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媽咪 ,不要愛我太多

2010年10月22日
媽咪 ,不要愛我太多

【媽咪,不要愛我太多!】

【文�楊毓菁;採訪諮詢�林麗玲(友緣基金會臨床督導)】

  女兒脾氣非常不好,不順她的意就大叫大哭,之前我說不可以,他還會乖乖接受;最近她抱也不要,哄也不行,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追根究底,老公到40歲才生了她,他很寵女兒,女兒又很會撒嬌,現在變聰明了,她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只要對爸爸發出求救信號,就什麼都可以。∼念慈

  這是【奇蜜親子網】討論區一位媽媽面對孩子被寵壞的無力感。

父母的「我值」溺愛之始

  「很多父母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就是溺愛。」友緣基金會督導老師林麗玲從輔導個案中發現,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叫不停真得會抓狂,於是滿足他就成了「暫時」解決的辦法,也成了親子間的「潛規則」。

  但是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很容易就跨進了溺愛的界線: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一直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的給他了,相安無事,當時的親子緊張關係是解除了,孩子卻也清楚地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父母幫忙 卻永遠過不了關

  一位即將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女孩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掉,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潛意識中,更氣父母干預太多。我們的介入是否剝奪了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愛是給力量 不是介入

  林麗玲的女兒因為不適應小學而哭了一星期,問她想要父母做什麼,女兒只想說一說、哭一哭讓爸媽「秀秀」,抹抹眼淚,她還是會去面對學校生活。其實孩子真正要的是當時父母的貼心回應,陪她一起想想怎麼辦,孩子就會療好傷,換個心情走下去。

  孩子的生活當中,有黑的部份,也有亮的部份,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把亮的部份一天天多起來。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當孩子靠自己走出挫折,會覺得「自己很棒!」,對自己更有自信;靠爸媽施出援手,雖然逃過當下那一劫,卻覺得自己很糟糕,而永遠無法自我逃避。

孩子有挫折 父母要先過關

  林麗玲的女兒適應了一星期,有些孩子可能要哭一個月,這段時間對父母尤其難熬,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第一個要過關的反而是父母。

  「如果你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有力量的人,那就不是愛了!」林麗玲說,真正的愛要靠父母釐清怎麼做對孩子是最重要的,做這事是為了他,還是為了我的不忍、難過、很煩,要靠自己經常定位、自我提醒。

溺愛警訊5 check

▲孩子一直抱怨或發脾氣,直到如願才開心。

  若直到5、6歲還會這樣,表示孩子早就發現這是馬上如願的妙招。

▲與其他孩子的關係經常發生問題。

  孩子被父母照顧的太好,無法適應別人的情緒,而不受玩伴的歡迎。若孩子已經已經離開學步期,就要注意他如何與其他人分享事物及社交技巧的發展。

▲家裡的玩具多到滿出來,但她還要更多。

  你可能已經讓孩子認為不需要努力就能夠得到一切她想要的。

▲孩子過胖。

  之前的教養模式顯然無法解決體重上升的問題,更或許是教養模式導致孩子過重,身體問題必須諮詢醫師,也要想想自己是否提供太多垃圾食物或過剩營養。

▲孩子希望你為他做他可以做的事。

  想想自己是否做了過多在他的發展上能掌握的事,父母往往低估孩子能完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