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i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Newsღ6個月以下嬰兒 水別喝太多

2008年05月23日
公開
21

6個月以下嬰兒 水別喝太多 更新日期:2008/05/23 07:30 本報國際中心、記者詹建富綜合報導 美國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的醫師提醒家長,6個月大以下的嬰兒,只要喝奶量足夠,不必額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水中毒,危害生命。 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安德斯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易怒、嗜睡、體溫過低、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安德斯強調,這些變化都很細微,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痙攣可能是最早引起父母注意的徵兆。但如果及時送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後遺症。 安德斯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她建議,不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應禁止喝水,父母也應避免讓嬰兒喝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含有電解質的兒童飲料。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表示,從外電的報導來看,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非都要禁止喝水,補充少量水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奶水,補充其他的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 周弘傑表示,一般的配方奶粉都會標示,沖泡奶粉時一匙奶粉需加多少水,一般的比率是水占87%,奶粉13%,可見新生兒所喝的配方奶就已喝下許多水分,而母乳中的水分比率還比87%更高,因此只要按時給予餵奶,就不至於有欠缺水分之虞。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家長以本身口渴而猛幫孩子灌水,周弘傑就曾碰到有的小孩攝取水分過多而引起肺水腫,也有外勞因為看不懂配方奶粉的中文標示,沖泡的奶量因過度稀釋,引起鈉離子過低而抽筋住院醫療的案例。 他認為,即使是坊間流傳的去胎毒水、葡萄糖水,也沒有必要。 安德斯認為,較大嬰兒如果有便祕現象或是碰到天氣非常熱時,父母可以餵他們喝少量的水,但一次的分量最好不要超過30到60西西。

