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Ali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ღ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沒

2009年03月18日
公開
47

人工餵養的寶寶每天吃多少奶,媽媽可以非常準確地掌握,但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能吃多少奶、是否吃飽了,媽媽往往心中沒底。單純從寶寶吃奶時間的長短來判斷他是否吃飽了是不可靠的,因為有的寶寶即使吃飽了,也喜歡含著乳頭吸吮著玩。那麼應該怎麼判斷呢? 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從乳房脹滿的情況以及新生兒下嚥的聲音上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是寶寶吃飽了。如光吸不咽或咽得少,說明奶量不足。 (2)孩子吃奶後應該有滿足感。如喂飽後他對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馬上安靜入眠,說明孩子吃飽了。如果吃奶後還哭,或者咬著乳頭不放,或者睡不到兩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 (3)注意大小便次數。每天尿8~9次,大便4~5次,呈金黃色稠便;餵牛奶的新生兒其大便是淡黃色稠便,大便3~4次,不帶水分。這些都可以說明奶量夠了。如果不夠的時候,尿量不多,大便少,呈綠稀便。 (4)看體重增減。體重增減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指標。足月新生兒頭1個月每天增長25克體重,頭1個月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600克。如果是體重減輕了,要麼有病,要麼餵養不當。餵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是體重減輕的因素之一。 大多數新生寶寶在出生3~4天之後,媽媽一天要餵母乳8~15次,到了第一周結束時,一天可能只要餵6~8次就可以了。寶貝想吃的時候,就餵他吧。如果妳決定餵母乳,平常的例行工作可能就沒辦法持續了。但是,如果媽媽在最初的幾天內幫寶寶量體重,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安,因為寶寶在出生後的3天內,體重通常會比出生時的體重減少5%~10%。大約3天後,寶寶的體重就會逐漸增加,如果他的體重在5~7天時又增加了,媽媽就可以知道寶寶已經開始長大。

文ღ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

2009年03月18日
公開
55

小兒發燒正確處理因應方法-中華醫藥網 《2006/03/31 18:42》  前言:小兒發燒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發生,由於發燒代表身體健康出現了警訊,因此一旦家裡的小朋友發燒了,總是讓家長十分緊張;也因此,對於小兒發燒的正確處理因應方法,避免無謂的緊張焦慮,甚至做出適得其反的措施,家長不能不知道。  記者黃微芬�專題報導  很多家長在發現小朋友發燒了,都會急著先為孩子退燒,怕「燒壞」腦子,但如此一來,反而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成大醫院衛教護理師王玉媚提「兩瓶開水」原則,取測「量」體溫、「評」估症狀、「開」始處理、「隨」時監測的諧音,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處理觀念及作法。  一、測量體溫  如果感覺小兒皮膚熱或臉發紅,一定要用體溫計或耳溫槍來測量,用手觸摸小兒皮膚來判斷是否發燒並不準確。在小兒生病期間,體溫升升降降是正常現象,等身體自我調節體溫達到一個程度就會停止,即使不採取退燒措施,溫度也不會無限制上升。  至於量體溫的時機,只需在感覺小兒身體發熱、發燒或給予退燒藥前後測量即可,不需要太頻繁,重要的是「燒了幾天」,而不是「一天燒了幾次」。  二、評估症狀  小兒發燒時,除了測量體溫外,應觀察有無其他任何症狀,如咳嗽、鼻塞、流鼻水、喉嚨痛、耳朵痛、一直接觸或摸耳朵、吃任何東西都會嘔吐、不吃東西、嘴巴破、手掌及腳掌有紅疹或小水泡、皮膚有出疹現象、腹瀉、尿尿時會有刺激感或疼痛感、尿不出來、頻尿等。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發燒,無其他症狀,精神及活動力也不錯,此時家長可以不用太擔心,只需多觀察小兒的體溫變化及有無其他症狀即可;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觀察小兒的症狀及體溫變化,比只觀察體溫更重要。  三、開始處理  原則上,小兒發燒分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表現及處理方式:  第一期發冷期,表示體溫正上升中,小兒會出現發冷顫抖、皮膚及手腳冰冷、乾燥;此時以給予小兒加衣服或蓋棉被,維持舒適為原則,不建議給小兒冰枕、溫水拭浴或泡澡等退燒法。  第二期發熱期,表示發燒溫度已經達到最高點了,皮膚感覺燒熱,小兒可能會有熱、口渴、頭痛、身體無力或肌肉痠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煩躁不安、食慾差、痙攣發作;此時小兒的衣物以舒適為原則,可根據當時的氣候穿著正常的衣服,穿太多或太少均不宜,居家方面則宜保持環境適度通風,如果小兒覺得不舒服,可以給予退燒藥來促進小兒的舒適,如果小兒願意,也可以在服用退燒藥後再幫小兒溫水拭浴。  第三期退熱期,表示發燒溫度正在退或已經退了,皮膚摸起來溫暖發熱,且大量流汗,此時幫小兒換乾淨衣物,維持身體乾爽舒適很重要,可鼓勵多喝開水,但不用強迫。  要強調的是,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兒舒適,不是因為體溫上升,對人體有害,因此,退燒藥不必固定每隔幾小時就用一次,一直服用退燒藥或塞退燒劑來抑制發燒,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副作用,對小兒反而有害。  四、隨時監測  在小兒生病期間,觀察症狀很重要,若發現小兒有發燒又有合併以下任何一種症狀或條件時,應立即就醫:年齡小於 3個月、體溫超過 40° C、發生痙攣、意識方面出現昏睡、難以喚醒、躁動不安、意識不清。身體症狀方面,若有抱怨頭痛得厲害或頸部僵硬、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或緩慢)、臉部蒼白或發紫、劇烈腹痛、嚴重腹脹、嘔吐不止、發燒且合併皮膚斑點或紅疹、嚴重水瀉、解血便等。除了年齡小於 3個月及皮膚出疹以外,若小兒無發燒期間,出現以上的任一症狀時,仍需要立即就醫。  王玉媚表示,醫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體溫在 38° C以上而言,由於運動、天氣太熱、穿太多衣服、曬太陽、洗熱水澡等也會提高溫度,因此在量體溫前,應先讓小兒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以確認是否發燒。  她強調,人體是先有疾病才會引起發燒,換言之,發燒是身體扺抗外來致病菌的正常反應,是症狀而不是疾病,通常發燒的溫度大多介於 38-41° C之間,很少超過 42° C,也不會導致後遺症,因此,會產生腦部受傷害、肢體殘障後遺症的是腦部感染疾病,不是發燒本身,家長不用擔心會「燒壞」腦子。  此外,王玉媚也強調,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功效、抑制病菌生長,對人體是有益處的,不需要急著降溫,除非是容易因為發燒而抽搐,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的小兒,否則一味地抑制發燒,不但無法縮短疾病的病程,還可能會影響醫師的診斷,對孩子反而有害,過去用酒精擦身體來降溫的作法,現在已經禁止使用。 ……………………………………………………………………… 小兒發燒Q&A-中華醫藥網 《2006/03/31 18:44》  .退燒藥怎麼使用?不必定時使用,如果用了一次之後仍然感覺不舒服,最好開隔 4-6小時再使用,否則容易引起藥物過量或肝、腎、腸胃方面的毒性,增加小兒的危險性,並影響醫師的診斷;如果小兒容易因發燒而抽搐或感到不舒服,或有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在 38° C以上時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若沒有這些症狀並排除在必須緊急就醫的情況時,可不必急著退燒。  .小兒發燒時,先使用塞劑退燒好嗎?不建議優先使用,除非小兒有嚴重嘔吐、拒絕服藥時,才考慮使用塞劑退燒藥。  .可以給小兒冰枕、泡澡或溫水拭浴嗎?冰枕、退熱貼、泡澡或溫水拭浴,都統稱為物理退燒法,沒有真正的退燒效果,且容易引起小兒寒顫,如果要使用,要在服用退燒藥後一段時間再使用。  .小兒生病要多喝水嗎?多喝水對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小兒在發高燒後退燒時,會大量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此時可以鼓勵小兒多喝水,以避免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但不用強迫。  .小兒退燒了,為什麼又再燒?各種退燒藥的效果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小兒疾病的病還沒結束,退燒後再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因此在小兒生病期間,最重要的還是整體評估症狀,只專注於觀察發燒的體溫變化,對小兒的病程沒有幫助。  .為什麼有些小兒發燒會痙攣?「熱痙攣」是發燒時小兒發生全身性肢體抽搐、失去知覺、眼睛上吊或四肢僵硬的現象,大多發生在 6歲以下幼兒,機率約 2-5%,與個人體質有關,如果小兒曾經發生過熱痙攣,其再發率會提高至 33%,但是使用退燒藥並不能完全預防熱痙攣的發生。  單純的熱痙攣在發作後,小兒會很快醒過來,持續時間不超過 20分鐘,不會影響腦部,如果熱痙攣前後,小兒有嚴重頭痛、頸部疼痛僵硬、持續嘔吐、手腳麻痺無力現象,或痙攣發生後陷入昏迷,就可能不是單純的熱痙攣,宜速就醫,但不論是那一種熱痙攣,最好都能請醫師診治,以排除腦部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一旦小兒發生熱痙攣,可讓小兒平躺在安全的床上或地面,不要強行約束或打開牙關,勿塞任何物品入口中,但可協助小兒躺向側邊或頭側一邊,防止嘔吐物吸入或嗆到,並解開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之後可觀察其發作持續時間、四肢抽動的部位與型式、測量體溫並作記錄,提供醫師診斷參考。(記者黃微芬)

文ღ小男生要割包皮嗎?

2009年03月06日
公開
81

小男生要割包皮嗎? 父母總是擔心小男生的包皮過長,不容易清洗乾淨而藏汙納垢,引起發炎,所以想在孩子還小時,就讓醫師進行割包皮手術。不過,嬰幼兒的龜頭細嫩,包皮本身對龜頭反倒有保護的效果,除非因為反覆發炎而導致泌尿道感染,或者包皮開口小到影響到排尿,才建議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診療。 撰文�鍾碧芳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廖俊厚 Why 一出生就要割包皮嗎? Q:聽老人家說,bobo最好在一出生就割包皮,比較不會痛,請問是真的嗎?我需要讓孩子動刀嗎? A: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廖俊厚醫師表示,新生兒到底需不需要割包皮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些地區?新生兒割包皮的比率很高,事實上是和地區文化傳統以及宗教有很大的關係。就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新生兒做包皮環切術有好有壞,除非有其他特殊的考量,才需要在嬰幼兒一出生時就割,否則,例行為新生兒割包皮目前並不建議常規執行。對於新生兒來說,包皮覆蓋在龜頭上翻不下來屬於正常現象,而這也是自體保護的1種機制(如附圖A、B)。過去曾經鼓吹新生兒割包皮的理由,主要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以及陰莖癌的發生,不過,這兩項理由至今已不是醫學上難解的問題,尤其陰莖癌在中高度開發國家已很少見,通常只會在衛生狀況落後的國家中才易發生,因此應不是讓小嬰兒非得挨一刀不可的理由。至於剛出生就割包皮對小嬰兒而言,他並非不會痛,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痛苦,加上手術時若是沒有適當的麻醉以及好的術後照顧,對小嬰兒來說也並非好事。況且,手術本身還是有其潛在的危險性,有可能引發像是出血、傷口感染、包皮沾黏或割的過短、甚至尿道口狹窄等併發症。此外,對於極少數有尿道下裂的小男生而言,包皮是日後尿道重建很重要的材料,若是沒有確認小嬰兒是否有尿道下裂問題,更不應該把過早把包皮割掉。因此,如果真的考慮要接受手術,他建議最好要請醫師詳細評估,了解割包皮的好處和壞處後再做決定。 Which 何種情形才需進行手術? Q:bobo快2歲了,每次尿尿時,感覺他都很用力,且尿道口的前端處還會像吹泡泡似地鼓起,即使尿完後,也還有剩餘的尿液會留在褲子上,造成褲子總是濕濕的,請問這就是包皮過長的關係嗎?一定需要動手術嗎? A:小嬰兒的龜頭細嫩,容易受傷,包皮正可以當做不被尿液與糞便刺激的保護,廖俊厚醫師說,通常醫師都不建議在孩子還幼小的時候就進行割除包皮手術,不過,有些特殊狀況就需要請專業的兒童外科或泌尿外科醫師進行診斷,例如:反覆的包皮龜頭炎、因包皮的問題引發泌尿道感染、因發炎造成包皮的開口結疤,或者包皮的開口太過狹窄,小到每次排尿時,包皮前端就會鼓成類似小水球般時(如附圖C),且尿尿又像細線般噴出來,如有這些情況,就必須積極進行處理。不過,廖俊厚醫師指出,包皮過長引發的問題,不見得一定需採用手術方式,目前也可採用擦藥膏的治療方式,只要配合醫囑,搭配用藥,並每天配合洗澡後輕輕往後推,約1個月左右就可以看到成效。 What 白色包皮垢會影響健康嗎? Q:每天幫寶寶洗澡時,總是發現在小雞雞的地方有白色的渣狀物質,那到底是什麼?會不會影響他的健康啊? A:一般在包皮內層與龜頭表面會因為尿液的鹽分積存所形成,總是留存在密閉相黏的空間內,如果沒有經常撥開清洗,就容易生成所謂的「包皮垢」,藏身在包皮跟龜頭間的縫隙內。廖俊厚醫師說,尿液本身屬於無菌狀態,而包皮垢也沒有形成感染的嚴重性,並不影響健康,通常只要等到bobo再大一點,包皮的開口處能撐開後,就會跟著清洗而沖走。 When 小男生的包皮問題,需要觀察到何時再決定要不要割? Q:很多醫師都說年紀還小的孩子不需要割包皮,請問要等到年齡多大且發生哪些狀況下才必須進行手術? A:根據台灣的國小學童調查得知,在小學3年級以前,幾乎有大約4成小朋友的包皮和龜頭完全分開,到了大約6年級時,就差不多有8、9成的小朋友會完全分開,青春期則幾乎有9成5以上的男孩完成這項過程,因此,並不是每個男生都必須接受包皮手術。若是在青春期前有上述反覆發炎或排尿困難的情形,還是可以考慮接受包皮手術,不過,由於在國小5、6年級前,大部分的小朋友因為怕痛,無法配合局部麻醉,因此需要採取全身麻醉來進行手術,免不了有一定程度的麻醉風險。而且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由於龜頭從未接觸過外界,比較敏感,因此在術後傷口的照顧會比較困難。若是沒有上述情形,只是為了個人衛生或減少伴侶發生子宮頸癌的風險,其實可以等到青春期過後再進行手術,屆時,只在局部麻醉下就能施行手術(附圖E)。不過,到了包皮與龜頭分開的階段,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注意,就是在包皮開口處有一圈緊縮性包皮,這種狀況有可能會發生「箝閉型包莖」(附圖D),也就是說,如果勉強將包皮翻開,卻沒有適時的推回去,就會發生陰莖被過緊的包皮圈住而阻斷靜脈回流,嚴重時,甚至有可能引發龜頭缺血甚至壞死,這時,就須儘早將包皮推回或進行手術。 How 如何照顧、清潔小男生的小雞雞? Q:每次幫bobo洗澡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幫他翻開包皮特別清洗,請問小男生的生殖器要如何清洗? A:在bobo年紀尚小時,由於包皮還無法分離,廖俊厚醫師表示,在幫男寶寶洗澡時,包皮能推到哪裡就洗到哪裡,不需要特別撥開清洗,否則很容易造成黏膜受損,讓龜頭部位發生紅腫,有時還會出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發炎現象,他建議父母只要適度清洗即可,畢竟因汙垢而發炎的機率較低,有時反而是因人為的不當推撥而導致受傷。 Asking 包皮發炎會不會發燒? Q:我家男寶寶大約5、6個月大,有次幫他換尿布時,忽然發現有少許的點狀血絲,難道是泌尿道感染了嗎?但又沒有發燒,可能是什麼狀況引起的呢? A:泌尿道感染與包皮感染最大的不同在於,泌尿道感染容易引發高燒,而包皮發炎則不會。廖俊厚醫師提醒,包皮發炎通常只會出現紅腫及分泌物,多半不會發燒,但如果因為反覆發炎則有可能導致尿路的感染而引起發燒。至於在尿液中發現血絲,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撥開包皮清洗導致皮膚的撕裂傷,但他提醒,遇到這種情形還是儘早就醫,讓醫師進一步以驗尿診斷判定到底病因為何較佳。 ~原文刊載於2008年4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文ღ0-6歲健康長高完全手冊

