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fanny(kitty)

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的飲食概念

2013年08月21日
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的飲食概念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分享在我的 Plurk分享在我的即時通講過很多次嚕!

不論是孕媽,哺乳中的母親或是孩子,都要均衡飲食,

孕媽或哺乳中的母親均衡飲食是讓孩子在母體肚子裡就能熟悉各種食物的味道,未來飲食上也較不易過敏

孩子要不斷嘗試各種食物,讓身體認識食物,就不會有過敏的問題了





新手爸媽一定要知道的飲食概念
•2011-09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陳珮雯


飲食不只關乎寶寶營養,還影響孩子的動作發展,以及一生餐桌習慣的養成。 從母奶、副食品到孩子能自己吃又不挑食,父母只要掌握四階段的飲食原則,都能養出健康寶寶。

不過是吃頓飯,有什麼困難?偏偏家有學前兒的爸媽,餐餐都得耗盡心力。輕忽嬰幼兒的飲食,過敏體質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飲食習慣一旦走偏了,孩子極可能很難享受飲食的愉悅。

飲食的兩大關鍵影響

專家認為,學前階段的飲食營養,扮演兩個關鍵性角色:

一、六歲前的味覺教育,奠定終生適用的飲食好習慣

十多年的營養門診經驗,小兒科醫師周怡宏觀察,寶寶的第一口食物,對日後的飲食喜好有不小的影響。當寶寶的第一口蘋果泥是酸酸的,孩子對蘋果的判斷就是「不好吃的食物」。因此,為了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早期飲食經驗」,周怡宏建議爸媽,從孩子的第一口副食品開始,就要有「神農嚐百草」的精神,確保放進寶寶嘴裡的食物是美味的。

「好吃的食物不代表要添加許多調味料,」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說,六歲前可視為幼兒的味覺養成期,爸媽所提供的食材、烹調過程,都深深影響孩子日後的飲食口味。

在塑化劑風暴後,天然的「真食物」成為王道。因此,不經加工的原型食材、不過度調味的食物,才能養成寶寶終生的健康飲食態度。不只是正餐,在食品添加物過盛的現代,連寶寶零食都要慎選。副食品達人小雨麻說,在自製米餅之後才發現,米餅放久很容易軟掉,也不易製作出鬆脆的口感,但為什麼市售米餅吃起來這麼鬆脆,放久了,也不容易軟?其中可能隱含食品添加物的風險。

二、部分過敏體質,八歲前有機會改善

擔心孩子過敏,這個不敢吃,那個不能吃。過度保護,過敏的孩子對食物反而缺乏耐受性,恐怕一輩子都很難擺脫過敏體質。「過敏的原因非常多元,也有可能環境大於食物,」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說。為防止寶寶過敏,嚴格限制孩子吃奶、蛋等所謂易誘發過敏的食物,其實不利寶寶的成長發育。因為奶、蛋等食物,擁有發育所需的蛋白質、鈣質、維他命B群……等重要營養素,就算攝取替代食物,其營養吸收率及與其他營養素交互作用的能力也未能完美搭配。

營養的正確觀念是「重均衝不重量」,不用吃多,但什麼都要吃。

針對容易誘發過敏的奶、蛋,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歐美最近的研究發現,八歲前讓幼兒漸進的少量嘗試,八八%的孩子八歲後對奶、蛋會產生食物耐受性,一○%的孩子會對蝦子產生耐受性。

四大分齡照護重點

○∼四個月:母奶媽媽飲食不用刻意避諱

此時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快速的階段,一般來說,每月體重平均增加○•五至一公斤。六個月大之後,寶寶的生長就會開始趨緩,每個月體重平均增加○•五公斤。快速的成長,讓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充足的營養,才能應付腦部、肌肉、器官等各部分的發育。

全球公認最適合寶寶的營養來源,自然非母奶莫屬。但不少母奶媽媽都有被長輩質疑的經驗:如果吃得不夠補,母奶怎麼會有營養?要是母奶量不多,寶寶營養夠嗎?

其實母奶最令專家們推薦的好處,當屬「營養吸收的效率最佳」。母奶寶寶的營養是「重質不重量」,不需要喝多,就能獲得足夠的養分,因為營養吸收率好。

以鐵為例,母奶的吸收率約五○%,而配方奶則僅有一○%,也就是說,喝了十公克的配方奶,僅能吸收一公克的鐵,而母奶則可吸收到五公克的鐵。對器官發育尚未完全的寶寶來說,含鐵量高、吸收效率不佳的配方奶,喝多了有可能會便祕。

其實母奶媽媽的飲食不需要特別補。台灣母乳協會祕書長高宜伶說,母奶媽媽的飲食原則非常簡單——均衡、營養,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母奶媽媽們不需要過度擔憂吃或不吃某些食物,以能促進乳汁分泌食物而言,在不同風俗文化下,評價也大不同。最簡單的攝食原則就是:避開家族過敏原,儘可能選擇當地、當季、多樣、簡單烹調的食物。食物的養分會經過消化、吸收分布到身體各器官——包括分泌在乳汁中。如此,寶寶就可以透過乳汁吸收不同食物的營養。

不過,母奶的哺餵確實有關鍵期。在產後初期,避免非必要的使用配方奶與奶瓶、奶嘴,有其關鍵意義。出生的頭幾天,寶寶需要藉由試誤學習,探索如何吸吮乳汁。在探索階段,以奶瓶取代乳房親餵,可能讓寶寶出現乳頭混淆的狀況,也就是以錯誤的嘴型吸吮媽媽的乳房,如此不但無法有效吸入乳汁,而且容易造成媽媽乳頭受傷或疼痛。