文ღ二歲半到三歲的生活焦點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50

  二歲半至三歲的幼兒,相對於一歲內「一眠大一寸」的快速生長,有明顯下降的情況;加上此年齡層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食慾降低的趨勢,使得許多父母擔心不已。出生體重正常的寶寶,經過細心的呵護照顧,男孩子到二歲時體重大約是介於十一公斤至十四點五公斤,三歲時重量則為十點五公斤至十四公斤之間,三歲時則是十二公斤到十六公斤。若是出生時合併有早產、體重不足,或是體重過重,那就不適合上面的體重範圍。   a.體型抽高了   由體重增加變慢,而身高持續長高,讓孩子看來有「抽高」起床的狀況,體型逐漸由短胖變成瘦長型。二歲的男生身高約是八十二到九一公分,女生則有八十一到八十九公分;三歲時的男孩子則是八十九至九十九公分,女孩子可達八十八到九十八公分。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會不會長得太矮,而影響到長大後的身材,有一個簡單的預測法,可以讓我們「從二歲看未來身高」,計算的方式是男生二歲時的身長乘以二,女生二歲時的身長乘以二減去十,所得結果大概就是孩子長大後的身高。例如二歲時身高八十五公分,則男生長大後是一七O公分,女生則有一六O公分。   有許多父母不懂得妥善利用兒童健康手冊,特別是裡面的生長曲線圖,若是能好好記錄孩子的身高、體重和頭圍並很容易地可以觀察長期生長的狀況,這個資料遠比每一次單獨的數字重要,也能讓醫師評估孩子的生長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沿著自已的曲線生長,健康上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b.身心發展情形 (1)腦神經系統:   每個家長都相當在意孩子腦部的教育,大家都想盡辦法來促進寶寶腦力的成長。二歲半到三歲的幼兒腦部成熟度已相當高,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神經與肌肉的協調度也快速增進。此時頭圍平均大小,男生約為四九.二一公分,女生約為四七.七二公分。   (2)牙齒:   一般而言,乳牙在二歲半前應已全部長出,家長應注意孩子牙齒的保健,並藉機教導他們如何清潔牙齒。 (3)心肺功能:   寶寶年紀愈小時,呼吸心跳的正常速率會比較快,而此時的心跳速度約為九十五到一百下,呼吸速度則是每分鐘二十五到三十下。   (4)消化系統:   胃容量可達五百西西以上,腸胃道中的酵素也便趨成熟,因此一般成人日常的飲食均能接受。大小便已能部份控制,所以父母親可   (5)泌尿生殖系統:   腎臟功能已達到成人的標準,而膀胱的容量也足以讓孩子可間隔六至八小時才排尿一次。   (6)感官的發育:   聽覺、味覺、嗅覺與觸覺在此時已臻成熟,而視覺的發育則要到五至六歲時才會到達成人的視力。嬰幼兒眼睛的內眥比較明顯,常會讓人誤會孩子有內斜視,其實多數是正常的。   (7)運動功能的發育:   粗動作方面,三歲前的孩子絕大多數已能用雙腳跳躍,並能以單腳平穩站立一秒鐘以上,也能踩著三輪車到處嬉戲玩耍。細動作方面,則可以疊至四八塊的積木,能將瓶中的葡萄乾取出,也會模仿大人畫直線和圓圈。   (8)語言的發育:   這項能力的發育,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影響的因素也較複雜(如父母教育的方式,生活的環境等等),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一般已具備五十至一百個單字的能力,並會使用二個字組成的名詞。可以正確的指出身體的一部分,有些孩子甚至可以說出自己的姓與名。   (9)社會行為的發育:   自己會打開扣子、脫掉衣服,或穿上沒有鞋帶的鞋子;洗手後能自己擦乾,並與其他孩子玩社會性的遊戲,如捉迷藏;和媽媽分開後比較不會吵鬧了。   (10)睡眠:   二、三歲的孩子每天約需要十二至十三小時的睡眠,白天除了午後小睡外,並不需要額外的睡眠。作惡夢不是大孩子的專利,二歲以後已有這個能力。   (11)大小便控制:   孩子在生長過程中,逐步地學習到坐立與站立的能力,並且腸胃道與泌尿道功能也配合成熟,而認知方面的增長,也使得他們慢慢地了解大人們言語陳述的意義,因此訓練大小便控制的時機到了。