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冠廷媽

逐字念繪本的原因--林真美 (大人不要畫蛇添足)

2005年10月14日
親子共「讀」繪本~林真美女士



內容: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閱讀經驗
  大人藉由繪本說故事給孩子聽,乃是一個最好的親子共讀方式。不過,繪本當前,大人、小孩所要扮演的,卻是不同的角色。

  這和繪本的特質有關。孩子是繪本的主人,繪本除了在構成上,有圖有文字之外,還具有一個我們肉眼所察覺不到的特性,而這特性一旦被大人忽略,孩子眼中的繪本,就會為之大大地失色!因為,欣賞繪本,除了要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換句話說,繪本不僅僅只是大人買給孩子看的書而已,它還必須是大人唸給孩子聽的書!

  在繪本與孩子之間,大人所扮演的,是「傳遞者」的角色。大人用他的聲音,為文字注入了生命,當文字被化做抑揚有致的、跳躍的音符之後,孩子的心,也才會隨著聲音所帶出來的內容和節奏,一步、一步地,走入畫面、身在故事。

  所以,我們要為小主人確保的,無疑的,是要讓他們能有專心讀圖、用心聽故事的機會。藉繪本要讓孩子及早認字的想法,反而會成為孩子欣賞完美故事的絆腳石。它一方面剝奪了孩子讀圖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扼殺了文字部分所帶來的生機,尤其,學齡前後階段的孩子,所識文字不多,他們在獨自詰屈聱牙、斷斷續續的發聲中,又如何能一窺文學的風貌呢?

  更何況,閱讀的工夫,並不僅僅只限於文字而已。文字,只是閱讀的重要工具之一,處在繪本階段的孩子,要率先累積的,其實還是在學習如何藉自己身體的各種感覺,去體驗、去想像、去理解。

  繪本為生命閱歷還很淺的孩子們,提供了類似、或迥異於日常生活的經驗。當孩子豎起全身的細胞,在接收耳朵及眼睛所感應到的訊息時,他們便已經開始藉由先前所累積的經驗,在做整理,並進而啟動繪本所帶來的那些圖像與律動,拓展自己的想像,而一等想像世界在心中融會貫通,並形成心中的定影之後,新的經驗於焉完成。

  由此可見,不拘泥於文字,孩子們照樣可以依繪本的特殊形式,去完成更貼近他們本質的「閱讀」。而這種比文字還要生動、寬廣的閱讀方式,也正是大人為孩子說故事的魅力所在。它讓孩子毫無負擔地穿梭在書頁之間,而這種沒有識字壓力的快樂閱讀經驗,也正是培養孩子和書締結良緣的最佳方式。

為孩子尋找好的繪本

  繪本可以說是孩子走入閱讀世界的第一類接觸。對於一群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完好的圖像配以優美的語言表達,乃是他們得以一窺閱讀殿堂的最佳途徑。

  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乃是依憑他們秉賦於自然的那些能力。所以,孩子在閱讀繪本時,乃是動用眼睛觀圖、用耳朵聽聲音,再透過自身的感覺與知覺,掌握書中的整體意境。

  也因此,孩子對繪本的喜好,可以說是發乎本能地,在與之共鳴,只要是圖美、文字佳,而且,這一切的表現,又都符合稚齡孩子的需求,是孩子能夠當下進入的世界,那麼,孩子們便可以在書頁間與故事共舞。而透過一本好的繪本,大人不僅可以看到孩子的感動和滿足,也可以看到孩子那身心投入、對之百看不厭的樣子。

  比之孩子,大人恐怕是率先透過文明的工具--文字,以及既有的認知觀點,在看繪本的。也因此,大人常常會忽略掉那些符合孩子特質的表現,以為給孩子看的有圖有文字的書,就是一本道道地地的繪本了。

  這其實是錯誤的第一步。雖然,我們無法像孩子那樣,完全藉由先天的能力去親近繪本,但我們其實可以經由對兒童、繪本特質的理解與認識,去為孩子挑選適合他們看的好書。

  繪本的主人是兒童,而且其主要對象是那些尚未以識字做為閱讀手段的孩子。所以,當作者藉由圖與文字在表現此一兒童文學作品時,他就必須要以能夠讓兒童親近的筆觸,來表達他所要傳述的主題與內容了。

  所以,圖的部分,除了要具備圖畫在色彩、線條、佈局……等的美學要求之外,它還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去彩繪出一個他們可以當下投身的世界。

  另外,為了傳述故事,繪本裏面的圖,也必須要能前呼後應、貫串全體才行。它必須讓孩子在循頁翻書時,不僅看出每一張畫面的趣味,同時,還可以看到一個故事的流轉;換句話說,繪本的圖,早就溢過了插畫在書中所扮演的「點綴」角色,它們不再是一張張靜態、獨立的畫面,而是一個動態的、具有說故事能力的整體組合。

