?婚姻是為了保障彼此合法安全的性愛?還是下班之後有一個家?婚姻是彼此的心甘情願?還是彼此不得已的責任?是彼此的承諾?還是彼此的約束?是彼此的依靠?還是彼此的負擔?是彼此的親情?還是彼此的愛情?我一直都想不太出答案。 有一次我在「國光幫幫忙」形容,婚姻就是兩個走在鋼索上的男女,必須要有危險的恐怖平衡,才能繼續的下去。 狄鶯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她認為老公的愛就是婚姻必要存在的全部。我反駁她:「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一輩子只愛一個人,除非那個人很短命。」我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誘惑、犯錯,我也不認為婚姻裡應該沒有任何的失望、苦澀。要維持婚姻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想要維持這段婚姻。無論是婆媳不和也好、外遇緋聞也罷,打架動粗、或是沒有子嗣,讓婚姻不能持續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中一方不再想要這段婚姻。否則都還可以持續下去。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想不起對方的好處,只覺得他現在缺點一籮筐。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偶爾會忘記對方婚前的樣子,只記得他現在的禿頭大腹。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耐煩聽他的話,只因為他說的話妳都知道。 只是,結婚十多年了,妳常常會不在意他在做什麼,只因為反正他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妳忘了,現在被妳嫌棄的他的父母,正是調教出妳當初愛戀男人的推手。 妳忘了,現在被妳討厭的他的沈默,正是當年吸引妳的穩重。 妳忘了,現在被妳抱怨的他的冷漠,正是因為妳的不在意。 你也忘了,現在被你嫌棄的她的多話,正是當年你被吸引的熱情。 你也忘了,現在她的樣子邋遢,正是因為她在為你養兒育女。 你別忘了,現在她雖然不復從前的浪漫,但是她卻是你最忠實的伴侶。 我還是不懂婚姻的真諦。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我又病又醜又老又胖的時候,有一個人願意,牽著我的手。就像,我爸爸對我媽媽那樣。 關於幸福,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符號, 但幸福的感動卻始終如一。 成功,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財富, 而在於有多少 {成全別人和包容的能力}

教養.男女有別?

2007年11月21日
公開
48

【撰文�張瀞文】 男生和女生有哪些不同?要說男女的差異點,隨手拈來就一籮筐,例如:男生好強、具有侵略性,女生溫柔、重視他人感受等。爸媽一定很好奇,這些差異是與生俱來?或是後天養成?我們是不是應該依照bobo原有的不同,給予不一樣的教養方式呢? 男女大不同 簡穎瑄醫師指出,人出生的時候並不會分辨自己的性別,一直要到17、18個月大,才會知道自己是男是女。男女的差別,並非只是教養、文化的差異,而是因大腦的設定不同。許多腦神經學者也認為,遺傳基因與性荷爾蒙對於人類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大腦的設定使得男女bobo玩的遊戲不同、學習方式不同,他們衝突的型態不同、辨識方位的策略不同、看外界的方式不同、連聽力敏感度都不同。 腦的分布不同 當大腦在子宮裡成形時,荷爾蒙控制了神經網路的設定方式。女生的大腦組織較分散;男生的腦則涇渭分明,左腦掌管語言能力,右腦處理空間視覺訊息,單純且集中。這使得男生在處理事情上較女生專注。 男生畫動詞•女生畫名詞 有一個實驗是讓102名剛出生的男女嬰兒,看一個年輕女性的臉和一個懸掛的跑馬燈,以錄影機拍攝嬰兒凝視時間的長短,結果男生偏好看懸掛的跑馬燈,女生偏好面孔,兩者差異很大,男生對跑馬燈的喜好是面孔的2倍。這個實驗表示女生天生對臉有興趣,而男生天生對會動的東西有興趣。 簡穎瑄醫師表示,這個現象可以從視網膜結構上來解釋,男生的視網膜多是厚的巨細胞,女生多是薄的小細胞,巨細胞適宜偵測位置、方向與速度;小細胞適宜偵測顏色與質地。研究兒童繪畫的人也發現,男生傾向用黑、灰、銀、藍色畫動作,是巨細胞擅長項目。女生用紅、橙、黃、鮮豔色系畫物體,是小細胞擅長項目。 男生數理優•女生語言佳 簡穎瑄醫師表示,許多研究指出,決定男女智力的大腦部位不同,男性的灰質有女性的6倍多,女性的腦白質則較男性多出近10倍。灰質用來集中信息處理,使得男生在處理數理邏輯上具有較佳能力;而白質構成訊息連接加工中心,致使女生在需要資訊整合的語言方面,能力較佳。 聽力•女生較敏銳 賓州州立大學柯索(John Corso)教授在1950和1960年代的研究發現,女性的聽覺比男性靈敏。簡穎瑄醫師也表示,她的臨床經驗發現,女生的聽力的確比男生敏銳,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女生喜歡溝通、愛說話。但是有人將注意力不足多發生於男生身上,歸因為女生的聽力較敏銳的緣故,她表示,造成注意力不足的原因有許多,聽力或許是其中一個,但不是全部,不適合做這樣的結論。 直覺•女生較佳 女生的大腦組織較分散,加上女生大腦的胼胝體有較大且深遠的神經網絡,可從左右腦2邊相互傳播更多的訊息,致使在接收到簡單的訊息時,女生可以很快連結所有零碎訊息,產生所謂的「直覺」。 腦成熟速度•女比男快 許多爸媽會發現,在語言、情緒表達等溝通互動的能力,女孩明顯比男孩發展順利。簡穎瑄醫師說,男女在生長速度上不同,通常女生的生長速度會比男生快,但等到男女年紀更大,發展趨於成熟後,兩者能力幾乎無明顯差異。 適性教養最重要 既然男女先天就存有差異,那麼,爸媽要用什麼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使他們的天份得到最好的發揮?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教授林淑玲的看法是,差異是真實的存在,但是這個差異卻不是造成世俗所見男女不同的最大原因,如果爸媽太過強調差異,而忽略每個生命都有不一樣的特質,反而會變成「強化男女差異」的推手! 重男輕女的社會價值仍存在 2005年總統府性別主流化諮詢顧問小組指出:「我國新生嬰兒的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居全球之冠,甚至比曾經強制實施一胎化的中國大陸還要嚴重。」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男女比約為110:100,與世界男女比例106:100仍有落差,林淑玲表示,男重於女的價值深植於社會中,許多懷孕的準媽媽都希望肚子裡的bobo是男生,原因是「比較不會有壓力」,可見傳宗接代的壓力仍未真正消失。 所以,基本上就對男女孩存在著不同的期許,他們的生命被賦予不同的使命,就算爸媽覺得自己對待男女bobo是一樣的,但是很難免除社會文化、同儕、媒體等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3歲左右就可看到。 男女差異•僅供參考 美國學者曾就14家主要出版公司的134本小學生讀本進行研究發現:男、女孩擔任主角的比例是 5:2;男、女性的傳記比例是 6:1;男性角色常是「發明家、冒險家、勇敢解圍的英雄等」,女性角色常是「慈愛的母親、等待救援的公主、以溫柔愛心獲得幸福的女人等」。 林淑玲認為,荷爾蒙造成男bobo的活動量大、女bobo的聽力較男bobo敏銳,這些差異的確存在,但是直接推論為這些就是影響學習差異的原因,實在過於簡化。她說,社會上有兩套養育bobo的準則,一套是專為男bobo準備的,另一套是專為女bobo準備的。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準則逐漸內化,久了,我們便相信男女差異的行為,就是受到生物特性的影響,而遺忘了社會文化的作用力。