當家長開始要對二至三歲的寶寶展開教育時,必須知道幾個原則: 1. 不必操之過急 2. 要循序漸進 3. 要持之以恆 4. 不要輕易誘之以利等原則   至於訓練方式,各家說法不一,由於篇幅關係,在此不加贅述。   c.值得注意的常見疾病 (1)呼吸系統:   上呼吸道感染是造成孩子掛病號的最常見原因,也是發燒最主要的禍首。由於台灣地狹人密,加上這個年紀的抵抗力尚未建立完全,所以每人每年有六到十次的感染是可以接受的。其他一些經由呼吸道傳染的疾病,如咽峽炎、庖疹性口齒齦炎,手足口病及中耳炎等,也常在這年齡層發生。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肺炎和哮吼等都是容易發生的疾病。近年來台灣地區罹患氣喘的孩子明顯增加,這類病兒在門診非常容易見到。以前黴漿菌肺炎比較常見於學齡兒童與青少年,但近年來在幼兒病例的數目也有上升的趨勢。  (2)消化系統:   腸胃發炎主要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腸道沙門氏桿菌仍是常見,而經由飲食、飲水傳染的阿米巴原蟲亦不少見。厭、食腹痛和便秘是常見的腸胃問題,許多家長都會非常擔心,其實如果身高、體重的增加正常,發育也符合標準,孩子也很活躍,而且沒有合併其他症狀的話,一般而言是沒什麼關係的。不過若是有前述情況的異常,或是症狀明顯,就應請醫師詳加檢查。   (3)泌尿道系統:   許多不明原因的發燒是由泌尿道感染而來,而在這個年紀,如生發生感染的機會比男生大。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泌尿道感染病人,有合併泌尿道異常的可能性,包括最常見的膀胱輸尿管逆流、水腎、輸尿管狹窄、腎臟發育不全等疾病。急性腎絲球炎與腎病症候群的病例,此時也開始增加。   (4)常見腹部外科急症:   包括腸套疊,嵌入性疝氣與急性盲腸炎,這些病症都需要立刻由醫師處置,否則就會有嚴重的合併症,甚至有生命的危險,不過如果處置得宜,預後是相當樂觀的。   (5)神經系統:   熱性痙攣與顛癇是引起幼兒痙攣最常見的原因,而前者的預後通常良好,也毋需治療。而麻癲在藥物的控制下,多數孩子也能正常的生活。腦膜炎與腦炎的發生率雖已下降,但是仍是中樞神經感染最常見的病症。腦部的腫瘤是此年齡層僅次於白血病的腫瘤性疾病。   (6)血液系統:   貧血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包括缺鐵性貧血與海洋性貧血是最多的。雖然多數的嬰幼兒奶粉都已加強鐵的添加,但家長卻常忽略斷奶後鐵質的攝取。缺鐵性貧血已被證實會影響孩子腦力的發育,因此家長得更注意孩子攝取鐵質的狀態。G6PD酵素的缺乏(俗稱蠶豆症)的孩子,仍應避免接觸會造成溶血的化學藥品而白血病是幼兒最常見的腫瘤疾病。   (7)兒童意外:   三歲半到三歲的孩子活動力非常旺盛,好奇心也很強,意外事件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已是此年紀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見的意外包括交通事故、跌落、誤食藥品與化學品、異物吸入引起窒息、吞下異物、燒燙傷與溺水等。只要父母親平時多一分注意,這些狀況大都可以避免的。 鑑定幼兒健康的標準 -------------------------------------------------------------------------------- 每個做父母的都不惜一切代價使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但幼兒怎樣才算健康呢?一般人認爲只要小兒體重增長快,身高長得高,很少生病就是健康。其實這種認識不完全,只注意到生長,而忽略了發育。所謂發育,就是指小兒神經、精神的發展,包括動作發育、語言發育、認識能力的發育以及與成人和小朋友相處關係良好、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衛生習慣等。現以2歲半的幼兒爲例說明健康的標準。 (1)生長方面:根據1985年中國兒童生長發育調查標準,2.5歲的男孩身高平均值爲91.3厘米,標準差爲2.6;體重平均值爲12.96公斤,標準差爲1.3。身長、體重在平均值加减兩個標準差範圍之內的均屬正常。

