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Vicky

教會孩子等待父母必會訣竅

2006年10月20日
教會孩子等待父母必會訣竅

--------------------------------------------------------------------------------

2006年08月08日 10:04










  “我的孩子想要什麼馬上就要拿到手!”

  “我的孩子任性!”

  “我的孩子脾氣暴躁!”

  ……

  這些孩子怎麼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等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缺少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很多方面,都能有所作為。以下建議供父母和幼兒教師借鑒。

  1、教給孩子等待的策略

  告訴孩子等待的具體目標。比如,教孩子認識鐘錶,告訴他長針走到6的時候,動畫片就開始了。也可用鬧表或計時器,告訴他鈴響了蛋糕就烤好了。也可以用一件事情做等待的標誌,比如:“你洗完澡就到吃水果的時間了。”要讓孩子明白,只有等待才會得到他期望的東西。

  教孩子在等待時轉移注意。比如,等著坐碰碰車的時候,讓孩子玩玩別的玩具,或者講講故事、唱唱歌。也可以教孩子回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以前看過的海豚表演),或者把自己不能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像成胖胖的白雲,把不能馬上吃到的巧克力想像成黑泥巴,等等,讓等待變得有趣。

  發揮語言的“制動”功效。在孩子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說一句“再等一會兒吧”可能就會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排第二個了,再過一會兒就*到我了。”

  2、讓孩子多玩規則性的情景遊戲,讓等待成為孩子的自主行動

  規則遊戲能給孩子很多延遲滿足的練習機會。比如,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孩子們要*流當警察和小偷,或者按照約定的規則來決定誰當警察,誰當小偷,並且相互配合。這就要求孩子們在當小偷時能夠克制自己,扮好“小偷”的角色,耐心等待當警察的機會;當警察的孩子,在按遊戲順序該“退位”時,要能克制自己,交出自己喜歡的小手槍,甘心扮演“小偷”,等待“東山再起”。可見,其中有很多練習自我延遲滿足的機會。而且,孩子們在遊戲中的等待完全是自覺的、主動的,因此他們更容易忍受;一旦等到了當警察的機會,他們也會更加快樂。

  通過這些遊戲,遵守遊戲規則、克制自己、忍耐和等待等等變成了孩子們自己的需要和自主行為。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玩“過家家”、“小小醫院”、“小小銀行”等規則性遊戲。

  3、讓孩子快樂地服從,學會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

  讓孩子全心全意、心甘情願地遵從成人的要求,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可能嗎?完全可能。所有的孩子都願意讓父母高興,因此,孩子們會為自己接受父母的要求、認同父母的觀點而感到滿意、驕傲和快樂。比如,濛濛玩積木和小汽車的時候,媽媽說:“我們要吃晚飯了,你把玩具收拾好。”濛濛會聽從媽媽的要求,高興地把玩具收拾好。又比如,壯壯看見超市裏的新奇的玩具想去拿,媽媽說:“這些玩具不是我們的,不付錢買就不能碰。”壯壯會聽從媽媽,抗拒誘惑不去碰玩具,並且感到愉快。

  如果孩子錶現出這種愉快的服從,父母要鼓勵他,讓這種快樂促使孩子將成人的要求轉變成自己內心的需要,逐漸學會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慾望,這對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給孩子主動選擇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能夠靈活使用各種等待策略的孩子,更能做到自我延遲滿足,這就需要孩子有比較強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澳大利亞的孩子,由於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因此獨立自主性較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強,在需要等待的時候,更容易主動採取一些策略,使自己堅持下來。而中國的父母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監管過多,使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控制,因而在面對需要自我控制的延遲滿足情境時,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因此,父母和老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多給孩子主動選擇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這樣,他們延遲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得到鍛鍊和提高。

