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和孩子一起做家事 對象:1-2歲幼兒

2010年06月04日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比較樂觀、有充實感,也能夠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您家的孩子會幫忙作家事了嗎?

隨著社會少子化現象的攀升,孩子們受到過多的保護,反而剝奪了生活中做家事的機會。其實,為人父母者當然也希望看到孩子夠成熟到可以幫忙家事,但是往往因為孩子做十分鐘家長必須花二倍時間和精神善後而作罷,孩子的幫忙讓父母反而感到礙手礙腳,也難怪父母再忙也要謝絕孩子的好意,避免引來更多麻煩。

但是仔細想想自己小時候,幫忙家務不也是每天例行工作嗎?自己也是由不會到觀察或者被責備、教導後,獲得屬於自己珍貴的經驗,而歸納出一套方法的?所以做家事應該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具體的教育,透過父母的身教,親子共同合作,孩子就像被賦予新任務的幹部般,充滿責任感及榮譽心,同時因為他的協助,讓家庭清潔整齊,孩子對家會更具歸屬感,建立深刻的家庭觀念。

那麼,教導孩子做家事似乎有不少好處,到底要讓孩子做多少?甚麼時候就要開始請他一起做家事呢?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他做好家事呢?


真正做家事的啟蒙與奠定在二歲之前
以孩子人生的第一階段-胎兒和嬰兒期來說,這段時期相當長且重要的,是要透過這段時間發展出高層次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孩子也因動作能力成熟,對周遭環境有異於其他時期的敏感性,所以較常翻箱倒櫃、你丟我撿的將家中弄得毫無品質可言,再好的木質地板或高級的布面壁紙,只會形同浪費;若父母可以善用此階段,引導孩子觀察及滿足他的發展,使孩子的破壞力轉換為互動式的協助能力,那麼真正做家事教育的啟蒙及奠定就看二歲之前囉!

相信帶過寶寶的家長都會驚嘆,『要小娃娃做家事?!』『只要他不亂開我的櫃子,我就天下太平了!』其實,生活教育的基礎就要越小建立越扎實,小寶寶從五個月大開始以拇指和其他手指抓握,再將東西由一手換到另一手,九個月開始手掌自如張握,他正迫不及待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互動,他會觀察家人的表情、語氣,並決定自己的行為模式,甚至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那小小清透閃亮的雙眼;所以聰明的家長「家務訓練營」計劃就要一步步展開囉!

第一步:準備
(一) 環境要規格化:家中物品放置、孩子的衣物、玩具擺設要清楚且固定,甚至可以做「標示牌」,將每類物品畫上圖示,讓大人小孩都一目了然;接著,孩子的進食餐椅、圍兜、餐具都要個人化;如此有如小型托兒所的擺設,讓環境簡單清楚,最重要也在布置環境的同時去排除一些環境中潛在的危險,如此教導做家事也就事半功倍!
(二) 規定一致性:家中主要照顧者與其他成員都要了解目前正在訓練的項目,並知道給孩子的要求標準範圍是在哪裡?不要有些人是超級完美嚴格,有些則隨意有做就好,這樣容易使孩子養成做事潦草或過於自我要求的極端態度。

第二步:執行
(一) 觀察及了解孩子: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於孩子的生理發展必須有一定的認知,同時也會敏感察覺孩子各階段發展的成熟度,一旦我們在這方面有所觀察,就可以提供孩子適性的學習。例如:孩子玩「你丟我撿」的遊戲,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丟」垃圾、尿布、收拾玩具,在丟丟撿撿中完成環境清潔及歸位物品的習慣。

(二) 先自助而後助人:這個階段的寶寶,雖然已具備觀察及探索的能力,但是因為持續性不足,需要大人從旁協助的事也不少,若是可以先要求孩子自理生活事務,例如:透過家長的反覆動作讓寶寶了解物品的固定位置,知道髒的衣物放置洗衣籃、乾淨的衣物、鞋襪要從特定位置拿取,吃飯後要擦拭桌子、將碗拿至廚房水槽內待洗等,因為孩子對每日例行工作已經有清楚的概念,這時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接著面對家事就會有較清楚的概念了

