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fanny(kitty)

沒有人一出生就會帶小孩,所以遇到挫折別煩惱

2012年12月21日
沒有人一出生就會帶小孩,所以遇到挫折別煩惱

【〈產後別憂鬱〉破除「母性本能」迷思】
文�特約記者鄭曉蘭

不少女性看到可愛寶寶時,都會不自覺地發出「好可愛」的驚叫聲。但是似乎也有不少女性就是對人見人愛的小寶寶提不起勁,又或納悶:「可愛是可愛,但是根本沒辦法溝通,是要怎麼照顧啊?」甚至有人會因此質疑:「我是不是缺乏所謂的『母性本能』呀?」
⋯⋯

另外也有一些新手媽媽,面對整天哭鬧的小寶寶不知所措時,也常萌生這樣的疑問:「母性不是種『本能』嗎?那我怎麼沒辦法應付眼前的情況呢?我是不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呢?」

「母性本能」也常被部分男性當作規避育兒責任的最佳藉口,總認為:「我沒有這樣的本能,做不來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你知道嗎?以生物學角度而言,所謂的母性本能根本不存在。而且早在兩百年前就有相關實驗證實,相關論點只是父權社會下營造出的一種「偽」常識。

<實驗有證明>母性後天培養 強過本能

許多人一提起母性本能,就會聯想到「女性與生俱來的特有能力,能自然而然地無條件關愛、照顧嬰幼兒」,然而至今已有多項實驗證明,女性其實不具備上述本能。

首度提出此論點的法國學者巴登特(Elizabeth Badinter)對於當時許多女性將兒女送到外地寄養,或委託奶媽照顧的現象感到不解,深入調查後所得到的結論指出,女性容易投注愛情的對象並非「自己所生」的孩子,而是「自己照顧」的孩子。

另外還有一項著名實驗,同樣支持「母性為後天培養,並非本能」的相關論點。克勞斯(M.H.Klaus)以及肯奈爾(J.H.Kennel)兩位醫學博士所進行的實驗,將產後不久的母子分成兩組:A組是讓母親產後短暫看過孩子一眼,生產四至八小時後,讓母子進行短暫接觸。其後每隔四小時,讓母親僅藉由哺乳與孩子接觸。B組則是在母親產後三小時內,就進行一小時的母子交流。其後每天也比A組多五小時的母子交流時間。實驗結果顯示,B組很明顯對孩子投注較多關注與情感。

換言之,所謂的「母性」並非本能,而是後天學習行為,是母親在產後藉由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而分娩後不久的親子互動也會對此「本能」造成莫大影響。

許多產科醫院就是根據此理論,採用分娩後的母子同室制。不過,科學家已在哺乳動物身上,不論男女,發現面對如嬰兒或小動物等嬌小、渾圓或柔軟形狀生物,就會無條件萌生憐愛的基因。所以,不論父親或母親對於長時間接觸的親生子女,自然而然就能萌生一股強烈愛情。

東京家政學院大學家政學部教授吉川晴美對此表示,「『男主外、女主內』在以往社會中是種常態。在此歷史背景下,一般才會對於『女性天生具備無條件關愛子女的能力』,深信不疑吧。所謂的「母性本能」,應該也是男性願望的表徵。不過,以目前的社會型態而言,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能培養出這樣的「母性本能」。

<Check Point>心理準備好 新媽別憂鬱

換言之,只要能夠破除「母性為本能」的迷思,相信有不少女性都能夠大大鬆一口氣。因為,男性的育兒能力不見得遜於女性,而女性在面對育兒時的種種難題,也無須背負「本能」的枷鎖,對自己施加無謂的壓力。

日本相關報導,提出四項避免育兒不安的心理準備,或許可以做為參考。

一、準備迎接新生兒誕生時,最好別對自己過度自信。部分產前深信「育兒絕對難不倒我」的女性,產後反而容易因為遭遇難以解決的育兒難題而自責,甚至罹患憂鬱症。

二、謹記「對於寶寶而言,任何一切都是初體驗。而對於新手媽媽而言,任何一切都需要摸索學習。」若能時常提醒自己,小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對所有事物自然都感到陌生、好奇、恐懼,同時也充分了解自己對於育兒必須慢慢學習摸索,那麼或許就能對寶寶和自己多些寬容。

三、父母的笑容非常重要。寶寶會直接反映出身邊成人的情緒以及行為舉止,只要多點笑容,就能為寶寶營造出一個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四、只要能愛,就是母性本能的明證。部分女性可能在產前擔心自己是否具備母性,又或在產後難以自已地對寶寶不耐煩時,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成為母親。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是育兒高手,只要能關愛自己身邊的人或同伴動物,就有關愛本身子女的能力。至於養兒育女的學問或技巧,就必須仰賴後天的投入以及學習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CgagiE.AQkUS8hzdNC0sVlLc/article?mid=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