2009年02月25日
公開
20

0-6歲健康長高完全手冊 一年的春夏季,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黃金季節,為了讓您家的孩子能高人一等,我們邀請幼兒專家親臨指導,好讓您的孩子快速長高且健康成長! 膳食篇 0∼6歲是人一生中長高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營養最為重要。長高,其 實長的是骨骼和肌肉,所以,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要格外注意的是,讓孩子攝入足夠有利於骨骼強壯、肌肉結實的營養成分。 飲食應葷素合理搭配 孩子長高所需的營養,存在於各種食物之中,而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可直接影響身高的增長;至於鐵、核黃素、鋅、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亦可影響兒童的食欲和免疫功能,對長高也具有間接作用。 世界上,沒有哪一樣食品吃了就能長高,比方含有大量的鈣和其他營養物質的牛奶,吃多了會導致肥胖或者沒有食欲;也沒有哪一樣食品絕對不能吃,比方漢堡, 即含有大量蛋白質。由於偏葷的飲食,容易使孩子的骨齡提前,長高期縮短;而單吃素食,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導致生長緩慢的現象發生。所以,孩子的飲食應葷素搭配且營養充足。孩子若具有偏食、挑食和吃太多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話,爸媽一定要予以糾正。至於影響孩子生長的維生素及食物源詳細介紹如下: 1.以鈣、鋅代表的微量元素 鈣、磷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元素,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生長。鋅則是很重要的營養素。慢性中等程度缺鋅患者,會導致生長遲緩;兒童若缺乏鋅,還會直接影響骨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另外,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著重要作用。 ※食物源:鈣、磷——牛奶及奶製品(牛奶中的鈣質最適合孩子吸收)、魚類及水?品(海魚比河魚多)、紫菜等海菜、雞肉、豆類及豆製品;鋅——動物內臟、豬肉、牛肉、貝殼類; ※特別提醒:豆苗、青椒、番茄、西蘭花等蔬菜維生素C豐富,有促進鈣、鐵吸收的作用。 2.蛋白質 刺激長高的成長激素,主要由蛋白質構成。而蛋白質被充分吸收時,鈣才能被完全吸收。另外,肌肉的發育也需要蛋白質。 ※食物源:牛奶及奶製品、魚類及水?品、肉、蛋、豆類及豆製品。 3.多種維生素 維生素D對鈣質的吸收有極大影響,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小兒佝僂病。維生素B2是成長促進劑。維生素A、B、C 、D可促進體內蛋白質進行再合成工作。維生素A能提高免疫力,並促進骨?軟骨中細胞的活性,還可經由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 ※ 食物源:維生素D——陽光、食品、蛋。 維生素B2——魚、肉、蛋、海菜、牛奶及奶製品、豆類及豆製品。 維生素A——蛋、魚類、動物肝臟。 其他維生素——蔬菜、水果。 ※特別提醒:豆油、麻油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溶解。 4.纖維素 纖維素可清除腸道內對增高有阻礙的有害成分,並促進養分的消化與吸收。 ※食物源:紅薯、土豆等塊莖蔬菜;韭菜、大蔥等粗纖維蔬菜。但芹菜、筍等不利於小孩吸收,所以,不能吃太多,爸媽不妨放在包子、餛飩等裏面當作餡來食用。 奶類食物是關鍵 幫助0∼6歲孩子長高的最重要食物,就是各種奶類以及奶類製品。0∼1歲的嬰兒,不論是母乳哺餵,還是混合哺餵、奶粉哺餵,每日補充的奶量必須達到 700∼800毫升。而1歲後的幼兒,每日補充的奶量,可以是配方奶粉,也可以是新鮮的全脂奶粉,但也須不低於500毫升。對於0∼6歲孩子而言,牛奶裏的脂肪絕不會引起孩子肥胖,所以,除非您的孩子被醫生特別告誡要喝脫脂奶,否則沒有必要讓孩子喝脫脂奶。而除了牛奶以外,像西方飲食中常出現的奶酪,對孩子長高也很有幫助。 生活習慣篇 對0∼6 歲孩子而言,會對身高發育有著關鍵作用的影響,還有睡眠。因為人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對長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出現在孩子熟睡時,亦即晚上10點∼11點之間。也就是說,在晚上10點∼11點之間熟睡的孩子,體內會分泌大量生長激素。 所以,爸媽一定要讓孩子在晚上8點前睡覺,並讓孩子在晚上10點能進入熟睡狀態方可達到。同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需要消耗掉部分的熱量,所以,孩子非 旦不會越睡越胖,反而常會越睡越冷,而睡眠好的孩子不僅會長得高,體重大多也會較為正常。 戶外運動篇 0∼6歲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在戶外待上2小時,在接受陽光充足照射後,除了能提高體內對鈣的吸收外,又能呼吸新鮮的室外空氣,進而加速身體的自然代謝。至於0∼1歲的孩子,則可由大人帶著,每天早晚出門散步各1小時左右, 並以孩子感到舒適?原則。而1歲以後,則可讓孩子多跑跑跳跳。一般來說,早晨鍛鍊的效果要比下午來得好。有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走路,即使2∼3歲的孩子,還被整天抱在手裏,其實這對孩子的身高發育十分不好。 爸媽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可讓孩子從簡單的跑跳活動開始,慢慢發展至運動性的遊戲。由於運動能加速骨骼中礦物質的代謝,並促進骨細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使骨骼強壯、肌肉結實。所以,不同的鍛鍊方法,對孩子身體?生的影響也不同,例如:跳躍可以牽伸肌肉和韌帶,彈跳和跑步能促進下肢增長,而引體向上、垂吊、單槓等運動,亦能促進脊柱生長。但要注意的是,像負重、收縮或壓縮性的運動,比如:舉重、舉啞鈴、摔跤等運動,則不利於長高。 由於 0∼6歲孩子身體還很嬌嫩,成人化的運動方式並不適合這般年齡的孩子,像是吊環、打籃球和引體向上等可以促進長高的鍛鍊運動,可以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再加以練習。至於適合學前期孩子的增高運動,有跑跳活動、球類遊戲、各種花式跳繩、游泳、騎車、跑步等運動項目。事實上,孩子所做的運動應儘量以遊戲化、多樣化為主,這樣孩子才會對運動產生興趣。 心態篇 前面所提的生長激素,會在孩子感到心理壓力、情緒低落時,分泌較少。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氣氛不和諧,或是父母經常嚇唬、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的話,都會讓孩子情緒低落,並造成其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導致發育不良的情況產生。所以,爸媽若要孩子長得高,應讓孩子保持良好情緒,並在孩子吃飯、睡覺時,將嘮叨的習慣稍微克制一下,因為說多了,反而會讓孩子構成心理壓力。 尊重遺傳 尊重遺傳,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因為受到遺傳影響,會比別的孩子矮小,但孩子若在2歲後,每年都能長5∼6cm,那就說明孩子的生長發育並沒有問題。但若低於這個標準,家長就要帶孩子儘早就醫。 別被商家誤導 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醫療機構打著增高的旗號,但建議家長還是去正規醫院的兒科或小兒內分泌科就診。而對於市場上販售的各種「增高」?品,醫學專家還是建議家長應抱持謹慎態度,不要盲目輕信不實的廣告。 助長篇 助長食物點將錄 ※注意:增高的關鍵在於營養均衡。這裏所列出的食物,都對孩子的長高有很大 的幫助,但絕非構成孩子日常飲食的全部。 魚類 1.鱈魚: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鈣、鐵、磷及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 ※特別提醒:鱈魚常年生活在深海中,被公認?無污染的安全食品,而且骨刺少,肉質肥厚,特別適合嬰幼兒食用。 2.三文魚:蛋白質、鈣質、磷酸鹽豐富,還含有維生素A、B。 ※特別提醒:成人常生食三文魚,但幼兒的腸胃嬌嫩,生食不易消化,也不衛生,更不安全,故建議熟食。 3.銀魚:蛋白質較多,富含鈣、磷、鐵和各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鈣含量在魚類中最高。 4.鯧魚:是適合幼兒日常食用的海魚中,鈣質最?豐富的品種之一。 5.蝦:無論是海蝦還是河蝦,都富含蛋白質、鈣、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A、B等。 6.海參:蛋白質、鈣、鐵質含量高,補腎養血。 7.蟹肉棒:鈣質齊全。 8.各種魚鬆:食用方便、營養豐富。 肉類 1.豬肉:蛋白質、鋅、鐵、維生素B1尤其豐富,營養全面。 2.牛肉:優質蛋白質 3.豬腰、豬心、豬肝:富含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A、B1、B2。 4.肉鬆:食用方便、營養豐富。 蔬菜 1.菠菜:維生素的寶庫。 2.芋頭:含大量微量元素銅,能促進骨骼新陳代謝。 3. 紅薯: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極豐富,甚至超過胡蘿蔔中的含量。紅薯富含粘蛋白,一種醣蛋白,可保持關節腔內的潤滑,還可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紅薯還是一種鹼性食品,能中和因吃太多魚、肉、蛋等食物,所?生的酸性物質,並能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另外,紅薯由於含纖維素較多,故有明顯通便作用。 4.平菇、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等菌類食品:蛋白質、鈣、鐵、磷和維生素齊全,營養豐富,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並增強幼兒體質。 5.大白菜:俗稱「百菜之王」,含有豐富的鋅、鈣和維生素C、維生素B2。 ※特別提醒:有的蔬菜中的草酸較高,不易被幼兒吸收,爸媽應避免薺菜、菠菜燒豆腐。由於芹菜、蒜苗、筍類食品,因草酸或纖維多,幼兒也不易多食,否則容易?生難溶解、不吸收的沈澱物質(三價鈣鹽和三價鐵鹽,易排出體外而流失營養)。 6.各種蔬菜泥:適合嬰兒食用的副食品。 奶類及奶製品 1.奶酪:富含適合孩子吸收的鈣質,比海魚類還多。爸媽應讓孩子從小吃一些西式食品,營養才會更加均衡。 豆類及豆製品 1.黃豆:為優質植物蛋白之王,有「植物肉」及「綠色乳牛」之美譽。其中,蛋白質含量高於動物食品,尤其賴氨酸含量多。還有豐富的鈣、鐵、磷,可促進幼兒骨骼發育,其中所含的卵磷脂,則對大腦的神經系統很有營養。 ※特別提醒:黃豆的營養雖好,消化卻不如黃豆製品,故多食易?懨氣和生痰。 2.腐竹:營養全面的豆製品,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還富含鈣、鐵、磷、維生素B1、B2等營養素,被公認是幼兒的助高食品。 蛋類及蛋製品 1.雞蛋:營養全面、容易消化吸收的優質動物蛋白,也是食物中質量、種類、組成平衡最為優良者,富含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和兒童容易吸收的蛋白質、維生素A、D、B2等,。 ※特別建議:蛋卷?幼兒最愛吃的蛋類品種之一。若在豬肉泥或雞肉泥中分別加入玉米碎泥、青豆泥且充分攪拌後,鋪在蛋皮上,即可做成黃綠色各半的如意蛋卷,營養美味且效果更佳。 水果 1.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 2.柑桔類:維生素的含量是蘋果的3倍。 3.鳳梨:具有豐富的果糖、各種維生素及鈣、磷、鐵、鉀等,生津和健胃。 4.香蕉:含有蛋白質、脂肪,還有多種維生素和果膠、鈣、鐵、磷及多種?。 5.草莓:含有蛋白質、果糖和鈣、磷、鉀等多種微量元素及各種維生素,尤其維生素C較豐富,健脾和胃。 ※特別建議:進餐前後1小時吃水果,可提高機體對鈣、鐵、鋅等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6.鮮果汁:富含維生素,不含任何添加劑。5個月多大的嬰兒已能喝一點加過水的果汁,可攝入豐富的營養,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吃副食品預做準備。 營養品 1.陽光:陽光是維生素D的第一來源,其次才是食物。 2.鈣片:科學補鈣,並非補得越多越好。 3.魚肝油:補充維生素A、D,以促進鈣的吸收。 4.補充微量元素口服液。 讓寶寶好睡小法寶 1.舒適、可愛的小床和床上用品。 2.睡前故事書:給寶寶講個故事吧!好讓玩了一天的他回復平靜且安靜入睡。 3.窗簾:讓滿天星星陪寶寶快快入睡。 4.可愛小鬧鐘:早起才能早睡,讓可愛的小鬧鐘改造「賴床寶寶」。 助長運動點將錄 1.跳繩 可改善骨骼營養,並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以促進手腳協調。 2.游泳 促進脊柱和腿骨的發育,能讓孩子的身體比例勻稱。因此,爸媽可以為家裏愛美的小女生,買件漂亮的泳衣,並帶她去游泳吧! 3.騎小單車 讓腿部得到充分鍛鍊。這輛小單車可以從3歲騎到7歲,很划算哦! 4.球類運動 跳動的球能帶著寶寶跑跳起來。 5.大龍球 可以陪孩子度過整個童年的歡樂時光。 運動性遊戲 能增進孩子的運動量,並讓肢體靈活度增加。 讓寶寶情緒明朗小法寶 1.不倒翁之類且逗人發笑的玩具:這類可愛又惹人發笑的玩偶,寶寶即使在爸媽責罵下,也會破涕為笑。 2.可愛小零食:雖然是沒有營養的零食,卻會讓人心情愉快。因為情緒良好,成長激素才會分泌,從這個角度上講,零食也有其「營養」哦! 3.親子遊戲:除了能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外,還能培養親子感情、和諧親子關係。 4.父母的表揚:沒有比父母的表揚更能讓寶寶開心,但請爸媽儘量客觀些!

