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77乳加

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

2007年04月02日
好文章~

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重要的工具。而對於呀呀學語的孩子而言,那些看似幼稚、好笑的問題卻恰恰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表達自己情感的開始,也是他們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橋樑。對此,父母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把握得當,會使孩子們談話興趣高昂,並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也能夠進一步貼近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距離。而事實上,許多父母並未充分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要麼僅僅把與孩子對話看成是一件好玩的事而敷衍了事,要麼因為孩子問到了所謂"有傷大雅"的問題而對其斷然喝止,而那|些被孩子們五花八門的問題攪得焦頭爛額的家長自然更不在少數。該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仔細想想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書中為我們列舉了大量孩子會問到的問題,並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乃至不同的客觀情形作了不同的回答。我們並不致力於也不可能出一本兒童常見問題百科全書或是創建某種固定模式、套路等,而是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使親子間的對話更加豐富多彩。這對於孩子來說自然是一種樂趣,而對於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終有一於,孩子會長大,會離開父母,會不再問父母那些簡單而幼稚的問題。好好地給孩子上好這人生第一課吧。這對於他們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不要嘲笑孩子的問題
受到嘲笑以後,孩子會喪失發問的意願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小鳥為什麼會飛呢?」……也許孩子天真的問題令你覺得非常好笑。但仔細想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還真是不容易。當然,你也可以這麼回答:
「小笨蛋,天空本來就是藍色的。」
不過,如果你能一孩子一樣的心情,抬頭往上看,你會發現自己平時視若無睹的天空一片蔚藍,異常美麗。這時,相信你也會和孩子一樣,非常地驚訝而受到感動吧!由於心中藏著這種激動,你會向他說:
「是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藍色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呢?」
正如上面的例子一樣,要想回答好孩子的問題,先要接受孩子對於事物的驚訝情感。這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孩子天真無邪的問題,的確讓人覺得好笑。不過,這樣笑一笑混過去的態度是非常不好的。儘管這些問題連母親本身也難以回答,但如果在這時候輕蔑或迴避孩子的問題,確實會造成很壞的結果。
輕視或嘲笑孩子的問題,會使孩子喪失發問的意願。如果無法讓孩子得到滿意的答案,這時母親可以非常認真地告訴孩子:「我再去查一查。」這麼一來,孩子會因此而受到激勵,會想再發問。
雖然孩子的問題是一些本來就是如此的問題。但是大家認為本來就是如此的現象,孩子卻有所疑問,實在是很了不起。例如:牛頓就是因為認真地考慮了「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種從大家認為本來就應該如此的事中,發現一種規律,就稱之為科學。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也是一個對於大家都認為本來就應該如此的事情產生懷疑的人。他在進入小學以後,經常提出類似的問題。
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2+2=4。這時候,愛迪生問道:
「老師,為什麼會是4呢?」
老師說:
「2再加2,應該就是4呀!」
但是,愛迪生還是無法接受。老師卻認為愛迪生的頭腦有問題。因為班上有了愛迪生這樣的學生,課程總是無法繼續下去。於是,老師把愛迪生的母親請到學校來,對她說:「你的孩子智力發育太遲鈍,無法繼續讀書。」
不過,愛迪生的母親認為愛迪生是個獨特而優秀的孩子。自小愛迪生從小學退學之後,就親自對他進行教育。愛迪生在科學界非常活躍,擁有多項發明,這是眾所周知的。不可否認,這與他的母親在其發問期很好地培育了他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個四歲的女孩看了《人猿泰山》的電影,就問母親道:
「第一個人是出生在很早以前嗎?」
「是吧?是在很早以前。」
「那個人是從他自己的肚子裡生出來的嗎?」
這時,母親並未回答,卻笑了起來。
這孩子從母親那兒得知人是從肚子裡生出來的。第一個人類沒有母親,所以想泰山是從他自己的肚子裡生出來的。當孩子有這種奇特想法時,千萬不要笑她,而要和她一起想:「嗯,到底是怎麼樣來的呢?」
地球上的第一個人,到底是怎樣出生的呢?……其實,這的確是非常難以回答。科學家們正努力地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這時,你可以給她講國內外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上帝造人等等。