文ღ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43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作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摘錄自《天下雜誌》

文ღ『停、收、等、慢』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8年04月29日
公開
57

『停、收、等、慢』培養孩子11大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 》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11種大能力... (編按:11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 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 、智慧力) 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 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 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 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 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 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 ,做一場脫皮之旅, 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18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 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 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 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 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 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 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 「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 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 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 」的角色。 張 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 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4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 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 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 ,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 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4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10多年的追蹤研究。 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 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 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10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 ,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 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 」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1000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50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50小時的影響遠比1000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 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 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 , 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 6歲至12歲的父母) 1.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 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 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 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文ღ抓住寶寶脫離尿布期Timing

2008年04月01日
公開
44

在★♥雪倫家☞有兩隻天蠍小雞仔★打包的 抓住寶寶脫離尿布期Timing 文�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周弘傑醫師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如廁訓練,一直是父母有些頭痛、又有些難以啟齒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型態的不同,對於小寶寶如廁訓練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 當然尿布的材質是其中一項重大的改變。而一直沒變的是來自於長輩的壓力,爺爺奶奶通常較急於訓練孫子女大小便。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地脫離尿布生活,底下就醫學的部分做些探討,希望能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參考。 寶寶身心要有一定成熟度 在臨床執業的當中,常常被問到「何時開始訓練寶寶大小便才適合?」這個問題與時代、文化、環境背景息息相關,因為旁人或同儕的壓力深深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2000年有一項觀察研究發表,細數過去一百年來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轉變,其中生在1920到1940年代的父母,他們寶寶如廁訓練通常開始於12到18個月大時;而生在1960到1980年代的父母對他們寶寶的如廁訓練則通常等到18個月大以後才開始。 這樣子的轉變主要是了解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如同會走路一樣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的完成需要寶寶動作方面(坐穩、走路、清楚表達自己的慾念、拉下或穿回褲子、括約肌的收放控制等)與心智方面(自我意像、興趣、保持乾淨的慾念、模仿能力、了解便尿意的訊息等)成熟的配合才能達成。 愈早訓練,訓練期愈長 有人研究這些能力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而到三歲左右逐漸發展成熟。既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所以1962年即有劍橋學者提出「以小孩為主的如廁訓練」理論,就是說當小寶寶有某方面的成熟度、準備好了才開始訓練如廁,而不再是以父母的認知來決定開始訓練大小便。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開始訓練他們小寶寶如廁集中在兩歲左右。80%左右的小孩在平均兩歲四個半月大左右可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了三歲約有80%的小孩完成了夜間訓練。 這研究也發現男孩完成訓練的時間較女孩來得長些;而老大也稍晚於接下來的小孩,父母對老大的如廁訓練也顯得較憂慮。 2003年小兒科知名的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趣的研究。一項對406個在17到19個月大的小孩開始的觀察研究,發現越早開始介入如廁訓練則越早能完成訓練;但也發現越早開始訓練,其訓練期也較長。而對大多數在27個月大之前的小孩而言,加強性的訓練,指的是每天要求小孩如廁三次以上是無效的。他們的研究同時指出,在這樣的年齡開始介入如廁訓練並未出現反效果。 寶寶成熟度如何表現? 上面說到如廁訓練的開始,最好配合小寶寶的成熟度。過早的訓練除了挫折感大外,通常也有造成便秘、拒絕排便與上廁所等退縮反效果的疑慮,對小孩的壓力也會過大。而太晚訓練也會損及自我的意像。那麼有那些線索出現可以讓父母知道小寶寶已經可以著手大小便的訓練了?有學者提出底下幾點可供參考: 1. 小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2. 小寶寶可以將東西放置在它該放的位置。 3. 小寶寶可以獨立自由地表達說「不」。 4. 小寶寶表現出對象如廁的興趣。 5. 小寶寶可以走去坐好。 6. 小寶寶可以表達想要解便的慾念。 7. 小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與拉起。 結語 綜合言之,就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如廁訓練的達成是小寶寶發展的一個階段,他們本身的成熟與意願是最主要的考量,應該為他們量身訂做,而非以一概全。 不管外界的壓力,好好地陪他們走這段過程,即使是如廁訓練,你也將發現那成長的喜悅。當然,如果您的小寶貝到四足歲白天仍未能達成脫離尿步,也許可以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文ღ二歲兒的教養方式

