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3年04月29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米粉有3種 依米含量標示-中華醫藥網1020420《2013/04/12 17:32》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有鑑於近期市售米粉絲及米榖粉等產品因含米量純度不足,影響消費者信心,並衝擊米食製品之加工產業,農委會表示,將透過強化加工用專用品種選育、充分供應原料、廠商技術輔導及推動米食加工品 CAS認證等四大策略,提供消費者優質的米食加工製品。

農委會特別邀請新竹米粉公會及中華榖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之專家,指導民眾如何聰明辨識米食加工製品,同時介紹新研發、新型態純米籽條。

新竹市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表示,公會已確認未來依純米米粉、調和米粉絲及調和粉絲標示,也都同意會更新成分標示內容,消費者只要看到每 100公克含 5公克蛋白質,就可以確認是「純米米粉」, 100%用米製成。

其次,米含量 50%以上,會標示「調和米粉絲」;再者是用玉米粉或修飾過的玉米澱粉製成,米含量 10%以下,則標示「調和粉絲」。
他說,新的標示內容可方便消費者清楚選購,而純米米粉確實比較好吸收。

---------------下一則--------------- 
多吃蔬果蛋豆類 降失智罹患率-中華醫藥網1020420《2013/04/19 18:44》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一份「蔬果攝取頻率與中老年人認知惡化」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蛋類、豆類及飲茶,可以降低失智認知風險,該研究並進一步整理出多食用蘋果、洋蔥、蕃茄、藍莓、十字花科蔬菜,可以減少老人記憶退化。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陳正美與教授蔡仲弘,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 1999及 2003所做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為資料來源,就蔬果與中老年認知為題再深入研究,得到以上的成果。

研究顯示,每周蔬果攝取頻率 5次以上者比少於 5次者減少了 31%認知不良風險。此結果顯示蔬果攝取頻率愈高認知衰退的風險則愈低,而大量攝取蔬果也能獲得身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微量營養素。

陳正美兩人並引述它國學者資料指出,蘋果和蘋果汁含豐富的植化素能藉由各種機制包括抗氧化及抑制細胞增殖活性,減少慢性疾病風險,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同時,該研究並指出,蔬菜類食物如洋蔥、蕃茄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硒是有效的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當體內硒含量低時,容易導致認知衰退。

研究並認為,藍莓內含量豐富的多酚化合物,其具抗氧化作用及抗炎功能,能有效清除自由基,調控細胞的存活。多攝取多酚化合物,可能改善老化相關的認知衰退和活動功能下降;至於多攝取十字花科的蔬菜,能有效降低認知惡化風險。

研究顯示,蔬果中含豐富的抗氧化性維生素 C和 E,可能降低認知惡化所導致的阿茲海默氏症;若是攝取含葉酸蔬果,認知惡化風險也會較低。

陳正美兩人的研究同時發現,蛋類、豆類及茶類與認知狀況之間有顯著的關聯。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每周多於 3次(含)者比小於 2次(含)者,認知衰退分別減少 23%與 20%。表示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愈高認知狀況愈好。

該研究結果顯示每周飲茶頻率較高者認知衰退情況較低,茶攝取頻率每喝 3次(含)者比喝 2次(含)者知衰退減少 21%。由於茶類成份能增強記憶力,在老化過程中可防止腦損害發生;在國外的研究亦發現,飲用紅茶、烏龍茶及綠茶也可增進記憶力與注意力,能改善認知狀況。

---------------下一則--------------- 
周吃5蔬果 失智機率降2成2013年04月22日蔡明樺╱台北報導

多吃蔬果,有助預防失智症。國內最新研究顯示,每周吃蔬果逾五次者,可降低兩成三的失智症風險;每周攝食乳品三次以上者,也比低於兩次者的失智症風險減少一成七。

花椰菜補B群
醫師表示,多吃含維他命B群、葉酸等抗氧化成分的蔬菜,可防人體代謝產生自由基傷腦,降失智症風險。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客座教授蔡仲弘等人,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一九九九、二○○三年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比對分析四千四百四十名逾五十三歲者的飲食習慣和病史,發現多吃蔬果、乳品類食物,有助延緩腦部退化。該研究近日刊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說,人體若缺乏葉酸、維他命B群,會加速神經退化、腦部認知障礙,多吃花椰菜、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有助補充;但吃水果、乳品延緩腦部退化效果,國際仍沒共識。

運動防止退化
孫瑜提醒,失智症病因複雜,除飲食習慣,中老年人多交友、閱讀寫作或打牌,每周規律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有助預防腦部退化,降失智風險。

防治失智症建議事項
.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質如維他命B群、葉酸等蔬菜,可抑制自由基傷腦
.每周規律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可防止腦部萎縮
.多交朋友、豐富社交活動,有助增加大腦血液流量,預防失智
.閱讀、打牌、寫作等可刺激大腦思考,延緩腦部退化
資料來源:蔡仲弘教授、孫瑜醫師

