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產前產後走一回

2008年05月24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產前產後走一回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產前產後走一回

做人的原則


超過45歲孕婦 流產率逾6成-中華醫藥網970510
《2008/05/09 19:46》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現代人不孕症情形越來越嚴重,有不少原因和民眾的生育知識不足有關!根據調查顯示,對於生育年齡會自 35歲以後即開始明顯下降,竟有高達 4成民眾不知道,且認為是 50歲以後;醫師提醒,年齡越高越難受孕,流產機率也越高,即使是做人工生殖,成功率也會下降,值得注意。

 成大公衛研究所於 2006年間曾針對 25-44歲男女進行生育態度調查,共有 455位男性, 578位女性;根據調查顯示,有近 4成的受訪者「不知道」或「認為 50歲以後生育能力才會明顯下降」,而有 7成 5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得知「 40歲時懷孕率會減半」的警訊後,就會想要提早懷孕。

 調查也發現, 20至 39歲未婚民眾不想結婚意願,從往年的 1成 6增加至 2成 4,且 30-35歲年齡組當中,有高達 5成的受訪者預計 30歲以後才結婚,且有將近 2成 6不打算結婚。

 該項調查凸顯晚婚的價值觀普及與國人對生育知識的嚴重缺乏,殊不知女性生育的年齡有限,若超過 35歲以後恐難懷孕!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榮醫師表示,婦女最佳的黃金生育時期最好在 35歲前受孕,但國人對適合生育的年齡認知明顯嚴重不足。

 黃建榮醫師指出,有不少婦女總以拚事業為優先,認為生育計畫是可以安排在任何想生的時候進行,卻忽略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漸增而下降的事實,以致許多前來就診的不孕症病患,多以事業有成的 30幾歲到 40幾歲婦女占大多數。

 台灣生殖醫學會前理事長劉志鴻醫師也指出, 20歲左右懷孕的流產機率大約 10%, 35到 39歲的機率多 1倍, 45歲後甚至高達 6成以上;然而不論在流產率、試管嬰兒成功率及每一個胚胎著床率,都與年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因此,國人應重視年齡對生育的重要性。

…………………………………………………………
35歲一過 生育能力走下坡
中國時報 2008.05.10 黃馨儀�台北報導

 台灣生殖醫學會昨天公布一份問卷調查,不婚意願從往年的一六%增加至二四%,五成預計卅歲後才要結婚。但另有四成的民眾竟誤以為「五十歲以後」,生育能力才會明顯下降。生殖醫學會提醒,卅五歲一過,生育能力就開始走下坡,晚婚可能導致不孕。

 今年四十二歲的陳小姐表示,自從嫁給丈夫後,每天與丈夫工作都超過廿個小時,因此一直沒有懷孕,但十二年來也曾接受中西醫治療不孕,卻都因為忙碌的工作及龐大壓力而失敗。直到年過四十歲,才驚覺已錯失受孕時機,幸好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後,已擁有一對兩歲的可愛雙胞胎男孩,她也呼籲想擁有孩子的夫妻,最好把握卅五歲黃金懷孕期,才不會造成人生遺憾。

 母親節將至,近日台灣生殖醫學會針對廿五至四十四歲男女,進行約一千份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廿歲至卅九歲的民眾不婚的意願,增加為二四%,且卅至卅五歲的受訪者中,竟有五成民眾預計卅歲後才結婚,更有二成五民眾打算不婚。

 台灣生殖醫學會前理事長劉志鴻表示,在婚齡大幅延後的情形下,也間接延遲了婦女生育的年齡,但年齡越高就越難受孕,流產機率越高,如卅五到卅九歲的流產率就有兩成,四十五歲後甚至高達六成以上。再加上現代女性壓力極大,常出現輸卵管阻塞、排卵機能異常或子宮內膜異位等病變,也導致不孕率大幅提升。

