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facebook 讀書會分享~放孩子一條生路

2013年08月19日
公開
39

漫漫歲月到了半百, 才能體會一個人要維持生命的完整性極為不易。 我常常心疼現在的孩子, 他們的命運全然由父母來安排與掌控, 然而命運的結果,卻是由孩子的抗壓性來決定。 「居住台北縣高二的學生,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 他們要求孩子退出吉他社,專心唸書。 為了爸媽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作弊。 老師發現但未當眾處罰,在師生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況下, 孩子留下遺書, 寫著『對不起父母先走一步,想到一個沒有考試的世界。』」 我流淚讀著報紙新聞。 這個足以讓父母親搥胸頓足, 終生自責沒有珍惜孩子生命的事件, 何嘗不是現代父母的人生試題? 呼籲為人父母者要真心懂得珍惜孩子的所有, 莫等失去空悲切。 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 容易落陷於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謎思。 殊不知學習計畫必須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 反觀書讀不多的父母親,不會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 但了解失學之苦, 只輕輕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學才能有所發展, 孩子無形中可以擁有最初的自主權並學習自理前途。 看到新聞裡的父母剝奪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我感到遺憾。 他們忽略了,美育的品味與欣賞就是人文修養的開始, 更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情緒出口。 當孩子在無助時,若父母忘了給予解惑並安慰, 音樂可以舒坦他的心情,當孩子處在壓力之時, 若父母忘了教孩子應如何調節情緒, 好的歌詞所描寫境界,可以點化他們的人生困境。 為什麼要叫孩子退出吉他社呢? 讀中學時我沒有補習,反而忙於社團活動, 因為參加社團沒有成績壓力。 母親只說:「那一些將來不能當飯吃,功課還是要緊哪!」 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成長生涯裡,我經歷了許多的人生困境, 都是在音樂、美術、電影、詩詞、合唱團裡找到生命的意義。 例如,我把訪上海的照片做整理, 藉著余光中詩〈鄉愁〉的內容來寫紀錄, 想陪伴已經離開人間的父親神遊大陸。 詩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因為想念父親,我哽咽地一遍遍寫著、唱著。 〈鄉愁〉裡的詩情, 喚醒我對先人懷思的壓抑情感, 因此我更珍惜目前擁有的親情與友情。 又例如,騰格爾以粗獷沙啞的歌聲, 唱出詩人席慕蓉所寫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詮釋了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 他的歌聲每一次都讓我心觸動,讓我心生信念, 讓我願意關懷故鄉的一切。 席慕蓉如此描寫她心所繫的家鄉: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 如今終於見到遼闊的大地 站在這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 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親的草原 啊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不能用 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 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裡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孩子的人生也須親身體驗所有經歷, 才能深刻品嘗是苦是甜的滋味, 他們成長後就能記取教訓, 不會再以相同錯誤作為生命方向的抉擇。 反之,一切依循家長的安排,少了奮鬥的過程, 也少了自我的成就。 而學校的成績好壞,是用來提醒聰明的教養者, 是該評估孩子「學習性向」的時候了。 看到孩子的數理成績太差,該問的是, 老師的教學法適合孩子嗎? 因為任何人,都有先天條件上個別差異的發展, 若不理解孩子的先天優勢,而後天的環境又不盡理想, 孩子便很難有傲人的成就。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從小數理成績就非常不好的我, 若不是音樂天賦被老師發現,有機會接受訓練, 從此終身伴隨。 過程當中不識字的父母親,當然會從中作梗, 不准我學這學那, 甚至用慣性語氣說: 「老子賺錢養妳,不是讓妳玩的,趕快畢業幫忙家裡賺錢。」 我的恩師李惠珠老師,在我小學時候一邊教我鋼琴, 一邊說她小時候如何為自己爭取讀書機會的故事。 有長者積極的鼓勵,才能成就我今日的甜果。 俚語道:「有錢難買早知道,後悔沒有特效藥」, 也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讓他後悔。」 請不要再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犧牲孩子, 更無須帶著心裡的悔恨自我譴責。 有位母親向證嚴法師訴說孩子不受教的經過: 「我好不容易有孩子,孩子長大卻很難教。」 證嚴回答:「聽話就好。」 「就是不聽話呀!」 證嚴回答:「有孩子就好。」 我常以這一則〈有孩子就好〉的故事分享給用心良苦, 卻無方教養孩子的父母們,請他們反思, 究竟要如何定義孩子的生命價值。 〈有孩子就好〉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意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 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教養小撇步 教育真正的目的, 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 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 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本文摘錄自: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作者/楊定一

2013年08月05日
公開
45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 前不久去爬山,遇到一位山友, 興致勃勃的問我 「有沒有可以讓孩子成為天才的好方法?」 雖然當時我只有簡單回答他, 但我深知,這個問題的確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 其實我的答案很簡單: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小天才, 重點在於大人是否可以看到孩子的優勢, 並且把孩子的潛能開發出來, 讓每個孩子找到可以盡情發揮的舞台而已。 但要如何看到孩子的優勢呢? 首先應該先理解, 我們對於這個宇宙所有現象的認知, 其實都是一些經過大腦處理過的訊息, 但這些訊息都已經受到情緒的「汙染」。 簡單的說, 大腦裡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又被稱為「情緒腦」, 深深影響人類經驗及各種生存反應。 大腦在接受任何外在訊息時, 會先經過這個情緒腦過濾。 特別是一個叫做「杏仁核」(amygdala)部位, 正是接受情緒刺激的主要位置。 現代人面對各種生活中刺激、衝突, 這些訊息會很輕易觸動到杏仁核, 立即產生恐懼的情緒, 很容易產生主觀的看法與作為。 長久以後,我們就會習慣以固定角度 (通常偏向負向角度)來看事情。 因此大人們會以自己的價值觀來期待孩子的表現。 但如果從這種角度出發, 我們就很難發現孩子的獨特優勢, 只會看到自己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期望的成就了。 所以家長只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眾生, 甚至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欣賞並接納孩子, 自然可以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多麼與眾不同。 而我們可以做的,只能從旁不斷的正向鼓勵, 讓其穩定發展下去,自然可以讓孩子發揮天賦, 成為任何一個領域中的天才。 但教育與健康一樣,都是多層次的面向。 要讓孩子盡情發揮潛力的同時, 絕對需要健全的身心靈作基礎。 畢竟學習可以是一輩子的事, 隨時開始都不嫌晚, 但健康是需要從小一點一滴建立。 特別是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 將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及人格, 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時間管理、 勤勞服務、感恩惜福等等習慣。 但這些好習慣的建立沒有捷徑, 需要身為父母以身作則, 當作孩子典範,並給予適度規範與引導。 例如母親帶著孩子一起動手料理健康又美味的餐點, 全家人經常一起到戶外運動, 父母平時謹慎理財的態度, 真誠待人的表現, 適度的情緒表達等等, 都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將這些好習慣貫徹下去。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並快樂的學習。 不管是對於孩子的健康照顧, 或者在孩子學習過程, 家長都不要忘記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陪伴。 雖然現代父母身兼數職,非常忙碌, 很難在一天中騰出時間和孩子互動, 但我們必須了解,孩子就像是幼嫩的樹苗, 隨時會受到風雨影響而長偏。 所以孩子成長過程最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支持, 建立安全感。 身為父母無論多忙,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經常跟他互動, 多傾聽,培養彼此默契, 讓孩子在遇到任何疑惑、 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母。 孩子將會體認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 不論任何逆境或順境裡, 父母永遠都會給予支持與鼓勵, 當然就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盡情發揮了。 本文作者/楊定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採計原則」修正後之原則

