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喬媽咪

音樂有助腦力開發嗎?

2006年10月16日
音樂有助腦力開發嗎?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早已是許多家長心中根深柢固的觀念。但音樂還能幫助腦力開發,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則是近年來逐漸被炒熱的話題。
音樂,真的有這麼多神奇妙用嗎?

撰文�書軒 諮詢�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科主治醫師 傅玉麒

胎教音樂有用嗎?學音樂可幫助腦力開發嗎?始終是眾說紛紜的話題。有專家認為媽咪在懷孕期間多聽胎教音樂,有助於胎兒的成長及智力發育;也有醫師以母體環境阻隔胎兒接收外界聲音為由,認為胎教音樂只是商業噱頭。音樂,真有如此神奇妙用嗎?

胎兒確實能感受到音樂
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傅玉麒表示,根據醫學實驗證實,胎兒約在16週大的時候,可藉由震動及體內的熱力感應器「感受」到外界的聲音,並產生活動四肢、旋轉等反應。
但是,因為此時胎兒的聽力結構尚未發展完全,所以認為此時胎兒已經能夠「聽」到聲音,恐怕還稍嫌太早;但胎兒可以藉由上述的方式「感受」到音樂,確實是可能的。

胎兒大約在24週大時,聽力結構如前庭、耳堝等器官均已發展完成,到28週時結構更加完整,此時的胎兒已經具備基礎的聽力。雖然此時胎兒的耳?裡浸滿羊水,又受到羊膜、胎膜、子宮和腹壁的層層阻隔,想要接收外界的聲音似乎困難重重;但傅玉麒指出,胎兒還是可以透過耳堝聽到、感受到媽咪說話的聲音,而媽咪所聽的音樂,胎兒也是可以聽得到的。

母親胎兒同受音樂影響
有實驗證據指出,當孕婦在聽音樂時,可以增加胎兒的活動量並使其心跳頻率改變:如孕婦聽節奏較輕快的音樂約1分鐘,就可使胎兒心跳加快將近1小時!胎兒除了可以聽到音樂,還可以透過音樂在母體內產生的變化,間接地感受到音樂。
當媽咪聽到喜歡的音樂時,體內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釋放出對身體有益的物質,並促使新陳代謝加快。這些母體的變化,胎兒不僅可以感受得到,還可從中受益,如促進發展、穩定情緒等。

但是相反的,如果媽咪聽了使她感到憂鬱或不舒服的音樂,體內也會釋放出不好的物質,使胎兒受到影響。因此,在懷孕期間所聽的音樂,無論是對媽咪或對胎兒來說,都具有同樣的影響力。
那麼,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的胎教音樂呢?傅玉麒表示,每個人的個性、喜好都不同,對於音樂的口味也不一樣,實在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他個人會建議孕婦選擇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平靜、或是能讓孕婦感到心情愉快、安祥的音樂,過於激動或是會讓人感到憂鬱的音樂,則應該盡量避免。

莫札特音樂可開發腦力
而嬰幼兒時期的音樂經驗,有助於日後腦部高層次認知功能的發展,因此,在孩子出生之後,還是可以藉由古典音樂或童謠繼續提供孩子聽覺上的刺激。
根據1975年的實驗指出,每天播放布拉姆斯的《晚安曲》給早產兒聽,1天6次,每次5分鐘,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早產兒體重增加的速度,明顯地獲得改善;而莫札特的音樂(如雙鋼琴奏鳴曲),則被證實與人類的腦波頻率相同,有助於問題兒童症狀的改善。
如語言發展遲緩或自閉的孩子,因為腦波波動的頻率較慢,可藉由聆聽莫札特的音樂調整腦波頻率,促使學習速度加快並穩定情緒;而患有癲癇的孩子,也可透過莫札特的音樂調整其混亂的腦波,使腦波的頻率回歸較為正常的狀態;對於患有哈茲海默症的老人來說,莫札特音樂的頻率甚至也能使患者回復到腦力較為清晰的狀態。

雖然以上都是針對有問題的孩子或老人所做的實驗,但是對正常的新生兒來說,莫札特的音樂同樣具有能促進智力和腦神經發展的功能,可以?孩子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除了莫札特之外,巴洛克音樂或是巴哈、韓德爾等人的作品,也很適合嬰幼兒聆聽。
再者,兒歌和童謠也能提供嬰幼兒很好的聽覺刺激。因為兒歌和童謠的表現方式以「輕柔緩慢」、「不斷重複」為主,這對準備牙牙學語的嬰幼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說話的方式;而且歌詞中喜怒哀樂的表現,不但有助於提升孩子認知功能,也能豐富孩子的語彙。

生活品質影響胎兒發展
傅玉麒強調,胎教音樂固然能夠影響母體本身及胎兒,但畢竟只是短暫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孩子出生後繼續給予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且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自身的品格涵養及言行舉止,更是孩子在人格發展穩定前的仿效對象。
如果家族成員本身修養良好、情緒穩定、溫和有禮,無時無刻營造一個氣氛和諧的家庭環境,如此生活品質陶冶下的孩子,自然比一個在時常處在爭吵衝突甚至暴力陰影下的孩子,擁有較穩定成熟的性格。
因此,傅玉麒呼籲所有的父母親們,除了音樂陶冶之外,更應該致力於給孩子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並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表現,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最好的環境下成長。

★專家小檔案
傅玉麒
現職: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大里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伊甸文教基金會兩性教育講師
環球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