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7月16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消暑!補充水分 少量多次2014/07/07【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張嘉芳�台北報導】

昨高溫飆升至卅七點七度,不少民眾喝冰水消暑。醫師表示,補充水分可快速降溫,但喝水也有方法,建議勿牛飲,每半小時喝廿至卅毫升的水,配合清熱解暑食材及穴道按摩、刮痧等,更能有效排除體熱。

開業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讓身體降溫的方式包括傳導及蒸發,如泡冷水澡或喝冰水,可讓體內熱氣傳導出去;若室外溫度已高於體溫,環境熱氣恐傳至體內,這時就要降低環境溫度,例如吹電風扇、冷氣等。環境濕度太高也會使汗水不易蒸發,此時應降低環境濕度,如使用冷氣除濕機。

不少人喝冰水降體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王律凱表示,天熱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除了冰水,濕毛巾擦汗或喝鹽水及運動飲料也是不錯的解熱方式;只不過冰水不見得人人適合飲用,若有過敏性氣喘或氣管炎、腸胃不適者,不可喝冰水消暑。

「多吃清熱解暑的食材可幫助降溫。」開業中醫師羅珮琳建議,像是西瓜脆衣(西瓜底白色部分)煮湯、仙草茶都是不錯的消暑食材,但太冰食物恐致腸胃血管快速收縮,造成吸收不良。

羅珮琳說,綠豆湯、絲瓜、冬瓜、苦瓜等涼性瓜果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瓜果的水分含量高,利於身體排汗及解尿,可降體溫。

開業中醫師彭溫雅建議,在冷氣房裡可喝溫熱水,讓身體毛細孔展開,滲汗後再擦掉汗,可避免待室外濕度高不易排汗、待冷氣房裡又因毛細孔收縮不排汗而造成中暑。

彭溫雅建議,若待在室內,每半小時補充廿至卅毫升的水,不要一次喝太多;若到戶外需補充更多水分。另外,按壓虎口處的合谷穴,或頸後的督脈、膽經、膀胱經處刮痧,都能有效排除體熱。【2014/07/07 聯合報】

---------------下一則--------------- 
9種零食止飢健康 毛豆水煮蛋上榜2014/07/04【華人健康網╱記者王姿尹 �台北報導】

上班族步調快,有時忙起來還會三餐不正常。很多人到了下午肚子咕嚕咕嚕叫,想吃些點心止住飢餓感,趁機喘息一下,但是,很多人深怕吃錯點心,不營養還會發胖。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列出了9項富含營養價值的零食,能維持飽足感又健康。

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指出,肚子餓時吃些含蛋白質的食品,比起澱粉類食物還能維持飽足感,幫助你保持活力度過下半天。報導中並列出以下9項富含營養價值的零食,能幫助你吃得飽,也吃得好!

1. 綜合堅果
吃些綜合堅果能幫助你快速獲得蛋白質,以及單元不飽合脂肪酸,也可以加些果乾,做些變化,吃起來會更美味。

2. 水煮蛋
飢餓時吃顆水煮蛋,便宜又營養!星期日煮一些,就成了上班日方便好帶的健康零食。

3. 毛豆拌海鹽
一杯毛豆就含有7克的蛋白質,灑些海鹽吃就更美味了。

4. 牛肉乾或火雞肉乾
牛肉乾和火雞肉乾不只好吃,也方便好帶。但是要注意,避免選購鈉含量高的肉乾。

5. 優格加高纖穀類
富含蛋白質的優格與高纖的穀片,光聽就夠美味了!這個組合可以止住飢餓,足夠撐好幾個小時。

6. 火雞肉起司捲
在幾片火雞肉上抹起司抹醬,捲起來就成了自製火雞肉起司捲,飽足又好吃。

7. 醋焗鷹嘴豆
豆類是飲食裡蛋白質與纖維的良好來源。拌了鹽與醋的烤鷹嘴豆好吃、好帶、又健康。

8. 綜合起司水果
茅屋起司充滿蛋白質,可以加上新鮮莓果類或鳳梨塊,美味又營養!