此外,還有許多會令大人發笑的問題,尤其是關於電視的問題增加了。現代社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習慣看電視。只要按一下那小小的開關,螢幕上就能看到有意思的動畫片,耳朵還能聽到悅耳的音樂。對於孩子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箱子。大部分的孩子會覺得電視就是一個這樣的東西,不會覺得有任何疑問。但是,有些孩子卻會覺得困惑。
一個五歲的孩子問道:
「如果電視壞了,家裡會不會淹水呢?」
因為他看到電視中出現游泳池的畫面。
「即便電視壞掉,水和人都不會從電視中跑出來。」
「為什麼人會在電視中游泳呢?他們不是在電視裡面嗎?」
其實,母親也不太瞭解電視的組成,所以回答得很勉強。
「那些人在游泳池游泳時,由攝影機攝影之後,在傳送到我們的電視裡。在電視中有所謂的轉播機器。」
關於電視的問題,還有「那些小人是住在電視裡嗎?」或是「我也能進到電視裡去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有的孩子在電視播放節目時,還會跑到電視的後面去看一看,還會伸出手來撥弄電視後面的機器或電線,這讓母親非常緊張。
要想五歲的小孩說明肉眼看不到的電波,實在非常困難。如果有畫冊,可以一邊讓他看畫冊一邊說明(見第7章)。這是最好的辦法。此外,電視台經常開放讓人參觀,也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趁孩子有興趣的時候,把握機會帶他去參觀。這是最好的辦法(見第6章)。
對於孩子所問的問題,決不可以一笑置之。
一定要真誠地讚許孩子,並告訴他(她):
「你真了不起,能注意到這一點。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啊!」
這些孩子充滿了創造性和好奇心,能夠注意到大家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這樣的孩子,如果能夠給予精心的培育,將來在思考問題上一定會卓爾不群。

考慮到孩子提問的背景
每當吃飯的時候,家長通常都會要求孩子趕快吃。
看到旁邊的人很快地吃完時,孩子會問道:
「人為什麼只有一個嘴巴呢?」
如果告訴他:
「如果有兩張嘴,那就成了妖怪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沮喪。「如果多長幾個嘴,就可以很快把飯吃完了……」原來,這才是孩子提問的真正原因。聽到自己的孩子這麼說,母親或許會很詫異吧!不過,對於四歲的孩子而言,因為飯吃得太慢而挨罵,有這樣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這時候,最好說:
「是呀,如果有兩張嘴,就能夠很快地吃完。」
最重要的是要有讚許孩子想法的態度。父母的這種態度能夠讓孩子的創造性得以發展,更能提高他(她)的智慧性和好奇心。
另外要考慮到的是,發問問題的背景。最近,有很多孩子因為邊看電視邊吃飯,而導致吃飯時間的延長。這也許是因為父母認為,與其讓孩子為了急著看電視而匆匆地扒了幾口飯就算完事;還不如讓他邊看電視邊吃飯來穩定他的情緒吧!
不過,這麼一來,會延長吃飯的時間,孩子會因食物變涼、不好吃而飯量減小,結果又挨家長的罵……如此反覆多次以後,孩子會覺得吃飯實在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孩子有此發問背景,那麼母親就應該反省其用餐的方式。
有個三歲的小女孩看到農曆十五的月亮,就說:
「媽媽,我要月亮,幫我把月亮拿下來。」
這時,母親實在沒什麼好辦法,只好說:
「月亮太遠了,媽媽拿不到!」
「月亮你快下來,我要你!」
「月亮是要給大家看的,不可以拿下來。」
雖然母親說明了事實,卻無法滿足孩子在情感上的要求。當我們看到黑暗中明亮而美麗,綻放著銀色光輝的月亮時,的確會覺得想要把它摘下來。因此,在這時候,母親要顧及孩子的感性來回答。
「是呀!如果能夠把月亮拿下來,真是太好了。在黑夜中的月亮看起來真是漂亮,甚至不需要電燈呢!」
這種回答方式,對於孩子的願望能夠給予某種程度的滿足。而「月亮是要給大家看的,不可以拿下來」,這種否定性的回答,很可能會使孩子不再喜愛月亮。這種回答方式不容易培養孩子喜愛美好事物的情操。
「月亮在天空中,那麼幼兒園的小明和亮亮也能夠看到。花園中的花朵也會因為看到月亮而感到高興。還是把月亮留在天上吧,大家都會覺得高興。」
這種回答方式也不錯。
由於這個小姑娘只有三歲,當然沒必要向她說明宇宙的現象,以及月亮是因為太陽的光而反射等等。因此,要依照孩子的年齡和智能來回答問題。(見第4章)
「媽媽,如果雪兒越來越小,就會成為嬰兒,是嗎?」
「雪兒,你在剛出生的時候,就是嬰兒。然後逐漸地長大。今後,還會繼續長大,所以不會變成嬰兒。」
「真沒意思。」
雪兒的姑姑剛剛生了一個小寶寶,人們(包括雪兒的母親)去探望她時,都不斷地點頭說,「真可愛啊」,「多漂亮的小傢伙」,甚至有些人還帶了禮物去,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嬰兒身上。
另一方面,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而言,已經具有了某種程度的獨立性。她已經可以獨自走路,有時候還會撒野,有時還會反抗父母。不聽話時,也會挨罵。看到嬰兒受到大家的嬌寵,而十分羨慕。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對孩子說:「你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提問的原因,然後接受孩子的感覺再來回答。不要像剛才那位母親一樣,只給孩子事實上的說明。應該告訴她,還有很多樂趣是嬰兒無法享受到的。
「嬰兒不能夠和小朋友一起作遊戲,也不能夠溜滑梯。也不能夠去商場買玩具,吃好吃的東西。雪兒,你就是因為長大了,才能做到這些嬰兒所無法做到的事。」
如果這樣告訴孩子,就能夠有效地讓孩子擺脫想要成為嬰兒的想法。
關於語言的問題
有個五歲大的小女孩,她有個比她大一歲的姐姐。她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我吃得比姐姐多,是不是可以當姐姐呢?」
