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妤兒mami

養育幼兒十則

2009年04月13日
養育幼兒十則 — 張敦華


當我們在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時,是否注意到孩子也在向我們說“YES”和“NO”呢?


請不要聽見我哭而不理睬我!

請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歡的事時,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請不要罵我笨,不乖,而不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請不要把我丟在陌生的地方,就離開我!

請不要經常給我糖果,書局,電視,來代替你自己.

請不要強迫我吃你認為好吃,該吃的東西.

請不要今日親我,贊美我,明日打我,責備我.

請不要因為弟弟,妹妹的出現就認為我已經長大.

請不要哄我威脅我給我不能實現的諾言.

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打架?為什麼哭?而總在忙你自己的事.


(1)請不要聽見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往往覺得很煩,但如果只是拿個玩具或食物給他,並不能滿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說話。

成人瞭解孩子,就得付出觀察的時間,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許哭”“老實點”之前,也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他的傷心情緒。

  
(2)請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時,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當孩子處在安靜的狀態中,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發現:

“只有在我調皮的嘗試中,父母親才注意到自己。”

這會引起孩子層出不窮的負面行為,令成人覺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調皮。

  
(3)請不要指責我“笨蛋”“不乖”,而不告訴我應該怎樣做。
  
“笨!”是一些父母指責孩子的口頭禪,即使心中並非真的那樣想,卻經常隨口而出。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顯現出的自我評價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中建構出來的,如果他常聽到“差勁”“笨拙”“糟糕”等字眼,難免讓孩子真的覺得自己是如此,使得他對自身的價值不夠樂觀,而在嘗試新能力的表現上因為緊張而大打折扣。

因此,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比說他「糟糕」更具建設性。

  
(4)請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兒童對養育的環境並不熟悉,又不瞭解照顧他的人,這種經驗對幼稚的心靈無疑是一種創傷。

因為孩子無法理解父母去那裏了,更擔心父母一去不回。

怕生、黏人、常有恐懼感的孩子大多經歷了這樣的早期生活。

  
(5)請不要常給我糖果、玩具、書籍來代替你自己。
  
父母們在家裏經常做一些兒童不能參與的工作,或者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忽略孩子。

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時間,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講故事的媽媽和能夠與自己遊戲的爸爸。


(6)請不要強迫我吃你認為好吃、該吃的東西。
  
中國人非常注重飲食,覺得孩子的吃比其他問題都重要。

飲食,原本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

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過多的時間精力,而使豐富的環境嘗試相對減少,對於孩子生活目標就顯得本末倒置了。

  
(7)請不要今天親我、讚美我,明日打我、責備我。
  
有的父母情緒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

情緒惡劣時,就會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經歷了這種強烈的外界情緒感受,會產生很大的不安。

  
(8)請不要在我過多任性、無理表現時,反而放鬆給我的約束。
  
孩子有時會表現出任性、無理取鬧,如果成人不堅持已經告知孩子的原則,以後孩子就會用各種方式爭取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從而帶來育兒上的困擾。要知道,安靜的孩子是來自權威式的家庭。

這裏的權威不是指專制,而是允許孩子表達意願,而最後的決定權是在父母的一致決定上。

研究表明,這種形式的家教對孩兒的社會適應能力頗為有效。

  
(9)請不要哄我、威脅我,給我不能實現的諾言。

有的父母覺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

或是恐嚇孩子:“再不老實我就把你交給員警!”

這些做法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10)請不要只問我為什麼打架,為什麼哭,而仍忙於你的工作。
  
孩子發生自己的小問題時,成人容易馬上做出指責的反應。
然而,家長生硬的態度,常令孩子感覺自身問題的渺小,往往出現自卑心態。

所以,留心觀察孩子犯錯誤的原因,檢討親子之間相處的各種可能,是現代父母應該用心的地方。


作者:張敦華

舊金山大學教育碩士、神學基礎研究院靈修輔導博士,現任新店耕莘醫院牧靈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