2008年03月26日
公開
61

在討論區看到打包回來的! 二歲的孩子處於自立期 任何事都想自己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放手 三項重要關鍵~運動.語言.簡單技能 每天散步.儘可能讓二歲孩子每天去散步 因為他們內心非常想多運動~所以要讓他們滿足內心需求 除了平地走.還可以走獨木橋.上下樓梯.雙腿併攏跳上.下台階 在坡道上將球滾下來.讓孩子去追球 剛開始.孩子只能追球.在多次練習.孩子就可預測球的方向 以最短距離追到球 每天讓孩子跑一定的距離∼ 二歲至二歲半會出現語言爆炸期 所以絕不可對孩子童言童語~這會導致語言障礙 儘可能以大人說話方式與孩子交談 語言遊戲是最愉快的遊戲~ 如~房間裡有啥是紅色的東西? 哪些東西以"大"開頭? 盡可能多為孩子買書~不要讓他自己看 由媽媽唸給他聽 只要孩子願意~一天5~10本皆可 二歲兒想知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對因果關係很有興趣 如~手去摸電暖爐.要跟他說~手會燙到~所以不能摸 讀繪本很重要~但是也別忘了詩集 不必翻譯詩集的意思~只要反覆唸給孩子聽 睡前一定也要唸唸繪本 應該讓孩子在這時期對文字感到興趣 當孩子認字後.會改變頭腦的構造 到處都有文字~可以不時的唸給他聽 先將孩子的名字寫好貼在牆上~每天唸給他聽 二歲兒有強烈欲求~想處裡自己週遭事物 當二歲半至三歲這段期間更加強烈 認同欲求並加以協助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 洗手.穿鞋.綁鞋帶.扣釦子會花很多時間~也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剛開始父母花較多時間教導.以後就可高枕無憂 盡可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完成後 要盡情的稱讚~不要在孩子面前重作.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讓二歲兒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 幫他先分類好~在教導他如何放回去 久了就會自己放了 如果養成一次只玩一種玩具的好習慣~整理工作會比較輕鬆 可用命令方式 滿2歲可以讓孩子學習拿筷子 玩黏土~以範本要求他做出來 玩積木~疊高高或是橫向發展.或和媽媽做一樣的. 及自由創作 組合的房子車子.拼圖之類的 拿豆子分色或迴紋針~以訓練手指能力 二歲兒的第一反抗期 會持續4-6個月~凡事都愛自己動手做 當大人說"不可以"時.他們會表現出強烈反彈 這是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做.卻無法如願的欲求不滿表現~ 如果只是訓斥.就無法協助孩子度過"可怕二歲"時期 雖然了解孩子想法~不要搶先為他說出 剝奪他自行表達的權利.父母可以告訴他規則.使他懂事 當孩子在做什麼~不要過度插手.應一旁靜靜觀察 如果能在此時期培養孩子高度的語言.處事技能. 就可以避免孩子變成可怕的二歲兒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不可以 2歲兒的幼兒處於天才期.是建立能力基礎的階段. 如果不加以訓練.無法掌握優秀能力~ 所以應該接受嚴格的"記憶訓練" 世界國旗.車子種類.車站名稱.論語.詩集.三字經. 這時期所吸收的知識將一輩子留在潛意識中 排10個盒子∼將東西放3個中~讓孩子猜 排10個東西~~看一分鐘.藏其中一個~讓孩子猜 觀察力~去的地方有些什麼東西? 去公園~看螞蟻.收集樹葉.看看小動物~ 去動物園.水族館.遊樂園.農場.消防隊等不同場所 並訓練他將所看到的一切說出來 讓孩子他火車.公車.飛機.捷運.去海邊.果園 盡可能讓孩子有豐富體驗 2歲適合學習外語~這時期他們對音感非常準確 是語言天才~你教啥他就會啥 多聽世界各地的搖籃曲 越是有耐心重覆教導越能培養孩子高度才能 七田真~激發幼兒智力與才能

