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妤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5種常用生活用品正在悄悄地損害著我們的健康-方案,替代

2013年01月07日
公開
17

15種常用生活用品正在悄悄地損害著我們的健康-方案,替代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日常生活感受到方便快捷的同時,還存在諸多化學品“中毒”的隱憂。下麵是15種常用生活用品,也許它們正在悄悄地損害著您的身體 健康…… 1、空氣清新劑 空氣清新劑大多含有苯酚。人體吸入後,會產生呼吸困難和頭痛,並刺激眼睛。接觸皮膚後,還可能導致脫皮,引發麻疹。 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氣,如養盆栽植物,或擺放柚子 皮。 大部分漂白劑都含有一種名為次氯酸鈉的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會釋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氣體,過度接觸可能對肺部和頭發造成損傷。漂白劑 和氨水產品(常用作家庭清潔劑)同時使用尤其危險,因為兩者會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氯氣。 替代方案:對於一些難以洗淨的汙點,可以用檸檬反複擦拭。 3、人造地毯 人造地毯大多含有不穩定的有機化合物,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過敏性疾病。 替代方案:使用天然纖維,如羊毛、棉花製成的地毯。 4、洗碗液和洗衣粉 洗碗液和洗衣粉含有碳酸鈉和磷酸鹽,都容易導致過敏反應。 替代方案:用不含磷酸鹽的產品。 許多電器,如電視、計算機和電熱毯,通常含有溴耐燃劑。溴耐燃劑釋放到空氣裏,有可能被人體吸入,而且不易排出體外。目前,溴耐燃劑已經被證實 能導致老鼠流產,在瑞典等歐洲國家被禁用。 替代方案:用熱水袋代替電熱毯;把電器搬出臥室,避免在睡覺 時吸入溴耐燃劑。 許多用來清潔玻璃窗的清潔粉,含有特殊的氨氣味。這會刺激和腐蝕皮膚,造成眼睛和肺的不適。長期與氨接觸,還會造成肝髒損傷。 替代方案:用兩湯匙的醋,兌上一升熱水,再用布蘸濕後擦玻 璃。 染發劑能夠通過頭皮,吸收到體內。早前,歐盟委員會曾禁止22種化學製品用於染發。 替代方案:相信自然就是美。 8、廁所清潔劑 廁所清潔劑裏通常含有萘。這種有毒物質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呼吸道。大量吸入後,人的肝髒和腎會遭到損害。 替代方案:將250毫升白醋倒入便池內,隔天再刷。 9、指甲油清洗劑 指甲油清洗劑通常含有丙酮溶劑。長時間使用,能導致頭痛和精神混亂。 替代方案:不塗抹指甲油,自然也就不用清洗劑了。 10、塑料玩具 塑料玩具裏可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酯會造成生殖器畸形。 替代方案:選用一些木質玩具。 鞋油中含有硝基苯。具有中樞神經係統毒性,可引起頭痛和嗜睡。 替代方案:用棉布蘸橄欖油,再加幾滴檸檬汁,塗抹在鞋子上, 幾分鍾後擦幹淨即可。 12、化妝品 化妝品通常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護膚乳液中的二甲苯是導致流產的高危因素。 替代方案:在包裝上尋找環保標誌,明確其成分。 13、洗手液 洗手液含有一種叫表麵活性劑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產生泡沫。也能導致皮膚水分丟失,使之變得幹燥粗糙。 替代方案:使用有機產品 14、化纖床單 化纖床單中可能含有甲醛。這種物質能刺激皮膚和呼吸道,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清洗幹淨。 替代方案:盡量使用百分之百純棉的床單。 15、去頭屑洗發水 去頭屑洗發水通常含抗真菌成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吡啶硫銅鋅,它可能會引起皮膚敏感。 替代方案:嚐試用橄欖油按摩頭發十分鍾。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2013年01月06日
公開
21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2012-09-11 親子天下雜誌 38期 文/張瀞文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 - -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延伸閱讀:《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小野著 究竟出版

