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6月12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吃多少�甜度≠糖度 別用口感決定份量【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吃水果對身體好,但如果把水果當飯吃,過量了反而增加身體負擔。「吃蔬果有益身體健康」人人皆知,但到底吃多少才剛剛好?

飲食均衡是擁有健康身體的關鍵。董氏基金會營養部主任許惠玉說,一般人總說蔬菜水果要多吃,但這句話其實只對了一半。每天吃水果之餘,份量拿捏也很重要。可不能無限制地吃,吃太多熱量超標,也是會胖的。

每天二至四份 用容量計算
每人每天最剛好的水果份量是二至四份,最好選擇不同水果搭配著吃,才能吸收各式水果的優點。資深營養師黃翠華解釋,依照衛生福利部食物分析的定義,只要含有15公克醣類的食物就算「一份」,而一份水果的平均熱量約為60大卡。

不過一般民眾可能難以從醣類份量判斷「一份」有多少。許惠玉說,一般人的算法其實很簡單,一份約等於人的拳頭大小,若放在飯碗裡,視覺上約三分之二碗,算容量的話就是半碗。

甜度不同 升糖影響卻一樣
此外,選當季、在地的水果最好,品質好又便宜。近日正是芭樂、番茄和鳳梨盛產的季節,黃翠華說,水果一定要買當季的並趁新鮮吃,而且要現切現吃,否則接觸光線與空氣後,維生素C易被破壞,屆時再吃就可惜了。

另外,許惠玉強調,千萬別用口感去衡量水果應吃多少,因為「糖度」及「甜度」完全是兩碼子事。1公克的醣類能產生4大卡的熱量,但不同的醣卻有不同的口感與甜度。舉例來說,糖度相同的情況下,麥芽糖的甜度是50,蔗糖的甜度約為100,果糖卻是170,但三者對血糖的影響卻是一樣的。

簡單來說,每種水果所含的醣類不同,不能因某種水果吃起來沒那麼甜,就卯起來吃,還是要一份一份計算,以免醣類攝取超標。

慢性病患吃水果指南
上述的水果攝取大原則適用於多數民眾,但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與孕婦則有些額外的注意事項。

1.糖尿病患 兩份要分開吃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水果很甜,所以我不能吃水果」的迷思。黃翠華說,糖尿病患者其實與一般人無異,每天應吃兩份水果。唯一差別在於這兩份「一定要分開吃」,假如同時吃下二至三份,醣類一下子攝取太多,血糖立刻飆升就不妙了。因此就算水果不甜,也不能多吃。

孕婦通常沒有特別的水果禁忌,但黃翠華說,如果孕婦被檢查出妊娠醣類耐受異常,就應比照糖尿病患者辦理,一天仍可吃兩份,但要分開。

2.高血脂者 最怕果糖變脂肪
三酸甘油脂較高的人也應控制水果總量,每日的兩份也要分開吃,否則果糖會轉變成脂肪堆積在體內。

3.腎臟病患者 階段禁忌不同
腎臟病患者的水果禁忌最多,腎功能不良或尿毒症患者尤其需嚴格限制水果攝取。黃翠華解釋,許多病患難以代謝鉀,吃進體內又不好排出體外。像是香蕉或能一瓣瓣剝下來的柑橘類如橘子、柳丁,含鉀量都較高,不建議吃太多。

不過許惠玉說,腎臟病有很多階段,每階段有不同的飲食須知,還是應以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為準。

這些水果,多少算一份?
●香蕉�半條
●釋迦�半顆
●葡萄柚�四分之三個
●水梨�四分之三個
●鳳梨�八分之一個
●蓮霧�2顆
●葡萄�13顆
●龍眼�13顆
●草莓�16顆
●小番茄�23顆
諮詢�資深營養師黃翠華、董氏基金會
製表�鄭涵文【2014/06/0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如何買�當季盛產+蟲鳥認證 雙重保障【聯合報╱記者段鴻裕�報導】

碩大又艷麗的水果,讓人食指大動,也讓人心裡怕怕,怕的是農藥殘留。長得碩大肥美的水果,一定有使用農藥化肥嗎?有蟲孔鳥食的痕跡,一定安全嗎?

當季當令 較無搶收問題
花蓮市農會推廣股長柯惠娟說,要避免水果農藥殘留,最好的方法,就是「購買當季、當令的水果」。

柯惠娟說,當季、當令的水果不只最新鮮,最重要的,就是因為當季、當令的水果正逢「盛產期」,產量大、市場充盈,農民一般不會因為「搶收」而使用過量的肥料或用藥,也不會為了搶著上市而讓還未消退的藥物或用藥期限未過的水果上市。

以貌取果 風險自然較高
柯惠娟說,不論進口或國內本產的水果,不要只挑選「好看」的水果,「以貌取人」的標準容易發生失誤,對水果而言也是一樣。

至於有些本地生產、強調有機的水果,常會出現被蟲鳥食用之後的「殘破賣相」,她說,只要對生產者信得過,這些被蟲咬的痕跡,至少證明「已有蟲鳥確認『安全無毒』」。

選擇品牌 採買分散風險
她建議,民眾購買水果,最好跟「有品牌」、「信得過」的攤商採買;如果沒有信得過的固定來源,不妨向不同市場、攤商採買,「分散風險,是自我保障的基本原則」。

柯惠娟說,在政府和民眾的要求下,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愈來愈重視,所以,一般民眾購買水果,可以先朝「品牌」考量,例如有政府吉園圃認證、有機認證,不論用藥、採收甚至水果品質,都有基本保障。