 在調查結果中也發現,有近四成的受訪者「不知道」或「認為五十歲後,生育能力才會明顯下降」,顯示國人對生育知識嚴重缺乏。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榮說,現今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症困擾,卻因對生育知識普遍不足錯過就診時機,或亂找偏方,最後把身體都搞壞了。

 而根據衛生署國健局接受人工受孕婦女的臨床數據顯示,婦女在卅五歲時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活產率還有將近三成多,到了四十歲卻明顯下降一半,證明年齡真的是受孕的關鍵因素。

…………………………………………………………
女人40拉警報 懷孕易 早產 流產35歲做人工生殖 活產率僅3成-蘋果日報970511

 現代人結婚較晚,連帶懷孕生子的年齡也一直往後延。但太晚生,不孕、流產、早產的機率都比較高。最新調查顯示,有40%的民眾誤以為「50歲後生育能力才會下降」,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理事長黃建榮表示,女性最佳生育年齡在25到30歲,太晚生、尤其是40歲以後,不僅懷孕、生產的風險高,孩子染色體異常的機率也高。不過,太早生的人也要小心,像20歲以前的青少年,根據統計,發生早產的機率也很高。
報導╱楊琇雯、余孟芬 攝影╱施偉平

 太早生
 20歲前早產機率高
除了部分女性太晚生導致媽媽、孩子的健康都會受影響外,若青少年初嚐禁果,也可能在20歲前就懷孕生子。黃建榮醫師提醒,年紀太輕就懷孕的話,不僅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常規做產檢的重要性,所以小孩子可能有缺陷的機率也較高,早產比例也不低。所以25歲以後再懷孕生子,對母親、孩子雙方面都是較好的選擇。

 早產兒
 打疫苗要看體重
新生兒要打很多疫苗,長庚醫院兒科醫師黃玉成說,早產兒常有因體重不足,造成疫苗需延後接種的情況。長庚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翁逸豪則說,實驗證實3劑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用在健康早產兒身上,無嚴重疾病才能接受疫苗。不過,黃玉成醫師提醒,卡介苗、B肝疫苗應考慮體重,2000到2500克以上再打疫苗較安全。

 要注意
 40歲後流產率突增
 黃建榮醫師說明,就流產機率來看,20歲懷孕時的機率是10%,但到了45歲,懷孕的流產率就增為60%。以女星懷孕年齡來看,林青霞懷第二個女兒時已年屆46歲;名主持人陶晶瑩生第一胎時也已36歲,愈晚生,就要比一般孕婦更注重產檢。

流產機率年齡表
◎懷孕年齡/流產機率
˙20歲/10%
˙35到39歲/20到30%
˙45歲以上/60%

女星生子年齡
◎女星/懷孕年齡
˙林青霞/42歲、46歲
˙胡慧中/42歲
˙吳君如/41歲
˙妮可基嫚/40歲
˙王菲/37歲
˙陶晶瑩/36歲

 婚後1年未孕要就醫
 女性40歲後卵子品質不佳,胚胎生長分裂的能力也會下降,受孕率不到5%。而以不孕的情況來說,若夫妻在結婚後每周都有2次的性生活、但持續1年未懷孕,就要考慮夫妻雙方都要進行不孕症檢查、諮詢。黃建榮醫師表示,從女性較難懷孕的因子來看,大部分是因為過去做過腹部手術、長期吸菸等,現代女性可要小心。

1.長期吸菸
21.曾做過盲腸炎、腹膜炎等腹腔手術,可能造成腹部器官組織沾黏等。
3.做過卵巢、輸卵管等手術,影響排卵等。
4.曾有骨盆腔感染
5.流產手術做太多次
6.有吸食大麻、古柯鹼
7.長期接觸大量化學藥劑如殺蟲劑、有機溶劑等

 提醒你
 人工生殖早點做較好
 黃建榮醫師提醒,很多人以為「反正現在醫學技術進步,接受人工生殖技術就可以生得出來。」不過,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調查顯示,如右表,女性年齡在35歲時若必須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活產率將近3成,但到了40歲,活產率明顯下降一半,只剩1成5,所以想懷孕,還是得趁早。