Newsღ孩子過2歲 別喝全脂奶

2009年02月24日
公開
13

孩子過2歲 別喝全脂奶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2-13    據報道:英國食品標準署稱,兩歲以上的兒童不適合飲用全脂牛奶,否則日後會有患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 相對於20年前同樣飲用全脂牛奶的同齡兒童,英國現在許多五歲孩子就出現了血脂高(心臟疾病的前兆)的現象,這一情況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英國食品標準署營養問題負責人羅斯瑪麗·西格內特博士稱,戰後吃全脂牛奶長大的孩子之所以比現在的孩子更健康更苗條,是由於他們參加體育活動比較多,接觸垃圾食品的機會比較少。 針對這一情況,英國食品標準署日前發起了一項運動,呼籲家長幫助孩子遠離飽和脂肪高的食物,如全脂牛奶、奶酪、黃油和紅肉等。因為飽和脂肪高的直接後果往往是動脈硬化和心臟疾病,它們每年導致近7萬名兒童夭折。 西格內特稱,普通全脂牛奶、半脫脂牛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分別為3.5%和1.5%,脫脂牛奶的飽和脂肪含量則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們的鈣含量是相同的,都能夠起到促進兒童骨骼和牙齒生長的作用。她還呼籲,健康飲食習慣形成得越早越好,2歲以上的兒童喝半脫脂牛奶或脂肪含量為1%的牛奶會更有利於健康。 但英國乳品協會的有關人士則稱,兩歲以上飲食比較全面的孩子,可以選擇半脫脂牛奶。但如果他們不能保證正常飲食,那麼就不應該放棄全脂牛奶。 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資料來源:http://big5.china.com.cn/health/txt/2009-02/13/content_17273653.htm

文ღ乳膠 &矽膠差別

2009年02月19日
公開
30

在討論區打包的 乳膠介紹 乳膠是利用橡膠樹之分泌物所製成,基本上乳膠可視為天然產品,無異味、透氣性、防蹣抗菌…等,乳膠本身擁有相當優異之彈性及支撐性,因此是一種非常適合使用於床墊之材質。一般而言對於需要優良彈性之床墊會建議使用,以増進床墊舒適感。同時利用其特性達到支撐人體各部位及分散壓力之功效,不易彈性疲乏或變形,正確使用可長達10~15年,而純天然與使用年效長也是其優點。 歐美地區較多人使用 乳膠優點 (一)有良好的散熱功能,透氣性效果好! (二)柔軟的彈性效果,能緊密支撐人體自然曲線! (三)無毒無公害,100%符合環保標準! (四)能自然釋出樹蛋白,並有效的抑制病菌及過敏源潛伏! (五)容易清潔,不會吸入灰塵、不吸收水份也不會潮濕長霉菌 目前市面上乳膠生產國大部分為德國, 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台灣的技術尚不純熟 ~ 矽膠(惰性棉)介紹 此POLYFILAX膠具有黏彈性特徴,其通孔性結構可以敏銳地感應調節人體體溫、重量及身體曲線的變化,於予適當舒適的承拖能力,讓您徹底釋放出白天的精神壓力,而擁有一個透氣、舒適單純的好眠。 日本亞洲地區較為流行。 矽膠優點: (一)具有可雕塑性質,能100%貼合身體自然曲線! (二)在溫度18至37゚C下可模擬人體,讓人體能得到最平均的支撐。 (三)有效降低頸椎至腰椎的骨骼受壓變化減少脊椎異位發生。 (四)減少肌肉與血液的嚴重壓迫,血液順暢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效果。 (五)醫學及媒體證實記憶矽膠對骨刺、脊椎病痛、手術者、孕婦皆有幫助。 (六)矽膠床墊之特性為慢慢的下沉,慢慢的上升,因此無法見到如乳膠床墊般的彈性表現,因為兩者的疏壓作用方式不同。 乳膠&矽膠差別 1.材質上差別: 乳膠是由橡膠樹之分泌物所製成,純天然無毒、透氣性、防蹣抗菌是目前最佳天然的睡眠素材。矽膠是利用藥水發泡而成,具有百分百服貼性。 2.舒適度: (1)乳膠透氣性佳,躺起來較Q具有柔軟的彈性,均勻的給身體各部位最貼切的支撐。一般而言對於需要優良彈性之床墊會建議使用,以増進床墊舒適感。(2)矽膠含有記憶棉的特殊聚合分子能根據溫度變化產生不同的軟硬度,,此組無彈性,慢慢的下沉,慢慢的回升,亦能100%服貼身體曲線,對骨刺、脊椎病痛、手術者、孕婦有很大的幫助。這兩者的疏壓作用方式不同。 3.使用年限:(1)乳膠:不易彈性疲乏或變形,正確使用可長達10~15年,而純天然與使用年效長也是其優點。(2)矽膠使用年限約7-8年。 每個人喜好不同,有的喜歡乳膠Q軟有彈性的舒適感,有的愛上記憶床墊慢慢往下陷整個包覆住身體的感覺。選一張適合自己的床墊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是選擇自己喜愛的感覺,倘若跟隨別人的意見或感覺,結果反而自己睡起來不習慣,不舒適。那麼就太划不來囉。不論是乳膠或記憶床墊,都各有擁護者及無法接受的人唷。

文ღ乳膠 &矽膠差別

2009年02月19日
公開
21

在討論區打包的 乳膠介紹 乳膠是利用橡膠樹之分泌物所製成,基本上乳膠可視為天然產品,無異味、透氣性、防蹣抗菌…等,乳膠本身擁有相當優異之彈性及支撐性,因此是一種非常適合使用於床墊之材質。一般而言對於需要優良彈性之床墊會建議使用,以増進床墊舒適感。同時利用其特性達到支撐人體各部位及分散壓力之功效,不易彈性疲乏或變形,正確使用可長達10~15年,而純天然與使用年效長也是其優點。 歐美地區較多人使用 乳膠優點 (一)有良好的散熱功能,透氣性效果好! (二)柔軟的彈性效果,能緊密支撐人體自然曲線! (三)無毒無公害,100%符合環保標準! (四)能自然釋出樹蛋白,並有效的抑制病菌及過敏源潛伏! (五)容易清潔,不會吸入灰塵、不吸收水份也不會潮濕長霉菌 目前市面上乳膠生產國大部分為德國, 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台灣的技術尚不純熟 ~ 矽膠(惰性棉)介紹 此POLYFILAX膠具有黏彈性特徴,其通孔性結構可以敏銳地感應調節人體體溫、重量及身體曲線的變化,於予適當舒適的承拖能力,讓您徹底釋放出白天的精神壓力,而擁有一個透氣、舒適單純的好眠。 日本亞洲地區較為流行。 矽膠優點: (一)具有可雕塑性質,能100%貼合身體自然曲線! (二)在溫度18至37゚C下可模擬人體,讓人體能得到最平均的支撐。 (三)有效降低頸椎至腰椎的骨骼受壓變化減少脊椎異位發生。 (四)減少肌肉與血液的嚴重壓迫,血液順暢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效果。 (五)醫學及媒體證實記憶矽膠對骨刺、脊椎病痛、手術者、孕婦皆有幫助。 (六)矽膠床墊之特性為慢慢的下沉,慢慢的上升,因此無法見到如乳膠床墊般的彈性表現,因為兩者的疏壓作用方式不同。 乳膠&矽膠差別 1.材質上差別: 乳膠是由橡膠樹之分泌物所製成,純天然無毒、透氣性、防蹣抗菌是目前最佳天然的睡眠素材。矽膠是利用藥水發泡而成,具有百分百服貼性。 2.舒適度: (1)乳膠透氣性佳,躺起來較Q具有柔軟的彈性,均勻的給身體各部位最貼切的支撐。一般而言對於需要優良彈性之床墊會建議使用,以増進床墊舒適感。(2)矽膠含有記憶棉的特殊聚合分子能根據溫度變化產生不同的軟硬度,,此組無彈性,慢慢的下沉,慢慢的回升,亦能100%服貼身體曲線,對骨刺、脊椎病痛、手術者、孕婦有很大的幫助。這兩者的疏壓作用方式不同。 3.使用年限:(1)乳膠:不易彈性疲乏或變形,正確使用可長達10~15年,而純天然與使用年效長也是其優點。(2)矽膠使用年限約7-8年。 每個人喜好不同,有的喜歡乳膠Q軟有彈性的舒適感,有的愛上記憶床墊慢慢往下陷整個包覆住身體的感覺。選一張適合自己的床墊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是選擇自己喜愛的感覺,倘若跟隨別人的意見或感覺,結果反而自己睡起來不習慣,不舒適。那麼就太划不來囉。不論是乳膠或記憶床墊,都各有擁護者及無法接受的人唷。

文ღ臭乳呆大舌頭 無關舌繫帶過短

2009年02月08日
公開
51

臭乳呆大舌頭 無關舌繫帶過短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2.05   父母常容易將孩子說話不標準解讀成「臭乳呆」,以為如長輩所說「長大就會好」,有些父母則歸因於「舌頭太短」,而要求剪舌繫帶;其實,發音標準與否牽涉的範圍很廣,極少是因為舌繫帶過短造成的,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刺激,才無法確實發音。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就會「說話標準」,萬芳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長王雅慧表示,口齒不清晰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聽力障礙、或者是口腔感覺不當、甚至可能是學習而來的;會發生的原因很多,必須及早由語言治療師評估釐清原因,才不會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以致成了真正的「大舌頭」或「台灣國語」。   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的經驗及刺激,或者構音器官的運動及協調或力量不足,才無法確實發音,家長可以從居家的日常生活中多提供適當的刺激以及訓練,幫助孩子正確發音。王雅慧舉例,像是在用餐方面,家長可依適齡使用不同的餐具 (如練習杯、吸管、湯匙、杯子)、提供不同種類的食材、適度讓孩子自己進食;也可以藉著遊戲來練習,比方說讓孩子玩吹泡泡、用不同的方式吃東西 (舔咬啃抿吸)等;此外,儘早開始刷牙、練習仰頭漱口也對孩子的口腔經驗有所幫助。   若孩子出現「大舌頭」的情形,父母不應一再糾正孩子的發音,以免導致往後拒絕說話。若在孩子3歲左右,親戚朋友還是無法聽懂他說的話,就需要至復健部門診,確診口齒不清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幼兒改善。如果父母依醫療建議而發音仍未改善,在孩子4∼6歲之際,便可接受語言治療,因為此時孩子的認知發展、生理發展皆趨於完善,治療的效果較能得以彰顯。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4618

文ღ臭乳呆大舌頭 無關舌繫帶過短

2009年02月08日
公開
50

臭乳呆大舌頭 無關舌繫帶過短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2.05   父母常容易將孩子說話不標準解讀成「臭乳呆」,以為如長輩所說「長大就會好」,有些父母則歸因於「舌頭太短」,而要求剪舌繫帶;其實,發音標準與否牽涉的範圍很廣,極少是因為舌繫帶過短造成的,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刺激,才無法確實發音。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就會「說話標準」,萬芳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長王雅慧表示,口齒不清晰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聽力障礙、或者是口腔感覺不當、甚至可能是學習而來的;會發生的原因很多,必須及早由語言治療師評估釐清原因,才不會延誤了治療的時機,以致成了真正的「大舌頭」或「台灣國語」。   有部分的孩子因為缺乏口腔的經驗及刺激,或者構音器官的運動及協調或力量不足,才無法確實發音,家長可以從居家的日常生活中多提供適當的刺激以及訓練,幫助孩子正確發音。王雅慧舉例,像是在用餐方面,家長可依適齡使用不同的餐具 (如練習杯、吸管、湯匙、杯子)、提供不同種類的食材、適度讓孩子自己進食;也可以藉著遊戲來練習,比方說讓孩子玩吹泡泡、用不同的方式吃東西 (舔咬啃抿吸)等;此外,儘早開始刷牙、練習仰頭漱口也對孩子的口腔經驗有所幫助。   若孩子出現「大舌頭」的情形,父母不應一再糾正孩子的發音,以免導致往後拒絕說話。若在孩子3歲左右,親戚朋友還是無法聽懂他說的話,就需要至復健部門診,確診口齒不清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幼兒改善。如果父母依醫療建議而發音仍未改善,在孩子4∼6歲之際,便可接受語言治療,因為此時孩子的認知發展、生理發展皆趨於完善,治療的效果較能得以彰顯。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4618

