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ad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訓練孩子專注力 分辨調皮和過動兒

2008年02月26日
公開
35

訓練孩子專注力 分辨調皮和過動兒 有些父母可能會頭疼孩子不喜歡寫功課、上課不專心。其實父母和師長須用對方法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另外,也不是每個調皮的孩子、活動量大的孩子就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過動兒(ADHD),家長和老師要會分辨。 先分辨 調皮和過動兒不同 調皮和ADHD的孩子雖然都會有上課愛講話、寫功課不專心等情況,但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ADHD的孩子嚴重程度較高,以及在複雜認知學習上有困難,如無法寫完功課、無法在須排隊的地方等候、學習成績低落、人際關係出問題等功能性損壞。不過ADHD是一種較極端的傾向,經藥物治療仍可有很好的表現,以及避免長大後衝動控制差、脾氣暴躁,所以無論是調皮的或ADHD的孩子,師長都不應以打罵的方式管教,只會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累積。 小撇步 做功課前先準備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孩子的神經及細胞的功能本來就尚未發展完全,所以難免會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突然摸不著頭緒的情況,尤其是遇到複雜認知學習時,就會有短暫「當機」的狀態。而一般孩子和ADHD的孩子,若要訓練專注力可用同一套模式,但ADHD必須同時使用多種訓練方法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聽覺方面 孩子寫功課的書桌要獨立在遊戲區外,或在房間的某個角落面向牆壁,旁邊勿有電視或其他小孩玩玩具。不要太安靜,可放輕音樂,尤其ADHD的孩子特別會在安靜中尋找細微聲響,反而影響專心度,但不要是吵雜或有歌詞的音樂。 視覺方面 桌上不要擺會分心的東西,例如玩具或多餘的文具用品,只放他寫功課時需要的用品即可,更不要讓家中寵物在孩子做功課時在附近,否則容易分心。 情緒準備 孩子剛放學回來,要他馬上進房寫功課,可能無法接受,應先聽他在學校的情況如何,緩和他的情緒,等他吃過點心、疲累感恢復後再要求孩子寫功課。 排除刺激 孩子正看電視不要立刻要求關掉,應事先告知:「再10分鐘卡通結束,你就要進去寫功課!」讓他有心理準備。進房後房外也不要再有電視聲音,排除刺激才不會讓孩子分心。 約定行為 孩子的專注力約只有20分鐘,若想盡量延長,建議把當天要做的功課分成好幾小段,例如與孩子約定每20分鐘完成一個段落,完成後可休息一下再繼續,或不以時間切段落,以功課量來分割也可,但一次不要給太多。 報你知 腦波回饋訓練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說,國外有一種利用腦波回饋原理,專門訓練專心度的儀器,方式是要孩子盯著看螢幕中的某個物體像飛機等,藉由腦波的改變來控制那個物體,當孩子一不專心,腦波就會改變,那麼飛機可能就掉下來了,且儀器會發出警鳴聲。這個訓練可讓孩子訓練專心度,也可輔助醫師了解治療成果。 多鼓勵少責罵 孩子不專心,建議父母利用一些貼紙、鼓勵他的方法,來讓孩子增加完成事情的動機,這些利用的工具就叫「行為增強物」,忌用打罵的方式。也可準備一些小卡片,在上面寫上希望孩子做到的事,例如幫客人倒開水、拿拖鞋等,而客人來時只要指卡片,暗示孩子應該要做的事,取代嘮叨,效果較好。 醫師說 專心看電視不算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臧汝芬 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能夠專心看電視、打電動,就表示沒問題!事實上這些缺少刺激的過程孩子只是被動的接受,要以他能否完成複雜認知過程為主,最簡便的判斷就是寫功課和上課表現。 管教時口氣堅定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吳佑佑 雖然不鼓勵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尤其是針對ADHD的孩子,對將來人格發展有不良影響,但要求孩子提高專注力時,必須是有策略和計畫的,千萬不可縱容、溺愛,所以家長和師長的態度和口氣須堅定一些。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洪蘭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10

一個畢業已經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他們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他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後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麼不胖?小時後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他愈說愈激動,也難怪他,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位社會學家,他觀察1939年到1989年,這五十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孩子。五十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說:「電視關掉,去睡。」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態度要堅決。他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24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後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後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三不五時會非常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得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 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你每天回家吃飯,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25

懶人媽媽哲學... (這篇很有意思.參考看看)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 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 就如同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 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鐵定一掃而光, 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自然樂在心底。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 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 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法」的最佳方式;「補10點半」則帶入小數的概念; 「老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還包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 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 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 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 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 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但卻有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 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 所謂「求知若渴」,才勉強答應。 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要學就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 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的地步。 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孩子要交的費用、 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林林總總,大家卻各自分工合作。 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 上新的事項。 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 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 我只知道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真的 !