 醫師說
 夫妻雙方都要受檢
 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理事長 黃建榮
不孕症檢查應夫妻雙方一起做,不要互相責怪,可尋求專業諮詢管道,如衛生署核可的人工協助生殖機構、或撥打免付費不孕諮詢專線(0800-088-581),有護理人員針對個人問題做諮詢。

--------------------------下一則-------------------------- 
想生健康寶寶 預作染色體篩檢-中華醫藥網970511
《2008/05/08 21:5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少子化社會,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準媽媽要生個健康寶寶,其實可以及早做染色體異常篩檢;目前有新式第 1孕期染色體異常篩檢,在懷孕 11-13週,透過超音波及抽血,就可檢查寶寶是否有唐氏症、透納氏症與染色體異常等先天異常疾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蕭慶華指出,台灣在民國 84年起推展唐氏症第 2孕期篩檢,也就是懷孕 15-20週時抽血檢查,但是偵測率只有約 6成,至於新式第 1孕期染色體異常篩檢,可在懷孕 11-13週,就能透過超音波及抽血,檢查胎兒頸部透明帶及胎兒鼻樑骨是否正常,可使唐氏症偵測率超過 9成。

 高齡產婦都須實施羊膜穿刺術,篩檢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症等染色體異常,不過,蕭慶華醫師表示,絨毛取樣術及羊膜穿刺的篩檢時間是在懷孕 15-20週,孕婦的懷孕週數已經相當久,加上羊膜穿刺是將一根長達 15公分的針,穿過孕婦肚皮,抽取羊水,危險性較高;其實,高齡產婦可先做新式第 1孕期篩檢,高風險者再做羊膜穿刺,也可減少流產的發生率。

 第 1孕期染色體異常篩檢,也可以篩檢出第 13、 18染色體異常及其他先天異常,儘管目前健保局沒有給付費用,不過只要是設籍台北市的孕婦,都可以到婦幼院區免費篩檢;名額有限,符合條件者請把握機會。

--------------------------下一則-------------------------- 

子宮外孕大出血 婦人險送命-中華醫藥網970515
《2008/05/14 20:0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1名 20多歲婦人,在懷孕 20週時,竟然出現大出血休克,經由轉診到馬偕醫院,進一步診治,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子宮外孕,胚胎長在子宮角,當胚胎不斷長大下,將子宮給撐破,才引起大出血,所幸經由急救後,保住一命。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金源表示,通常在懷孕 12週大時,可經由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有子宮外孕,這名婦人原本不知道有子宮外孕,直到子宮破裂才發現,除了是因胚胎剛好長在子宮與輸卵管接近處的子宮角落,也和這名婦人沒有好好產檢有關。

 徐金源醫師表示,子宮外孕最常發生在輸卵管內,其他也有人是發生在子宮頸、剖腹產的疤痕處、肚子腹腔中或腸繫膜處;一旦發生子宮外孕,婦女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腹痛,或是胚胎破裂後引起大出血。

 子宮外孕也可能發生在雙胞胎,徐金源醫師說,在臨床上,就曾經有 1名婦人所懷的雙胞胎,其中 1胎長在子宮內,另 1胎長在輸卵管內,結果長在輸卵管的那胎在 10週左右破掉,後來在懷孕 14週時,才經由半身麻醉手術將輸卵管中的腫塊取出。

 徐金源醫師指出,子宮外孕的機率不小,根據統計,子宮外孕發生率大約 2%,近年來,自從超音波檢查越來越進步,使得死亡率已大幅降低,大約死亡率已少 9成之多。

 徐金源醫師說,子宮外孕的治療可先以保守的藥物治療,經由藥物可將胚胎排出,也可利用化學針劑 MTS使胚胎萎縮,大約可達 8成的效果,或是採用腹腔鏡或是開腹手術,將子宮外孕的胚胎切除,而且得由抽血檢查人類絨毛膜反應來確定診治。

…………………………………………………………
慢性骨盆腔炎 易致子宮外孕-中華醫藥網970515
《2008/05/14 20:53》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子宮外孕是婦科常見的急症,也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金源表示,會造成子宮外孕最重要的原因為慢性骨盆腔發炎,性行為過於頻繁、裝避孕器以及曾經做過人工流產和抽菸者也較易發生,要非常小心!