進口水果 過程難掛保證
進口水果要花不少時間運輸,不論海運或陸運,運輸時間都曠日費時,這些水果是否安全、是否美味,誰能保證?甚至有些貿易商或農民為了保存進口的水果,而必須使用肥料或藥物,這些過程,一般人都難以了解。因此,柯惠娟建議,最好還是以當令、當季的水果為主。

不過,花蓮市也有水果商販說,進口水果的品質要求很嚴格,如櫻桃、葡萄,都只能當季運送,「有沒有當季當令,消費者都很清楚」,甚至沒有趕上當季銷售就失去消費市場。因此,有些「名牌進口水果」為符合當令、當季的需求來台,不只要符合國內檢疫的標準,也會自行探取嚴格的檢驗,「至少對消費者也是保障。」

果皮雖營養 卻潛藏危機
吃水果到底要不要削皮?有人說連皮吃比較營養,但另一方面農藥也可能跟著下肚。柯惠娟說,不論是否要削皮,「食用前,一定要以大量清水沖洗,我通常用清水沖洗後,再削皮食用。」

柯惠娟說,水果削皮前,以清水沖洗,基本上,如果還有一點點農藥殘留,也因水的溶解性而讓殘留量大為減少,削皮後吃得更安心。另外,有些水果雖然強調連皮吃比較營養,但除非確認水果的來源安全無虞,否則削皮吃還是比較安全。

至於有一點「爛」的水果,柯惠娟建議最好不要買。她說,吃當令或當季水果,比較不會有外表「一點點腐爛」的問題,不要為了省錢而有健康疑慮。

去除農藥四大法寶
花蓮縣衛生局提供四種蔬果去除農藥殘留的方法,一是去皮、二是水沖及水洗、三是烹煮、四是儲存。

1.去皮:可以去除殘留在蔬果表面上的農藥。如黃瓜、胡蘿蔔、南瓜、葡萄、柑橘、芒果、香蕉、木瓜等最好用水清洗後再剝皮食用,以避免水果表面上之農藥汙染果肉。

2.水沖:以不斷流動的清水洗滌蔬果,藉水的清洗及稀釋能力,可把殘留在蔬果表面的農藥去除。像是葡萄、櫻桃、草莓、桃子、蘋果、番茄等,可利用軟毛刷配合不斷流動的清水清洗。

3.烹煮:烹煮加熱也可以使農藥分解,並使農藥溶入水中並隨水蒸氣蒸發,因此炒菜或煮菜湯時不要加蓋。烹煮時間愈久,溫度愈高,去除農藥殘留的效果越大。

4.儲存:有些蔬果因提前採收而含有高濃度農藥殘毒,放置在室溫下有助於殘毒分解,對一些易保存的蔬果如冬瓜、番薯等不易腐爛的種類,一般應存放10至15天以上。放置在冰箱是無效的,因為低溫會抑制果菜中酵素分解作用。
鹽巴洗、浸泡 去農藥無效

一般人的迷思,用鹽巴洗蔬果到底正不正確?衛生局提醒,使用清潔劑、鹽水或長時間浸泡在清水中,對清除殘留農藥是無效的。以鹽水浸泡,不但無法洗淨,且可能食入過量的鈉,而一般食品洗潔劑,也僅能去除水果表面油脂及灰塵,仍需要流水沖洗,洗去清潔劑及可能的農藥,以自來水沖洗10-15分鐘是最佳的方式。(記者徐庭揚)【2014/06/0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何時吃�胃不好飯後吃 想減肥飯前墊胃【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報導】

「老闆,西瓜甜不甜?」這是多數人買水果的第一要件。

但健康意識抬頭,最近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修正改良水果的思維,要打破「甜就是好」的觀念, 讓水果回歸健康、原味。
水果不是多吃就好,從吃水果的時間、份量、安全、營養密碼,今天一次讓你知道。

西瓜給人的感覺,說穿了,只是痛快兩字,汁水淋漓的痛快。陳幸蕙對西瓜形容貼切,但這種醍醐灌頂滋味,卻只有夏天才能享受。

何時吃 消化酵素都用得到
這也是造物者特殊的安排,在對的時間吃對的水果,也就是台語所說的「對時」,這正是水果的時間密碼;水果應該飯前吃或飯後吃?應該大口咬還是切丁細嚼慢嚥?其實只要「痛快」有何不可?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水果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吃,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她說,像水果這般固體食物從吃下肚到小腸消化,大約耗時兩小時,飯前或飯後吃水果,其實人體都還可以利用得到水果的消化酵素。

飯前或飯後 各取所需
1.飯後吃 比較不刺激胃
不過,如果本身容易胃痛,飯後吃水果的效益恐怕仍大於飯前。「飯後吃水果幫助消化,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口中的道理,指的是胃不好的人空腹吃水果容易胃痛,尤其是鳳梨、奇異果、李子這些酸度較高的水果,會刺激胃酸分泌,空腹吃容易傷胃。

2.飯後吃 維生素A易吸收
張斯蘭也表示,像木瓜、芒果這類維生素A含量高的水果,也需要油脂來幫助維生素吸收,因此飯後吃水果還是有好處的。

3.飯前吃 抑制正餐攝取量
對於那些想減重的民眾,李婉萍建議,可以透過餐前水果的飽足感,降低正餐的攝取量。

因此雖然水果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但有特殊需求的民眾,可以各自選擇飯後或飯前吃水果。

水果混著吃 沒有特殊禁忌
一般來說,水果當中除了富含水分與維生素外,還有多種植化素,類黃酮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植物雌激素與有機硫五大類植化素,除了有機硫外,其他四項幾乎都可在水果中發現蹤跡。

張斯蘭建議,水果越多樣越好,不同水果混著吃除了影響味覺外,其實沒有特殊禁忌。李婉萍也表示,水果本身酸甜不會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只能說某些民眾不適合吃某些水果。