罵孩子要有技巧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5

罵孩子要有技巧 作者:碧愛緹絲•帕特 Beatrix Palt 譯者:洪絹 第一章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 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分 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 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 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 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 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 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地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 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 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爭論、摩擦及數不清的爭吵,是絕對少不了的。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可以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 責罵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希望藉責罵達到什麼目的。把責罵當作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設好界限 孩子從小就要罵,之後他們自然就能接受責罵是父母教養的一種方式。責罵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們不踰越某個界限,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麻煩。重點是,界限 一定要先劃好。孩子年齡愈大愈能夠理解,也愈須要知道安全範圍在哪裡, 並要能自我約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怎麼讓責罵有成效? 要孩子養成正確的習慣,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同時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 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 要不斷地跟孩子解釋說明,父母設定這些規範的原因何在。 效果呈現的指標 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 要罵,要趁早 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地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 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 「不是什麼都可以嗎?」 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斯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別被天使面孔給騙了 如果父母一開始沒有以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責罵孩子,如果父母被嬰兒及小孩子的天使臉孔給迷惑,而聽任他們做喜歡的事情,在往後的教養過程中,父母就會發現自己是自討苦吃。如果只是因為看到孩子們純真的面孔,就對他們所犯的錯誤一笑置之,沒有把握機會,以認真的態度去責罵或制止他們,最後父母會為自己的不嚴格感到後悔。因為孩子年紀愈大,對於挨罵愈是不痛不癢。 為什麼馬汀對責罵沒有反應? 馬汀現在四歲。小時候,媽媽對於不准馬汀做的事情,總是帶著微笑,溫柔地「責罵」。馬汀後來對於母親的責罵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全因為母親的處理方式出了問題。現在,馬汀的媽媽可頭大了,因為責罵對馬汀來說不痛不癢。(其實,馬汀從小就不認為那是在責罵!)馬汀的媽媽需要很大聲、很兇地罵,才能達到所要的效果。如果她一開始就懂得用對方法,不以開玩笑的方式責罵,現在就不用這麼累了。一開始就要讓孩子們清楚知道,那個不准踰越的界限在哪裡,而這個界限則是藉由責罵來設下的。 ♫ 責罵,是為了將來不會演變成怒吼。要把握責罵的時機,不要等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才破口大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的教育,責罵亦占要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驗收 廉赫的父母在他不聽話的時候,都會嚴正地說:「不可以!」以往,他們總覺得,跟其他父母比起來,自己對廉赫的管教太過嚴格。如今,他們則對此感到慶幸,因為現在,他們幾乎都不用再怎麼罵廉赫,只要一個眼神,或堅決地說「不行!」,廉赫就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廉赫的經驗告訴他,只要他每做錯一次,父母就會又罵一次。所以,廉赫與父母間採用溝通的方式。他現在是個聰明的少年,對於父母的決定,他會追根究底問清楚父母要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跟父母吵架。 別懷疑,成功的父母都罵孩子 你是不是認為會罵孩子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呢?特別是習慣把教養重責一肩扛的母親們必定常為這個想法所苦。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付出較多心力的一方,發牢騷的機會自然也會跟著多。因此,做父母的常會有種不舒服的感受,覺得他們的責罵限制住孩子;或者認為,孩子因為受到責罵會有不愉快的童年。有些父母甚至擔心,孩子會對他們的愛產生懷疑,只因為他們會責罵孩子。甚至還有父母覺得自己的教育不成功,認為孩子一直沒有抓到做事的要領,全都是因為自己不斷激怒孩子! ♫ 輕鬆點!責罵本來就是成功教養孩子的要領之一。只要自己知道罵得有理,就是讓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往正確的方向更邁進一步。 責罵當然是教育方式的一種 許多父母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責罵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必須接受親子間除了相互依偎,享受溫情及共渡歡樂時光之外,也會有摩擦及衝突產生。但做父母的,常常無法接受不愉快的那部分。父母對孩子盡心盡力,結果孩子不聽,父母就得用罵的才能制止錯誤的行為出現。難道,這就叫失敗的教育嗎? 當然不是,哪個為人父母的不是想為子女好?這是父母們共同的心聲:要不是因為我們是你的父母,別人才懶得理你。誰會願意花時間跟你解釋什麼是危險?誰會時刻提醒你要避免危險?誰會耐心教導你餐桌禮儀跟社會規範?這些全都是父母的天職。 為了不讓孩子無所適從,父母必須接受善用責罵這個方法來做好為人父母這份艱難、甜蜜,卻又很值得的工作。 挑戰媽媽的極限 黎歐妮絲現在一歲。她最愛運用自己這雙萬能的雙手把盆栽裡的土翻出來,然後分一些給窗台,一些給地板,一些自己吃掉!黎歐妮絲的媽媽簡直快要抓狂。然後整個橋段大概會是這樣:媽媽拜託黎歐妮絲把泥土吐掉,然後跟她解釋,泥土有毒,不能用手去抓。黎歐妮絲好不容易吐出來之後,媽媽又得清理被弄髒的地板。黎歐妮絲稍作休息之後,等媽媽一轉身,她又馬上抓了一把土往嘴巴塞。同樣的戲碼一共上演了三個回合,終於,媽媽忍不住大聲罵人了。結果就是,媽媽大聲罵,黎歐妮絲放聲大哭。 ♫ 責罵完全是出自善意。做父母的,要能將責罵轉化成具有正面效果、且有意義的爭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的欣慰 將來,當孩子開始受外在社會的眼光檢視時,就是你驗收責罵的成果 的時候了。那些時常挨父母罵的孩子,在別人眼中,卻會是受歡迎、 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害 對黎歐妮絲的媽媽來說,必須不斷重複經歷同一件事,當然不好受。她想,如果黎歐妮絲能照著她的話去做,那該有多好!可惜事與願違。更糟糕的是,她還得用責罵的方式來教孩子,這讓黎歐妮絲的媽媽對自己的管教能力產生懷疑。 其實,責罵在教育的過程中,實屬平常。黎歐妮絲只是要試探媽媽所說的「不可以!」是認真的,還是說說罷了。一直要到真的把媽媽惹毛了,媽媽開罵了,她才能確定該安分點的時候到了。 所以不想讓自己感到內疚的第一步,就是認清孩子這種試探的心理。再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要能釐清你責罵的意義與道理在哪裡。好比說,媽媽會責罵黎歐妮絲,是不想她因為吃泥土而生病。除了健康上的考量之外,黎歐妮絲必須學會兩件事:第一、植物要有土壤才能生長,所以得把泥土還給盆栽。第二、媽媽沒有必要做額外的清潔工作,所以,別弄髒地板! 孩子其實早料到會挨罵 孩子的生活處處充滿驚喜。當然,挨罵很少會被列為驚喜的一種,因為它有跡可循。如果父母對某一件事情再三提醒,耳提面命,聰明點的孩子就知道最好照著做,否則很快就會換來一陣嘮叨。偏偏即使孩子知道會被罵,還是喜歡挑戰父母的極限。因為他們想知道,究竟父母所要求的是不是一定得貫徹執行。說穿了,就是要測試父母是不是真的那麼堅持。 「我知道你會生氣呀,可是我還是要試看看!」 安妮卡今年三歲,是個不斷挑戰父母耐性的小女生。她每天都要搞出一些不同的小狀況,就是要看爸爸媽媽會不會罵她。例如說,不停地玩弄碗盤,一直到碗盤掉到地上為止;不斷地推撞弟弟,直到弟弟放聲大哭;在別人還沒有吃完飯前,就從位子上站起來;洗完澡之後,就把濕毛巾丟在地上……等等。其實,安妮卡非常清楚,做這些事,媽媽一定會大發雷霆。 安妮卡正處於喜歡測試的階段,她就是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就是要父母對她舉起黃牌(註)(提出警告),或者直接舉紅牌(提出禁止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寧可忍受父母的責罵,也要弄清楚父母的界線在哪裡,否則絕不善罷甘休。 (註:在足球賽中,若球員輕微犯規,裁判可發給犯規球員黃牌,以示警告。若嚴重犯規,或接獲兩次黃牌,則裁判會發給犯規球員紅牌,表示停權。) ♫ 孩子就是想要、也需要不斷測試父母究竟到怎樣的程度才會採取行動。正因此,父母更要堅守自己教養的原則,不可以的,不管怎樣,就是不可以! 注意遊戲規則 孩子通常都知道什麼時候會挨罵。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的是父母的種種要求,以及禁忌究竟有多重要?孩子真的不太清楚這點,尤其是父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給孩子不同的標準。 比方說,在蓮娜小時候,父母不准她單獨在公園的沙坑玩。到了四歲,她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園裡到處跑來跑去。卡爾在一歲的時候,吃飯不准拿刀,一歲以後,父母卻給他整組餐具吃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也會不斷挑戰新事物,試試看父母的新界限到底在哪裡,直到他們的挑戰被父母禁止為止。 父母總覺得想要不罵孩子,就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真的很難。有時候,父母必須體認到,孩子的發展腳步可能比父母想像中的還要快。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開始要求自由及自主權。一開始他們會高估自己的極限,這是很正常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這樣的,關於這點,做父母的不必太緊張,只要訂好遊戲規則就好了。 對於不適宜的行為舉止,父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改善。第一步,稍作提醒;第二步,加以警告;最後,再不聽就得開罵了。這是一種能夠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信任的處理方式,他們也會認為很公平。 別做讓孩子無法掌握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朝令夕改,那可是比挨罵還糟的。譬如,父母對同樣的錯誤行為,卻用不一樣的標準來處理。如果父母的反應讓人信不過,或者料想不到,都會把孩子搞糊塗。這樣可能會造成孩子只好不斷測試父母的反應,才能摸索出怎麼做鐵定會被罵、怎麼做則可以安全過關。 孩子要能預期得到結果,才知道要怎麼讓步、怎麼改善情況。給孩子主導權,掌握改變情況的可能性,選擇他們要走的方向,讓他們不再只是親子關係中的被動角色,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理想的教養目的。 ♫ 所謂信賴,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擁有事情的主導權。孩子可以擺明了找父母麻煩,也可以選擇避免與父母產生爭執。你要給他們這種權力。 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造反。得到愈多尊重的孩子,反而愈會善用他們自己的權力。 故意作對 兩歲大的馬帝亞斯雖然很清楚他不可以在客廳裡騎車,卻還是一意孤行,玩得不亦樂乎。媽媽當然可以選擇大聲斥責,但馬帝亞斯也可能倔強的反抗。這回,媽媽選擇用遊戲規則中第一步:提醒。結果,馬帝亞斯暫停了一會兒,然後對著媽媽大叫,接著又繼續騎車。媽媽接招之後,再出第二招。她舉出黃牌,警告馬帝亞斯。現在,主導權落到馬帝亞斯身上了。他可以選擇放棄在客廳裡騎車,跟媽媽就能相安無事,也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但那勢必惹毛媽媽。 年紀愈大的孩子,愈會跟媽媽作對,惹媽媽生氣,因為他們想透過這種測試來了解自己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存心找父母麻煩。不過,有時候孩子只是想看看到底要用哪種策略或者哪些方式才能逃過一劫,避免被罵。(例如:他們會發現,有時候他們天真無邪的純真面孔,就是必勝絕技。) 孩子也該學著怎麼爭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著如何忍耐或克服與他人在利益上的衝突,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而責罵就是途徑之ㄧ。責罵不只是單方面情緒的抒發而已,而是負責教養的人與孩子間的爭論。會有爭論出現,就是雙方分別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試圖尋求對方的理解。就這種角度來看,責罵絕不是想找人出氣,或單純只是希望孩子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舉止而已。 所以,透過父母的責罵,孩子應該要學到,如何在衝突產生時,做出合宜的反應。在與其他人持不同意見時,要能保持客觀,並且不去傷害對方。要學著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努力讓別人了解,為什麼自己的行為舉止沒有錯。當認為父母的說法或作法不合理時,孩子要學著找出最恰當的用字遣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對地,在與父母爭論的同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確有不當的行為舉止,也要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當自己的立場無法獲得認同時,要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克服失望的情緒。學著妥協,學著體諒,接受失敗,懂得道歉。 「爭吵」其實是門大學問。孩子小的時候與父母爭論時,其實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的。這些都是為將來能理性公平地與人爭論及解決可能面對的衝突做準備。所以,父母在責罵的同時,實在要能做孩子的學習典範。 ♫ 父母在斥責前,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期:先作提醒,接著給予警告,最後才能開罵。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慢慢改善自己的行為。 結論 對於父母的責罵,孩子很少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大部分的責罵其實是孩子自找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有先行警告,他們心裡也有數。如果真的搞到父母開罵,孩子就得甘願接受自討苦吃的後果。 ♫ 若孩子能及早學習如何與人爭論,就能為將來可能面對的更複雜的爭論情況打好基礎。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不要霹靂啪啦地胡亂開罵。 若是真想認真嚴肅的要求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記得要先多次提醒孩子,他們的行為不被允許。先警告;如果不行,必要時,再責罵。 ☆照著遊戲規則做。不能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又那樣。 要給孩子可遵循的規則,父母必須是值得信賴的爭論對象,孩子才能做好準備。 ☆罵要罵得有建設性。 父母要跟孩子說明自己生氣的原因,也要提供孩子為自己辯護的機會。若是孩子願意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彌補,父母也要適時讓步。