文ღ母乳最好

2009年01月30日
公開
39

母乳最好 讓媽咪的奶水源源不絕 採訪╱施娟娟 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所長 高美玲教授 參考書籍╱《幫助母親哺餵母乳》,陳昭惠醫師翻譯 為了給寶寶最好的營養,許多媽媽選擇餵母乳,但卻有些媽媽半途放棄餵母乳,最常見聽到的原因就是奶水不足,但先天性奶水不足的媽媽只佔了百分之二,多數的媽媽絕對有足夠的奶水哺餵寶寶,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又要如何預防與解決這些狀況? 98%的媽媽擁有充足奶水 高美玲教授指出,相關的研究文獻顯示,真正屬於先天性奶水不足的媽媽的比例只有2%,這些媽媽可能是荷爾蒙的分泌有問題,或是生產時失血過多導致奶水不足。一般來說,假使媽媽有奶水不足的狀況,多半是媽媽餵奶的方式或是嬰兒吸奶的技巧不夠成熟,才會導致奶水供應不足或是無法正常流出。 高美玲教授強調,在正常的情形下,嬰兒需要多少奶水,媽咪就能提供同樣的奶量,雙方會形成一種巧妙的供需關係。所以只要餵母乳的方式正確,嬰兒絕對能從母乳獲得成長所需的最好營養。 奶水產生的原動力 雖然母親與嬰兒天生就存在這樣的供需關係,爸媽們有必要先了解奶水產生的重要機制,如此才能避免奶水不足的狀況。 在懷孕時,母親身體內的荷爾蒙會改變好為餵母乳做準備,生產完畢後,有兩種反射作用能夠讓母親提供適當的奶水給嬰兒: 1. 泌乳激素: 這是腦下垂體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它能刺激乳房中的乳腺細胞分泌奶水。嬰兒吸吮媽咪的乳房時,會刺激乳頭的神經,這些神經會傳導訊息到大腦,從而製造泌乳激素,並分泌奶水給嬰兒。所以,嬰兒吸得愈多,母親分泌的奶水也愈多,嬰兒吸吮的愈少,母親分泌的奶量也會降低,一旦嬰兒不吸吮母親的乳房,母親就會停止製造奶水。 2. 催產素: 這種荷爾蒙的作用在於幫助奶水噴出乳頭,可稱之為催產反射或是噴乳反射,催產素能夠讓乳腺周圍的小肌肉細胞收縮,讓奶水從乳頭流出來,進而幫助嬰兒得到充分的奶水。 嬰兒吸吮母親的乳房時,不僅會產生泌乳激素,也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但是母親本身的心情、想法和感覺都會影響催產素的分泌狀況,當母親有好的情緒及自信時,會促進噴乳反射,反之,若母親對餵母乳這件事有害怕、焦慮或疼痛的感覺時,就會抑制奶水順利流出。這就是為什麼專家、醫療人員都一再強調有信心、有決心與快樂的媽咪才能夠提供足夠的奶水給寶寶的原因。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產後儘早餵母乳 想要順利餵母乳,好的開始絕對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始代表的是:產後儘早哺餵母乳,同時不要給嬰兒餵食配方奶或以奶瓶餵食。儘管母親與嬰兒之間存在著奶水供需的關係,但是高美玲教授指出,媽咪產後一定要馬上試著哺餵母乳,假使醫院沒有這樣的措施,也要事先告知醫護人員,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嬰兒熟悉並學習吸吮與適應母親的乳房,而當嬰兒吸吮乳房時,也能夠刺激乳房儘早分泌乳汁,建立與嬰兒之間奶水供需的良好循環。 媽咪第一次分泌的奶水稱為初乳,初乳的份量很少,可能只有幾㏄,或許媽咪會疑惑這樣的量夠寶寶吃嗎?高美玲教授指出,母乳是營養成分極高的食物(高過於配方奶),初乳則是其中之最,對新生兒來說,初乳能夠滿足新生兒頭幾天的營養需求,媽咪不需要擔心寶寶會餓著。 重要的是,只要嬰兒肚子餓了,媽咪就應哺餵母乳,不要限制哺餵的時間與次數,這樣持續下去,大約兩到三個月之後,媽咪供應的奶水與寶寶的需求量就會形成良好的協調,這稱之為奶水建立,此時,母親的奶水量恰好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而往往母親脹奶時,也是寶寶肚子餓的時候了。 談完了奶水製造的原理之後,以下就請高美玲教授解答媽咪們其他的相關疑惑! Q1:聽說泌乳激素在夜間分泌較旺盛,所以晚上一定要餵母乳,才不會讓奶水減少,是真的嗎? 泌乳激素確實在夜晚分泌得較旺盛,甚至有研究指出,凌晨三、四點鐘可能是分泌的高峰期,因此只要嬰兒想吃,媽咪應該持續在夜晚餵母乳,尤其是嬰兒剛出生的兩、三個月之內,因為在這段期間是嬰兒與母親建立穩定的奶水供需關係的關鍵期。夜晚餵奶也可以很簡單,只要讓媽咪與嬰兒在夜晚共眠,媽咪躺著就能餵母乳,甚至可邊餵邊睡,不需要特別起身餵奶。建議每位媽咪都要學會躺著餵母乳。媽咪毋須擔心會壓到寶寶,因為正常的媽咪有足夠的警覺心保護寶寶,除非媽咪有吸毒或是藥癮。 Q2:我必須與寶寶分開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我沒辦法讓寶寶直接吸吮乳房,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持續分泌奶水? 如果媽咪必須與嬰兒分開一段時間,只要持續擠出奶水,就能維持奶水的供應量而不減少,因為擠奶水也是一種刺激乳房繼續分泌乳汁的方式,反之,若不移除奶水,媽咪的奶水量就會逐漸減少。基本上至少要三個小時擠一次,通常擠到乳房不脹,較舒服了即可。至於要用手擠或用機器擠,則完全視個人的喜好或是需求而定,沒有特別的準則,不過我建議一定要學會使用雙手擠奶,那麼即便是身邊沒有擠奶機器或是沒有電源,也能夠順利擠出奶水。 Q3:聽說吃韭菜或是小麥汁會讓奶水變少,是真的嗎?還有其他東西會使奶水變少嗎? Q4:如果寶寶只喝我的奶水就夠了,為什麼我多餵配方奶給他喝,他也照喝不誤? Q5:我在餵母乳的時候,因為覺得自己的奶水好像不夠,使用奶瓶餵配方奶給寶寶喝,現在寶寶都不肯吸我的乳房了,要怎麼讓他願意吸我的乳房? 結語 總之,如果媽咪能夠謹守上述原則:使用正確的餵奶方式,在產後馬上餵嬰兒母乳、由嬰兒決定餵母乳的次數與時間長短,不要以配方奶以及奶瓶餵食嬰兒,並且保持餵母乳的決心、自信與愉快的心情,那麼,你的奶水絕對會源源不絕,不必擔心也不會面臨奶水不足的現象喔! (詳文請見2005.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打包自嬰兒與母親

文ღ育兒觀念「對」、「錯」大公開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26

經常聽到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煩惱的不是寶寶,而是幫忙照顧或熱心提供育兒主意的長輩。當長輩的意見碰上新手媽媽的看法,到底哪些育兒觀念該舉「O」,哪些又該舉「X」呢?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財團法人尹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 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環境,晚輩跟長輩之間會有代溝,在所難免,而消弭代溝的不二法門,就是平時多溝通。新手媽媽可以蒐集一些科學新知,讓長輩更新上一代遺留的錯誤觀念,同樣地,新手媽媽也能從長輩的經驗談中,獲得有用的資訊,豈不一舉兩得! 溝通技巧:先接納再改變 新手媽媽想要說服長輩,認同自己的育兒方法,首先要先了解長輩的個性、習慣和觀念,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真的和長輩意見相左,不要馬上直接推翻他們的看法,給老人家「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刻板印象,也不要一味認為老舊的觀念沒有用。財團法人尹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建議新手媽媽,不妨先從自己能接受的觀念做起,先讓長輩覺得他的意見有被尊重和接納,等到下次提出自己的新觀念時,長輩也較能將心比心地接受。 長輩、新手媽媽,誰說得對? 【飲食篇】 A.長輩說:泡奶要用很熱的熱水沖泡,才能達到消毒的效果。  媽媽說:泡奶不需要用太熱的水。 ※醫師解答:奶瓶必須單獨使用沸水消毒,而不是利用泡奶的熱水消毒。一般泡奶的水溫大約為攝氏38℃,這樣的熱水並不能達到消毒的功用,如果泡奶的水溫超過40℃∼50℃,寶寶喝奶時,咽喉易被燙傷。 B.長輩說:食物要先嚼爛再給寶寶吃,寶寶才不會噎到。  媽媽說:這樣很不衛生,寶寶容易生病。 ※醫師解答:以前因為沒有食物攪拌器,所以照顧者會採取用嘴巴嚼爛食物的方式餵食,但是現在已經不需要再用這種方法了!人體的口腔中有很多細菌,長輩如果先把食物嚼一嚼,再餵寶寶吃,容易傳染A型肝炎或感染其他疾病,這樣的飲食習慣非常不衛生,最好能避免。 C.長輩說:雞蛋營養豐富,寶寶一可以吃副食品就要多吃蒸蛋。  媽媽說:不是每個寶寶都適合吃雞蛋。 ※醫師解答:副食品可從寶寶4個月大起開始添加,但是必須等到寶寶8∼9個月大之後,才能在副食品中加入雞蛋,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寶寶,更要到1歲以後再添加為宜。雞蛋中的蛋白質,的確最適合人體吸收,可以多加攝取,但也不能一天到晚都吃蒸蛋,菜色必須多樣化,才能增進寶寶的食欲。 D.長輩說:半夜要叫寶寶起來喝奶,他才不會餓到。  媽媽說:半夜讓寶寶好好睡覺比較重要。 ※醫師解答:對寶寶而言,睡比吃重要,而且睡眠還能幫助1歲以前寶寶的腦部發育。如果是新生兒,腦部發展尚未開始,當然必須2∼3個小時餵一次奶,但是當寶寶漸漸長大之後,睡眠時間就要拉長,千萬不能讓寶寶白天睡覺,晚上、半夜才起來進食,這樣不但會破壞睡眠品質,也打亂了生理時鐘,寶寶應該從小就建立正常的作息。 E.長輩說:睡前要吃飽飽,半夜才不會肚子餓。  媽媽說:吃飽就睡有傷腸胃,也不易入睡。 ※醫師解答:寶寶和大人在飲食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宵夜。因為寶寶正在成長,需要較多營養,睡前可以吃些點心,但是不能吃完馬上睡覺,必須間隔半小時左右再睡覺。也不要讓寶寶吃太飽,大約6∼7分飽即可,只要讓身體保持足夠的熱量就OK了,當然體重過重的寶寶就要稍加控制了。 F.長輩說:寶寶哪有吃不下的,要吃越多越好。  媽媽說:寶寶吃不下,不要勉強他吃。 ※醫師解答:每個寶寶的體質都不同,有些人只要一點點食物,就能滿足其發育需求,所以不需要強迫寶寶吃很多,也不能用大人認為的份量,來評斷寶寶吃的多還是少,應該依照身體的發育情況,再來評估寶寶是否吃得足夠。 【生活篇】 A.長輩說:尿布不用常換,等全濕了再換就好,不要浪費。  媽媽說:寶寶的尿布應該隨時保持乾爽才對。 ※醫師解答:尿布應該適時更換,濕答答的尿布不只成了寶寶活動時的負擔,尿布疹也會找上小屁股。現在市售尿布的吸水力都不錯,所以也不需要尿了一次就換,更換前可先摸摸寶寶的尿布,若感覺有點濕濕的,就必須換新尿布了。不過基本上,還是要以寶寶的尿量為準,如果一次尿量很多,當然就要馬上換新了。 B.長輩說:寶寶不知道冷熱,就算天氣暖和也要多穿幾件衣服,以免著涼。  媽媽說:寶寶不用穿太多,會很熱。 ※醫師解答:寶寶的汗腺發育尚未完全,還不太會排汗,大人比較不容易察覺寶寶感到熱,因此經常誤以為寶寶怕冷,而多穿了好幾件衣服。一般來說,可以寶寶手腳的溫度做為冷熱的判斷: 【手腳冰涼】表示穿得不夠,必須加件衣服。 【體溫升高、煩燥不安】表示寶寶已經在喊熱了,可別等到寶寶流汗了,才認為他很熱。添加衣服的原則,以比大人多一件為準。如果大人穿著短袖,卻把寶寶包得密不透風,絕對是錯誤示範。不過寶寶也不能穿太少,天氣涼或在冷氣房內,還是要記得為他多加一件衣服。 C.長輩說:反正寶寶還不會看電視,抱著他自己看電視也沒關係。  媽媽說:電視會影響寶寶發育,少接觸為妙。 ※醫師解答:寶寶的視力雖然還無法精準地看到物體,但是已經有模糊的影像,並不是完全看不到。現在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視,保護眼睛是必要的工作,所以盡量不要讓還小的寶寶看太多電視。長輩若是邊哄寶寶睡覺邊看電視,主要受影響的是寶寶的聽覺,因為電視的聲音會干擾睡眠,所以如果對外界聲音很敏感、很容易驚醒的寶寶,應盡量避免這樣的做法;反之,如果寶寶平時接收聲音的刺激較少,則可以利用電視的聲音刺激聽覺。 D.長輩說:寶寶一發燒就要看醫生,不然會燒壞腦袋。  媽媽說:發燒是正常現象,不用太緊張。 ※醫師解答:生病引起的發燒,一定要至醫院就醫,時間拖久了,很可能導致腦膜炎。然而很多時候,長輩認為的發燒,其實只是寶寶體溫升高,並不是生病了,這時應先檢查,是不是衣服穿太多、環境太悶熱,或是活動力過多所致。如果是這些原因造成的發熱,可以先簡單處理一下,例如:脫一件衣服、調整環境溫度,或喝點水休息一下,體溫應該就會降低。假使體溫還是居高不下,還是必須由醫師診斷。 【教養篇】 A.長輩說:寶寶一哭不能馬上安撫,不然以後會很難帶。  媽媽說:寶寶哭了我好心疼,當然要安慰他。 ※醫師解答:因為寶寶還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害怕被拋棄是正常反應,一怕自然就會哭,當然若是因為身體不適,哭更是他表達感覺的工具。寶寶會哭,必然有其原因,所以大人必須幫助他找出問題所在。如果寶寶不是因為病痛而哭,大人可以用安撫的語氣跟他說話,雖然他還聽不懂,但卻能分辨聲音的頻率高低。當寶寶知道大人是在安慰他,而不是責怪,心情上將得到紓解,這對於日後的情緒發展,有很大助益。所以寶寶一哭,安撫他是必要的動作,給予一個擁抱,讓他獲得溫暖和安全感,將有助於身心發展。 B.長輩說:寶寶亂丟東西沒關係,不要管他,反正他還小、不懂事。  媽媽說:寶寶不可以那麼任性、沒規矩。 ※醫師解答:基本上,1歲以前的寶寶亂丟東西,大多是覺得好玩,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因為當他丟了東西,就會有人過來,寶寶會覺得這是一個能夠吸引注意力的方法。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撿起他丟的東西,問他「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啦?」接著把東西收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此一來,寶寶很快就忘記這件事,也不會認為丟東西是他能引起注意必須做的事。等到3∼4歲後,寶寶會因為生氣、憤怒而亂丟東西,這時就必須制止,對他曉以大義,並給予適度的處罰。 【休閒篇】 A.煮飯時 長輩說:我在廚房煮飯,把寶寶放在客廳,或讓他睡覺就可以了。 ※醫師解答:不管大人要做什麼事,都不能讓寶寶離開視線,即使寶寶在睡覺,也不能把他單獨留在家裡。其實寶寶的知覺非常敏銳,一旦屋子裡沒有人,他馬上就會醒過來哭鬧,這時要是沒有人安撫,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危險的事。 另外,煮飯時最怕的就是寶寶碰到滾燙的飯菜或鍋子,所以桌子最好不要舖桌巾,以防寶寶拉住桌巾角,將食物翻倒,造成燙傷的悲劇。 B.串門子時 長輩說:鄰居家有大小孩,讓寶寶跟他們一起玩就省事了。 ※醫師解答:串門子時當然不能把寶寶放在家哩,要帶他一起去。但是在愉快聊天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也許鄰居或朋友家中,有大孩子會跟寶寶玩,但也千萬不能就此放心,只顧著說話,而忘了注意寶寶。如果必須出門很長一段時間,最好能請別人暫時照顧,避免一心兩用造成危險。 C.外出散步時 長輩說:多帶寶寶四處走走,讓他見見世面是好事。 ※醫師解答: 【戴口罩防廢氣】1歲以前的寶寶,外出散步以坐手推車居多,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馬路上車子排氣管所排放的廢氣,剛剛好都被寶寶吸進去了。這時可別以為把手推車上的罩子拉上就沒問題了,因為當髒空氣被悶在一個密閉空間中,廢氣濃度更高,對寶寶更加有害。不妨替寶寶戴上口罩,減少吸入髒空氣的機率。 【早晨時散步佳】散步時間最好選在早晨,趁著人車還不多時出門,較能避免空氣污染。路線則盡量以車少的路段為主,但也不要因此都走小巷子,因為巷子通常較窄,車子經過時很容易擦撞到手推車,若是不小心被撞到可就得不償失。此外,防曬工作也要確實做好,別以為寶寶就不需要防曬,寶寶細嫩的皮膚可是更需要保護喔!

