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Rena&YoYo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在千瘡百孔中,看到人生美好

2014年07月28日
公開
34

為孩子努力打拼,為孩子犧牲,供養孩子...忙到無法貼近陪伴孩子!這樣的壓力帶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正面思考正向力量才是吸引人追尋的動力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495&page=1 【作家郝譽翔的單親成長路】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著「顛沛流離」的宿命。過去很少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離婚這件事,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究竟生命中走過哪些關卡?《親子天下》特別深度專訪了在離婚家庭中成長的作家郝譽翔,也許能提供一個更貼近孩子的角度與觀點。 「美女作家」是許多人對郝譽翔的形容,她的才華、她的氣質,始終引人好奇。 走進嘉義中正大學校園裡,記者好奇問她,為何從花蓮東華大學轉來嘉義教書。此時,才得知,她已在去年結婚,為了方便與在台南工作的夫婿相聚,才把教書工作轉移到中正大學。帶著羞怯甜美的笑容,郝譽翔說:「我們很低調,沒有請客。」 結婚對她來說,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出生不到幾個月,父母親就離異,年幼的郝譽翔沒有察覺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直到年紀漸長才逐漸發覺,這破碎的家庭關係,帶給她生命沈重的負擔與人格上的負面影響。 訪談中,她曾幾度哽咽,眼眶泛紅,她說她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說服自己,「有些東西別人好像是理所當然擁有的,比如說爸媽的愛、照顧,可是這些東西,你沒有就是沒有!」 她的生命曾經歷了一段灰色時期,作品悲哀到連她自己都感到害怕。然而終究,她學會正面思考,把生命中的千瘡百孔,化做一次次珍貴的經驗,滋養了她的文學創作,讓她成為一個更懂得關懷的老師,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婚姻。 坐在嘉義中正大學的研究室裡,郝譽翔談著自己不ㄧ樣的父母、不一樣的成長經歷,有點幽默、有點憂傷,卻是那麼的真實,讓人低迴不已…… --- Q.你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你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長,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我一出生就沒有爸爸,所以小時候沒有感覺這有什麼不對。我小學的時候,我爸爸會在週末的時候回來,帶我去玩。可是等到我國一的時候就沒有了。 我是在二十歲之後,對人事有比較多的了解、接觸後,才慢慢發覺這樣的家庭其實滿辛苦,不太容易,而且會對人格造成影響。 我發覺一個有父愛的小孩,比較有自信。我不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我常常不覺得人家喜歡我、欣賞我是理所當然的。這讓我比較自卑,沒有信心,比較不安、缺乏安全感。 Q.從小到大,你有試著去問過父母為什麼要離婚嗎? 對一個小孩來講,尤其在二十幾歲之前,你就是接受這個事實。因為事情就是這個樣子,你連問都不必問。我沒有問過他們為什麼要離婚。 他們會講一些離婚的理由,可是兩個人講的都不一樣。我媽媽會說因為我爸爸看上別的女人。我爸爸就會說因為我媽媽很愛錢,他很受委屈。 我媽媽常會複述他們離婚的那一幕,他們在法官面前,法官問我爸爸:「四個小孩你要不要?」我爸就說:「我帶著四個小孩,還有哪個女人要嫁我?」 我們小時候都把它當做笑話聽。他們倆講的離婚理由都不一樣,但我們都不會把它當真。 我們不會去追究,也知道不會問出個所以然來,而且也不重要。因為事實是,我爸爸去過他自己的生活,我媽媽帶著我們四個孩子。我媽媽賺錢養我們,我爸爸沒給過我們一毛錢。 Q.所以你們都會站在媽媽這一邊嗎? 這很微妙。我們都跟著媽媽長大,可是也正因跟著她長大,所以你很清楚她性格中的很多缺點。比如,我確實覺得我媽媽很愛錢,確實把金錢看得很重,這造成我們很大的壓力。我的姊妹們都曾經因為金錢的關係很怨恨她,所以我們跟我媽媽的關係反而很激烈、很衝突。 反而我爸爸,我們覺得他好浪漫。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錢一到手就花掉。他會去買勞力士手錶,來看我們的時候會去買最好的荔枝、水果。 我覺得我爸活的自由自在,他享受了他的人生。甚至我們會覺得他的個性滿真的,他愛一個人,就會去追;他不要了,就把她丟掉。 這真的是一個單親家庭裡小孩比較複雜的心情,因為他只能認識到父母親裡面的其中一個。 Q.這樣的成長過程,你覺得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最大的遺憾,就是正常家庭小孩理所當然擁有的東西,我卻從來沒有得到過。我媽媽因為要養家,很辛苦,所以她也沒有辦法要顧到小孩。也因此一個媽媽應該有的,我媽媽也沒有。比如我媽媽根本不會煮飯,所以都是我在煮飯。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段時期想法很負面。我認識一個男孩子,他們家就是典型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媽媽又很賢慧的模範家庭。他知道我家庭的狀況時,說他沒辦法接受這麼混亂的家庭,我才逐漸感覺到,原來我跟別人不一樣。所以那個階段我比較灰色。 Q.後來你有改變嗎?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說服自己。有些東西別人好像理所當然擁有,比如說爸媽的愛、照顧,可是這些東西,你沒有就是沒有!你再去抱怨,或再去問為什麼別人可以這樣,我就不行?別人可以撒嬌,或做很多他想做的事,這些在我身上都不成立。如果我想要有這些,我要自己爭取。 剛開始我會有些埋怨……,後來我學會比較正向思考。應該就是這五年,過了三十五歲之後,開始覺得人生一定要正向思考。包括寫作,有個長輩就問我:「郝譽翔,你為什麼要寫這麼悲哀的東西?」我那時候正在寫下一本書,更悲哀,我心想,怎麼辦? 我後來就想,我一直把一些很悲觀的東西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對嗎?我是不是故意去加重它?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正向思考。 要學會正向思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開始思考,那些我很羨慕的人,他們身上有哪些是他們沒有,可是可能我有的。比如說,獨立吧,我是一個很獨立的人,還有對金錢的觀念。因為我們小時候就不是生活在一個予取予求的環境,所以在金錢上必須對自己負責。這卻培養了我獨立自主的能力,我要相信自己這些比較好的地方。 我後來也學會去感激我的爸媽,他們給我很大的空間,有點像野孩子一樣。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爸爸在一九九○年回山東老家,那時我很好奇,就跟著去。我從來沒那麼長時間跟爸爸相處過。他老家在鄉下,結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我一個人丟在那裡,自己跑去青島了。我一個人在鄉下,老家的人也都傻眼了,我想我爸爸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後來,我就帶著農村的小表妹跑去青島,一家一家旅館找,真的找到我爸爸。他看到我說,如果我真的很無聊的話,他給我錢,我可以自己去玩。他真的給我一大筆錢,我就帶著我小表妹在山東玩了一個多月。 我那時很氣很氣,他怎麼可以一點都不擔心。他不會讓你感到父親的慈愛,他從來沒有那一面。 可是後來才發覺,他給我很大的空間,讓我自己這樣去亂闖。我後來很喜歡自助旅行,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自己拿地圖,自己去闖。 Q.感覺上,你很羨慕爸爸這麼浪漫,可是又被訓練成有點像媽媽這麼務實? 如果就社會的定義來講,我的爸媽都是失敗的人。我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事業也不成功,錢都花光光。我媽媽也不是一個好的家庭主婦。或許正因為他們是失敗者,所以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我在我媽身上看到,我一定要忠於自己,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我覺得我媽有點不認命,我覺得人認命很重要。 從我爸身上,我爸好像一輩子都很快樂,有錢就花,可是我爸在晚年時,一直告訴我,他最渴望有一個家。我覺得這很反諷,很荒謬。你最渴望一個家,可是你的所做所為都跟你的渴望相反。 所以我很重視家庭,就是這樣。孤單一個人當然也不錯,可是一輩子的孤單,滿可怕的。人最終還是要有人作伴,可是那東西必須好好經營。 對我來講,結婚或家庭,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兒戲。我覺得我經不起婚姻失敗的壓力,打擊。我會花很多時間經營家庭,其他的事情擺在後面,這是我的價值觀。一個人再怎麼成功,如果他的家庭失敗了,他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他就不快樂。 Q.就你的經驗來講,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什麼? 最大的傷害就是他的價值觀都必須自己重新建立起來。他不像一般的小孩,有一套傳承,爸媽會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會做示範,所以你有一套價值觀的傳承。可是對於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孩,只有一個爸爸或媽媽都不夠,而且要身兼父職或母職,最後只剩半個或幾乎沒有,所以很多價值觀,孩子必須自己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滿辛苦的,尤其對一個小孩而言。我覺得自己滿幸運的,就這樣糊里糊塗長大,但終究我的價值觀走向一個比較正面的發展。 Q.是什麼力量讓你不至於偏離? 運氣!這裡面有太多運氣的成分,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這讓我更珍惜,竟然沒有在那個關頭被拉走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好險! Q.你寫過幾篇關於父親和母親的文章,書寫會帶給你療傷的作用嗎? 對。我要去書寫,其實是因為我不明白,我不明白我爸為何不要我?為什麼我爸可以這麼自私?我想要去了解他,雖然我知道我不可能了解他。透過書寫的過程,把這些疑問跟情緒想的更清楚,好像在找一個答案。 書寫就像幫你解決掉那個困惑,你好像就可以放下來了。我必須拉開一個距離,把他想像成一個文學中的人物。你會發覺這個人還滿有趣的,滿有個性的,是滿特別的人,他變成文學中的主角很棒,放在實際生活裡,你卻是受害者。 我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他,讓自己比較正面思考。假定不是他的話,我對人的想像會非常制式化,他讓我看到很不一樣的人。 我不太寫我媽媽,因為她每分每秒都還跟我連在一起。 Q.你剛才說自己過去的作品比較灰色,你會希望未來的作品變得比較光明、正面嗎? 對。因為我覺得人生還是需要比較正面的東西。 我從來不是一個樂觀的人,也不太相信美滿家庭。我覺得人生就是千瘡百孔,但問題是,你要怎麼看待它。所以我很希望,我的作品,不要說帶給別人什麼,但至少讓自己在這作品中,也能夠感受到有一種可以在千瘡百孔中,看到人生美好的感覺。這些經驗都是值得的,而且都是寶貴的。或許這樣子,才是人應該有的態度。