【原諒 別人家的女兒】

2013年01月05日
公開
21

【原諒 別人家的女兒】 在餐館裏,負責為我們上菜的女侍,非常年輕。我之所以注意她,是因為她上菜時笨手拙腳的,讓我老是擔心她可能會把湯汁,轉化成我的洗澡水。 我的第六感居然沒有“辜負”我。捧上蒸魚時,盤子傾斜,腥膻的魚汁魯魯莽莽地直淋而下,潑灑在我擱於椅子的皮包上! 我本能地跳了起來,陰霾的臉,變成欲雨的天。這皮包,是我在意大利買的,極好極軟的牛皮,不能洗滌,是我心頭的大愛。 可是,我還沒有發作,我親愛的女兒便以旋風般的速度站了起來,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極端溫柔的笑臉,拍拍她的肩膀,說:「我們沒事,沒關係。」 女侍如受驚的小犬,手足無措地看著我的皮包,囁嚅著說:「我,我去拿布來擦•••」 萬萬想不到,女兒居然說道:「沒事,回家洗洗就乾淨了。你去忙你的吧,真的沒關係,不必放在心上。」 女兒的口氣是那麼的柔和,倒好似做錯事的人是她。 這時,女侍原本繃得像石頭一般的臉,慢慢地放鬆了,她細聲細氣地說了聲“對不起”,便低著頭走開了。 我瞪著女兒,覺得自己像一顆氣球,氣裝得過滿,要爆炸,卻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女兒平靜地看著我,在餐館明亮的燈火下,我清楚看到她大大的眸子裏,竟然鍍著薄薄的淚光。 這樣,我不怒反驚了。我這女兒,到底怎麼啦? 當天晚上,回返旅館之後,母女倆齊齊躺在床上,她這才亮出了葫蘆裏所賣的藥。 負笈倫敦三年,為了訓練她的獨立性,在大學的假期裏,我們不讓她回家,我們要她自行策劃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國試試兼職打工的滋味。 她的大哥就曾在美國大學當過校園郵差,二哥呢,也曾擔任大學實驗室助理員。 活潑外向的女兒,在家裏十指不沾陽春水,粗工細活都輪不到她,然而,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國,卻選擇當女侍來體驗生活。 在倫敦的第一天上工,便闖禍了。 她被分配到廚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細緻的高腳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蟬翅,只要力道稍稍重一點,便會分崩離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 女兒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將那一大堆,好似一輩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乾淨了,正鬆了一口氣時,沒有想到身子一歪,一個踉蹌,撞倒了杯子,杯子應聲倒地,“哐啷、哐啷”連續不斷的一串又一串清脆響聲過後,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閃閃爍爍的玻璃碎片。 “媽媽,那一刻,我真有墮入地獄的感覺。” 女兒的聲音,還殘存著些許驚悸:「可是,您知道領班有什麼反應嗎?」 "領班"不慌不忙地走了過來,摟住了我,說:「親愛的,你沒事吧?」 接著,又轉過頭去吩咐其他員工:「趕快把碎片打掃乾淨吧!」對我,她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 又有一次,女兒在倒酒時,不小心地把鮮紅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顧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為她在衣裙上,栽種了一季殘缺的九重葛。 原以為她會大發雷霆,沒想到她反而倒過來安慰她,說:「沒關係,酒漬嘛,不難洗。」說著,站起來,輕輕拍拍她的肩膀,便"靜悄悄"走進了洗手間,"不張揚"、更不叫囂,把眼前這隻驚弓之鳥安撫成樑上的小燕子。 女兒的聲音,充滿了感情:「媽媽,既然別人能原諒你的女兒。您也應該原諒犯錯的人,她們也是別人家的女兒啊!」

檢視時間表,母愛不透支

2013年01月03日
公開
21

檢視時間表,母愛不透支 如果你腦中常浮現這些話,大概就是母愛透支了:「都沒有人對我這麼用心,為什麼老是要我對別人這麼用心?」、「為什麼大家都期待我儘量配合,卻從來沒有人體諒我、配合我?」、「為什麼大家都要我付出,我又得到過什麼?」 當你心裡常常會有「我給外界什麼、我又得到什麼」這種想法,那你的輸入和輸出已經失衡。我建議:第一,手邊準備一張表,最好是行事曆,上面有週一到週日、幾點到幾點的表格;第二,把一週內幾點起床、幾點做什麼事全部記錄下來;第三,拿枝不同顏色的筆,把那些「不做也不會怎麼樣」的事情劃掉。這時候你會發現,如果過去一週內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不能不做的」,那你就透支了。 正常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在你的時間規劃中要有三分之一或一半,去做那種你「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是你選擇去做、做了很高興」的事。以我過去一週來說,我可以劃掉不做的事包括:跟同事唱KTV、去一趟百貨公司。這些事情不做也不會怎麼樣,表示我的生活裡有足夠的時間。可是,如果你的時間表是拜訪客戶、帶小孩上幼稚園、陪婆婆吃飯、取回老公的乾洗衣物、洗浴室、換窗簾,你覺得對這些事情有責任,不做就不行;而你一整週居然沒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去做由自己決定的事情,那麼你的生活就不對了,這表示你的生活都在「應付責任」。有些人不會去聊內心有沒有感覺透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感覺。這些人就要透過時間的方式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被逼到太緊繃了。 自我檢視過後的下一步,是做一些排序。在這些不能不做的事情裡,一定還是有順序,例如:講故事給孩子聽,這非常重要,但是不是一定由你來講呢?可不可以有時候聽CD,有時候由爸爸講呢?講故事和你身體愈來愈肥胖,醫生建議你每週要運動3小時這件事比起來,哪一個比較重要?如果你堅持要自己講故事給孩子聽,你就無法在睡前這段時間做瑜伽或仰臥起坐。這時候我會問:「你覺得你的肥胖和做運動比較重要,還是你一定要陪小孩入睡比較重要?你要去排一個順序。」 大多數媽媽會覺得為孩子講故事比較重要。但故事可以偶爾請爸爸講或放CD;而你為了肥胖要做運動、瑜伽,卻不是爸爸能替代的。如果你把自己排在前面:「我認為我很肥胖、有健康的問題,睡前做運動很重要;甚至我睡前需要冥想,沒有人可以替我冥想,所以我必須放手,把其他事情交由伴侶去做。」當排序排出來後,請你想辦法把可以割捨的事情假手他人。這樣的基本改變,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就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