的確,蔬果經常充當盤中裝飾的食材,正是因為蔬果具有五顏六色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應用在吃這個字上,也剛好符合,吃水果就是要顏色越豐富越多樣越好。

盛夏水果甜 過敏反應也多
但張斯蘭也提醒,糖尿病患者不適合攝取大量高果糖的水果,可以搭配一些酸度較高的水果減少攝取量;另外,夏季盛產的水果包含芒果、荔枝,坊間一直流傳有吃多容易上火的說法,雖然營養學中無法證實,但這類水果確實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張斯蘭表示,糖分本來就容易造成發炎反應,水果又是高糖分的食物,對於本身有過敏體質的人,例如異位性皮膚炎,確實容易導致過敏反應。

李婉萍也提醒,類似芒果、木瓜這種含有豐富β胡蘿蔔素的水果,吃太多也容易造成皮膚變黃,也就是胡蘿蔔素皮膚沉澱。

吃對時最重要:
過熟 營養流失快
半熟 營養沒到位
水果要吃得痛快,不外乎「對時」,尤其台灣雖然地處亞熱帶,但拜兩、三千公尺高山所賜,也能栽種溫帶水果;天時地利人和,讓台灣一年四季幾乎都是水果產季。

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柳橙、冬天的草莓、春天的蓮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的香蕉、番茄,吃水果要吃得痛快,對台灣人而言似乎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越成熟的水果,果糖含量愈高,而營養素流失愈快;但不成熟的水果,營養成分還沒到位,也不好消化。張斯蘭表示,過熟的水果不會產生毒素,但是有發霉問題,仍建議吃當季水果鮮度甜度最適中。【2014/06/0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怎麼吃�切塊冷藏放隔夜 水果營養剩一半【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報導】

水果顏色跟營養素有關嗎?如果想達到飲食均衡,是否每天要吃不同顏色的水果?而水果又該如何保鮮,才不會讓營養流失?

水果顏色與營養 未必相對應
台南市奇美醫院營養師賀智瑢表示,蔬果有著五顏六色,也有著各式各樣的營養,國外有所謂的「彩虹飲食」,建議每天食物中要吃到紅、橙、藍、綠、紫、黑、白等顏色的食物,而其中多數都在大自然的蔬果中。

像是紅色的番茄含有13種維他命及17種礦物質,更含有大量的番茄紅素,其中抗氧化劑有助於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從而減少血栓、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而火龍果肉富含一般蔬果較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炎熱夏日的美白食品。

據研究報告指出,除番茄紅素、β胡蘿葡素容易顯現出「紅、橘與黃」的顏色之外,其他營養元素並不容易透過水果外皮的顏色判斷出來,唯一能確定的是,水果中蘊藏著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各種營養。

維生素C誰最多 釋迦贏奇異果
賀智瑢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維生素C是國人最常服用的第三種營養補充品,僅次於綜合維生素及維生素E。每人一日攝取的維生素C九成以上來自蔬果,且「食物愈新鮮含量愈高」,可降低體內因疾病產生的氧化傷害。

所有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釋迦,每100公克就含有99毫克的維他命C,比常見的奇異果、柚子等高C水果都略勝一籌,半個釋迦大約可提供60毫克的維生素C,足夠成人一天的建議攝取量。

膳食纖維控制血脂 黑棗最多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水溶性纖維素能吸附水分,維持腸道好菌,比起非水溶性纖維素更能降低膽固醇、抑制血糖上升,水果中,黑棗每100公克就含有10.8克,排名第一;其次是人參果、紅棗、百香果、土芭樂、仙桃、柿子、石榴、榴槤與金棗。

非水溶性纖維一般來說纖維比較粗,絲絲分明,可以吸收水分,使大便體積增加,增加飽足感、預防便秘。而水果中非水溶性、水溶性纖維綜合含量最高的是桃子,每100公克就有18.8克。

水果的保存 你該注意
賀智瑢表示,不少人應該有過打開家裡冰箱,卻發現有果蠅的經驗,其實冰箱不是萬能,有些慢熟的水果也千萬不可放入冷藏。

1.水果買回來要立刻放冰箱嗎?
水果保鮮,「溫度」是最重要的關鍵。水果買回家後,盡早回復購買時的狀態,例如購買水果時若有些冰涼,就表示該品項已經冷藏,所以就要盡早放入冰箱;如果是在常溫下購買的水果,就要等到散熱、成熟後再冷藏。

2.哪些水果不建議放冰箱?
冰箱的低溫環境能延長水果保鮮期,但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冷藏。賀智瑢表示,有些水果會發生寒害(chilling injury),放置溫度不能太低,尤其香蕉、芒果、鳳梨等熱帶水果屬於此類;但也有水果適合放在較低溫的環境,像是蘋果、水蜜桃、核果、漿果與柑橘類等。

3.切好的水果隔天再吃,養分會流失嗎?
很多人會將水果先切好、放進冰箱冷藏,其實這樣水果內含的水溶性纖維、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C等營養會流失。以蘋果為例,洗乾淨後連著皮吃,營養素含量最高,若削皮、切塊、泡鹽水後冷藏,隔天拿出來吃進肚時,營養價值只剩下一半。

水果接觸空氣的面積愈多,營養素愈容易耗損,氧化後的水果不僅口感較差,且維生素C會大量流失,營養價值大打折扣。果汁也一定要新鮮現喝,才能保留原有水果的營養價值。【2014/06/0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8成上班族外食 高油鹽糖傷肝-中華醫藥網1030605《2014/06/04 19:12》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一份最新「礙肝大調查」顯示, 8成上班族靠外食填飽肚子,調查並顯示,工作時間越長,三餐外食比例越高。營養師指出,常見外食組合,恐怖指數前三名分別為:漢堡薯條配可樂、排骨便當配珍珠奶茶、鍋貼配豆漿。