  5、給孩子一個充滿溫暖親情的家

  溫暖的家,充滿愛意的父母,在孩子遭受社會適應的挫折時,能給他安慰和鼓勵,讓他重新有信心和勇氣面對社會,面對成長的壓力。所以,父母平時要多抱抱、親親孩子,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在孩子因為等待而焦躁不安,或者因為不能等待而失去他所期望的東西時,如果父母能夠理解他、安慰他、鼓勵他,他就會感到安全,情緒也會好轉起來,並且更有信心和意志力來等待,忍受需要暫時不能滿足的挫折感。而在孩子能夠成功地等待時,父母的讚揚與關懷,會幫助他在面對其他需要延遲滿足的情況時控制住自己。長此以往,孩子便會養成良好的自我控制習慣。

  6、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善於通過觀察和模倣來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行為,自己更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可以將針對孩子和父母的行為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家中的醒目位置,讓孩子和父母互相監督。如果父母嚴於律己、善於克制,他對孩子的要求會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來源/星星生活週報)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

--------------------------------------------------------------------------------

2006年08月07日 10:28










  心理學研究者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請來一群3∼4歲的小孩子,分給他們每人一份棉花糖。告訴他們,他可以馬上就吃,但如果他願意等一等,等到研究者出去辦完事回來以後再吃,他就可以得到雙份的棉花糖。研究者說完後即離開了房間。

  孩子們是如何表現的呢?可以分成三類:

  A類:急不可耐,立刻把糖拿起來吃掉了。

  B類:等了幾分鐘,但實在忍不住了,也把糖吃掉了。

  C類: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研究者回來,終於吃到了第二份。

  之後,研究者對這些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若干年後,孩子們長大了——

  ◆自我控制能力強的“C類”孩子討人喜歡,比較敢於冒險,自信、堅強、可靠、自製力較高。不僅在學習上表現優越,社會適應能力也很強,普遍都獲得了成功。

  ◆那些只想滿足眼前的慾望,沒有辦法克制自己的“A類”和“B類”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較低。

  這個實驗其實測的是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延遲滿足是指孩子為了獲得更大的滿足,或以最佳方式獲得滿足,而對自己的慾望加以克制。所以,延遲滿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現。

  延遲滿足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的。兒童期是一個人行為習慣、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期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效果會事半功倍。

  怎樣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積極有效的行為約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行為約束能夠使孩子養成克制自己的習慣,明白很多事情都不能只以自己的意願為中心,很多時候需要克制自己。

  ●行為約束也會使孩子明白,有時延縵某種需要的滿足,能夠使他們得到更好的結果。

  行為約束的簡單原則:

  1,清晰具體提要求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你的這些目標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

  然後,讓孩子清楚你對他的要求,並向他解釋這麼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支冷飲,看30分鐘電視,因為這樣不會傷害身體(眼睛)健康。

  2,以身作則教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將針對孩子及大人的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墻上,互相監督執行。嚴於律己、善於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會更具有權威性。

  3,寬嚴並濟做規矩

  有些父母該讓孩子玩時不讓玩,提出的要求又過嚴過頻,朝令夕改,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疲沓了。

  也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受委屈,對孩子沒要求,或有要求卻不嚴格,態度不堅決。比如快吃飯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說:“飯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開冰箱取冰淇淋時,媽媽卻又聽之任之,所以,孩子會發現,只要自己一堅持,媽媽就會讓步,以後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該“寬”的時候應當寬一點,比如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並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愛可親、通情達理,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樂於遵守。

  “寬”也意味著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好的行為。表揚和肯定會讓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為是該做的、如何做,於是父母期待的好行為就此塑造和保留下來;而批評和責罵只能告訴孩子“你不能這麼做”,卻沒告訴他“你該怎麼做”。

  而當孩子開始調皮或不遵守這些規定時,就要及時警告或提醒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糾正。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這一點上是不會輕易讓步的。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天賦,也使他們步入社會後,顯得更有禮貌,更加受人歡迎。(來源/星星生活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