9. 花生醬香蕉三明治
堅果醬三明治好帶又飽足,夾入香蕉片更營養。

以上是外媒整理出的健康又好吃的零食,不過,無論是何種食物,都不能過量食用。維持正確的飲食習慣,吃飯七、八分飽,定時定量,才不會時時都感到嘴饞,一不小心就過量進食。

---------------下一則--------------- 
喝太多啤酒 先樂後苦2014/07/04【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夏天到了,氣溫節節高升,很多人喜歡來灌冰冰涼涼的啤酒,希望消暑一下,再搭配看世界盃足球賽,更覺得爽快。不過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治醫師張涵郁提醒,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高血糖、高血脂問題,還可能酒精性胰臟炎,臨床上曾遇到患者只喝一瓶啤酒胰臟炎就發作,導致肚子很痛,當胰臟發炎,至少三天不能吃東西,只能打點滴補充營養。

張涵郁醫師指出,啤酒酒精含量雖然不高,但熱量非常高,所以又稱為「液體麵包」。因為含有高熱量,因此就會造成血糖、三酸甘油脂增加。曾有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因為肝臟代謝糖類功能出了問題,喝酒後就出現酮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較高、高血脂患者都不宜多喝啤酒。另外,啤酒熱量也很容易囤積於肝臟,因此大量喝酒也可能造成酒精性脂肪肝。

有些民眾認為,喝啤酒可幫助改善腎結石,這種想法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張涵郁醫師表示,啤酒有利尿作用,不過有患者腎結石為痛風石引起,大量喝啤酒,不但沒有改善腎結石,反倒促使痛風發作。張涵郁醫師提醒,晚上八點後最好就不要再喝酒、吃消夜,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喝啤酒時,也不要混著其他酒喝,這樣不但容易醉,也會加重肝臟負荷。

---------------下一則--------------- 
激推!對抗肥胖6大抗氧化食物2014/07/08【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對抗肥胖有賴抗氧化食物,因為抗氧化物可藉由抑制製造三酸酐油脂所必須的酵素來抑制合成。在自然界中有不少的蔬果都含有抗氧化劑,水果類中如柳橙、葡萄、蓮霧;蔬穀類如南瓜、波菜、空心菜、胡蘿蔔、番茄、山藥、薏仁、玉米等皆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份,營養師特別推荐對抗肥胖6大植化素。

日前中研院及台大醫院團隊的研究發現,肥胖跟抗氧化基因有關,當體內的抗氧化基因速度高時,會讓分解脂肪細胞變快而預防肥胖。抗氧化物並不會殺死或是減少試管內脂肪細胞的數目,它們會阻止脂肪細胞生成三酸甘油酯。許多水果、蔬菜、堅果、茶與紅酒中發現的抗氧化物能修補脂肪細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避免肥胖並有益心臟健康。

但要吃多少蔬果才能達到抗氧化吃不胖的效果,目前則還未有相關研究,但營養師趙函穎在其新書《卡路里瘦身是場世紀大陷阱》中建議,把握每日攝取「3蔬2果」原則,也就是每日食用300公克蔬菜加2個拳頭大水果,且水果不能以蔬菜代替,且必須選擇多種顏色的蔬果。

【對抗肥胖 6大植化素食材功效】:
1. 莓類:
各種莓類例如巴西莓、蔓越莓、藍莓等,含有維生素C、前花青素、獨特的抗氧化酵素、胺基酸、鈣、鐵以及大量微量元素,尤其是巴西莓,抗氧化力居水果之冠,可以維持皮膚青春,降低發炎並清除自由基。

2. 葡萄:
葡萄富含白藜蘆醇、花青素及類黃酮化合物、特別存在於葡萄皮跟籽中,研究發現法國人喜愛喝紅酒,有著較少肥胖的問題以及較少心血管疾病問題,原因是葡萄酒裡富含白藜蘆醇,能延緩衰老及維持血管健康。

3. 甜椒:
甜椒彩色鮮艷,可讓人心情愉悅,生食較佳!含維生素C、類黃酮化合物及花青素等,可增強身體抗氧化力,具有抗發炎的功效。

4. 綠茶:
綠茶富含豐富兒茶素,臨床證實兒茶多酚可以幫助提高身體抗氧化能力,具有抗癌功效,也幫助脂肪分解,建議可以在餐前喝新鮮冷泡茶,因為兒茶素會被熱破壞。但因綠茶含有茶鹼,建議容易胃痛,有潰瘍的人較不適合食用。

5. 牛番茄:
牛番茄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茄紅素,可幫助降低膽固醇,及提高身體抗氧化功能,而茄紅素搭配油脂能幫助吸收,建議煮熟或涼拌少許橄欖油食用。

6. 紅蘿蔔:
紅蘿蔔含豐富膳食纖維及類胡蘿蔔素等,不僅能調整腸胃機能,提高抗氧化力,由於類胡蘿蔔素是油溶性,因此搭配油脂食用更好吸收。另外類胡蘿蔔素容易使皮膚變黃,因此每天食用一條紅蘿蔔適量就可以避免囉。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劇烈運動 流到沒汗 熱急症上身2014/07/07【聯合報╱記者蕭雅娟�報導】

