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unn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 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2005年07月19日
公開
37

出處: 不詳 一次在美國哈佛大學聽了一場演講,題目是如何做一個成熟的人,聽完以後感慨良多啊! 原本以為自己很成熟,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還是不成熟的。 他的第一句話說:「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你想想看在你週遭的家人朋友愛人中誰會去改變自己,不管改多改少,如果有在改,你將會發現他遇到了困難越來越少,處理事情來越來越得心應手,自然就會散發出成熟的魅力。 回想一下小孩子的行為模式,今天他要到一顆糖,他用的方法是吵鬧哭,他絕對不會想到把自己變的乖一點就有糖吃,各位想想看,你是否有一些觀念是錯誤的,違背了社會風俗而你卻不願去改變,只用一些藉口說,那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沒辦法改,那你跟小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同呢,你自己根本沒資格去衡量別人成不成熟。 因為別人至少有在改,只是慢了一點,你不能因為別人的學歷和生活的環境不同,就認為他不成熟,或許他做錯了事,觀念錯了都肯去修改,而你呢?曾經有位學生在上課中問我說,她和她的男友已交往一兩年了,不過,她發現她男朋友好像進步很慢,好像都是她在拉拔他,所以,她要和她分手,不過,他男朋友這時才振作起來決定要努力。那位同學問我說,那我是不是要繼續和他在一起,因為,我覺的他好不成熟喔! 我只對他說,如果,妳這時候離開他是最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你們都遇到了困難,而妳卻把難題留下來給他一個人,自己就像鴕鳥一樣的躲開,所以,我建議妳在這時候要幫他成長,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妳的一句獎勵的話,妳的陪伴,妳的愛,都勝過其他人的一百倍一千倍,一個人,好不容易有想改想變的念頭,那只是剛開始燃燒的火,如果妳這時候離他而去,那就像拿一桶水把火澆熄了。如果,妳要離開他應該是他有成就時才離開,這樣才是成熟的表現,不過,我想妳這時候也不會想離開他了吧?! 五年後那個學生回來謝謝我,當初要不是聽了我的話,他現在也不會是某年輕企業家的老婆! 阿拉伯諺語:『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向』

分享~~人生看透不要看破

2005年07月14日
公開
31

人生看透不要看破   事情看透,你就明白該如何進行;人情看透,你就明白該如何相處。 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 所以,只要用點心,其餘只是接受。 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語很困難吧.... 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快樂,是純粹自然的產物,是自己百分百支持自己、肯定自己的禮物。 沒有了自我,一切的快樂都是虛偽的假象。   即使人家批評你、否定你、攻擊妳,也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否定,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那些經不起人家批評,人家說一句,要難過三十天,人家說兩句就要打人翻臉的人,事實上是對自己極端沒信心的表現。   當然了!這種容易隨人家「批評」起舞的人,注定要跟快樂說拜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只要人家有嘴巴,就會有意見和批評想快樂的人,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   再者,太在意別人想法的人,不僅不能快樂,也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更沒辦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總之,嘴巴是別人的,人生是自己的,有習慣性被人家嘴巴「虐待」的人,請用左腦右腦想一想:『為什麼我要當人家嘴巴的奴隸?為什麼要這麼在意在意別人的想法呢?』只要你想通了,你就擁有快樂的自主權了! 穿對方的鞋 才知道痛在哪裡   在蘇聯這個國家還是普遍貧窮,購買任何東西都必須排隊的年代裡。 有一個蘇聯的窮人為了招待他的外國友人來訪,正興致勃勃地賣力打掃自己的房子。正當他很認真地在掃地的時候,一個不小心,竟然將唯一的一柄掃把,「啪」地一聲,給弄斷了。   蘇聯人楞了一秒鐘,馬上反應過來,登時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幾個外國朋友這時正好趕到,見到蘇聯人望著斷掉的掃把痛哭不已,變紛紛上前來安慰他。   經濟強盛的日本人道:「唉,一柄掃把又值不了多少錢,再去買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傷心呢?」   知法守法的美國人道:「我建議你到法院去,控告製造這柄劣質掃把的廠商,請求賠償;反正官司打輸了,也不用你付錢啊!」   浪漫成性的法國人道:「你能夠將這柄掃把給弄斷,像你這麼強的臂力,我連羨慕都還來不及呢?你又有什麼好哭的啊?」   實事求是的德國人道:「不用擔心,大家一起來研究看看,一定有什麼東西,可以將掃把黏合得像新的一樣好用,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講求迷信的台灣人道:「放心好了!弄斷掃把又不會觸犯什麼習俗的忌諱,你究竟在怕什麼呢?」   最後,可憐的蘇聯人哭著道:「你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我要哭的原因;真正的重點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隊,才可以買到一柄新的掃把,不能搭你們的便車一起出去玩了!」   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一向是人際溝通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缺乏同理心的人際互動將會產生什麼樣荒謬可笑的後果。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既定的立場,也因此而習慣於執著在本身的領域當中,忘卻了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著他固執的一面。 所以,在做任何的事物考量之前,試著先將自己的想法放下真正設身處地站到對方的立場   仔細地為別人想一想,你將會發現,許多事情的溝通,竟會變得出乎想像之外的容易。   或許您會說,這樣的道理,早在八百年前就知道了,不就是「將心比心」而已,也沒什麼新鮮的。   是的,許多又好又簡單的成功法則,包括同理心的哲學,早就在我們的身邊盤繞多時;只不過,我們一直未能將之真正做到最好罷了