---------------下一則--------------- 
國內研究:蔬菜吃愈多 愈不會失智【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蔬菜吃愈多,失智風險愈小。國內最新研究指出,蔬果每周攝取達五次以上,相較四次以下者,其四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可減少百分之廿三。醫師表示,蔬菜的B群能抗氧化,抑制身體代謝所產生傷害腦部的自由基。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客座教授蔡仲弘,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一九九九年及二○○三年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分析五十三歲以上、共四千四百多位民眾發現,蔬果攝取與認知惡化風險呈負關聯,亦即蔬果攝取愈多,認知惡化的程度愈低。

雖然蔬果能降低認知惡化程度,但蔬菜較水果好。蔡仲弘分析,蔬菜含葉酸、B6及B12,具抗氧化性,能幫助大腦功能。一般而言,葉菜類的蔬菜較佳,但民眾仍需攝取各種蔬菜。

研究也發現,乳製品類每周攝取超過三次以上,相較每周僅二次以下者,其四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可減少百分之十七。其他食物如肉類、魚類、海鮮類、蛋類、豆類和茶葉,均無顯著關聯。研究刊載在四月號的《台灣衛誌》。

蔡仲弘說,平地快走、瑜伽、太極拳和游泳也有助改善失智,因快走較不受場地限制,建議每周至少四次,每次四十分鐘。

另外,針對國人常吃的營養補充品,如魚油、卵磷脂等,蔡仲弘說,從一九九九年資料來看,認知較好的人,吃較多的營養補充品,但這不能解釋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說,目前蔬菜是公認有助認知功能的食物,其他如水果、乳製品還未有共識。補充B12可延緩失智的速度。【2013/04/22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每週5次蔬果 失智風險降23%-自由時報1020423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降低認知功能退化,長期多吃蔬果及乳品!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教授蔡仲弘針對國健局「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4440名53歲以上民眾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週攝取超過5次以上蔬果的人,追蹤4年後認知退化風險減少23%,而每週攝取乳品超過3次以上者比低於2次的人,4年後認知退化風險則減少17%。

在短期攝取食物降低認知功能退化風險上,分析亦發現,每週攝取蔬果大於5次的人,比起4次的人可以降低31%的認知退化風險;每週攝取蛋類超過3次者,比2次者可降低19%的認知退化風險,攝取豆類則可以減少20%,茶類則可以減少21%的認知退化風險。

乳品、茶類也可降低風險
飲食攝取是長期的事,多吃蔬果及乳品對於降低認知功能退化有幫助,主因為蔬果含有大量又多種的抗氧化物質,可對抗自由基,乳品類則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組織有重要影響,且能增強記憶力及注意力;不過,蔡仲弘建議,最好是多攝取深色葉菜類或大量多樣蔬菜,水果因含糖量高,攝取比例則應下降。

除了飲食習慣,蔡仲弘亦強調,平時養成規律運動及正常生活習慣,也可以預防認知功能惡化,他建議每週運動3、4次,每次4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尤其老人家可以多走路或快走,可訓練走路行動能力,讓協調變好。

---------------下一則--------------- 
愛吃肉 30歲女驚現13顆息肉【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愛吃肉,當心大腸癌上身。30多歲的陳小姐是典型的外食族,再加上愛吃肉,常常買速食炸雞或鹹酥雞打牙祭,聚餐更常吃燒烤、牛排,原本她自認身材還不錯,健康也不會有問題,沒想到最近健檢竟發現腸道長了13顆息肉,且都是腺瘤,而腺瘤演變成大腸癌的機率較高,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

大腸癌威脅國人健康,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針對院內800多位施做大腸鏡的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二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此外,大腸有息肉者的年齡也逐漸下降,健檢還發現25歲的年輕人腸道已有息肉。

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前述的陳小姐是個標準的外食族,尤其她偏好吃肉,三餐經常以速食炸雞填飽肚子,甚至平均每周都會購買三到五次的炸雞排或鹹酥雞,且每當朋友邀約聚餐,她總是推薦吃燒烤或牛排。因為陳小姐平常有運動習慣,也不排斥吃蔬果,身材也不胖,自認為很健康、沒必要健檢,直到今年初得知好友罹癌,才在朋友建議下健檢。

沒想到一檢查,醫師發現陳小姐的腸道內竟然有13顆息肉,而且都是一公分以下腺瘤,目前看來然是良性,但楊培鎮說,為避免未來轉為惡性,建議她切除息肉。陳小姐說,沒想到自己這麼年輕竟會有息肉,她以後不敢亂吃肉,更要多吃蔬果。

另一名也是很愛吃肉的楊小姐,平常最愛吃牛肉等紅肉,更以肉品主食,日前健檢發現腸道內有一顆二到三公分的息肉,且是零期大腸癌,嚇得她花容失色,還好早期發現,早期切除,挽救健康。