全面撲滅孩子的謊話蟲

2007年11月17日
公開
54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孩子說謊是爸媽很難接受的壞習慣,抵死不認的冥頑態度令人抓狂,更挑戰了爸媽對孩子的信任感,偏偏爸媽愈是抓狂,孩子愈是死不認帳。 隨著年齡、道德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開始蓄意說謊 說謊是成長的過程 從3歲起,每個孩子都會有意無意的說謊。年幼的孩子受限於認知能力,有時真實與想像分辨不清;譬如寶貝正和假想的朋友「小兔」玩扮家家酒,卻不小心摔破杯子,可能會對媽媽堅持說杯子是「小兔」摔破的。 某個程度上,謊言也反映內心的渴望,比方寶貝好想要電動車,甚至夢見爸媽已經買給自己,便對同學誇耀自己有一部超炫電動車。 隨著年紀漸長、認知能力增加,孩子開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譬如逃避懲罰)蓄意說謊。謊言內容也說得比4歲時完備許多,情節涵蓋人、事、物,講得彷彿若有其事。雖然說謊不值得鼓勵,但這象徵著孩子不僅能夠分辨真實和虛假,還可以運用創造力掰出一段故事。 由於謊言不一定會被揭穿,誠實有時反倒被責罵,孩子說謊的頻率通常愈來愈高,直到小二、小三出現高峰。之後,隨著道德感和認知能力發展,說謊時的焦慮、內疚感,讓孩子選擇採用其他辦法面對問題,譬如跟爸媽談判:「如果我說實話,你不可以生氣或者罰我呦!」 瞭解孩子說謊的動機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因為說謊成功後好處多多,有面子、有玩具、爸媽還會惜惜,但誠實卻沒什麼好下場,不是被懲罰,就是兩手空空、被人嘲笑。如果爸媽能適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譬如清楚表達自己的愛、多給孩子信心和肯定,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倘若誠實能減輕懲罰甚至被鼓勵,孩子就會凝聚更多說實話的勇氣。 Esay KO謊話蟲6 tips ●平靜面對,鼓勵誠實 爸媽態度愈嚴厲,孩子愈不敢吐實。當爸媽想瞭解事情真相時,要耐住性子、態度和婉,在孩子全盤托出後,即使真相太過駭人也不要立刻變臉、動輒打罵,得先肯定他誠實面對的態度,再針對事情給予適度教導。 即使看穿孩子說謊,並不一定馬上戳破,可以先給個誘因:「如果有人乖乖承認,媽媽就不處罰他。」如果像卡卡矢口否認,媽媽稍加暗示並軟硬兼施:「妹妹太小,根本拿不到桌上的東西。如果你告訴媽媽是誰亂拿口紅,媽媽會幫忙把梳妝台清乾淨,否則他不但要自己擦,等會兒也不能去公園玩。」 ●澄清動機,才不會冤枉好人 當孩子承認說謊後,請不要立刻予以責罵,應該再進一步瞭解動機,也許爸媽會發現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譬如卡卡可能因為妹妹想喝水才幫忙拿茶杯,不小心摔破了又怕挨罵,只好推說是妹妹做的好事,倘若爸媽因而責罰他說謊,之後卡卡可能再也不協助妹妹了。 ●正當達到目的,爸媽引導 面對渴望玩具的孩子,可以和他約定:「連續10天負責收碗,爸媽就買給你。」至於愛惡作劇的小孩,請爸媽多鼓勵他的長處,讓他自我肯定,而不是藉著愚弄別人來彰顯自己的權力感。 ●信守承諾,身教示範 爸媽承諾了孩子,事後卻沒有做到,譬如餵飯時明明說是最後一口,但後面卻還一口接一口。這種不經意的謊,孩子卻看在眼裡,體認最深。比方媽媽分明自掏腰包買衣服,回家卻跟爸爸說是朋友送的,爸媽明明在家閒得發慌,接到長輩電話卻說正在加班,孩子很容易模仿學習。如果爸媽希望孩子一言九鼎,自己也得言出必行。 ●故事分享 爸媽可以藉由生活事件或者故事書,讓孩子明白說謊的壞處,譬如《說謊蟲》(信誼)可以讓孩子體會: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謊話去圓,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放羊的孩子》可以讓孩子明白:說謊縱然能一時達到目的,卻永遠失去信用。 ●宣示愛意,讓孩子有安全感 爸媽平常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愛他,即使家裡多了個弟弟妹妹,即使他賽跑最後一名,即使他一時犯錯、懲罰了他,對他的愛依舊不變。

如何教好男孩子

2007年11月15日
公開
55

如何教好男孩子 康健27期 文/胡蔓莉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跌倒。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使21世紀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  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生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忙爸爸.也能當個好爸爸