(轉貼)「我和你一起玩」~談親子互動與遊戲

2005年06月20日
公開
31

作者 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臨床心理師 林姿伶   國內外關心兒童發展的研究皆指出,小朋友早期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品質將會影響他們未來發展的各個面向,如:認知、情緒等發展里程碑的達成與否、對自我的認識、問題行為的出現與否…等;正向、有情感交流的親子互動模式,將能促進兒童的各項發展及正向的自我認識,並降低問題行為的出現。   生態取向之兒童發展理論(transactional/ecological theory)指出,父母親與小朋友兩方面的特質皆會影響親子互動的品質。但在嬰幼兒時期的小朋友很難自己去改變與生俱來的「氣質」(temperament, 也可想成是我們一般常說的「個性」、「脾氣」);因此,多數討論親子互動品質的研究或早期療育,多著重於父母親如何學習、修正自己對待家中小寶貝的方式,來慢慢將親子間的互動導正到父母親與小朋友間最「麻吉」的狀態。   不過在現今忙碌緊張的社會裡,許多父母親工作完回到家裡就累的軟趴趴的,哪還有力氣和家裡的小寶貝慢慢磨出最「麻吉」的狀態呢?不適宜的親子互動模式常常就不知不覺產生了,例如:怕小孩吵、小孩煩,而使用高壓統治、打罵法,或為了彌補白天沒陪小寶貝的愧疚,而在下班後使勁地回應小寶貝的所有要求;父母親慢慢會因為家中的小寶貝怎麼越來越難管教,或越來越黏著父母親、沒大沒小而感到困擾。   在這邊建議有上述困擾的父母親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每天在固定時段,撥出15-30分鐘與小朋友遊戲玩耍」,記得不是「教功課」或「學東西」喔,而是和小朋友「遊戲玩耍」。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1)小朋友可以學習到「我一定可以有與爸媽遊戲互動、分享的快樂時間」,因此小朋友不用擔心爸媽「不理我」而一直纏著爸媽;(2)父母親在進行下班後的時間規劃時,較不會受到小朋友突如其來的干擾。父母親確認排出一個恰當的時段後,接下來要告訴大家,父母親在與小朋友這15-30分鐘的互動內,該如何琢磨出符合親子雙方需求的互動模式。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Eyberg與Durning(1994)兩位學者發展的親子互動治療(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模式中指出,先建立「以孩子為主導」的親子互動模式,將有利於正向親子關係的建立。待親子間學會如何融洽地互動時,再進行「以家長為主導」的互動模式,父母親在這個階段將可以挾已建立的正向親子關係為後盾,逐步建立家庭規範及父母親的權威。這裡要告訴大家的便是如何學習在短短的15-30分鐘內,學習進行「以孩子為主導」的互動方式,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下列列出了一系列父母親在與小朋友進行「以孩子為主導」遊戲時的重要原則「三不四要」: 三個「不要」 1. 不要命令(如:直接命令:坐下、來這裡、拿走;間接命令:你怎麼不坐下、讓我們拿走吧) 理由: a) 用了命令,就變成你在主導遊戲 b) 當小朋友不接受命令時,不愉快的氣氛就出現囉 2. 不要問問題(注意:句子尾音揚起會讓人覺得你在問問題) 理由: a) 問了問題,會讓遊戲變成在進行問答比賽 b) 問題可能隱含著命令的口吻 c) 問問題有時隱含有不贊同小朋友的感覺 d) 有時問問題會讓小朋友覺得你沒在聽他說話 3. 不要批評(使用否定或辯論的方式描述小朋友的行為,例如:小朋友把狗狗說成貓咪,爸媽表示:「好笨喔,才不是這樣,是狗狗」) a) 如果真有錯誤,別批評,指出來就好,如:「是狗狗」 b) 批評會降低小朋友的自尊 c) 批評一樣會引起不愉快的氣氛 四個「要」 1. 描述小朋友適當的行為(像個體育主撥一樣,正確地描述小朋友正在做的事情:「你在畫車車」、「你拿了一個積木」) 理由: a) 讓小朋友瞭解:你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你對他的一舉一動感興趣、贊同他的遊戲 b) 讓小朋友有主導的感覺 c) 讓小朋友有學習正確表達複雜句的範例 d) 藉著描述小朋友的行為,促進小朋友對事物概念的學習,引導小朋友去思考他遊戲的內容 2. 模仿小朋友的遊戲(做小朋友正在做的事情) 理由: a) 讓小朋友有主導的感覺 b) 表示贊同小朋友的遊戲 c) 讓小朋友知道你是有參與在遊戲中的 d) 教導小朋友如何與他人互動 3. 回應小朋友適當的口語表達(例如:小朋友說「這是狗狗耶」,爸媽回應:「是啊,他是狗狗」也許你會覺得這樣講起來渾身不對勁、有點做作,可是小朋友就愛這招) 理由: a) 避免你主導了親子間的對話 b) 讓小朋友感覺你真的很注意在聽他說話 c) 讓小朋友感覺你接受他說的話 d) 增進小朋友語言發展 4. 鼓勵小朋友適當的行為(告訴小朋友你喜歡他這樣做。「精準」地表達你所喜歡的行為,如:「我喜歡你很仔細地描畫圖形」、「你選的顏色真漂亮」,而不單只是「好棒」) 理由: a) 讓小朋友正確行為的出現率增加 b) 讓遊戲中注入一股暖流,親子雙方都感覺很好 由上述的互動原則來看,小朋友在「以孩子為主導」的互動中,將可以: 潛移默化地學習到正向的互動方式 (父母可以在最後的五分鐘和小朋友討論雙方在這樣互動中的感覺,讓小朋友更去體會自己和爸媽的感覺) 提高自尊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提供了小朋友正確學習的機會 (有研究指出,在「以孩子為主導」的互動中,小朋友的語言獲得的速 度比父母親去主導其學習目標還快唷) 各位爸媽有沒有覺得,記住上面所說的「三不四要」,每天利用短短的15-30分鐘與家中的小寶貝玩耍,真是「不吃力」又「很討好」呢!爸媽快開始動手計畫試試看,向家中小寶貝說聲「爸爸(媽媽)和你一起玩」! 如果各位爸媽在實行上有困難、疑問時,別忘記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大家共同為營造美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氣氛而努力吧!