轉載~~第二章 怎麼罵才會有效果?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3

第二章 怎麼罵才會有效果? 雖然有時孩子不聽話很令人生氣,但請盡量保持冷靜 事情剛開始的時候,通常都沒那麼嚴重,父母只是想要孩子改掉那些不當的行為,做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時候,父母都還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除非情況沒有改善,父母才會提高聲調,嚴肅地命令孩子。可見父母要責罵孩子最好還是從錯誤還不算太嚴重的時候就開始,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並不是永遠都能心平氣和地處理。父母氣到情緒失控時,通常那都是情況已經很難處理了。 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才是重點 情緒失控的時候,很少有人還能保持理性,我想為人父母都很能體會這種心情。雖然人在氣頭上無法保持理性是人之常情,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提醒父母們注意,父母情緒的失控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尤其脾氣來的時候,什麼「要有充分的理由才可以發脾氣」的原則早就被怒氣掩蓋,最後都是以父母的大發雷霆、傷人言詞及孩子的眼淚收場,完全沒有達到帶領孩子學習判斷能力的目的,一點建設性也談不上。面對這種情況,不僅做父母的很挫敗,孩子也會因為覺得父母很不公平而悲憤難平。 ♫責罵時,用沉著冷靜的態度來面對,最能讓孩子信服。這樣的態度不僅讓孩子能信任父母,在面對爭論的情境及需要表達意見時,孩子也比較不會害怕、退縮。 孩子了解的,遠比父母想像中的多 所以,罵人的時候,重點不在「說什麼」,而是「怎麼說」。孩子都很清楚,當父母說話的音調愈來愈高,聲音愈來愈大的時候,就是父母要開罵了。不過,具建設性的責罵跟情緒失控時的漫罵,可是有天壤之別的。責罵是以改善情況為主要目的。而情緒失控呢?只表示你完全被負面的情緒牽著鼻子走。這點你的孩子也很清楚。那麼,父母要如何避免自己情緒的爆炸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及時在負面情緒逐漸上升的時候,拉開情緒的降落傘,讓情緒平靜下來。而要徹底避免自己情緒失控的不二法門,就是適時把不滿的情緒宣洩出來,不要積壓到最後才爆發。因為你還可以「責罵」的時候,表示你還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言詞,一旦情緒失控的時候,你的理智早就變成一隻脫韁的野馬,想管都管不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時責罵 堆積的不滿及憤怒都會導致非理性的情緒爆發,這往往只會讓孩子感到不公平。所以,如果對孩子的表現覺得不滿意,最好馬上講出來。這樣做的優點在於,孩子能在當下就了解被罵的原因是什麼,事後也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父母責罵。要是沒有把握時機,幾個小時過去之後才來罵,孩子反而會覺得父母莫名其妙,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挨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累積怒氣,否則會一發不可收拾 亞莉珊卓的媽媽就是累積怒氣的一個實例。亞莉珊卓今年六歲。一直以來,媽媽都盡量不罵她。如果亞莉珊卓頂嘴,媽媽也盡量忍著不發脾氣。但日積月累下來,媽媽最後還是控制不住,讓情緒爆發開來,對著亞莉珊卓不停地怒罵。等到氣一消,媽媽感到非常沮喪,因為她毫無節制地爆發怒氣,結果什麼目標都沒能達成,孩子也認為自己只是媽媽用來宣洩情緒的無辜箭靶而已。 ♫責罵時,能愈不情緒化,就愈有建設性。孩子也會愈認真看待父母透過責罵所要傳達的目的。 應及早釋放情緒 如果只是單方面的以發脾氣的方式來教訓孩子,對父母及孩子來說,一點建設性也沒有。因為在衝突發生的當下,只有罵人的一方能抒發怒氣,被罵的人就只能默默承受,被動地等待暴風圈過去。所以,如果有任何不愉快的感受,父母都要能適時地表達出來。尤其孩子年齡越大,如果父母不能用適當的態度教訓孩子,孩子只會愈發地反抗。 以客觀的方式說服孩子 現在,亞莉珊卓與母親改變了她們的相處方式。當亞莉珊卓搗亂的時候,媽媽學會立刻挑出她的毛病。在自己還能控制脾氣的時候,媽媽就用理性的態度與亞莉珊卓一起坐下來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媽媽也不是每次都能這麼平心靜氣地和女兒對談,所以,要是媽媽情緒不小心又失控,亞莉珊卓也學會離開現場,等待風暴過去。 正如前面提過的,為人父母應該審慎思考,自己情緒的爆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其實,面對父母的情緒失控,孩子會感到非常無助,卻也無能為力。而這時做父母的,也沒有任何立場可以為自己辯護。因為失去理智、無理取鬧,讓自己失去權威感的父母,的確不是孩子的好榜樣。父母常常都讓一些連自己都料想不到的話脫口而出,傷極了孩子的心,事後才想收回那些話,也都為時已晚,因為那些話一出口,就已經在孩子的心裡深深刻劃下不好的記憶了。 責罵孩子要有很好的理由及論點 父母除了要用好的理由設法說服孩子以外,更要注意責罵孩子的方法。如果父母只是愛找碴、愛抱怨,那麼想成功地改正孩子不恰當的舉止,機會恐怕很渺茫,只有採用好的論點及理由,才有可能成功。 而責罵的目標及意義,在於能用好的論點來說服孩子,讓孩子打從心裡願意聽父母的話。只要懂得修飾一下責罵時的用字遣詞,就能讓你的責罵對孩子更具說服力。 說得多,不如說得好 讓我們來看看凱洛絲媽媽的情形吧! 凱洛絲的媽媽似乎很喜歡抓到一個理由,就開始對凱洛絲長篇大論地講一堆。花了好大的力氣,凱洛斯卻似乎不能了解媽媽的意思,還是我行我素。後來有個朋友建議她,試試在責罵的時候只鎖定重點講。媽媽聽了朋友的建議,在責罵凱洛絲時,都盡量以精簡為原則,只講重點。現在三歲的凱洛絲,終於能夠了解媽媽要的究竟是什麼了。 可見,罵要罵得簡潔、罵得有重點!簡單扼要地告訴孩子:「我要你停止……因為……。」多說無益!挑重點講就好。這樣孩子也不用從父母的長篇大論中再去剖析重點到底在哪裡。父母應該像餵孩子吃麵包一般,一小塊、一小塊地餵,把責罵的原因講給孩子聽,讓他們可以慢慢消化、了解。另外,用字要簡潔、清楚,才不會造成孩子的誤解。唯有這樣,孩子也才能確定自己了解父母的要求了。 如果父母能像這樣很快地掌握究竟自己為了什麼而生氣,也願意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解釋給他們聽,親子雙方便能更快建立共識,達到父母期望的結果。 ♫要罵,就要立刻罵。堆積的怒氣會讓人變得不公正。當生氣時,就要立即表達出來,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不滿,哪天聚少成多時,一次爆發,可是會一發不可收拾的。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溝通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一定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什麼生氣的這個道理,麥克斯的爸爸其實也很清楚。只是,爸爸一直不太懂得怎麼跟孩子講話。一直以來,麥克斯與爸爸有爭執的時候,爸爸總是用抽象的論點,以及太過複雜的語言來跟麥克斯講道理。這讓原本就不容易的親子溝通變得更加窒礙難行。孩子還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爸爸在講什麼,而爸爸也感到很挫敗。媽媽在了解這樣的情況之後,私下傳授了爸爸幾招溝通技巧。從此之後,爸爸才知道,原來要用符合麥克斯年齡的語言來跟他說,他才聽得懂。 以清楚的立場來為自己辯護 要讓自己的責罵成功地產生效果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孩子要能知道,為什麼當他們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易就否決孩子的要求。在這個情況下,父母要能說得出:「因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孩子非得要改變自己的行為?難道只是因為你是父母,權力就比較大?因為他是個孩子就一定要取悅父母?還是,只是因為父母的人生閱歷比較豐富,總是能提出比較有道理的論點來為自己辯護呢?答案應該不用我多說吧!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責罵孩子,否則孩子不會信服。 ♫讓孩子確實知道,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這點相當重要。用符合孩子年紀能理解的話語,簡單扼要地說明,避免長篇大論,會讓溝通更加順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爭論過程中,孩子必須要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時,千萬別傷了孩子的心 父母在責罵孩子時,有時並不了解自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一字一句,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很容易因為氣急敗壞,反而說些不是他們原本所要講的話。結果,孩子因此而深深受到傷害,以為父母是存心故意傷害他們,在萬般失望之餘,就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 所以,像「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你是個壞孩子!」、「我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等等傷人的話,都只會讓孩子更加沮喪、氣餒,父母應該盡量避免。 孩子會耿耿於懷 孩子是會把父母說的話全都當真的,即使父母已經道過歉,隨著時間過去,也把自己說過的話忘得差不多了,孩子卻仍然會把那些話記在心裡,因為那些話已經在他們受傷的心靈上留下疤痕及許多問號。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也懷疑父母的愛。那些父母的賭氣話,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動搖了孩子最初對父母那份無私的愛的信賴。 這種僵局,絕對可以避免。爭吵要遵守一定的方法,才能讓對方無可反駁,完全信服。比方說,要對孩子說話前,記得先冷靜一下,和緩自己的情緒,以免爭吵越演越烈。接下來,才可能有辦法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對談。 ♫如果爭吵即將越演越烈,記得暫停一下,先讓孩子回房去,同時,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 改變策略 葛瑞塔的父母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們曾經在責備葛瑞塔的時候,火力全開,把彼此打得遍體鱗傷,後果當然也讓他們相當難過。所以,之後他們選擇改變策略:暫時分開,給彼此機會去思考。為什麼爭論會演變為互相開砲?要怎麼做,才能讓ㄧ切回復正常?在整個過程中,一位教育諮詢家,給了葛瑞塔父母很重要的幫助。因為葛瑞塔的媽媽向這位教育諮詢家承認,對於四歲的葛瑞塔來說,她的處理方式並不公平。因此,教育諮詢家建議媽媽,在爭吵的時候,要把葛瑞塔當成一個平等的對手,而不是敵人。 這是往正確方向前進重要的一步。做父母的應該了解,孩子在受到責罵時,經常喜歡回嘴。他們會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緩和父母的反應,而不是為了要傷父母的心。所以,不管親子間發生多嚴重的爭吵,父母都不能忘記展現對孩子的愛。就算孩子有再大的過錯,也不能成為父母不當宣洩情緒的藉口。 若是父母在爭吵過程中,對孩子造成了永久的傷害,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孩子因為覺得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對待,可能同樣以言語及行為來傷害父母,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在爭吵的時候,避免說出會讓親子關係動搖的話語。孩子的心比大人想像的還要敏感許多。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常常有些家庭,會被不斷的抱怨及牢騷聲包圍,讓家庭氣氛變得很沉重。不管孩子做什麼事,都會被父母挑毛病,結果演變成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完全麻木不仁。而當父母發現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時,就會罵得更大聲、頻率更高,以為這樣就可以達到效果。其實,這只不過是另一個惡性循環罷了。 曾有人說:『當太常使用權威時,對權威造成的傷害就愈大。經常出現的雷聲,比磨臼聲還難以引人注目。』,這句話為上述的問題作了很好的詮釋。換句話說,「說得多,不如說得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責罵 做父母的要懂得思考,究竟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責罵的理由是什麼?