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fanny(kitty)

剖析小兒外科13大常見疾病

2012年12月18日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50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顧問醫師及一般外科、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德芳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魏拙夫
   (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家有寶貝的您一定知道,「18歲以下看兒科」的正確就醫觀念。那麼,什麼時候又該到小兒外科報到呢?事實上,「小兒科」之於「小兒外科」的關係,就如同「一般內科」與「一般外科」一樣,當18歲以下的孩子經醫師判定有動手術矯治的必要,就建議由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陪伴您一同細心呵護孩子的健康。

小兒外科手術知多少

看著孩子平安健康一天天成長,就是父母們最大的心願。可是即便夫妻雙方完全無任何異樣,卻仍可能有些缺陷會悄然無聲的找上孩子,關於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還有哪些重點是爸爸媽媽必須了解的呢?

這些問題,找小兒外科準沒錯!

隨著生育率下降,家長更將心力集中投注在孩子身上,不少過去並未特別受到關注的疾病,今日卻必須接受放大鏡檢視,所幸現今的醫療技術進步,多數孩子都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妥善的治療。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顧問醫師陳德芳強調:「兒童的身體並非僅是成人縮小版,無論在疾病型態、病程演變等,都隱藏了諸多不同之處,更需要悉心的照料。」小兒外科主要處理的問題可分為下列幾類:

(1)先天異常矯治──如舌繫帶過緊、多指、併指等。

(2)胸腔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異常手術──如氣胸、疝氣、陰囊水腫等。

(3)腫瘤相關手術──如神經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畸胎瘤等。

(4)胸腹外傷手術。

(5)胸腔鏡、腹腔鏡微創手術。

(6)與婦產科合作,提早在產前發現、評估小兒外科疾病,並進行適當的處理──如腹裂畸形等。

(7)其他。



針對上述第6點,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魏拙夫替我們補充說明:「孕媽咪進行產檢的同時,的確可能透過超音波提前診斷出胎兒異常,若胎兒的畸形問題需要出生後立即接受手術(比方說腹裂畸形等較嚴重的問題),媽媽進入產房時小兒外科醫師也會在一旁待命,為接手治療做好預備。」



手術真的「能免則免」嗎?

不忍看著孩子幼小的身軀被推進手術室,有的家長會對外科手術抱持著「能免則免」的保守態度。舉例來說,腹股溝疝氣有腸子、卵巢卡在腹壁縫隙的可能,若未及時治療或許將導致器官發黑壞死;另外如隱睪症,兩歲前是治療黃金期(兩歲後可能產生永久性退化),這些症狀若置之不理,不僅有機會危及性命,更可能帶來一輩子的影響。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開刀的疾病可以暫緩手術繼續觀察,比方說小朋友常見的臍疝氣,雖然一出生就明顯隆起,但可以持續觀察至三、四歲,多數孩子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痊癒,少數孩子才需要考慮動刀治療。



可考慮延後手術時間的狀況

陳德芳醫師叮嚀,若孩子符合下列三項條件中任何一項,則建議考慮延後手術進行的時間:

(1)年紀太小

孩子的年紀越小進行手術的難度也越高,且新生兒體重輕、身體器官發育未臻成熟,若非必須緊急動刀搶救的腹裂畸形、腸阻塞等,則可延後手術時間,以降低手術風險。

(2)術前健康有異狀

若病童手術前罹患重感冒、嚴重流鼻水、咳嗽有痰、發高燒等,或者有其他全身性症狀,則建議延後手術時間,避免因為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增加缺氧風險,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在進行外科手術前,醫師也會再次進行術前麻醉評估,確認手術能否如期進行也同時保護孩子的安全。

(3)無手術急迫性

如同先前所提及,若是臍疝氣、隱睪症等疾病,可以暫時先觀察一段時間,若無改善再考慮動刀治療。



麻醉方式的選擇原則

常使用的麻醉方式有插管麻醉、吸入性麻醉(面罩式麻醉)、靜脈注射麻醉(朦朧麻醉)、喉鏡麻醉等,並且會由專業麻醉科醫師在一旁嚴密監控血壓、心電圖等,安全性非常高。



至於麻醉方式的選擇,魏拙夫主任表示,小兒外科醫師會與麻醉科醫師進行討論,考量小朋友年齡、手術複雜程度、手術部位而決定。一般來說,手術時間短暫(30分鐘左右)的手術,可以使用靜脈注射麻醉和面罩式麻醉,但如果手術時間較長,基於安全考量會選擇插管麻醉。再者,為避免孩子緊張怕生而哭鬧影響到手術順利進行,選擇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更為安全,舉例來說,如超過6個月大且手術複雜程度低,可使用面罩式全身麻醉。