議題行銷動機銷售提問系統實戰班

2013年01月18日
公開
26

您是不是一直有以下這樣的困擾? 明明自己是顧問,客戶卻老是把我當做只是賣商品的業務員? 人際關係經營了好久,奇怪的是還是無法取得客戶的信任? 怎麼約就是很難約到客戶,就算約到了客戶還是很難切入到主題! 總是無法跟客戶談到他有興趣的話題,很難談到客戶有興趣的保險議題? 即使可以切到保險的議題,可是也無法創造自己的差異性與競爭優勢! 為什麼保單檢視做完後,客戶明明有需求而不下單? 好不容易談到保險需求了,但要如何讓客戶有動機願意去解決需求呢? 好不容易到了成交的階段了,但是要如何處理客戶的拒絕問題呢? 即使客戶成交了,要如何才能讓客戶心甘情願的轉介紹客戶呢? 自己銷售已經沒有問題了,可是每個人特質都不同,要如何才能做傳承呢? 您也期望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很容易就約到客戶,約到後直接可進入主題,馬上談客戶有興趣的議題,直接針對客戶的議題做提問銷售,銷售完客戶願意馬上介紹客戶給你,還可以直接增員客戶,客戶不會覺得保險很難做!將來輔導時還有流程要點可以傳承! 課程特點 如何定位自己在客戶心中的價值定位:讓客戶要投保就想到要找您! 財富管理的議題有那些:讓您談的議題就是客戶有興趣的議題 如何快速建立與客戶的信任感:讓您有能力快速與客戶建立信任感 動機銷售的提問系統FU-RAP:讓您快速建立動機銷售提問系統的能力 議題行銷與案例演練:提供長照示範底稿讓您演練如何跟客戶做深入的匯談 讓客戶自己說服自己的成交術:讓您有能力用客戶自己的話來成交他

夢中驚醒 《原來:留白….生命才能完美》

2012年12月31日
公開
28

20121231夢中驚醒 夢中驚醒因為徐張華老師的怒顏 在夢裏~因為雯寧媽媽要我幫他找徐老師談談雯寧的事….當我陪在一旁時因為晃神而看到了徐老師的怒顏 …….. 這時情境轉換為 徐老師在畫一張色鉛筆畫、他在塗顏色我幫他扶著紙張好讓紙張不要滑動,而我因為晃神不專心反而變成押注了紙張讓徐老師不能移動….因為我的協助變成了老師不能繼續、於是看見了徐老師的怒顏,我從夢中的我驚醒道歉仍再夢中、徐老師說我耽誤了他、他緊握一個拿個有吸嘴的寶特瓶要到水,我善意的要幫他倒塌說不用…他說他原來要回家吃午餐休息一下因為學生的事忙(夢中的我感覺到他說的忙是我戴雯寧媽媽去找他幫忙)不能回去、如果午休回家了現在就不用我幫他到水了….這時我完全的驚醒了過來,彷彿看見了過去只因為想幫忙而我所做我一切……… 因為一股想幫忙的心而努力做了一些我認為可以做的幫助,經過這些時日和林永傳老師的學習,我明白了有些時候當我因為愛而想協助時應該淨心陪伴,應該傾聽而不是積極的協助甚至是幫當事然做他該做的事 留白….生命才能完美 放慢腳步靜觀事變 人與人出現空白的空間才得到真正適當的互動 協助陪伴有不干擾自己的情緒才能不讓自己身陷其中幫了到忙 20121231的最後一天,感謝主讓我有了一些些的覺醒,我願意順服上主保守的心思意念、以平安喜樂的心做主所應許的事。 感謝天主!求主恩賜平安喜樂。

我不要「精打細算」的童年

2012年10月11日
公開
34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常不經意的陷入來自外在和自己的時間壓力,然後將之轉換成孩子的學習壓力。假如你能從孩子的眼中去看世界,你會毫不猶豫的讚賞他每一個成功和挫折的面向,也會給孩子時間,去累積獨特的智慧和慈悲。】 是啊!我也渴望如此 主啊!請給我智慧 剛從香港演講離開,心裡一直惦記著參訪的那兩間幼兒園。 香港寸土寸金,凡事講求時效、大環境競爭激烈,使得這兩間學校,雖然運作的細節不一,但呈現的狀況相當雷同:大量的集體教學活動、孩子執行一致的分組活動(比如說,每個人都做一樣的學習單和塗色圖);小小年紀,寫在練習簿格子裡的國字,字跡工整無比。霎時間,我回想起在台灣也參訪過類似的學校,在大陸也見過許多像這樣教學的老師。一時之間,真的有話想說…… 「時間」這個東西,好像只有大人懂。所以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未來,大人常常會算計小孩學習的速度,夠不夠快;不得不估算小孩學習的內容,值不值得。 為了爭取學習的時間,在幼兒園裡,一堂又一堂的團體教學時間,排得沒有空檔。老師一單元接一單元的教、活動不停的帶,唯有這樣,大人才能對自己交代:「我們的教學內容豐富!」 「豐富的童年」是誰的需要? 為了爭取學習時間,在家裡,一個又一個時段的才藝學習,接踵而至。爸媽輪番上陣,有效率的將幼兒的童年時間,排滿了「有用的」課外活動。因為只有這樣,大人才能對自己交代:「我為孩子的未來,精打細算!」 生活被排得滿滿的幼兒,真的都吸收了那些「豐富的教學內容」嗎?大人東算西算的結果,真的為孩子的未來搭了座成功的階梯嗎? 迷思一:幼兒的學習,是大人口頭教出來的? 不是的!幼兒的學習,主要不是來自聽力。乖乖的坐著聽課,不但很難讓幼兒感興趣,也很難讓幼兒的大腦連結日後需要的豐富突觸和網路。幼兒的學習,是從動動手、嘴嚐嚐、鼻子聞聞、耳聽聽、眼睛看看的五感經驗中來的。 我任教的新學校,離海邊只有十幾分鐘。夏天時,我們常帶著小朋友到海邊玩。在那裡,我們總會撿到從海上漂來的浮木。有一次,在做繪本《It Looked Like Spilt Milk》的延伸活動,我利用五塊浮木,請大班的小朋友盡其所能的想像,那五塊浮木看起來像什麼? 一開始,孩子們看著那幾塊浮木說:「不知道像什麼?」 我請他們每個人動手去摸、去玩浮木,一旦孩子動了手,就像有魔法般,他們想像的答案,像洩洪般傾洩而出。 他們不僅在接下的書寫活動裡,主動要求一張接一張的畫和寫,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連點心時間也放棄,深怕吃了點心,就少了畫畫寫寫的時間(請見七五頁附圖)。 動動手,是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給他們時間動動手,他們的創意才得以發展和釋放呀! 迷思二:幼兒學習的內容,要與學業成就有關才有用? 在這個層面上,小孩可比大人懂得多!因為嬰幼兒不會為遙遠的未來估算:「到底要學什麼,才算有用?」對小孩有用的(他們自己都知道),就是學會生活與生活裡的細節:如何用湯匙、吃東西、脫襪子、穿上衣、拿畫筆、畫線條…… 各種細節,沒有排名,都是主角。因為對小小孩而言,生活的本身,就是認真的試驗每一個過程,不為別人、不為明天,只為今天、此刻和自己。也只有活在當下,每一刻的經驗才會滴水不漏的刻在成長的紋理裡。 不管年紀多大,人的生活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嬰幼兒也不例外。成功歡喜所帶來的驕傲,受打擊挫折所帶來的 猜疑和退縮,就這麼交織成生活的網。所以學會生活,並不是學會技術,而是學會與自己的每一個面向相處,也就是學會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豐富的連結起不同區域間的網絡。我們的嬰幼兒也不懂得算計學習的速度,速度是大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發條:「趕快學會吃飯、怎麼還弄得亂七八糟、怎麼還不會穿……」我們也要孩子的傷心馬上停止、挫折立即消散。實情卻是,嬰幼兒雖有與生俱來的生之勇氣,但仍需要自己的時間表,去調整動作、整理想法和釐清感受。唯有這樣,每一個生活面向中的經驗才會完整,嬰幼兒才會全面的、健康的慢慢長大。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常不經意的陷入來自外在和自己的時間壓力,然後將之轉換成孩子的學習壓力。假如你能從孩子的眼中去看世界,你會毫不猶豫的讚賞他每一個成功和挫折的面向,也會給孩子時間,去累積獨特的智慧和慈悲。 在二十一世紀長大的孩子,要能生存,比我們需要更多創意!過多集體化教學,執行許多一樣的活動,能讓我們的孩子更有創意嗎? 轉載自親子天下雜誌

孩子常忘東忘西怎麼辦?