2013年08月01日
公開
44

「服務學習」項目採計原則 一、 各國中學校供足量的服務學習時數,並公告周知,讓每個學生都有公平參與之機會。 二、 學生進行團體服務學習時,學校應有專人指導,以就近照顧,學生進行個人性之服務學習活動,學校應評估安全性。 三、 發證及認證單位 (一) 校內服務 由學校依據本區統一之服務學習規範,規劃校內服務學習課程或活動,並發給服務學習證明。 (二) 校外服務 1.由各國中擬定校外服務學習計畫,報各主管機關核備。 2.於事前由學生經家長同意後,向學校登記參加。 3.校外服務學習證明由服務機關(構)、法人、經政府立案之人民團體發給,再由學校認證。相關服務機構查詢網站:http://cois.moi.gov.tw。 四、計分原則:以學期服務時數為結算採計單位,每一學期每服務滿3小時得1分,每學期最多採計2分,5學期最多採計10分。 五、服務學習項目:103學年度免試升學者僅採計國二上、下學期及國三上學期三學期,104學年度起採計國一上、下學期,國二上、下學期及國三上學期五學期。 「日常生活表現」項目採計原則 一、 日常生活表現包含獎懲紀錄及出缺席情形。 二、 計分方式: (一) 功過相抵後、銷過後無懲罰記錄10分 (二) 功過相抵後的獎勵:大功每次4.5分、小功每次1.5分、嘉獎每次0.5分。最多採計20分。 (三) 學生出缺席情形,該學期無曠課記錄給2分,最多採計12分 (四) 103學年度免試升學者僅採計國二上、下學期及國三上、下學期四學期,104學年度起採計國一上、下學期,國二上、下學期及國三上、下學期六學期。國三下採計至當年5月31日止。 三、學生如以同一事由同時獲得日常生活表現之獎勵及其他超額比序採計項目分數時,以擇一方式計分,不重複給分。 四、日常生活表現之計分,以落實教師正向輔導管教、引導學生健全成長及積極改 過遷善為目的。 五、如有未符規定取得獎勵者,若經查證屬實,該項獎勵分數不予採計。

美味簡單又有速效的「七種暖身飲料」

2013年01月02日
公開
49

http://www.babyhome.com.tw/ 美味簡單又有速效的「七種暖身飲料」(小心效果太強) 石原結實◎著 李毓昭◎譯 本章最後要介紹七種能溫熱身體,製作方法簡單的飲料。在「基本餐」之間飲用,就能讓你感覺渾身通透的溫暖。不過其中有一些效果特別強,要特別注意飲用方式。 1.薑紅茶 薑紅茶是把薑磨成適量泥狀放進熱紅茶裡,再以黑糖或蜂蜜添加甜味。如果無法接受上述「基本餐」中的紅蘿蔔蘋果汁,可以用薑紅茶代替。紅茶中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其中的紅色色素是茶黃素,有很強的暖身效果,而且薑的薑辣素有發汗、利尿作用,黑糖又能滋補強身,確實是絕佳的超健康飲料,除了「冷」和「水毒」之外,對各種疾病也都有快速功效。 薑紅茶對於冷、水腫、便秘、下痢、痠痛、高血壓、狹心症、憂鬱、虛胖都很有效。養成每天喝三至六杯的習慣,應該就能解除各式各樣的身心失調。 2.薑茶 薑茶是把磨成泥的薑放進熱開水中飲用。對於冷、痠痛、生理痛、生理不順、食欲不振、腹痛、感冒初期、腸胃病等很有效。一天可飲用1至3次。 材料 .薑末10克 .黑糖 .蜂蜜 .蜜棗 作法 (1)把拇指大的薑磨成泥,放在濾茶器上。 (2)從上面淋上熱水,裝滿茶杯。 (3)加點黑糖、蜂蜜、蜜棗等,即可飲用。 如果再加上可提高滋補強身效果的葛粉,保溫、發汗、健胃作用會更顯著。 對溫暖身體有特效的「生薑湯」、「薑紅茶」的作法 3.醬油番茶 把一小匙醬油倒進茶杯,注入熱番茶。只是這樣,就能對疲勞、貧血、寒症產生效果。 4.梅醬番茶 保溫效果比薑茶強,對下痢、便秘、腰痛、腹鳴(肚子咕咕叫)、噁心等腸胃毛病有立即功效。除此之外,對寒症、疲勞、貧血、感冒、支氣管炎、疼痛或婦女病也有極大效果。可一天飲用1至2次(給幼童或小孩要稀釋4至5倍)。 材料 .梅乾1顆 .醬油一大匙 .薑汁少量 .番茶。 作法 (1)梅乾去籽,放進茶杯,用筷子搗爛果肉。 (2)把醬油倒在梅乾肉上,攪拌均勻。 (3)把薑磨成泥,用紗布擠出3、4滴汁液,注入(2)中。 (4)把茶杯注滿熱番茶,攪勻後飲用。 5.蓮藕茶 蓮藕茶對伴隨咳嗽、喉嚨痛的扁桃炎或支氣管炎很有效。一天可飲用兩次。 材料 .蓮藕約40克 .薑末少量 .鹽或醬油少許。 作法 (1)蓮藕洗乾淨,不必削皮直接磨成泥,用紗布擠出約20cc,滴入茶杯裡。 (2)薑磨成泥,用紗布擠出5至10滴,加在(1)裡面。 (3)用鹽或醬油稍微調味。 (4)注入熱開水,稍冷之後飲用。 6.白蘿蔔茶 這是用磨成泥的白蘿蔔和薑泡成的茶。得了發熱性感冒或支氣管炎,或吃太多魚、肉等動物性蛋白質,而有便秘、下痢、腹脹的情況時,就可以飲用。 材料 .白蘿蔔2~3公分 .薑汁少量 .醬油少許 .番茶 作法 (1)把3大匙白蘿蔔泥放進大碗。 (2)在(1)中加進1小匙薑末。 (3)依口味加進1╱2~ 1小匙的醬油。 (4)把熱開水注滿大碗,即可飲用。 晨星出版 《驚人的體溫健康法》