2007年11月12日
公開
35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5年度「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資料顯示,父母照顧未滿6歲的子女最大的困擾為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約占29.4%,其次,才是經濟負擔太重,占22.7%。若以男女性別來看,又有一半以上的(51.28%)父親認為「沒足夠時間照顧孩子」,是親職關係中最大的困擾。 父親角色隨成長階段改變 傳統觀念中,總是把父母親的職責劃分成母親主持家務、照顧孩子,父親的角色就是養家活口,在家中的地位,只是媽媽的替補者。研究親職教育多年的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林啟鵬表示,父親的角色不應只是家庭經濟負擔的來源者,在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過程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且兼負相當重要的功能。 0∼6歲:養護者 孩子一輩子都需要關懷,不過,在他生命中的頭6年尤其重要,如果他們能感受父親的溫暖關愛,未來通常能用自己覺得安全穩當的方式與父母建立關係。林啟鵬指出,養護者的角色可以由父母雙方共同扮演,但若其中一人缺席,勢必造成另一方的困擾,並加重負擔。 7∼12歲:規範者 林啟鵬認為,父親應該要替孩子樹立正確的規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這個角色在孩子進入小學期間更是特別重要,曾有研究顯示,如果父親於這段期間不在小孩身邊,或是過於嚴厲,讓孩子得不到從父親身上學來的規範功能所影響,當他長大後,在與威權型人物相處時,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12∼18歲:戰士�保護者 這階段的父親角色,必須以協助子女磨練技能為主,林啟鵬說,如果父親能在此時給予女兒保護,並持續參與她的生活時,通常她就能對自己身為女人,及與男人發展良好關係的能力覺得滿意;而兒子也能因此逐漸成熟,不會成為永遠的「媽媽的乖兒子」。 18歲以上:精神導師 當孩子邁入成人的階段,這時最需要來自父親的祝福,林啟鵬強調,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直到成年,父母都不懂得放手,孩子單飛的時間就會變得緩慢,這也是目前許多適婚年齡者卻不願結婚所顯現的社會現象主因之一。 父親缺席•與母親的共生關係拉長 在目前的社會模式下,0∼3歲是親子依附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母親所占有的位置確實較父親為多,林啟鵬表示,這與各地方不同的民情風俗有很大的關係,他以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及上海普遍以男性為主夫的心態為例,母親的懷孕、哺育功能確實無法由父親取代,不過,其他部分只要肯學習,父親確實能代勞分擔母親的照護工作。 以父親在養護者角色的階段來說,如果這個時期能適時參與,就能消除孩子因和母親分離時所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同時,也能提供孩子體驗不同性別照顧者的特性。 不過,林啟鵬強調,要家庭生活能夠圓滿,父母雙方必須同時對教養責任有相同的意識,確實有其難處,他說,「只要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就知道,祖孫三代中,父母一方缺席的,比比皆是。」如果真的無法要求另一半扮演他應該具備的角色時,就要坦然接受,否則「心理的壓力與折磨,會讓自己喘不過氣」。 更何況並非所有的缺席都有不得已的原因,有的「沒缺席比缺席還糟」,林啟鵬說,如果父親只是單純的工作忙碌,無法照顧家庭,但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有許多方法與孩子產生互動,最怕就是「不忙,還幫倒忙」。 儘管如此,父親的缺席,會造成的影響仍是可以預知的,林啟鵬認為,會影響的最大層面在於「未來子女沒有能力擺脫與母親的共生關係,而這樣的關係通常會變得相當不健康。」 對女兒影響:不信任男人 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兒女,會有不同的顯現,女兒成年後,往往會對男人產生不信任的態度,或是將父親理想化,使得女性特質朝向低度發展,同時可能會因為需要爸爸的空虛,而影響到她選擇的對象的年紀。林啟鵬說,這可從有許多家庭都是女人時,就會出現一個特別男性化的女兒觀察而得。 對兒子影響:長不大或大男人 至於兒子,如果父親是在他幼年時期缺席,就會讓兒子與母親的關係因太過密切,致使長大後很難脫離母親的陰影,成為獨立的個體。林啟鵬提醒,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是過於軟弱,感覺永遠長不大;不然就是過度成熟,沒有真正有過赤子之心,不知如何放鬆,而變成「大男人」,甚至可能影響到未來的人際關係與工作成就。