2012年10月01日
公開
50

一般人需要重複練習32次,新的行為才會成功。愛孩子的父母們別忘了提醒自己:孩子也想做對、做好,只是需要比32次更多的練習罷了。這時候身為父母的你,只需要陪著孩子往對他成長有利的方向前進就可以了。 孩子常忘東忘西怎麼辦? 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楊淑芬 「我的孩子常掉東掉西的,上個游泳課不是忘了帶清潔用品,就是忘了帶蛙鏡回來,出門前怎麼提醒都沒有用。」「我們家的也一樣,常忘記要帶東西去學校,更扯 的是有一次還從學校打電話回家要我幫他去學校簽聯絡簿,真奇怪,怎麼變成我在傷腦筋了!」「就是啊,連自己的玩具都不知道收到哪邊去,還吵著要我再買,花 的還不是我們大人的錢。」 這些曾經是身為家長的你會困擾的事嗎?看不慣孩子總是忘東忘西,忍不住就要提醒一下或念一下他;但是再怎麼提醒也沒有用,甚至一提醒,就擺個臭臉給你看; 心裡想著算了隨他去啦,但是一有事還是要幫他收拾善後,結果又變成了大人的事。這大概是很多家長做與不做的為難吧!但是在做與不做之前,我們曾經去瞭解過 孩子忘東忘西的原因是什麼嗎?在實務經驗中,我們發現孩子容易出現忘東忘西的行為,較有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 生理方面 ★感覺統合能力未充分地發展:學 齡前孩子需要適度的活動來刺激感知覺與大腦,以發展較佳的感覺統合能力。知覺能力不足會造成注意力維持及腦部工作記憶大受影響,大腦無法統合及掌控重要訊 息,孩子因而會遺忘原本列為重要的事項。這個世代的孩子,活動空間不像以往那麼地充足,也因此感知覺的刺激相對的變得較少或較為狹隘,這是身為現代的家長 不得不去考量的原因。 ★特殊特質的兒童:如注意力缺損症候群(含注意力缺損症及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的孩童,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導致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持續,原本記著要做的事常常就會被身旁新來的刺激所蓋過了。 心理方面 ★心裡有很多未解決的事佔據他的思緒:孩子頭腦裡面有很多事情困擾著他嗎?父母衝突、常常擔心很多事做不好會不會被大人責罵、想要做的事有很多是沒有機會完成的….,心裡這麼忙,平常需要記得的事情也就被擱在一邊了。 ★缺乏負責任動機: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也不覺得做好這件事是重要的。即使忘了帶,我仍有替代的方法,生活不受影響;就算是記得帶,生活也大同小異,因此缺乏動機把記得帶東西這件事變成是跟自己生活有關的事。 ★以負向行為吸引大人注意:有些孩子渴望大人關心但在生活中又得不到這個需要時,常會以負向行為來吸引大人的目光,如常忘東忘西或拖拖拉拉讓大人可以多花些時間關注一下自己。 外在環境方面 ★大人過早介入扛起責任:擔心作業沒帶會被老師處罰或拖累同組的同學、擔心外套沒帶回來天氣冷的時候怎麼辦、擔心東西一不見孩子找不到又時要發脾氣…,有這麼多的擔心跟顧慮讓大人很快就出手幫忙孩子,記得要帶東西變成是大人的事,孩子也因此減少了學習負責任及計畫的機會。 ★外在刺激過多,影響孩子的環境知覺選取能力:現在社會環境,多元及多量的外在刺激讓還沒自制能力的孩子無從篩選,常常一直處在接收訊息的過程中,孩子的環境知覺選取能力受到干擾,需要注意的事情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心理暨社會學家佛洛姆曾提及:在我們的文化裡要能專心是很困難的,因為所有的事物都在與專注力對抗。 那麼身為這個世代家長,可以做什麼事呢? ◎ 平常讓孩子接收到你對他的關心 你會關心孩子今天過的好嗎?在學校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呢?會試圖瞭解他的情感並回應他嗎?這些都是很平常但對孩子是很重要的事。 孩子被關照了,需要被愛被注意的情感也被滿足了,自然不需要用奇奇怪怪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目光;在意或困擾的事被瞭解了,孩子的心也會比較穩定及踏實,才有能量留意生活中他需要幫忙自己注意的事。 ◎ 把學習負責任的機會還給孩子 記得帶東西是大人的事還是孩子自己的事呢?如果責任歸屬不清,孩子跟大人定會像和稀泥般地攪和著。作業沒帶,代表孩子沒有辦法遵守跟老師的約定,被罰寫或 被同組的人責難是必然會有的結果;東西不見了,找不到大發脾氣也是理所當然的。孩子喜歡這種結果嗎?如果不喜歡這種結果,要不要想一想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 麼事?或者他在之前若能多做什麼事,結果就會不一樣。這個過程他需要大人陪他一起想一想嗎? 有個家長困擾著小三的孩子總是掉文具用品,只要孩子一掉她就開始責罵然後帶著孩子去補買文具。後來她跟孩子談到是需要學習負責任地 保管自己東西的時候了, 她鼓勵孩子想想如何保管自己的物品,並且告訴孩子如果文具掉了,請他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個月後,孩子掉東西的頻率減少很多,她問孩子用了什麼好方法,孩 子回答她收筆盒前再檢查一下就好啦,不然自己的零用錢越來越少了。因為跟自己有關,不想要有不好的結果,行為改變的意願就增強了。 ◎ 肯定孩子做的很棒的地方,以增加行為動機 當孩子記得整理自己的用品、離開前會察看一下自己的所有物品、記得帶作業本..時,記得肯定他這些行為,誇讚他是個能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任的孩子,因為這樣他的困擾減少了,生活滿意度變高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家長在孩子終於記得把全部的作業帶回家寫時,即時肯定他,也跟孩子最在意的導師聯絡,請老師在聯絡本上肯定孩子。孩子很棒的地方被注意到了,自然會想往正向的方向前進。 ◎ 依據孩子的能力及特質,調整對孩子的教養方向 對於生理上有其限制或還沒有機會學習獨立負責的孩子,一下子要他跟一般孩子一樣打點好自己的所有東西是不容易的。如果有很多東西他常會忘了帶,他會想來練 習先記得帶哪一種呢?他想用什麼方式提醒自己?有些孩子是聽覺形,大人提醒他,他會記著這件事;有些孩子是視覺形,他需要記下來放在明顯的地方才不會忘 記。依據孩子的個別需要與他討論最適合他的方法,當有了好經驗時,這個好方法便成了他的絕招了。 當孩子的生理限制大大地影響其生活面時,尋求醫師的協助,透過用藥幫忙孩子能專注或有組織力是需要的。孩子也能從好經驗中對自己有信心,展現他原本的能力。 此外,孩子自制能力尚未成熟時,盡量避免提供容易沈迷的刺激,如持續看電視、電動、MP3…。如果能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或充分的活動,不僅能刺激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也能幫忙孩子情緒平穩,思緒清明的孩子心裡較有餘裕得以關照自己的事。 有個研究曾經顯示,一般人需要重複練習32次,新的行為才會成功。愛孩子的父母們別忘了提醒自己:孩子也想做對、做好,只是需要比32次更多的練習罷了。這時候身為父母的你,只需要陪著孩子往對他成長有利的方向前進就可以了。——本文轉載自「麥克DO科學」 ——本文出處於「友緣家庭月刊」192期 http://www.yoyuen.com.tw/main5_2.asp?ser_no=185 文章引用

安靜下來 ;讓神向你顯明更深奧的事

2012年09月08日
公開
47

仇敵魔鬼企圖破壞我們的關係 牠企圖扭曲我們的觀點 如果你只想給別人意見 就無法用神的眼光來看事情 因為你已經有自己的意見 你容不下神的看法 這時我們就要安靜下來說 :神哪,我要領受你的看法∼ 我相信你要對我說話 不只能幫助我了解那個人 甚至能幫助我更了解自己 幫助我更了解你的愛 你的憐憫,你的更新 神要我們對生命充滿熱情 祂要我們對生命充滿期待 祂要別人也能有這種期待 那麼 你擁有別人渴想的生命嗎? 你是否對生命充滿熱情 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意見呢 如果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 不妨與他合作 也許對方是你所愛的人 也許是你的丈夫 有時候 神給我們的呼招一點也不複雜 就是愛他,尊重他 卻是我們把它變難了 硬要改變別人 而他人也硬要改變我們 永無寧日 安靜下來 讓神向你顯明更深奧的事 若別人沒有做對的事 我相信 那是因為你將成為那個對的人 神把向著人的熱情與熱愛 放在你的裡面 為要讓你的生命 充滿別人所渴想的那種生命力 充滿那得勝者的包容力 與接納力 今天 沒有人能夠影響你 逼迫你生氣 或難過 你必能用耐心與愛心 去認識與聆聽每一種不同的人 我們的神 祂的慈愛每早晨都是新的 記得 要常常激勵自己 對自己說:我必發旺 如同茂盛的青葉

我如何在生活中,辨認上主的聲音呢?

