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enny mon

2寶的媽咪

2寶的媽咪

壞習慣,Bye bye!

2006年12月24日
壞習慣,Bye bye!

成功必備特質 從小養成

內文整理�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兒童心智主治醫師 臧汝芬、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諮詢專家 丁彤

美國心理學家拿破侖•希爾說:
播下一個行動,你將獲得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你將獲得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你將獲得一種命運!
這句至理名言,表明了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啓蒙老師。心理學研究證實,兒童未來個性發展的特性、傾向,往往與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父母掌握了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了解一般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不同年齡階段應達到的發展指標,那麽就會有意識地預期自己孩子成長的進程,也能具體給予最適當的教養方式。

各位聰明的爸媽,讓我們從孩子童年開始,就爲他們播下良好行爲習慣的種子,與孩子一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不做「小太陽」——培養寶寶的自制力

• Smart Case

4歲的華華是家裏的「小太陽」,一家人全都圍著他轉,看電視時一個人獨霸著遙控器,喜歡的頻道不准換,卡通片看起來沒完沒了;吃飯時有好菜必須自己獨享,家人都不准碰一口;到超市或商店,他喜歡的東西必定得買,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在地上打滾、哭鬧,弄得大人尷尬不已……。

• 專家的叮嚀

★劃分「可以」和「不可以」的範疇

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爲的適宜度,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一般我們建議要將「不可以」的東西用「可以」的方式來表達,例如叫小朋友不要亂動時,可以請他把手插在口袋裡,眼睛看著媽媽2分鐘;或是不要亂跑時,可以說:「請你手放在口袋裡,嘴巴一面數123…一面走過來」;如果希望小朋友不要小氣時,就可以告訴他有東西可以分給別人一起吃,並在他做到時,給予鼓勵與稱讚。

★冷處理

有時孩子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而且馬上要滿足,不然的話就大吵大鬧,絕不肯妥協和順從。這時候家長可以不理睬或轉移注意的視線,待他安靜下來後,再耐心跟他講道理。

★啓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自制力的發展與其自覺性、堅持性的發展大有關係,父母可從要求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開始,並及時督促,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不做「膽小鬼」——培養寶寶的勇敢精神

• Smart Case

3歲的芳芳特別膽小,看到電視裏的驚險鏡頭,就嚇得捂著耳朵,在屋子裏來回轉圈;天黑後,她總是在大人身邊寸步不離,大人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幼稚園裏的鍛鍊器材也令她非常害怕,無論老師怎麽勸說,就是不敢嘗試。

• 專家的叮嚀

★父母施教須及時且確實

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膽小的性格。父母要注意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角色扮演

在父母和親朋好友面前,經常舉辦「講故事」、「唱歌」和「藝術表演」等活動,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情自然、大方。只要孩子有進步,父母就應及時給予鼓勵。

★有意識地給孩子鍛鍊機會

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應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孩子戰勝自己所懼怕的事物,如登高、游泳、溜冰等;如果孩子怯生,就帶她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接觸陌生人,並大膽地進行交往。

不做「散漫大王」——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Smart Case

6歲的明明總是把家裡弄得很亂,吃過的東西亂扔,玩具、圖書丟得到處都是,用過的東西從來不放回原處。而且愛吃零食,不愛運動,最喜歡睡懶覺,周末睡到十點多還不願起床。

• 專家的叮嚀

★給孩子創造機會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反覆實踐中養成的。因此,父母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並注意督促檢查。

★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可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收拾玩具;吃飯時要求孩子拿筷子等,改變懶散的不良習慣,培養其勞動的樂趣,增強家庭責任感。

★教育切忌「虎頭蛇尾」

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個壞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三兩下的事情,都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父母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信心。

給聰明父母的2項建議

• 自身角色的定位

父母的言談舉止,養育態度及建構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現在很多家長由於工作原因,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關注孩子,所以就把孩子丟給老人和褓母看管。而老人比較容易放任孩子的行爲,在發現不良舉止又不加管束的情況下,孩子就可能會變成「問題寶寶」。所以父母要利用自己的角色,與看管孩子的人做好銜接,同時與他們溝通對孩子的一些具體要求,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 切忌溺愛孩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人們最原始的本能,但過分溺愛孩子,尤其是老人對第三代更是溺愛有加,孩子也順其自然地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如不注重愛的質量,一味地溺愛、嬌寵孩子,甚至從物質和行動上滿足孩子的一切無理要求,往往會使他們變得任性、膽怯、依賴性強等一連串的負面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妨礙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 專家的叮嚀

如果您家裏出現了「問題寶寶」,可以採取心理學上行爲矯正的方法。

父母雙方宜先認真商量,把孩子應該鼓勵的行爲填入「積極行爲表」中;把兩人一致認爲孩子應該克服的缺點填入「消極行爲表」中,並嚴格按照要求執行。這兩張表應貼在全家人看得見的地方,每天根據孩子的表現評定,積極行爲完成好就畫一顆小星星,消極行爲出現就畫一個黑三角形。當星星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父母就應該執行預先的獎勵:例如給孩子購買盼望已久的物品、外出旅遊等;如果是三角形積累到一定的數目時,就應對其施予相應的懲罰:例如取消愛看的卡通片、不能享用他喜歡的某種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