夏日高溫常讓民眾直呼「快熱暈了」,這可不是誇大的說法。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志文表示,每到夏日就開始盛行熱急症,急診室平均每天有10至20人,因天氣過熱感到頭暈、四肢無力、倦怠不適到醫院報到,為防止熱急症,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不二法門。

高溫下無汗 就像水箱沒水
陳志文說,人體就像機器,為了維持基本運作,需要消耗糖分及能量,因此會產生熱能,這時就像電腦一樣要散熱,當無法有效散熱時,身體就有失調現象,例如熱水腫、抽筋、暈厥、熱衰竭,中暑等熱急症。

「能流汗都是好事。」陳志文說,這代表身上還有水分,能夠藉由流汗蒸發散熱,帶走熱能,使身體變涼爽。最怕的是,劇烈運動後「流到沒有汗了」,在高溫下還繼續運動,就像汽車水箱沒水,體溫持續飆高,熱散不掉,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及時補充水 防熱衰竭惡化
民眾因天氣熱血管擴張,腳有水腫現象,只要抬高腳休息就能恢復;熱衰竭則是,人容易倦怠沒力,感到很虛弱,這時若大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甚至到醫院打點滴,都能救回來。

急診室最常見的病例是,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的勞工朋友,因肌肉細胞鈉鉀離子、水分不足而抽筋,或是虛弱無力、頭暈、肌肉痠痛來掛急診,醫師表示,打生理食鹽水約1000cc左右就能改善、恢復元氣。

陳志文指出,熱急症最嚴重的是從熱衰竭一路惡化變成「中暑」,陳志文解釋,中暑在醫學定義上是人體中心溫度高於40度、意識不清、汗很少等三種症狀。患者到院後,發現有肝、腎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凝血功能產生問題等,死亡率將近七成。

喝水加鹽巴 避免運動抽筋
曾支援鐵人三項醫療救護的陳志文說,一位25歲的女性完成游泳、跑步、騎單車等運動,雖有好成績,但回到終點時卻無法辨認周遭環境、意識不清,當下打兩包點滴,很快就恢復了。

近幾年戶外運動盛行,醫師建議,民眾長時間運動要適當補充水分,若感覺倦怠沒力,就先到陰涼處,靜下來休息;補充水分時可以加入一些鹽巴,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導致抽筋。

小孩和長輩 熱急症好發族群
陳志文說,「夏天是個要流汗的季節」,人體慢跑一個鐘頭,在夏天可流失2公斤的水分、冬天約1公斤,若民眾發現身體很熱卻無法流汗,就是有問題。

四歲以下小朋友和70歲以上長輩,因無法快速調節身體,是熱急症好發族群。長輩平常會吃心血管、利尿劑等藥物,在過熱環境下,體溫升高、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散熱,讓心臟負擔變大,身體代償能力變差,容易因過熱造成傷害。

汗水與肌膚之親
少流汗 多乾爽 遠離夏季皮膚病
屏基皮膚科醫師陳嘉偉說,夏天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但因炙熱高溫、汗水濕氣及個人衛生習慣,常產生惱人的皮膚病。

●痱子:小朋友常長痱子,是因排汗管堵住,導致汗腺發炎,只要用清水沖洗保持清爽,擦藥膏即可恢復。

●汗斑:陳嘉偉說,最近一位20多歲病患酷愛戶外運動,流了滿身汗,卻未能及時沖洗,因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罹患汗斑。陳嘉偉解釋,汗斑在臨床上通常出現在腋下、頸部、背部、胸部等,有大小不一的粉紅色、棕色、白色且帶有細屑的斑塊。只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可預防復發。

●癬:黴菌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癬在夏天也特別容易復發或惡化,包含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股癬、體癬等。陳嘉偉說,預防大範圍的癬,就要保持局部乾爽,少穿緊身的衣物,流汗後勤換衣物。

●狐臭:夏天氣溫高適合細菌繁殖,且汗腺分泌較多,夏天衣物單薄更藏不住異味。惱人的狐臭好發於女性,且受荷爾蒙的影響,隨著經期有周期性變化,月經前分泌最多,月經期間最低;中老年停經後,腺體會停止分泌,就不會再有狐臭了。

陳嘉偉說,門診上常遇患者質疑,為何皮膚病不會痊癒?他建議,夏天出現煩人的皮膚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流汗,保持皮膚乾淨清爽,且徹底治療,避免日後復發。