2012年06月29日
公開
45

恭讀聖瑪竇福音 7:15-20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來到你們跟前,外披羊毛,內裡卻是兇殘的豺狼。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荊棘上豈能收到葡萄?或者蒺藜上豈能收到無花果?這樣,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要砍倒,投入火中。所以,你們可憑他們的果實辨別他們。」 —基督的福音。 約史雅是一位年輕的猶大君王,他在位期間,下令修葺聖殿,因而在聖殿內發現了法律書。約史雅得悉這書卷的內容後,明白到上主渴望人民全心全意歸向祂。 約史雅於是帶領改革:剷除所有邪神偶像,人民只朝拜唯一的上主。他與上主重立盟約,並重新舉行逾越節慶典。 「……凡是好樹都結好果子,而壞樹都結壞果子」。要感受約史雅心中的熱火,我們不需要親眼見到他。從他結出的好果子,我們就知道他聽從了上主的聲音。 然而,我如何在生活中,辨認上主的聲音呢?如果我常著意追求度聖善的生活,忠誠地跟隨基督,那麼,天主的聲音就會具備某些特徵 ── 持續令我感到平安,令我對未來懷有希望,並且有力量去愛或願意深信天主,不起疑心。這些都可能是天主的邀請。 相反,那些持續令我恐懼不安、焦躁混亂或只顧自己的聲音,就需要我認真分辨,看是否來自美善之源。 主,請幫助我懂得由結出的果子,分辨好壞。請祢教導我懂得辨別祢的聲音,一心一意只跟隨祢。

靠主得力

2012年05月18日
公開
39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是軟弱的,沒有能力的。「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賽40:30)人的力量不但有限也很不可靠。到使用的時候就表現出來,時間一久就更無法維持了,在屬靈的事上更是如此。到了一個時候,人力量一點都使不出,用不上,幾乎是軟弱如水,無法站住,更不能作什麼了。這種情況很可怕,尤其是在戰場上,若疲乏軟弱了就非常危險(撒下21:15,16)。 犯罪、灰心、膽怯、任意奔跑都是失去力量的原因(士16:19;王上19:4;箴24:10;賽30:15)。但另一方面,我們當走的路甚遠而且艱難(徒14:22),若不靠神賜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王上19:7,8 )。彼得曾倚靠自己的力量失敗了,保羅深知自己的軟弱,所以倚靠主加給他力量(林後12:9;提前1:12;提後4:17)。特別是我們心靈的軟弱,更需要主藉著祂的靈來剛強(弗3:16)。 當我們感到軟弱無力的時候,就要到神的面前來祈求、等候,好重新得力(賽40:31)。當我們感到自己還有力量的時候,這乃是主的能力維持我們,絕不能自恃而離開主,而是要時時倚靠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3:20),得以在各樣的事上力上加力(西1:11;詩84:7),我們可以靠祂加給我們力量,去作一切的事。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感謝主聖靈`時時光照我們! 感謝天主!保守我們的信念!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阿們

靜心

2012年05月04日
公開
56

覺知與放鬆 步驟一:日常觀照 開始覺知每天的例行工作,當你做著這些例行工作時保持放鬆。 緊張是不需要的。你需要神經緊繃的擦地板或煮飯嗎?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個時刻要求你上緊發條,只因為你的不覺知與沒耐性使你緊張 我經驗過所有可能的生活方式,與各種類型的人們相處過,可是我就是搞不懂為什麼他們如此緊繃?看起來好像緊張與外在無關而與內在的你有關。只因為沒有理由的緊張感覺起來很愚蠢所以外在的你總得找個藉口合理化,解釋你的緊張。 但是緊張並非來自外在,而是來自你錯誤的生命方式。 步驟二:接受你自己 你一直生活在競爭、比較中,也因此而創造出緊張。你不是想著過去就是想著未來卻錯過了這唯一真實的當下,緊繃因此而生。 你只需找到自己的天賦。存在絕不可能沒有賦予任何個人屬於自己獨特的禮物,你只是需要一點尋找...。不論你有何特質,有何才能盡全力的使用它們,如此一來捲入緊張的能量將會開始蛻變成你的優雅、美麗。 步驟三:成為愛的藝術家 無論你正在做什麼,帶著愛,以這樣的心情做事那麼既使是世界上最小的事都會成為一件藝術作品。那將會帶給你無限的喜悅也使得這個世界不再有競爭與比較;人們將會活出自己的尊嚴,回復曾被宗教摧毀的自豪 每一個帶著全然的動作都會成為你的祈禱 何時做:任何時候當你要評論某些事情時。 1)首先決定什麼是你所能給予別人的正面的東西。 2)如果你找不出來,等待。真的沒有那麼就不要做評論,否則你做的評論也是無益的。先找出正面的綱領,評論時總是注意在這正面綱領上。如此你的評論將會變得非常有價值。 奧修:The Hidden Splendor

義人必發旺如青葉

2012年04月25日
公開
47

‎"如果你有意見 你不必推銷給別人" " 我的使命不是改變別人的觀念;我的使命 是傳遞我的看法" 當我和人說話 對方不停發表意見時,我都能靜下來說 神哪,讓我對他們 有全新的認識。主啊讓我對他們的感受 有新的了解! 仇敵魔鬼企圖破壞我們的關係 牠企圖扭曲我們的觀點,如果你只想給別人意見 就無法用神的眼光來看事情,因為你已經有自己的意見 你容不下神的看法! "如果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 不妨與他合作 " 安靜下來~ 讓神向你顯明更深奧的事 若別人沒有做對的事 我相信 那是因為你將成為那個對的人 我要用箴言的一句經文 來鼓勵大家 義人必發旺如青葉 義人必發旺 如青葉 我想當綠葉,不想當枯葉 我不想當乾枯的葉子 我不想要枯乾 我想當青葉,一輩子發旺 無論年紀多大 我都要為主大發熱心 我知道你們也希望如此 這也是神為我們預備的生命 祂說,你們的葉子也不枯乾 就算已經高齡90多歲 步履也應當輕盈 你當知道 與神同在每天都是新的 聖經說 神的憐憫每早晨都是新的 神賜給以色列人新鮮的嗎哪 他們不必吃昨天的存糧 他們有新鮮的嗎哪 我相信神願意我們 天天有嶄新的眼光 祂要天天恩膏我們 向我們吹氣 有一個方法 能讓我們常保心靈的新鮮 而這建議 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那就是:"如果你有意見 你不必推銷給別人" 大家都很聰明 知道的都很多 但我們不必把自己的意見 推銷給別人 我從我先生身上學到這個功課 有天我們和一個人說話 我在旁邊注意聽 那個人一直把他的想法 告訴約爾 我一直在想 他的想法不對,我不認同 約爾還是笑著點頭說 是的,是的 展現他的招牌笑容(觀眾爆笑) 後來他們就走了 當時氣氛相當融洽 我就問,約爾,你相信嗎? 你有同感嗎?你也這麼想嗎? 我先生看著我 他說的話令我印象深刻 他說:;維多利亞 我的使命不是改變別人的觀念 我的使命 是傳遞我的看法" 我聽了非常受用 從此以後,當我和人說話 對方不停發表意見時 我都能靜下來說 神哪,讓我對他們 有全新的認識 主啊讓我對他們的感受 有新的了解 不是為改變我自己的感受 而是在神的裏面更深入些 也許就是愛他們,尊重他們 不是每一次都要去改變別人 你必須對生命充滿熱情 為此,你就必須愛人 你必須能接受他們 必須願意在神裏面更深入些 別人的意見也許很好 你也許能更瞭解 他們為何會有此信念 仇敵魔鬼企圖破壞我們的關係 牠企圖扭曲我們的觀點 如果你只想給別人意見 就無法用神的眼光來看事情 因為你已經有自己的意見 你容不下神的看法 這時我們就要安靜下來說 :神哪,我要領受你的看法∼ 我相信你要對我說話 不只能幫助我了解那個人 甚至能幫助我更了解自己 幫助我更了解你的愛 你的憐憫,你的更新 神要我們對生命充滿熱情 祂要我們對生命充滿期待 祂要別人也能有這種期待 那麼 你擁有別人渴想的生命嗎? 你是否對生命充滿熱情 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意見呢 如果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 不妨與他合作 也許對方是你所愛的人 也許是你的丈夫 有時候 神給我們的呼招一點也不複雜 就是愛他,尊重他 卻是我們把它變難了 硬要改變別人 而他人也硬要改變我們 永無寧日 安靜下來 讓神向你顯明更深奧的事 若別人沒有做對的事 我相信 那是因為你將成為那個對的人 神把向著人的熱情與熱愛 放在你的裡面 為要讓你的生命 充滿別人所渴想的那種生命力 充滿那得勝者的包容力 與接納力 今天 沒有人能夠影響你 逼迫你生氣 或難過 你必能用耐心與愛心 去認識與聆聽每一種不同的人 我們的神 祂的慈愛每早晨都是新的 記得 要常常激勵自己 對自己說:我必發旺 如同茂盛的青葉