轉貼---不論你是不是主管,都該避免犯這種錯

2005年06月13日
公開
32

不論你是不是主管,都該避免犯這種錯 一個生物老師,發下考卷,讓全體生物科學生作答。 這考卷讓他很得意,因為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拍了好幾張照片, 摘取某昆蟲的一隻腳,放大,印在考卷上。 一整張考卷,就只有這麼一個題目,請學生依據這隻腳的特徵、節數、細毛等,回答這到底是那種動物的腳? 看來,生物科學生的確是少不了觀察。 想想,對你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昆蟲的腳不都長得一個樣? 你我能分辨「蟑螂」的腳和「天牛」的腳,有什麼不同嗎? 一個學生看了這道題目,甩都不甩,交了白卷,就大搖大擺走了出去。 老師可火大了,大喝一聲叫住他:「你為什麼不回答,你不會對不對」? 學生照樣不理他,繼續走出去。 老師:「不會也得動腦筋啊,想都不肯想,這算什麼」? 學生還是不理他!酷吧! 老師忍不住了,一個箭步走到他面前,用手擋住了他! 老師:「你敢這樣不尊重我,我可饒不了你,說,你到底叫什麼名字?」 學生不疾不徐的,低下身子,捲起他一支的褲管!秀給老師看! 老師:「你在幹什麼?腳毛多很了不起嗎」? 學生終於開口了:「你不是問我叫什名字?不是看腳就該知道了嗎?」 看到這裡,你想到什麼? 高層主管喝令下屬做事,卻又不願意透露全貌,只給局部資訊,就要下屬發揮! 下屬一猜,再猜,三猜,猜猜猜?猜錯,還被狗罵一通! 那你為什麼不會講清楚一點? 高層永遠搞不懂,有些事,執行起來很困難。 困難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高層根本沒動腦筋,就想把責任丟出去,動腦的,永遠不是主管。 另方面,不動腦也就算了,連交待事情都不會,交待不清楚,知道十分,只講兩分,效率、以及信任就這樣被犧牲了。 但是,別忘了,天下沒有不是的長官。 因為,是你自己沒聽懂,可不是人家沒講清楚。 長官怎麼可能沒講清楚呢?這不可思議嘛,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嘛,對不?! 《管理說故事---何時磨利鋸子》--楊望遠 某人很吃力地在鋸一堆木頭,因舊的尚未鋸完,新的又送來,致愈堆愈多,不得已只有再三延長工作時間。 有人好心提醒他:「因為鋸子鈍了,所以效率甚差,只要將鋸子磨利,即可改進日益惡化的情況。」 該人頭也不回答:「工作都忙得做不完了,那有時間磨鋸子?!」 好心者仍不死心,問道:「那你何時有空磨利鋸子?」 該人有氣無力應道:「等我鋸完這堆木頭再說。」 看起來像是個笑話A但在企業內類似情況比比皆是: 某企業總經理慨嘆現有幹部多不勝任,必須加強教育訓練,乃責成人事單位籌辦。 人事單位如火如荼地趕出了課目、講師、時程送核。 結果總經理批示:目前旺季趕貨,為免影響產銷,宜延至淡季再辦。 到了淡季,人事單位又原案送呈。孰料,總經理只批示:緩議。並末說明理由。 人事單位由高階主管囗中隱約得知原意竟是:生意不好,獲利衰退,那有閒錢辦訓練? 原來,許多企業對教育訓練的重視,不過是心血來潮的囗號罷了,又如何能怨人才不濟與不繼呢? 某工廠一直延誤交貨,但訂單不但末超過產能,每月實際產量不過產能的60%多,令老闆十分不滿。而廠長一貫的理由為「機器故障率太高」。 老闆終於按捺不住,責問廠長:「為何不徹底檢修機器,降低故障率?」 廠長一副無奈狀,攤手道:「趕貨都來不及了,連假日都在加班,那能停機檢修?」 老闆質疑道:「不是可利用夜間下班時閒檢修嗎?」 廠長委屈道:「白天連加班已累了一天……」 老實說,就算白天班斷然停機檢修也值得。 癥結在有沒有心根本解決交期延誤的問題;否則,所有解釋都是自欺欺人的藉囗。 不少人為了進修,買了不少好書,也希望能靜下來詳細批讀,故置於書櫃,並下定決心:「有空時,要好好讀一些書。」 於是,書愈買愈多,時間卻愈來愈少,永遠抽不出空讀書。 有什麼事比先磨利鋸子更重要呢?