該項調查於今年 5月 16日到 23日,針對全國 1,020名、 25歲以上正職上班族進行外食調查。

調查發現,超過 8成上班族平均有 1∼ 2餐靠外食解決,相較兩年前台灣營養基金會的數據近 7成,攀升近 1成。進一步比對每天皆攝取外食者,發現其每日同時三餐皆外食高達 6成;調查也發現上班族若工時延長 50%、三餐皆外食比例飆升 1.3倍。

若從工作類別分析,工程師、醫師、律師因工時最長、外食比例第一名,軍公教高居第二名,成為外食傷肝的高風險族群;傳統觀念以為軍公教人員作息較固定,反而成為身體健康保健盲點。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外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高油、高鹽、高糖及各種食品添加物,本次調查最令人憂心的是, 7成民眾已認知到外食對於心血管或腎臟可能造成負擔,卻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警覺到外食傷肝風險。

一般上班族常見的外食組合,恐怖指數前三名分別為:漢堡薯條配可樂、排骨便當配珍珠奶茶、鍋貼配豆漿,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排骨便當或手搖飲料等高油鹽糖、問題多多,時下最夯的現擠霜淇淋卻常被忽略,霜淇淋成分只有油跟糖,吃 1支等於喝下 2匙油、 6顆方糖。

程涵宇提醒,外食已經是上班族無法避免的趨勢,除了均衡飲食以外,更要維持規律的作息及適度的運動,避免工作過度勞累、抽菸、喝酒、熬夜等傷害肝臟,並且定期健康檢查。

---------------下一則--------------- 
外食注意!漢堡薯條+可樂 最傷身【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上班族外食比率高,國內一項調查發現,漢堡薯條加可樂、排骨便當加珍奶、鍋貼加豆漿,是排名前三名的影響健康「恐怖」外食組合。

這項調查依據油脂、糖與鹽分綜合評比各種外食;不僅義大利麵加酥皮濃湯、韓式炸雞加啤酒等美食入列,就連台灣國民小吃滷肉飯加魚丸湯、炒飯加貢丸湯也因為油脂含量高而榜上有名。

外食高油高糖,但針對近千名上班族的調查顯示,七成五上班族每周至少四天外食,且工作時間愈長,外食比率愈高。這項調查發現,醫師、律師等專業人員外食率最高,其次是公務人員,內勤與業務員則名列經常外食族的第三與第四名。

外食比率偏高也直接反應在腰圍上,統計顯示,半數上班族腰圍超過八十公分;根據國健署建議,男性腰圍應該低於九十公分,女性應低於八十公分。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外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高油、高鹽、高糖以及各種食品添加物;多數民眾都知道這些食物會對心血管造成負擔,但其實也會影響肝臟代謝。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除了肉類含有脂肪外,甜甜圈、蛋糕、冰淇淋、百頁豆腐也都含有高量脂肪,過量攝取容易造成脂肪肝。

最近商店掀起霜淇淋大戰。程涵宇說,霜淇淋成分只有油與糖,吃下一支就等於喝下兩匙油、六顆方糖,易腸胃不適,營養也不均衡。

程涵宇表示,外食已經是現代上班族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建議民眾外食應少碰肥肉、油酥類點心等高脂肪食物,改選少鹽少糖少油脂食品。

---------------下一則--------------- 
吃魚+運動 防腸癌復發2014/06/05【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大腸癌患者治癒後,更要多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大腸癌比較不會復發。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如果規律運動、適量吃點魚,可以幫助減少大腸癌復發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學醫學會年會。研究人員發現,大腸癌患者一星期吃魚份數若少於兩份,或一星期做中度運動少於六十分鐘,大腸癌復發風險就會增加兩倍以上。

研究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布萊斯林癌症中心研究員穆罕默德•沙克博士表示,雖然癌症患者可能比較虛弱,但希望透過這項研究鼓勵患者繼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沙克博士指出,當一個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很多人可能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而研究結果顯示,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可以幫助避免癌症復發。

在台灣,大約每五分四十秒,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在美國,一年約有十三萬五千名大腸癌新增病例。

這項研究含括美國、波瀾、越南與西歐等地共一千一百一十五名大腸癌患者,其中有一百八十八人經過治療後癌症再度復發。

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他們的飲食、運動習慣,並詢問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大腸癌患者一星期吃魚份數少於兩份,或一星期總運動時間少於一小時,大腸癌復發風險就會增加二點五倍。

研究人員認為,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或許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吃魚的人往往吃較少紅肉、加工肉品,因而有這樣的結果。身體發炎、肥胖都容易造成大腸癌。運動則可以減緩身體發炎反應,避免肥胖問題,進一步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

---------------下一則--------------- 
蔬果吃不夠 就會不快樂【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調查發現,全台每三人就有一人感覺不快樂,尤其每天攝取不到兩分水果的人,快樂感更低。

這分由董氏基金會發布的調查,在網路上抽樣一千零六十八位民眾,結果發現蔬果攝取量與快樂成正比;天天三蔬二果的族群,約有八成感到愉悅;蔬果攝取不足的族群,大約只有六成感到快樂。

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蔬果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讓人有精神振奮的感覺。

祝年豐說,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消耗的維生素C比平時多八倍,適量補充維生素C,有助穩定情緒。

祝年豐去年的小型試驗發現,蔬果可提升整體愉悅感。這項研究讓四十位民眾每天吃兩顆奇異果,在不改變其他飲食習慣,快樂感覺大約可以上升八個百分點。

儘管這並非大型試驗,但祝年豐表示,維生素C確實可以左右人類情緒,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有助於抗壓;除了奇異果外,他也建議葡萄柚、柳丁等水果,是天然的抗氧化劑。