清楚扼要地講明白,效果會比無止盡的長篇大論好得多。用簡短的句子,易懂的字眼,便能讓孩子聽懂父母要說些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回應 沒錯,若父母對某件事情不滿意,應該及早表現出來,但這可不是要你吹毛求疵。沒有人是完美的,更別說是孩子。孩子不經意的小搗蛋,其實,有時候反而能緩和家庭的氣氛。 難道對於孩子所犯的每個錯誤,父母都得生氣嗎?有時候,父母還是得稍微區分一下,哪些不當的行為非改不可;哪些則只是孩子無傷大雅的特殊怪癖。這樣做的效果,會出乎意料得好。若父母只針對真正重要的事情發脾氣,孩子就會察覺事情的嚴重性,也會認真看待。 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透過父母不同的態度,孩子才懂得分辨哪些情況下,父母的責罵是有道理的。若父母對於任何小事情都動怒,那孩子很可能覺得父母只是愛生氣而已,便不會把父母的責罵當真。以過於膨脹的方式來處理與孩子間的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相信這也絕對不是父母想要的。那麼,要如何從迂迴的窘境中脫困呢? ♫父母應該只對真正很重要、相當在意的事情,才發脾氣。孩子愈了解父母責罵的原因,愈能夠打從心底體會父母的用心,也才會打從心底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罵要適量、適時,千萬不要濫用責罵,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別提出過高的要求 朱利安今年七歲。當朱利安做錯事的時候,媽媽都會先深深吸一口氣。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很難接受兒子的不完美。媽媽希望朱利安能跟她一樣棒。正因為如此,媽媽總是一天到晚對朱利安挑剔再三,讓朱利安感到莫大的壓力。最後,朱利安根本就不想理媽媽了,有時候,甚至還跟媽媽說:「妳整天就只會唸東唸西的,窮挑剔!」 對於這樣的回答,媽媽感到很震驚。她開始懷疑,責罵究竟有何意義?媽媽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朱利安的反應,以及反省自己,為什麼罵的頻率要這麼高。最後,媽媽決定不再把朱利安當孩子,而把他當大人看待。依據朱利安的能力所及來要求他;用理智的角度來反應、處理,以及調整對朱利安的批判,就好像在處理自己的事情一樣。透過這樣的調整,朱利安的媽媽才體認到,過去她用了錯誤的標準來評斷孩子,所以朱利安才會無法達到她的期許。現在,朱利安與媽媽之間的關係的確逐漸和緩。 探討原因所在 責罵會不斷持續存在親子之間,通常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不過,問題很少是出在孩子身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得負責任。父母常常會給孩子設下太高的期許。因為他們以為只要跟孩子說過一次,孩子就能立刻體會父母的心意,然後照著去做。但是,對孩子來說,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父母責罵孩子的原因有時是因為父母自認為教育失敗,反而整天沮喪地罵個不停。有時候,父母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錯誤,太過急於要把這些錯誤從孩子身上根除。也很有可能,父母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他們真正想要抱怨的,並不是孩子,而是生活現況。 常常責罵孩子的父母,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討論一下究竟原因在哪裡。孩子其實大多能判斷究竟父母的責罵合不合理。如果做父母的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心裡應該也不怎麼舒坦吧!(特別是有時候,孩子其實不太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把炮火對準孩子,也沒把理由解釋清楚,這樣,很容易會失去父母的權威感,更嚴重的,也有可能會失去孩子的心! ♫ 若是亂發飆,過度責罵,孩子反而不會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不斷地疲勞轟炸,反而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聽懂父母要說的話。 是休戰的時候了嗎? 當責罵已經發生些許作用的時候,就是該休戰的時候了。如果父母嗅到一些不同的情況時,就該停止責罵。要想確認何時應該停戰,就得注意孩子所透露出的訊息。而每個孩子的反應,則不盡相同。 父母如何在責罵的時候同時應戰呢?孩子是不是因為覺得父母的對待並不公平,所以感到很氣憤?孩子是不是正處於反叛期,所以個性很倔強?孩子是不是因為被逮個正著,所以開始發動淚眼攻勢?還是,孩子明明知道自己做錯,卻反而大聲地想為自己辯護? 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 大部分的孩子在相同的情境中,會採取相同的行為模式。被罵的時候,個性文靜的孩子,會保持安靜;個性較激烈的孩子,會強勢地為自己辯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就有可能大發脾氣。孩子個性上的特色,都十分鮮明。 對於這些模式,父母往往不太能確定自己的詮釋是否正確。或者,有些父母則期待明事理的孩子,在知道悔改後,能立刻照著父母要求的去做。 事實上,孩子通常不會主動想要達成和解。為什麼呢?如果不是孩子年紀還太小,就是他們還沒能耐去理智地處理這類有連鎖反應的因果問題。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在爭論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有時候,其實孩子也會對與父母的爭吵感到很擔心,一心想要重新贏回父母的愛。 ♫ 父母的責罵,會給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他們會害怕再也得不到父母的愛,因而產生情緒化的反應。所以,在與孩子和解的過程中,父母永遠記得要懂得向後退一步。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不論基於什麼理由,挨罵的孩子,所需承受的情緒壓力及所需處理的反抗心態,都比成人所要面對的複雜得多。相較於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孩子,父母比較能與事情保持一定的距離,用理智的態度來處理問題。 所以,父母有責任要把孩子從死胡同裡拉出來。好比說,父母可以適時地替孩子找台階下,或提些讓孩子自我思考的問題──「你就是不肯放棄,一定要跟我唱反調嗎?」、「難道我們無法和解嗎?能不能請你……?」、「你是生我的氣,還是生你自己的氣?因為我都已經拜託你了,但是你還是……。」這些聽來像是陳腔濫調,但是確實能對孩子有所幫助。愈是讓孩子陷在情感糾葛的情況中,他們愈能藉此機會反省,進而與父母和解。 提出友好的意願 卡菈今年兩歲。她的父母一直秉持維持友好關係的態度與卡菈相處。卡菈每次挨罵後的情況,大概都差不多。一開始,卡菈都把爸媽告誡她的話當馬耳東風,照樣我行我素,等到發現情況開始不利於自己時,卡菈才會放軟身段,嘗試巴結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會接受卡菈的求和,但不會就當事情沒發生過。他們會將卡菈的言行舉止,以及責罵她的理由,用簡單的話來跟卡菈解釋。接著提出問題讓卡菈自己思考,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時候,最好能用封閉式的問句來提問,孩子只需要用「是/不是」或「可以/不可以」來回答。例如:「妳可以把積木往媽媽臉上丟嗎?」、「妳是不是要媽媽難過?」用這種方式來問,父母同時也可以為自己辯護,為什麼要開罵,好比說:「我罵妳,是希望妳不要……」、「我罵妳,是因為不想妳傷我的心。」 對卡菈來說,爸爸媽媽所提的問題,讓她了解自己哪裡做錯,所以才會被罵。因此,卡菈與爸爸媽媽得以進一步建立一個共識:就是卡菈絕對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記得要跟孩子做確認,例如問他們:「你了解我所說的嗎?」、「還會不會這麼做?」最後問:「現在,是不是都沒事了呀?」來為爭論做尾聲,然後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因為,只要結局完美,整件事也會很完美。 最怕的就是孩子根本不是真心地同意所謂的「共識」,或者只想堅持己見。要是真有這樣的情形,那麼達到想要的滿意結果前,父母就得再多花些心思了。若有必要,可將爭吵的時間縮短,或稍作延緩。有時候,孩子需要暫停一下,來幫助自己恢復理智及思考。 ♫ 父母或許不會,但是孩子很可能會耿耿於懷,甚至心靈受到創傷。因此,爭吵後的和解,非常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爭論之後,雙方必須要能和好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不知道怎麼解釋的情形…… 有時候,用超乎孩子所能理解的說話方式來與他們交談,似乎無可避免,他們也會很難了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特別是談論到有關人際關係、權威、適當的行為態度,或餐桌禮儀……等等,這些屬於約定俗成的常規時,就會變得很難去跟孩子解釋,怎樣算對?怎樣算錯?因為年紀小的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就算父母說得再多,孩子根本不懂,為什麼在公共場合打嗝、放屁,或打哈欠,是沒有禮貌、放肆的行為。這些行為在孩子的認知中,也不過就是順應身體需求的自然反應,沒什麼不妥,所以沒什麼好忌諱的。 ♫ 孩子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閉式問句。 角色扮演也是妙招之一 要解決上述的難題,建議父母與孩子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偶爾由父母扮演做錯事的人,孩子則擔綱教養者的角色。藉由這項遊戲,孩子才會知道,原來為人父母,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多讀些以行為紀律為主題的故事書給孩子聽,也會有不錯的效果。故事內容不論是幽默的,或者是有警惕作用的,大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會讓孩子對於父母過往的責備,產生更深刻、具體的印象。如果父母無法親自朗讀書籍,有聲產品同樣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熟能生巧 對於那些比較缺乏耐心,或對自己要求過高,而無法把事情做好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予協助及支持。好比說,如果孩子因為還沒辦法自己把鞋帶綁好,結果走路的時候被鬆掉的鞋帶絆倒,父母當然可以針對孩子的跌跌撞撞而責罵他們,但最後,父母還是要懂得安慰孩子,因為所有事情都是需要勤學苦練,沒有人天生就毫無失誤。所以,父母一定要提供支持,讓孩子能鼓起勇氣來練習,不怕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很快有進步。 不要忘記鼓勵孩子 兩歲的湯瑪仕,是個沒什麼耐性的孩子,但是他堅持要自己吃早餐,不要大人餵。所以,媽媽會為湯瑪仕準備他最喜歡的早餐─—塗了奶油、夾了火腿的麵包。媽媽會把麵包切成約一口的大小。接著,挑戰來了。當湯瑪仕拿起一小塊的麵包要吃,火腿就掉到盤子上。湯瑪仕試圖要把火腿夾回麵包裡,像媽媽夾的那樣,但是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湯瑪仕又不願意接受媽媽的協助。搞到最後,他就開始發脾氣。後來,媽媽先指責湯瑪仕不該發脾氣。接著,媽媽握著他的手,試著把火腿夾回麵包裡,一直到成功為止。同時,媽媽也不忘讚美湯瑪仕的進步,然後鼓勵他,繼續試著自己吃麵包。冷靜下來後,湯瑪仕也沒忘了謝謝媽媽的幫忙。 ♫ 在爭論的過程中,若父母偶爾扮演一下孩子的角色,演出孩子那些常遭挨罵的行為,有助於孩子對自己平常表現的了解。 要讚美,也要指出錯誤在哪裡 早餐後,媽媽讚美湯瑪仕的表現,並且讓他知道他有多了不起。另外,媽媽也提醒湯瑪仕,不需要為了小小的失誤,就發脾氣。透過自己吃早餐這個成功的經驗,媽媽繼續協助湯瑪仕訓練耐心,要他別給自己設太高的目標,希望藉此減輕他的壓力。 結論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所透露出來的訊息,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妥善運用發問技巧,以及強而有力的論點,就可以解決許多突發狀況。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減輕孩子因為對自己期望太高,而產生的壓力。 在孩子練習的階段,給予適當的協助,相信你的感覺。如果覺得所期待的效果已經達到時,就別再繼續責罵。 ☆適時搭起和平的橋樑。 要把孩子從沮喪的死胡同裡拉出來,並且縮短爭吵的時間。 ☆盡可能地給予讚美。 讓孩子有安全感,才愈有信心能把事情做好。 ☆要有耐心,所有事情都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完美,就對孩子期望過高,也別把自己的虛榮心轉嫁在孩子身上。 ♫ 孩子若成功完成任何事情,都應該給予鼓勵。增強正面的經驗,能讓孩子更有自覺能力。