 近年來,子宮外孕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對於現代人少子化的社會,更是不得不慎;徐金源醫師表示,慢性骨盆腔炎是導致子宮外孕最常見的原因,因為骨盆腔發炎會干擾受精卵正常運行,此外,性行為頻繁會引起輸卵管炎的淋菌等活菌,也都是造成子宮外孕的因素。

 徐金源醫師表示,裝避孕器也是造成子宮外孕的重要原因,裝了避孕器者會出現子宮外孕的機率是沒有裝避孕者的 7倍之多,甚至於服用避孕藥也易導致子宮外孕,主要是因避孕器與避孕藥會使得黃體素影響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的活動力所致。

 另外,徐金源醫師,曾經做人工流產也是發生子宮外孕的高危險群,甚至曾經發生子宮外孕者也較易再次出現子宮外孕,其機率要比一般人高出 5-27%,有不少人是左側輸卵管出現子宮外孕被切除後,又發生右側輸卵管子宮外孕。

 至於愛抽菸的婦女也是子宮外孕的重要危險族群,徐金源醫師說,因為尼古丁也會引起輸卵管纖毛的蠕動,進而打亂輸卵管的正常活動,因此而導致子宮外孕;此外,吸菸還會增加骨盆腔炎的危險性,不得不慎。

--------------------------下一則-------------------------- 



懷孕中-營養飲食篇


孕婦用藥 馬虎不得-自由時報970513
文�鍾燕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13/today-health1.htm

--------------------------下一則-------------------------- 




新生兒篇


保溫箱電磁波 影響新生兒心律?
2008.05.12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國內每年誕生約2萬名早產兒,出生後必須睡在嬰兒保溫箱內接受照顧。但國外一份最新研究指出,保溫箱釋放的電磁波,會影響新生兒的心律變化及自主神經系統。保溫箱是否成為早產兒隱性「搖籃殺手」?有待進一步研究。

 早產兒基金會估計國內約8%至10%新生兒屬於早產,出生後就必須送進嬰兒保溫箱照顧,箱內可以控制溫度、溼度、通風狀態等,被認為是早產兒的救命搖籃。

 義大利西恩納(Siena)大學總醫院研究員貝里厄尼(Carlo Bellieni)卻首度指出,雖然無法顯示保溫箱會影響新生兒健康,但的確發現新生兒的心律受保溫箱電磁波釋放的影響。

 貝里厄尼以43位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其中27位寶寶睡在電源開啟的保溫箱內,另外16位睡在電源拔除的保溫箱內當對照組,主要觀察這兩組寶寶的「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過去醫界已經指出心律變異值低下與出血性休克、高血壓、心臟疾病有關。貝里厄尼則在最新研究中發現,當嬰兒保溫箱電源開啟時,實驗組寶寶心律變異值低到只剩正常值的一半;此時測出的保溫箱電磁波是8.9毫高斯,遠高於正常背景值1毫高斯。

 16名對照組寶寶則無出現心律變異值下降。噪音與震動都會影響心律,為了排除這些因素,研究團隊再對這16名寶寶做噪音與震動測試,結果發現心律變異值與先前結果類似,也無出現低下情形。

 研究團隊於是推斷:嬰兒保溫箱的電磁波,確實會影響寶寶的心律。相關研究刊於最新一期《胎兒及新生兒.兒童疾病檔案版本》(ADC 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期刊。

 這是國際上首次針對新生兒保溫箱進行電磁波測試,但研究結果引發爭議。

…………………………………………………………
保溫箱致病說 醫師質疑
2008.05.12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嬰兒保溫箱有電磁波危險?國內醫師持保留態度!