---------------下一則--------------- 
流汗 身體的中央空調2014/07/07【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溫度往上升,汗水往下掉,夏天讓女人花容失色,讓男人臭氣沖天。
流汗是人體的必要機制,卻也帶來又黏又窘的困擾。
汗水為什麼會有氣味?躲在冷氣房不流汗好嗎?
今夏跟汗水交個朋友,遵守流汗禮儀,過個清爽的夏天。

夏日時分,除了坐在電視機前熱血看足球賽,也是到戶外體驗汗水淋漓的好時機。流汗雖然濕濕黏黏十分惱人,但也是人體必要調節體溫及代謝廢物的機制,流汗就像身體的中央空調,幫助人體在高溫下散發熱量,也有預防中暑的功效。

大汗腺在腋下、乳房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說,流汗的主要功能為調節體溫,而身體排汗是透過小汗腺及頂漿腺分泌汗水,人體共有200-400萬個汗腺,其中手掌跟腳掌最多,小汗腺幾乎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其分泌的汗液,主要包括水、氯化鈉、鉀、鈣、尿素、乳酸及胺基酸等。而頂漿腺則僅分布在腋下、乳房、生殖器官等部位,其分泌的汗液成分,除了水以外,主要有鐵、脂肪、脂肪酸、膽固醇、熒光物質等。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說,汗腺也有不同的功能,小汗腺主要負責散發身體的熱量;頂漿腺在動物上的功用是散發費洛蒙吸引異性交配,但這樣的機制在人體上似乎也失去作用。

溫度濕度都高 汗水不易蒸散
高溫是誘發流汗的主要因子,台灣處於亞熱帶,天氣悶熱,當人體處於溫度高的環境下,身體會自動進行調節,以使人體達到比較舒適的溫度,出汗就是其中的一個機制,在汗液蒸發過程當中會消耗熱能,因此出汗的目的就是促進蒸發,消耗身體的熱能,使身體感到涼快。

當氣候為溫度高而濕度低時,人體排出的汗液很快會被蒸發掉;相反的,在溫度高而濕度亦高的情況下,人的汗液的蒸發速度會減慢許多,所以並非台灣潮濕的氣候容易流更多汗,而是汗水因為濕度高,不容易被蒸發,因此才會令人常常有汗流浹背、不乾爽的感覺。

頂漿腺毛髮多 細菌多異味重
多數人流汗後,常感覺身體散發一股濃濃的臭味,認為汗水本身就帶有臭味。但陳志強說,汗水的主要成分是水,約占總成分的98%到99%,其餘物質包含蛋白質、脂肪、鹽分和微量礦物質,其實本身沒有味道,不過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與附著在肌膚表面的細菌作用後,容易產生特定種類的胺基酸和脂肪酸,釋放出臭味。

陳志強說,老舊的皮膚角質層仍帶有蛋白質和胺基酸成分,若經常或反覆浸潤在汗水中,一樣會導致汗臭味或帶有阿摩尼亞的臭味。而散發臭味的部位,又以頂漿腺分布之處較明顯。陳志強指出,像是狐臭多與頂漿腺分泌的汗液有關,因為頂漿腺分布的部位毛髮量較多,容易孳生細菌,流汗後所散發的味道特別濃,不過,頂漿腺約在青春期前後開始發育,因此幼童不會有狐臭的問題。

幫助調節體溫 卻也帶來病菌
雖然流汗可幫助體溫的維持,汗水的成分卻可能存有刺激皮膚的物質。徐嘉琪表示,流汗後,建議要多更換衣服,或是用濕毛巾將汗液清除,以免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等皮膚問題,也可能會因為汗水與皮膚長時間接觸,潮濕的環境下孳生黴菌或細菌,出現香港腳等黴菌感染的問題。

天氣又不熱……
緊張時 為何會「冒冷汗」?
除了溫度會影響排汗外,吃辛辣食物、情緒緊張也都會增加汗水的產生。陳志強說,像是民眾緊張時常說的手掌、腳掌冒冷汗,就是在緊張、恐懼、興奮等情緒下,神經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正腎上腺素的濃度也會升高,導致小汗腺在短時間內的活動快速增強,但身體的溫度並沒有因為外界溫度上升,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冒冷汗」的說法。

---------------下一則--------------- 
預防紫外線傷害 從小做起-中華醫藥網1030708《2014/07/07 18:25》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連日來天氣炎熱,對身體最大的衝擊就是皮膚,成大醫院皮膚部發現大人已普遍懂得防曬,但仍忽略孩童,建議從嬰兒外出即使沒有直接曝曬於烈日,也該使用完備的防曬用品。