這讓周圍的人都覺得很好笑。其實,這是因為在吃飯的時候,妹妹吃得不多而被媽媽罵:「你不吃多一些,就會長不大。」媽媽聽到小女兒這麼問,回答道:「姐姐比你早出生,,所以即使你的身體長得再高大,也不能當姐姐。就好比將來即使你長得比媽媽還高大,也仍然還是媽媽的孩子一樣。」
其實,這孩子是由於對語言的誤解,才會有這麼奇特的問題。這時,應該要仔細地說明「長大」有兩層意思。
姐妹,先出生的是姐姐,後出生的是妹妹。姐姐比妹妹大,其實她們的關係並不存在於體型的大小變化。就像母子的關係一樣。
「不過,姐姐吃得不多,所以會比較瘦。如果你好好地吃飯,可能會長得比媽媽和姐姐還高大呢。」
小孩子知道的話語較少,所以經常會有語言上的誤解。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有個四歲的小男孩在動物園裡遊玩,母親指著籠子裡的動物對他說:「這是猩猩。」孩子低頭想了很久,然後問道:
「是不是等到天黑了,他們就住到天上去了?」
這時,媽媽趕快解釋道:「動物園裡的猩猩和天上的星星是不一樣的。」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常會誤聽同音異義字。由於大人瞭解漢字,所以知道「猩猩」和「星星」的不同;可是小孩子就不一樣了,同音異義字會讓他們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時候,可以向他們舉例說明同音異義字的差異,以增加他們對於語言的興趣。
除同音異義字外,孩子也會在其它方面表現出對於語言的感受性。
「怎麼有這麼多的秋天,有豐收的秋天、美麗的秋天、讀書的秋天……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秋天呢?」
四歲半的小女孩因為看電視,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於是有了這樣的問題。
這時候,母親做了這樣的說明:「秋天不像夏天那麼熱,也不像冬天那麼冷,所以是非常舒適的時期。因此,才會有所謂讀書的秋天……」接著,又告訴她:「其實,那都是秋天。」
不過,母親所作的說明還嫌不足。如果再附加說明一年四季,會更加理想。「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時暖和,樹木開始萌芽,百花開始綻放;夏天時很熱,大家可以去游泳,吃冷飲;秋天時,天氣不熱也不冷,非常舒服,這個時候最適合運動、學習,另外,各種各樣味道鮮美的水果都在這個季節成熟,我們可以盡情品嚐;到了冬天時,天氣非常寒冷、會刮很大的風,到處都在結冰,還會下雪;冬天過去之後,又是春天……,於是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些並不複雜的說明,確可以讓孩子慢慢體會到大自然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對於孩子的問題,能夠再綜合作一說明,是最適當的回答秘訣。從孩子的問題中,一一打開未知世界的門,能夠激勵他不斷地發問。
擬人化的問題
一個初冬的早上,有個四歲的小女孩偶然看到池中的小魚,於是問道:
「這魚不冷嗎?不會感冒嗎?」
母親的回答非常巧妙:
「池裡的水應該是很冷的吧!不過,水是魚的家,因為它經常運動,所以不會覺得冷。如果你覺得冷,我們來賽跑好嗎?」
尤其小孩覺得冷的時候,會有此種說法。這時候,可以誘導她,「來,跟媽媽一起跑步吧,一二一……?」
幼兒的心理特徵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自己覺得冷的時候,看到池中的魚,自然就會認為魚也冷;這是幼兒的心理特徵。即使不是生物,也會認為它們和自己一樣,都要早上早起、洗臉、吃飯,晚上上床睡覺。因此,這位母親的回答方式非常有智慧。當然,也會有別的回答方式,例如:「魚兒喜歡在冰涼的水中。」
有個四歲的小男孩起晚了,母親說他是「貪睡的小孩」。
這時候,小男孩問道:
「那麼,雞是幾點起床呢?」
母親告訴他:「太陽出來時,就會起床了。」
這很可能是因為這孩子曾經聽說過,雞起床的時候,會叫人起床。所以當自己晚起床的時候,就會想起早起的時候雞會叫。因此,這孩子的頭腦是非常聰明的。
如果母親再稍微用些心,還可以告訴孩子,母雞是不會叫人起床的,只有公雞在早上太陽升起時,看到東方的天空露出曙光,就會喔喔叫:「大家快起床啦!」接著再告訴孩子:「所以我們要像雞一樣地早起。」
五歲的小男孩看到電視上的預防蛀牙的廣告,問道:
「蛀牙的蛀蟲到底住在哪裡?」
母親告訴他:
「蛀牙的蛀蟲沒有固定的住處。吃甜的東西或口內有食物殘渣的時候,它就會出現。但是它長得太小了,根本看不到。因此,睡前必須要刷牙,讓蛀蟲沒有地方住。這樣就不會有蛀牙了。」
這是小孩特有的擬人化思維所引發的問題。這位母親的回答方式非常好。不過,如果能夠好好地運用這機會,強調說:「如果不想有蛀牙,飯後、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齒的大掃除。」
就有如上述的例子一樣,孩子所問的問題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內容。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都非常認真地思考疑問,因此父母親絕對不可以一笑置之;而必須要考慮到孩子所發問的背景,以溫柔的態度來回答。這樣才不會抹殺了小孩智慧的好奇心。

不要漠視、迴避孩子所問的問題
如果漠視、迴避孩子所問的問題,會使孩子的情緒不安定
處於發問期的幼兒,有時候的確很難應付,甚至幾乎無法應付。恰恰此時是幼兒智力發展最快、最重要的時期。他們有時之所以發問,只是想要和父母親溝通一下而已。
這時期的孩子充滿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對於周圍的事物都充滿了興趣,自然回產生很多的疑問。要父母親一一仔細地回答,實在不容易。尤其是父母親越忙的時候,小孩子越是糾纏不已。另外,小孩子會有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發問的傾向。