文ღ帶寶寶走向戶外•促進大腦發展

2008年03月05日
公開
70

在泡媽家打包的啦! 正值成長階段的寶寶,需要各種多元刺激,以促進大腦及神經的連結,而戶外的世界五彩繽紛,對寶寶來說,是個處處都值得探索的遊樂場。身為爸媽的您,別忘了抽空帶寶寶走向戶外,接近大自然,不僅對寶寶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文╱吳佩儒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 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對寶寶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但許多爸媽因為擔心戶外不安全、環境不乾淨,往往缺乏讓寶寶接觸外在世界的意願。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對寶寶的成長來說,提供適度的刺激是必要的。如果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外在世界,將有助於寶寶體驗及學習新事物,進一步促使感官發展。 「適度」與外界互動 帶寶寶走向戶外是門重要的功課,過與不及都不好。如果爸媽太過於熱衷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可能會因為戶外的環境刺激太多,造成寶寶容易分心,經常無法安靜下來;但相反地,若爸媽對寶寶過度保護,甚少給予接觸外在環境的機會,可能導致寶寶不願意主動去嘗試新事物,甚至缺乏自信與勇氣,當寶寶到了2∼3歲時,容易出現主觀意識強烈、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情形,比起同年齡的寶寶,在管教上就顯得比較困難。 事實上,0∼1寶寶的感官反應很直接,當他接觸到喜歡的人事物,就會笑得很開心,而爸媽也能感受到寶寶愉悅的情緒,因此,爸媽可依照這樣的原則,為安排寶寶戶外活動的時間與次數,讓寶寶適度地與外界產生良好互動。 給寶寶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當寶寶太小時,媽媽放不下,當寶寶長大了,卻反而是媽媽放不開。事實上,若寶寶成天都關在家裡不出門,接觸的人少,反而會造成寶寶的焦慮,一旦看不到媽媽就會哭鬧。因此,適時地帶寶寶出去走動與人群接觸有其必要性,讓寶寶有更多機會接觸新事物,自然能培養他未來獨立的個性。 走向戶外•身心發展更健全 如果寶寶的學習經驗都是從書籍、電視、電腦等媒介獲得,他的感官可能無法均衡健全的發展。戶外活動能讓寶寶在視覺、聽覺以外,同時接收到嗅覺、觸覺等刺激,透過各種感官功能的充分運用,認識更寬廣的環境,成為最有利的學習模式。 爬行•去探索世界 許多爸媽因為嫌外面的環境髒亂,不太敢也不願意讓寶寶到處趴趴走,每天只讓寶寶在幾個塑膠墊所構成的小面積爬行,對寶寶來說並不是件好事。若此時寶寶沒有充足地刺激發展,有可能造成肌力發展較弱,導致寶寶未來會特別不喜歡走路,喜歡人家抱,甚至影響到手部的精細動作。 建議爸媽要懂得放手,並提供適合寶寶爬行的環境,讓他自己去探險。雖然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也許會跌倒、摔跤,但他會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這對寶寶的關節、肌肉發展與整體的感覺會很有幫助。 觸覺•透過雙腳認識大自然 當寶寶可以站立、走路時,爸媽可以帶寶寶到戶外「踏青」,用他可愛的小腳和草地、沙地、石子地等各種環境接觸,透過腳底的觸覺去刺激神經,對寶寶的發育會很有幫助。如果擔心會有寄生蟲或小生物,可讓寶寶穿鞋子走路,不必勉強打赤腳。 嗅覺•增進認知概念 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嗅覺就十分靈敏,甚至也會有偏好和厭惡的味道。對小寶寶來說,「味道」不是香或臭的區別,只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分別。某方面而言,嗅覺是種日積月累的感覺,將安全感和氣味連結,當寶寶聞到媽咪或自己熟悉的味道,安全感就會湧現,讓他不會害怕。因此,如果能多帶寶寶到戶外,寶寶可以接觸到更多大自然的氣味,有助於他去熟悉各種不同環境,增進認知概念的學習。 聽覺•強化區辨能力 寶寶在2∼3個月大時,就能聽聲辨位,藉著頭部轉動追蹤聲音的來源。