  孩子對於圖像的接收能力固然很強,但如果沒有文字(語言)的具體敘述為之注入生機,充其量,那便只能是一場「天馬行空」中的饗宴。然而,有了敘述,孩子們便和故事的主人翁合而為一了。他們在聲音的伴隨下,走入畫面、身在故事。於是,藉由一本繪本,這些人生閱歷不多的孩子,便得以在日常生活之外,和故事人物一起再去經歷一次有意義的冒險或體驗。

  這是文字(語言)帶給孩子的最大喜樂和學習。而若要引孩子入勝,那麼,繪本文字就必須要具有兒童文學的質地。此外,由於它是讓孩子用耳朵聽,而不是用眼睛閱讀的,所以,它還必須具備「聽」的要素。也就是說,它必須是口語的,而且,最好在聲調上,能有抑有揚,讓孩子在聆聽「文學的語言」時,猶能享受到音韻之美。

  所以,當我們在為孩子挑選繪本時,不妨先看看它的圖和文字是否符合了上述標準。大人可以先從「讀圖」開始,在檢視圖說故事的技巧和能力之後,接下來,就可以試著將書中的文字唸出,因為,唯有將文字的部分唸出聲音,大人才會易於判別它的語言是否達於洗煉與易懂。

  經由圖、文的外側鑑別之後,大人還要儘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心,來看繪本。如此才不至於發生大人喜歡、孩子卻將之拒於門外的窘境。坊間有許多製作精美的繪本,都是徒有大人的眼光,而無童心可資悠遊的,它們不是表現過於繁複,就是脫離了「兒童本位」,有著大人想要加諸於孩子身上的重重教條和目的。

  然而,真正的兒童文學,乃是捨棄大人目的,以兒童為本位,由大人與兒童共有、共享的世界。一本好的繪本,它所帶給人的,其實就是一種「質」的震撼,而對於這些由圖、文、與作品精神所帶來的震撼,孩子們是不需要藉由如上的理論來予以層層剖析的。他們有著超乎大人的敏感能力,足以教他們運用直覺,去感受繪本中的情感與活力。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在面對繪本時,除了直覺的觀照之外,不免要時時對自己耳提面命--要本著兒童文學的精神,以一顆貼近孩子的心,用大人後天養成的鑑賞能力,去為孩子挖掘出他們所愛的繪本!

賦予繪本完整的生命

  好的繪本,就像是囤積在孩子們體內的一座礦藏,它們或許不時地在孩子的心間迴盪,或許只是就此沈澱下來,但這些符合兒童生命要求的繪本元素,勢必都會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吐露出它們的能量和氣息。

  繪本當前,大人所要扮演的,乃是「傳遞者」的角色。唯有透過大人的情感和聲音,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繪本中的趣味和情境。而且,大人唸繪本給孩子聽,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經驗。尤其是生活在電視、錄音機聲、噪音……充斥的現代兒童,讓他們聽聽暖度猶存的自然聲音,顯然比聽那些由機器過濾出來的聲音,還要富有感情。

  例如,當父母透過一本繪本在唸故事給孩子聽時,呈現在孩子面前的,除了有父母對作品、生命的詮釋之外,也包括了父母的表情、和親子之間的互動。所以,對一個得以享受繪本閱讀的兒童來說,繪本不僅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圖書,也是親子之間或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在這樣閱讀經驗裏,他們可以放心地沈浸在圖畫和語言的世界中,並因而和作者、故事人物、說故事者,有了諸多的共振與共鳴。

  我們不妨說,說繪本給孩子聽的人,其實就是最後一個賦予繪本生命、價值的人。可見,「傳遞者」在繪本的生命形成中,可謂居功厥偉。

  他必須對繪本有所理解之後,才能用自己的感情,透過書中那些提煉過的文字,去做最好的傳達。

  而在傳達的過程中,大人的態度,必須是無條件的。常常有些父母在讀繪本給孩子聽時,總要加添一些「附加價值」;他可能會引導孩子去一一認字,或是藉由情節來教導孩子,此外,在傳述過程中,大人也常會因為深恐孩子看不到畫面中的細節,而邊說邊指指點點。這些,對孩子的聆賞經驗,可謂干擾頻仍。孩子的整體觀照,因而被大人截斷了,透過繪本,他們所能學到的,頂多便只是大人眼中的片斷價值。