一夜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2012年04月23日
公開
46

《聖經》中提到:「一夜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身為基督徒的林書豪,懂得如何面對挫折,以及駕馭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每天都能接受新的挑戰,重新出發。 林書豪媽媽的一番話更是讓我感動不已。「身為母親,我覺得訓練他的性格,比訓練他的球技來得重要。」 林媽媽訓練他的個性,教他如何團隊合作,如何找到對的價值觀,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綜合媒體的報導,我認為林書豪具備高行動性和持續性,面對挫折的EQ很高,柔軟度也非常好。將來即使不打球,也一定會有所成就,因為他的性格是大家喜歡的性格 性格教育,決定一生成敗 Career職場情報誌 │ 2012-04-01 撰文�翁靜玉  最近有一則報導,一名35歲的台大主治醫師月薪只有8.9萬元,開一次刀40分鐘,只獲得500元的健保給付。醫師們不禁自嘲,自己的收入還比不上美髮設計師,這則新聞打破了「醫者富有」的傳說,也讓許多人對「醫生」的收入產生許多好奇心。  最近坊間有一本新書上市,書名為《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作者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指出,醫師是個與人溝通、幫助別人的行業,不能將賺錢與醫師畫上等號。他認為,成為一位好醫師的條件,除了具備知識技能與溝通能力之外,人格特質與價值觀也相當重要。但目前台灣的醫學教育中,缺乏讓年輕學子認識自我的課程,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清楚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在哪裡,以致把自己放在不對的位置上。黃教授甚至指出,醫學院畢業生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當醫生,不擅長溝通的人,可以選擇從事醫學研究、醫療經濟、病理分析師、臨床教師等,當醫生不是醫學院畢業的唯一出路,他為醫學院的學生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職涯規劃建議。  台大副校長湯銘哲在推薦序中也提到,醫生是非常專業的行業,但想要成為一名好醫師,除了聰明才智外,還要有特殊的人格特質,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幸的是,國內醫學院都是依考試成績分發,往往考不出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 林來瘋,歸功於家庭教育  對於想進醫學院的學生或已執業的醫生們,《醫者》這本書提供寶貴的職涯指南,作者從醫者的職業性格、適才適所到醫生的職業倫理與工作精神,結合醫院裡的精采故事分享給讀者。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的職涯理念與工作價值觀,正是Career就業情報23年來一直在宣導的職場態度與軟實力,深信適用於各行各業。  例如近日林書豪掀起的「林來瘋」現象,大家都將目光焦點放在林書豪在球場上的精湛表現,鮮少人注意到,他之所以能夠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和他母親對他的性格養成,有莫大的關係。  林書豪的父母親都是工程博士,從小媽媽就堅持要他先把書讀好才能去打球,所以林書豪每天放學就會趕快把功課做完,把書讀好,這樣才能去打球,養成他日後有紀律、有原則的性格。  在籃球的世界裡,林書豪的身材不像老外那麼高大壯碩,如果單靠體型,很難獲得NBA的關愛眼神,所以一開始他在勇士隊與火箭隊都是板凳球員,並沒有獲得重用。但是他懂得發揮自己的持續性與挑戰性,最後才能在尼克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成為家喻戶曉的NBA球星。 性格特質可圈可點!  《聖經》中提到:「一夜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身為基督徒的林書豪,懂得如何面對挫折,以及駕馭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每天都能接受新的挑戰,重新出發。就像當年他申請就讀史丹佛和UCLA都被拒於門外,也是他的母親鼓勵他申請哈佛試試看,最後終於進入一流學府哈佛大學就讀。  林書豪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成功也不忘謙虛。從Zero到Hero,他再三感謝家人的支持及隊友給他的機會,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成績。他沒有將功勞獨攬己身,這代表他有很好的共感性。在人生價值觀方面,他從不認為進哈佛或NBA,就是要賺大錢,他的願望是當牧師,也很希望能教小孩子打籃球。他拋棄功利思維,勇敢做自己,與黃瑞仁教授一樣,職業價值觀令人敬佩。 訓練性格,比訓練球技重要  林書豪媽媽的一番話更是讓我感動不已。「身為母親,我覺得訓練他的性格,比訓練他的球技來得重要。」林媽媽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期待林書豪會成為NBA球員,只是因為孩子喜歡打球,在打球過程中看到他的喜悅,所以才讓孩子打球。我認為林書豪的成功,林媽媽功不可沒。  林媽媽訓練他的個性,教他如何團隊合作,如何找到對的價值觀,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綜合媒體的報導,我認為林書豪具備高行動性和持續性,面對挫折的EQ很高,柔軟度也非常好。將來即使不打球,也一定會有所成就,因為他的性格是大家喜歡的性格,而這種性格正是來自他母親的訓練。 奠定人生成敗的教育工程  日本心理學大師伊藤友八郎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其一生的成敗,性格的教育,遠比學歷更重要。」  這番話與林媽媽的理念不謀而合,球技會受到年紀的影響,但性格沒有年齡好的性格,所以在醫界及球界皆能發揮莫大的影響力,就像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心正的人練劍,劍在你手上,就會展現「仁者之風」。  總之,「性格教育」是家庭父母、學校老師平時最容易忽略的議題,希望藉由《醫者》一書及林書豪母親的觀念,提醒大家重視這項最重要的教育工程。