楊培鎮說,大腸癌比其他癌症更容易預防,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不錯;他也建議民眾,平常應多吃蔬果,生活作息正常,也應有定期健檢的觀念,以免發現太晚,治療效果大打折扣。【2013/04/22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大腸癌關鍵:吃太多肉【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大腸癌近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預防大腸癌主要靠飲食調整。醫師表示,建議少吃紅肉、香腸等加工製品,要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每天至少吃七種不同顏色的蔬果;20歲至40歲青壯年、高危險族群,最好每五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造成大腸癌的最關鍵原因是吃太多肉,動物性脂肪經過150度以上高溫,只要連續加溫2分 鐘,就會產生致癌物,最常見的為苯比;動物性胺基酸經過高溫也會產生異環胺致癌物,尤其是經過高溫燒烤的紅肉。而香腸等加工肉品恐含有亞硝酸鹽,也是致癌物。

他建議,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且肉品盡量不要高溫燒烤,以免產生致癌物。想讓腸道更健康,也應增加腸道益菌,最好的方法是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七種蔬果,不同種類、不同顏色,且三餐都要吃。

王輝明說,大腸息肉有八成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定期健檢很重要,一旦發現息肉,除了增生性息肉外,均建議切除。

健康吉美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20歲至40歲且有家族史、愛吃肉或高油脂食物、不吃蔬菜等高危險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40到50歲高危險群建議每三到五年做一次大腸鏡;50歲以上應每三年做一次大腸鏡。

楊培鎮說,通常若大腸息肉在0.5公分到1公分左右可直接切除,1公分以上可切除加上電燒,避免切除息肉時血流較多。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代謝症候群 健康異常警訊-中華醫藥網1020425《2013/04/24 18:31》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社區醫療部主任王建楠受邀演講代謝症候群防治與健康管理時強調生活型態調整的重要,除呼籲常量體重與腰圍,維持正常身體脂量指數外,每週應運動 5天、每次至少 30分鐘,及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及血脂肪,防患慢性疾病於未然。

王建楠表示,根據國健局 91年高血壓、血糖、血脂三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人 15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14.99%,男性為 16.9%、女性為 13.8%。

近些年來,因生活型態大幅改變,如速食、垃圾食物、含糖飲料、靜態休閒生活型式、飲酒過量等,代謝症候群隨著年齡上升而有逐漸增加趨勢。臨床上常見病人有數個危險因子聚集於一身,如高血壓、血糖、血脂及肥胖等代謝上異常同時出現。

他說,代謝症候群是 1種代謝異常聚集情形,它不是疾病,而是疾病前徵象,是健康步入異常的早期警訊。主要包含 4個部分,即血脂、血糖(含胰島素阻抗)、血壓異常及體重過重(含中央性肥胖)。

早期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或中央性肥胖,往往不易察覺,且身體不會感到不適。有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為一般人 3倍,罹患心臟疾病為 2倍;換言之,忽視它的存在,很可能衍生為腦血管、心臟、糖尿、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王建楠說,生活型態調的整非常重要,除低鹽、低脂、低糖及高纖飲食,還有不吸菸及飲酒適量,男性每天酒精量少於 30公克、女性 15公克。

---------------下一則--------------- 
經前暴食 恐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中華醫藥網1020425《2013/04/15 20:00》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不少女生在「大姨媽」來前食慾大增,但醫師提醒,如果每逢經期就特別愛吃,且容易水腫、煩躁不安及頭痛,恐怕是「雌激素戒斷症候群」上身,建議飲食高纖少油,並適度運動,解決體重上下波動的困擾。

30歲黃姓網拍模特兒,為了維持身材,平常除了積極運動,還遠離蛋糕、雞排等高熱量食物。但最近半年來,月經來潮前 1週,就會特別嘴饞,炸雞、比薩等都不忌口,每次月經過後就會胖個 2-3公斤,只能不斷努力瘦身。這樣起起伏伏的體重,讓她不堪其擾,經求助減重診所才知竟是罹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

執業減重醫師盧佳享表示,雌激素戒斷症候群的患者因為月經來潮的前 1週,女性雌激素突然下降,患者就像突然戒菸一樣,出現戒斷現象,食慾大增、體重增加及身體水腫。估計國內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女性約 3到 5成。

要讓體內雌激素濃度下降,若能藉由食物及飲食的改變,來影響荷爾蒙上下起伏的波度,並且減緩雌激素戒斷的現象,就能改善經前嘴饞,加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及充足睡眠,就可解決體重容易上下波動的困擾。

盧佳享表示,攝取高纖維食物可以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雌激素,當肝臟過濾血液時,會將其中的雌激素由膽管輸送至腸道中,而腸道的纖維可以將過量的雌激素進行吸收,並隨著其他廢物排出體外。另外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的膽固醇,讓身體的雌激素濃度下降。