出生後以奶瓶餵食的結果,不難想像,媽媽信心受挫,向奶瓶屈服,寶寶也容易抗拒排斥媽媽的乳房,結局可能是母奶節節敗退,配方奶獲勝。

四∼十二個月:「手指食物」讓寶寶愛上飲食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控制肌肉的能力,也準備長牙,並具備吞嚥的能力。專家們建議:不要害怕寶寶過敏而延遲給予副食品,否則寶寶除了營養不足,還會喪失口腔肌肉、手指小肌肉、手眼協調發展的練習機會。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愈來愈多報告顯示,太晚給副食品反而會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所以美國等先進國家,都提倡從四個月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

擔心吃錯副食品讓寶寶過敏的爸媽,專家建議:

●從米精、米粉等不易誘發過敏的食物開始。

●一次添加一種食物,才好判斷過敏原。

●避免給予五穀粉、水果麥粉等複合式食物,食物種類太多,很難判斷過敏原。

●每次吃副食品後,觀察寶寶身體是否有出現疹子、大便出現血絲或拉肚子等食物過敏反應。

副食品不只讓寶寶攝取成長所需的營養,還有動作發展上的意義。周怡宏認為,寶寶此時要開始練習咀嚼,以利和語言發展相關的口腔肌肉發展。

因此,寶寶六個月大時,可以開始嘗試在副食品中加入肉類食物。一開始可以打爛成肉泥,但最好漸進式的讓食物的質地愈來愈粗。可用食物調理機的研磨時間來控制食物的質地,以二十秒為單位,打爛成泥需要兩分四十秒,而較粗質地的副食僅需二十秒的時間。至寶寶九個月大時,甚至不需要用食物調理機,改以壓、切的方式處理食物。食物質地的調整,目的即是循序漸進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發展。

十個月大的寶寶,爸媽可以準備「手指食物」(finger food),如撕成片的土司、煮軟的地瓜、馬鈴薯等,只要不太硬,都可以裝盤讓孩子自己用手抓著吃。此舉不但能獲知寶寶對食物的偏好(愛吃的會一直抓取),還能鍛鍊手指小肌肉。

除了副食品的給予,在喝水、喝奶的餵食上,也要開始練習使用吸管、杯子,為一歲之後的戒奶瓶做準備。而使用杯子喝水,也是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一∼三歲:沒牙齒也有能力咬碎固體食物


孩子牙齒都還沒長好,怎麼可以吃大人的固體食物?長牙和固體食物的關聯性,其實是爸媽的迷思。寶寶的無牙和老人的掉牙不同,周怡宏說,一歲大的寶寶二十顆乳牙全包覆在牙齦裡,而老年人掉牙,牙齦呈現淨空狀態。寶寶的牙齦裡有牙齒,只是還沒冒出來,但已經有力道,上、下牙齦加上舌頭,寶寶已經有能力將固體食物咬碎。

這個階段的寶寶,副食應該成為主食,牛奶反而要退居為副食,而且最好戒掉奶瓶,避免奶瓶性蛀牙的產生。

齒顎發展是此時期的發育重點之一,除了飲食內容可與成人相同,也要開始養成孩子的餐桌好習慣:練習自己吃。一歲半左右,要讓孩子學會將湯匙放入口中,再慢慢引導孩子自己吃完一餐飯。如果孩子一餐飯吃很久,有可能是食物的顏色、氣味不討喜,爸媽當下不必強求孩子吃進不愛吃的食物。李佩霓說,通常寶寶第一次拒食的食物,要嘗試十次以上,寶寶即有可能改變態度吃下去。

也有可能是寶寶還不餓,所以一口飯一直含著不吞下。爸媽不妨就讓寶寶下桌,活動一下,等寶寶餓了,再回到餐桌上。

四∼六歲:展開食物之旅,改善挑食習慣

此時期的飲食以「均衡多樣」為原則。偏偏孩子開始有自我,對食物也有明顯的好惡。如何養出不偏食的小孩,是這個階段的「食育」重點。專家提供兩個小撇步:

●調整食物的相對比例:孩子偏愛吃玉米。爸媽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吃玉米,而是漸進式調整餐桌上的玉米比例,將孩子偏愛的食物先減少四分之一,少掉的部分就換成其他食物。而新加入的食物,爸媽需要費點心烹調,讓孩子的味蕾感受到新食物比原本的更好吃。

●帶著孩子認識食物:從源頭開始,找到食物的生長之處,甚至帶孩子到花市買一小包種子回家種,從灑種、澆水開始,讓孩子經歷食物成長、採收的過程。或親自帶孩子上市場買菜,並邀請孩子參與烹調過程,再讓孩子端著有他參與的食物上桌。一趟食物之旅,可以降低孩子對特定食物的排斥感。

雖然學前兒的飲食不宜口味過重,但適度的調味仍然必要。要孩子乖乖吞下營養的食物,要先通過味蕾的考驗,一道無味的食物,爸媽又要求孩子一定要吃下去,可能讓孩子對該食物產生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飲食態度。

爸媽可以善用辛香料,如咖哩、椰漿、茴香、南薑等,這些香料多是植物來源,在一般超市也容易取得。而幫幼兒調味,用量是成人一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