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ommy Luisa

寶寶耍暴力?

2005年05月02日
本篇文章轉貼自 優生媽媽的媽媽百寶箱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陳富美
     道生華城托兒所教學組長 陳桂盈


教養子女,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與技巧。不同於過去舊時代的威權式管教,新時代的家長,就算不以體罰或斥責做為管教手段,依然能教出知書達禮、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法見容於家長的壞習慣或是不當行為∼是過渡期的適齡行為?還是身心障礙的徵兆?又該如面對與處理?相信是許多家長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 行為解讀

當孩子出現咬人、打人等攻擊性行為時,你能會驚恐,孩子怎麼從小天使變成小惡魔了?是誰教他的?以咬人來說,1歲多的孩子仍習慣以嘴巴去探索,再加上開始長牙牙床會發癢,無論是咬東西或是咬人,都是一種生理慾求的滿足,有時更是因為他咬人後,對方的尖叫或是父母的驚恐表情讓他感到好玩;也或許是還無法用語言表達抗議或拒絕時,情急之下的表現,以發洩心中的挫折感。

再以打人或是拉扯別人的頭髮等攻擊性行為來說,原因也很多,可能是孩童間的嘻鬧後來變成打架、為了搶玩具引發爭端、也可能是因為基於好奇與探索,想試試別人的反應,或是以此種不受歡迎的方式引起家長及他人的注意。

* 家長錦囊

陳富美老師提醒家長,不需要以「打孩子,讓他知道痛」及「以牙還牙」的方式來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是不對的,體罰大多只能收一時之效,也無法施行一輩子,加深親子鴻溝,卻無法解決問題。家長的教養方式在3歲以前對孩子是有示範與定型作用的,你的體罰方式可能會讓孩子無形中學到「拳頭可以解決事情」的觀念。

為了確保孩子不讓原本無惡意的行為,演變成具有物敵意的攻擊性行為,家長還是應該立即介入,明快做出處置。孩子咬人時,如果知道他是在發脾氣的情況下咬人,先將他帶離現場隔離幾分鐘,然後堅定的告訴他「不可以咬人」,讓他平靜下來。

若是打人或拉扯其他人的頭髮,家長應該先瞭解孩子的動機是什麼。由於幼兒的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極有限,再加上沒有物權及人我分際的概念,所以容易與其他幼兒產生衝突,且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滿情緒的情況下,只能直覺衝動的以打人、咬人等方式來宣洩心中的不滿。

如果是幼兒間的紛爭,你之前沒看到、而他們也說不清,你可以先安撫被打的那個,再讓打人的一方說出為什麼,之後再由家長做情境改變或是空間轉換,如兩個孩子總是為了玩具爭吵,那麼就多買一樣讓孩子輪流玩,以免等待過程不耐煩而想去搶,衝突自然就會發生;或是將其中一個孩子帶離戰場,轉移彼此的注意力等;當然,人我分際、物權或分享等觀念也是要把握機會灌輸的。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媽媽的讀後感想∼

每個小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和魔鬼
只是如果將魔鬼趕走留下天使
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Katy 現在開始努力的從社交生活中學習
有時也會出現為了玩具爭執的情況
爸爸媽媽都知道
體罰不是唯一的途徑和方式
所以都會選擇溝通的
並且用將心比心的方式告訴 Katy
希望有一天 Katy 可以真的明瞭

這篇文章剛好講到爸爸媽媽的心坎裡
希望大家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