小孩子幾乎會問任何的問題,不過這是他們的智力之芽開始萌發的表現。樹苗在成長為參天大樹以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澆水,否則會變得非常瘦弱。因此,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充分補充養分,就會貽誤良機。而一旦錯過,則無法重新開始。
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定要確實把握好他們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時期,適當地予以應對,才能夠培養出充滿好奇心和學習願望的孩子。因此,切勿漠視、迴避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而要盡可能誠懇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偶爾在孩子提出問題,卻正值母親忙碌的時候,母親會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視孩子的問題,並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忙,等一會兒再說。」甚至還會拒絕孩子,說:「媽媽不是早就教過你,告訴過你了嗎?你到底要問多少次才能明白?」
結果會令孩子不滿。這種不滿的累積會給孩子的個性蒙上陰影,甚至影響他將來的一生。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才能培養出情緒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來就瞭解的事,卻一問再問,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後或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時,會經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換言之,孩子發問的目的,不在於得到答案,而是為了要引起家長的回應。
這時候,只要注意孩子的態度,就可以得知了。例如:孩子會發出撒嬌的聲音,糾纏著母親,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等等。這時,不要拒絕孩子,而要瞭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狀態。如果家長沒有理解這種心態而有所回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慾求不滿,而引發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動。例如:吃手指頭、咬指甲、尿床等,果真這樣就麻煩了。
幾乎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漠視或迴避孩子的問題。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難的問題,還有他人在場時不好回答的問題等,大都會採取這種態度。在此,舉出一些實例,讓大家想一想該如何回答。
難以回答的問題
五歲的小孩跟媽媽走在人行道上時,問道:
「為什麼石頭是硬的呢?」
這時候,母親並沒有作正面的回答,而跟著他說:
「為什麼會是硬的呢?」的確,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雪是白色的呢?」
「為什麼狗是『汪汪』的叫,貓咪是『喵喵』的叫呢?」
「為什麼有五根手指呢?」
這些都是大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但如果要一一回答,的確令人頭痛。
一般的回答方式是:「很久以前,神就是這樣造的。」對於五歲的小孩而言,這種答覆無法令他滿足。如果能夠附加說明石頭的用途和採石頭的地方,添加一些有關石頭的相關資料,會更加恰當。
這時,可以向孩子說明,因為石頭很硬,所以可以用來蓋房子,鋪馬路。此外,在山裡有很多石頭,下過雨以後,會被衝到河流裡,跟河水一起流向下游。它們在上游是大石頭,到了下游時,就變成了小石頭。甚至回變成沙子。如果能夠利用彩色的圖片讓孩子邊看邊說明,效果會更好。
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試著舉個巧妙的例子,多少也能夠解決孩子所發問的問題,以滿足孩子。
三歲的男孩邊看畫冊邊問道:
「為什麼畫不會動呢?」
這時,媽媽會說:
「這就像我們看人一樣,看到的那一頁會浮現在腦海中,將它畫下來就變成畫冊。」
由於孩子平常看電視看習慣了,很可能會拿畫冊來和電視相比,而有了這樣的問題。用紙或蠟筆、顏料畫出來的畫像,以及照片,是不會動的。電視是把拍攝下來的許許多多的圖片連接起來,用電力轉動,使其變成會動的影像。父母親可以如此地說明。
有時候,孩子還會問出一些讓父母親嚇一跳的問題。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看電視時,問道:
「為什麼爸爸和媽媽會結婚呢?」
「因為爸爸、媽媽互相喜愛,想要在一起生活。」
「我也想要和爸爸結婚。」
「你長大以後,也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
當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親結婚的念頭時,不要予以否定,而必須要對孩子的願望有某種程度的認同,告訴她:「是呀!如果能夠和像父親一樣溫柔的人結婚,那該有多好!」
孩子非常喜歡父親,即表示親子關係良好。同時,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關係。
邊吃飯邊談到幼兒園時,四歲的男孩問道:
「爸爸和媽媽吵過架嗎?」
對於父母親而言,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幾乎想要逃避。這時,還是必須要直率地回答。
「沒有,不過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事?」