不少民眾有服用營養補給品的習慣,祝年豐也提醒,市售補給品大多為單一成分,比不上天然水果有多種營養素,例如香蕉幾乎含所有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奇異果除維生素C,也富含葉酸。

但蔬果也非吃愈多愈健康。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提醒,水果吃太多,果糖在肝臟代謝成三酸甘油脂,也可能會變胖,到時候愉悅感可能不升反降。【2014/06/0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逾8成女性運動量不足-中華醫藥網1030605《2014/06/04 19:41》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台灣 8成以上女性運動量不足,尤其是 25∼ 44歲更高達近 9成,明顯危害健康;衛生福利部建議現代女性,天天快樂動,健康又樂活。

世衛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 150分鐘中等費力活動,每次運動時間至少持續 10分鐘。國衛院研究也發現,運動能健康又長壽,因為有運動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天運動 15分鐘(每週約 90分鐘)可減少 14%總死亡、 10%癌症死亡及 2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 3年壽命,充足的身體活動還能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風險,並幫助控制體重。

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 2013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利用電話訪問 18歲以上女性,有效樣本數 9,266人,顯示 8成以上( 84.5%)女性未達每週 150分鐘中度費力身體活動量。

以年齡層區分,未達每週建議運動量的百分比分別為: 18∼ 24歲( 82.8%)、 25∼ 34歲( 87.2%)、 35∼ 44歲( 89.4%)、 45∼ 54歲( 83.9%)、 55∼ 64歲及 65歲以上則為 80.5%及 81.3%;其中, 25∼ 34歲、 35∼ 44歲運動不足比率較高,約近 9成。

國健署表示,每天 30分鐘運動量可分段累積,例如每次 15分鐘分 2次,或是每次 10分鐘分 3次完成,像是上、下班走路 15分鐘,或抽空做健康操 15分鐘,或騎自行車購物 10分鐘、仰臥起坐與伏牆挺身 10分鐘等,效果與一次做完 30分鐘相同。

只要每天在生活中規律運動,不僅體力變好,可維持健康體重,肌膚看起來也會更年輕,國健署建議現代女性「動起來」,將運動落實於生活中,加上健康飲食來維持健康體重,預防及改善慢性疾病。

---------------下一則--------------- 
年輕女性肥胖族群偏頭痛多-中華醫藥網1030603《2014/06/02 19:49》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偏頭痛擾人,痛起來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 10%的女性及 5%的男性因偏頭痛所苦,年輕女性、肥胖族群偏頭痛多。

全台灣估計至少有 150萬偏頭痛患者,除導致失能、影響生活品質,降低社會生產力外,也與心血管、腦血管疾病有關。據估計,每年有 2.5%的偏頭痛患者會經歷偏頭痛轉化而變成慢性偏頭痛,即每個月有 15天以上頭痛,或需服藥緩解。

國內神經內科權威陳榮基醫師指出,偏頭痛( Migraine)是常見的神經血管性頭痛,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和遺傳有關,也可能和食物、緊張、精神疾病有關。

當外在或內在的頭痛誘發因子出現時,腦膜的三叉神經末稍會釋放出發炎物質,將疼痛訊號經由腦幹傳至大腦。與疼痛相關的神經核受到活化後,會將疼痛訊號放大,發作時常使人無法進行正常作息。嚴重者甚至可能腦部梗塞造成中風。

根據《神經學雜誌 Neurology》期刊的研究,在近 3,700多位平常就有陣發性偏頭痛的成年人,並測量 BMI的研究結果發現,體型比較肥胖者的偏頭痛次數和頻率,明顯高於一般人;而如果跟 BMI較低的瘦子比起來,偏頭痛的機率更多了 81%,等於是多了 8成。此外研究也發現, 50歲以下的女性,偏頭痛比較一般人高。

陳榮基解釋, 50歲以下的女性和胖子族群,偏頭痛的機率似乎比較一般人高,有一個說法是,身體裡面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種發炎物質,而年輕女性以及肥胖的人,體內擁有比較多的脂肪組織,發炎物質也相對增加了,也就是說, 50歲以下的女性族群與肥胖族群,容易和發炎現象有關的基因處於活躍的狀態。

---------------下一則--------------- 
蕁麻疹突襲 不一定食物引起【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專題報導】

45歲王小姐某天突然發疹子,疹子又紅、又腫,還發癢,讓她很難受,在路上顧不得形象,抓到破皮、出血;半夜被癢醒,甚至冬天也想冰敷,抽血檢驗過敏原卻一無所獲,兩年後才發現是慢性蕁麻疹惹禍。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有些蕁麻疹是食物過敏引起,包含海鮮、酒精、芒果、奇異果等,也有一些是非食物病因,如感冒病毒、樹脂、香精、日光等,但這些原因造成的急性蕁麻疹通常可以很快找到過敏原並得到控制。

朱家瑜解釋,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因人體中會識別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引起。許多人對海鮮,如蝦、蟹、蚵等過敏,便是由於這些食物內含的蛋白,引發人體產生特異性E型免疫球蛋白,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引發皮膚或血液中肥胖細胞(mast cells)的活化反應,使細胞中組織胺被釋放,而組織胺使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使神經興奮,引起嚴重癢感,形成典型皮膚症狀。

台北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蕁麻疹通常在一天內就會消退,若日復一日、反覆發作超過6周以上,就稱為慢性蕁麻疹,臨床有人為此困擾長達15年,嚴重的蕁麻疹可能會造成頭部、眼睛腫脹,甚至食道、呼吸道等有黏膜處都受影響,也有蕁麻疹造成呼吸困難的案例,且慢性蕁麻疹很難找到原因,通常與食物過敏無關。