「四有」父母 孕育哈佛子弟

2012年03月01日
公開
48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31 期 作者:陳雅玲 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進哈佛?新竹實驗中學近五年,每年有一位學生得到哈佛入學許可,他們都是全校第一名畢業,SAT都幾乎滿分…… 今年九月剛出版的《他們如何進哈佛》(How They Got Into Harvard)一書寫道:「近年來,哈佛大學入學競爭愈發激烈。很多人請了私人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家教,就讀的高中,也有顧問專職負責大學申請。這個申請程序,可能早從父母是否能讓孩子擠進『對的』幼稚園開始。」 對於去年與今年申請到哈佛大學的新竹實驗中學畢業生張伯蓉、盧卓民來說,此話雖不中、亦不遠矣。新竹實驗中學雙語部,近五年每年有一位學生得到哈佛入學許可,他們都是全校第一名畢業,SAT都幾乎滿分。在這群優秀孩子的背後,都能看到幸運。他們都幸運的擁有一位「四有」母親—— 有知識、有錢、有閒、有心。 第一階段:十歲前母親專職陪伴 首先,盧卓民與張伯蓉的家庭背景極為相似,父親都是美國留學生,拿到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工作、結婚、生子,然後被延攬回台灣。張伯蓉的父親張國基目前是台積電中國區業務總監,五年前全家從紐澤西州搬回台灣定居。盧卓民的父親盧裕階十年前從美國AT&T貝爾實驗室被世界先進挖角,後來擔任鈺創轉投資的「我想科技」研發資深副總經理,最近才離開台灣,到香港任職。 其次,兩位媽媽都是高學歷的「專業母親」,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張伯蓉母親王月琴擁有社會、教育心理雙碩士,生下兩個女兒之後,就一直當家庭主婦。一身所學,完全用在兩個孩子身上,朋友們說她「把帶孩子當成一番事業在做」。盧卓民的母親于樹芳是香港人,高中隨家人移民美國,大學畢業,生了孩子之後,同樣的也成為專業母親。 提早鼓勵閱讀 技巧:陪上圖書館,給予小獎勵 于樹芳透露,在三個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她就給他們看flash card,卡片上畫著一隻手,孩子看了,就會動動手;畫著一隻腳,孩子就會動動腳。漸漸的,于樹芳教他們認字,在孩子還沒有上學前,就已經會閱讀了。 「那時家附近的圖書館都有鼓勵小孩看書的活動,我們每個禮拜去一次,每次抱回幾十本書,整整一大袋。」于樹芳回憶,小孩看完書,答對問題可以得小文具、貼紙等獎品,讓三個孩子更是樂於閱讀。甚至「老二不乖的時候,我是要罰她不准讀書的。」 張家的情況也幾乎一樣。學教育的王月琴,知道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從小就帶著兩個女兒上圖書館。孩子們最喜歡讀完書,去回答問題。答對了就可以轉輪盤,拿獎品。 王月琴盡可能找不同的刺激,車上、床前,隨時播放童謠音樂帶,讓孩子在無形之中學習。她 和先生認為,孩子早一步學習,和同儕相處時,對自己會比較有信心。他的丈夫說:「我們不知道每個人的comfort zone(舒適區)什麼時候建立的,但我們很少看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這就是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讓他一開始就努力求好成績的原因。」 強化紀律定性 技巧:做功課放鬧鐘,每天游泳習樂 張伯蓉天生的慢性子,王月琴曾非常擔心,怕她長大了無法和別人競爭。為了培養她的時間觀念,學習更有效率,從小,她就會在女兒做功課時,拿一個鬧鐘放在面前,告訴她,要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久了之後,張伯蓉自然學會時間管理,容易達到學習目標。 盧家對三個孩子定性與毅力的要求,更是驚人。盧裕階自己從年輕時開始就每天長跑,所以,也讓三個孩子從小學游泳,每天一個小時;學鋼琴、小提琴,也每天一小時,從小一直學到高中畢業才停。這是他對孩子定性與毅力的形塑,他的妻子補充說:「他認為,這麼孤單、艱苦的事,孩子都能做到,那以後讀書就不算什麼了。」 第二階段:十歲定型以後放飛 人都有「惰性、怯性」,也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這兩對哈佛的父母,就像建築師般,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在為孩子日後的人生地圖上,先構建一個高標準的學習環境。過程中,啟發與紀律並重。 在心理學上談到,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無形的舒適圈。意思是,所有人都活在一個無形的界線裡,其中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在自己界線內的人們感到很舒適。反之,當踏出界線時,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就會感到不舒適、會有不安全感、有壓力,甚至有危險的感覺,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界線內。舒適圈很小,或者不太離開舒適圈的人,克服挫折與挑戰都相對低,自己的發展及進步相對很慢,潛力發展也受到侷限。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曾說,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九十年前就了解,人們最大的障礙就是被自己的舒適圈框住了,無法突破。 事實上,這兩對哈佛父母從小養成孩子的勤學態度、學習時間管理……,間接便在形塑張伯蓉、盧卓民追求成功的人格特質。最有意思的是,雖然這兩位媽媽不約而同地,在孩子幼年時高主導性形塑他們的態度,像捏陶一般。但小學四年級以後,就放手,讓孩子自己讀書。 增進學業成就 技巧:考試提醒,小時緊盯長大放手 根據美國應用心理學中心創建者夏皮羅的研究,如果父母每天撥出一小時好好教導孩子,教育的效果便會增加二○%到三○%。但「四年級以後,我告訴伯蓉,以後考試不必告訴我,要自己安排。」王月琴指出,孩子小的時候,她跟得很緊,考試前會提醒。但是孩子越大,她越放手,一來讓孩子獨立,二來避免越來越有自主意識的孩子開始反抗。 「到四年級,我就let them go,」于樹芳認為,一個小孩,到了十歲,大概就已經定型。十歲以後再改,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要花更大的力氣,更多的耐心。 擁有知識與時間的兩位母親于樹芳、王月琴,在輕重權衡下,以孩子的教育為人生的重心,王月琴直到孩子都大了,才在園區藝廊兼一份工作。她們的樣貌一如《商業周刊》今年五月底報導過的〈菁英部落〉。以盧家為例,如今除了盧卓民今年申請上哈佛,大女兒已經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畢業,現在西迺山醫學院二年級;二女兒目前在MIT就讀三年級,雙主修生物與管理,未來也打算攻讀醫學院。 培育耐挫能力 技巧:避免過度讚美,告知學習枯燥 美國很多家庭多藉著讚美來加強孩子的自信,但是有心理學家認為,過度的讚美適得其反,因為這樣讓孩子高估自己,一旦置身競爭激烈的學校,就容易產生挫折。相較於此,部分華人父母的做法,就十分特別。因為他們知道,學習過程會遇到枯燥,亟需耐心的時刻(例如背誦九九乘法、化學元素表),這時,只有堅持到底,才能有所成。這樣的養成過程,不但是為孩子鋪一條通往世界名校的道路,更從小奠基出成功的基本性格。 回顧成長歷程,這群哈佛小菁英的背後,若是抽離這群「四有」—— 有知識、有錢、有閒、有心的母親,要敲開哈佛大門,恐怕是難上加難。 *哈佛夢,大陸娃打小穿上身 穿過Harvard Square,在哈佛大學對面,有一棟兩層樓的商店Harvard Coop,除了販賣哈佛相關書籍、學校用書,還展售許多印著哈佛校徽的商品。凡是衣服、外套、高爾夫球、椅子或者手表,印上哈佛VERITAS(「真理」的拉丁文)校徽後,立刻成為「哈」哈佛者夢寐以求的聖品。 特別是中國大陸普遍瘋哈佛,慕名而來的大陸觀光團,一到哈佛,立刻衝進這家專賣店,除了買一般的T-shirt,更有父母大手筆購買印著哈佛校徽的兒童上衣、睡袍,將哈佛直接「穿」在孩子身上。「這些小孩從小穿哈佛睡袍,喝哈佛杯子長大,就差沒有吸哈佛奶嘴,」曾經就讀哈佛大學心理系的劉軒開玩笑說。每次一到暑假,遊覽車載來一車一車的中國旅客,每個人都在幫小孩買衣服,把望子成龍的心願,寄託在這件小小的睡袍上。 消費者對於哈佛品牌的迷戀,讓哈佛大學每年都約有一百萬美金是來自於品牌的收入。