「我和軍軍吵架了。」
「原來是這樣!吵架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你們下次不要吵架喔。」
母親這種回答方式似乎比較傾向於道德性和說教性。
也許,有些小孩父母親在口頭上的爭執。其實,不論在哪個家庭,不可能每一天大家都笑嘻嘻地。偶爾吵一兩次架,也是正常現象。所以如果母親有此答覆,孩子就會覺得母親在說謊。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形,母親最好如實回答:
「是呀!爸爸、媽媽有時候也會吵嘴。不過,馬上又和好了。」
如此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馬上又和好了,孩子會覺得父母親和自己一樣,而增加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如果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不會吵嘴,所以你不可以和別人吵嘴」等等,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教訓的意味,很可能會使孩子對父母親不再具有好感,甚至對父母親敬而遠之。
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在別人家中看到小嬰兒,而問道:
「為什麼我沒有弟弟、妹妹呢?」
這時,母親告訴他:「媽媽已經老了,不可能再生下小嬰兒了。」
這小男孩臉上先是出現詫異的神情,接著又笑了。現在的獨生子女,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獨生子會特別渴望弟弟、妹妹的出生,而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正如第一章中的敘述一樣,對於孩子的願望,要給予某種程度的認同。
前述的媽媽說,「媽媽已經老了」,這種不積極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如果回答說,「如果我們能夠再生一個小孩,那該有多好呀!」稍微地肯定孩子的願望,讓孩子不會太過悲觀或太失望。
這一類的問題非常多。當然,母親必須煞費苦心,作各種的回答。
四歲的小紅問道:「為什麼我們家沒有生小娃娃呢?」這主要是因為自己一個人有時感到寂寞後,所發出的問題。
「媽媽已經有了小紅了,所以不想再生。小紅,你想要小娃娃嗎?」
「嗯,我會去找娃娃蛋,然後媽媽你幫我生。」
這孩子認為生娃娃就好像鳥生小鳥一樣,是從蛋中孵出來的。這時候,也不需要予以否定。
如果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還可以說:
「等你上了幼兒園,就會認識許多的小朋友,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快樂的事。「
在某些場合難以回答的問題
四歲的小東和媽媽一起去購物,在排隊等待付款時,指著前面那位身材較胖的女士問道:
「媽媽,這個阿姨為什麼那麼胖?」
媽媽連忙說:
「噓!不可以這麼說。」
一邊拉回小東的手,要他注意。
「媽媽,為什麼呢?」
「阿姨吃東西不挑食,所以身體好。她不會感冒,所以小東你也要什麼東西都吃。」
小孩子天真無邪,看到任何事物就會馬上說出來。在電車中看到醉酒的人時,會馬上問道:「為什麼那個人這樣大聲嚷嚷呢?」還有,「為什麼那個人那麼矮?」、「為什麼那個人那麼黑?」這些問話都會使雙親提心吊膽。
如果對方離得很遠,要加以回答,也不會被對方聽見。那麼,便可以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但是,如果對方就在眼前,那麼就只能夠告訴孩子,「等一會再說」,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然,在不會傷害對方的人格的情形下,最好是馬上回答。這麼一來,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
孩子看到拄著枴杖的人,就會問:「為什麼呢?」這時候,告訴孩子,「因為生病」。回答方式不會失禮。
不過,如果孩子問:「為什麼那麼胖呢?」這時無法率直地回答,就可以告訴他,「等一會兒再說」。等對方離得較遠時,再告訴他。
可以告訴孩子,吃得太多或不喜歡運動,就會發胖。只吃甜的東西並不好。所以「不可以只吃甜的東西,必須吃任何東西,而且經常運動,才不會過胖。也不容易生病」。此外,還可以告訴孩子,「吃得太多會發胖,如果挑食就會太瘦,而變成身體瘦弱的小孩」。
五歲的小女孩在去上小提琴課時,看到一個眼睛看不到東西的小孩,回到家就問母親:
「那個眼睛看不見的小孩,是不是神亡了幫他做眼睛呢?」
「是呀!神也是非常忙的,有時候很可能也會忘了做眼睛。甚至也會忘了做耳朵、嘴巴和手腳。」
「有這麼多的小孩,一定是神忘了幫他做。真是很可憐。」
這孩子並不是當場問,因此這種回答也是方法之一。當然,你也可以回答,「因為眼睛生病了,所以看不見。」即使對方就在你身邊,這種回答方式也不會失禮。
特別是在面對身體有殘疾的人時,千萬要注意不可以流露出絲毫輕蔑的態度。有些父母會趁機教訓子女,說:「你也是一樣,如果不聽母親的話,就會變成那個樣子。」這麼做真是極端的糟糕。它不僅無情地傷害了那位殘疾人士,也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另外,很多自尊心極強的人並不需要憐憫或同情。因此,在回答或說明的時候,要著重在那個人好的,優秀的地方。例如:「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卻熱愛音樂,拚命地練習,所以他的琴彈得非常好……」。如此強調對方的努力,並且在說明的時候,要帶有善意和敬意。
要顧及孩子所提問題的言外之意
早上,當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時候,四歲的女兒問道:「為什麼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這時,母親就回答:
「爸爸去公司上班,領了工資,才能夠買東西和衣服給你。」