文ღ你不知道的男、女教養差異

2009年01月03日
公開
18

你不知道的男、女教養差異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男孩、女孩的大腦和生理發展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進而影響外在的行為表現。男孩、女孩,誰比較難養?國外的教養專家從管教、身體安全、溝通、培養自尊心4個面向來看,男、女的教養的確大不同… 有些父母認為男孩比較調皮,得費心管教,女孩顯得乖巧,比較好教;有些父母則主張女孩生性敏感,說話時得多費心,而男孩比較大剌剌,溝通時可以比較不拘小節……究竟,養男育女有沒有難易度的差別?還是這些都是大人們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呢? 根據美國《教養》雜誌(Parenting)的分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才是決定教養難易度的關鍵因素。外在環境因素,包括父母的對待方式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打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些許的差異。」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史坦表示:「父母往往會用輕柔的聲音對女孩說話,卻容易忽略男孩的感受。」 不過,男孩女孩的大腦和生理發展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進而影響外在的行為表現。男孩、女孩,誰比較難養?端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以及哪個時期而定。 Q1:從管教上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男孩。 有些男孩的父母不免自嘆:「為什麼我說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事實上男孩可能真的沒聽見。為什麼不聽話的往往是男孩?原因是在聽力上,男孩的敏感度天生就比女孩差,而且年紀愈大,聽力上的差距也愈為擴大。 相對地,女孩能夠清楚區別口語上的差異,口語能力也比較好,只要大人說:「別那樣!」或「說說看妳……」,女孩通常會乖乖遵從。「在管教男孩時,需要給予實際的感受,面壁思過有時是必要的手段。」家庭治療師邁可.古瑞說:「特別是學齡前的男孩,他們不善言語表達,屬於衝動派。」 Q2:從身體安全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男孩。 專家說,男孩通常比較喧鬧,攻擊性也較強。因為冒險可以刺激他們腦內的「快樂中樞」。許多男孩的父母發現他們必須緊緊盯在孩子後頭,稍不留神,繃帶就得派上用場。 然而《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一書的作者溫蒂.莫傑爾說:「多讓孩子去探險是必要的,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人格、自信和持續力,雖然難免會有一些皮肉傷。」男孩是天生的冒險家,有時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式,幫助他稍微緩和下來;相反地,女孩偶爾也需要體驗冒險一試的感受。 Q3:從溝通上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幼時是男孩,8歲以後是女孩。 女寶寶天生就對顏色和形狀感到興趣,例如人們的表情;男寶寶則對移動的物體最感興趣,如高速駛過的車子。女孩比較擅長解讀非語言的訊息,例如語調和表情;相反地,男孩不但語言發展比女孩來得慢,使用的字彙也比較少,將感情和言語相互連結的能力也顯得薄弱。 不過當女孩愈長愈大,情況就開始不一樣了。女孩原本就擅於和人溝通,也容易花比較多精力在溝通的細節上,對於「誰說了什麼」、「為什麼她要那樣說」等等,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因此,家有女孩的父母最好從小就和女兒建立開放溝通的管道,當她在人際溝通上感到困擾的時候,就會比較願意聽聽你的看法。 Q4:從培養自尊心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女孩。 對每個孩子來說,建立健全的自我形象非常重要,然而研究顯示,比起男孩,女孩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 加州家庭治療師珍.博曼表示,傳統文化壓力教女孩「把別人需求擺第一,先不在乎自己感受」。她分析說:「女孩愈是極力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的需求,她的自尊心愈容易受到傷害。」

Newsღ死於意外傷害的兒童,半數以上本可獲救

2008年12月10日
公開
23

死於意外傷害的兒童,半數以上本可獲救 更新日期:2008/12/10 12:26 日內瓦、河內和紐約2008年12月10日電 /美通社亞洲/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的一份最新報告表明:世界範圍內,每天有2,000多名兒童死於意外傷害;還有數千萬兒童受傷住院,許多兒童因此留下終身殘疾。 《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首次對全球的兒童意外傷害情況進行了綜合評估,並提出了預防措施。報告結論稱,如果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得到普遍實施,則每天至少可以挽救有1,000兒童的生命。 “兒童傷害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及發展問題。每年除了有83萬名兒童因傷死亡之外,還有數百萬兒童受到非致命性傷害,需要長期住院及康覆治療”,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博士說,“這些醫療費用足以令整個家庭陷入貧困。貧困家庭和社區的兒童享受預防計劃及優質衛生服務的機會相對很少,因此他們受到傷害的風險更大。” “這個報告由世界各地180多位專家合作完成”,聯合國兒基會執行主任 Ann M. Veneman說,“報告表明,意外傷害是造成9歲以上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而95%的兒童傷害都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避免兒童受到此類傷害。” 報告顯示,非洲的意外傷害死亡率居全球之首,是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瑞典和英國等歐洲及西太平洋區域高收入國家的10倍;這些國家的兒童傷害發生率在全球最低。盡管沒有關於兒童傷害的官方統計數字,但是中國因傷害造成的死亡率在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是最高的。 然而該報告還發現:雖然很多高收入國家在過去30年中成功地將兒童傷害死亡人數減少了50%,但意外傷害造成的死亡仍占兒童總死亡人數的40%。兒童傷害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該報告發現造成死亡的五大傷害依次是: 1.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每年導致26萬名兒童喪生以及約1千萬名兒童受傷。它是10-19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兒童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溺水:溺水每年導致175,000名兒童喪生。每年有多達3百萬兒童溺水但幸免於難。由於溺水會導致部分幸存者大腦損傷,溺水給受傷兒童帶來的終生平均健康影響及經濟影響居所有受傷種類之首。 3. 燒傷:每年有近96,000名兒童因燒傷致死;中低收入國家的死亡率是高收入國家的11倍。 4. 摔傷:每年有近47,000名兒童摔死,數百萬摔傷。 5. 中毒:每年有45,000名兒童死於意外中毒。 “各國都有可改進之處”,世衛組織暴力、傷害預防及殘疾司司長 Etienne Krug 博士說,“一旦孩子因燒傷而毀容,因摔傷而癱瘓,因溺水而腦殘,或因這些嚴重意外而精神受創,這些影響將陪伴孩子的一生。這些悲劇都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哪些措施行之有效。有一套現成的預防方案,所有國家都應該照此實施。” 該報告概述了已獲驗證的預防措施可能帶來的效果。這些措施包括對兒童用安全帶和頭盔的立法;熱水管水溫的規定;可防止兒童打開的藥瓶、打火機和家用產品容器;摩託車或自行車專用車道;排放掉浴缸和水桶中不必要的存水;重新設計育兒室家具、玩具和遊樂場設施;加強急診醫療和康覆服務。 該報告還指出一些應避免或尚缺乏充分證據而難以推薦的方法。例如,報告稱藥片的魚眼包裝可能並不能防止兒童將其打開;汽車前座的氣囊會對13歲以下的兒童造成危害;黃油、糖、油及其他傳統療法不應用於燒傷治療;公眾教育活動本身並不能降低溺死發生率。 參考信息 閱讀《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普通版和兒童版及所有相關資料,請訪問下列網頁: 網址:http://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child/injury/world_report/en/ 用戶名: worldreport 密碼: childinjury 或訪問: http://www.unicef.org

王永慶不說出口的愛

2008年10月22日
公開
17

王永慶么兒憶:化療回台 父親沒抱我 更新日期:2008/10/22 07:30 記者劉菁菁�台北報導 「經營之神」王永慶過世,他生前嚴格教育兒女,人盡皆知。么兒王文祥和女兒王雪齡接受《商業周刊》訪問,談到嚴肅的父親表達對子女愛的方式,就是讓他們早早獨立,面對困難,培養毅力。王雪齡說,她想告訴爸爸,如果以後在天堂相聚,「我一定要抱你。」 就是要讓孩子受苦 王文祥與王雪齡回憶,父親早早將他們送到國外讀書,就是要讓孩子受苦,培養毅力。王文祥說,當年王文淵和王貴雲出國時,連一句英文都不會就出去了,住校時被欺侮,王永慶聽到後,反應是「It is good!」王雪齡現在已明白父親當時的用意,她說:「父親相信唯有吃苦,孩子才能獨立,要經過許多困難,才能培養毅力。」 一支牙膏都要記帳 王永慶只肯給孩子「正好」夠用的生活費。創立股王宏達電的王雪紅,曾一度因為錢不夠,拿南亞塑膠墊去賣。王雪齡說,那時候她們在英國讀書,一家人一周用多少錢,父親都算得好好的,即使買一支牙膏都要記帳。 身為經營之神的兒子,王文祥卻花錢買下現在經營的JM公司。他說,三年前,父親說,「我把公司賣給你」。王文祥得去貸款,價格也不能低於市價,王永慶只簽了保證書,讓王文祥可以貸款,他花了三年時間買下JM公司。王文祥說:「來得不容易,才會覺得寶貴。若是送的,好像一個很大的禮物,可是打開時,裡面好像是空的。父親給我的禮物,不但包裝漂亮,且無價之寶就在裡面。」 王永慶 不說出口的愛 孩子長大後才慢慢認識的父親,其實有不說出口的愛。三年前王文祥得了癌症,王永慶寫了一封信給王文祥,王文祥形容收到這封信時滿「訝異」,因為父親的信都是談工作,談做人處世,但在這封信,王永慶說:「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公司的事情最好放在一邊。」 爸爸!我們是一家人 王文祥後來撐過近兩百次的化療、卅四次的電療後,休息五天,回來看王永慶。他回憶父親「一直看著我笑」,還是沒有抱他,但眼裡都是「放下了!」的神情。他說,如果可以,想和爸爸說:「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王永慶不說出口的愛