贏家小孩在我家 打造孩子的101分

2007年11月06日
公開
41

無論哪所學校、哪種產品、哪家補習班,只要提示這句咒語,許多父母便如著魔般趨之若鶩,為了讓孩子贏,出錢出力在所不惜。 知名料理老師林美慧的鄰居為了方便孩子就讀北投某私立名校,不惜讓孩子和媽媽在附近飯店住了一年,期間努力看房子,終於達成搬遷心願,看得她也不禁為3歲孫子擔心:「是不是要早點開始做什麼增加競爭力?」 「現代父母真的很矛盾掙扎,」為了兩個兒子辭去藥師工作、專心當全職媽媽的陳姿吟坦言,許多孩子課後時間排滿滿,媽媽們聚在一起的話題都圍繞著學習打轉,討論孩子學了什麼?學得怎樣?哪一家、那個老師好,「已經中毒很深,」她承認自己也在天人交戰,「我不知道孩子這樣的童年到底快不快樂?」 父母並非故意要把孩子變成補習機器,「我們也覺得孩子很可憐,但是沒辦法,大家都這樣,誰願意先放棄?萬一比不上別人,孩子自卑怎麼辦?」陳姿吟說,大環境變動快,教改方向不明確,更加令父母憂慮孩子的未來,雖然羨慕多元化的教育,能活潑的學習、不是只看成績,「但這有可能嗎?」 像陳姿吟這樣迷惘的父母並非特例,「我曾經對一群媽媽演講,發現她們焦慮指數極高,」名作家、也是兩個孩子爸爸的侯文詠回想,「簡直把我當成神,問孩子的問題問到流眼淚,」他當場覺得:「現在的教育很可怕。」 飼料雞世代 大人的迷惘焦慮,造就忙碌的孩子。早期可能只補英文數學,現在為了「平衡發展」,除了學校功課,琴棋書畫什麼都學,連運動也要額外上課,「讀更多、補更多,假日還要寫報告,爸媽還當秘書替他們做,」侯文詠觀察,孩子生活變成沒有留白的圖畫,「人生多出不必要的壓力,對小孩不公平。」 愈來愈多警訊顯示,過度規劃的生活,正侵蝕孩子身心,讓他們變成「飼料雞」。 每天靜態生活,從早上7:45到晚上七、八點或9:30,坐在教室與安親或補習班裡研讀算寫,睡不夠,其餘時間掛在電視與電前做「沙發馬鈴薯」或「滑鼠馬鈴薯」。 小學生體適能每況愈下,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柔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和心肺耐力都表現不佳,且逐年退步,不但比不上運動風氣興盛的歐美,也不如日本、新加坡及中國大陸。 而根據教育部國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小學生體重不合格率(過重、過輕、肥 胖)高達42.7%,小一齲齒盛行率則為68.2%,小六視力不良率超過五成。翻看本期《康健》,在未刻意安排下,鏡頭下竟出現很多戴眼鏡的小朋友。 「看我們的孩子都沒運動,其實是最難過的,一個孩子不能打球、不能動、不愛動,分數算什麼?」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指出,健康才是未來成就的基礎,「你連路都走不遠,什麼都別講。」 致力於環境教育、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更直陳:「台灣孩子身體只維持在活得下來的程度。」 不只是健康亮紅燈,情緒發展也缺乏得到妥善的照顧。根據2004年兒童福利聯盟發表的兒童心靈貧窮現象調查,近五成孩子常常或有時覺得不快樂,四成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超過一半的孩子則不願對人訴說心事。 父母最常講的一句話:不要來煩我! 「兒童時期需要在情境裡學到情緒發展,待人接物,結果都去安親補習,被高壓管理,」李偉文指出,父母工作忙碌,也很難做到良好示範,他女兒的老師問班上同學寫下父母最常講的一句話,結果統計最多的竟是『不要來煩我』,」他感嘆,只有不到兩三個家長,會以正面言詞跟孩子互動。 時間緊湊、壓力沈重,兒童愈來愈少餘裕自主玩樂、創造,加上承受太多大人的注意力和服務,許多孩子變成自我中心的小太陽,「頭大(智育)身弱缺乏美感,不懂人際智慧、群體生活,」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擔觀察。 更大的隱憂是孩子因為事事都被父母安排好,「變得無可奈何,死氣沈沈,不覺得求知是快樂的,也缺乏對知識的熱情,」李偉文指出,曾有病人跟他訴苦,小孩晚上玩遊戲上MSN,白天上課打瞌睡根本管不了,對學習興趣缺缺,「就算天賦好也沒用。」 其實大多數家長並不希望看到孩子失去童年快樂,為了成績動搖身心健康的基 礎,只是害怕現在沒做,等孩子長大會後悔。 但到底什麼才是未來競爭力?「真是大哉問,」李偉文表示,雖沒有標準答案,但就目前所見,全球化影響下世界是平的,競爭不再有地域限制,就因為變動性高,知識、技術汰換速度極快,如果想逼孩子靠背誦學習來增加能力,「可以說完全搞錯方向了!」 他認為,未來世界將是專案計劃的工作模式,團隊合作愈來愈重要,除了積極主動學習,孩子必須懂得傾聽別人、表達自己,才能生存,否則學歷即便再優秀,但與人互動不良,「一樣會被淘汰。」 這並非台灣孩子獨有的挑戰,「競爭一定有,未來台灣青年可能要和印度、巴 西、俄羅斯人一起爭取工作機會,」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地區總裁李開復不諱言,世界性的趨勢如此,所以每個國家的父母都擔憂孩子教育不足,台灣孩子並沒有居於劣勢,「父母過慮了。」 事實上,21世紀的人才需求已和過去不同,光比成績不會世界第一,「做最感興趣的事情,發揮自己的潛力才能脫穎而出,」他指出,「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學習成績或智商(IQ),而要看他的情緒智商(EQ)及靈商(SQ),」他在《21世紀最需要的七種人才》寫道。(SQ=Spiritual Quotient,代表有正確的價值觀,能分辨是非,辨別真偽。) 「孩子出來要有工作做,一定要讓他有個能力是別人沒有的,很多父母要孩子跟別人一樣,這是不對的,」陽明大學教授洪蘭強調,現在許多孩子問題在讀死書,課本以外的都不會,父母只好一直保護著,「應該要發展孩子的長處,讓他去打天下,」她舉例,一位和她到偏遠小學服務的義工是電子公司董事長,只有高工畢業,但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當黑手、能做得好,結果年紀輕輕就事業成功,也因雙手萬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成為志工隊伍裡受人歡迎的人,洪蘭大聲疾呼,「父母觀念要跟上時代,不是拿孩子去陪葬。」 過去學歷至上,成績好不好的確影響成功很大,因此「不少競爭失敗的家長希望孩子比自己強,」侯文詠認為,但現在職業比以前更多樣化,學歷影響愈來愈低,「是不是還要孩子花6年、12年去拚這個優勢?」他質疑,更重要的應是具備內在能力,自我終身主動學習、好奇、對人熱情真誠、有創意,能理解他人需求、善與人溝通、有一定要完成一件事的意志力,「很難不出頭。」 他在各行各業拔尖的人身上都看到具有「內在能力」,而不是學歷多高或某種行業。「少掉這種能量的人,即便學歷驚人,也只是一個不快樂的專業人,對周遭世界沒有了解、缺乏想像,變成不快樂的人,」而這些不快樂的人常在公與私領域損害別人與自己。 快樂又成功的關鍵密碼 有別於過去一考定終身,考完學過的東西就可以忘光光,「未來知識更新的速度更快,必須持續不斷學習,否則沒有創造力,」李偉文指出。希望孩子經得起挑戰,與其拚命灌輸孩子長大後已經落伍的死知識,了解他的潛質,培養他對生活的熱情、主動求知的能力更重要,關鍵在於: 讓孩子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並非放縱孩子,整天玩不進教室也沒關係,只要開心不要挫折,「而是讓孩子覺得學習很棒,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這樣學什麼都沒問題,」李偉文解釋,這必須靠親子互動來培養,不是光用講的來洗腦,「人家賣10元乖乖都要研究半天看怎麼吸引你,何況這是牽涉孩子一生的事?父母應該花更多心思時間去引導孩子,一起樂在學習,」他強調。 李偉文常和孩子討論每天怎麼過,多少時間玩、寫功課,但絕不會硬性規定該做什麼,「孩子有主導權才願意自己安排,不是混過去就算了。」 他就讀國小的雙胞胎女兒A寶B寶沒有上安親、補習,成績仍名列前茅,且多才多藝,除了鋼琴、相聲還會雜耍:扯鈴、獨輪車、舞龍舞獅。只要她們想學,李偉文都會協助,也不要求學到什麼程度,甚至放棄也無妨。他曾經擔心女兒學太多每天忙,她們卻樂在其中,參加作文比賽題目「我最快樂的一天」還寫:我每天都很快樂,上學也很開心,不知道哪一天才是最快樂! 李偉文並非不關心孩子表現,只是希望她們學習時連結到的是快樂,「家長往往因為學費很貴,所以要求效果,孩子有壓力就變得被動,很難持續。」 他常常鼓勵孩子參加學校比賽,不是為了成績,而是「可以得到老師免費指導,」他笑說,但許多被逼去學鋼琴、英文的孩子,就算天資好、更優秀,卻不像他女兒主動爭取。她們藉比賽培養榮譽感、能自我期許,表現好又增加自信,便更有動機去挑戰,形成正向循環。 「面對孩子的學習,父母要準備的是一片『沃土』,」包括讓孩子有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探索的心、學習能力,還有大人的愛,讓他覺得安全受肯定,如果沒有這片沃土,「把知識的種子丟下去,就像丟在水泥地上,有什麼用?」