祭拜祖先的節日與方式

2012年10月16日
公開
34

祭拜祖先的節日與方式 祭祖(喪期已滿及合爐後)----節 日 1、平日只要早晚一柱香 2、初一、十五可準備貢品拜拜(水果、餅乾皆可) 祭拜祖先以誠心為最高原則,從年頭到年尾祭祖的節日如下: 習俗 節日 三節、中元節 元宵節、清明節 重陽節、冬至 三節:年節(除夕、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其他 節日 忌日 冥旦 ※現代人因工作較為忙碌,若忌日冥旦沒有特別祭拜,或是不知家中祖先的冥旦及忌日無法一一祭拜,則合併為重陽節統一祭拜;但若平日均有按日祭拜,重陽節則可不拜 祭祖食品 節日 供品內容 除夕 三牲(須切開料理過)、或是菜碗(6樣、12樣)、粿(年糕、蘿蔔糕)、酒、水果 春節 (初一至初五)年糕、發粿置放桌上至初五,是為壓年 清明節 三牲(須切開料理過)、或是菜碗(6樣、12樣)、粿(艾草粿,俗稱草仔粿)、酒、水果、水煮蛋 端午節 三牲(須切開料理過)、或是菜碗(6樣、12樣)、粽子、酒、水果 中元節 三牲(須切開料理過)、或是菜碗(6樣、12樣)、粿、酒、水果 中秋節 月餅或禮盒、餅乾,不用牲品 重陽節 三牲(須切開料理過)、或是菜碗(6樣、12樣)、粿、酒、水果 冬至 湯圓即可 注意事項 台灣拜拜節慶之特色是「都訂在農曆的單數日」,但清明節則固定是每年陽曆的四月五日。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氣是依據地球繞太陽軌道位置而定的,每繞15度是一個節氣,固清明使用陽曆日期。 ※現今台灣社會生活富足、人口簡單、很多家庭把祭拜祖先用的三牲、都換做水果或用拜神明的牲禮剁開、多煮兩樣菜取代。不然一個節慶兩三付牲禮也挺吃不消的

坤玲姐姐分享文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2年03月12日
公開
48

謝謝姐姐分享這值得再三反思的好文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來源:網路流傳 從前有一個國家,地不大,人不多,但是人民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因為他們有一位不喜歡做事的國王和一位不喜歡做官的宰相。國王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民隱。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如果是他一個人的話,他最喜歡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又到大草原打獵,隨從們帶著數十條獵犬,聲勢浩蕩。國王的身體保養得非常好,筋骨結實,而且肌膚泛光,看起來就有一國之君的氣派。隨從看見國王騎在馬上,威風凜凜地追逐一頭花豹,都不禁讚歎國王勇武過人! 花豹奮力逃命,國王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減慢時,國王才從容不迫彎弓搭箭,瞄準花豹,嗖的一聲,利箭像閃電似的,一眨眼就飛過草原,不偏不倚鑽入花豹的頸子,花豹慘嘶一聲,仆倒在地。 國王很開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許久都毫無動靜,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上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這一瞬間,使出最後的力氣突然跳起來向國王撲過來。 國王一愣,看見花豹張開血盆大口咬來,他下意識地閃了一下,心想:「完了!」還好,隨從及時趕上,立刻發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國王覺得小指一涼,花豹就們不吭聲跌在地上,這次真的死了。 隨從忐忑不安走上來詢問國王是否無恙,國王看看手,小指頭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隨行的御醫立刻上前包紮。雖然傷勢不算嚴重,但國王的興致破壞光了,本來國王還想找人來責罵一番,可是想想這次只怪自己冒失,還能怪誰?所以悶不吭聲,大夥兒就黯然回宮去了。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一聽,悶了半天的不快終於找到宣洩的機會。他凝視宰相說:「嘿!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宰相發覺國王十分憤怒,卻也毫不在意說:「大王,真的,如果我們能夠超越『我執』,確確實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把你關進監獄,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寡人吩咐侍衛把你拖出去砍了,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依然微笑,彷彿國王在說一件與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兩名侍衛立刻近前,他們聽見國王說:「你們馬上把宰相抓出去斬了!」侍衛愣住,一時不知如何反應。 國王說:「還不快點,等什麼?」侍衛如夢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門外走去。國王忽然有點後悔,他大叫一聲說:「慢著,先抓去關起來!」宰相回頭對他一笑,說:「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打算像以前一樣找宰相一塊兒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親口把他關入監獄裏,一時也放不下身段釋放宰相,嘆了口氣,就自己獨自出遊了。走著走著,來到一處偏遠的山林,忽然從山上衝下一隊臉上塗著紅黃油彩的蠻人,三兩下就把他五花大綁,帶回高山上。國王這時聯想到今天正是滿月,這一帶有一支原始部落明逢月圓之日就會下山尋找祭祀滿月女神的犧牲。他唉歎一聲,這下子真的是沒救了。 心裏很想跟蠻人說:我乃這裏的國王,放了我,我就賞賜你們金山銀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連話都說不出口。當他看見自己被帶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鍋爐,柴火正熊熊燃燒,更是臉色慘白。 大祭司現身,當眾脫光國王的衣服,露出他細皮嫩肉的龍體,大祭司嘖嘖稱奇,想不到現在還能找到這麼完美無暇的犧牲!原來,今天要祭祀的滿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徵,所以,祭祀的牲品醜一點、黑一點、矮一點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能殘缺。就在這時,大祭司終於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齒咒罵了半天,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 脫困的國王大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釋放宰相,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國王一邊向宰相敬酒說:「愛卿啊!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宰相回敬國王,微笑說:「賀喜大王對人生的體驗又更上一層樓了。」 過了一會兒,國王忽然問宰相說:「寡人救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無緣無故在監獄裏蹲了一個月,這又怎麼說呢?」宰相慢條斯理喝下一口酒,才說:「大王!您將我關在監獄裏,確實也是最好的安排啊!」他饒富深意看了國王一眼,舉杯說:「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裏,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滿月女神時,那麼,誰會被丟進大鍋爐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會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朗聲說:「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困境,在當下或許是如此難以接受,但在過後突然某一時刻中會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佳文共賞