2008年10月22日
公開
14

王永慶么兒憶:化療回台 父親沒抱我 更新日期:2008/10/22 07:30 記者劉菁菁�台北報導 「經營之神」王永慶過世,他生前嚴格教育兒女,人盡皆知。么兒王文祥和女兒王雪齡接受《商業周刊》訪問,談到嚴肅的父親表達對子女愛的方式,就是讓他們早早獨立,面對困難,培養毅力。王雪齡說,她想告訴爸爸,如果以後在天堂相聚,「我一定要抱你。」 就是要讓孩子受苦 王文祥與王雪齡回憶,父親早早將他們送到國外讀書,就是要讓孩子受苦,培養毅力。王文祥說,當年王文淵和王貴雲出國時,連一句英文都不會就出去了,住校時被欺侮,王永慶聽到後,反應是「It is good!」王雪齡現在已明白父親當時的用意,她說:「父親相信唯有吃苦,孩子才能獨立,要經過許多困難,才能培養毅力。」 一支牙膏都要記帳 王永慶只肯給孩子「正好」夠用的生活費。創立股王宏達電的王雪紅,曾一度因為錢不夠,拿南亞塑膠墊去賣。王雪齡說,那時候她們在英國讀書,一家人一周用多少錢,父親都算得好好的,即使買一支牙膏都要記帳。 身為經營之神的兒子,王文祥卻花錢買下現在經營的JM公司。他說,三年前,父親說,「我把公司賣給你」。王文祥得去貸款,價格也不能低於市價,王永慶只簽了保證書,讓王文祥可以貸款,他花了三年時間買下JM公司。王文祥說:「來得不容易,才會覺得寶貴。若是送的,好像一個很大的禮物,可是打開時,裡面好像是空的。父親給我的禮物,不但包裝漂亮,且無價之寶就在裡面。」 王永慶 不說出口的愛 孩子長大後才慢慢認識的父親,其實有不說出口的愛。三年前王文祥得了癌症,王永慶寫了一封信給王文祥,王文祥形容收到這封信時滿「訝異」,因為父親的信都是談工作,談做人處世,但在這封信,王永慶說:「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公司的事情最好放在一邊。」 爸爸!我們是一家人 王文祥後來撐過近兩百次的化療、卅四次的電療後,休息五天,回來看王永慶。他回憶父親「一直看著我笑」,還是沒有抱他,但眼裡都是「放下了!」的神情。他說,如果可以,想和爸爸說:「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文ღ3歲的我渴望對語言充電

2008年10月16日
公開
12

打包自管家婆&憂鬱男 人們說,三歲的孩子對語言充滿著無限的渴望。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緊接著兩歲之後,孩子又一次處於語言能力爆發性成長的時期。因此父母們必須盡可能把更多的語言給予孩子。 首先,父母們必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多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使他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 3歲的我渴望對語言充電 比如,不要用訓斥的語調對孩子嚷嚷“給我安靜一點”,而可以換一種說法:“媽媽正在打電話,你要安靜一點。”這樣,孩子便會明白必須安靜的理由。再比如說:“把傘也帶去吧,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我們應該用這種有條理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雖說有的話有一定的難度,但孩子會不知不覺地聽進去。某一天,他會在一個恰當的場合,很貼切地說出這句話來,讓父母大吃一驚。 在父母毫無察覺之中,孩子也會學到東西。那麼,如果母親經常給孩子正確、豐富的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進步得更快。反之,如果極少對孩子說話,則有可能帶出一個少言寡語、智力發展遲緩的孩子。 除了對孩子說話,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孩子是非常喜歡讓大人給自己念圖畫書的,一天給他念五本也好、十本也好,只要他希望。還有,帶孩子到圖書館去,讓他找出自己喜歡的書,並幫他借回家看。在孩子三歲的時候,讓他養成這個習慣。 給孩子念大量的書,能使他理解和積累豐富的辭彙。事實上,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沒有比念圖畫書更好的了。順便說一點,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興趣,並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這也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一般說來,三歲孩子正處於文字的成熟期。 在這個時期,有的對文字非常感興趣的孩子,即使你不去管他,他也會主動來問母親:“這個字怎麼念?”這麼問來問去,不知不覺地就把一本書全都記住了,竟然一本接一本地看起來。現在,要去找一個能夠自己看書的三歲孩子,已經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被稱為德國早期教育領先人物的慕尼克大學的留凱爾教授,他以心理學的實證資料為依據,得出了孩子的讀、寫活動可以從兩三歲開始的結論,並且主張付諸實踐。 另外,對於有關數的概念的學習,留凱爾教授也闡述了同樣的看法。根據他的論述,學習的適應期與其說是在五六歲,倒不如說是在兩三歲更合適。如果不把這段時間有效利用起來,而是讓它白白度過,將不利於孩子能力的發展。 人們發現,在這一時期裏,如果孩子沒有養成對文字的好感,那麼到了五六歲時,孩子對文字就不會顯示出多大的熱情,學習文字的能力也很低下。要是在孩子半歲左右就開始念圖畫書給他聽,養成每天和父母一起看書的習慣,那麼到了五歲時,他肯定會對文字表現出興趣來。 “這本書上面的故事可好看了,可是媽媽現在太忙,沒空念。要是你自己能認識字該多好啊。”母親如果對孩子這麼說,就有可能誘發出他想自己來認字的願望。像這種自然地喚起孩子對文字的關注的做法,是極其有效的。一旦他真的用心認起來,很快就能把一本書記住。 早早地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讀、寫能力,將會把孩子的思想引導到更高的層次,他的天地將會變得更加寬廣,同時,一種對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和境界的理解能力也會從此培養起來。 美國的喬森•奧克納博士說:“國語的能力是與社會地位的高低、收入的多少成正比的,並且也與在校學習的成績成正比。”也就是說,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閱讀能力,等同於賜予了他一筆豐厚的財產。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讀書的習慣,如果超過六歲再培養將會很困難,但若是從三歲就開始培養起來,則會變得非常輕鬆。 那麼,三歲的孩子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書呢?正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妖魔鬼怪的故事並不是孩子最喜歡的。孩子對那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故事更加感興趣。給孩子買書時,還是挑一些有關孩子自身題材的圖書吧。其實,如果在圖書館裏讓孩子自己選擇圖書的話,這一類書被選中的可能性最大。

Newsღ反式脂肪危害心臟 一天勿超過2.2公克

2008年09月27日
公開
15

反式脂肪危害心臟 一天勿超過2.2公克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08.08.28   巧克力、千層派、葡萄派,這些零食小餅乾好吃可口,但如果添加了反式脂肪,就成了危害心臟的隱形殺手!臺灣健康醫院學會提醒民眾,購買食物時,一定要注意外包裝上所標示的反式脂肪含量,一天不要攝取超過2.2公克。   一般來說,脂肪分為兩類,一類是「壞脂肪」-指的是飽和脂肪,大多來自動物,俗稱為動物性脂肪或動物油;另一類則是來自植物的「好脂肪」-不飽和脂肪。   但現在有第三類脂肪,它不屬於傳統脂肪中的任一類,而且比傳統的「壞脂肪」還壞;植物油加工過後,呈半固態、耐高溫,可以用來反覆油炸,製造餅乾、麵包、製作蛋糕、巧克力,這就是「反式脂肪」。   醫學界發現,這種加工過的植物油嚴重影響健康,比動物油危害更大,每天只要攝取四至五公克的反式脂肪,就足以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升高,並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四分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反式脂肪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如以一天熱量2000大卡估計,每日反式脂肪攝取量的上限是2.2公克,而衛生署規定,自今年1月1日起所有包裝食品都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   然而在缺乏宣導的情況下,國內民眾對反式脂肪知識,仍然不足,處於有聽沒有懂的階段,台灣健康醫院學所執行的市售包裝食品的反式脂肪含量進行調查,就證實了這個事實。   結果發現,近九成受訪者表示,在選購食物時,重視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五成八民眾吃東西時通常會將豬皮、肥肉這些動物油拿掉不吃;六成七購買食物時大多觀察外包裝上的標示。   不過,有高達六成四民眾沒聽過「反式脂肪」,七成九不知道政府有要求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八成二受訪者在購買包裝食品時,沒看過反式脂肪含量標示。   可見大多數民眾相當重視飲食健康,也會刻意避免吃到不健康的脂肪以及注意食品標示,但由於宣導不足,許多民眾根本不知道有「反式脂肪」這種比動物油更不好的脂肪存在,未能有效選擇。   理事長邱淑媞呼籲消費者,購買包裝食品時,務必看清楚反式脂肪標示;購買油炸食物或麵包蛋糕時,要問業者使用什麼油,這才是有效的自保之道。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2393 POCKY粒粒棒 反式脂肪高2.55倍 共17款知名零食超標 促加警語 2008年08月28日蘋果日報 【沈能元、栗筱雯╱台北報導】攝取過量反式脂肪易傷害心血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攝取不應超過二點二公克,但最新調查發現,國內至少有十七種市售零食,都含過量反式脂肪,部分產品每百公克含量甚至超出世衛建議值的二點五五倍。衛生署官員表示,反式脂肪確實不利健康,將宣導業者製程改用健康油品,或在外包裝上加強警語。 危害健康 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在今年六至八月間,到超市、大賣場,調查餅乾類零食包裝上的反式脂肪含量,結果有十七款知名零食含過量的反式脂肪。 增心血管病風險 該會理事長邱淑媞昨召開記者會,指反式脂肪不利健康,且國內未有食用上限規定,呼籲民眾應注意。 台北市立醫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師張惠萍表示,植物油在氫化後,可延長加工食品保存期限,但過程中易產生反式脂肪,這是一種比動物油更危害健康的油品,許多研究均顯示,人體若每天攝取超過五公克的反式脂肪,將增加二成五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 該學會所找到的十七種零食不乏知名食品,如樂天小熊餅、POCKY百琪限定粒粒棒、新貴派巧克力等。 8根就超出上限 邱淑媞表示,反式脂肪不利健康,世衛組織已訂出每人每天不應攝取超過二點二克上限,但以POCKY百琪限定粒粒棒為例,每一百公克所含反式脂肪量,竟高出世衛建議值二點五倍,吃個八根就可能超出上限。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蕭東銘說,現無法令可規範食品業者不得使用反式脂肪,但基於維護國人健康立場,將道德勸說業者別再使用反式脂肪,並擬在原規定「食品須標示反式脂肪量」外,再強制其標示「每人每天不應攝取超出二點二克」的警語。 家長:不敢買了 引進樂天小熊餅的台灣樂天製菓品牌經理鄭伊寧昨說,總公司已在研究降低反式脂肪含量的配方。滋露巧克力製造商則說,若不用反式脂肪,將增加成本,「現階段很難辦到」。 育有一名四歲小孩的蔡太太說,以前常買這些零食給孩子吃,現知可能有害健康,「以後不敢買了。」 避免攝取反式脂肪注意事項 .減少油類攝取,烹調盡量採取水煮、清蒸、涼拌、燉、滷、炒等方式 .烹調應選擇植物油,且避免久炸的烹調方式,以免產生過多反式脂肪 .少吃炸雞、薯條等油炸品,或瑪琪林、烤酥油等均含反式脂肪的產品 .若到攤販、夜市進食,應注意商家是否使用含反式脂肪過高的回鍋油 .購買食品時,應注意其反式脂肪標示含量,每天攝取量不得超過2.2公克,以免有害心血管 資料來源:張惠萍營養師、台灣健康醫院學會、《蘋果》資料室

文ღ打小孩的原則

2008年09月24日
公開
30

打小孩的原則 By Wei Tu 爸爸媽媽常常會遇到該不該打小孩的問題? 打了小孩後,會不會影響到小孩的心理發展? 用打的方式處罰小孩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以前在美國唸書時,即在課堂上與教授及其他人討論過此問題, 當時,教授即提出幾個給爸爸媽媽參考, 非不得已要打孩子的幾個注意事項, 我個人在經過整理後,綜合起來,整理出以下三大原則... 用打的方式(Spanking)來處罰小孩的三大原則--- Note:這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打小孩,但是,如真的不得已要打小孩時,請緊守此三大原則 決不在盛怒及不能控制自己情緒時打小孩 大人千萬不要在自己很激動、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打小孩, 這樣的話,孩子會搞不清楚自己是因為做錯事被打、 或是因為大人心情不好而被打。 再者,最重要的是, 大人如果在自己盛怒及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打小孩, 往往因為自己本身情緒太激動, 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道, 打小孩時也可能往孩子的耳朵、臉頰等部位甩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即有可能會產生不能彌補的錯誤 只有在孩子犯錯時才打孩子, 須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他是犯了什麼錯才被打, 並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才是對的,什麼行為、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大人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心情不好、煩躁來打孩子, 只有在孩子做錯事時才打孩子, 打孩子前,一定要清清楚楚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什麼事, 之後,還要很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 在跟孩子說明的過程中, 一定要使用孩子了解的語言告訴他, 一字一句慢慢的、清楚的說明給孩子聽,才有效果, 使用太艱深、孩子不懂的言語跟孩子說明, 孩子是不會了解的,也達不到任何效果的 父母100分的愛一定抵得過打一下孩子的小手手或小屁屁 很多父母,在打了孩子後,都會很擔心會不會影響到親子間的感情? 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討厭我、不喜歡我? 有些父母,還會在孩子做錯事後, 打了孩子後,再跟孩子道歉--- 這只會混淆孩子對是非的概念, 讓孩子處於被父母打及父母道歉的矛盾中,不知道該遵循哪一個好。 其實,只要父母付出的愛夠多, 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絕不會因為被父母打一下小手手或小屁屁而不喜歡或討厭父母, 爸爸媽媽自己必須要有自信你對孩子的愛,孩子一定感受得到。

文ღ我也想打小孩

2008年09月23日
公開
17

因為最近叭布打你們打得很兇 媽咪了解叭布的辛苦但是還是希望叭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跟叭布溝通了幾次似乎沒什麼效果 ROSA媽咪找了一些文章給媽咪參考,媽咪也分享給叭布 希望叭布也能思考一下,我們共勉之! 以下為轉貼文 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當他們不斷無理取鬧、哭鬧不休; 當我已從輕聲細語變成高八度的大吼大叫; 當觸犯「我」這個大人所訂的原則; 當小孩重複已告誡多次的錯誤行為…… 然而我卻怕只要開始拿棍子,用「打」來取代所有教養的方式, 從此教養變成管教,有效的方法也只剩一種; 我也害怕打小孩成為自己情緒的宣洩,或控制不好變成歇斯底里。 繼而質疑:小孩被打後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 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真的要打嗎?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模仿大人的身教與言教,記得有段時間, 我都是這樣管小孩的: 「維維快閉上眼睛睡覺,不然媽媽把門關起來了」、 「強強快去收玩具,不然媽媽把玩具統統丟掉」、 「維維快來吃飯,不然媽媽不帶你去玩了」…… 後來,當我再罵孩子時,他們會說「那我就開噴射機把媽媽家炸壞」、 「我不要住在妳家了,我要去住阿公、阿媽家」或是「我要把玩具亂丟」, 這些話聽在我耳裡,除了難過,還有更多的擔心: 小孩怎會變成如此暴力?我很少讓他們看電視節目啊! 想了半天,原來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當大人用負面字眼表述或用威脅方式跟孩子說話, 往往他們很快就學會同樣的思考模式, 於是我開始嘗試用正面表達:「維維今天很棒,飯飯吃很多,來吃口青菜!」 甚至用想像的角色跟小朋友對話: 「肚臍妹妹跟媽媽說,她好冷喔,她想要泡到水裡面去。」 以此引導小朋友坐在澡盆裡洗澡; 或用撒嬌、裝可憐的口吻說: 「媽媽好可憐喔,上了一天班好辛苦,你卻無理取鬧,講話吼得那麼大聲, 媽媽耳朵好痛,來幫媽媽『敷敷』好嗎?」 我也開始練習說話前先問問自己:「這樣的說法能達到我要的目標嗎? 怎樣說才會讓小孩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可是他的行為是需要改善的?」 不斷自我改進的同時,發現小朋友也因我的變化而慢慢改變了, 我們的關係不再「緊繃」,不再動不動一方怒氣沖天、另一方大吼哭鬧, 小朋友已學會更多元的溝通形式。 爸爸媽媽,請不要將「嚴格管教」跟「打罵教育」畫上等號,或將愛的教育視為放縱, 這中間的教養方式想必有許多可以再研究、再努力之處,當你抬起手打小孩之前,想一想吧!