只要土壤夠肥沃,什麼都有可能開花,「我們只要幫他準備好,讓他發芽。」 找到孩子最會的東西順水推舟 早在數千年前,「因材施教」就是教育的理想準則,但父母到底該如何判斷孩子是什麼「才」?「父母本身應該就是最了解孩子的,」政大物理學系教授鍾思嘉對以算命、檢測判斷孩子性向不以為然,「如果親子互動良好,成長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心理需求、生活細節,一定會有答案的,」他表示。 「其實90%的家長都知道孩子擅長什麼,如果說不清楚,一可能是父母不承認,二是不喜歡,三是不相信,」親職專家、心理諮商師也是名作家游乾桂直言,尤其當父母認定唯有讀書高,就會忽略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 他觀察,台灣體制內學習多停留在「缺點教育」,常常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應該要改變成『優勢教育』,找到孩子最會的東西順水推舟,一旦被欣賞,上學就不會痛苦,」游乾桂認為,看到他的長處、予以掌聲,孩子自然有動力精益求精。他有個朋友喜歡運動,現在是運動心理學專家,「演自己才能成功,如果美術好,為什麼要去逼他當物理學家?」 研究天賦多年,著有《如何盡早發現孩子天分》的愛德溫•薩姆克博士認為,父母應該按照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協助他發展天賦,而非要孩子完成自己的野心和目標,他建議: 鼓勵孩子去追求興趣,自覺、自主實現自己的想法及才能,因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傑出成就的先決條件。 提出可以激勵孩子的要求。目標不要訂太高,以免孩子失去勇氣和信心,但也不要訂太低,否則孩子不會認真以對。 不要禁止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阻礙他的興趣和創造力。克制自己不要說:「如果你不先做這個或那個,你就不能去球場或玩電腦。」 適度的稱讚、回饋孩子的成就與進步。有時也需要給予建議和指正,但必須要有建設性。 規劃符合孩子興趣的活動。當孩子專心在做某件事時,試著不去打擾他。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你的興趣和喜好,參與你的生活。 避免跟孩子談論他沒有的才能,或談論你曾經想擁有的天分。更不要對孩子擁有的才能視而不見。 接觸才藝活動是發現孩子能力的方式之一,「重點在探索,而不是一下子就定型,或看別人學就跟著學,」鍾思嘉教授提醒,不一定要補習,也可以利用學校或社區資源去學,儘量讓孩子多體驗。 李開復的經驗是和孩子約法三章,當兩個女兒都想學音樂時,他和她們約定先盡力學三個月,之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學。結果她們學了以後都放棄,李開復也就讓女兒往其他興趣發展。 才藝活動不該影響到孩子睡眠品質及正常的三餐,或沒時間和家人互動,家長應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但關心要適可而止,不要令他覺得這是為父母而做的苦差事! 別讓愛變成傷害 為了讓孩子當贏家,父母彷彿也站上起跑點,深怕一不留神孩子就會落於人後,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很多父母不容許自己犯錯,壓力很大,」鍾思嘉指出。這種要求完美的父母往往太把別人評價當回事,孩子成功就覺得走路有風,表現不如意就擔心顏面掃地,而忽略了孩子並非實現父母野心的工具。 當父母沒有從生活中獲得足夠的肯定,只想藉孩子的成就證明自己,便會把「取悅父母」的重擔加在孩子身上,「你有沒有利用子女的人生,尋求自己的意義和滿足感?你是否盜取了孩子的人生?」著有《開心成大器--培養成功又快樂的小孩》,專為各領域傑出青少年及其父母提供諮商服務的吉姆•泰勒博士直言。 當父母過度在意孩子表現,忽略孩子的感受,將導致他們以為自己的需求不被看重,自尊低落、生父母的氣,非常不利於親子關係。有個媽媽求助於陽明大學教授洪蘭,高二的兒子寫了封信給她:「媽,我走了,不要找我。雖然你說過你是愛我的,但是你跟我說的十句話有九句是功課做完了沒。我很感謝你每天幫我買昂貴的晚餐去補習,可是我一上車你就問我今天考怎樣,接著問明天考什麼,難道我在你心中,除了分數什麼都不是?」「我問她你有沒有這樣?她說有啊,因為她怕別人說她是老師卻教不好自己小孩,」洪蘭感嘆,「父母的觀念真要改變。」 孩子的身心發展不能躁進,過度催逼只會妨礙他們的表現,使孩子未來缺乏動機和技能追求成功,「孩子是漸進式學習,不是一下子就變用功、負責,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否則只會揠苗助長,」鍾思嘉提醒。 從小經歷嚴重的學習障礙,努力克服而有所成的板橋地方法院觀護人盧蘇偉,從未想過用孩子證明自己是完美爸爸,「我只希望他走到哪裡都能被接納和喜歡,」他強調,考幾分只是生命中的一個經驗,「你記得國小二年級第三次月考國語考幾分嗎?」他笑問大家,結果從沒有人記得。他兒子盧蘇士國小也曾考不及格,哭著問「自己是不是很笨,」盧蘇偉告訴他考試是為了「找回失去的分數,知道哪裡沒學會,找回來就是100分,」幫助孩子以正向思考面對挫敗。 他認為,父母最大的責任是給孩子愛與示範,「生活就是最重要的教育,用心陪伴他,讓他有更多自我體驗和人生經驗,」盧蘇偉提醒,養育孩子本來就需要學習,不必要求自己很完美,「我都跟孩子說我是『實習爸爸』,」他說,「當父母認定自己是夠好夠棒的爸媽,才能賞識小孩的獨特,每個小孩都是最棒的。」 千萬不要越位,跑到前面幫他踢球 已有研究顯示,比起孩子的智商、父母的經濟能力,反而教養態度才是左右孩子成就的關鍵。密西根大學學者芙羅姆和艾寇絲發現,父母的認知對孩子的影響,遠大於孩子過去表現帶來的影響。 父母的言談舉止、勉勵方式,都會傳遞給子女,「要孩子樂觀積極,自己卻每天愁眉苦臉,責怪別人,孩子怎麼會相信你?」李開復舉例,他讓女兒自主學習後,就算她做功課到深夜,或整個晚上打電腦,他都不干涉,女兒因為被信任,表現一直很好。 「教小孩千萬不能越位,跑到前面幫他踢球,意念、言語都要沈住氣,別講要他多優秀多好,」侯文詠毫不干預孩子未來想做什麼、成就怎樣,只要確定是自己人生要的,即使功課不好也沒關係。 「唸書真的有這麼重要嗎?為了它剝奪孩子的快樂,親子間的情感和人生的處 境?」他質疑,「想想我們在職場用的本領都不是小時候學的!」太執著於分數變焦慮父母,孩子壓力大,「即使外在應付你,內在卻想要別的,反而製造更焦慮的未來。」 侯文詠並不覺得自己足以當典範,但相較多數家長,他更願意接受「父母能力有限」的事實,「教小孩我一樣會灰頭土臉,沒那麼理想保證優秀,」侯文詠坦言,不過「我就算拚死也不能替他活,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他,」他說,小孩有自己的命運,不一定得成大功立大業,「教小孩要拿出理性,放下焦慮想一想,到底怎麼做對孩子真的有用?」當發現管教方式得到負面回應,愈來愈遠離理想目標,「就該停止這個無效的方法。」 侯文詠笑說,演講時他常像巫師祈福般對爸媽說:「安心啦!你的小孩會很好。」回到家他也這樣勸太太:別擔心孩子讀書競爭的事,替他們煮煮食,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 享受親緣一場帶來的祝福,贏在人生的終點 或許家長會擔心,放下焦慮、順應孩子特質引導,真的有效嗎? 看看這些已經在實踐的父母,即使不提其他表現,單以智育為衡量標準,他們的孩子都不差。盧蘇偉孩子小學時雖有輕微學習障礙,遠落於同齡孩子之後,但他一點不擔心,還是專注生活教育沒去補習,等孩子國中慢慢跟上,現在考試都在全校前50名。李偉文的A寶B寶連電視都沒看(家中根本沒裝電視),依然品學兼優當風雲人物;李開復大女兒曾跳級上數學資優班;侯文詠大兒子就讀師大附中,在社團如魚得水,玩吉它讀文學,完全忘了曾為少0.5分沒上建中的悲憤。洪蘭兒子小時雖飽受上學之苦,現在已經順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 難道他們都這麼幸運,剛好生到自動自發、出類拔萃的孩子?這些父母可不會同意,他們付出的心血時間不輸給任何人,只是努力的焦點很少放在「做什麼孩子不會輸給別人」,反而是「我該怎麼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讓孩子不輸給別人,只是贏得一時;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卻能贏得一生。就像黑幼龍分享他教養4個孩子的經驗:「寧願在孩子的起跑點,幫他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不要追求一時的方法,而輸在起跑點;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贏在人生的終點,享受父母與孩子親緣一場帶來的祝福。」 因此《康健》特別製作這本兒童專刊,涵蓋身體健康、腦力學習、情緒發展、營養、運動,全方位提供父母養育孩子的知識與技巧,協助孩子均衡、快樂地成長。