癌症可自愈

2011年05月23日
公開
50

揭開上帝終極底牌:癌症自愈源於心臟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心臟只不過是輸送血液的生物機器而已。但是 2008 年 3 月 17 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威斯理教授向全世界宣佈: 這是上帝送給人類的最後一件禮物,也是上帝給所有絕望生命的打開的最後一道出口。威斯理也因此被譽為揭開上帝“終極底牌"的科學家。而威斯理教授之所以能獲得成功,竟是因為他多年來對自己最心臟可以分泌救人,最後一命的荷爾蒙,它不僅可以在 24 小時內殺死 95%以上的癌細胞,而且對其他絕症也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親密的同窗好友抱著一顆沉重的負疚之心...... 今年 48 歲,是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首席調查員。1981年就讀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生化系時,他與就讀於物理系的科恩•詹姆斯和法律系的喬治•韋德是校籃球隊的三大核心隊員,在長期的比賽合作中,威斯理與詹姆斯、韋德建立了深厚的隊友情誼。大學畢業後威斯理進入南佛羅里達大學碩博連讀,詹姆斯在華盛頓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韋德則回到自己的祖國英格蘭當了一名律師,三人一直保持著打球的愛好和密切的聯繫 1993 年威大衛•威斯理 威斯理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此後的 5 年中,三人陸續結婚。除了韋德和妻子安妮是丁克家庭,威斯理和詹姆斯已是好幾個孩子的爸爸。日益增大的科研壓力和日益龐大的家庭讓三人幾乎一度中斷聯繫。 2003年初,威斯理先後聽到了兩個不幸的消息,一是韋德患了嚴重的冠心病;二是詹姆斯被檢查出直腸癌時已是晚期,兩人都已沒有太大的治療價值。更為不幸的是,韋德的妻子安妮不久也被確診為患有乳腺癌,而且也是晚期。得知消息的威斯理立刻前往華盛頓看望老同學,隨後又趕往倫敦看望韋德夫婦。看到昔日籃球場上叱吒風雲的隊友如今正值壯年的生命之光卻已如燭光般微弱,威斯理心痛不已,他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老同學的生命。威斯理此時已是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研究中心的首席調查員, 他發現的3種荷爾蒙中有一種能夠促使血管擴張,如果給韋德的心血管系統補充這種荷爾蒙,對他的冠心病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令威斯理異常感動但又失望的是,韋德拒絕了他的建議。韋德說:“如果你不能同時治好我的妻子,我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什麼意義呢?"醫生預測韋德和安妮都只有 3 個月的生命,兩人在傷心中列出了死前要做的50件事,準備用三個月的時間去一一 完成。 2003 年 4 月,當他們的生命進入一個月的倒計時時,他們只剩下最後一個心願:周遊世界。因為此時金錢對他們已沒有任何意義,兩人將4萬英鎊慷慨地交給了旅行社,只向旅行社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因為不知道哪一站是人生的終點,旅行社不得限制他們的旅行時間,直到他們中的一個離開人世,旅行合同才自行終止。旅行社通過調查瞭解得知他們確已時日無多, 極可能生命的持續時間不足一月,而 4 萬英鎊足以支付兩個人以最豪華的標準周遊世界一 年的費用,於是欣然簽下了這樣一份特殊的旅行協議。 這期間,韋德夫婦誠懇邀請詹姆斯一同前往,因為大家同病相憐,還有那麼多可供回憶的青春記憶,他的加入會令這次旅行更意義非凡。詹姆斯對此怦然心動,但是威斯理卻堅決反對,他認為三個人都不應該放棄治療,哪怕有一線希望都應該為生命爭取權利。然而韋德夫婦未改初衷,他們選擇了 5 月 7 日從英國出發,乘坐豪華遊輪到世界各地旅行。詹姆斯則選擇了前往佛羅理達州,接受威斯理對他的治療。此時,詹姆斯的生命也已被醫生預言進入最後倒計時,延續生命醫院已無能為力,威斯理才敢大膽為他使用當時尚未進入人體實驗的一種生物療法: 用白細胞介素-2(IL-2)N的免疫調節作用進行直腸癌的治療。IL-2 是由激活的 T 淋巴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對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刺激單核細胞吞噬腫瘤細胞具有重要作用。在威斯理用和生物工程實驗室其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詹姆斯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他活過了醫生預言 的“末日",並繼續存活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 2004 年 6 月,詹姆斯告別了人世。 這期間,韋德夫婦音訊全無,威斯理悲哀地意識到他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 然而,2004 年 11 月 7 日,威斯理突然接到一個從英國打來的越洋電話,竟是韋德的聲音!韋德在電話興奮地告訴威斯理,他跟安妮剛剛結束環球旅行,如果按照合同兩人繼續旅行下去, 旅行社可能要破產了!因為他跟妻子回到英國後在最權威的倫敦皇家醫院檢查發現,不僅安妮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消失,就連他的冠心病也處在沒有危險的穩定期!威斯理驚訝極了,他決定親自前往英國,將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11 月 9 日,威斯理經過近10 個小時的空中飛行,終於在當天晚上 11 時抵達了倫敦。韋德和安妮早已等候在機場, 看到兩人容光煥發、精神矍鑠的樣子,威斯理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對早已在心理上經歷過“生死別離"的老友久久擁抱在一起,為命運的悲悲喜喜感歎不已。當天晚上,威斯理詳細詢問了韋德夫婦旅行過程中的身體情況。韋德直言,兩人當時只貪戀旅途中的美景,根本沒空想自己的身體狀況。兩人在北冰洋的冰川,極地不落的太陽中盡情體驗 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只想讓這一刻長久再長久,不知不覺就活過了醫生預言的最後期限,後來在夏威夷的海灘邊度假時,他們都感覺自己身體的種種不適似乎都不見了,而且精力越來越充沛. 此後兩人乾脆不把自己當病人了,他們只把自己當成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划算的遊客,因為一年後他們在旅行中產生的費用已遠遠超過了出發前交的 4 萬英鎊,而只要他們不提出終止旅行,旅行社就不得不繼續為他們按最高規格提供環球服務。 一直到 11 月 7 日,已繞地球一周, 重新回到英國倫敦的韋德夫婦才主動提出了終止合約。旅行社這才如釋重負。而這時,距離他們出發前的 2003 年 5 月,時間已過去了整整一年半。回到家鄉的韋德夫婦迫不及待去倫敦皇家醫院做全面身體檢查,隨後,他們被告知發生了奇跡:兩人竟雙雙擺脫了絕症的威脅!他們當天晚上就將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訴了所有的親人包括老朋友威斯理。 聽到這裡,威斯理心裡已經非常有數了,發生在老朋友身上的,正是人類一直沒從“發生學"上揭開謎底的奇跡!正是這次旅行前所未有的合同方式帶來的“超值享受感",正是夫妻二人在這次對壯麗大自然的美好體驗中渴望生命長久再長久的意念,讓他們的身體細胞結構產生了奇妙的變化,成功擊退了醫學手段無法解決的病魔!想到這裡,威斯理心裡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負疚感:這次旅行,韋德夫婦是非常希望詹姆斯能夠一同前往的,而詹姆斯也對這種在遊歷中順其自然結束生命的方式充滿了嚮往,是自己強行將“自愈"詹姆斯拉進了自己的實驗室!如果當初詹姆斯也在那艘遊輪上,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的,可能就是三個好友啊! 強烈的負疚和自責讓威斯理情緒極端低落。再加上從 11 月 10 日起,英國各大報紙都以“夫妻創奇跡,環遊世界癌症自愈"為題對發生在韋德夫婦身上的事極盡報道,還被世界各大報紙轉載,威斯理回到美國後還不斷看到這條新聞,他原本負疚的心也不斷受到刺激,竟患上了輕度抑鬱症,出現了頭暈、心慌等一系列身體不適症狀。實驗室的工作不得不一度中止。 威斯理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了“旅行療養"。他親自體驗了韋德夫婦體驗過的那種大自然的壯麗奇觀。在那種被大自然的壯美震撼的忘我體驗中,威斯理真切體驗到了心情的愉悅對身體產生的正面調節和影響。為期一個月的北歐之旅結束時,威斯理的抑鬱症已得到徹底緩解,身心的一切不適都自行消退。他立刻投入到了緊張的課題設計過程中,這一次,他準備將人的情緒是如何對疾病產生作用這一課題列為自己的研究目標,也就是他要揭開人體疾病自愈之謎。他要搞清楚,絕症自愈究竟只是個案和特例,還是只要在條件滿足時, 就一定能成立的普適原理。只有搞清楚了這一點,他才能明白自己對老友究竟有沒有“犯罪",是否剝奪了他的一次自愈良機。威斯理的課題立刻得到了院裡的批准。他成立了一個特別研究小組,專門研究人體的自愈機制。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身患絕症之後應積極採取各種康復措施調動和增強機體免疫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的情緒,這樣可以促使體內分泌更多的有益於健康的激素、