只要採取高纖低脂的飲食習慣持續整個月,盧佳享表示,體內的雌激素就不會上升太多,也不會出現大幅波動,讓身體可以長期適應低濃度的雌激素,改善經前嗜食戒斷症狀。

此外,對於想改善經前肥胖的患者,盧佳享也建議,平常除了多攝取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外,也要搭配適當的運動及充分的睡眠,才能避免雌激素戒斷症候群上身。

---------------下一則--------------- 
防過敏 踏青小心蚊蟲叮咬-中華醫藥網1020420《2013/04/16 15:41》記者鄧麗貞�嘉市報導

春分至立夏是花開季節,民眾可能會趁著好天氣出遊賞花;醫師提醒,蚊蟲亦會伴隨氣溫升高出來活動,民眾最好穿著薄長袖長褲,或使用防蚊液等措施,降低蚊蟲叮咬機率。

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皮膚科主任何官倫醫師表示,春季門診常見過敏患者,其中一種過敏性體質的患者,例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在季節變換時容易發作;原有過敏性體質之患者,當注意早晚溫差,適時穿衣保暖,以免誘發過敏發作。

另在春季皮膚科門診常見的症狀就是蚊蟲叮咬產生的強烈反應。何官倫醫師強調,這類過敏患者,急性期應就醫配合抗組織胺或類固醇治療,並盡量勿抓患部,否則容易再感染細菌,可以冰敷緩解搔癢感與減少紅腫發炎的可能。容易過敏的患者,平時也要注意飲食,尤其應避免食用帶殼海鮮、酒精或刺激性的食品。

何醫師並提醒,出遊時應先做好預防準備,穿著薄長袖長褲,或適量使用防蚊驅蟲產品,避免吸引蚊蟲上身,春遊賞花才不至敗興而歸,同時避免留下斑痕。

---------------下一則--------------- 
過敏性皮膚炎 保養品惹禍-中華醫藥網1020424《2013/04/23 15:38》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我整個臉突然又紅又腫,癢死了怎麼辦!」成大醫院皮膚部近來常有愛美患者求診,當醫師揭曉謎底是保養品導致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病人很不信服,因為新用的美顏製品可都是名牌或高價。

成醫皮膚部指出,上述的情景其實每天都在門診上演,隨著保養品的迅速發展,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遇到擦保養品導致皮膚出現狀況而求診,這類愛美的患者大都是上網看網友評價,或電視節目、雜誌、購物台的推薦就心動,未必促銷降價就趕緊搶購。

另讓患者不服氣的是,這些新用的保養品通常是好久以前的事,有人常抱怨已用了 2星期。成醫指出,只要當初卸妝不徹底或新保養品塗抹過多、過深, 2個月內所使用過的新保養品都照常會惹禍。

很多人有保養品愈貴愈好的迷思,以為天然的或植物萃取也愈不會過敏。醫師解釋說,皮膚會不會對保養品過敏,與產品的價格無關,而是與個人體質有關;別人擦沒事,不見得自己也沒問題。所以應使用成分單純的保養品,否則每多 1種成分,就多 1個過敏的機會。

皮膚科醫師建議選購新保養品一定要先試用,最好是連續擦個幾天,觀察是否有刺激性或過敏反應才購買,若本身是敏感性肌膚,更要選擇成分較單純,沒有香料及防腐劑的保養品。

如果民眾擦了某保養品後出現紅腫、癢或刺痛的情況時,須先停用並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查明是否是因本身的脂漏性皮膚炎、玫瑰斑正在發作,而加重保養品對膚質的刺激。

患者若被查明是過敏性的接觸性皮膚炎,醫師實施「貼膚檢驗」,即可找出過敏原,最常見的過敏原是香料及防腐劑,患者以後就絕對不可再使用含有這類成分的保養品。

---------------下一則--------------- 
頻繁用3C 小心老花提前報到-中華醫藥網1020424《2013/04/23 19:06》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 3C產品用量激增,使老花眼提早報到,眼科門診顯示,有 8成民眾有老花焦慮感。醫師建議,使用濾光鏡避免手機、電腦等光害,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才是延緩老花的不二法門。

現代人藉助醫學美容,凍齡有術,卻藏不住眼睛的老化,根據大學眼科門診經驗指出,有 6成以上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老花,更有高達約 8成的民眾在提及老 花時,會覺得有焦慮感,像看不清手機、菜單,還有開會看投影螢幕與寫筆記的遠近視力調節不易,會導致老花族挫折感加深,顯得焦慮憂愁。