 台大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主任呂立表示,各國關於電磁波的大樣本研究多如牛毛,仍無法驟下電磁波致病的結論,義大利最新研究只有數十個樣本,缺乏足夠說服力。

 心律變異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包括︰聲音、光影、震動……等因素在內,稍一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測試的結果。

 呂立表示,義大利這篇研究的發想可做為參考,但要做到獨立控制電磁波因素的研究設計,現實世界裡幾乎不可能。

 呂立也說,早產兒疾病多是因為器官不成熟所造成的後遺症,難說與保溫箱電磁波有關,而且「從未聽說有睡過保溫箱的早產兒得到心臟病。」

--------------------------下一則-------------------------- 

早產兒腹瀉 恐影響發育-中華醫藥網970510
《2008/05/09 20:12》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一項委由巴掌仙子關懷協會針對 100位早產兒媽媽所做的調查顯示, 7成 4早產兒寶寶曾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症狀,且有近 3成早產兒曾因腹瀉而住院,並和曾經感染輪狀病毒的早產兒 3成 3比例相近;醫師特別呼籲,早產兒家長最好能帶寶寶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預防。

 早產兒體重越輕,感染腸胃炎住院的危險性越大,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翁逸豪醫師指出,體重小於 1500公克的早產兒,因腸胃炎而住院的危險性為一般新生兒的 2.6倍,體重 1500至 2500公克的早產兒,腸胃炎住院的危險性為一般新生兒 1.6倍,而且在導致嬰幼兒腹瀉住院的病原體中,輪狀病毒居首位。

 翁逸豪醫師指出,急性腸胃炎腹瀉而住院的嬰幼兒中,大約有 4成為輪狀病毒感染,早產兒體重極輕,脫水容易導致休克,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此外,早產兒腸胃發育尚未成熟,腹瀉容易導致壞死性腸炎,甚至腸穿孔,必須手術切除部份腸道,腸道發炎受損可能導致早產兒營養吸收能力變差,並可能影響腦部、神經及肌肉發育,造成生長發育遲緩。

 調查並發現,早產兒媽媽對輪狀病毒有許多迷思, 6成 8媽媽認為寶寶又吐又拉時,應該盡量避免餵食,對此現象,翁逸豪醫師強調,避免餵食容易造成脫水的現象,對寶寶而言會更加危險,可考慮給予少量多餐及服用電解質液等減少脫水的問題。

 目前針對輪狀病毒已有疫苗可以預防,翁逸豪醫師說,早產兒應在矯正年紀達 2個月大時就可接種疫苗,且有 2種廠商疫苗可以選擇,分為 3劑與 2劑,都每隔 2個月接種 1劑,最晚應在 8個月大前接種完畢。

…………………………………………………………
巴掌仙子腸胃炎 疫苗降低住院率
2008.05.10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除了腸病毒,輪狀病毒也是小朋友的「重大敵人」。小兒科醫師說,無論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都是造成5歲以下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因,且無論一個國家的衛生環境再好,其致病比率都維持在1/3上下,由此可見難纏程度。所幸目前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而且還可用「喝」的。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翁逸豪說,輪狀病毒在顯微鏡底下的樣子就像車輪狀,故稱之輪狀病毒。一般病程約5到10天,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瀉、腹痛、水便,尤其嬰幼兒發病期間1天腹瀉2、30次是很常見的事,故嚴重時會導致脫水甚至死亡。倘若輪狀病毒的侵襲對象是體質較弱、腸黏膜發育不完全的早產兒時,後果更不堪設想。

 然而現有5價輪狀病毒疫苗屬活性減毒疫苗,因此,醫界對早產兒接種輪狀病毒的保護效果,以及疫苗本身是否會引發相關副作用甚至併發症,其實是一樣關心的。

 對此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根據一項2006年所作包含台灣等全球11個國家所作的大型臨床研究,對象包括2070名早產兒,其中764人完成3劑口服疫苗,另818人餵食安慰劑;結果安慰劑組中有21名早產兒因輪狀病毒腸胃炎住院或急診,疫苗組0人,且幾乎完全無副作用。