地震保命金三角

2011年03月18日
公開
41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我曾經和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成立的各種救援小組一起工作過,曾在875個倒塌的建築物裡爬進爬出。在聯合國災難減輕(UNX051-UNIENET)小組中我擔任了任期兩年的專家。從1985年至今,除非同時發生了多個災禍,我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年,我們用我創立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製作了一部電影。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爾市、伊斯坦布爾大學及ARTI聯合製作了這部科學研究影片。 我們模擬摧毀了一座學校,和一個裡面有20個人體模型的房屋。10個人體模型用「蹲下和掩護」方法,另外10個模型使用我的「生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擬地震發生後,我們通過倒塌的碎石慢慢進入建築物,並拍攝和記錄了結果。 在一個可直接觀察到及科學的條件下,這部電影拍攝了我使用的求生技術。結果顯示那些用「蹲下和掩護」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夠達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萬人在土耳其和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看過這部片子。 我曾進入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個學校。每個孩子都在課桌底下。每個孩子都被壓扁了。他們如能挨著課桌的走道里他們躺下,就有生還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們怎麼會被誤導要躲在某物體的下面。 簡單地說,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我稱作的「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電視裡觀看倒塌的建築物時,數一數這些形成的「三角」。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築物裡,這是最常見的形狀。幾乎到處都有。我培訓Trujillo(人口約為75萬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門,教導人們如何求生,如何照顧他們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消防部門的救援總負責人是Trujillo大學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說:「我叫Roberto 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歲時,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築物裡。就是發生在1972年的那場地震中,當時有7萬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車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們,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稱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護」的例子。」 道格觀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項要領: ◣當建築物倒下時,每個只「蹲下和掩護」的人都幾乎全被壓死了。而那些躲到物體,如桌子,或汽車下躲避的人也總是受到了重傷或死亡。 ◣貓,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自然地蜷縮起身體。地震時,你也應這麼做。這是一種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便可做到。靠近一個物體,一個沙發,或一個大物體,結果它僅受到輕微的擠壓。 ◣在地震中,木質建築物最牢固。木頭具有彈性,並且與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動。如果木質建築物倒塌了,會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木質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磚塊材料則會破碎成一塊塊更小的磚。磚塊會造成人員受傷,但是,被磚塊壓傷的人遠比被水泥壓傷的人數要少得多。 ◣如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 ◣如地震發生,你正在看電視,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那就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大樓倒塌時,被發現很多人在門口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門框下,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如門框向側面倒下,你會被壓在當中,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 ◣千萬不要走樓梯,因樓梯與建築物搖晃頻率不同,樓梯和大樓的結構物會不斷發生個別碰撞。人在樓梯上時,會被樓梯的台階割斷,會造成很恐怖的毀傷!就算樓梯沒有倒塌,也要遠離樓梯,哪怕不是因為地震而斷裂,還會因為承受過多的人群而坍塌。 ◣儘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你越靠近建築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時,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發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無辜受害者都是待在車內。其實,他們可簡單地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就可以了。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呎高的空間,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 ◣我發現,在報社或辦公室裡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通常會好些,因為報紙不受擠壓。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

