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冠廷媽

上文單獨拉出來看的段落~1

2006年11月24日
我們通常未覺察到自己不小心的助長孩子之間的競爭,例如:我們稱讚成功的孩子,同時忽視或批評不成功的孩子,或常表達「比較」,有時一個姿勢或者面部表情,都跟一句責備的話一樣嚴厲,每個人都有些拿手的是他的兄弟姊妹所做不好的。
許多父母相信他們應該有權利和特權否定孩子們應受的尊重,媽媽告訴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可是客廳裡卻堆著從公司裡帶回來的文件,爸爸抱怨他整天辛苦工作,不該再要求他做些家務瑣事,可是他卻要求孩子們放學後要做家事,其實孩子看似在學校上課、遊戲,但對他而言,那也是一種工作,他也會覺得疲倦,最好的方式是家事分工,由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在這樣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以後如果當個領導者,也比較能夠體恤下屬的辛苦,也比較能夠得人心。
過度野心的父母往往想要做最好的父母,他們也堅持孩子要表現優秀,這樣的態度會影響孩子不敢去嘗試任何事,除非孩子確定自己可以做到最好,孩子只要看到可能失敗的狀況,就會不去做它,野心勃勃的家庭中,親子兩方面都缺乏不完美的勇氣,有些父母只有有孩子表現最好時才會讓孩子參與。
很多父母在處罰孩子的時候,完全是「單行法規」,自己想要怎麼處罰孩子就怎麼處罰孩子,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接受度,當然,孩子便容易出現反抗的行為。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看待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就必須真誠的接納孩子自己的樣子,他有許多不完美之處,許多父母相信幫助孩子改進的方式是強調他們的短處,實際上,這種方法只有相反的效果,只會讓孩子變得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