  繪本既然是完完整整的作品,那麼,大人在引領孩子走入繪本世界時,當然就要儘可能地讓孩子習得欣賞作品的正確方式。換句話說,要讓孩子慢慢養成一氣呵成聽故事的習慣,而不因好奇、問訊,中斷了故事的發展。這習慣的養成,關鍵猶在大人,如果大人在唸書過程中,不耗費過多的時間在回答問題、展開對話上頭,但在說完故事後,又能夠給孩子充分的回應,相信孩子就會逐漸懂得「看書、聽故事」的方法。

  此外,大人也必須切忌在說故事的時候畫蛇添足。面對一個完整的作品,大人只要做好傳述的工夫就夠了。大人與其任意加上自身的解釋或價值,還不如藉由共讀過程去捕捉孩子的反應和變化。這樣,大人才有可能拉近他和繪本、兒童之間的距離,並讓共讀繪本,成為大人、小孩之間的快樂經驗。

為孩子撒下繪本的種子

  一本好的繪本,固然能使孩子光是藉著讀圖就能得知書中的諸多訊息,但是,唯有文字(聲音)的伴奏,才能算是真正地為故事注入了生命和活力。而且,也唯有在圖和文字(聲音)的完整結合下,才能使孩子確切地讀出書中所要表達的故事與真髓。

  可見,對於一個尚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孩子,他們真的必須仰賴大人唸繪本給他們聽。換句話說,大人是繪本與孩子之間的一座橋,有了這一座橋之後,孩子便不必再獨自徘徊於畫頁之間,而可以在大人的引領、陪伴下,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透過大人的聲音,孩子耳中的故事,便有了感情、有了文學的氣味、和圖與文的共鳴。這和樂曲的指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無聲的樂章,唯有透過指揮者的點化,才有可能自樂譜間流洩出曼妙的合奏,而且,相同的樂章,經由不同的人指揮,就會予人不同的詮釋和感受。

  這是因為指揮者和說故事的人,在揣摩原創者的心意後,對作品做了個人的詮釋。而要將一個作品詮釋得完好,一方面要忠於原作者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行。

  所以,大人要為孩子讀繪本、說故事,其不二法門便是--找一本自己也很喜歡的繪本,並且從大人的感動、自然做起。換句話說,大人必須先對繪本有所理解,而當他從內容中獲得了無限的感動與趣味之後,他便可以秉著自己對生命的詮釋,用最自然、最有感情的方式,忠實地將書中的文字唸出。

  也因此,這裏沒有所謂的具體訣竅或技術。大人大可以摒排掉一些標準化的顧慮,不必擔心自己的口齒是否清晰,或是苦惱於應該加添什麼樣的表情。畢竟,最能讓孩子沈靜下來認真觀書的,就是大人的溫暖聲音。而隨著說故事時,說者與書、說者與聽者之間的互動,大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了忘我的生動表情流出。

  這和誇張的「演技」是絕不相同的。要是大人在唸繪本時「言過其實」,喜歡用誇張的聲調、表情來吸引孩子,那他很可能就已經分散了孩子讀圖的專注力,並因而破壞了書中原有的想像空間。

  這就好似一個金碧輝煌的畫框在喧賓奪主。所以,大人為孩子唸繪本時,所要扮演的,是一個素樸卻又不失襯托能力的畫框角色。

  說完故事,大人的任務大抵告成。然而,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用心良苦的大人,在掩書之後,便急著要對孩子提出說明,或詢問。

  姑且不論這導引的效果、對錯如何。但很明顯的,孩子已經因為大人的主動導引,而必須即刻從書中的世界回到現實。這對大多數還沉浸在故事境地裡的孩子來說,除了可能造成其內在世界的侵犯,另外,也大大地抹去了他們的閱讀、聆聽之樂。

  做大人的不妨先「將心比心」。當我們欣賞完一部動人的作品之後,我們當下的期望會是什麼?有人或許會想一個人靜靜地回味,一直到感動全都沉澱了才止;也有人會想找一個可堪共鳴的親友,與之分享或討論,由此可見,這純粹是以欣賞者為主的一項活動,在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當中,我們最不能容忍的,其實就是外來的干擾,或「考試」。

  更何況,孩子的閱讀、聆聽,不見得是「立竿見影」。繪本、兒童故事,主要是在為孩子提供一些異於日常的體驗,透過這些體驗,孩子們固然可以了解事理、增加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它還豐厚了孩子的感受能力。而對一個稚齡的孩子來說,他的感受總是先於思考,感受唯有經過時日的沈澱,才有可能化做理解與思維。所以說,除非孩子主動找大人談論,否則,大人大可以陪著孩子掩卷興嘆一番,或是三緘其口。而與孩子的交談,則應避免隨時都想藉著繪本內容來達到說教目的的想法。

  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讀繪本氣氛,並儘可能地,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反芻繪本。如此一來,大人為他撒過的那些繪本種子,就會在他的未來生命中,不期然地,傳出迸裂、發芽、成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