吃出專注力

2010年03月23日
公開
46

作者:林玉珮  出處:親子天下 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 飲食對健康的重要,古今中外眾所周知。上一世紀的英國著名女作家薇吉尼雅•沃夫更深信,「一個人想要好好的思考、好好的愛、以及好好的睡,那就得好好的吃」。美國亞歷桑納大學醫學教授安德魯•威爾前年也在「時代雜誌」發表專文直言,「你和你的腦袋是你吃出來的!」 「健腦食物」(Brain Food)真的有嗎?不只安德魯•威爾篤信不疑,許多不同的研究也想證明,吃什麼(或不吃什麼)對腦力如專注力、記憶、感知、學習、語言、計畫與決策等心智活動的影響。 影響專注力的神經傳導物質 「專注力是很複雜的身心互動活動,非常消耗腦部能量」,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說。腦的資源與效率對專注力影響很大。 食物與腦力之間的因果關聯目前尚未完全定論,但不容置疑的是──腦細胞要有效率的與其它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非得仰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其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於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氨、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乙醯膽鹼,會影響記憶力、隨意肌的運動、行為的控制等,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乙醯膽鹼呈現不足或轉化有障礙。富含乙醯膽鹼的主要食物來源:蛋黃、花生、小麥胚芽、肝臟、肉、魚、牛奶、起司,以及蔬菜尤其是花椰菜、甘藍菜、青菜等。 多巴胺,會影響運動、專注力與學習,也會影響情緒,研究指出只要大約一百公克的蛋白質就能幫助你覺得有活力、警覺力以及判斷力。但太多的多巴胺可能會引起精神分裂,太少多巴胺可能會引起帕金森症。食物中的蛋白質可以提供豐富的多巴胺,如奶製品、肉、魚、豆類、豆製品、堅果等。 血清素,攸關睡眠、清醒、心情、胃口以及靈敏度,也是腦部產生愉悅感覺的回饋系統的關鍵成分,有助於穩定情緒。缺乏血清素會讓人覺得沮喪,提不起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為腦部提供能量,並提供製造血清素的色胺酸,義大利麵糰、澱粉含量高的蔬菜、馬鈴薯、穀類、麵包等是主要來源。 若想要維持攸關腦力能量與效率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並發揮最大功用,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即所謂的「健腦食物」,已成為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力的「健腦飲食學」的入門必修。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楊蕊萍指出第一、也是最基本守則:「均衡飲食」。 advertisment 守則一:均衡飲食,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要養成良好的專注力飲食習慣,台北醫學院營養保健系助理教授陳怡君不假思索的說,「均衡飲食與定時定量」,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五大營養素不可偏廢。 「均衡飲食」聽似老生常談,對現代雙薪家庭卻是當務之急。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成為「外食族」,一天三餐經常依賴外食,許多孩子不是不吃就是胡亂吃。在衛生署一項有關國小學童營養狀況的調查研究顯示,有七成學童營養不良(營養素失衡或攝取不足或過量)。 台北市大同國小一年前開始推動「全腦學習」,並推出「健腦營養午餐」。雖然欠缺科學性研究,但陳清義校長綜合老師們的主觀觀察表示,「學生學習情緒比較穩定,到教務處接受糾正不當行為的學生也少很多」。 「每周一餐的健腦午餐,最大的意義在於飲食教育,」之前負責設計大同國小「健腦午餐」、現任台南啟聰學校營養師洪容真說,她在用餐時間透過廣播來讓學生知道,這一餐吃進哪些營養成分,對自己的健康與學習又有何關聯?「建立良好的均衡飲食觀念與習慣,可以讓孩子一輩子受惠」。 守則二:早餐非吃不可,而且要吃的對 「一日之計在於晨」,古諺的智慧亙古鑠今。一頓優質健康的早餐,真的可以讓人「贏在起點」。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在上學之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在台北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也比未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早餐要吃對食物」,楊蕊萍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而多醣類全穀類食物,又比精緻單糖為主的食物如白麵粉製品來得好。因為屬於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別小看早餐一杯甜奶茶作用,它可能是導致孩子的元氣上天又下地的禍首。雖說葡萄糖是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足夠醣類是維持高效率腦力的前提,但含糖量過高的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同時也激發腺上腺素的釋放,孩子從覺得興奮很快地變得疲倦,注意力大受負面影響。 advertisment 守則三:營養攝取自天然食物,補充品為下下策 號稱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學習力等「健腦補充品」,引起許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趨之若鶩。但陳怡君強調,「營養補充品是下下策」。 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一餐均衡的飲食,而且一般消費者難以了解營養補充品原料來源,以及製程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也難以計算飲食加上補充品,是否在某些營養素造成過量。父母如要以營養補充品提升或改善孩子專注力,最好在諮詢小兒科醫師或營養保健專家之後再決定,以免適得其反。 守則四:遠離「三高」餐點 有些醫學或營養專家會建議父母,若覺得孩子過動或有專注力的問題,與其急著治療,不如先檢視孩子究竟吃了什麼?因為很有可能是食物惹的禍,尤其是「三高」食物。 許多研究已證明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健康。高油脂會讓頭腦變得遲鈍、血液變濃稠;高鹽分會使血壓上升造成情緒緊繃;高糖分會使血糖急遽上升又下降;「三高」食物就像孩子腦力的「隱形殺手」。 「『不吃什麼』比『吃進什麼』,對提升或改善孩子的專注力更為重要」,馬蘭中醫診所曾綺華院長迫切的提出中醫另一種觀點。她花了二年時間投入古籍研究,以及先鋒計畫的臨床研究後發現,過動或專注力有問題與孩子的「胃熱」體質密切相關,而「嗜食肥甘」是導致胃熱體質的主因。 「胃熱,那就像孩子的肚子有一鍋熱水在煮」,曾綺華形容,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做的是「關火」,也就是不要吃進會引起胃熱的燥熱食物,如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炸雞、薯條。 守則五:少吃食品添加物 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食品添加物是影響孩子的過動、過敏、情緒以及專注力不足的主因。雖然這些研究沒有做出不容置疑的結論,但許多醫師以及營養師對父母提出共同建議,「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食品添加物少吃為妙」。 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的研究計畫發現,孩子過動行為因吃進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而明顯增加,一旦停止這些含有食品添加物的飲食,孩子過動行為就明顯減少。 守則六:多喝白開水或礦泉水 水在人體血液中佔有八成以上,就像輸送系統,把養分輸送到頭腦,也帶走有害物質。俗諺的「水是百藥之王」,不是沒有道理。 根據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喝水不足,使得腦力表現低於原有水平。在英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秀的學童,每天至少喝八杯水。因此希望腦力能高效率演出,除了均衡又健康的飲食外,每天一定要喝進充分的白開水,根據專家建議,至少要喝足二公升的水,頭腦才不會「乾枯」,專注力有源源不斷的能量。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3月22日
公開
42

[親子溝通]文章列表: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和孩子溝通,情緒快失控時怎麼辦?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38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親子溝通時該說什麼?什麼話絕對不能說?以免引發親子衝突,教養專家提供了幾點建議… 小翔放學回來對媽媽說,「為什麼老師每次都稱讚偉偉?我這次考試也有進步。」「那你考幾分?」「八十分,比上次多十分。」「那偉偉呢?」「九十分。」小翔說。媽媽沒有察覺到小翔的情緒,接著說,「你的成績時好時壞,人家偉偉成績總是保持在前幾名,難怪老師稱讚他。」「怎麼連你也這麼說!」小翔氣沖沖地說。 類似的親子對話經常在許多家庭裡上演著,往往說沒幾句就不歡而散,甚至爆發親子衝突。 親子溝通的目的在於,了解彼此想法並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同時增強親子間情感。針對親子溝通dos和don'ts,專家們提供了幾點建議: Dos 最好這樣 1. 耐心傾聽,覺察情緒:傾聽是了解的開始,而了解是溝通基礎。當孩子尋求幫助時,父母應放下手邊的事,全心把話聽完。 2. 氣頭當下,按下「六秒暫停鍵」:父母也是凡人,難免也會因為孩子不符期待,忍不住動怒責罵,只是那些脫口而出的情緒用語殺傷力極強。「六秒鐘EQ組織」總監喬許.費里曼(Joshua Freedman)認為,父母一旦察覺自己情緒即將失控時,應默數六秒,按下心中的「暫停鍵」。這短短「六秒暫停」讓父母重拾情緒管理的能力。 3. 訂出規範,對事不對人:孩子需要明確的界線才能建構安全關係,而不是無條件接納。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系主任高淑貞指出,當父母設下合理限制,便要跟進執行,否則將減損關係。《親子溝通密碼》作者海穆.吉諾特(Haim G Ginot)建議父母在重申規範時應「對事不對人」,例如「積木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比「你不要扔積木!」來得有效。 4. 適度運用「沒錯…可是」(Yes…but)的語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意見受到尊重,當大人斷然否定孩子想法時,孩子當然感到憤怒。「EQ Japan」社長高山直分析,父母可使用「沒錯