文ღ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2008年09月01日
公開
44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張老師月刊   《別活在當下》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靜觀其變》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一向乖巧文靜的女兒Mina,進入國小之後,也給了于美人另一道功課。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向孩子學習》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乖,一定好嗎?》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反省與修正》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于美人堅信,愛一定要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如果父母給的愛不夠,就無法發展手足之愛,那麼小孩的人際關係也會出問題。“我常問他們『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在ㄚ旂媽咪家打包的

文ღ準備上學,陪孩子練好基本功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39

今年準備讓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爸媽集合囉!無論你的孩子還不滿3歲,或已經到了上大班的年紀,在這一段即將入園前及接下來剛入園的時光裡,有一些行動能讓你和寶貝快樂同行。 每個孩子因為個性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對上學也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些孩子在上學的第一天,就像在家裡一樣自在;有些則要在一旁,好奇地觀察一陣子;也有些孩子一到了幼兒園,就哭鬧著要回家……。 如果,你家的小寶貝今年正準備要進入幼兒園,相信你的內心也有著相當複雜的情緒吧!這個情緒就像要嫁女兒一樣,不知道女兒會遇到怎麼樣的婆婆(老師)?姑嫂伯叔(同學)好不好相處?住得習不習慣、吃得好不好……? 孩子第一次上學,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彈性去適應這些新的師生關係、友伴關係及團體紀律。在進入這個小型的社會後,不再是茶來張口、飯來伸手的服侍,凡事都要學習自己來、自己照顧自己;不再是想生氣就哭、不高興就鬧,要學著如何解決紛爭;不再是「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要學著輪流、等待,這些生活經驗上的改變對孩子而言,的確是一大挑戰呢! 入園前,陪孩子練基本功 其實,只要在孩子入學前,生活有些小小的改變、多給孩子一些自己動手的機會,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未來學校的生活。 2∼3歲的孩子,逐漸開始對自己穿脫衣物鞋襪、上廁所、進食、刷牙……等生活事物感興趣,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開始嘗試自己完成任務,或許,過程中需要大人較多的幫忙,千萬別抱著「我來做比較快!」的心態,或嫌棄孩子「越幫越忙」,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與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常帶孩子參加親友聚會、到公園玩或參加課程,增加和同伴互動的機會,可以培養社會技巧,如:用語言表達借東西、加入遊戲、拒絕別人、求助等。在互動過程中,若與人發生爭執,爸爸媽媽可以先靜觀其變,不需馬上介入,觀察一下自己或別人的孩子是如何因應處理,不要總是急著幫忙維護孩子的權益。 剛進入團體生活,難免因群體聚集而容易傳染一些疾病,除了從飲食均衡來提升免疫力之外,假日多帶孩子到戶外跑一跑、玩一玩,培養出好體力也是很重要的喔!別小看公園裡的盪鞦韆、溜滑梯或攀爬架,這些都是發展孩子身體平衡感、協調性的最佳遊具。 有機會,也可以帶孩子到即將要就讀的學校參觀,讓他感受一下幼兒園的生活,同時也陪孩子看相關的圖畫書,認識幼兒園的生活,例如:上誼出版的《魔法親親》《我太小,我不要上學》《小阿力的大學校》和《小雞上學》等。在開學前,爸媽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預先調整孩子及自己的的生活作息,讓孩子能符合開學後的早睡早起,精神飽滿去上學。 開學後,當孩子的定心丸 入學後,你的支持與陪伴將會是孩子最佳的定心丸,孩子必須先對老師和環境有信任感,學習與同伴互動,才能讓自己適應新的生活。 剛上學時,孩子對於與爸媽的短暫「分離」倍感焦慮,擔心著什麼時候才會接他回家,別忘了離開時與孩子道別,跟孩子說清楚來接他的時間並遵守約定。 放學後,爸媽都很好奇孩子每天在學校裡「學了什麼?」「吃了什麼?」,但是,請你先別急著問孩子,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你的擁抱和鼓勵,他想要和你一起玩、一起閱讀、享受「在一起」的樂趣。至於學習內容,你將會從孩子的談話、唱歌、遊戲等行為中慢慢發現。 周末假日,學校常會提供一些親子共讀或共玩的學習單,爸媽不要把學習單看成自己的負擔,其實,透過這些學習單,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內容也助於親子共學的樂趣喔!孩子學習的路上有你的參與,這段路將會更扎實、更穩定。 在席綸&寀均的學習樂園打包的

文ღ上幼兒園,和寶貝整裝出發!

2008年08月28日
公開
65

上幼兒園,和寶貝整裝出發! 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每逢5、6月,想讓寶貝過完暑假開始上幼兒園的爸媽大都忙著物色學校。除了問口碑、比才藝、論價錢來選擇學校之外,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看看寶貝準備好了沒有?也要問自己準備好了沒? 每天帶著惺忪睡眼走進學校,有時還帶著起床氣;看到媽媽走開幾步,就緊拉著媽咪的裙擺不肯放手;呆呆坐在教室的一角,不管老師怎麼招呼就是不肯加入活動; 午餐時對著飯皺眉頭,含了半天不見進展;整天課程下來,每隔幾分鐘就問老師:「媽媽來了嗎?」;晚上睡前,反覆問媽咪:「天亮亮可以在家玩嗎?」接著是一 夜的睡不安穩和驚醒…。 這些畫面很多幼兒園老師和爸媽都經歷過,小小孩正在告訴我們:我還沒有準備好上學啦! 入園基本功 嬰兒期起步走 小小孩要有哪些基礎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兒福聯盟教保組督導蕭?芬強調:「孩子入園前需要養成的基本能力,是從出生開始點點滴滴累積!」孩子的發展與成長 是一連串持續的過程,不論目前是嬰兒或是2、3歲,他的所有能力、習慣都是靠著一步步的生活經驗建立起來。「不同年紀有不同的需求和準備的重點。但依附關 係是最核心的部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盧明肯定地表示。 2歲進幼幼班的孩子大幅增加,過去只跟著保母或爺爺奶奶一人的小小娃兒,缺少和其他大人及同儕互動的經驗,一旦離開熟悉的人,自然難以適應。此外,分離焦慮也來自作息改變帶來的不安全感,蕭?芬舉例說:「團體生活每個時段的安排不同,如果孩子在家隨性慣了,吃睡都和別人不同,上學後要跟著新的步調走,就會 因為生理需求不能滿足,而衍生成心理的不安。」 媽咪愛掌控 親子難逃焦慮 其實,大人的不安也很明顯,盧明說:「自己照顧寶寶,對寶寶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媽咪更容易如此!」如果媽咪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上學脫離自己的生 活視線,無法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就會開始擔心,很容易變成對老師、對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一放學就盯著問他整天做什麼,孩子答不出就懷疑老師沒照顧也沒 教,這對孩子的情緒、人際互動和學習都會減分。 上學前90天 孩子爸媽總體檢 ?克服分離焦慮 孩子在一個環境中,需要對周遭的人和事物有信任感,才能放輕鬆地探索學習。千萬別在剛搬家或剛添小寶寶等重大變動的時刻開始送他上學;對小小孩來說,同時有太多改變,會讓他脫離熟悉與安全的生活軌道,讓他產生錯誤的聯想,以為爸媽將他送進學校就是不愛他、不陪他了。 爸媽來挑戰! 如果你預計有了小寶寶就要送他上學,更應事前讓他有愉快的「分離」經驗,讓孩子體驗到跟別人相處也很好玩、很安心,時間由短漸長,而且要依約定出現在他身旁,才能為孩子的心理打上一劑預防針。 寶貝來挑戰! □在家時,即使爸媽不在眼前,也很安心 □去保母家或爸媽上班時能開心說再見 □曾有暫時離開爸媽身邊由他人照顧的經驗,並能不害怕 □跟家人以外的成人相處愉快 □很愉快地期待上學 □曾經去過未來的學校,認識老師 ?自理能力準備 上幼兒園後,吃飯、刷牙、洗手、穿脫衣服、上廁所等,寶寶都得自己動手。如果孩子樣樣都不靈光,會感到挫折,缺乏自信。 爸媽來挑戰! 爸媽平日要先放手讓孩子練習,並教導小步驟與技巧。如:馬桶怎麼用才不會弄髒衣服、小男孩要學習用男廁的尿斗;把穿衣穿鞋當遊戲,耐心等待他自己穿,並誇獎;用漸進的方式調整作息,陪他一起早睡早起15分鐘,再慢慢拉長時間到半小時、1小時,直到養成最理想的習慣。 此外,很多老師發現飲食問題是最常見的困擾,孩子的咀嚼能力、對食物的好惡、使用餐具的能力都會影響他在團體中的表現及參與,需要在家打下基礎。 寶貝來挑戰! □會自己穿衣服、扣釦子、穿鞋襪 □能坐好吃飯、認真咀嚼,會用湯匙 □會自己倒水或按飲水機 □能自己上廁所、擦屁股、沖水,上完後整理好衣褲 □會自己洗手、擦手,洗手時會自己捲起袖子 □會自己洗臉、擦鼻涕、刷牙 □能準時起床和睡覺 □會收拾玩具 ?人際互動準備 當孩子覺得一個人在家玩很無聊,常吵著要去公園、鄰居或親友家找小朋友玩,就表示他渴望有玩伴;有些孩子甚至想跟哥哥姊姊去上學。 爸媽來挑戰! 不妨先帶他認識一下學校新環境和老師,參觀時,多鼓勵孩子跟老師對話,例如:當孩子問你可不可以去玩玩具時,你就說:「你可以自己問老師喔!」讓孩子自己練習解決問題與親近老師。 剛上學就要和一群小朋友相處,共享一位老師,孩子必須先具備清楚的溝通能力,更要學會輪流、等待、邀請或拒絕玩伴等互動技巧,從小有過團體經驗對即將上學的孩子是很有幫助的。 寶貝來挑戰! □常跟同齡小朋友玩(如公園或遊戲場所) □參加過主日學、親子課程等活動 □在遊戲中能和別人合作、分享 □能注意聽別人說話 □他說的話大人聽得懂 □聽得懂別人說的話 □有困難時懂得求助,不會只用哭鬧表達 □會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 ?遊戲學習準備 在幼兒園中聽故事、說故事或自己翻閱圖畫書是很平常的事,也會嘗試玩各種玩具。如果孩子在家喜歡閱讀、畫畫、遊戲,對學校的活動就不陌生,興趣也會提高。 爸媽來挑戰! 在生活中和孩子玩需要輪流或聽指令的遊戲,可讓他習慣聽老師的指令,學習遵守遊戲規則。至於上學後常用的紙張、蠟筆、彩色筆、剪刀等,都是成長過程鍛鍊小 肌肉的工具,平常不妨就讓孩子多嘗試。初入幼兒園不見得要會數字,但如果已經3或4歲,也該有點概念,多安排他當小幫手就能增進理解力,例如:請幫媽媽拿 2個紅色夾子。 寶貝來挑戰! □能安靜坐下來幾分鐘玩一件東西或做一個活動 □能維持一個上午活動的體力,不用小睡片刻 □喜歡畫畫、玩積木、黏土、拼圖 □能抓穩蠟筆、使用安全剪刀 □有溜滑梯、玩球等體能遊戲經驗 □聽得懂簡單指令 □當別人叫他本名時會回應 □喜歡看圖畫書 □能認出紅、黃、藍等主要顏色 □有一些數字概念 (轉載自PChome ePaper 電子報) 在席綸&寀均的學習樂園打包的