轉載~~第三章罵孩子要有技巧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34

第三章 跟你說過幾千遍了!? 同樣的事情,如果已經講過很多次,孩子還是一犯再犯,大部分的父母應該都會氣得抓狂吧! 難道,孩子就真的沒辦法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嗎?是他們太笨?年紀太小?覺得事情無關緊要?還是因為父母沒能好好讓孩子了解,他們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這些都不是原因。孩子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必需這麼做! 孩子不是存心找罵挨,而是需要試探!他們需要不斷測試那些父母昨天、前天或再更久以前禁止的事,現在是不是已經失效了? 責罵要有合宜的理由 面對孩子這種心態,父母該怎麼處理呢?答案是:愈冷靜愈好。(不過,說的簡單,要做到可沒那麼容易。)對於孩子經常想試探父母的心態,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呢?說穿了,就是希望父母在管教時,能維持一定的準則。要是孩子不肯讓步怎麼辦呢?比方說,雖然媽媽已經禁止過很多次了,但孩子依舊拿著玩具火車往玻璃櫃扔! 謹慎地作反應 對於孩子的挑釁,父母應該用一貫地原則做回應。就像蘇維亞的媽媽一樣。當她看到一歲的蘇維亞企圖把玩具火車往玻璃櫃丟時,媽媽會立刻抱起蘇維亞,帶她遠離玻璃櫃,用堅決的口氣對她說:「不可以!」然後,媽媽會耐著性子,不厭其煩地跟蘇維亞解釋,為什麼不能在玻璃櫃附近玩。單單上個星期,因為玩具火車跟玻璃櫃的事情,媽媽就不知道罵過蘇維亞多少次了。媽媽覺得很生氣,也很困惑,因為蘇維亞不知道是聽不懂她的話、還是根本不想聽懂! ♫在生氣前,應該要思考一下,事情真的嚴重到需要動怒了嗎? 孩子必須從重複的事情中學習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當作是學習及發展的一個過程,父母想要保持冷靜,就會比較容易了。孩子是藉由不斷重複相同的事情,觀察父母的反應,來從中學習、成長的。不過,因為年紀小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管父母說得再多遍、管得再嚴,他們還是會忘記,跑去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所以,父母也要不斷重複提醒才行。 把學習的時間盡量減短 要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孩子面對父母的禁令時最難跨越的障礙。一方面,孩子覺得玩泥土實在很有趣,另一方面,媽媽不斷地禁止孩子這麼做。但孩子通常都會把持不住,下一次,孩子同樣會順著自己的心意,做他們想要做的事,結果,當然又是討來一頓罵。但,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孩子會慢慢知道,他們應該要放棄這件常會讓他們挨罵的事情。 對父母來說,這是段漫長又辛苦的過程。而孩子年紀愈小,犯同樣錯誤的機率就越高。但重複出現這些不當的行為,可能導致父母的責罵,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之ㄧ。孩子這種當搗亂份子的過程,實在是成長必經之路。如果父母對於教育的立場能貫徹始終,這段路走起來就比較不會那麼辛苦。 相反的,如果父母有時候罵,有時候又放任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無法分辨什麼事情需要認真對待,什麼事又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不確定,孩子就得繼續一而再、再而三的測試父母的標準。 所以,父母責罵的原則一定要一致,這樣,便能縮短孩子學習的時間。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反應能有十足的把握,也就會很快學到什麼是可以做、什麼就千萬別碰啦! 這樣看來,這位曾經讓幼稚園老師很苦惱的小女孩的父親所說的,也就不難理解了。他說:「我今天總共禁止我女兒895次,叫她不要爬上幼稚園的屋頂。現在我知道,其實在我說了115次時,她就懂了。其他的,她都是在測試我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這個小女孩就是那種在接受父母的說法前,要多次提出質疑的類型。面對這種小孩,父母愈有耐心,成效就會愈令人欣慰。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老是聽父母拿同一件事情發牢騷,他們也會感到很無聊。最後,乾脆就選擇不再犯錯啦! ♫對於孩子重複犯錯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因為孩子能從父母對此所發出的禁令中,學習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要是孩子故意挑釁,他們只是要試看看,誰的權利比較大? 到底是誰搞不清楚狀況!? 即使父母要求過孩子不要拉桌巾,但是孩子還是可能一面竊笑,一面偷瞄父母,看看他們有沒有看到他的動作,然後故意用力扯!這根本就是故意挑釁。這個時候,責罵孩子明顯毫無意義。孩子反而可能立刻放慢動作,故意再拉一下桌巾,然後看看父母會有什麼反應。 噩夢何時才會結束呢?面對這樣的挑釁,父母該怎麼辦?對著孩子怒吼?罵個臭頭? 萬萬不可!絕對要保持冷靜! 要是感覺到自己的脾氣已經快爆發出來,可以立刻叫孩子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一下。 -------------------------------------------------------------------------------- 要不斷提出禁令 孩子透過父母不斷發出的禁令來學習父母的標準。這些不斷重複的行為,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所以,父母要不厭其煩的,且態度一致地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他們絕對不能碰、他們不會處理,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 -------------------------------------------------------------------------------- 別認輸 在這種情況下,發脾氣是不智之舉。怎麼說呢?因為這樣ㄧ來,等於是讓想惹父母生氣的孩子詭計得逞。實際上,事情根本與桌巾無關,這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權力鬥爭,而且,孩子可能已經決定奮戰到底,看看誰先失去控制?看看有沒有辦法成功地把父母逼到情緒爆發的邊緣?看看父母會不會就此認輸? 這就是孩子想玩的把戲。他們一定得試試看,究竟父母的底限在哪裡,然後,盡量在底線內,達成自己的目的。非常讓人生氣,不是嗎?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之一。孩子一定要試看看,他們的權力是不是能夠凌駕在父母之上。如果可以,要以哪種方式才能成功?如果可以讓父母控制不了脾氣而發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贏了。然後,就會不斷用相同的方式,把無計可施的父母逼入困境。 ♫要是父母的反應與孩子所期望的相符,孩子會受到激勵,然後繼續完成及實踐他們的「試探行為」。他們就是想知道,父母對他們頒布的禁止令,是不是已經失效了。 孩子企圖透過挑釁的行為試探父母的極限。因為孩子想知道,究竟他們可以放肆到什麼程度。 清楚洞察衝突情境 做父母的必須要貫徹自己的教導。孩子會以重複犯錯的方式來讓父母體認到,輕易帶過的責罵方式並無法解決問題。這時,父母通常會試圖以愈來愈激烈的責罵方式解決問題。但,父母也會很快發現自己黔驢技窮。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父母別想用其他方法逼迫孩子妥協。(不過,萬世以來,都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呀!) 若是父母能體認到孩子這種挑釁行為,那麼就可以讓孩子的計畫落空。因為父母可以選擇不淌這場渾水,拒絕加入戰局。 要是孩子果真採用這種挑釁的方式宣戰,記得,別發脾氣!嚴肅地看著孩子,然後冷靜地跟他們說,你現在沒有興趣加入這場權力鬥爭。當下,你就可以結束這場「兒戲」,然後叫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反叛期的孩子相當易怒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責罵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就是所謂的反叛期。在這個階段,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會發脾氣。最糟糕的,就是孩子可能賴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吼叫、跺腳,完全不可理喻。但,即使是在反叛期,還是要適時給予責罵。問題是,怎麼罵? ♫面對孩子的試探行為,要鎮定,保持冷靜。做父母的要了解,那是孩子想要獲得親子間優勢的方式。 盡量保持冷靜 在可能讓人大發雷霆,精疲力盡的情形下,愈能保持冷靜,父母便愈能應付孩子的詭計。如果發現孩子是故意策劃一齣讓人惱怒的戲碼,父母最好要立即責罵,嚴厲地教訓孩子,直到他們能自我反省為止。