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玩是一種樂趣

2010年06月18日
玩是一種樂趣,以探索知識的功能,從探索中發現新的可能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倪鳴香受訪時談到,小孩醒過來之後就是玩,而不是工作。一個人從一出生、然後學會怎麼爬、走路這些過程就是玩,玩本來就是人的天性。

一個人在玩是因為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玩,很有樂趣,並且有創意的可能。因為玩是具有無限可能、沒有任何禁忌、更可以不按牌理出牌的,所以玩壞了也沒有關係。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遊戲經驗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小時候所玩的遊戲是比較有創意的,像是用玩積木、粘土或畫畫來表達自己,那麼長大之後把玩的能力會比較好,也比較有創意。”

她覺得台灣的教育體系很注重升學,這或許會漸漸剝削了小孩的玩性。台灣小孩在國小時還是可以玩,但是升上國中之後就一直忙著考試,而升上高中後也是為忙著聯考而沒有時間去玩。相反的,德國小孩下課後有許多的休閑活動,當地還有不少音樂學校讓小孩在課後去學音樂。

存有玩性的競爭
她說,有人認為競爭是一種遊戲,她認為將玩性放進競爭裏就會帶來樂趣,像是成人與小孩一起比賽走路,當成人往前一步走,而小孩也跟著往前一步走,然後成人再往前走,小孩緊跟在後往前走,這就是存有玩性的“競爭”,相反的如果是在競爭裏有惡性的玩就沒有樂趣了。

“我喜歡在同一堂課裏,讓學生做不一樣的東西,當一位學生看其他的同學與他做不一樣的事情,並且很努力在做時,這位學生就會被激發向上,跟著其他同學一起努力往上爬,這也是一種良性競爭。”

樂在其中
她表示,當環境裏出現所謂的“應該”和“最好”的時候,其他雜訊就會消失。例如,小孩在長大成人之後,他就會有很多“應該如何”的責任,包括工作、養育及傳承下一代等。但人們可以為了生命中願意付出的事物投注玩性,即便他人覺得是辛苦的,也甘之如飴。

像是她在做研究的過程中很辛苦的,然而她可以從不同的人說出來的很多故事,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還有很多她原本踫不到的故事裏尋找到樂趣。讓研究變成一種玩樂。

“我在德國唸博士班的時候是很辛苦的,因為我35歲才學德文,45歲博士畢業。中間的過程,我覺得自己像個小孩一般,從單字學起,然後學會一個句子,雖然我處在一個很辛苦的過程中,但是當時我的孩子常陪在我身邊,同我玩耍。”留德期間,她學會縫製布娃娃,除了跟所學的教育知識有關外,也跟她所研究的對象有關。

她曾縫製出一個很有彈性的布娃娃,這個布娃娃可以有很多的動作,予人感覺很有活力。她原本計劃再縫製100個一模一樣的布娃娃。但是後來她才了解到,當她創造出第一個很有彈性的布娃娃之後,她再不想複製第二個一模一樣的布娃娃。她在縫製布娃娃與教學的過程中找到了樂趣還有意義,並認為自己在玩。她覺得如果沒有辦法從中找到樂趣的就不能稱做玩。

玩的動力來自於對外在的探索
不管是有限制或沒有限制的玩,都可以玩出創意。因為玩是人的本能,玩的動力就是對外在探索的一種現象。玩是有很多充分的知識,並且包涵技能在內。玩的樂趣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玩過以後會有充電的感覺。如果玩過以後沒有存在的意義,就不能繼續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