名主持人吳淡如坦言,近 2年來面對手機、大字報與腳本時,閱讀越來越吃力,尤其當氣候乾燥時,更加劇乾眼症狀,更讓視力下降得更嚴重,一度以為是有白內障。

就醫檢查發現是老花眼來襲時,也有焦慮的感覺,「真的很不想承認已經到了老花的年齡,讓我感到相當焦慮與煩躁。」

為解決老花的困擾,曾動過近視雷射矯正的吳淡如,也決定接受雷射視力矯正,同時消除近視與散光,「隔天我就正常錄音、錄影,再也不用怕晚上開車出門!」

眼科醫師林丕容表示,老花族群因為年近 40、荷爾蒙改變,或是長期配隱形眼鏡,使角膜表皮老化,因此需要量身訂做老花視力矯正。但需先經過 18項嚴謹的術前檢測,也會試戴模擬鏡片,若檢查或試戴不合格者,都不建議施作老花近視雷射手術。

對於尚未老花的民眾,林丕容也提醒要及早護眼,建議可使用濾光鏡片或相關螢幕濾鏡避免手機、電腦等紫外線、高能量藍光的傷害,打電腦、閱讀書報時每 30 分鐘休息 5分鐘,平時也可多食用含β胡蘿蔔、葉黃素、山桑子等有益眼睛健康的食品,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才是延緩老花的不二法門。

---------------下一則--------------- 
視力保健-年逾50歲 7萬人有眼中風危險2013-04-25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視網膜血管阻塞俗稱「眼中風」,好發在50至70歲中老年人,隨年齡增長盛行率也逐步增加,若未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視力,恐有失明之虞。醫師提醒,要預防眼中風,年輕時就要做好三高控制,少喝含糖飲料、少油炸,更要避免熬夜。

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楊昌叔表示,台灣50歲以上中老年人估計約有7萬人有眼中風問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青光眼是常見的危險因子,若嚴重黃斑部水腫,視物影像出現暗影,更會影響視野的立體感及距離感。

楊昌叔指出,目前黃斑部傳統治療係在發病後3個月內可採保守性內科服藥治療,控制潛在高血壓、高血脂等內科危險因子及青光眼,若視力仍不佳,可考慮視網膜局部雷射光凝固術,但3年後仍有4成病患視力不到0.5。

楊昌叔昨發表最新視網膜靜脈阻塞療法,透過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在眼球玻璃體,透過抑制造成血管滲漏、黃斑部水腫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有效減少黃斑部水腫,改善並維持眼中風患者視力,若合併使用筋膜下類固醇注射或緩慢是放眼內類固醇植入物在頑固型病人身上,也發現有加乘效果,可延長疾病緩解期。

要避免黃斑部疾病,台北榮總視網膜科主任陳世真建議,65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患者、600度以上高度近視及三高患者,一年應接受一次視網膜眼底檢查。

楊昌叔也提醒,要避免眼中風上身,平時應避免熬夜,連續坐一小時就起身運動,避免血管栓塞,若突然視力模糊或局部視野變暗,應把握黃金時間立即就醫,避免眼中風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下一則--------------- 
老師、銷售員、歌手過度發聲 最易倒嗓【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那些職業最容易倒嗓?醫學統計發現,老師、銷售員、客服人員和演藝歌手最容易嗓音崩壞。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集結過去三年、2000多個嗓音障礙的案例統計發 現,三大倒嗓職業分別為老師(39%)、業務行銷人員(18%)、客服人員占 (17%)。常需要放聲高歌、念台詞的演員歌手藝人主持人占7%。

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王棨德表示,大多數倒嗓桑患者是因為過度使用而使得喉嚨長繭和喉嚨息肉為多,若不能及時休息與治療,將對嗓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天籟美聲成了鴨子音,得不償失。

一般來說,連續講話使用聲帶超過20分鐘以上,聲帶就會輕微水腫。老師們一堂課至少40分鐘,除連續授課講不停,有時還得高八度的指導學生,容易出現職業傷害;許多歌手開完演唱會,或者主持人錄影後喉嚨不舒服,前來看診,都是因為嗓音過度使用。

調查也發現,女性倒嗓患者比男性多兩倍。王棨德解釋,女生聲音原本就高八度,加上聲帶比較薄、玻尿酸比例含量低,難以承受喉嚨發生帶來的振動。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趙品植表示,老師授課音量約50至60分貝,賣場叫賣聲約70 至80分貝,這樣的音量就會造成喉嚨受傷。【2013/04/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護嗓祕方多 喝溫水最好【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電視廣告中,孟姜女哭倒長城吃喉糖保養喉嚨,醫師表示,不論是澎大海、梨汁、喉糖或其他中草藥飲品都有生津濕潤效果,舒緩局部有痰、喉嚨疼痛等不適症狀,但最好的護嗓方式仍是多喝溫開水來潤喉,護嗓效果最好。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澎大海、牛蒡子都可有效消除聲帶水腫,按壓大拇指指甲根外緣的少商穴,也有助開嗓。