要讓孩子知道,主導權不在他們身上,而是在父母手裡。換句話說,父母愈是企圖用強硬的態度來管教孩子,就愈增加自己發脾氣的機會。這就跟原本想要達到的效果,完全相反了。 生氣,反而誤事! 基本上,父母在盛怒之下,很容易就和孩子發生衝突,因為雙方都想要對方照著自己期望的方式去做。父母嘗試從他的論點說服孩子;孩子則試圖用激進的手段達到挑釁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孩子是處於劣勢的。因為父母能言善道,所以孩子在爭論中,很難佔上風。不過,也實在應該要讓反叛期的孩子知道,與父母作對,絕對贏不了的。) 說穿了,處在抗議期的孩子,就是要為抗議而抗議,不管父母同意的,或不同意的,他們都要抗議一下。 實,孩子不肯照著所有父母想要的方式去做,父母反而應該覺得高興才對。因為這表示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要能夠學著分辨什麼時候抗議是有效的,什麼時候還是得自我調整一下,照著父母所要的去做。 等待暴風雨後的寧靜 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些,就可以跟他們積極針對衝突作討論。在反叛期的孩子,恐怕還不行。因為在反叛期,不管父母說些什麼,他們就是要持相反意見(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還得再一次經歷同樣的情形)。 另外,憤怒中的孩子,通常是沒有思考能力的。跟他們發脾氣,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父母最好不要理會孩子的哭鬧、吼叫。等到他們冷靜下來,雙方才有辦法理性地對談。 ♫孩子愈是想挑釁,父母就愈要想辦法保持冷靜。孩子愈是情緒化,父母就要愈不慌不忙地表達自己的論點及立場。 以沉著冷靜的態度來協助孩子 對約拿斯的父母來說,反叛期還真不是普通的難過而已。 約拿斯今年三歲。要是父母不准他做某件事,他就會開始啜泣,想用眼淚來逼父母投降。要是父母還繼續堅持,約拿斯就會開始發脾氣,變得歇斯底里。要是約拿斯的父母不理會他的憤怒,繼續堅持告訴他:「不可以!」約拿斯反而就會安靜下來,而父母也能順利地堅守住自己的立場。 相反的,約拿斯的父母若是被他的亂發脾氣打亂原來的立場,那就會演變成大聲斥罵。雙方的爭吵會愈演愈烈,結果成為不斷循環的權力鬥爭。所以,只要父母能讓自己的火爆心情降溫,扮演好主導者的角色,堅守立場,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孩子通常就能再度回復正常,然後對父母的論點做出善意的回應。 但這並不表示處於反叛期的孩子就絕對罵不得喔!而是在孩子成長階段中,這個時期比較難處理。所以,父母應該稍微強勢一些,不要輕易受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挑釁,應以冷靜的態度面對,藉此對抗孩子的不理性。 當孩子不想聽的時候 孩子若是不想聽,可能有好幾種原因。首先,孩子可能想試探看看,如果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結果會怎樣。或者,孩子對於被要求做的事情,一點興趣也沒有。也有可能,對於被要求放棄的事情,孩子真的很有興趣。說不定,孩子沒聽到父母所說的,其實是因為他太專心在某件事情上。其實這些都有可能。父母對於上述的各種情況,都應該仔細徹底了解,耐心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孩子絕對不是喜歡被罵,所以才不聽。所以,責罵的教養方式,也不一定在每種情況下都適用。 --------------------------------------------------------------------------------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孩子最常用的迎戰方式,就是充耳不聞。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要更加有耐心才行呢! -------------------------------------------------------------------------------- 要清楚辨別原因及作用 讓我們來看看文森的例子吧。 文森,兩歲。媽媽說的話,他ㄧ概不理。而他ㄧ向也都能達到他想要的目的。結果往往變成媽媽常常讓文森佔上風,文森總是不用作他應該要做的事情,因為媽媽不想罵小孩。文森也很能掌握狀況,懂得適時運用充耳不聞的伎倆來對付媽媽。而當媽媽真的想要文森做某件事情時,她就會提高聲調,把要求再重述一次。然後,文森才會知道,媽媽這次是說真的了。如此一來,親子之間的溝通就變得一定要大吼小叫才行得通了。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因為媽媽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並不一致,所以造成孩子對於媽媽所說的話根本不當一回事。媽媽得用大聲罵的方式,才能達到她所要的目的。 孩子就是喜歡一片混亂 五歲的露易絲很喜歡把玩具從櫃子裡全都搬出來。對媽媽來說,老是幫露易絲收拾善後,真是夠了。所以在一整天當中,媽媽會分次要求露易絲把不要玩的東西先整理好。雖然露易絲置之不理,但是媽媽也會一直講,因為她太了解她的女兒了。要是露易絲玩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就會沒有力氣去收拾自己的玩具。所以,若是露易絲能在一天當中,分批將東西整理好,到了晚上,就不需要一次整理很多東西了。這是很難得的例子,因為媽媽不僅能彈性地調整自己的原則,同時,也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設想。 對孩子來說,要是房間亂的像打過仗一樣,他們就愈覺得特別開心。露易絲的媽媽希望女兒能學著自己整理玩具,所以,要是露易絲想用充耳不聞的策略來對付媽媽,後果當然不怎麼好囉!媽媽可能會相當生氣,因為她知道,露易絲故意不聽話。 ♫千萬別隨著孩子起舞。要設法阻止爭論不斷的情況發生,同時也要避免讓孩子想要你發脾氣的詭計得逞。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伎倆,你早就看穿了。 解釋你的反應 以上述的兩個例子來看,父母都應該跟孩子談談,當孩子對他們的話置之不理的時候,父母的感受是什麼。父母會因此而生氣,又因為找不到其他的方法,所以只好提高聲量來罵人。結果,就變成爭吵的開始。要是能從日常生活中來舉例,讓孩子了解因果關係及連鎖反應,孩子應該就能了解,置之不理這個策略,所造成的傷害多過可能獲得的好處。 尊重孩子對於事情的專注 孩子有時候沒有聽到父母的話,其實是因為他正專心在玩某個遊戲、看某本書、或聽某首歌。另外,如整理玩具、洗澡、吃東西的時候,或去公園的路上,孩子可能相當專心,在這些狀況下,父母也應該要尊重孩子,不應該打斷孩子的思慮。因為孩子的心思很敏銳,會認真看待每一件事情,無論情感上或認知上都是如此。在做事情時,孩子同時也學著專心,外在世界都會被隔絕於外。所以,當孩子在做上述的事情時,父母最好能不動聲色地離開,別去打攪孩子。要是在這時候要求孩子做其他的事情,是絕對不公平的。如果父母在這時候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就更說不過去了。 ♫千萬要能分辨孩子是故意忽視父母的要求,還是因為太專心在玩遊戲,或者做其他事情。因為孩子在很專心的情況下,是無法注意到其他事情的。 置之不理是挑釁的手段之一 有時候孩子對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單純就是為了挑釁。在三歲到四歲這段反叛期,孩子會用盡各種方式想讓父母發脾氣。孩子就是想試探,究竟他們可以胡鬧到什麼程度,父母才會忍不住抓狂。但不是每個孩子對父母的挑釁,都是要惹父母生氣。有些孩子只是想讓父母因為碰了釘子,然後失望多過於生氣,最後放棄,不再要求他們。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會以責罵的方式,來對付倔強的孩子。 基本上,有兩種解決方式。第一:先責罵,再來跟孩子說明,置之不理的態度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第二: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下一次,不管孩子用什麼理由說服你,都予以拒絕,讓他們碰碰釘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被人忽視,置之不理的感覺讓人多受傷。當父母和孩子都有被忽視的親身經歷,也就能以平等的立場來解決問題了。 ♫反叛期的孩子,脾氣比較暴躁。愈能保持冷靜的父母,愈能掌握孩子。 結論 孩子不聽話,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想裝做沒聽到來避免父母的責罵。第二:太過於專心在某件事情上,而沒有聽到父母說的話。如果是第二個原因,記得要尊重孩子。 -------------------------------------------------------------------------------- 給父母的小小叮嚀 ※要能分辨忽視及專心的不同,若是孩子故意忽視父母的要求,當然可以責罵,若是孩子因為專心於某件事情上,那就請給予尊重。 ※把對話原則說請楚。花幾分鐘跟孩子解釋聆聽的重要。在與人相處時,聆聽他人所說的話是很重要的,父母同樣也會聽孩子怎麼說。 ※別讓孩子透過挑釁的行為而贏得想要的結果,也就是會讓父母生氣。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企圖已經被識破了。