手術時間較長,基於安全考量會選擇插管麻醉



門診手術v.s.住院手術

我們應該將門診手術理解為「不住院手術」,因為無論是門診手術或住院手術,施行的地點皆在開刀房而非診間。基本上,較為簡單的手術都可採取門診手術方式,通常醫師會請小病人晨間保持空腹到院手術,術後在恢復室觀察兩小時,待麻醉清醒、確認無不適或其他異狀後即可返家休養。

魏拙夫主任表示,當病患年紀越小,麻醉的風險也會隨之提升,為了安全起見會建議術後住院觀察,但一般來說,醫師會視手術大小、病人狀況再決定需不需要住院,一方面顧及醫療不應浪費,另一方面考量長時間待在醫院恐有感染疾病之虞,也因為上述的原因,醫師會盡量將手術縫線藏在傷口內不用拆線,既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免除孩子對就醫的恐懼。



小兒外科13大常見疾病

針對小兒常見外科問題,我們向醫師請教後統整出13大常見疾病,淺顯易懂的帶您更進一步認識這些和健康息息相關的重要資訊。

1 舌繫帶過緊

症狀

「舌繫帶」位於舌頭下方,主要功能為牽動舌頭攪拌食物並幫助吞嚥,也對說話咬字發音的正確度有一些影響。當舌繫帶較厚、較短、粘連到接近舌尖位置,將會使舌頭捲曲、向上翹的能力受到限制,此一症狀我們稱為「舌繫帶過緊」。陳德芳主任解釋,舌繫帶過緊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建議若孩子有伸出的舌尖呈「W」形、舌頭無法舔到上唇等現象,應該就醫進行進一步的確認。

對孩子的影響

(1)發音困難:舌繫帶過緊的孩子,可能會有發出捲舌音(如:之、吃、師、日等)或彈舌音(如:達、他、糖等)的障礙,嚴重者若未即時接受矯治,日後也可能必須接受語言治療。

何時開刀較恰當

舌繫帶過緊雖然對健康並無影響,但若防礙到正確發音的學習,這時可以和醫師討論動手術的可能性。舌繫帶切開術安全性極高,年紀很小的寶寶甚至無需麻醉可直接施行剪開手術,已經長牙的幼童麻醉後也可快速完成手術。術後孩子可能因為疼痛而口水直流,但通常過幾天就會恢復正常,只要術後癒合狀況良好,可依醫師指示帶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復健活動,促進舌頭的靈活程度。

什麼是「上唇繫帶過長」?

上唇繫帶過長易使門牙中央縫隙過大,甚至可能出現說話「漏風」的情況。處理上唇繫帶過緊有兩個較為合宜的時機,一是6個月大長牙前、二是4歲後長永久齒前,但上唇繫帶過長幾乎不會影響口腔功能正常運作,多半是因為齒列美觀才考慮接受治療。

2 斜頸

形成原因

斜頸並非指習慣性傾斜脖子的姿勢,其形成關鍵在於頸部胸鎖乳突肌(頸大肌)變緊甚至出現纖維化硬塊所致,往往和寶寶在媽咪腹中長期胎位不正、生產時頸部肌肉受傷攣縮等因素有關。

症狀

與其他外科疾病相比,斜頸沒有這麼容易被察覺,若家長觀察到孩子睡覺都只轉向同一側,或者可從頸部側面摸到肌肉腫塊,便應及早至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典型的斜頸會出現下列症狀:

(1)頭傾向受傷那一邊,總是面朝著對側上方。(2)臉部及眼睛大小不對稱。(3)頭枕骨歪斜不正。(4)頸部可摸到很硬或很頸的腫塊(5)雙肩的高低不一致。



對孩子的影響

剛出生的寶寶脖子還未硬挺,要診斷斜頸的確有一些困難度,不過,如果家長有足夠的警覺性,在寶寶3∼4個月大甚至更早也有機會及早發現。斜頸雖有可能隨年紀漸長獲得改善,但如果家長一直未察覺孩子有此問題,又未多加注意孩子的睡姿,可能會因此導致臉部不對稱、頭型扁平歪斜。



何時開刀較恰當

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不一定會建議開刀治療斜頸,原因在於只要家長勤幫孩子熱敷按摩並讓孩子趴睡,幫助加速肌肉軟化,矯正的效果不見得會比物理治療差,約7∼8成的小朋友可以藉此痊癒。陳德芳醫師表示,過去在門診中追蹤過患有斜頸的孩子,只要在家中勤於復健,後來仍需要開刀治療的比例低於一成。一歲以後,剩下2∼3成嚴重肌肉纖維化的小朋友,只要藉助開刀妥善治療,也能夠獲得很好的改善。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1.12月號

陳德芳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臺灣醫務管理科學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部主任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顧問醫師及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魏拙夫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美國田納西州范登堡大學小兒外科進修�美國田納西州曼斐市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進修�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陽明大學外科學科主任�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

*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2012年12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