皮膚從出生開始,在經過長期累積日曬後,會呈現變薄萎縮、微血管擴張、色素斑駁不均、皺紋生成、彈性消失等老化現象,對處於亞熱帶地區的台灣民眾來說,防曬是全年每日都會遇到的功課,尤其夏季更是重要,因日曬是造成皮膚老化最主要的外因性原因。

皮膚老化現象是逐漸累積且不可逆的反應。皮膚惡性變化的日光性角化、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都是長期累積髓形成。

日曬對皮膚造成較短暫的影響,包括常見的曬黑,通常在曝曬陽光後 3至 4天開始發生,於 10至 28天左右到達最明顯,然後在接下來的數週才會逐漸褪去。

其次是曬傷,則在短時間內接受極大量的日光照射,導致表皮細胞的死亡,通常在接受大量日照後的幾分鐘開始皮膚就會有刺痛感,然後皮膚發紅,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皮膚會脫屑,嚴重時可能整層表皮脫落。

紫外線的長期傷害是從小慢慢累積,雖然青少年時期不太容易看出差別,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皮膚老化的程度將顯而易見。

成大醫院皮膚部建議,防曬要從小做起,滿 6個月大的小孩就可以開始使用防曬產品,未滿 6個月大的嬰兒,可用透氣的長袖衣物和帽子確實保護皮膚。因紫外 A光會穿透雲層,即使是陰天仍然有大量的紫外線存在,需要防曬。

---------------下一則--------------- 
喝豆漿甩油 母子共減15.5㎏-中華醫藥網1030711《2014/07/10 18:2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肥胖現象逐漸成為台灣家庭的共業,「每太飽」家庭更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親子豆漿體重管理計畫」昨天公布 12週實測結果,最高共減 15.5公斤、孩童長高 5.5公分、體脂下降 7%,親子健康享瘦。

「每太飽」源自代謝症候群的日文諧音 Metabo,指腰圍過大,超過標準女 80公分男 90公分。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國內學童約 3成有過重問題,長大後有 80%仍舊肥胖,不只受到代謝症候群威脅,提高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風險,更容易養出肥胖的下一代。

肥胖專科蕭敦仁醫師也表示,一位家長肥胖者,孩童肥胖率為 1.8倍;兩位家長都肥胖,孩童肥胖率則飆到 5.4倍,且少運動的雙親也造就少運動的小孩,加上 14歲以下不得使用減肥藥,親子共同減重,可以身作則。

蕭敦仁主持 12週的親子體位管理計畫,招募 15組 30位小孩就讀小學的親子,早餐及晚餐前大人喝 450ml、孩童 250ml的無加糖高纖的豆漿,配合營養課程與每週 1次體適能課程。

蕭敦仁表示,經 12週不打針、不吃藥,親子共同激勵減重結果,最好成效為:邱家母子共減重 15.5公斤;龍家小弟不但沒有因減重影響正常發育,還長高 5.5公分;匡小弟則體脂下降 7%;張媽媽原本有糖尿病,減重 5.8公斤後,血糖值由 172降至正常值 106。

匡媽媽表示,以往減重經驗太痛苦,參加親子豆漿減重後,把健康飲食觀念導入生活,既輕鬆又簡單,尤其看到兒子體脂率下降 7%,看起來比以前更結實,能穿回一般兒童的服飾,讓她也有信心持續下去。

蕭敦仁表示,餐前喝無加糖高纖豆漿增加飽足感,對於不適合使用減重藥物的兒童,是健康體位管理的最佳選擇,且能夠融入生活中,才能長久維持。

---------------下一則--------------- 
老眼昏花 小心健康亮紅燈【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專題報導】

歲月洗禮讓眼睛漸漸退化,但眼疾不僅點出視力危機,背後可能隱藏健康警訊,眼睛健康與心血管、新陳代謝及腦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長者常見眼疾是白內障或老花眼,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子倫說,這兩種常見眼疾好比白頭髮,是年歲造成的老化現象,但黃斑部退化、眼中風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還牽涉到心血管或腦部,必要時需搭配內科治療。

黃子倫解釋,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症狀包括看東西扭曲變形、模糊或中間視力被黑影擋到,看不清楚。黃斑部病變又分乾性、濕性兩種,乾性病變指色素細胞退化,濕性病變較為嚴重,因為出現新生血管,兩者皆因老化造成組織受損,或受到紫外線傷害所致;透過血管攝影可判斷是否黃斑部出血,嚴重者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則說,黃斑部病變和年齡有關,70歲以上長者約二至三成罹患此疾。