文章分享~~父親們,不要輕忽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2010年03月04日
公開
20

作者:John Gottman,Ph.D 出處:Web Only (本文摘自《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一書.時報出版)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可能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對孩子的生命幸福帶來獨特貢獻。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 孩子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並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為每一個孩子保留專屬的互動時間 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2010年03月03日
公開
25

謝謝babyhome 媽咪分享~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以孩子為中心」不只是口號-引用自親子天下

2010年03月02日
公開
26

「以孩子為中心」不只是口號 兩個月前,我有幸和洪蘭教授一起錄製東森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沈雲驄先生問我:「芬蘭教育的特色在哪裡?」我當下直覺的回覆:「以孩子為中心。」 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在他所著作的《慢的教育》一書,也提到芬蘭教育的特質是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不過書中卻提了一句我沒有直接講白的話:「不以只熱中目標的家長和官僚的好惡為重。」 每當說到「人本」,社會上就習慣的說起「以孩子為中心、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但對於我們的文化來說,這似乎是無比抽象,有時也不免成為朗朗上口的標語罷了。 最近幾個月,我在有些演講場合會舉一個例子來比擬北歐所謂的「人本」,以及他們眼中的「兒童權」等基本概念究竟有多麼基本。例子如下:一位旅居瑞典的朋友家裡養了一隻純白色狐狸狗「凱撒」,靈巧又美麗,我家兩位女兒喜愛的不得了,閒聊之間不免問起:「凱撒是在斯德哥爾摩買的嗎?」他們說:「不,是在距離斯德哥爾摩三百多公里遠的一個城鎮買的。」我們驚訝的接著問:「哇,為了養一隻狗要跑三百里遠啊?」朋友說:「是啊,在瑞典,狗是有狗權的。不能將牠們關在小籠子裡販賣,牠們應該要有自在的生活場所。」 任何有生命的個體,都應該有屬於自己奔馳的場所,以及自然、正常成長的時光,這是尊重任何形式生命體的基本觀念。狗權如此,人權亦是,孩童也理當享有相等的基本看待與對待。當我們大張旗鼓講求、鼓吹「生命教育」的同時,是否也該真正平心靜氣的思考,孩子的生命、學生的光陰,就好比任何一種生命體,都該受到尊重。即便要有所規範與運用,是不是都要先想到這些時間的花費,其意義能否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它們在人與自然間,產生必要的關聯性。 嘗試同理孩子的感受 說起「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有時我還會提到,在芬蘭,孩子上完體育課就要去盥洗,而且是洗澡的方式;所以體育課那天,孩子會帶浴巾和換洗衣物到學校。通常體育課是一連兩堂,老師會提供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在運動後沐浴、更衣,不會讓他們持續穿著又濕、又有汗酸味的體育服過完一天。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孩子需要盥洗?我們小時候又沒有這樣?這樣是不是太「寵」學生了? 其實很有趣,小時候沒有的,不代表日後就不會擁有。我們不也是曾經星期六要上半天課、頭髮要剪成西瓜皮嗎?「大人」如果認真做完將近一小時的運動,會不會汗流浹背、濕衣濕褲?當你滿頭大汗、全身濕透時,你會怎麼做?是直接到辦公室工作,穿著一身汗臭衣服、鞋襪直到下班?還是應該會即刻換洗、衣著整潔的出門? 我們只要運用點想像力,孩子早上六點多出門到學校,如果上過汗流浹背的體育課之後,沒有梳洗換衣,甚至有些孩子還要補習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一整天下來,會有多麼不舒服? 如果大人是如此重視自己的衛生,教育孩子從小要愛清潔的道理,不正應該反映在體育課後的梳洗、更衣嗎?「軟體」是這樣教,「硬體」卻數十年如一日的缺乏。大人都希望一整天舒爽過日,為什麼從來沒有思索過孩子在上完體育課、跑完大隊接力賽、打完球類運動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自然身體反應呢?我們是否曾經換個角度,或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感受?同樣的思維,也可以反映在學校奉行不輟的各種朝會、集會、訓話、典禮及儀節上。 從尊重孩子需求的角度出發 「以孩子為中心」為考量的教育方式,絕不是隨意的放縱孩子、寵溺學生,任他們予取予求,甚至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而是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想一下你在他們那個年歲時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如果你現在還是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反應?如果你不喜歡,為什麼還要因循舊制、毫無反思能力的去要求他們?只因為他們「只是」孩子,就必須被要求嗎? 有時候,「尊重」的養成,正來自於教育的恰如其分。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見識到了什麼是相互尊重,這份「尊重」的心思啟發,真的不用靠公民或品格課程的填充、是非題、不斷的大小考試,就可以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一定的高度。 思索大人的人性需求,再來思考孩子在學期間的可能需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先」的理念,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嚴格,也是一種慈悲--愛,要「有方法,有智慧」