如何控制媽媽自己的脾氣?

2007年11月02日
公開
31

問:我的小孩子目前就讀幼稚園的大班,老師說她的學習態度不錯,但問題是我這個做媽媽的老是不能控制自已的脾氣,在教導方面我似乎總是在幫倒忙,如果教幾次她還是學不會的話,我就會開始動手,事後總是自責不己。 我很怕以後會造成她學習上的障礙,她現在總是小心異異的,很沒自信心,明明會的也不敢寫答案了,只會一直盯著我的臉看我。要如何恢復她的自信心呢?還來的及嗎?我又該如何控制我的壞脾氣呢? 答:這個情緒控制的問題一定讓很多媽媽於心有戚戚焉,因這是多數現代媽媽共有的苦惱經驗。現代生活的緊張和壓力,常讓我們不能以自在的速度慢慢來,因為我們想要做的事總是太多、而孩子要學的也太複雜了。可能您的生活充滿了時間的壓力,也許您在陪孩子做功課時,已經累了一整天,也可能您心裡還盤算著給孩子洗澡送上床之後還要給朋友回個電話,甚至心裡還掛著爸爸怎麼還沒回家。這些壓力都無形地累積在心中,使我們對眼前的不順遂失去耐性。 情緒是一種能量,要掌控它需要先充份瞭解它。由您的問題中得知孩子的學習似乎沒有問題,如果您平常情緒控制也沒問題,只有面對孩子學習時情緒的難以控制,這表示您需要檢視一下相關的壓力源。如果只是一味「控制」,可能下一個遭殃的是您的另一個孩子或孩子的爸。 建議您檢視生活中「時間」還是「標準」帶來的壓力較多。也就是說,您是個超級忙碌的媽媽、或是您是個完美主義的媽媽?(也可能是兩者的綜合體喔!)接著首要之務是改善您的壓力,尤其針對陪孩子做功課前後,有哪些事其實可以從時間表上剃除(讓妳陪孩子時能夠輕鬆一點),或者有那些標準是可以「放寬」的(讓妳對孩子的要求可以鬆一點)。「鬆一點」就不會「繃緊」,情緒自然較容易掌控。 接下來陪孩子做功課時您自己也要先放輕鬆。孩子通常可以感受您的緊張程度,如果您顯得輕鬆自在,孩子就不會太緊張。不妨為自己倒杯熱茶、咖啡或果汁,覺得自己有點耐不住時,喝一口飲料也可以緩和情緒壓力。在您可以順利改善自己的這些壓力之前,也不妨讓孩子自己做功課,或者可能的話換其它的人來陪孩子做功課,以減低您與孩子間的緊張度。 如果,您是個完美主義的媽媽,又很難改變自己細膩完美的標準,那建議您避免由自己陪孩子做功課(因為幫倒忙還不如不幫的好)。 年幼孩子的學習,貴在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與態度而不是學習的成果。如果我們只注意他/她未成熟的學習結果,孩子自然會怕「錯」而不敢嘗試。請媽媽試著欣賞孩子在歪歪扭扭作品裡的一份童真的可愛。如果我們能看見並肯定她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小步的進展和努力,便能支持他/她反複地嘗試,學習的成果才能真正累積而能在未來開花結果

如何讓孩子勇於認錯?