「那麼,爸爸還是去公司上班比較好。」
「所以不去上班,就不會買東西給你了。」
這種回答方式僅僅著重於工作是為了經濟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實爸爸去上班不僅是為了領工資,因為工作還具有生存的意義。
「爸爸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喜歡到公司去上班。」
這種回答方式可以培養孩子自小就有勞動的慾望。
另外,還要說明工作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像父親上班是為了領工資,才可以買東西和衣服,這種家庭的經濟理由最好放在最後說。
但是,母親是家庭主婦時,大都會採用這種回答方式。因為這些母親下意識地認為,「爸爸就是每個月拿薪水回來的人」。如果母親是以這種方式來回答,那麼這為母親就需要稍微反省一下了。
四歲的小靈看著母親在忙著家務,而無法陪她玩,就問忙碌的母親:「為什麼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掃浴室呢?」
這時,忙碌的母親回答道:「等一會兒再說。」可是,小靈還是不停地發問。
於是,母親說:
「你每天玩沙子,衣服都髒髒的。你不覺得穿乾淨的衣服會比較舒服嗎?所以要把衣服洗好,然後在晾乾。」
「嗯,小靈長大以後,也要像媽媽一樣。」
「是呀!你長大以後,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這種回答方式應該是很不錯的。不過,還要再稍微地考慮到孩子發問的言外之意。孩子都喜歡媽媽陪自己玩,然而媽媽卻一大早就忙著作家務,無法陪她。孩子會覺得非常無聊,而問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呢?」
這時,應該觀察孩子的表情,考慮到孩子的願望,並給予某種程度的接納,然後告訴孩子:「等媽媽洗好衣服,就陪你看這本書。」或是:「你先玩這玩具,等媽媽洗好了衣服,馬上就陪你玩。」
其實,孩子是因為希望媽媽陪她玩而發問,所以媽媽只是告訴她洗衣服的理由,雙方的意識就沒有交集點。
要先告訴他:「媽媽很想陪你玩。不過,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會曬不到太陽,那麼衣服就不會幹。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著,再說明穿骯髒的衣服會很容易生病,應該說明洗衣服的理由。這麼一來,孩子就能夠接受了。
馬上回答孩子所發問的問題
馬上回答非常重要
「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實際上,小孩子的情緒改變得很快,這種轉變雖說是暫時性的,但非常強烈。這是孩子的特性。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持續一二個小時玩相同的遊戲也不會感到厭倦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會兒玩積木,馬上又伸手拿畫冊,接著又開電視……因此想要引發孩子的興趣,一定要下工夫。孩子對於一件事的熱度,只能夠維持15至30分鐘。
發問的時候也是如此,孩子會對當時具有強烈印象的事物來發問。所以當父母親回答:「等一會兒再說」,而不直接馬上回答時,通常,時候孩子就會忘了先前所問的問題,即使事後再回答,也不會有當時馬上回答的效果強烈。因此,馬上回答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經常都無法得到立即性的回答,孩子會認為「問了也沒用」或是「反正得不到答案」,於是就不再發問了。養成這種習慣以後,孩子會變成不會產生疑問、沒有發問願望的孩子。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傾向,那麼對他的智力及情感發展會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當時難以回答的問題,也要在事後盡快地回答。
孩子所發問的問題,有時候只是出於好奇心的發問,有時候是出於情緒上的原因。甚至有時候還涵蓋了這兩方面的原因,所以父母親必須要馬上回答孩子所發問的任何問題。
此外,「回答問題的時候」,馬上「因應孩子的需要」給予回答,是最重要的。這比給予正確的回答更為重要。對於發問的內容,要聽出孩子的心意並據此來回答。擬人化的回答,會是最好的回答。科學性的問題,主要在第4章中敘述。在此,試著列舉出幾個基於情緒原因的問題。
在被告知「做某某事」時所發出的問題
孩子經常在不能夠接受父母親要他(她)「做某某事「時,提出一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例子:
「飯要吃乾淨。」
「為什麼要把飯吃乾淨呢?」
「如果不吃乾淨,眼睛會看不見。」
「那麼,就看不見爸爸、媽媽的臉了?」
「是呀!所以要吃乾淨。」
這位母親自小就被如此教導,但是這種回答方式是具有強迫性和強制性的。現代是科學時代,切勿用這種恐嚇方式。如果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能夠接受的。
不妨仔細地向孩子說明,我們吃的米飯是農民伯伯勤播種、種植秧苗,經過除草、施肥、收割而得來的。農民伯伯拚命的工作所收穫的稻米,是不可以浪費的。此外,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沒有米飯吃,甚至因此而死去。由此可知,對人類而言,米是多麼重要的食物。我們要把多餘的米,拿來救濟那些窮苦的人。
暑假時,一家人一起去登山,六歲的男孩問父親道:
「為什麼要登山?」
「山上的空氣清新,而且可以看到美麗的景色。」
「可是,我只覺得非常厭倦。爬到山上以後,什麼也沒有。一點也不好玩。」
這時,父母親真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在有些小學裡,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在教室中,老師大聲地說:
「明天,我們要去登某某山。大家都要做好準備。」
三年級的小童問道:
「為什麼要登山呢?登上山頂以後又要下山,下山以後又回到了原點,所以沒必要登山呀!」
以往很少有小孩會問這些問題,可是現在的小孩經常都會問,「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地爬山」。這是現代孩子的特徵。
一旦孩子問到這問題時,不要沉默。可以告訴孩子為了健康以及鍛煉身體的重要性。沒有強健的身體,賽跑時也跑不贏,走路時也沒有力氣。身體強健的孩子才不會生病。因此要登山。
現代的孩子平常就要讓他們有運動的興趣。現在,運動非常盛行,但是自己喜歡運動的小孩子非常少。他們不知道運動就是要通過流汗來鍛煉身體,運動這麼令人疲倦,實在讓他們望而卻步。
其實,與其向孩子強行灌輸運動的理由,倒不如在他們實際上山、下海時,讓他們體驗到清新的空氣和美麗的景色,以及出汗以後,那種爽快的感覺和滿足感,除了親身體驗以外,是無法瞭解的。不過,由於是第一次讓他體驗運動的樂趣,剛開始時,不要讓他太疲倦。只要沒有太過痛苦的體驗,那麼,他就會有想要再度嘗試的意願。
「趕快去睡覺。」
正在看電視的父母對四歲的女兒命令道。
「為什麼大人可以不必那麼早睡呢?」
女兒非常不滿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有充分睡眠的孩子才能夠長大。如果不早點睡,早上就會爬不起來。」
「大人即使睡得晚,早上也能夠早起嗎?」
「爸爸的肚子裡有個時鐘。到了早上的時候,就會叫爸爸起床。」父親如此回答。
前面的回答還可以,但是後面的「肚子裡有個時鐘……」,孩子是不會理解的。這時,倒不如向他說明「大人的身體已經成長髮育健全了。」
不過,在這種情形下,只是口頭上給予回答,孩子心裡是無法接受的。這時候,父母親最好還是關掉電視,創造一個孩子容易入睡的好氣氛。在孩子養成早睡的習慣以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早早就寢。
五歲的兒子問道:
「為什麼一定要到外面去玩呢?」
因為當天的天氣非常好,男孩兒正在屋中玩,結果父母親要他「到外面去玩」。
「曬曬太陽,對身體有益。」
「太陽有營養嗎?」
「是呀!」
大人聽到「太陽有營養」的說法,都會覺得有點奇怪。不過,如果要作一說明,實在不容易,孩子也無法瞭解。他們認為對身體有益就等於有營養。因此,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
孩子只吃肉,不愛吃青菜。於是母親說道:
「蔬菜也要吃。」
「為什麼一定要吃蔬菜?」
「蔬菜有肉類沒有的營養。」
「可是,我只喜歡吃肉。」
「如果不吃蔬菜,晚上眼睛會看不見,還會流血不止。」
這是很適當的回答。不過,如果舉出孩子切身的例子來說明,例如:「如果不吃蔬菜就會生病,不能去幼兒園,就不能和小朋友玩了。」也許會更具有效果。
以上的例子,是孩子對於父母親命令有所不滿,而提出的情緒性的問題。不過,有些父母親會責罵孩子或予以漠視。這種做法相當糟糕,它只會使孩子更加不滿。因此,必須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按照當時的具體情況來回答孩子的問題,消除他們的不滿。

緩和孩子的情緒
受到父母的責罵時,孩子大都會問一些情緒性的問題。
「爸爸、媽媽為什麼對我發脾氣呢?」
一個四歲的小男孩經常遭到父母的責罵。有一天,他在睡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在這麼狹窄的房子裡看到你在調皮,當然會生氣了。而且,這些頑皮的動作會使你受傷,這多危險啊。」
「那麼,假如我們住大一點的房子,你就不會生氣了,是嗎?」
「如果我們的房子非常大,你也能夠安安靜靜地玩。那麼,你就不會在電視前或其他狹窄的地方到處亂蹦亂跳,我們也就不會罵你了。」
其實,這種回答方式並不恰當。住在狹窄的房子裡,是父母親的責任,也是經濟能力的問題。即使告訴孩子也沒有益處。
所以當孩子問:「你們為什麼發脾氣呢?」時,父母親可以回答:「那是因為你和別的小朋友吵架、淘氣的緣故,又因為怕你受傷,才會發脾氣的。」這麼解釋就足夠了。
棉隊這種問題時,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回答和說明。如果家中比較狹窄,可以帶孩子到公園或體育場去。讓孩子能夠發洩精力,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孩子的動作雖然是稍微粗野一些,但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家長最好妥善收拾起危險的物品。同時,要下工夫整理屋子。
六歲的小靜因為生病而躺在床上,這時,就問在身邊的媽媽:
「為什麼媽媽今天特別溫柔?」
「媽媽經常都是非常溫柔的。因為小靜有時不聽媽媽的話,做了壞事,所以媽媽才會比較凶。像現在你非常乖。」
「以前小靜不乖,現在要當好孩子了。」
這樣的回答方式你覺得如何呢?如果孩子因為病弱而變得安靜,這樣就是個好孩子。那麼只要生病的時候,就會變乖。這會使孩子誤以為身體病弱、變得安靜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實,孩子本來就很活潑、好動,有時候會有些粗野的行為。但是,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必須要寓意肯定。
孩子會在生病的時候,說出他的心裡話。也許這位母親經常都在怒罵、指責孩子吧!這位母親應該在這方面稍微反省一下。
「為什麼爸爸、媽媽會是我的爸爸、媽媽呢?」
四歲的女兒突然問了這樣的問題,令媽媽感到很驚訝。
「爸爸、媽媽結婚之後,你就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
「結婚是什麼呢?」
「就是長大成人以後,和喜愛的人一起生活。就像爸爸、媽媽一樣。」
這位母親並不瞭解孩子發問的真意,而只是回答孩子是如何生下來的問題。但是,如果以鄰居的孩子來作一說明,而廣泛地回答:「像隔壁的小剛是隔壁的媽媽生的;小剛的爸爸就是那個叔叔,而媽媽就是那個叔母。」如此回答會更加恰當。
