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新生兒黃疸說明

2012年07月17日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兩類:
(1) 生理性黃疸:正常新生兒由於上面陳述的原因,常會在出生後第二天開始有膚黃的現象,在第 四天達到高峰,而後在出生後1~2星期內逐漸消退。在黃疸最嚴重的時候,血液中的膽紅素值約為12毫克/100㏄,不會太高,通常不需要治療即可自行消退。
(2) 病理性黃疸:除了生理性黃疸之外,病理性黃疸顯示新生兒體內生成及處理膽紅素的過程出了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以下五種情況下需特別注意: 1.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 2.血中膽紅素值升高的速度太快,高於每天5毫克/100㏄。 3.血中膽紅素值高於15毫克/100㏄。 4.結合型膽紅素濃度超過1.5毫克/100㏄。 5.出生兩個星期後黃疸仍未消退。


新生兒黃疸:
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以台灣的新生兒來說,由於體質的關係,發生新生兒黃疸的機會比西方白種人來得高,約有八、九成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的情形。在健康的成人體內,血中膽紅素濃度會低於1毫克/100㏄。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高過2.0~2.5毫克/100㏄時,皮膚和眼白就會泛黃而出現黃膽的情形。但在新生兒時期,情況比較不同,通常血中膽紅素濃度在6~7毫克/100㏄時,才會開始表現出黃疸。


黃疸的產生: 黃疸形成原因就是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人體內的紅血球有一定的壽命,老化的紅血球會在脾臟等地方被破壞,在此血紅素會被代謝為膽紅素。膽紅素形成之後,便與白蛋白結合,成為較易溶於水的型式,由血流運送到肝臟。肝細胞會以特別的方式,將血液中的膽紅素接收並傳送入肝細胞內。在肝細胞中,膽紅素經過肝內酵素的作用,形成所謂的「結合型膽紅素」。這種結合型膽紅素較先前的非結合型膽紅素易溶於水,且可由膽汁及腎臟排泄出去。結合型膽紅素經膽汁進入腸道後,大部分經腸內細菌作用,轉化成糞膽素由糞便排出。一部分的結合型膽紅素會經過腸內酵素作用水解回非結合型膽紅素,經腸子吸收,由血流回到肝臟,我們稱為「腸肝循環」。


新生兒黃疸的理由: 大小孩或成人,除了有血液或肝臟的問題外,身體都會正常的產生及排除膽紅素,所以不會產生黃疸的情形。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濃度較高,紅血球的壽命又較成人為短,所以每天紅血球被破壞後產生的膽紅素較多。但是新生兒的肝細胞功能又不夠成熟,來不及處理這些較多的膽紅素,加上經由腸肝循環再回到肝臟的膽紅素比例也較高,所以新生兒特別容易發生黃疸的問題。


嚴重黃疸的後遺症: 新生兒黃疸透過積極的治療,大多不會留下後遺症。但若血中未結合型膽紅素濃度太高時,則這種脂溶性的物質會進入腦組織,造成腦部細胞壞死,引起神經學上的症狀,並留下後遺症。這種情形稱為核黃疸,又名膽紅素腦病變。在急性期,孩子會有活力降低、食慾不佳、疲倦或躁動、哭聲改變等情形。更嚴重則會抽筋、昏迷甚至死亡。幾個月之後則會表現出肌肉張力異常、智能障礙、聽力異常、痙攣、手足徐動症等情形。可見新生兒黃疸雖然是常見且不難處理的疾病,但若家長或醫護人員未能適切診斷及治療孩子黃疸的問題,還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