另一種導致視力退化的眼疾是視網膜血管栓塞,也就是俗稱的「眼中風」。黃子倫提醒,檢查黃斑部血管分布,可評估中風風險,中央栓塞者較易影響黃斑部,假設動脈阻塞,較難恢復。呂大文則說,眼睛動脈中風後,視力通常會小於零點一,嚴重者也會失明。此外,一旦眼中風,身體其他部位中風機率也變高,黃子倫建議,患者應去心臟內科就診。

至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造成血管病變,引發視網膜出血或眼內微血管退化,部分代謝物附著於視網膜上,嚴重者也像黃斑部病變,出現新生血管,視力減退。

黃子倫解釋,通常有糖尿病史多年,才會出現視網膜出血的併發症,但還是有人因眼睛檢查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或腎臟病變,此時建議定期檢查眼睛並嚴格控制血糖。

葉黃素、維他命C… 養眼也要防曬
亞東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子倫指出,最好的「養眼」之道,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多運動、注意血壓控制、均衡飲食、適當攝取護眼所需營養素、出門戴上太陽眼鏡。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則建議,長者宜早睡早起、避免情緒起伏太大。除了按時量血壓,也應嚴格控制血糖。黃子倫特別提醒,糖尿病患一年至少要做一次眼科檢查。

預防黃斑部病變,黃子倫建議長者補充葉黃素,因為視網膜大致呈現橘黃色,葉黃素正好能幫助補充黃斑部的色素斑。除了葉黃素,其他對眼睛有益的營養素還包括玉米黃素及花青素,可從菠菜、綠花椰菜、南瓜、玉米、枸杞、地瓜葉等蔬菜獲得。呂大文則推薦,長者可多攝取維他命C、維他命B及富含Omega-3的魚油。

另外,呂大文指出,坊間流行的眼球操,對改善老人家視力助益不大,因為眼球操主要訓練眼球周圍肌肉,但老人家的眼周肌肉通常沒有什麼大問題,建議眼睛保健以養生為重。

部分有白內障的長者近視度數不深,但置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模糊,黃子倫建議,還是要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病變。另外,有飛蚊症的長者,也應定期就醫,提防出現病變。

---------------下一則--------------- 
黃斑部病變 發病提早15歲 視野扭曲《神魔之塔》可測試2014年07月10日【沈能元╱台北報導】

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造成高度近視,恐增黃斑部病變風險。國內最新調查發現此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好發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今年一項大型黃斑部病變檢測發現,發病年齡提早十五歲,五十至六十四歲中壯年患病比率約百分之七,估計全台此年齡層患者約三十五萬人。

《神魔之塔》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主任賴旗俊說,黃斑部病變原因為老化、六百度以上高度近視等,使眼睛黃斑部長出新生血管,造成黃斑部異常水腫、出血,引起視野扭曲等症狀,好發多為六十五歲以上者。

過度使用手機平板
不過,愛盲協會與大甲鎮瀾宮四月舉辦黃斑部病變公益檢測,檢測兩千七百四十五名五十至六十四歲民眾,一百九十九人竟已有視野扭曲等病變症狀,顯示發病年齡提早十五歲。愛盲協會理事長林孟雪提醒五十歲以上者,若發現視力異常應速就醫。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五十歲以上黃斑部病變患者增多,主因仍與過度使用手機、平板有關,一旦造成六百度以上高度近視,會使眼睛眼軸拉長,使黃斑部無法獲得足夠血流與氧氣,增加新生血管與病變風險,建議使用3C產品每三十分鐘,應休息十分鐘,降低高度近視風險。

黃斑部病變症狀不難自我發現。賴旗俊舉例,他曾收治一名六十二歲男子,喜歡用iPhone玩遊戲和對外聯絡,某天在家看到桌上有台iPad,以為是兒子送的生日禮物,走近才發現是自己的iPhone;因視野扭曲,iPhone在他眼中變形如iPad般大,就醫確診並用藥才控制症狀。

不少人會玩《Candy Crush》、《神魔之塔》等畫面有方格設計的遊戲,賴旗俊也提供簡易自我檢測方式,將遊戲畫面置於眼前三十公分,遮一眼以單眼凝視方格中央,觀察線條是否變形或有黑影,再換眼檢測,出現症狀就應懷疑是黃斑部病變,須盡速就醫。