每天請給孩子三個擁抱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38

-------------------------------------------------------------------------------- 在和女兒的關係中,我覺得做得最好的一點是學會了擁抱。而且我越來越發現,這種身體的接觸不僅溫暖、美好,而且非常神奇,有一種不可取代的魔力。 擁抱孩子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研究顯示,嬰兒期缺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就算漸漸長大學習獨立後,他們仍然需要這種身體的“支援”。擁抱孩子是告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因此,我建議年輕的父母——每天起碼擁抱孩子三次。 先說早晨第一次擁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嘮叨指責之中:“你怎麼搞的,這麼慢吞吞的。” “你怎麼只吃這麼一點?”“你到底是缺了哪條筋,丟三落四的。”……這些情緒化十足的負面言語,只會讓孩子不舒服,從而影響他一天的情緒。其實,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或是任性、發脾氣,也不妨先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在你的擁抱中穩定下來,然後再說一些你想說的話,“剛才你的書還在沙發上,裝上了嗎?”“我們一起抓緊時間,這樣就不會遲到了。”……這時哪怕你在嘮叨,孩子也樂意接受。美好而快樂的一天便由此開始。 再談傍晚第二次擁抱。 傍晚回家了。見到孩子,很多父母會邊幹家務邊機械地問:“今天在幼稚園(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樣的乾脆:“好!”他實際上是拒絕了你的詢問,因為他覺得你並不重視他。 所以,無論你手頭有多忙,請放下手裏的一大遝報紙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動的滑鼠,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這會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他會覺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從而樂意和你分享他的快樂與煩惱。 “你看起來很高興,有什麼好消息告訴我?”這是我擁抱女兒後常說的一句話。當然也有這樣的句子:“寶貝,你好像不太高興,有什麼事情能告訴媽媽嗎?”諸如此類的開頭,會讓孩子覺得你瞭解他,或想瞭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瞭解。一個擁抱、一句關心的話語,是對他傾吐實情的最好鼓勵。 第三次擁抱,可以在孩子睡覺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於事業家務,恨不得早點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實,孩子會從你敷衍的態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煩,然後又用同樣的不耐煩來對付你。事實上,做父母的哪怕日理萬機,只需要在孩子臨睡之前在他床邊坐上一會兒,給他講上兩個故事或幾句親熱的話,末了再給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孩子就很容易帶著你的關愛進入甜美的夢鄉。 擁抱是一種力量,它是父母借著身體的接觸來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你。這種愛將變成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34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 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巖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別讓任性成為孩子的習慣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37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那麼,別著急,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了任性的情形,行為就很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多付出幾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徹底矯治了。所以,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媽媽們的體會和建議很值得你參考。 別讓任性成為孩子的習慣 璐璐媽(化名):一個雙休日,我領著2歲多的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間,我突然發現:從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發脾氣,原來和我感覺不一樣。 建議一: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編者:其實璐璐的行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責怪她任性,那她也許真會因為你的強化而“任性”了。) 洋洋媽(化名):有一次就要吃飯了,兒子非要吃果凍不可,我拒絕了他,他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使個眼色給丈夫,我們先後走進裏屋,把他一個人留在客廳。開始,他仍然大聲哭喊:“給我果凍!”過了一陣,哭聲低了下來,又過了一會,聽不見聲音了。我們出來一看,他正在那兒玩手指呢!後來,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當他任性哭鬧時,我們照舊做自己的事,不理他,當然事後,少不了要給他講講道理。兒子鬧了幾次後,以後就很少出現這種行為了。 建議二: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必須狠下心來,一次也不能遷就,一旦給了孩子用任性來要脅父母的成功體驗,以後就麻煩了。 欣欣媽(化名):有一天,欣欣從幼稚園回到家時,我正在趕一篇文章。他湊過來鬧著要我給他講故事,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有點火了。孩子一開始默默地流淚,見我沒理他,就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鬧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給他講了個故事才算罷了。靜下來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他一天沒見到媽媽了,我為什麼就捨不得那點時間來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後,我通常會認真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實在太忙的時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對他提出請求。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擰。 建議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滿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請求體諒。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俊俊媽(化名):有天,孩子爸爸給他買了一輛自動坦克。鄰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卻傲慢地拒絕了:“這是我爸爸剛給我買的,我還沒玩夠呢。”我趕緊勸說,可他就是不聽,還和我大鬧起來。就在我們吵鬧之際,那幾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體遊戲,說說笑笑地很開心。這時,兒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那以後我學精了:經常給孩子創造一些集體活動的機會,孩子獨霸玩具的任性行為越來越少了。 建議四:預防因自我中心而導致的孩子任性,讓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動是捷徑之一。比如平時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裏;適時地放孩子出去找夥伴;多帶孩子走親訪友等。

培養孩子良好的15個性格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40

 1、節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靠的都是恒心與持久。節儉更是如此,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節儉是累積財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   應該把這個詞用行為做給孩子看,用耐心講給孩子聽。也許這對他一生都有意義。   2、健康: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多生活夢想都只能是夢想。健康的身體,健康向上的思想會讓人的生命處於最佳狀態。身為父母要首先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和發揚健康的觀念,給孩子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這回影響他的一生。   3、現代:生活和工作理念的現代化、時尚化、個性化會讓你總是處在社會和生活變化的前沿,使你總是保持一種現代、向上的心態。孩子在這種氛圍理成長,會有助於他很快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挫折。   4、友愛:一個家庭也該十分重視團隊精神的培養,始終強化“家”的概念。在這種氛圍裏會讓家庭每一成員學會互相關心,團結友愛,這或許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經營生意、經營人生都應如此。   5、上進:不進則退。作為父母首先要上進,從心態上,從行動上。我們要適時的告訴孩子:原地踏步即是後退。   6、危機感:這是讓人上進的動力之源。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設置為“假想敵”,使自身處於危機狀態,這會讓一個人永遠理智、冷靜。但我們沒必要因此剝奪孩子玩皮好動的天性!   7、思考:正確的思考方式,準確的思考方向會讓一個人少走彎路,保持迅速的、良性的發展。對正在成長的孩子而言,這種正確、準確的思考能力來自父母、老師和社會媒介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8、敬業:一份值得你從事的工作是值得你尊重的,所以身為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激發不起你的熱情,你最好還是換一份值得你去做的工作,這對你和孩子的發展來說都有益處。當然,你尊重了自己的工作,工作本身才會帶給你回報。   9、感激:你給生活種下什麼樣的種子,你將收穫什麼樣的花朵。父母首先要對生活懷一份感激之情,感謝生活本身的美好,感謝那些給你幫助的人和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並將這些言傳身教給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   10、誠實:誠則持久,信必永恆,社會的發展歷程證明,經商者遠離誠信絕不會長久。做人更該如此!   11、守信:諾言和你願意從事的工作一樣,是永遠值得你尊重的。尊重別人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尊重自己的諾言。這是守信的根本。這一點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12、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很難的。但如果你對生活細節用心,你擁有了節儉、健康、敬業、誠實、守信等等美德,你才會真正走進理解的深處,從而你才會對朋友、親人、社會、人生、愛情等司空見慣的“概念”有本質的認識,這會讓你更加深刻。作為父母,我們要為我們的孩子負責。   13、謙遜:這是一種做人的基礎美德。謙遜是一個人的最好的名片,善於體現謙遜之風的人往往成功迅速。   14、嚴謹:遵從合理的、科學的、有效的規則,這是養成嚴謹作風的捷徑之一。認真、用心、嚴格要求自己,會讓自己的無形價值越來越高,最終成為觸手可得的財富!生活作風不嚴謹的人,信譽度自然就低,相反,嚴謹的人,可信度會從你的氣質與作風上透射出來。   15、成熟:思想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父母應該將這做為培養孩子永遠追求的目標。因為社會總在向前發展,因為思想也總在變化,如何讓思想永遠跟隨著社會前進的腳步,不僅是一個理想遠大的父母所想,更該是一個追求更高目標子女的所想,真正成熟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總是在一次次突破中提升自身的境界。