孩子這個問題的另一層意思是,我的爸爸、媽媽比較嚴厲,小剛的爸爸、媽媽比較溫柔,所以我希望溫柔的爸爸、媽媽是我的爸爸、媽媽。這麼一來,我會得到更多的寵愛,生活會更加快樂。因此,當孩子問這樣的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到其發問的背景。另外,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前面的問題一樣,四歲的小慈在母親要她睡覺的時候,問道:
「爸爸媽媽為什麼生小慈呢?」
「因為爸爸、媽媽兩個人覺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小娃娃。」
「就這樣生下了可愛的女娃娃了?」
「是呀!」
這女孩提出問題的理由並不清楚。不過,很可能是因為經常挨罵;而懷疑自己不應該出生。尤其是看到童話故事裡或電視中的娃娃出生以後,經常會受到大人的寵愛,會更由此念頭。反之,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在電視中看到小孩被虐待的情景。無論如何,當父母親被問及這種問題時,要能夠針對當時的情形,緩解孩子當時的情緒。可以告訴她:
「因為爸爸、媽媽很希望有小慈,才生下了你。因此,小慈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我們非常愛你。」
看到電視中美麗的電影明星,五歲的小女孩問道:
「我長大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你會像她一樣漂亮。」
「可是,我的頭髮又粗又黑。」(這孩子的毛髮和父親相似,這孩子也注意到了。)
「長大以後,大家都會改變,就像媽媽一樣。」
這孩子注意到自己的毛髮又粗又黑,而感到非常困擾。此外,五歲的小孩已經注意到自己的未來,所以不要讓她有悲觀的念頭,要激勵她的勇氣,讓她對未來充滿希望。
如果不瞭解孩子所問問題的真正含義,實在是難以回答。即使回答了,也無法充分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因此,當孩子發問的時候,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行動、行為,以及當時的情形和前後關係等,然後再回答。這是非常重要的。
手足發生問題以後所問的問題
和兄姊爭吵以後,非常不開心時,就會尋求母親的愛來從中得到慰籍。這時,不要覺得孩子嚕嗦,要瞭解孩子的心理,然後再作回答,這是非常重要的。
姊妹之間吵架以後,五歲的小女孩跑來找媽媽:
「為什麼姐姐先出生呢?」
「那是因為在媽媽的肚子裡時,你們兩個猜拳,結果姐姐勝了。」
的確,這是難以回答的問題。但這位母親所作的答覆絕對無法慰籍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問這問題時,她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早點出生,當姐姐的話,我是不會輸的。」
這時候,可以對這個孩子說,「如果你多運動,多吃一些,就能夠變得比較強壯。如此一來,就不會輸給姐姐了。」這也是方法之一。這個小女孩當時的目的是希望比姐姐還強,她的目的並不在於成為姐姐。因此,必須考慮到她的情緒而作答。
妹妹已經三歲多了,開始會侵犯姐姐的領域了。這時,六歲的姐姐就問道:
「媽媽,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孩子?」
「兩個都喜歡。」
「但是,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姐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妹妹多了三年。所以好像喜歡姐姐比較多一點。這不可以告訴別人。這是秘密喔!」
家中有兄弟姊妹時,媽媽就會在較小的孩子身上,花較多的時間。這時,較大的孩子會覺得寂寞,而會問這樣的問題。這時候,母親的回答就必須要考慮較大的孩子的情緒。不過,前述目前的回答並不適切。
如果告訴孩子:「我兩個都喜歡,但是因為妹妹比較小,她不會自己穿衣服,也不會洗衣服,所以需要母親的照顧。就像你小的時候一樣,需要媽媽經常抱著、摟著。」
如此仔細說明,姐姐也就能夠接受了。此外,還可以附加說明:「等妹妹長大之後,也像你一樣,能夠照顧自己了。那麼,媽媽就不必像現在這樣,要照顧她了。」
前面的「這不可以告訴別人。這是秘密喔!」的說法,最好是不要使用。這種作法並不恰當,因為即使你告訴她這是秘密,她還是會說出來。如果孩子再次和妹妹吵嘴時,她會告訴妹妹:「媽媽告訴我,她還是比較喜歡我。」結果,會導致姊妹關係的惡化。
不要作破壞孩子夢想的回答
以下是沒有瞭解孩子的真意所作的回答,從而造成失敗的例子。
四歲的女孩一邊走一邊問道:
「公主也會大便嗎?」
「當然,會放屁,也回噗咚噗咚地大便。」
「王子也一樣嗎?」
「是的。大臣、士兵、貓、狗,都是一樣的。」
對於孩子而言,公主、王子的服裝和長相都非常漂亮,也是他們所仰慕的。自己的願望就是想要像公主、王子一樣,所以把他們看成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並且認為他們非常乾淨。但是這位母親過度現實,而作了這樣的回答。
其實,只要坦率地告訴孩子:
「是呀!和我們一樣。」
不需要再作污垢的渲染,而讓孩子保持其原有的夢想。
四歲的男孩在看電視時,問道:
「那個孩子沒有母親,真是好可憐。以後要怎麼辦呢?」
「真的是很可憐,不知道要怎麼辦呢?」
「媽媽,大人應該什麼都知道,所以你要告訴我。」
「即使是大人,也會有不知道的事。」
媽媽也會有不知道的事……這是當然的。不過,如果直接這麼說,孩子會有很大的不滿。如果無法回答的時候,可以這麼說:
「到底會如何呢?媽媽也不知道。我們再一起看下去。」
或是進行推理:
「那個孩子的母親不在了,也許他回哭。也很可能會有其他的人代替他的媽媽來照顧他。我們把它看完吧!」
這也是一個辦法。非常仔細地,並懷著濃厚的興趣,來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問問題時,最好能夠馬上回答。但是,如果回答的方式過於粗劣或草率,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夢想,會令孩子失望。因此,務必要弄清楚孩子發問的真正意思,回答時顧及孩子的夢想與興趣。這是回答孩子問題的重要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