(轉貼)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唸書......是要學習的

2005年05月13日
公開
28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唸書......是要學習的 不要為了一個你討厭的人,而離開許多你喜歡的人 快樂的笑容帶給你一生的幸福 討厭...就不理他呀....別放在心理就好了呀...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是要學習的~~ 說的也是哦 人在外工作 每天要見好多人 和好多人說話 一定會討厭的人存在 真的有的人是因為某人而離開 但是真的很不值得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不是嗎 為自己離開或留下 不要為別人 不要為了 一個討厭的人,而離開許多你喜歡的人 今天聽到的小故事。 來演講的老師講了以前一個學生的故事: 做作業分組,十二個人一組, 他來要求老師說他要換組別。 為什麼? 因為他很討厭其中的一個人。 老師就讓他換了。 不過問了他說:其他的組員你也都討厭嗎? 學生:不會啊,都滿喜歡的。 老師:那這個人,在你生命中重不重要? 那個學生答:重要個鬼啦!討厭死他了! 「但是十個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卻為了他一個人離開。」 這個人,重不重要呢? 如果在生命裡的重量沒那麼重的話,又為什麼要這麼在乎他呢? 與其為了一個不重要的人離開, 還不如為了十個喜歡你,你也喜歡的朋友留下。 還講了個有意思的話呢,我挺喜歡這個老師的。 每個人都很荒誕的會認為「全世界的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 但是如同自己有討厭的人跟喜歡的人一樣, 自己也會被人討厭和被人喜歡。 和討厭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唸書...........是要學習的。

(轉貼) 三明治世代 - 如何安排孩子的才藝課?