我的哈佛孩子

2012年03月01日
公開
63

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 一個台商父親,為了培育下一代,舉家移民美國20年,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機會,卻得到一個哈佛子弟,— —這是全世界5千萬個高中畢業生,競逐的1,650個機會。 Harvard is you.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歡迎來到哈佛國度!) 九月十一日,美國東岸最宜人的季節。下午三點的陽光,斜射過一棵棵超過兩百歲 高齡的美洲榆,在草坪上映照出濃淡不一的團團綠蔭 。白色的教堂尖塔,在耀目陽光下,像皚皚白雪,也像聖潔的真理 ,以標竿之姿,指引著哈佛學子。 尖塔的下方,正是今年進入哈佛大學的新鮮人。在這一大片由紀念教堂 、圖書館、大學樓等建築共同圍繞的草坪廣場上,排列了幾千張椅子 ——一千六百五十位新生與他們的家人們,正以飛揚難抑的心情 ,迎接這人生很珍貴的一刻—— 參加哈佛大學開學典禮。 穿著「哈佛紅」校服的鼓號樂隊,吹奏著旋律奮昂的進行曲 ,大步進入典禮會場。「爸爸,後面!」一句標準國語—— 席間一個身穿藍色襯衫的大男孩,提醒他專注著錄影的父親 ,別擋住了樂隊去路。 他是台灣小孩?沒錯,這個大男孩,叫楊程鈞。他與畢業自新竹實驗中 學的盧卓民,都是今年打敗全世界五千萬名高中畢業生 ,申請到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 哈佛,是全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學。根據哈佛大學統計 ,今年共有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六名美國和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學生 ,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部。這群申請者有多優秀?旁的不說 ,端看入學的基本門檻SAT(英、數兩科學業成就測驗)分數 ,就有五七%,約一萬三千名申請人,分數高達一千四百分以上 (滿分一千六百分);更有一四%,也就是三千二百位的申請者 ,是高中畢業典禮致答辭的畢業生代表。 獲得「提前入學許可」的楊程鈞,自然是箇中好手。在申請資料上 ,他的SAT考了一千五百九十分,(只差十分滿分) 、在校平均成績GPA四•六六分(四分為滿分,但特別困難課程滿分為五分)。而且 ,他入圍過美國奧林比亞高中生物代表隊決選、美國科學研究院高中生 研習營、美國英特爾獎入圍初選、西屋獎入圍初選、伊利諾州年輕科學 與人文獎第一名、美國中西部中文識字賽冠軍、美國高中拉丁文比賽三 次金牌……,及美國童子軍最高榮譽 —— 老鷹勳章。 即便有這麼輝煌的紀錄,沒收到入學通知以前,誰也不敢說 ,自己一定能進哈佛。因為,他要進去的是哈佛,一所比美國建國歷史 還久、曾經出過七位美國總統、五十七位「富比世五百大企業 」執行長的世界第一學府。 記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哈佛大學寄發「提早錄取」通知e-mail的晚上,從事衛浴五金製造、貿易的楊鴻銘 ,正與台灣的妹婿通電話,討論公司業務。門被敲開 ,他看見兒子楊程鈞笑盈盈地把一張列印出來的紙,放在他桌上。 「我很高興通知您,入學委員會已經准予入學……」他瞄了一眼 ,力持鎮定,跟妹婿提了一句:「David申請到哈佛了,」繼續把事情交代完。等兒子衝上樓通知媽 媽這個好消息,再下樓回到他身邊,他才伸出一隻手 ,把兒子緊緊摟住。別過一邊的臉,眼睛、鼻子早已酸熱一片。 那是積壓了多久的目標、期待與渴望啊! 帶他千里移民:落腳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城市出身台灣鹿港鄉下的楊鴻銘 ,一九七五年從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業。他的家鄉彰化頂番婆 ,是台灣衛浴五金的群聚重鎮,許多小工廠林立。他經營的台灣唯楊公 司(建廠後改名唯勝),在一九八○ 年代年營業額約有一千萬美元,是台灣當年衛浴五金前五大貿易商之一 。 一九八五年,楊鴻銘一方面為就近拓展市場,一方面為下一代找一個更 好的教育環境,夫妻倆決定移民到美國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評為全美最適合小孩成長的城市,有全國第一名的圖書館 、多科評鑑名列全國前百分之一的「北區高中」,距離芝加哥博物館 、科學館、水族館都很近。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 ,如朗訊的研發中心、美國國家能源實驗室……,居民水準高 ,種族多元,加上位處美國中部,他出差到東、西岸都方便 ,便決定在此落腳定居。 但是,家在美國、事業重心仍在台灣的楊鴻銘,為此決定 ,付出很大的代價。每二至三個星期就來去太平洋兩岸不說,後來 ,他在時間的分配上,更將原本台灣、美國一比一的比例 ,改為在美國停留時間長於台灣。男人的人生,不就是事業嗎 ?但楊鴻銘不同,他做了與許多男人讓妻子留在美國、自己當 「台獨分子」(獨自在台灣)迥然不同的決定。 這位中小企業主如何培養出哈佛子弟?回想起來,楊鴻銘夫妻認為 ,移民美國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對的。楊程鈞本身就資優 ,在美國的課程是更有彈性的個人化學習,課程內容充滿創意 。在成長過程中,楊鴻銘又藉由十二年的童軍活動,訓練出孩子的毅力 與自我驅策力,這兩項特質,不但使楊程鈞拿到哈佛門票 ,更是他人生最珍貴的資產。 給他資優教育:自幼念到高中始終勤學不輟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劉德明的兒子也是資優生 ,跟楊程鈞同一班,「他們後來升入初中資優班,高中都是學校數學代 表隊、拉丁代表隊,每個人都申請到很好的大學。」劉德明說 ,他兒子就申請到芝加哥大學。 但是,他認為楊程鈞跟其他的孩子還是不太一樣。「他很成熟 ,中學就有研究所的成熟度,知道自己要什麼,努力追求好成績 。不像我兒子,不願意成績太好,怕被人家取笑。」 我們來到在芝加哥瑞柏市「北區高中」。在老師、校長眼中 ,楊程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學生。 「David是三千位學生中,少數有自信隨時找我溝通 ,提建議的學生,我認為這種關係也是老師所希望的。 」校長Truemper認為楊程鈞因此可以得到學校最多的機會與資 源。「以他的成熟度,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樣可以很成功。」 「他會找困難的科目挑戰,不在乎因此可能影響成績 。他畢業成績是全校第二名,差第一名○•○○六分 。但是申請上哈佛的是他,不是別人。」生物老師Champion認為,楊程鈞不是某一科好,而是每一科都好 ,他搜索枯腸,表示英文中,沒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這樣全方位的孩子 ,只用total package來形容他。「他不會被打倒,refresh everyday。他的自我動力很強,不是為了父母、老師學習 ,而是為了滿足自己。」?????楊程鈞確實非常用功, 「每天沒有超過半夜一點以前睡的,而且第二天早上六點五十分就到學 校,參加數學代表隊訓練。」楊鴻銘夫婦擔心他身體累壞了 ,曾勸他少修一些大學先修課,結果「David 只有叫我們不要為他操心。」 要上哈佛,跟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一起競逐區區一千六百五十個名額 ,真的要很拚。楊程鈞自我驅策的動力,究竟從何而來? 給他童軍訓練:從合作領導中學會挑戰自我 楊鴻銘認為,他從小帶著兩個兒子跟客戶吃飯,讓他們瞭解大人的世界 ,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他認為,美國童軍訓練,對兩個兒子也有很 大的幫助。因為童軍是目標導向、使命導向,所有的力量加起來 ,去支持一個孩子。 身為企業主,楊鴻銘很早就體認到,孩子未來不能只有成績好。「我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也可以很傑出啊,」媽媽林玉葉說 ,很多早期留學生,專業能力很好,但因為缺乏領導能力 ,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影響了在事業上的發展,「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到 這方面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幼稚園開始,他們就全力支持孩子參加 童軍活動。 童軍活動必修的野外露營,在美國都是由爸爸陪孩子 ,楊鴻銘為了讓兒子參加活動,都會盡量配合時間,從台灣趕回來。 林玉葉記得,有一次露營週五出發。丈夫晚上才飛回美國 ,儘管還處於日夜顛倒的時差狀態,第二天硬是撐著身子,開五 、六個小時的車去跟他們會合,然後「去睡在硬邦邦的草地上。 」不善戶外活動的楊鴻銘,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幫忙拍照、開車 、運送東西。但是他出現了,孩子就不會有「沒有爸爸」的感覺。 此外,為了童子軍「家庭生活」課程,楊鴻銘還得陪孩子做親子散步 、一起看歌劇、一起做家庭旅遊計畫……。為了完成「世界公民 」這項課程,楊鴻銘也經常和兒子討論國際貿易、外匯、關稅 、自由貿易、國際競爭如何影響國家和社區等問題。 十二年的童軍生涯,讓楊家兩個孩子學會合作、領導 ,更培養了他們挑戰自我的膽識與勇氣。擁有這些人格特質 ,就擁有了一塊成功人生的敲門磚。像美國甘迺迪、柯林頓 、布希和福特總統等等,都是童子軍出身。 我們來到哈佛大學新生住的樓群「哈佛園」。楊程鈞穿了件舊T恤 ,正和一群同學為宿舍大掃除。一個小時十美元,對這些家境優渥的孩 子來說,只能算為學校做義工服務。 楊程鈞先帶領一位同學,拿鑰匙把整棟樓的房門打開 ,讓其他同學進入打掃。之後,他拿了一條抹布,跳起來擦門框 、窗框上的灰塵。 從小到大拿過那麼多獎,最得意的是什麼?楊程鈞停下來 ,只想了一下,就開口回答:「我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回台灣拿到的五育 績優獎。」 什麼?最得意的不是申請上哈佛!不是家中掛著的那上百塊獎牌中的任 意一塊!不是柯林頓、布希總統署名的獎狀,而竟然是遙遠的台灣 ,一所國小校長所發的「五育績優獎」? 為什麼?那時候,楊程鈞的中文完全跟不上同學,壓力好大 ,可以說是童年最挫折的時刻。 那半年,楊程鈞和哥哥確實過得很辛苦。在美國出生的楊程鈞 ,雖然每年暑假回台灣,也在美國上中文課,台灣還是一塊陌生的土地 。其實楊鴻銘夫妻事先跟孩子溝通過,回台灣只是要把中文學好 ,不必在乎學校的成績。然而,在美國成績就一直拿全A的兄弟倆 ,還是卯起來努力讀書。每天晚上,媽媽陪著他們做功課、背成語 ,一直到十一、二點才睡。他咬著牙撐著。 楊程鈞回憶:「經過一學期,我完全克服了。從此我有很大的信心 ,再困難的挑戰,我都能應付。」而且,他沒想到的是 ,在台灣讀小學養成的用功習慣,激發出來的韌性與潛力 ,讓他日後應付起美國學業,游刃有餘。 給他台灣讀書經驗: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驅策力 看起來,楊程鈞是在十歲的時候,就找到驅策自己的強大動力。 心理學家科溫頓(Martin Covington)認為,孩子若會自我激勵,期望出人頭地,自然就會訂定高目標 ,驅策自己努力達成。 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認識「努力、能力與成功」三者關係的過程 ,會歷經幾個認知階段。在第一個學齡前階段,孩子還在建立對實體世 界的瞭解,多半不能瞭解抽象的概念,只是天真的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但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六歲到十歲時,孩子開始能夠理解抽象概念 ,也可以在大人的說明下,瞭解成功需要兩項因素:努力與能力 ,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十歲以上後,孩子將開始遭遇較多的受挫經驗 ,他們慢慢知道,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最後會放棄努力。 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過程,仍有許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 ,對學習的熱忱依舊不減。關鍵,就在十歲以前養成勤學的習慣與態度。一旦十歲之前,父母形塑這個模子,孩子日後追求卓越的自我驅動力就 會形成。接下來就是協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課。 事實上,許多美國心理學家也發現,亞洲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高於其他族 裔,就是因為亞洲父母為孩子的學業設立了較高的標準 ;孩子也會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求學態度。 楊程鈞十歲以前,已擁有正向學習態度的第一步。但是突然回到台灣讀 小學,在一個陌生環境裡,容易感到無助,如果受挫情況不斷累積又沒 有處理,心理學家班都拉所說的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慢慢降低 ,自信心變得不足,面對事情採取容易放棄的態度。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幸而,媽媽林玉葉一如在美國一般 ,勤於與老師溝通,一直從旁支持、陪伴。楊程鈞終於克服這個巨大的 壓力,爭取到最好的成績,更加強化了「努力就會成功」的自信心 。這就是他未來自我驅策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他的高中老師、校長都強調,他們看過很多天賦很高的孩子,但是因為沒有勤學 的態度和習慣,並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楊程鈞卻一直自我挑戰 ,努力不懈。「他沒有浪費他的天賦。他的努力,強化了他的天賦。」 給他不缺席的親情:決定把孩子當事業一部分 雖然成就了一個哈佛的兒子,但為此,為人父親的楊鴻銘在事業上卻付 出很大代價。他承認:「中小企業都是人治,人不在,影響真的很大 。」過去他是台灣最早接OEM訂單的業者,培養出很多供應商 。但是搬到美國以後,為了兒子,台灣指揮中心經常無人坐鎮 ,業績成長受到影響。協力廠商見了他,勸他:「你這教父應該 『下山』才對。」 當時除了代工外銷部分,他又進口了人造大理石,強打廣告 。但他人在美國,沒辦法投入很多時間,「要搭配人家工地的案子 ,需要建立管道。」那段日子,他虧了近億元,損失慘重。 於是,在移民美國十二年後,他決定花一年時間救公司 ,同時讓孩子把中文學好,舉家搬回台灣。由於公司財務吃緊 ,他沒有買冷氣機,住在頂樓的家,夏天很熱,一天要洗三次澡 。楊鴻銘心疼家人陪他度過這段歲月。 楊鴻銘本打算回台灣一年,希望把公司財務狀況穩定後培養一個接班人 。沒想到台灣氣候太濕,楊程鈞氣喘體質被誘發。醫生告訴楊鴻銘夫妻 ,如果不要讓兒子吃藥,最好離開台灣。為了兒子的健康 ,楊鴻銘二話不說,把進口業務轉給親戚,帶全家回到美國。 「我本來想事業、家庭兩者兼得,但是情況不允許,一定要取捨 ,那我就把小孩當成我事業的一部分。」他相信,他有責任給孩子最好 的教育,沒有義務留給他們最多的財產。 楊鴻銘當年的龐大虧損,使大陸布局受到影響。「如果當年我留在台灣 ,可能有機會成為上市公司。」但是,他不會有一個哈佛的兒子! 開學典禮上,校長桑莫斯(Lawrence Summers)除了期勉新鮮人,哈佛等著他們繼續定義之外 ,他也有話對在座的家長說;「我還記得非常清楚,三十五年前 ,我和家人參加過大學開學典禮後,我在雙親眼中,看到他們的驕傲 、悲傷,和興奮。因為,明天開始,我就不會出現在家裡的早餐桌上 。開學典禮,標誌著那一段親子關係的結束,但也是另一段平等關係的 開始。祝福你們,二○○九的哈佛學生和家庭!」 晚上,在旅館裡,楊鴻銘拿出錄影機,插上電視。畫面中 ,又是下午那個綠蔭盎然的開學典禮,演講、演奏,如時光倒流般 ,又出現在楊鴻銘眼前。 他癡迷地盯著電視,喃喃說著,「這是我最後一次幫David錄影,從baby開始,錄了一百多捲,以後沒有機會了 。」 人生,得與失,該怎麼算清楚、算得漂亮?在事業上 ,楊鴻銘失去成為上市公司企業主的機會,但兒子卻因此贏得進入世界 一流學府的機會。對楊鴻銘,人生縱有遺憾,也是值得

