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喬&喬媽咪

照顧輪狀病毒寶寶常犯錯誤STOP!

2007年03月05日
照顧輪狀病毒寶寶常犯錯誤STOP!
更新日期:2007-02-05 記者:採訪�林嬪嬙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林秀真醫師
發燒、嘔吐以及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發病期間最重要就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家長在照顧上若無法掌握正確認知,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加重病情、延長病程。

9個月大的小瑄在連續兩天發燒、嘔吐後,開始嚴重腹瀉,到急診就醫時已全身虛脫,甚至出現抽搐,醫師緊急給予點滴注射,以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及葡萄糖,經過詢問後發現小瑄的媽媽因害怕小孩持續腹瀉,除了禁止餵食外,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以致病情惡化…

發燒、嘔吐、水瀉─輪狀病毒典型症狀

輪狀病毒腸胃炎好發於3歲以下的的嬰幼兒,感染後經過1∼3天的潛伏期,之後開始1∼2天的嘔吐和發燒,每天嘔吐次數可能高達10次以上,當嘔吐現象稍微緩解後,便開始出現水瀉,病患可能1天拉到7、8次以上,大便有明顯的酸臭味,水瀉症狀大約持續5∼7天。

感染輪狀病毒剛開始的症狀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感冒,如果家長發現小孩高燒不退以及嚴重嘔吐,小便減少、皮膚變乾燥、哭泣時眼淚很少、精神變差,或9個月以下幼兒頭上前囟門有凹陷情形,表示已經有脫水現象,應該立即就醫診治。

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不過要注意的是當病毒侵犯3歲以下的嬰幼兒時,小孩可能會因為腸胃炎所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昏迷、抽慉甚至死亡,所以在照顧小病患時最重要莫過於電解質水的補充。

照顧上常見的錯誤觀念

1.吐不停,乾脆什麼都不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林秀真醫師表示,一旦感染輪狀病毒,家長要有正確的照顧方式,以免延長病程,門診發現不少家長因錯誤的處理方式反而造成後續更棘手的問題,尤其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吐不停、拉不止而停止一切進食,林秀真醫師強調,感染期間可暫時停止進食,但為避免拉、吐過程中導致脫水,所以水份的補充絕對不能少。

2.補充電解質,來罐運動飲料準沒錯?此外,許多家長習慣以市售的運動飲料為小病患補充電解質,事實上此作法非每個年齡的小孩都適用,兩歲以下幼兒必須禁止飲用運動飲料,最好到藥局購買小兒口服電解質液(罐裝或顆粒,一顆沖泡250C.C.的水),較大小孩可使用運動飲料,但飲用時必須加一半的水稀釋,而且不能喝過量,若一天喝上四、五罐,恐怕會因攝取過多的鉀、鈉而造成中毒。

3.水瀉流失太多水分,最好補充純水?


在嚴重水瀉、嘔吐期間,並不建議給予寶寶純水補充,以免造成體內離子濃度降低而發生水中毒(容易發生抽筋或休克),所以補充的水份當中一定要加入適量的電解質才是正確的。

4.牛奶泡越濃,水瀉可改善?


有些媽媽認為牛奶泡越濃,越不容易腹瀉,其實完全錯誤,水瀉期間牛奶要泡的淡,才不會加重腹瀉症狀。

5.拉不停,止瀉最重要?


感染輪狀病毒必須有好幾天甚至一星期的病程,媽媽們看到寶寶吐、拉後整個人瘦了一圈,一定非常心疼,也因此,很多媽媽到醫院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醫師給藥讓寶寶完全止瀉,雖然吃了藥症狀立刻平息,但只是表面上風平浪靜,此時寶寶可能因強效藥物使腸子蠕動停止,腸子中的發炎物無法排出,反而出現腹脹或更嚴重的發炎現象。

當寶寶大便開始從水便變成泥狀時,表示病情逐漸好轉,醫師給予的藥可慢慢停掉,約1星期後,腸道黏膜可完全恢復正常。

預防脫水和飲食控制是照顧輪狀病毒腸胃炎寶寶的重要守則,生活中除了遵循良好的衛生習慣外,萬一受到輪狀病毒感染,一定要掌握正確的處理原則,才能安心度過整個病程。在輪狀病毒好發期間,若擔心寶寶不甚感染而受苦,現在已有疫苗可接種,寶貝少病痛,爸媽就能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