王棨德提醒,最近歌唱節目很風行,帶動了民眾唱歌風氣,不少民眾為了學習歌手高亢、爆發等各式技巧,增加喉嚨疲勞。他表示,歌手美聲超過五成是天生的,技巧應該透過正規學習,硬要比照職業歌手飆高音,會適得其反。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趙品植表示,唱歌時,不要飲酒,少吃炸的、辣的、口味重鹹的食物,咖啡與濃茶最好避免,因為咖啡因具興奮效果,將使咽喉乾燥,不利於發聲。【2013/04/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乳房自我檢查 發現硬塊別驚慌-中華醫藥網1020422《2013/04/21 19:14》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早期發現、治療是乳癌防治的最好辦法,醫師提醒,每一位女性都應該定期自我檢查乳房,以及定期接受乳房篩檢,發現硬塊勿驚慌,應立即請教乳房專科醫師,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許多女性意外觸摸到乳房硬塊時,心裡難免會感到驚慌,甚至馬上聯想到乳癌。康聯診所張容蓉醫師指出,發現乳房有腫痛或硬塊,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

張容蓉表示,其實乳房硬塊有 90%是屬良性的纖維囊性疾病和纖維腺瘤,只有 10%屬惡性,其中惡性腫塊瘤比較硬。如果時間剛好遇上月經來的前一週,有些女性朋友的硬塊也會變大。值得注意的是,停經婦女胸部發現新的硬塊,就必須特別注意,這通常代表不好的徵兆。

張容蓉也提供自我檢查乳房硬塊的小撇步指出,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時,請先保持冷靜,依據判斷原則做第一步的判斷。

首先是仔細觸摸分辨,硬塊是米粒狀或塊狀?觸摸時是否會痛?這種現象是否以前發生過?在月經週期結束後是否跟著消失 ?

如果檢查的結果,是最近才發現的硬塊,形狀屬於塊狀、輕觸不會痛,而且在月經週期後仍未消失,那就需要進一步到乳房外科門診,交由專業醫師做詳細的檢查,確認腫瘤屬於良性或是惡性。早期乳癌病人不需將乳房整個切除,可採取乳房保留手術。

---------------下一則--------------- 
少女罹罕見病 「老皮嫩肉」皮屑掉不停【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情竇初開的17歲少女,初與男友牽小手,但手上老皮死屑卻不斷剝落,實在很糗,到醫院求診才發現,少女得的是尋常性魚鱗癬。醫師表示,魚鱗癬是一種沒有傳染力的遺傳疾病,這名小女生從小掌紋很深,手掌、腳掌全都是乾粗的厚繭,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其實透過果酸、A酸等藥物可以改善,不用自卑逃避正常社交生活。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徐嘉琪表示,這名少女很怕別人盯著她的手看,其實她連小腿也是粗粗乾乾的,雖然是愛美的青春期,卻連短褲、裙子都沒穿過。

尋常性魚鱗癬是遺傳性疾病,好發比率300分之一,通常患者的父母、兄弟姊妹也會有,但大多症狀不是太過嚴重,因此許多患者會放著不管,沒有積極就醫。

徐嘉琪說,尋常性魚鱗癬是體內缺乏微絲蛋白,這是一種皮膚屏障的蛋白質,因為皮膚缺乏屏障,造成增生角質、形成皮屑。這群患者九成有毛孔角化症狀,通常出生1至2歲的小嬰兒就有明顯症狀,皮膚乾、粗、有皮屑;到了青少年時期,皮膚還會出現一顆一顆的粉刺突起物,且會合併濕疹、冬季癢、富貴手、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

醫師建議,患者平時保養首重保濕,不要洗過久熱水澡,也不應過度搓揉,洗完要擦不含香精的保濕乳液。局部角化嚴重患者,可使用15%至20%果酸乳液,嚴重角化也可使用A酸改善,約可減輕七成症狀。【2013/04/23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
少女手粗掌紋深 原來罹尋常性魚鱗癬-中華醫藥網1020424《2013/04/23 20:19》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掌紋過深、粗手粗腳,常過敏、長濕疹,可能是「尋常性魚鱗癬」作祟,醫師表示,這是遺傳問題,不會傳染,但建議終身做好皮膚保濕,以免衍生其他皮膚疾病。

17歲的陳姓少女,雖很少做家事,但因為從小掌紋過深,不管多費力保養,雙手總是乾乾粗粗的,且腳後跟也是堆滿厚繭,小腿還有細紋或脫屑,讓她很自慚形穢,連跟男友初次牽手,也要克服心理障礙,更遑論在夏天穿露腳跟的涼鞋或短褲、裙裝。

經過就醫診斷,發現原來是尋常性魚鱗癬作祟,主要是角質層關鍵蛋白缺損,造成角質層功能比較不健全,導致粗手粗腳,且皮膚較乾。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徐嘉琪表示,尋常性魚鱗癬是因為皮膚角化異常,造成全身或局部脫屑,且容易合併過敏體質,是一種約 1/300的顯性遺傳疾病,直系和旁系親屬都容易有相同的疾病,只是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在嬰兒 1~2歲時就可看出端倪。