陪伴

2010年09月08日
公開
64

雖然是病床旁陪孩子,扣除挨針與偶爾不舒服,能放下一切專心的陪伴,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幸福 吧!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0/08/cwpc/0010479030/page01.html 120天給孩子一生的養分 — 一趟愛與發現的旅程 陪伴,是最珍貴的禮物;回憶,是勇往直前的甘泉   父母每分鐘的陪伴,都是孩子日後樂觀、愛人的養分。這本書不僅是周慧婷夫妻放下工作,陪 孩 子旅美120天的生活紀錄,更是兩位事業有成的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最想要的禮物不是玩具,而是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時光。在生活充斥著 「快 一點,來不及」的催促聲中,「慢行」與「陪伴」是最奢侈的希求。孩子的成長轉眼如煙,生活的 美 好稍縱即逝,父母如果懂得停下腳步,陪孩子走過成長的春夏秋冬,每次的陪伴都會在孩子的心裡 種 下愛和勇氣的種子,在他走過人生每個挑戰、每次挫折時,化成樂觀進取的力量。   去年,2009年,120天的全時間陪伴,讓周慧婷一家享受到最甜蜜的親子關係和夫妻之愛, 一起 運動、一起做菜、一起散步,一起探險,每個記憶都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甘泉。   暫停不難,周慧婷希望藉這本書給台灣父母一個為孩子放下一次的勇氣。 【書評】為母則強 做事有方的聰慧母親 2010-9-8 文�柯華葳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看書的題目,以為是本媽媽經,拿起來讀,竟然放不下來,一口氣讀完。慧婷,也就是本書的女 主人,有極大說故事的功力,將一百二十天全家西遊記,鋪陳了峰迴路轉,有笑有淚有心酸。一家 人(除男主人外)都活生生在我眼前,說起話來了。  擔當母親與太太的職責從不輕鬆,加上全時間的工作,叫今天許多女性忙得昏天暗地,每天回家 耐著性,不發脾氣就十分完美了。但生活中狀況不斷,其中最難受的可能是一家之主的工作不斷發 生變化。  回憶自己幼稚園和小學時期,各念了三所學校,都因父親換工作,必須搬家。當時我們小,在母 親一旁跟進跟出,幫不上忙。印象中,父親白天上班,也幫不上什麼忙。但時間一到,吃、穿、洗 澡、上床睡覺,第二天小孩照樣上學,一樣不缺。回想起來,母親真的厲害,他隨時依新住處的大 小和結構,迅速提供我們睡覺、吃飯和讀書的地方。怎麼做到的?借用慧婷所說,沒有公獅的母獅 最危險,因為他有「為母」的目標要完成。當一位母親打定主意要把事情做到、做好,大概無人可 擋。 賢妻良母良方妙法  但除了為母則強外,做事有方是慧婷最清晰的特性。整本書敘述一家人在美國東岸生活的點滴與 重要事件。從一開始,要不要全家去、怎麼去、怎麼安排一個學前、一個學齡孩子的教育,到落地 美國,怎麼生活、孩子入學適應否,及語言學習等,慧婷沒有直接說出賢妻良母的齊家與教養良方 妙法,而以事情發生的過程及他的思考與反省,描述美東去來。  在此,請慧婷容我多事,為讀者們整理一些您的「良方妙法」。  簡言之,計畫、觀察、解題。事情發生了,慧婷問:問題在哪?怎麼解決?然後反思,這樣做有 效嗎?若要再加一點,那就是不斷鼓勵家人和肯定自己。「計畫」,大如搬家要計畫,小如出門開 車要計畫,才能有停車位,才能玩的盡興。「觀察」,兩個小孩子還有一個二十歲的大孩子,個性 南轅北轍,媽媽了然在心。「解題」,如何讓哥哥開口說英文,讓妹妹接受疫苗注射,如何技巧地 了解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是否學到東西,還有讓爸爸分擔點家務,都有媽媽的一番設計。  不過即使是公主,長牙時一樣流口水。即使爸媽學歷再高、再精明,孩子還是會闖禍。就像妹妹 手沿牆壁劃過公寓走廊,順手摸到消防警報器,剎那間,警鈴大作,甚至招來消防車。讀起來好像 卡通,甚覺好笑,但可體會當時為父為母的尷尬、懊惱與氣憤。而意外總在幸福中,不打聲招呼地 就來到。一個傍晚,女主人料理著炸醬,想著總算都安定下來了,呼喚小兄妹倆人回家晚餐,竟然 沒有回應。立即一陣混亂,雖是虛驚,卻讓麵與炸醬變了味,也讓當晚幸福的泡泡消失殆盡。  當然有計畫、會解題的媽媽,也會被制度打敗。兒子手骨骨折讓讀者體會到美國醫療制度的折磨 人。但比不上自己腳扭傷時,可以依靠的人遠在地球另一端,「一種身處異地、孤立無援的恐懼塞 滿胸口,……我忍不住哭了起來」。讀者此時難免百感交集。只是我們的女主角一轉念,這麼寫 著:「我突然覺得一陣好笑。遇到這種事,他總是比我更沒有辦法。而每次只要發現他一籌莫展, 我就有了自立自強面對問題的勇氣與智慧」。何等自信的女子,不需替家人化妝,能自嘲也自許: 「我練就一身『單親媽媽』的八爪魚功夫」,讓人佩服與喜愛。 母親的價值遠勝珍珠  不論先生和孩子的回應與表現,當回首看自己,有自信會自嘲的媽媽,因對自己的期許而產生焦 慮。家事如麻,占據所有時間,「我不是個沒有效率的人。有點想不透,為什麼照顧一個家,會耗 費我這麼多的精力與時間呢?」只為愛,愛孩子、尊重先生選擇的工作,歡笑和眼淚就化成了生活 的智慧與力量。就像聖經箴言書所描述才德的婦人,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她甘心用手做工,她的價 值遠勝珍珠。  這本又真又實的家庭故事,願與每一位對自己有期許、有自信、認真又可以轉念看待生活的媽媽 分享。 原文轉載自【2010-09-05/人間福報/B4、B5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