2005年05月10日
公開
31

三明治世代 - 如何安排孩子的才藝課? 20年後,叫現在的兒童回想他們的童年生活,十之八九能記得的,可能只有一堆上不完的才藝課。 內政部兒童局的調查指出,台閩地區超過六成的12歲以下兒童上過才藝班,其中最多人學的是兒童外語。 去年(93年)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都會區如台北市,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同時學習三種以上的才藝,更有孩子一星期上超過十種才藝課,童年生活天天被課程塞滿。 要讓孩子上才藝班嗎?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父母自然會盡力提供一切栽培他們,期待孩子未來傑出、優秀、比別人高一等。 有些父母更因為自己兒時沒有機會學這學那,就把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長大不會像自己一樣有遺憾。 也有父母雖然想培養孩子多才多藝,讓他們未來更具競爭力,卻也擔心孩子被一堆課程壓得喘不過氣。 親職教育的網站討論區裡,憂心的母親說:「不想讓孩子的童年只是一堆上不完的課,但如果不讓他們學才藝,會不會因此埋沒了他們的天分?」 就算教育專家自己也免不了這樣的難題。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育瑋就舉自己的經驗說,原先她也希望孩子輕鬆快樂地成長,並不刻意安排他們學才藝。現在很多孩子4∼5歲就開始學各種樂器,她的兒子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學小提琴,其原因也是孩子常常從學校回來說,哪個同學在今天音樂課上演奏鋼琴,誰又表演了小提琴或其他樂器等等,露出羨慕渴望的表情,「我這個做母親的不免想,如果不讓他去學,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現有升學考試制度也在鼓勵父母從小讓孩子學才藝,而且要表現優秀拿獎狀,未來升學考試才能幫助加分,而且一些媒體、廣告持續向父母洗腦說,所有的學習愈早開始,就能保證以後孩子愈有成就。「父母普遍很焦慮,然後把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要他們學這個、上那個,」林育瑋指出。 先了解孩子特質再決定學什麼 時間、金錢有限的情況下,該讓孩子學什麼,更是令父母傷腦筋。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父母自行決定讓孩子上什麼,很少問孩子意見,或和他們討論。時下父母幫孩子安排的才藝課仍以功能性、培養智育方面的居多,例如英文、珠心算,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學過。 此外,一窩蜂的現象,也表現在兒童學才藝,像跆拳道在奧運競技中為國爭光,馬上坊間的跆拳道教室裡上課人數激增;旅外的圍棋好手歸國比賽,也掀起一陣兒童學圍棋的熱潮。 在父母徬徨不知道該讓孩子學什麼之前,教育專家建議要評估幾點: ■自已孩子的個性特質適合上這種才藝課嗎? 有這方面的天份嗎? ■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興趣? 上課開心、有自信、有成就感嗎?還是一直很排斥、覺得很挫折? 而且,不要拿別人學習的項目當做選擇標準。 「別人家孩子學什麼和自己孩子學什麼是兩回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認為。 就算是一家人,也並非兄姊學什麼,弟妹也一定要學。 如果孩子沒興趣,或沒有天份而學得吃力不開心,上課苦著一張臉,活像受酷刑,那學才藝就變成一種處罰了,「你幹嘛花錢讓別人處罰自己的孩子?」吳佑佑說。 尊重孩子的學習步調 另外,孩子學才藝的過程中,尊重他的特質和學習步調也很重要,更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的表現做比較,增加親子雙方不必要的壓力。 一位任職貿易業的媽媽說,每次送6歲兒子去上兒童律動課,看見其他父母在教室外站成一排,臉一個個貼在透明玻璃窗上,七嘴八舌討論正上課的孩子今天表現如何、哪邊需要加強練習。 她聽了不解,怎麼一個單純讓孩子認識身體、建立自信、盡情放鬆玩樂的活動,也需要競爭、比來比去? 「處在這種情境下,想不焦慮都難,」她無奈地說。 而教育專家要提醒父母,事實上,每一個孩子天生個性及學習能力都不同,即使上一樣的課,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每個人的表現和學習效果也有差異,「這不是在比賽,」吳佑佑認為,重要的是孩子能享受上課和做這件事的樂趣。 像她請同一個游泳教練教她兩個女兒游泳,大女兒花一個暑假的時間就游得頗有選手架式,而小女兒學了好幾年,才敢在水裡放手自己游,「雖然妹妹游得不怎麼樣,但她現在反而比姊姊更喜歡游泳,待在水裡可以自得其樂,」吳佑佑笑說。 另外像女兒學鋼琴時,她先和老師溝通好,上課無需趕進度,如果別家孩子一星期學一首新曲子,她容許女兒可以花一個月還在彈同一首,因為她不求女兒上台演奏,贏得掌聲,也沒有要她們未來成為演奏家,只是希望她們能欣賞音樂。 