2007年11月01日
公開
34

每當孩子與別人有了紛爭或是做錯事時,孩子總喜歡大聲告狀或說謊來保護自己,常常讓家長火冒三丈、大傷腦筋,怎樣讓孩子勇於認錯,成為人格教養上的一大難題。其實,只要您仔細了解孩子不認錯的原因,以及家長在此議題中,教養上常犯的毛病是什麼,相信您就可以找出最好的教導方式嘍! 通常孩子犯錯,都不會、也不想認錯,原因是認錯的後果通常很慘,例如:可能會被大人責罵,要不就是受更多懲罰,如:罰站、面壁思過、不能出去玩等。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不想認錯的行為,可能潛藏下列三種訊息: 一、出於生存本能的自我防衛機制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免於心理或身體遭受傷害,就算知道自己犯錯,也希望能夠避開懲罰,最好不要被發現;假使被發現了,也會想盡辦法、用盡詞彙來極力掩飾,以求自我身體的保衛。 二、害怕破壞自我形象  幼兒大約自四歲後,已漸漸具有「自我概念」,了解自己需要獲得父母、師長、同儕的喜歡、尊重,希望保有良好之「好孩子」、「乖寶寶」的樣子,建立自我美好的形象,以獲得同伴的友誼,父母、老師的誇讚,所以孩子為了維護自我形象,可能就會誓死不認錯,甚至用說謊來保護自己。 三、擔心不再被疼愛  聰明與敏銳的中班孩子,渴望獲得大人們更多的疼愛與照顧,擔心真的認錯後,大人們從此不再喜歡他,他會失去很多對他重要的東西,所以心想只要「不承認」,他的一切都可保住,一如往常。 父母理性的教養態度是關鍵  當然,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勇於主動認錯,且能表現出有教養、有禮貌、良好的人格與氣質,成為一個受我們期待且符合理想的「好孩子」。那麼,您就必須讓孩子相信認錯後,沒有可怕的責罵或嚴厲的處罰;也讓孩子清楚父母對他的行為要求的底線在哪裡。更重要的是,父母應有正確與理性的管教態度,才能讓孩子接受您的教導,並且明白父母希望他所達到的行為尺度有多少。  下列舉出父母需具有的教養態度、作法與常犯的毛病,供您參考: 一、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在孩子面前所說的話、所要求的行為標準,大人一定要說得到就做得到,如果大人只是常告誡孩子:「再不聽話、再調皮犯錯就要被處罰!」,可是每次都食言而肥,孩子是很會察言觀色的,要是見父母屢次都沒有真正的做到自己所說過的話,久而久之,他就會知道父母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不把父母的話當作一回事;父母在孩子眼中,如果無法建立父母的威信地位,孩子越大,就越無法管教他,這是為人父母的警訊,所以一定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另外,要鼓勵孩子勇於認錯,請不要嘴巴說不會打他或處罰他,可是事後卻又忍不住修理他。這樣孩子從此以後,不但不會主動認錯,還會學到父母反覆無常的行為,所以千萬不要只是嘴巴說說,在孩子面前,說話要謹慎,做不到的承諾或懲處,就不要隨便說出,以免無法建立父母威信。 二、教孩子學習「認錯」的行為與語詞,且不「寵」也不「厲」:  希望孩子有正確且良好的行為,父母不只要做好自己的「身教」,也要顧慮孩子的認知與行為發展,是否能真正做到?要知孩子年紀小,常常會犯錯;平常的小錯,就應該及時糾正,千萬不能寵愛與姑息,否則孩子不知對錯標準,將來就容易再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更大的錯誤。我們教養孩子時,可以「疼愛」他,但不能「寵愛」他,例如:面對四歲的孩子,想玩姊姊的物品時,可以鼓勵他去詢問姊姊並徵得同意,但不應寵愛成只要他喜歡,都可以拿走;孩子可能會因此習慣犯「不告而取」的錯,而不知道這個行為是侵犯他人的所有權,反而害了他。  另外,對孩子可以「嚴格」但不必「嚴厲」;應用平和的語氣要求孩子,而不是用嚴厲的語氣來威嚇孩子,不然容易造成孩子退縮、膽怯的個性。如言道:「你隨便拿了姊姊的簿子,把它撕破了。媽媽必須嚴格要求你向姊姊道歉,會主動道歉或認錯的孩子,就越懂事越勇敢。來,學媽媽鞠躬的姿勢與說對不起,我相信你會做得到,而且一定做得很棒,試試看!你可以成功的,好孩子!」,要讓孩子覺得「認錯」是代表自己很有勇氣,而非丟臉的事,孩子才會養成主動認錯的習慣,父母沒有教其「認錯」的態度與行為,是剝奪孩子學習事物的機會。 三、應採「溫和或溫柔的堅持」態度,向孩子溝通與解析:  很多父母斥責小孩,是又吼又兇,甚至對孩子拳打腳踢,都是不恰當的管教方法,孩子向父母學習了「以暴制暴」,將來又變成粗暴的父母或成人。如果您是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並用解釋、分析、講道理的語氣溝通,堅持希望他認錯後能改過,孩子也才能藉此學會用溫和的態度和他人溝通,處理與他人之衝突,而非只會使用肢體暴力而已。建議您,可使用書面的行為記錄單,劃記孩子每週或每月是否有減低其犯錯行為,適度給予他喜愛的獎勵,來改善孩子不良行為且增強良好的部分。 四、善用「我覺得……」的訊息,讓孩子了解大人的感受與期許:  不要用:「你不可以這樣……,你不可以那樣……,你又犯錯了!」等不善意的話,讓孩子反感或認為他是個處處被限制、不被看重的孩子。應常用「我覺得很難過,我的心情很不好,因為你打了別人或拿他人的東西不還……,如果你能主動認錯、道歉,我會很高興、很開心……。」讓孩子了解大人的感受與期許,會比直接的斥責、禁止的話語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並學會「將心比心」、「同理他人」,且在被包容的情境下,願意認錯,並符合大人期待盡量不再犯錯。 五、常講「知恥而改進向上」的人物故事,並給予犯錯後補救修正的機會:  平常可多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國古代,如:「周處」等人物因知錯、認錯後,奮發向上,努力補救缺失,為鄉里爭光,後來均被大家原諒且讚賞的故事,讓孩子效法。應告知孩子,一個人不怕犯錯,最怕的是不知錯又不肯認錯,能勇於認錯就是知恥,知恥就近乎勇,父母可適度延宕孩子遊玩或好吃的食物之方法,來警惕孩子記住此次事件,並向對方道歉或為他人服務,給予他一個補救修正的機會。  孩子年紀小,就像一張白紙,想把它染黑就變黑,想染成紅就會變成紅色,亦即是最好塑造良好行為的階段;相同的道理,也因為孩子年紀小常會犯錯,為人父母者應有「包容」但不「縱容」的心態,不可姑息而不教導,也不要孩子認錯也打,不認錯也打的過度懲罰,都無助孩子學會勇於認錯,多「教育」孩子正確的行為,就可避免「懲處」孩子不正當行為的機會,更能增進親子感情和塑造孩子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人格的人才。 《摘自巧連智月刊成長版 2005年3月號》

孩子上小學,爸媽疑惑大解析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24

【文�黃美湄(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Q:真的不用先上正音班學注音嗎? A: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語文學習是跨領域的,會在不同的課程裡接觸到;而注音符號仍維持10週的教學計畫(只上十週嗎?),即使學習國字後,也還是反覆在練習。小一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可能辛苦一些,但隨著老師的進度,一定能學好注音,反倒是已經在幼兒園或正音班花了很多時間學過的孩子,在課堂上變得不易專心。 有經驗的老師和家長都建議,與其提早把小一的注音課程重複學一次,不如利用兒歌、遊戲、圖畫書來引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觀察符號的圖像、認識符號的用途;在幼兒園的語文角落布置一些與注音有關的符號圖卡或CD,也可達到自我學習的目的;在家中有輔助閱讀的材料也很有幫助。 Q:握筆寫字姿勢和筆順該糾正嗎? A:當孩子還在塗鴉、畫字的年紀,無論手部動作的成熟度,或對文字圖像結構的掌握,都不需要刻意要求姿勢和筆順;可是一旦開始認真學寫字時,握筆姿勢、坐姿和筆順都要用最正確的方法。 握筆時,以食指和拇指尖夾握筆桿,靠在中指第一關節側面,用三指一起操控筆桿,無名指和小指頭自然彎曲,支持前三指而靠在簿本上,手掌保持中空。食指的第一關節不可用力彎曲,要用指尖著力。 寫字時,上半身要坐正,保持背直胸挺,不能彎腰、駝背或趴在桌面;胸膛離桌面約8∼10公分,頭部稍向前傾;眼睛離簿本約30∼40公分距離。在正確的姿勢下,運筆較輕鬆,視力也健康;正確的筆順可以幫助孩子記憶文字,寫出的字型也會端正好看。 Q:上學後情緒起伏大,怎麼安撫? A:每個孩子適應度不一,有些孩子可能不理解老師的指令、語意,無法察言觀色,做出正確行為。例如上課時腳伸太長,踢到別人的椅子,被老師「警告」,而心情不好。 這時爸媽先要做到「陪伴和傾聽」,每天觀察孩子的生活,聽他說說學校的事,但不是追問他有沒有做錯什麼。 同時,也要教他應對方式,例如:讓他明白,老師說「警告」就是提醒的意思,所以要把腳放平,跟老師說:「謝謝老師!我知道了。」有了「陪伴和傾聽」,先接納孩子的感受,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難題和需要的協助。 Q:如何陪孩子做功課或檢查功課? A:一年級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孩子寫一個字,爸媽擦一個字,孩子很挫折,爸媽也很火大。如果是全職媽媽能親自長時間陪伴孩子,最好是孩子做功課時,媽媽在一旁看書或做靜態的事情,孩子有疑問時再問,也感覺到一起學習的家庭氣氛。寫一個段落,和孩子一起討論,哪個寫得好,哪個差一些,除了錯誤必需改正,對於不是很滿意的字,可以先約定改幾個,讓孩子自己判斷、自己選,不要全盤否定他的努力,更不要一直碎碎唸。 職業婦女若需要仰賴課後照顧,不要認定非上才藝安親班不可;學校本身的課後照顧環境,讓孩子寫完功課還有足夠的空間活動或運動,對精力旺盛的孩子是較好的選擇。而下班後,花個兩三分鐘先看家庭聯絡簿,可避免忙完家事,夜深了才發現第二天上課需要孩子帶某個材料,找不到地方買。 Final Check:開學後一定要做的事 ◆陪伴和傾聽:無論是課業學習、人際關係或生活事件,爸媽都要時時保持陪伴與傾聽的態度,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支持。上班媽媽雖然無法在孩子一放學就傾聽他的心聲,但可以藉由打電話、寫小備忘來傳達愛意。 ◆在家吃早餐:吃早餐對健康和學習都很重要。一早食慾未開,至少要先吃進營養的部分,如豆漿,再帶個小點心。趕時間的媽媽,不妨前一天買好土司、煎好蛋、洗好生菜水果,早上只要把材料夾在一起,就很美味營養,蔬果還可隨季節變化。 ◆提早上學去:不要總是趕最後一分鐘進教室,或甚至遲到。提早一點到學校,可以有時間和其他孩子交流,有益人際關係。上課前經過緩衝時間安定下來,也比較容易專心聽講。