「有人連穿衣服都會得蕁麻疹。」朱家瑜解釋,有些牛仔褲含甲醛超標,也可能引起蕁麻疹,因為冷、熱、皮膚被壓迫或摩擦,都可能使皮膚中的抗組織胺被釋放出來,甚至失眠、壓力也可能引起蕁麻疹。

朱家瑜說,許多慢性蕁麻疹的成因與外在過敏原無關,使用外用藥膏不見得可以舒緩,臨床第一線藥物為口服抗組織胺,效果雖好,但要注意如嗜睡、口乾舌燥等副作用。【2014/06/03 聯合報】@ http://udn.com/

………………………………………
天熱易誘發蕁麻疹 紓壓助緩解【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專題報導】

中醫古籍就有關於蕁麻疹的紀錄,如癮疹、風疹塊等。蕁麻疹好發女性,盛行率為20%,推估全台每5人就有1人有蕁麻疹的困擾。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天氣熱是蕁麻疹最常見的惡化因子;開業中醫師彭溫雅也表示,炎熱的夏天,經常出入冷氣房,身體忽冷忽熱,容易引發蕁麻疹。

朱家瑜指出,約六成病患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後,蕁麻疹能夠得到改善,但必須長期、持續服用。另外,七成蕁麻疹與壓力有關,適當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有很大幫助,臨床上也常見患者改變生活節奏、減少壓力後,多年來難以控制的慢性蕁麻疹不藥而癒。

彭溫雅說,中醫認為蕁麻疹是體內邪氣壓過正氣造成的反應,是皮膚對花粉、毛髮等過敏原過度反應,建議以清熱涼血的食物食補,如豆花、綠豆湯、薏仁水等,也可以依醫師建議,以綠豆粉、薏仁水、蘆薈等塗在患部,舒緩急性症狀。

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許珮毓表示,慢性蕁麻疹患者適合以中醫方式調養體質,建議可以用祛風清熱的藥方,如消風散等,針對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再增加當歸飲子等調養。

彭溫雅也表示,慢性蕁麻疹患者可以多吃強健脾胃的食物,如秋葵、山藥、茯苓、苦瓜、空心菜、金針菇、青木瓜等。

---------------下一則--------------- 
腳掌像被蟲咬 原來是蠹蝕症-中華醫藥1030606《2014/06/05 18:10》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一名 15歲男學生平時喜歡各種運動,但手腳常多汗,尤其在悶熱的梅雨季節;某天腳上突然出現一大片像被蛀蟲蛀蝕過的凹洞,還發出陣陣惡臭,就醫確診為「掌蹠蠹蝕症」。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表示,這名男同學喜歡運動,加上汗腺較發達,天氣悶熱,運動鞋常常一穿就是一整天,發現足部許多凹洞及臭味時,一度以為是香港腳,擦藥物不見成效,檢查才確診罹患「掌蹠蠹蝕症」。

鄭惠文說,掌蹠蠹蝕症正式名稱為「小凹狀角質溶解症」,簡稱「蠹蝕症」,因足底的症狀看起來很像被蛀蟲蛀蝕過的木頭而得名,菌種為棒狀桿菌屬的細菌,經常會在潮濕的足部大量繁殖,分泌角質溶解,溶解皮膚角質層,造成足底出現小凹洞,同時會產生惡臭的硫化物,大多侵犯角質層,比較少引起發炎反應,多出現在前腳掌、腳趾及腳跟。

她指出,尤其好發於多汗困擾者,因為汗腺過度分泌,使得腋下、手掌及腳掌,都會受到環境、情緒與溫度影響,造成汗腺過度分泌汗流不止,就會造成身體局部處於潮濕的環境。

鄭惠文表示,通常只要 1天塗抹 2次外用抗生素, 1個星期就會好轉,比較嚴重的患者配合口服抗生素就可以;針對多汗患者建議使用抑制出汗藥物,或口服抗膽鹼激素、肉毒桿菌素注射等,改善多汗。

她提醒,患者日常照護應保持足部乾爽,襪子濕了要勤換,準備多雙布鞋交替穿,或改穿涼鞋,避免復發。有多汗困擾者要儘早就醫治療,避免引起其他疾病。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冰敷搭配用藥 瘀青好得快-中華醫藥1030606《2014/06/05 19:42》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日常生活難免會碰撞出現瘀青,醫師說,皮膚脆弱、年長者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容易瘀青,若置之不理或錯用偏方,容易造成色素沉澱;瘀青想快好,宜先冰敷搭配用藥, 3天後再熱敷。

長庚醫院皮膚科副主任暨美容醫學中心醫師黃耀立表示,有人以為皮膚白較容易瘀青,事實上只是瘀青較容易被看見;除了年長者容易瘀青外,乾癬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導致皮膚組織脆弱,也常會瘀青。

診間曾出現頸後對襯性「兩條龍」瘀青患者,黃耀立說,去除血管炎、潛在自體免疫疾病、皮膚老化問題,才確診是刮痧刮到皮膚瘀青;許多人認為刮痧要刮到青一塊紫一塊才有效,其實是過度了,刮痧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不一定要見到紅黑紫。

他提醒,瘀青若不處理,膚色會從一開始的黑紫、黃綠變成黃紫,最後會殘留色素,出現色素沉澱。建議出現瘀青的第一時間立即冰敷, 10到 15分鐘休息 40分,千萬不要把冰塊摀著瘀青處不放,以免凍傷皮膚,可分三餐、下午茶、睡前各一次冰敷,一天約 6到 8次。