戶外聲音的刺激相當多元,寶寶到了戶外可以聽到風吹過樹梢,葉子沙沙作響的聲音,或是蟬鳴鳥叫、車子的喇叭聲等,藉由這些不同的聽覺刺激,除了能讓寶寶知道聲音有如此多的變化,也能讓寶寶學習去尋找聲源,強化他的區辨能力。 刺激•促進想學習的動機 戶外環境有許多事物,是寶寶在家裡從未接觸過的,透過這種直接的接觸與刺激,有助於促進寶寶想要學習的動機;且透過不斷地重複接觸,也可以刺激寶寶去表達,學會更多東西。此外,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寶寶在家中大多沒有年紀相仿的同伴可以學習,如果爸媽多帶寶寶到戶外,也能增加與其他寶寶接觸的機會,透過模仿的學習過程,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會有不錯幫助。 體能•促進身體健康 透過戶外活動,寶寶可以盡情放鬆,維持愉快的情緒,且透過適度的體能活動,可使寶寶的胃口好、睡得好,身體也會較為健康。 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許多學問都是藏在大自然裡,如果讓寶寶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他會發現許多新奇的事物,對自然科學產生更多的好奇心與興趣。 掌握技巧•開心走向戶外 帶寶寶接觸大自然的好處多多,但請別忘記,帶寶寶外出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並掌握一些小技巧,讓寶寶開心享受走向戶外的時光,才不會高興出遊,敗興而歸。 適度掌控時間長短 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年紀較小,無法負荷長時間的遊玩,如果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寶寶因疲累而產生哭鬧的情形,讓原本快樂的戶外活動,轉變成不愉快的收場。建議爸媽可以多利用早上8∼10點或下午3∼5點這些時段帶寶寶到戶外,像是公園、海邊,由於氣溫比較舒適,能減少寶寶體力過度透支的情形發生。 注重環境的安全性 就安全性的考量來看,戶外環境的變因較多,的確比家中來得危險許多,但爸媽只要多加注意,仍然能讓寶寶在安全的範疇中接觸戶外環境。舉例來說,若要帶寶寶到公園遊玩,應注意公園裡的遊戲器材是否有鬆脫的螺絲、草地上是否有尖銳的物品等,以減少意外的發生。另外,如果正值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則可以減少外出的頻率,或是選擇空氣流通、人群不會過度聚集的環境。 隨時留意寶寶的反應 寶寶的活動力特別強,有時候一到戶外就會「玩瘋了」,建議爸媽要隨時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態,若有出現體力透支、手腳發涼,甚至皮膚發紫的狀況,應該立刻暫停活動。另外,寶寶在戶外活動時也比較容易著涼,爸媽要多注意寶寶流汗的情形,適時為他增減衣物,如果發現寶寶玩到汗流浹背,應該先讓他稍微休息再脫掉衣服。 絕不讓寶寶離開視線範圍 戶外環境不比家裡容易掌控,因此,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時,爸媽必須特別注意,絕對不要讓寶寶離開你的視線範圍,即使寶寶對周遭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觸碰抓摸,爸媽也應該陪在寶寶身邊,才不會因為一時疏忽,導致意外發生,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準備好各種必備物品 帶寶寶到戶外時,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建議爸媽應該先計算整體行程的時間(包括車程與遊玩時間),才能確認該準備多少東西,如尿布、奶粉、熱水等,才不會到了戶外之後手忙腳亂,破壞了到戶外出遊的興致。另外,如果在夏日出遊,務必要幫寶寶做好防曬(如:擦防曬用品、戴帽子、補充水分),且儘量避免在陽光下待超過1小時,因為寶寶的皮膚、眼睛組織比較脆弱,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容易受傷。 從寶寶的角度看世界 爸媽帶寶寶到戶外時,應該陪寶寶一起去探索戶外環境,建議您,有時候大人要懂得蹲下來,從寶寶的角度看世界,因為大人身材高大,視野比寶寶更為寬廣、距地面也較遠,容易忽略小細節,因此,如果能和寶寶用同樣的角度去看周遭的環境,才能了解寶寶的想法與感觸。 《媽媽寶寶雜誌》