延誤治療恐致失明
賴旗俊提醒,黃斑部病變無法根治,用藥只能減緩病變速度,且若患者持續用眼過度、吸菸一樣會惡化,一旦延誤治療恐有失明風險。

黃斑部病變小檔案
病因:老化、遺傳、高度近視、吸菸等因素,使眼睛黃斑部長出新生血管,造成黃斑部不正常出血或水腫,導致視野扭曲、視力模糊等

發生率:
.50~64歲發生機率約7%,初估約35萬人
.65歲以上發生機率約12%,初估約33萬人
治療:於眼球注射抑制黃斑部新生血管藥物,或照雷射光,破壞新生血管,但都僅能減緩病情惡化速度,無法根治
預防:
.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
.糖尿病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糖
.多吃含維他命C、葉黃素的深綠色蔬菜、水果
資料來源:賴旗俊醫師、呂大文醫師

---------------下一則--------------- 
吃完就拉 腸躁症作祟-中華醫藥網1030707《2014/07/06 18:25》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38歲的趙先生每次吃完東西就直覺想往廁所跑,有時甚至拉肚子次數多達 7次;而 25歲的鄭小姐則常為了脹氣、便秘所苦。腸胃科醫師提醒,若腸胃老是出問題就要當心是罹患腸躁症了。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鄭照霖表示,腸胃不適問題每個人都常常會遇到,目前盛行率最大約是 2成,女性罹患的機率又比男性高 2倍,患者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都是腸躁症的成因,所以腸躁症患者因腸道蠕動不正常,就造成便秘或是腹瀉等情況,有時覺得解不乾淨,就會不自主的上好幾次的廁所。

他指出,現在人工作壓力也大,所以腸胃不適的情況也是大為增加,但一般來說,腸躁症並不會增加癌病變風險,但若腹瀉、便秘問題就會造成生活的困擾,甚至體重減輕、營養失調,而女性患者較多的原因,可能與女性較細心、敏感、要求完美、容易感到壓力有關。

鄭照霖建議表示,腸躁症在臨床上和大腸癌、腸炎等疾病相似,但是若是發現有血便、體重減輕等情況就要進一步檢查,腸躁症不一定要吃藥,可以依靠飲食控制或是紓解壓力來達到改善的效果。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旅遊防蚊 避免登革熱上身-中華醫藥網1030706《2014/07/05 18:1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許多父母暑假會幫子女安排旅遊活動,衛生局提醒民眾,暑假外地旅遊應注意防蚊,避免登革熱上身。

衛生局表示,東南亞及南台灣的氣候炎熱潮濕,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市民前往東南亞國家或鄰近縣市登革熱高風險區旅遊、活動時,應加強防蚊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目前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依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至 7月 3日止,我國境外移入登革熱確定病例高達 89例,其中 9成以上病例為至東南亞國家旅遊、探親、經商而感染,加上南台灣的高雄市入夏已累積 88例本土病例,病毒一旦經由境外或高風險縣市移入,就容易在社區擴散,造成大規模的感染。

衛生局說,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的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有症狀的感染者,症狀又和一般感冒相似,多數民眾多等到嚴重頭痛、肌肉痠痛或發燒 3、 4天後,皮膚出疹才就醫,以至於診斷、通報及防治延遲。

酷暑來臨,本土登革熱病例攀升,緊接著而來就是嚴重且致命型的出血性登革熱病例增加,衛生局提醒家中有幼童或有慢性、免疫系統疾病或曾感染過的病患更應提高警覺。民眾前往東南亞或鄰近高風險區縣市活動時,務必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劑。

此外,若有登革熱相關症狀如發燒、頭痛、出疹、肌肉或關節痠痛等,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資訊。另請醫師於病患就醫時提高警覺,若發現登革熱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

---------------下一則--------------- 
乳癌激增、年輕化 塑化劑是禍首【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楊欣潔�台北報導】

民國100年席捲台灣的塑化劑風暴,讓大家發現,曾經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中研院研究證實,國內乳癌患者年輕化且雌激素受體陽性比率高,與塑化劑有關。

癌症連續32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聯合報系與中研院首度合辦「健康高峰論壇」,以「個人化防癌新未來」為主題,分享癌症研究最新資訊,第一場於7月19日上午,由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公開與國衛院共同研究成果,揭開乳癌最新發現。

陳建仁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國內女性乳癌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的特徵,約半數年輕乳癌病例沒有已知危險因子的暴露,透過重疊病例對照研究,證實塑化劑中的「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會刺激雌激素分泌,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的團隊研究證實,塑化劑對國內乳癌患者的罹患率產生影響。
記者黃士航�攝影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好發的癌症,每年約167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相較於歐美,台灣雖屬於乳癌低發生率地區,但乳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激增5.4倍,半數發生在停經前,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特徵。