(三) 遊戲中共事:當我們了解孩子各階段已準備好的能力,孩子又有自理的技巧後,請別忘對孩子而言,「遊戲即生活」,所以要邊玩邊做;媽媽要烹飪,可以請孩子一起打蛋汁;煮綠豆湯,讓孩子一起洗綠豆;洗衣服,帶孩子先將內外衣物、深淺衣物分類;摺衣服時,摺好的衣物讓孩子放在固定櫃內;擦桌子時,別忘了為孩子準備一條小抹布,親子一起上下左右擦乾淨桌面;這樣共同完成家事,我們獲得的不只是孩子學會做家事,更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珍貴回憶!

第三步:回饋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感觸,那就是孩子越大越難叫得動,小小孩搶著幫忙,大小孩則推托再三,甚至充耳不聞;其實就是與「鼓勵」有深切的關係!因為小小孩的做事較容易引發大人讚許,隨著時間及次數增加,鼓勵就變成理所當然;所以要維持孩子對家事的熱誠,大人便要不吝於「鼓勵」。給予一個讚許的眼神,極大的擁抱或是多講一則床邊故事,都是跳脫物質卻又深植心中的最佳獎勵;曾經有人說,最成功的讚美,是透過第三者的轉述,所以聰明的家長,可以技巧的在他人面前稱讚孩子,並讓孩子有機會聽到,相信那時就會看到一個抬頭挺胸並會表現更好的孩子!


讓孩子做家事要注意安全
對大多數小小孩而言,做家事是他們樂此不疲的工作,因為在那時可以和大人一起忙碌,但是也別忽略小小孩最常發生意外的地點就是在家中,所以教導做家事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其安全性,讓孩子盡情發揮責任感,完成重要的使命!

(一) 步驟簡化,由簡入繁,一次一個目標:
孩子的學習要扎實,需要大人將複雜的步驟簡化;例如:擦桌子-大人要先將小抹布洗淨扭乾,再將其折好,初步要求幼兒學著一起上下來回擦拭,接下來就讓幼兒對折抹布,再來教導幼兒擰乾抹布,最後才是要求幼兒由清洗抹布到擦拭獨力完成整個工作。

(二) 環境認識:
要讓孩子了解家中有哪些地方小朋友不能去,或需要大人協助前往;廚房幼兒不適合去,將電器用品置高處,並說明其會傳電、火,會感受到「熱」「燙」等威脅性字眼。要讓孩子用到水槽時,需要大人陪同,並放置防滑墊高凳,方便幼兒清洗雙手。

(三) 工具適合幼兒:
因為工具的不適當,將會降低幼兒學習意願,並引發危險因子產生,例如:抹布太大條或過於厚重,幼兒無法自己對摺妥當或扭乾,將會讓孩子乾脆隨意完成工作,甚至未扭乾的水漬造成滑倒的危險。所以家長可以想辦法提供幼兒合宜的工具;像是桌面小掃把、四方小抹布、小小夾子等等。

有了以上的「準備工作」及「安全防護」,相信家長對於小寶寶的家事訓練已經有些概念,但是我相信這距離真正落實還是需要一大段路;畢竟要您建置一個安全的且簡化的環境,對忙於照顧寶寶的您已是一大工程,加上要去察覺寶寶的發展所需,更是要讀或吸收不少知識書;所以,以我親身兩個小孩的經驗,要讓孩子做家事最重要仍是引發孩子推己及人的愛心,孩子小小世界仍是以自我為中心,若是可以透過他心愛的玩偶,像是巧虎DVD引導幫忙家務就是愛父母的表現,並一步步以琅琅上口的兒謠指導孩子操作簡單的家事,相信孩子可以很快抓到做家事的訣竅;一旦建立起動機,孩子便會推動家長一起來教導更多的事物,在教學相長當中,家長也就可以逐步循序漸進建立安全且舒適的環境給孩子,不要小看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家事,它包含了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

我們想要下一代更具競爭力,同時重要的不只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信及生活適應力,最簡單的訓練就是和孩子一起做家事,孩子可以在當中感受到家人合作互助的愛與關懷,獲得生命教育的重要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