 上述研究後來也刊登在權威的《兒科感染症醫學期刊》,換言之,早產兒服用5價輪狀病毒的安全與效果,已普遍獲得醫界肯定。

 惟輪狀病毒疫苗尚未列入我國常規疫苗,為率先喚起早產兒父母的重視,台灣巴掌仙子關懷協會即日起將利用默沙東藥廠贊助的經費,提供33名早產兒前2劑口服疫苗藥費(第3劑須自費),歡迎家長電詢,(02)2361-9598。

…………………………………………………………
同樣染輪狀病毒 早產兒症狀加倍
2008.05.10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國內研究顯示,早產兒因腸黏膜發育不完全,對病毒乃至於各種細菌的抵抗力遠不及一般幼兒。醫師強調,根據調查,國內約33%的早產兒曾經感染輪狀病毒,對照28%的早產兒曾因腹瀉住院,兩者比例相當接近。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翁逸豪表示,研究證實,出生體重1500至2500公克早產兒腸胃炎住院的機率是一般新生兒的1.6倍;至於體重少於1500公克的「小小巴掌仙子」,其腸胃炎住院的機率更是一般嬰幼兒的2.6倍。

 更甚者,同樣是感染輪狀病毒,早產兒的症狀往往會加倍嚴重!常見情況除了血便,還可能出現因嚴重脫水衍生的休克、抽筋,以及腸穿孔、慢性腹瀉等惱人的後遺症。

 另問卷顯示,看到寶寶又吐又拉,近7成媽媽下意識會認為應暫停餵食,「讓孩子的腸胃休息一下」。惟翁逸豪強調,此舉將導致孩子脫水的現象加劇,正確的做法應予少量多餐,配合補充電解質液才對。

 此外,輪狀病毒就跟腸病毒一樣不止一種,所謂的5價輪狀病毒疫苗也只是涵蓋G1、G2、G3、G4、P8等5種最常見的病毒種類,所以,感染過的兒童還是有可能再度感染。

--------------------------下一則-------------------------- 

17天大新生兒也染腸病毒重症-中華醫藥網970514
《2008/05/13 21:2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腸病毒重症上週新增 19例,不但創單週病例數新高,連 17天大的新生兒也因家人傳染重症,所幸已康復出院。

 依據疾管局監測資料,上週短短一週,國內再添 19例腸病毒重症兒病例,通通都是 5歲以下的幼兒,經送醫治療後,目前還有 1例住在高雄縣的 4歲 9個月男童因發病較晚,目前仍住在加護病房,但病情已樂觀恢復中。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今年總計腸病毒重症已經達到 83例,較 90年同期還多出 2例,其中 2例不幸死亡。在上週新增的 19例重症中,以感染 EV71型居多,也有一例感染克沙奇 B4病毒,以及一例克沙奇 B2和 EV71型病毒交叉感染,南部高高屏地區最近兩週感染數特別多,而北部也陸續有個案傳出。

 在新增重症病例中,也出現家中孩童交互感染案例,最小的是桃園縣剛出生 17天的男嬰,因家中的 4名兄姊也都曾經感染腸病毒輕症,等於是一家 5個孩子全都被感染。

 同時,較少出現重症病例的北部地區,上週防線也被突破,周志浩指出,台北縣有一對一歲 8個月大與 9個月大的兄弟,先後在 5月 2日出現發燒、抽搐與紅疹等腸病毒症狀,所以被父母帶往診所急診,在醫師提醒下,再又轉到大醫院治療,因處置得宜,現在都已康復。

 周志浩指出,為避免病毒群聚感染,因此,建議學校方面在一班若有 2人以醒感染腸病毒,就停課 1-2週,因此,據統計,今年至今,已經有 98所幼稚園及托兒所,曾經因為出現腸病毒個案而暫時停課。

 由於腸病毒疫情嚴峻,預估會在 6月中達年度高峰,周志浩呼籲家長千萬要提高警覺,不要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