根據日本人高澤明夫等研究顯示瘀青使用瘀青藥 2週內可改善腫脹 1.8倍,也可大幅改善灼熱感 1.6倍和皮下出血 1.4倍。

黃耀立說,冰敷時可搭配用藥,如有傷口要擦含抗生素藥物,若皮膚青一塊紫一塊、無開放式傷口,可在腫脹處塗擦容易吸收不含類固醇的藥物,像能幫助瘀血散去成分的 MPS( mucopolysaccharide polysulfate),若肌膚敏感者可選擇不含水楊酸的瘀青藥。

醫師提醒,肩肘膝腿及踝足部離心臟遠,復元速度相對較慢,瘀青要記得「冰藥熱」的處理方式:冰敷、用藥、熱敷。

---------------下一則--------------- 
腸道不塞車 預防大腸癌-中華醫藥網1030603《2014/05/01 18:13》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防治大腸癌要先觀察排便是否正常,正常排便無特殊異味,且 1天 2到 3回或 2到 3天排便 1次都是正常範圍值,平時多攝取蔬菜水果、多喝水、緩運動、適量酵素等 4大原則維持腸道健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黃珏頴表示,正常大便形狀與香蕉相似,呈現黃色,直徑約 2到 3公分,長度約 15公分,重量約為 100公克,無特殊異味。正常排便按頻率而言, 1日 2到 3回至 2到 3天 1次都可以,但若是 1週少於 3次排便就是便秘。

黃珏頴指出,飲食不當、情緒壓力失調、年老體衰、病後、產後、失血過多、神經性疾病、腫瘤壓迫、內分泌代謝疾病、結締組織性疾病、藥源性、醫源性、特殊體質等因素會造成便秘。門診中最常見的還是以飲食不當、精神壓力失調為主要大宗,若以體質而言,則是以燥熱與氣血虛弱最常見。

她說,若發現排便不順,要先改變原本不好的生活作息,建立正常排便習慣。首先要攝取適量蔬菜水果,以粗纖維素為主,如地瓜葉、地瓜、芥蘭菜、芥菜、油菜、花椰菜、甘藍菜等,除了富含纖維素外,還有高抗氧化物;水果直接吃,不要打成果汁。若為大腸癌患者或特殊情況患者,要跟醫師討論,否則過多纖維會阻塞在已狹窄的腸道,更不容易排出而造成腹痛。

另外,建議成人每天飲用 2000cc的水。重點是早上起來空腹喝 2杯溫開水,有助於排便,若只攝取纖維素,水分不夠大便就變得太過乾燥,影響排便,也可用綠茶、杏仁茶、決明子茶代替;還有每日建議至少 30分鐘的運動,多注意縮小腹,加強腹部肌力,助於排便。

適量補充益生菌、寡醣。優酪乳雖是補充乳酸菌的好東西,但是冰品且含糖量高,而寡糖是腸內比菲得氏菌等益菌的營養源,有助於益菌數量增加,打敗葡萄球菌等壞菌。益生菌增加有助於腸道環境改善,消化功能增強,也促進腸道蠕動,讓排便更順暢。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自殺好發梅雨季 七成因憂鬱-中華醫藥網1030603《2014/06/02 19:25》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主播史哲維、藝人歡歡前後驚傳自殺,令人唏噓。專家表示,自殺因素有 70%是憂鬱症,但憂鬱症卻是可預防、治療,且可治癒的疾病,建議有憂鬱傾向都勇於求助、就醫,親友也應陪伴與帶動,透過能吃、能睡、能動、能笑,擺脫情緒障礙。

研究顯示,歐美國家在秋冬交替時,常因季節交替導致憂鬱症好發,導致自殺案件,台灣反而在 5、 6月份,因進入梅雨季節,成為躁鬱症好發季節。

主播史哲維、藝人歡歡在自殺前,都深受憂鬱症所苦,史哲維更曾向友人表示不得一夜好眠。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憂鬱症是 21世紀世界三大疾病之一,自殺的原因多面向,不過卻與憂鬱症息息相關。可喜的是,憂鬱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如果越早治療,治癒率越高,相反地,如果延誤了正確治療的時機,甚而連帶提升其自殺成功率。

楊聰財表示,憂鬱症成因包括生理、心理或環境因素,腦科學研究中,環境因素確實誘發季節性情緒障礙,如秋冬天氣陰冷,容易出現鬱卒情緒,春夏的梅雨也惹人心情煩躁。

憂鬱症是慢性疾病,楊聰財表示,一般療程時間 6個月到 1年,藥物及心理治療、諮商、協談等非藥物治療都應並重,透過能吃、能睡、能動、能笑四項原則,擺脫情緒風暴。

對憂鬱症患者的親友,楊聰財也建議,以 3人組成陪伴或互助小組,除了多傾聽、多陪伴,也要多帶動,包括陪同運動、曬太陽,因為運動可改善憂鬱情緒,建議運動量至少要 2天 1次,每次 30分鐘,要達到流汗的程度。

至於自殺者遺留下來的孩子,楊聰財表示,孩子的身心成長,父系和母系的照護角色都不可或缺,因為父親代表人生中的啦啦隊,母親則是可依賴的守護員,所以,當驟失至親時,要適時由替代性角色介入關懷,像歡歡所留下的小孩,就建議其姑姑或阿姨多加關懷。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指出,憂鬱症除了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預防更是首要課題,需要找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心病除了用藥醫,別小看眼耳口鼻感官的力量,如光的課程、音樂治療、芳香療法、食物療法、應用於身體的舞蹈治療等,都有助於情緒的平衡。肯愛協會除了每個月都辦講座,每週的支持的團體進行情緒關護,同時也提供有憂鬱症傾向的朋友或其親友個別諮商,希望早一步建立起自我覺察與面對情緒健康的意願,從珍惜生命的每一天開始。

