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fanny(kitty)

跳過爬行直接走路,感統行不行?

2012年12月07日
小哲是家中唯一的寶貝,家人特別注意他的發展,也了解「感覺統合」的重要性。而家中長輩感到最高興的就是小哲的感覺統合發展似乎比同年齡小朋友來的快,其他親戚的孩子在地上爬的時候,小哲就已經扶著牆壁開始走路了,而且越來越好,每當親戚聚會,爸爸媽媽總會拿小哲走路的這件事情出來炫耀一番。


「爬行」對「感覺統合」有幫助

小哲今年3歲半了,上了幼稚園才2個月,老師就跟媽媽說「小哲握筆好像沒甚麼力量耶!雖然這時期的孩子不懂得正確握筆姿勢,但是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抓』筆畫在整張紙上,小哲卻是輕輕地畫,而且會喊手「累累!」不知道是不是爬的不夠,所以造成「感覺統合」的問題?媽媽應該帶小哲到醫院檢查喔!」媽媽心想:我們不就是那麼注重感覺統合,所以小哲才發展比較快的嗎?難道我們做錯了嗎?

雖然每個孩子在發展上有個別差異,但普遍認為「爬行」對孩子很重要,就猶如「“自然產”比“剖腹產”的孩子在感覺統合上發展較好」的觀念一樣,其實受到個別差異與後天教養的影響,孩子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發展,「爬行很重要」的觀點也不是百分之百適用於每個孩子身上。

以往認為,爬行時可以獲得速度的刺激 ( 前庭覺 ),而手腳與地面的接觸則有觸覺的刺激,加上爬行需要全身的用力,因此本體覺系統也得到刺激,因此才會有「爬行對感覺統合很有幫助」的觀念產生,這樣的觀念沒有錯,但是重點不在於「爬行」,而是在於能夠「感覺統合」,一旦重點搞混了,才會出現強迫孩子有事沒事滿地爬的現象。

手部的刺激與發展和雙腿一樣重要

從兒童發展學來看,為什麼爬行以後才會發展出「站」的能力,又或者為什麼有些孩子沒有經歷「爬行」就開始走路?孩子在爬行的時候的確手腳需要用力支撐身體,這提供了足夠的本體覺刺激給大腦,並且讓手腳的肌肉力量開始提升。隨著不斷的刺激與成長,當雙腿力量建立足夠後,孩子就會開始站了起來。

這是一連串看似自然發生的事件,但是卻是身體發展的重要指標。而有些兒童躺在嬰兒床中就不斷的踢腳,或是父母從小就對著孩子的雙腳「玩遊戲」,所以孩子雙腳的力量自然發展得比較快速。當我們正為了孩子會站立、行走而高興的時候,不要忽略了,這只是雙腿力量的成長可能快過於軀幹或雙手的力量成長,不見得雙手的力量也成長到適合的程度,而我們卻可能因為孩子會走了而鼓勵他多走,卻忘了仍要訓練雙手的力量及協調能力,而使得孩子越走越好,但雙手卻越來越無力。

3種爬行遊戲在家做

要改善像小哲這樣的現象,臨床上的確會讓孩子繼續練習爬行,但爬行是會把大部分的重量放在雙手,因此像是趴在滑板上利用雙手向前划,或是治療師將孩子的雙腳抬高,讓孩子利用雙手爬行的「小牛耕田」方式,都是幫助孩子提升雙手張力與改善感覺統合的好遊戲。爬行可以促進雙手、軀幹及雙腳的力量,因此

在家中可以進行以下的遊戲:

1、固定式伏地挺身

讓孩子趴在地上,雙腳伸直,雙手放於胸部兩側。利用雙手力量將身體撐直起來,仿如瑜珈中的「蛇式」一般,這時候雙手承受支撐身體的重量,可以獲得本體覺的刺激,而為了維持這樣的姿勢,同時也訓練到背部肌肉的耐力,這有助於孩子將來學習時是否坐得正、坐得久。這個活動可以在孩子觀看電視中途 ( 或媽媽觀看電視 ) 進行,利用廣告時間請孩子來撐地,先從孩子可以忍受的時間開始,再慢慢地增長時間,等到孩子力量足夠了,或許可以嘗試真正的住地挺身。

2、大龍球坐位

利用直徑約孩子小腿長度的大龍球,讓孩子在讀故事書或畫畫時代替椅子讓孩子坐。大龍球並不像椅子那麼穩定,因此孩子為了要能夠穩定坐在桌前,雙腳會比平常更用力,而且少了椅背的支撐,孩子的軀幹肌肉必須更用力來維持坐姿。根據研究發現,利用大龍球代替坐椅不僅提升感覺統合,更可以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臨床上也會利用單腳椅或充氣坐墊等不穩定椅面來代替。

3、蝸牛爬行

請孩子做小狗爬動作,爸爸或媽媽「蓋」在孩子身上成為「蝸牛殼」,蝸牛殼不僅給孩子重量的壓力,更可以利用雙手阻擋孩子前進的方向,給予孩子爬行的阻力。孩子為了逃脫蝸牛殼的壓力,所以必須更用力,而且要動腦筋想想如何逃出大人雙手的限制,這個遊戲不僅訓練全身肌肉與感覺統合,更訓練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

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

順著孩子自然的發展仍是醫學與教育專家所認同的原則,當孩子練習爬行的時候,不必過度擔心危險而不讓孩子在環境中探索,也不必過度擔心環境清潔而不讓孩子「東摸西摸」,只要能夠維持安全並在遊戲後恢復清潔,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爬行。

而孩子因為跳過爬行階段而直接走路,也不用過於擔心孩子發展而強迫孩子重新爬行,不論在家中可以進行的遊戲,或是到戶外奔跑、跳躍、甚至是攀爬,都是可以彌補沒有爬行所缺乏的感覺統合刺激,達到孩子發展健全的效果。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AP.z8haQERU60ZOKsMKQNHJV/article?mid=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