提升寶寶專注力的方法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48

提升寶寶專注力的方法 -------------------------------------------------------------------------------- “有始有終”“專心致志”“始終如一”,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並沒有太多的人能夠真正做到。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標準似乎就更高了。不過,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從小就能擁有一流的專注力。但是,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都不同,對事情的專注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想提升寶寶的專注力,還是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 影響專注力的5大因素   1. 生活環境。 由於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現在的生活中又充滿了太多的干擾,比如隨時會響起來的手機、多得數不清的電視節目等,這雖然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卻也減少了孩子們之間的人際互動,同時也不利於孩子專心學習。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就一代不如一代。   2. 先天氣質。 如果孩子本身特質就是屬於堅持度低、注意力低的情況,相應的專注力也會比較低。   3. 刺激過多。 現代孩子受到的刺激比較多,所以選擇也很多,當孩子覺得眼前的玩具或事物缺乏吸引力的時候,或是對所進行的活動有挫折感時,就很容易找其他東西來代替,而不是專注於想辦法解決眼前的問題。   4. 過度寵愛。 如今家庭中的孩子都很少,所以家長的寵愛就更多地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處處都幫他打理好一切,學習的機會減少,專注力的培養就更加困難。   5. 大肌肉活動不足。 孩子心中明明想要騎車、溜滑梯,父母卻一直要孩子畫畫、玩拼圖,造成大肌肉活動不足,專注力集中的情況就會很差。 專注力的4種類型   因為先天氣質有所不同,所以每一個孩子的專注力表現也不一樣。總體來看,孩子的專注力大概可分為4種類型。因此,在我們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之前,應該先來考察孩子屬於哪一種類型,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1. 拖拖拉拉的孩子   要這一類型的小孩專心沒有問題,但是要他靜下來專心做事,卻得讓家長花費不少力氣,他們的性情大多容易緊張、敏感或羞怯,可能每天都需要媽媽嘮叨,他才會把該做的事做好,做功課時可能又喜歡東摸西摸,等長大之後,也可能是不拖到最後一刻就不把事情做完的人,一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印象,屬於專注力最低的孩子。   2. 複雜型的孩子   這一類型孩子的專心情況如何,要看他當天的心情、環境、身體狀況而定。如果生理或心理稍有不適,很可能就會對專注力表現產生巨大影響。在未成年以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屬於這一類型。不過,複雜型的孩子似乎更不能忍受任何事來影響他們。如果想要讓這些孩子專心,除非是活動特別有趣或是他非常喜歡這些夥伴,不然的話,他一定會立刻離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3. 穩定性極高的孩子   對於這一類型的孩子來說,雖然也會有不專心的時候,但是那樣的狀況極少出現。相反,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專注於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情。對於父母而言,他們絕對是好管教的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過分擔心。   4. 極端的孩子   專心的時候非常專心,但是當他不想專心的時候,誰也拿他沒辦法,這就是極端型孩子的專注力特色。只要是有興趣的事,他就會專心去做,一點也不會被外界干擾,否則就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通常這一類型孩子的性格比較容易緊張,如果事情或環境臨時產生變化,或需要暫時放手的時候,他通常不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 提升專注力的10大方法 1. 不要替孩子貼標籤   即便你家孩子的專注力不強,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準備用餐了,他才姍姍來遲,那也不要對孩子說出負面的話語來。對他們來說,這就等於貼了一張負面標籤在自己身上,那樣只會讓孩子否定自我,而且也會造成孩子對家長的反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2. 觀察孩子平日表現   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平常的行為表現,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方法。如果孩子屬於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人,當然適合以靜態的方式去引導,例如帶孩子聽一些音樂、讓孩子玩拼圖等。如果孩子的身體一定要動來動去才能學習,那就不如配合孩子。例如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可以隨口問他一些與課業相關的問題,讓他在運動身體的同時也能動動腦子。   另外,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動,如果家長不方便一邊玩一邊和孩子說話,也可以採用先滿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動量、再讓孩子專心從事靜態活動的方法。 3. 幫孩子創造成就感   成功的喜悅感可以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順利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可以獎勵一個小紅花。比如集滿了10朵小紅花之後,就可以給孩子買一本他喜歡的書或是玩具,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4. 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   不要將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家長也同樣可以讚美孩子。當親朋好友打電話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電話中向他人讚美孩子的努力表現,比如:“小凱一直在努力學習做手工呢,雖然一開始做得還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終沒有放棄呢,你們真應該來看看!” 5. 找出讓孩子專心的辦法   這裏的“辦法”針對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別容易被視覺刺激的東西吸引,有些則是觸覺,也有可能是聽覺。在瞭解到哪一種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後,家長就能夠因勢利導,輕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6. 將工作合理分割   孩子的穩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決需要長時間專心才能夠做好的事,當然很難收到效果。這時不妨先仔細觀察一下,看孩子專注的時間能夠持續多久,然後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來,對孩子的要求一開始就落在了合理的範圍內,然後再協助孩子逐漸拉長單位工作時間。 7. 注意說話的語氣與指令   家長一旦著急起來,在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不耐煩的語氣。另外,如果家長所說的話不是很清楚,也會讓孩子感覺無法理解。因此,在與幼兒對話時應使用溫柔的語調,重複、清晰地敍述指令,親身示範給孩子看。例如先帶孩子看時鐘到了幾點,然後提示孩子應該做什麼事,最後帶領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 8. 讓孩子瞭解堅持的重要性   在事情剛剛開始或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如果孩子開始抱怨“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那麼家長可以告訴他,並不是他不喜歡,而是他不夠專心。當孩子開始某項學習課程後,家長也可以告訴孩子,倘若不繼續下去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把最後的決定權留給孩子,讓孩子瞭解到堅持的重要性。 9. 善用有效輔助品   當家長明確得知孩子喜歡某項物品之後,就可以利用這些物品來加強孩子的專注力。比如孩子喜歡有卡通圖案的拼圖,那麼家長就可以使用拼圖讓孩子先穩定下來,然後再慢慢增加拼圖的片數,以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或者使用沙漏計時,如果單純跟孩子描述3分鐘有多久,孩子可能覺得很抽象,那麼可以使用沙漏做說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鐘時間到了。這樣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對時間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更方便地進行觀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卻仍然在繼續做原來的事,那就明確表示孩子有進步了。 10. 身教不可少   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看書,那麼家長自己也要養成看書的習慣,即使是孩子和家長各看各的書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長整天抱著電視不放,那麼要想讓孩子愛上看書還真不太容易。 家長要戒除的4種表現  在培養寶寶專注力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表現,不要因為自己而影響了寶寶的專注力。 1. 家長是急性子   急迫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學著家長說出情緒焦躁的話。雖然家長只是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及家事上更有效率,但是這樣急切的心理容易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這樣一來,一旦孩子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耐著性子去解決,而是先發一通脾氣再說。 2. 考慮事情過於長遠   當然,眼光長遠一些並非壞事,但是眼光長遠並不代表可以跳過現在。如果孩子長期被這樣的價值觀所教導,那麼將難以享受和滿足現有的一切,自然也就無法培養起足夠的專注力。 3. 過度放任孩子   過度的自由和放任,對於孩子的專注力也是有害無益。由於現在家長的工作都很繁忙,所以在把孩子接回家之後,很多人的辦法就是打開電視給孩子看,或讓孩子自行從事所喜歡的活動。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會養成一回家就開電視的習慣。由於沒有家長在旁邊引導和督促,專注力的培養也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4. 常常打擾孩子   可能是出於好玩的心態,當孩子很專心地做自己的遊戲或其他活動時,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突然跟孩子鬧一下,或是要求孩子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行為。如果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那麼當孩子在很專注地遊戲或看書時,家長最好不要馬上打斷孩子的行為,而應採用預告的方式。比如家長已經和孩子約好,看書可以看到幾點,在時間期限到來之前的5∼10分鐘,就可以先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除了口頭提醒外,家長還可以使用一些輔助工具,如鈴鐺、鬧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