臨床症狀可以從非常微量到明顯的角質增生,而患者的手、腳的掌紋很深是其特徵,全身皮膚乾燥有小細紋,特別是在四肢的末端有粗粗灰灰的角質堆積。

不過,徐嘉琪指出,魚鱗癬並不會傳染,不必對於這類疾病抱持害怕或遠離的態度。但尋常性魚鱗癬常合併有皮膚炎的問題,臨床上大約有 1/3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同時有尋常性魚鱗癬的問題,在這群病人甚至有 90%會有毛孔角化的表現。

角質層功能就是保溼,所以徐嘉琪表示,尋常性魚鱗癬患者要特別注意皮膚的保濕,洗手或沐浴後要擦上保濕乳液或乳霜,洗熱水澡不要過久,最好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清潔產品,也不要過度搓揉皮屑,如果症狀嚴重者,建議除了腋下和胯下之外,不要使用沐浴乳。

若局部角化較為嚴重的部位,可使用 15~20%的果酸或尿囊素乳液,但徐嘉琪表示,果酸乳液有皮膚適應問題,剛使用時須注意患部可能產生輕微濕疹的反應,如果想改善粗厚的角質堆積,可以使用外用 A酸化學性去角質產品。

此外,徐嘉琪提醒,這尋常性魚鱗癬患者較不容易流汗,在夏天要注意中暑的問題,水分的補充很重要。

---------------下一則--------------- 
雙腳抽痛、麻 不寧腿症作怪-中華醫藥網1020425《2013/04/24 18:41》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雙腳偶爾抽痛、麻,休息後就會舒緩,或半夜睡覺時雙腿感覺像針在扎不得好眠,可能罹患「不寧腿症候群」;醫師提醒,不寧腿症候群的確切病因不明,但常合併缺鐵性貧血、尿毒症、或周邊神經病變等。

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鄧浩文表示,曾收治一名 50歲男子,沒有抽菸喝酒及特殊病史、也無服用藥物,但他的腿偶爾會痛麻、不舒服。一開始不以為意,隨著劇痛範圍越來越大甚至擴散成面狀,他花了 4天跑遍北部大醫院骨科、神經科等,但止痛藥無效,求助中醫針灸,反而越針越痛。

鄧浩文指出,這名男子白天活動時,腿比較不痛,但一痛起來,根據醫院的疼痛評估,疼痛指數高達 10分,相當於生產時的痛,且沒有特定痛點。患者除了痛外,並沒有合併肢體麻木、無力、冰冷、或外傷等。

經神經學檢查發現,左小腿無腫脹、壓痛、觸痛、發紺、冰冷或起紅疹,血液檢查也無異常,診斷罹患「不寧腿症候群」。

經治療,左小腿疼痛 3到 4天內好轉 5成, 2個星期疼痛感已近消失,睡眠品質也大幅提升。
鄧浩文指出,造成不寧腿症候群的確切原因不明,建議可定期健康檢查,以早發現早治療。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嘴破太久不處理 當心變口腔癌【聯合報╱記者張裕珍�頭份報導】

飯後習慣叼牙籤可能罹患口腔癌?有網友在臉書貼文吸引近萬人轉貼,苗栗縣為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烱堃認為,牙籤、假牙雖對口腔慢性刺激,但不是罹癌關鍵,要注意如果嘴破不處理延誤就醫,有可能病變成口腔癌。

衛生署統計,口腔癌好發在25至44歲的青壯年男性,嚼食檳榔為國人罹患口腔癌的主因,每10名患者就有1名有吃檳榔習慣,若再加上抽菸、喝酒,罹患口腔癌機率更是倍增。

最近有網友臉書貼文指出,有同事不抽菸也不吃檳榔,因飯後習慣叼根牙籤,因口腔破皮、潰爛治不好,最後竟罹患口腔癌末期、病逝,引起網友關注。

林烱堃指出,牙籤與口腔癌沒有直接關係,但牙籤與假牙等對口腔都是慢性刺激物,如果口腔黏膜產生病變、潰爛,超過兩周不處理,這些慢性刺激物也還存在,加上體質影響,確實有可能轉變成口腔癌,但不是絕對。

他說,行醫30年不曾遇過叼牙籤而罹癌病例,但去年底一名八旬老嫗雖不菸不酒,但口腔黏膜發生病變,加上假牙長期磨擦,拖了半年不敢求醫,直到假牙戴不住才就醫,已是口腔癌末期。

為恭醫院牙科醫師周公亮指出,牙籤和劣質假牙對口腔是持續且不當的刺激物,雖不是絕對會罹癌,但若加上工作壓力、遺傳或體質等因素,確實比一般人容易罹癌,口腔內若有破皮,通常7到10天內會痊癒,若超過兩到三周,要盡速求醫。【2013/04/22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中風患 失智風險增7倍-中華醫藥網1020420《2013/04/19 20:11》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症協會做的一項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曾經中風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 7倍,糖尿病患者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 1.8倍。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表示,經過調查並隨機抽樣國內 65歲以上老人,一共訪查 2萬 8600戶以及 8337份調查。結果發現,失智者罹病率隨年齡而增加,與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等都有關係,不識字者患失智症風險是受教育者的 2倍,若有喝茶、喝咖啡或運動,參與社交活動則可降低罹病風險。。