文ღ教孩子,不要嚇孩子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55

在ㄚ旂家打包的 媽咪會提醒自己啦~ 可是媽咪每次都會跟你們講道理咩! 如果你們一直歡歡講不聽媽咪才會生氣嚇你們的 教孩子,不要嚇孩子 •bobo小天才 2008/07/16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呂麗絲】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和孩子說話時,老是以「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非長久之計,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還一邊說「媽咪,我要看這個」,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只見她跟小女孩說:「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 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威脅」孩子的習慣,並當做1種教養方式,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呂麗絲表示,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 過去農業時代,以求溫飽為目的,父母多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暇重視親子相處的氣氛,以「多做事、少說話」為主,且父親威權強大,只要孩子犯了錯,父親一瞪眼、稍微嚇阻就有極大功效,而母親甚至會將父親拿來當作教條,跟孩子說「你再不吃,我叫你爸來修理你」,使父親被塑造成凶狠的形象。這樣的教養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相處之道,不過,情急之下,還是容易脫口而出。 恐嚇是父母束手無策的表現 呂麗絲進一步表示,恐嚇語句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有極大的權威,但仔細探究「警察會把你抓去關」、「叫魔鬼來抓你」這些話深層的意義,在於父母將第三者,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當作教條來威脅,其實不具實質意義,只是在「嚇」孩子。而教養方式到了嚇孩子的階段,也往往是父母用盡辦法後才採用的殺手鐧,代表已經束手無策了。 恐嚇對孩子的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不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極大,也依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可能造成下列影響: 1. 敏感度高易賴皮:敏感度高的孩子,容易察覺父母說的話只是恐嚇,明白真相後會不取信於大人,也不再害怕或聽進大人的話語,因他認為大人只是說說而已,反倒易變成較賴皮、頑皮的孩子。 2. 缺乏安全感易創傷:若是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創傷。像是「不聽話就把你賣掉」就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隨時擔心會失去父母,也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雖然會因此而聽話,卻也讓孩子變成易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個性。 3. 順從者易討好:較順從的孩子會為了不要被警察抓走,而盡量聽令於父母、討好父母,好讓自己留在父母身邊,但卻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害怕分離。 恐嚇語句Top3 Sentence 1. 再哭就把你丟掉 解析:不論父母是否已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說出這句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就連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被父母丟棄,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 正確做法: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先轉移或給予支持,若孩子不願意談,則允許他發洩情緒,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聲,也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像是「你一直哭會讓我覺得心煩,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你要不要跟我說」,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Sentence 2. 再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 解析:警察、醫生或阿兵哥,往往會成為父母管教時的利器,有些人可能也發現,即使長大成人,看到警察還是會有些恐懼,這都是因為長輩從小為這些職業加諸權威所致。此說法會讓孩子對該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警察、醫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時,便怎麼樣也不肯去了。另一方面,家長也不可能真的請來警察、醫生或阿兵哥來懲罰孩子,當孩子發現真相後,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正確做法:家長不應將其他職業的角色污名化,應反省自己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否只想嚇孩子。當孩子不聽話時,應該和孩子說道理。 Sentence 3. 一直看電視會變笨 解析:家長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著電視看,一方面影響視力,一方面可能也影響課業或思考邏輯。呂麗絲表示,看電視和笨蛋並沒有直接關聯,且對愛看電視的孩子來說,此舉一點效用也沒有,因他或許還能從電視上獲得樂趣和知識。 正確做法:「做什麼事會變笨」絕不是有效的教養語句,任何父母應該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並把原因明白說出,像是「看電視可以,但是不希望你看這麼久,之前我們也已經說好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 下次孩子不聽話時,可別只會恐嚇孩子,要正視孩子不聽話或鬧脾氣的原因,並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就是父母要聽孩子說話,並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讓他練習思考,一味的恐嚇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文ღ談兒童分離焦慮

2008年07月29日
公開
43

媽媽不見了—談兒童分離焦慮 臨床心理科/李慧芳 有分離焦慮問題的孩子,在認知上常會認為依附的對象離開之後會一去不回,或者自己會發生諸如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成為任何不幸事件的犧牲者,導致和依附對象分開;情緒方面則是持續的擔心;行為表現出為了能夠和依附對象在一起或在家裡,不願意或拒絕上學,甚至依附對象不在自己的身邊,會不願意或拒絕睡覺,在學校或其他可能會和依附對象分開的場合中,經常抱怨頭痛、肚子痛、噁心、想吐等身體方面的問題,會一再的以亂發脾氣、哭鬧、拜託父母不要離開等方式表示內心的不安,在外面,會一再吵著要回家,不斷的打電話回家。 分離焦慮成因 幼兒在一歲前,還未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當事物離開了視線,幼兒便會認為該事物不見了。所以,如果時常更換照顧的對象,例如換褓母、托嬰⋯…等等的行為,則每換一次照顧者,幼兒會認為原來可依賴、與他生命與共的人已經消失,永遠不會回來。他所面臨的是死亡的恐懼與威脅,面對一個無法言語的幼兒,這些情緒是非常嚴重及深刻的,會讓他感到悲傷、無助、恐懼、不安、不信任、害怕、失落、被遺棄⋯…各種負向的情緒,將造成烙印,一輩子深埋在他的內心深處,影響他一生的人格發展,我們稱為「原始分離焦慮」。 第二期的分離焦慮大約在一歲半到二歲,有些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讓孩子提早進入托嬰中心或幼幼班,這時孩子對人的信賴感尚未發展成熟,心理還未有足夠的資源來面對與父母的暫時分離。我們很容易看到孩子在幼稚園門口哭鬧不休、抗拒進教室,甚至哭到肝腸寸斷,傷心欲絕,認為被拋棄了。 第三期分離焦慮,約在幼兒二歲半到三歲,此期對於進入探索自己與環境已轉成熟,若長時期面對父母吵架、離婚、媽媽離家出走,讓他有被遺棄的感覺。 小安的媽媽說:『以前我和先生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時候吵得很兇,常常脫口而出說要離婚,後來她就變的很容易緊張,有一次她二年級放學,我們臨時出去,她回來看不到我們,雖然當時她有馬上叫同學來陪,但是之後就開始變的很恐慌,不准我們外出⋯..』並非每個孩子面臨到分離焦慮都一定會出現行為問題,而且有些小時候的分離焦慮會在長大之後才更明顯。例如午睡醒來全家人都不在,天漸漸暗了,不安的感覺油然而生,需要有人保護,處於黑暗或天黑中也會感到極度不安。 『她幾個月前開始拒絕上學,如果很不情願的到了學校,便會不定時的打電話回家,要確定我在家中,如果沒有接到電話,她就會很急很生氣,有時候會因此跑回家』,媽媽泛著紅眼眶與疲憊說:『我都被她搞得很緊張、很累,甚至平時不能外出,只是為了要接她電話。』孩子的恐懼有如大海中的浮木,非得死命抓住才能確保生存,她很難放掉手中緊抓的東西,只要照顧者想要離開他時,便很容易進入歇斯底里的狀況,讓大人無法理解,甚至影響到生活的作息。 焦慮的增強—控制感 在面臨分離的壓力之下,孩子如果能夠抓住安撫焦慮的辦法,她便會學到用這種方式來降低焦慮,形成控制感,行為偏差問題也可獲改善。像本文案例的小安,在每節下課打電話回家,以確定母親一定在家,媽媽不會不見,立即暫緩了焦慮的情緒,或者是在學校遇到挫折時,可以立即透過電話尋求安慰,也得到父母的注意,使自己的問題獲得了父母的關心,同時降低了面臨父母要離婚的可能。我們必須去瞭解孩子背後的原因,然後用替代的方式和資源來增加孩子的控制感,否則,行為問題則越來越嚴重。 處理分離焦慮 當兒童有分離焦慮產生時,通常會拒絕上學,這時,一定要採取「漸進式」的方式,而不是被強迫或者不情願,不然容易使問題更加惡化,以下是在治療中時常教導父母使用的方法: 一、先建立孩子對學校的好感:運用假日由父母陪同孩子參觀園裡環境或遊戲,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建立安全感,進而產生良好印象。 二、親子共同參與:父母能與孩子共同參與幼稚園或托兒所活動,引導有共同話題,使孩子對幼稚園或托兒所的人和事,產生莫大興趣,在過程當中,也讓兒童瞭解對陌生的環境有焦慮是正常的情緒。 三、行為的修正:心理治療中常採用一些行為技巧,如:行為記錄、代幣制度、正向增強等,當孩子的行為有到達某種「小目標」的時候,就給予其真正喜歡的「獎勵」,而這個「要求」和「獎勵」,是治療師、孩子與照顧者共同討論協定的結果,需要實際且逐步按照計畫執行。 ∼不要對孩子說威脅的警告~ 很多父母常對孩子說:「不乖,就把你送到幼稚園或托兒所」、「不乖,就把你丟掉」、「不乖,就叫警察來抓你」,這些警告有一些是做不到的,並且會讓他更加害怕這些原本就不瞭解的東西。父母若經常不斷的容忍以及被孩子控制,到了容忍極限則所有的情緒傾巢而出,而遭受情緒的發難對於孩子而言又是另外一種殺傷力。 治療兒童分離焦慮的方法,就是找出潛在的原因、評估、經由時間的累積和 實際步驟管理,需要堅持毅力、秉持耐心,才能有效的改善。 本文轉摘於嘉南院訊第27 期 【作者簡介】 李慧芳心理師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臨床組 經歷:新樓醫院精神科研究人員 嘉南藥裡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台灣臨床學會會員 台南市公會會員 現任:本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

文ღ寶寶一生受用的6大特質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15

△建立寶寶自制力: ▲1.讓寶寶平靜下來   當寶寶情緒失控時,爸媽首先要保持冷靜,這能帶給寶寶安全感,同時也是很好的示範。爸媽要知道什麼東西或者什麼事情能讓寶寶平靜,有些寶寶需要爸媽擁抱撫慰才能鎮定下來;有些寶寶只要爸媽逗他一會兒就能轉移注意力;而有些寶寶則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發洩自己的情緒。 ▲2.找出失控的原因   一天之中有沒有特別時段或者某些事情會導致寶寶憤怒?爸媽如果能瞭解讓寶寶生氣的原因,就能提前做出應對。如果知道寶寶討厭吵鬧的地方,就可以想一些辦法讓寶寶慢慢適應。例如帶寶寶去公共遊樂場所,可以先帶他在外面看看其他寶寶都在玩些什麼,看看有什麼是寶寶感興趣的;再找寶寶熟悉的玩具給他;然後,再幫助寶寶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中去。 ▲3.不要被激怒   當寶寶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爸媽如何反應很重要。如果爸媽反應強烈、情緒化,會讓寶寶很有成就感,日後還會故技重施。爸媽要保持冷靜,並讓寶寶瞭解到這些行為是不合理的、不受歡迎的。 ※Box:當寶寶出現不當行為時: *一邊用語言制止,一邊還要採取行動阻止寶寶,有時語言未必有用。 *認可寶寶的感情,但要批評他的行為:「寶寶,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不能亂扔積木。」 *說出寶寶的想法:「寶寶我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不能把水倒在桌上。」 *找到替代的方法;不允許寶寶做這些事情,爸媽就提供他其他的遊戲。 *讓寶寶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亂扔積木是不對的,因為會砸痛別人。」 ▲4.給寶寶機會做決定   根據寶寶的年齡,給他一定的選擇權。擁有一定自主權,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到自我控制的。 ▲5.讓寶寶學會等待   等待也屬於自制力範疇。讓寶寶等待的同時,可以給他點事情做。對還沒有建立時間概念的寶寶,要他理解等5分鐘是比較困難的,爸媽可以準備時間到就會響的計時器,這樣會使寶寶更有控制感,對大概要等多久較有概念。 (摘自聰明寶寶雜誌)

文ღ如何與愛生氣的孩子溝通

2008年05月28日
公開
13

在幸福琳琳家打包滴.... 當孩子們生氣時,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說出下列話語: 「我討厭妳,媽媽!」 「不,我就是不要停下來!」 通常孩子們還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與發洩的技巧,所以父母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困擾孩子情緒的原因,並教導他們發洩氣憤的其他方法。這可能有些困難,因為小孩子生起氣來,往往很難控制。在這個時候,父母經常不知道從何入手-究竟應該先解決孩子深層的問題,還是先緩和孩子的怒氣呢? 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連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請記住那句古諺語-「欲醫人,先醫己」。 ☆當孩子正在氣頭上,儘量用和緩的口氣與他交談,否則你自己可能也會暴跳如雷。 ☆如果孩子並沒有摔東西或傷害他人,你可以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平靜下來。你應該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並隨時能幫助他。 ☆精神病專家大衛•維斯格特指出,憤怒的背後往往掩藏著身心受到傷害和傷心。想想是什麼傷了孩子的心,而不是過度地關注於他的憤怒。 你應該這樣說:   一開始,你最好採用理解的方法,當然,平靜地陳述你的所見所聞和你的感受,也會有所幫助。 ●「看到你這麼生氣,我就知道一定有什麼事讓你傷心了。願意跟媽媽談談嗎?」 ●「看你剛才那麼用力摔門,我知道你心裏很難受,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會強迫你一定要和我談這件事,只是大人可以幫忙你解決問題,而且,我也不希望你的心情不好。」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和孩子應該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交談時最好一直保持坐著的狀態,因為站起來講話很可能引起孩子新的感情爆發,並中斷談話。當談話將近尾聲時,你應該鼓勵孩子,誇獎他們能控制情緒,平靜地和你交談。 ●「儘管你很生氣、很傷心,我還是希望你能心平氣和地講話,這樣才能讓我完全瞭解你。」 ●「我注意到你剛才說話的聲音放輕了,怒氣也消了不少,你做得很好,並不是每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的。」   對孩子教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好在輕鬆的氣氛下進行。你不妨試試「角色扮演」的辦法。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說出來,而不是用跺腳、摔東西或大吼大叫的方式發洩。」 ●「假設爸爸為了某件事讓你很生氣,那麼你能不能平心靜氣地說:『爸爸,現在我非常生氣。』而不要大吼大叫呢?」 ●「爸爸有個朋友問我,當他的兒子非常生氣的時候他應該怎麼辦?你認為爸爸應該給他什麼建議呢?」透過用第三者做例子,可以使話題更為輕鬆,孩子也更容易發表他的看法。 最好不要這樣說: ●「不要用那種口氣說話!」也許你有理由對孩子生氣,但仍應先考慮一下這樣的話能讓孩子更有禮貌嗎?還是只會火上加油?儘管你可以批評孩子的無禮,但最好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之後再說。 ●「你這麼大吼大叫,你知道我的感受嗎?」儘管你是想讓孩子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時機不對。孩子現在最關心的是他自己的感受,不是別人的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的問題放到談話的後半段去。 ●「你用這種語氣,我是不會和你交談的。」除非你非常確信孩子會改變語氣,否則孩子很可能會認為根本就沒有必要與你繼續交談,你也就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機會。最佳的做法是,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受到了傷害,並願意傾聽,或者至少這樣說:「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可是希望你把說話的口氣稍微改變一下,因為你這樣讓我很難集中注意力。」   經驗之談:如果能解決引起孩子惱怒的深層問題,孩子的怒氣就會自然消失。但是,有時由於孩子的脾氣很難控制,父母往往很難與他們討論深層的問題,孩子一般也不會配合。建議父母首先讓孩子安靜下來,再跟他們交談。 ∼本文轉載自「孩子,我們零距離」一書,保羅•柯曼著∼ ∼由泰電電業出版事業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