有趣來學數學

2007年10月25日
公開
26

教孩子學習數學,不要用舊式的數學觀念(強調演算)來教孩子,也不要以成人的自己的經驗、思維模式來要求孩子。 如果能運用一些有趣的方法,孩子就會有興趣,例如-準備一些有趣味的材料、教具、遊戲,孩子就會喜歡,通常我們可以用下列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 隨機教學—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把握情境及機會,介紹或比較東西的大小、 長短、 高低、 粗細、 厚薄 、輕重、遠近、 快慢, 教孩子分類比、較、對應、增減…。可以利用路樹、 汽車、 行人、食物、器具….來做數學。 利用實物實況—生活中幾乎每個時間都在使用數學, 指導孩子打電話, 買東西時請小朋友計算價錢,甚至協助付錢..。在當小幫手當中,就接觸數學。 利用教具玩具—有些積木 、圖卡、 玩具有很具體的數學概念設計,可以讓孩子操作,用玩玩具來玩數學的遊戲。 利用電腦—電腦的輔助教學係統有很多好玩的數學遊戲,利用孩子愛打電動玩具的興趣,接觸電腦學習數學。 透過益智遊戲—樸克牌 、大富翁、 各種棋藝的玩法都與數學邏輯有關,拿它們來當橋樑教孩子的數學以及邏輯概念。 利用生活統計表—家用的預算表,孩子記錄自己的零用錢的累進和花費,統計儲蓄情形,讓孩子參與生活計劃,一方面可以學習關心家庭狀況,一方面學習生活數學。 透過團體遊戲—在孩子與別人互動中,也有很多與數學有關的概念學習,例如--比賽、 輪流、 程序….分數 比例。 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很多,基本上要以愉快的經驗為重要考量,不但孩子愉快,與他們互動的成人也要愉快,才能使數學遊戲更好玩。 盡量利用身邊的器材,越生活化越自然,甚至不要為數學而學數學 。用很多樣的玩法,反覆相同概念的玩,使孩子更熟練,更得心應手,也就更有成就。可以與其它的領域連結一起學,例如-在唱歌中學數學,在閱讀、 在科學觀察、在社會遊戲中學習數學, 不管是用那一種方法、形式學習數學,不能忽略的是--要注意孩子的反應,並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增進幼兒數學邏輯智能的遊戲 一 、數數與摸摸—1.材料—家中任何可讓孩子接觸的物品、 茶杯、 椅子…。 2.做法—讓孩子一面摸、一面數、或把數子卡擺放在旁邊。 3.功能—把抽象數字具體化。4.延伸—可以玩加法、 減法。 二、 猜猜有多少—1.材料各種形狀大小的空瓶子 、糖果、 栗子、 石頭…。 2.做法—請孩子把糖果放入各種瓶裏 ,看不同的瓶子它們的容量、數量、而且比比看。 3.功能—加強數量與容量的概念。 4.延伸—加入數量的名詞相同 、較多、 最多、 最少…和共有。 三 、量量看多少—1.材料—各種尺 、家具、 牆…。 2.做法—請孩子用尺來度量物件的長短、 並將結果列表。 3.功能—瞭解物體大小、長度。4.延伸—討論長和寬 圓周…。 四、 比比差多少—1.材料—相同的茶杯、 瓶子、 容器數個。 2.做法—將瓶子裝入不同比例的水,然後按序列排好,比比看。 3.功能—瞭解序列、高低…。 4.延伸—用棒子敲杯子 ,聽聽看-聲音的高與低。 五 、秤秤看多少—1.材料—磅秤或量體重機 ,孩子可接觸的物品…。 2.做法—教孩子看磅秤的數字,然後實際去量- 書、娃娃…的重量。 3.功能-瞭解輕、重 和比較。 4.延伸—按輕重序列畫下所量之物品。 六 、算算看多少—1.材料—玩具、 餅乾盒、 飲料罐、 書….。 2.做法—把所有物品全部標上價錢,做一些紙幣、 做買賣遊戲。 3.功能—瞭解價錢和錢的數法。4.延伸—認識真的錢幣的幣值。 七、分分看多少—1.材料—各類扣子、 別針、迴紋針….蛋盒。 2.做法—讓將這些扣子 、迴紋針…加以分類,置在蛋盒的凹槽裡 。 3.功能—學習分類、辨別..。4.延伸—分類後加以計量、比較、序列。 八、 填填看多少—1.材料—16開大紙張、 膠水、 豆子、 樹業、 種子、 碎布、 扣子…十種。 2.做法—紙上畫橫線區分為十格, 孩子將細小東西分類黏上,然後計數、寫上數目。 3.功能—練習寫數目字 4.延伸—格子可以變化,做成造型成一幅畫。 作者 光明幼稚園 園長:楊秋仁

轉載~男孩要這樣養育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21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17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一個畢業已經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他們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他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後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麼不胖?小時後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 從 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 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他愈說愈激動,也難怪他,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位社會學家,他觀察1939年到1989年,這50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孩子。50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說:「電視關掉,去睡。」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 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態度要堅決。 他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24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後給他吃各種青菜? A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後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三不五時會非常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得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 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你每天回家吃飯,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