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劭恩媽咪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之十:故事書的插圖,是美育的最佳教材

2007年12月20日
故事書的插圖,是美育的最佳教材
女兒在兩歲半時,我曾經用坊間流行的方式,以字卡教她認國字,這是一種藉由孩子對圖像的記憶,每天做三次、每次練習幾分鐘的簡單方法,而女兒也在短時間內就神奇地認得了許多國字。我原本還驚訝於女兒的「聰明」,但後來與朋友談起,才知道大多數孩子都能靠這種方法快速認字。

但是,我那經營幼稚園的母親所說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做法。
她說:「觀察幼稚園裡那些認字、讀字能力發展較快的孩子,往往會因為專注於閱讀文字,而忽略了繪圖的欣賞。」母親只是將她觀察到的正反兩面情形告訴我,而我當下就打住了教女兒讀字的工作。

*經典童書的插圖,就像一座「書本美術館」
我為什麼不再教孩子讀字了呢?因為在德、智、體、群、美之中,美育是最抽象、也最難教導給孩子的;但故事書中的繪圖,其實就是教導孩子美育的最佳素材。想想那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繪本童書,那一頁頁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插圖,就像是把美術館的名畫搬到眼前一般。當我一頁唸過一頁時,有時文字較多的頁數會需要停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幾本故事書唸下來,就等於陪著孩子逛了一趟美術館。而且,只有學齡前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對於「書本美術館」可以一逛再逛、百看不膩—有經驗的父母應該都知道,對於同一本故事書,孩子往往可以一聽再聽、一看再看,好像永不厭倦。

就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閱讀文字,所以他們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賞繪圖。繪圖的欣賞應該要比閱讀文字更為優先,因為在整個人生中,閱讀的機會非常豐富,但只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此能力和興趣,可以只用耳朵多聽我們朗讀,眼睛則能盯著繪圖看個不停。所以我當然很想好好把握這個階段,讓他們多欣賞美的東西。

*技巧可以速成,美育的感受卻必須發自內心
送孩子學音樂、學畫畫,似乎是父母除了智育以外,最常為孩子做的美育投資。然而美育是一種感覺教育,而非只是教會孩子如何彈琴、如何畫圖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發自內心,對這些事物產生感覺與熱情。

技巧可以靠著練習養成,也可以是不需要感情的;而感覺則是完全無法量化的東西。喜歡畫畫的孩子,即使是隨手塗鴉,也可以對自己的創作愛不釋手,這是美育;兩歲的孩子喜歡玩石頭、排樹葉,達到忘我的境界,這也是美育。只要孩子能發自內心,對事物產生感覺和感動,都是美育。兒子唸小一的時候,會對著照片裡朋友剛學步的孩子說:「娃娃好可愛喲!」這也是美育。

父母幫孩子唸故事書,就等於在為美育播種。孩子愛這個故事,就會在心裡產生感覺;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繪圖,就是美的欣賞。孩子當然無法用言語告訴父母他感覺到了什麼、欣賞到了什麼,但是那些深沉的美感教育,就會這樣在一本一本的故事書中累積出來了。

雖然我不想陷父母於俗氣的功利目標之中,但若真要從實際的狀況來觀察,目前各企業的求才趨勢,對國外MBA的需求比例確實已大降,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卻反而大增。某個暑假時,有機會帶唸小二的女兒和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去紐約訪友,我很想趁機重遊大都會博物館,卻又顧慮到這麼小的孩子哪有耐心看藝術作品?沒想到在我詢問之下,他們竟毫無異議地說要跟我去。

當時博物館正在舉行美術大師馬諦斯的特展〈其實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但欣賞應該不限於專業〉,入口大廳則有自動導覽的耳機可以租借。許多展覽作品前都有一個編號,只要對著耳機輸入編號,它就會開始介紹這件作品的歷史淵源、創作動機或是藝術家的生平事蹟等,每則介紹的長度約是七、八分鐘不等。而當孩子要求我租耳機給他們聽時,我心裡根本不相信他們聽得U去。

還好,我給了孩子機會。從頭到尾的一個半鐘頭裡,他們倆完全不理會我,一選到自己喜歡的畫,就逕自輸入編號聽了起來,還不時和我分享他們聽到的解說〈我並沒有租借耳機,一來我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耐心聽這些東西;二來則是覺得待會兒就可以接收他們不想聽的耳機了〉。其中有一幅名畫四周擠滿了人,只見兩個個頭很小的孩子,鑽到最前面,似乎只有他們倆帶著耳機,而且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幅畫,表情專注而肅穆。這一幕不僅震撼了我,連周圍的大人們也覺得訝異,紛紛對他們投以感動的眼光。

不要問我,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有這種欣賞的能力與耐力,很多事情可能只有老天爺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不要讓孩子錯過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