相較於西方年輕乳癌患者,國內年輕乳癌病例明顯有較高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表現,似乎與雌激素過多暴露有關。雌激素除體內合成,環境中也有許多物質具荷爾蒙作用,稱為環境荷爾蒙,塑化劑即是環境荷爾蒙主要來源。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已被國際癌症總署列為2B級的可能致癌因子,研究團隊比較乳癌病患尿液中所含DEHP代謝物「乙基己基鄰苯二甲酸酯(MEHP)」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塑化劑可能有進一步催化乳癌的效果。【2014/07/07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居家生活


走路姿勢對不對 從鞋底看健康【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要判斷走路姿勢對不對,不妨低頭看看鞋底。中山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潘健理說,鞋底反映人的走路姿態,身體的潛在狀況能從鞋底瞧出端倪。

復健科或骨科醫師看診,病患鞋底常是病情依據參考。潘健理建議,大家可檢查一下鞋底磨損狀況,若發現不正常或不對稱的磨損,盡快找出原因並調整治療。

鞋穿久了本來就會磨損,不過,物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說,從鞋底狀態,確實能看出走路時何處先著地、何處施力不當、失衡,例如鞋底前端內側磨得厲害,可能是走路內八字,若外側磨得嚴重,可能是外八字或腳板外翻。
若兩邊後腳跟外側磨損不對稱,可能腳踝有傷,施力不一。

潘健理說,人體韌帶就像橡皮筋,受傷韌帶與健康韌帶的鬆緊不一致,步伐一跨出去,比較垂、鬆的那邊,就容易造成鞋底磨損。

不過部分腳踝受傷不易發現,若鞋底有不正常磨損或某一邊磨得太快,或走路不順、姿勢怪怪的,就需要調整。

潘健理表示,否則問題容易以對角線一路向上延伸,從腳踝、膝蓋內側、再影響對角的髖關節外側,最後腰痠背痛。

小傷也不能小看。潘健理舉例,有些人爬完山後,大腿痠痛僵硬、關節不適,若僅是肌肉用力過度,適度休息會有幫助,但有人以為放著就會痊癒,肌肉長期緊繃後,使得關節受力太大,演變成關節炎。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文玲說,除了觀察鞋底及步態,從腳底的繭、雞眼或疣,也能判斷患者是否走路姿勢不良或鞋子選擇不當。

潘健理也強調,鞋底狀況只能參考,並非最終診斷。陳文玲也說,必須經過精確的足壓分析及醫師判斷,才能確定問題出在哪裡。【2014/07/08 聯合報】@ http://udn.com/

………………………………………
走對了 疼痛離你遠去【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經常沒來由就腰痠?走久了會背痛?身體疼痛和走路方式其實大有關連,走對了,疼痛就可能離你遠去。

《復健醫學期刊》(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於今年初發表的研究指出,利用鞋墊矯正膝關節炎患者走路姿勢與足踝軸心,就能顯著降低膝蓋疼痛,改善身體功能與姿勢。

這份研究追蹤四十位平均六十一歲的膝關節炎患者,讓受試者穿上有足弓支撐的客製化鞋墊,發現受試者疼痛減輕,從椅子起身的時間也縮短。追蹤六個月後,受試者的走路、爬階與從椅子上起身的測試分數都變高。

走路影響筋骨健康,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文玲解釋,人靠腳走路,但腳的施力一路從前足、腳踝延伸到膝關節、髖關節甚至是腰椎,環環相扣,有些人沒來由腰痠背痛,可能就是受走路方式影響。

陳文玲說,有人天生長短腳,肌肉長期施力不均,造成骨盆傾斜;高弓足、扁平足、足外翻、指頭交疊,都可能影響步態,進而出現腰痠背痛、關節炎等潛在風險。
物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說,有人因腳受傷,跛行一陣後,兩腿肌肉發展不一而痠痛。

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謝如蘭說,走路不順者到中年通常更慘,因年紀增長或變胖,腳掌更容易外
不過,謝如蘭說,人體走路時,腳有百分之六十的時間著地,另外百分之四十時間懸空。

走路時足踝軸心不正不一定感受得到,大部分的人通常是不舒服或已得筋膜炎,才會去看醫師進而發現問題,但若發現自己走路不順就要格外注意。

調整步態有多種方式,謝如蘭說,有些人需要訓練特定肌肉、或復健,有的人需挑對鞋。另外,目前也有專門客製化的特製鞋墊可做物理性調整,只不過價位較高,一對鞋墊需三千至七千元不等。【2014/07/08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