---------------下一則--------------- 
作息有規劃 避免長假症候群-中華醫藥網1030603《2014/06/02 17:03》記者蔣謙正�台南報導

大多數的人盼望休長假,也有人忐忑不安,因為長假不但不能好好休息,反而要面對諸多身心壓力。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夏宇德指出,以目前臨床經驗來看,長假症候群主要症狀有不必要的擔心、情緒低落或憂鬱、過度興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易疲倦或持續的疲勞。原本放假的意義,是打算紓解平常累積的疲憊或壓力,但是大多數人常因放縱身心及打亂平日作息,導致情緒障礙、身心症狀及生化改變(血糖、血壓等)。

就某些人而言,長假過後,代表必須面對或結算原本可以拖延的事務,因此壓力大增,不少原在身心內科或精神科就醫的患者,長假反而代表負擔,進而導致症狀復發或惡化。

對於本身就有恐慌症或憂鬱症的病患來說,體質本來就比較敏感,長假的結束,往往是病情最易復發的時候,所以每次長假一結束,門診都會看到一些老面孔。

要避免長假症候群,夏宇德建議在長假前後,作息要有規劃,應該完成的事務或功課要照章行事。原本就有身心疾患的病友,假期間該服用的藥物不可貿然中斷。此外,遊樂要有節制,不要玩到最後一天,最好留個半天沉澱與轉換心情(如:想一下收假後的工作安排)。

夏宇德提醒民眾,長假結束後 1週,如果發覺自己有胸悶、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疲累感、失眠、心情憂鬱或煩躁的症狀,而且影響日常作息與工作,要趕緊找精神科醫師尋求協助。

---------------下一則--------------- 

居家生活


天然精油再純 也不能標「100%」【聯合報╱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

市售精油只要打著純天然,不管按摩、芳香或保養用,價格馬上翻漲。但「純天然」到底多純?只要含植物萃取物就算純天然?行政院消保會與衛福部、經濟部達共識,未來即使完全從植物提取的精油,成品標示也只能說「純」,不能標榜「100%」,最快年底上路。

行政院消保處參議王淑慧說,市售精油無明確規範,經多次研商,未來涉及化妝品、療效的精油歸衛福部主管,餘一般精油如薰香用由經濟部主管。

王淑慧說,純植物精油須全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品質必須符合CNS國家標準或SO精油國際標準,才能在品名及成分標示為「純」精油。

王淑慧表示,國內外技術仍無法檢驗精油純度,要是業者打著「100%」抬高售價,就算精油比率只占七成,也檢驗不出確切的精油濃度,加上國際間也未標示「100%」,應標示為「純」精油。

消保處表示,未來純植物基底油、化合物與天然精油調合而成的精油,品名不得標示「純」或「100%」,成分標示則須符合化妝品管理條例或商品標示法規定;若完全是化學成分,將由主管機關後續檢討如何標示,如僅能標示「香精」或「香料」等。

例如,某精油全從薰衣草提煉,可標示「純薰衣草精油」;若含有天然精油,但調合其他基底油或人工香精,只能標示「薰衣草精油」;若完全是人工香精,只能標示「薰衣草香精」。【2014/06/0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攜藥入台超量未申報 明年7月開罰-中華醫藥1030606《2014/06/05 21:30》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人出國回來常把藥當成伴手禮,近一年海關就查獲許多不合法的壯陽藥、胎盤素針劑、肉毒桿菌素、止痛藥及中藥製劑等;衛福部昨天宣布,明年 7月起,採事前申請及限量管理,寄送藥品進入國內有限量,且每年限兩次,並應事先申請同意。

眼藥水、防蚊液、萬金油、胃腸藥等,都是國人出國愛買的藥品,不但自用還會送人,殊不知,「有病治病,沒病強身」是錯誤觀念,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依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 99年 4月 1日至 103年 3月 31日海關查獲不法藥物共 670件,其中入境旅客違規攜帶超逾限量藥物共 558件,郵包違規 41件,快遞貨物或貨櫃夾藏等其他違規共 71件。

近一年海關查獲非法藥物,以壯陽藥、胎盤素針劑、肉毒桿菌素、止痛藥及中藥製劑等藥丸為主。顯示以郵寄或快遞寄送藥品回國,已成為走私藥品漏洞。

戴雪詠表示,考量有不肖業者投機或將不法藥物於限量內分批進口至國內,影響我國藥品管理制度,甚至危害民眾健康,故採取事前申請及限量管理。

自 104年 7月 1日起,郵寄、快遞藥品回國或自行攜帶「超量」藥品返國,應於輸入前事先申請進口同意書,「非處方藥」每次寄送回國不得超過 12瓶,或軟管類 12支或總量 1200顆,且於 6個月內不得重複申請;寄送「處方藥」不得超過處方箋合理用量。攜帶「處方藥」則須憑醫療院所證明,並不得超過該醫療證明的處方量。

藥品如未經核准寄送至國內或超量攜帶入境,屬藥事法第 22條第 1項第 2款的禁藥,最重可處 10年以下有期徒刑,經查獲的禁藥沒入銷毀。

攜帶自用藥品的限量規定,食藥署在官網「個人輸入自用藥品規範專區」,提供「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查詢,如萬金油限量 3大瓶或 12小瓶,龍角散 6小盒、驅風油 2瓶、中將湯丸 2瓶、正露丸 400粒瓶裝 2瓶、胃藥 1000粒瓶裝 1瓶、曼秀雷敦藥膏 6瓶等。

服維他命限 12罐 (總量不得超過 1200粒 )、各種口服錠裝膠囊食品每種 12瓶但總量不超過 2400粒,隱形眼鏡不得超過 6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