2009年03月31日
公開
26

摘自網路文章~ 摸摸他的腳,也摸摸他的手;他,竟是那麼冰冷,始終動也不動地躺著。我最親愛的孩子啊,你怎麼不看老師一眼,也不回答老師一句話呀…… 在教學中有,有時會交到一些長得很俊帥、很可愛、或很漂亮的小朋友,而我也會有些偏心的喜歡他們。李凱,就是這樣的小孩,他很帥,大大的眼睛、雙眼皮,天真又可愛;可是他卻也很頑皮,喜歡「騎快車」--上學時,故意快騎腳踏車,並從後面抓班上同學玉梅的頭髮! 每次玉梅被李凱欺負時,總是氣得跺腳,並大罵「幹X娘」的髒話。玉梅,很髒,常不洗臉、不洗頭,也長頭蝨,脖子上的污垢像是「一條黑蛇」,每次經過她身旁,都會聞到「很難聞的異味」; 而她的功課經常沒寫完,臉上也從不帶笑容。 一般來說,很少有小女生會罵「粗魯低俗的髒話」,偏偏玉梅一被李凱譏笑、欺負,就會尖叫、大罵髒話,所以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對她好,甚至常在同學面前指責她。相反的,每當李凱「騎快車」或「欺負玉梅」時,我只是輕聲細語、笑笑地對他說:「李凱,你騎車要慢慢騎,不要欺負女生喔!」真的,我總是不忍心大聲地斥責可愛、俊美的李凱,也常對他網開一面。 一天,同學們都在操場上體育課,我懷孕、大著肚子,坐在教室裡批改作業;玉梅則因身體不舒服,也做在教室裡。當我不經意抬頭時,與玉梅四目相接,她突然說:「老師,等妳生了小寶寶,我媽說她要幫你帶小孩!」「你媽媽在做什麼?」我問。「我媽媽在幫很多人家裡打掃房間,也在大樓洗樓梯,他說她可以幫妳帶小孩!」一臉髒兮兮、頭髮油膩膩的玉梅回答我。「那你爸爸呢?」「我爸爸整天都在喝酒,因為我媽生了六個小孩都是女生,我爸爸每天都罵我媽『只會生些賠錢貨』!所以她每天都喝酒、罵人,也打我媽、打我們小孩子!」 玉梅又說,她是老大,一回到家、放下書包,就必須幫忙照顧妹妹們,也要洗米、煮飯、處理家事;她總是忙得很累,也沒時間洗臉、洗頭、寫功課…… 我一聽,一陣難過湧上心頭,也突然覺得--「每個老師眼中的『壞孩子』,他們背後,可能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與心酸!」 後來,我放下批改作業的筆,帶著玉梅到洗手台,幫她洗頭、洗臉,也教她刷牙!不久,她的牙齒白了,臉變乾淨了,用吹風機吹乾頭髮後,頭髮也不再油膩惡臭了。梳完頭髮,我又拿了鏡子給她看,她突然-笑了!真的,在我印象中,這是她第一次笑!以前我只記得玉梅常『板著臉、罵髒話』,可是,現在她笑了,而且笑得是那麼燦爛、漂亮尤其是她那「深深的酒渦」,笑起來真的很美! 從那天開始,玉梅開始「喜歡自己」,每天也都洗完臉才來上學。 兩三星期後,課外活動,我叫小朋友練習跳繩,玉梅興高采烈、自告奮勇地說:「我會、我會、我會!」於是她當著同學的面、拿起跳繩,大方地表演!天哪,她居然「前跳、後跳、交叉跳、花式跳……」都跳得那麼棒!一跳完,全班小朋友也都不吝嗇地給她如雷的掌聲! 我想,那是玉梅小學生涯中,第一次接受「如此豐盛的喝采」,因她的學業成績始終都是「最後一名」;;然而,當她跳完繩,抬起頭,甩了一下頭髮,她的眼睛竟變得好亮、好美,好有自信! 就這樣,我發現了玉梅在體育方面的長處,也鼓勵她加入了「田徑校隊」。而在升學國中時,更是大爆冷門,全班只有玉梅一人進入「資優班」--考上高雄一國中的「體育資優班」。 十多年後,我與孩子們有機會於同學會中,再次相遇。 那天,我搭車到高雄,亭亭玉立的玉梅到火車站來接我。一見面,玉梅就說:「倪老師,今天同學會,來了十多位同學,大家都在高醫的加護病房!」 「為什麼?」我大吃了一驚。 「因為李凱出了車禍,他去跟人家飆車,撞成重傷,現在正躺在醫院裡,一直昏迷不醒,我們大家都到醫院去看他。」玉梅心情沉重地告訴我。 到了高雄醫學院的加護病房,我穿上「消毒衣」進入,看到同學們都已經站在裡面。而李凱,他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罩,頭與臉部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浮腫……全身也佈滿插管;一旁的心電圖則顯示,他的生命跡象十分微弱。 醫生說,李凱已經快不行了!他被撞臉龐後到現在,都沒有醒來過;不過,我們可以多跟他講講話。這時,我摸摸李凱的腳,也摸摸他的手……他,竟是那麼冰冷!我和同學們不斷地叫他:「李凱、李凱、李凱……」可是,他始終動也不動地躺著。 我的眼淚又不聽話地流了下來!李凱、李凱……小時候,我那最可愛、最漂亮的李凱到哪裡去了?……你知道嗎,老師一直記得你小時候俊帥的臉龐呀!可是,你現在……怎麼動都不動,不看老師一眼,也不回答老師一句話呀! 此時,玉梅站在我身旁,拉拉我的手,對我說:「老師,妳跟他說嘛,妳跟他說:『妳以前常對他說的那句嘛』!」 我怔了幾秒,知道了。我握住李凱的手,彎著身,靠近他的耳朵,清晰的對他說:「李凱--你騎車--要慢慢騎--要慢慢騎哦!」 話一講完,李凱的眼眶蝢時溼紅了起來,心電圖曲線也起了變化。雖然,他仍舊戴著氧氣罩,一動也不動,但是,他的眼淚,竟從眼角流了下來…… 那天夜裡,李凱走了,動也不動地走了。 而他俊帥臉龐、頑皮地騎著快車、以及扭曲浮腫的眼角滴下淚水的情景……卻是我心中「永遠的悲痛與回憶」!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事實上,人都有情感式的「月暈作用」,也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就像本文中的倪老師,因太過於偏愛李凱,在他騎快車時,未曾嚴厲地管教他、約束他,以致最後李凱因飆車而喪失生命! 因此,「愛孩子」是對的,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能是「縱容的愛」;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將會使孩子嚐到苦果! 所以,古人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 不過,在文中另一主角玉梅,卻是個令人欽佩的女孩;她在一直「被欺負、被瞧不起、始終是最後一名」的低潮中,因著老師「不嫌棄的愛」,找到自己「生命的亮點」,因而考進了體育資優班,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光明的出路」!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最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他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愛和恩澤;然而,若稍有不愼,過度放任與溺愛,亦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 【啟示】 ◎ 捨不得管教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挨罵吃苦,則他將來會更苦! ◎ 愛,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讓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也捨得讓他跌倒,則他才會勇敢爬起來,而且走得更英挺、更有自信!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9年03月30日
公開
35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療養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給孩子的記憶,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 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N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反而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 ?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一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 希望每個父母能鼓勵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回頭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 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上帝的禮物- 孩子-是有效限期的

2009年03月30日
公開
29

摘自網路文章∼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後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 歲,已經不住在家裡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有一枝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後面露出腰的部份還有一個刺青。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限期」的。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在一樣大。 10 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的畫出來。一個外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鬆的描繪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後,我經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的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甚麼。突然驚覺 10 年過的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在已經是 10 年後了。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 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內也沒努力過。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 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 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要認知 「收手」和 「承受」的事實。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的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是呀!父母是有限效期限的!小孩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是的,小孩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這個禮物,不全然是甜蜜的,也許是沉重的、艱辛的;但是面對這麼長的養育孩子歷程之後,成長的卻是我們自身的心靈。面對孩子,就等於在觀照自己;成就了孩子,其實也在昇華了自己。 當孩子過了黃金的教養期之後,大人們想說什麼,他們也就不願意聽了。因此,這文章的標題下得真好--上帝的禮物,真的是有限期的! 這篇文章,也適用於老師與孩子之間。我們努力的把每個孩子教好,除了是為了孩子好,同時也是為了自己。 因為,當孩子願意真心轉變時,教師的自我便得以救贖、得以昇華!我不想在日後有任何一絲絲「如果當初我能多做一點就好了」的懊悔,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當下,也是成就我們美好性靈的最佳禮物..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1997年03月21日
公開
32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天空落水,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 夏日冬陽,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 讀一本好書,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 吃好米、喝好水,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 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但是,下一代的孩子,從何感動、從何學起 ?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散播出去,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 F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 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 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