「因為我很清楚要她們學琴的目的,所以根本不會拿她們跟別的孩子比,」吳佑佑說。 她建議父母不妨也問自己,讓孩子學這一項才藝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清楚自己的期待,就不會焦慮了。 不過,父母如果要孩子利用才藝去拿各種獎狀名次,當做未來升學加分的手段,「這就喪失原本學才藝是培養興趣的用意了,」林育瑋認為,才藝課應該是為孩子開一扇門,讓他們自己在其中嘗試、摸索,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並藉著各種學習活動,增加他們生活的多樣性。 例如學語言,不只是應付考試、當做溝通工具,也是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文化的方法之一。 課程太滿,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有些孩子除了白天上課,晚上和假日另有一張才藝班課表,從早到晚滿檔,忙碌程度可比公司大老闆。 父母想把孩子訓練成十項全能,但拚命塞課程給孩子不會讓他們學得好,相對也剝奪他們做其他事的時間,例如孩子沒機會自己思考,也少了人際互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假日還要上才藝課,造成全家人不能一塊活動,自已也無法和朋友聚會玩耍。 「孩子需要時間自己想事情,」吳佑佑說,有時候父母見孩子在發呆,就嘮叨唸他浪費時間,其實,讓孩子發呆、胡思亂想、自己思考,有助於激發想像力。她觀察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其實想像力無限,但課上得太多,忙到沒時間停下來自己想事情,因此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很可惜。 孩子上太多課,不但身心疲累,有時候更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結果白天精神不濟、上課不專心,父母還誤以為他們有注意力缺失問題,急著去兒童心智科求醫,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放鬆休息,「大人都不見得能按時緊湊地做好每一件事,怎能期待小孩做得到,」吳佑佑認為。 不適合的上課方法反而打壓興趣 有些父母雖然送小孩去上才藝班,卻對上課內容不關心;而有的父母則相信名師、名課程,四處打聽把孩子送去上課。不過,專家並不認為名師保證能教出才藝出眾的孩子,而且父母須留意,不適合的上課方式反而打壓孩子的興趣。 「要了解孩子學了什麼、喜不喜歡上課方式,而不是把人丟去就算了,」吳佑佑指出=

(轉貼) 叫不動的孩子 - 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26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 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 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 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 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 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 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 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可是我吃不飽。」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 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 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 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 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 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 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 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 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 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 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 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