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勞動節~大人們賺到一天~~遊湖口老街

2012年05月01日
爸比&媽咪&阿娥阿姨家&舅舅 ~遊湖口老街
恰因阿娥阿姨一家來新竹 看看嫂嫂
我們本來就計畫想去湖口走仁和步道看桐花
所以邀阿娥阿姨家&舅舅一起去走走

卻因連日來的大雨
將桐花打落
這次沒能看到繁花盛開的美麗
姨丈因不能走太久
我們走到步道口
就折返去湖口老街逛逛
店家其實不多
但老街的建築
倒也吸引了些探訪的人潮

爸比還是不改其衷去走步道
我們就在街上找家客家飯館
填飽肚子先

值得一提的是好吃的腳踏車芋頭冰
果然香濃好吃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大窩口」,原是平埔族竹塹社屯墾地,清乾隆時期開始有漢人進入開墾[3]。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的交界,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4],後來光緒十八年(1892年)鐵路鋪設到老湖口[註 2],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通車後,新竹與基隆間每天約有六班車,平均每天載客量為400人[3]。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大幅變動臺北到桃園間的鐵路路線,但桃園經大湖口到新竹間的路段則未有太大變化。後來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便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2]。由於「湖口驛」一帶日益繁榮,當地以羅氏家族為主的鄉紳與富商遂在大正五年(1916年)[註 3]開始在車站東南興建起今天的湖口老街[2][3],當時稱為「新街」,以與湖口地區已有的「老街」、「橫街」區分[4]。大正七年(1917年)時,村民還配合新街走向重建了三元宮[註 4][3]。

然而在昭和四年(1929年),日人認為楊梅到湖口間路段坡度過陡且路基不穩,便將鐵路路線改從楊梅以西丘地,途經伯公岡(富岡)而到下北勢的新站。自此人潮便流向數公里遠的新湖口,老湖口因而沒落,但老街的風貌也因此完整保留[2]。

近年來透過營建署、文建會等政府單位的援助,湖口老街居民統合地方力量並積極於社區總體營造,目前已完成管線地下化以及整體綠化工程,並且把地面翻修為成適合步行的石板路,而且老街牌樓以及店亭也整修完畢[1]。老街居民因取得天主教會信任,長期借用教堂的部分空間,以傳統宗教公益組織架構,設立了大窩口促進會[1]
街景建築

湖口老街以三元宮為轉折點,主要部分呈現「L」型。短邊位於廟北,長約120公尺;長邊位於廟西,長約640公尺[3]。建築多為磚造牆面,正面一樓為單拱,二樓則開有三扇拱型或方形的窗戶[2]。在臺灣老街之中,此處的騎樓與拱圈較為寬廣,約有4到5公尺,而其外觀裝飾不多,可能與當地居民多為客家人有關[3]。

人文風情

當地的宗教信仰主要為在老街尾端的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還供奉有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與伯公(即土地公)等神[2]。另外還有有幾座不同姓氏的家廟與天主教堂[5],天主教因教友人數減少,天主堂便在1993年停止活動,並閒置下來[6]。直到後來大窩口促進會獲得文建會補助下,將閒置的天主堂改建成文物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