失智症與慢性病也可能有關,孫瑜說,調查顯示,曾中風者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 7倍、有糖尿病與肺部疾病者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 1.8倍,而且糖尿病患不論本身有沒有接受治療,失智風險都會增加,主要是因為糖尿病會造成腦部加速退化有關。

---------------下一則--------------- 
有腦中風病史 易罹患失智症-自由時報1020420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

哪些疾病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調查發現,曾罹患糖尿病與肺部疾病者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8倍;曾中風者更高達7倍。

台灣失智症協會與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昨公布台灣失智症盛行率現況報告,新北市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醫師說,病史相關性調查發現,罹患糖尿病、肺部疾病及中風者,有較高的風險。

調查也發現,高血脂患者的失智症比例較低,可能與高血脂患者大多接受降血脂藥物治療有關,過去實驗已證實降血脂藥物對失智症有預防效果,但糖尿病患者不論是否接受治療,失智風險依舊高,可能與糖尿病疾病本身的病理機制,造成腦部加速退化有關。

另 外,社經狀態、生活習慣及病史調查也發現,失智者的罹病率除了隨年齡增加外,與是否受教育也有關聯性,不識字的受訪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受教育者的2倍。 受訪者如果有喝茶或喝咖啡的習慣,或有規律的運動或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罹患率也偏低。經由生活、飲食等控制,同樣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達到預防的效果

3年前發現罹患失智症的嚴劍琴博士退休後,持續維持運動、旅遊、和朋友聚會,從確診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夫妻兩人攜手支持,和她結婚36年的張先生一路陪伴、自稱是嚴博士最好的秘書。

嚴劍琴說:「我是學數學、學電腦的人,完全不了解大腦。不知道為什麼會得到失智症……?」她鼓勵所有失智症朋友,克服這疾病就是要讓自己正常生活、每天都過得快樂。

台灣失智症協會指出,全台目前有20萬失智人口,其中9成都是65歲以上老人;針對全台65歲以上老人進行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罹患失智症比例為8.14%,85歲以上罹患失智症比例達24.68%。

《健康小叮嚀》五多預防失智症
◎多動腦
閱讀、寫作、園藝、唱歌、打麻將等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多運動
每週規律從事3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包括走路、爬山或有氧運動。
◎多社交
從事公益、社區、宗教活動或當志工等,多與人群接觸。
◎多保健
避免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上身。
◎多吃好物
建議採地中海飲食,也就是多吃蔬果、豆類、堅果、穀物及深海魚類,並以橄欖油烹調或涼拌。
(整理︰記者楊久瑩)

---------------下一則--------------- 
精神情緒-春天好發桃花癲 性情大變花錢如水2013-04-24中國時報 陳世宗�台中報導

「莫非桃花舞春風?」季節交替時是精神疾病好發高峰,春天易出現俗稱「桃花癲」躁鬱症。一名26歲吳姓女病患,結婚近4年還沒有小孩,近半個月個性大轉變,從內向安靜轉變成高談闊論、打扮花枝招展,夜夜向丈夫尋歡,丈夫趕緊將她送醫。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黃尚堅說,吳姓女子17歲時曾罹患過憂鬱症,治療後已未曾再發病,迄今只有在月經前出現經前不悅症,平常內向不愛講話,且穿著樸素簡單、勤儉持家。

吳女在半個月內,突然變得很愛說話,有許多的想法與計畫,與男性接觸時特別興奮又多話,性需求變高,且愛打扮穿著豔麗性感,常常花錢亂買東西,一星期內花掉好幾萬元,丈夫感到妻子行為太過異常,且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因而帶她就醫。

經黃尚堅醫師看診後,確定她是俗稱「桃花癲」的躁鬱症發作,在持續用藥治療後,病情已穩定改善。黃尚堅表示,吳女說她在發病前就開始計畫懷孕,用藥部分特別小心,不使用傳統情緒穩定劑,改用懷孕安全性較高的抗精神病藥物。

黃尚堅指出,由於「桃花癲」一詞易造成社會負面觀感,也造成病患抗拒就醫,目前已較少使用。躁鬱症患者有2至3成病人會在季節交替時發病,患者的言行完全被大腦異常變化所主導,做出與平常個性截然不同的行為。

民眾如發現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時,要適時關心並協助到心身科門診進行評估;只要正確治療,多數躁鬱症患者都能獲得改善。想要懷孕或已懷孕的躁鬱症患者也可經由與醫師討論來選擇較安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