文ღ1∼3歲幼兒常見問題的行為

2008年03月04日
公開
57

在泡媽家打包的喲! 轉貼自**** http://www.babyhome.com.tw/centred **** ★亂發脾氣   ●多數父母都會碰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    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必須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它不能幫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責任,讓父母改變主意。    置之不理:這是幫助孩子擺脫髮脾氣習慣的最好方法。因為孩子發脾氣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為好。    不理睬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氣。    ●轉身離開。孩子發脾氣時,你儘管去做你的事。    ●適當地勸說。如果你還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對孩子反覆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說明什麼事是不會被允許的,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    ●不要議論他。孩子不再發脾氣時,只要歡迎他能停下來就是了,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鬧,你覺得除了讓步沒有別的選擇了,你可以告訴他如果願意哭就儘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歡他的哭聲。    不要讓哭鬧左右你的決定:    ●搞清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可能發脾氣。    ●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絕不讓步。    盡量避免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場合和情況:找出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因素並避免它們是可能的。    ●避免孩子發脾氣。每個孩子動手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任務或玩具太複雜,孩子會因完不成而感到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安排得簡單一些。    ●必要時提供幫助。讓孩子看你是怎麼用另一種方法解決他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有時候寥寥數語、關鍵性的提示,足以緩和孩子一觸即發的緊張情緒。    ●避免孩子過分疲勞和興奮。這種時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盡量使孩子處於平靜的狀態。 ★毀壞東西   ●孩子毀壞東西的原因很多。    活潑衝動的孩子:他們毀壞東西往往是無心的,這些孩子往往精力過剩。    好奇的孩子:他們很想弄清楚某件東西的工作原理,還想看看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他們把它拆開來,並不想損壞它,但是不知道怎麼再弄好。    不能控制情緒的孩子:他們還不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習慣。    不愛惜東西的孩子:孩子得到東西太容易了,就會覺得無所謂。    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少數孩子故意毀壞東西,是想讓別人知道他的厲害。有這種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存在更嚴重心理問題的跡象。    你要根據孩子的行為類型選用策略。    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玩具:    ●處理掉多餘的玩具,扔掉或送人。    ●選擇適宜的玩具,不要太複雜。    約束過分好動的孩子:    ●在家裡劃出不允許孩子隨便出入的範圍,這樣可以減輕你監督孩子的任務,減少孩子闖禍的可能性。    ●不易碎的東西放在安全的地方。    ●獎勵孩子的小心行為。    提供替代物:如果孩子的求知慾特別強,你要幫助孩子把拆散的東西組裝起來,或者允許他拆些舊東西。    ●給孩子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    ●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收集廢舊東西,允許孩子隨意拆卸它們    教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情: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給孩子示範怎樣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 ★不愛整潔   如果你像許多父母那樣有一個小淘氣包,你一定時常納悶,那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能在一瞬間就把房間搞得一塌糊塗。孩子喜歡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實際上,年齡很小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什麼是亂七八糟,他們周圍能玩的東西越多,他們也就越高興。    如果你看到周圍一團糟,你就不停地嘮叨孩子,讓他們收拾好玩具,或者你自己動手收拾了,那麼你就最終做了不該由你做的事情。更糟的是,孩子知道了會有人替他收拾東西了。    家裡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把弄亂的東西收拾好。讓孩子認識到整潔和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的重要性。孩子養成愛整潔的習慣,用完東西就放回原處時,你要表揚他。    「誰弄亂東西誰負責收拾」,應該成為家裡的一個規矩。使孩子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是最理想的,如果你未能做到這一點,你可酌情選用幾種解決方法。    事先安排:做事情有一定之規,可以節省時間,避免麻煩,使你的周圍井然有序,花一些時間為孩子創造保持整潔的便利條件。    ●為孩子準備好放東西的地方。告訴孩子,他的每種東西也應有固定的住處。讓他把玩具、體育用品、繪畫材料都分門別類地放好。大的東西最好放在架子上或櫃子裡,不要放在玩具箱裡,因為玩具混放在一起容易攪成一堆或損壞。積木或許多部件的玩具最好放在分開的塑料格子裡。不管你怎樣安排,你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放處。    ●便於取放。從孩子的角度環顧一下房間,一定要把每個架子、櫃子、衣櫥或掛衣棍都安置在孩子便於取放東西的位置。    ●標明用途。在每個放東西的用具上都貼上不干膠的標籤說明用途,甚至畫個圖也可。小孩子還可以通過它學習識字。    指導和監督:為孩子做個好樣子,這就是說你本人必須講衛生和做事有秩序。不要指望一個從不動手收拾東西的孩子一夜之間來個突變。所有的孩子,無論大小,都必須瞭解你的標準,他們只要把表面收拾乾淨就行呢?還是每個角落都必須打掃得乾乾淨淨?記住,你的孩子會逐漸瞭解你的要求的,因此,你對孩子的期望必須切合實際。    ●做好幫助孩子的準備。即使是最整潔的孩子在收起大型的組合式玩具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是這樣做的,她先讓孩子自己盡量把玩具收拾到一起,然後她幫助孩子把玩具放好。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他可以把更多的玩具收在一起了。最後,他終於能自豪地獨自承擔收拾玩具的任務了。    ●養成好習慣。督促孩子玩過玩具以後立即收拾好。如果孩子很小,你可以和他一起把玩具拾起來,孩子一學會拾東西,你就開始訓練他把玩具放回原處。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他會把拾起玩具當作遊戲的一部分。    命令明確:你對孩子的要求要簡潔明瞭,你的態度要溫和而嚴肅,但不要像是下命令。如果她沒有反應,你等片刻後再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她聽到你的話可就是不去做,你要採取一些措施。 ★爭吵和打架   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愛與別人爭執。愛打架的孩子有各種情況,有些孩子不會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頭樹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權威,還有的僅僅是模仿別人。    ●正面指導。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爭執時怎樣做,比如可以對同伴講講道理。    ●態度要冷靜。孩子們發生爭吵時,讓他們做一次深呼吸,每個孩子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的理由,不能罵人。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的方法。    ●退出爭吵。有時解決爭吵的方法是走開或讓步。    ●獎勵。制定一個可行的目標,約定好獎勵的辦法。如果孩子和夥伴爭吵的次數減少了,就允許他做一件他喜歡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處罰。  ★不講禮貌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告訴孩子禮貌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去做。你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育階段合理地提出希望,同時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練習。孩子最早是從家裡學習禮貌的,如果孩子有效仿的榜樣,他們很快就能學會。你應認真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否都得當。如果你對孩子或者他人的態度不夠禮貌,儘管你教育孩子要懂禮貌,他也會按你的壞樣子去做的。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能做到。    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逐一解決每個問題,要比同時對付所有的問題好得多,欲速則不達。如果你認為當務之急是教孩子學會說「請」和「謝謝」,那麼,你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不要又去解決其他問題。    對孩子提出期望和要求:同孩子促膝談心,告訴他講禮貌的重要性以及你的期望。鼓勵孩子講禮貌的最好方式就是隨時對他的好表現進行表揚。必要時,同孩子談一談他不懂禮貌的問題。把舉止粗野的人指給孩子看。提示小孩子應該學習的禮節。    糾正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已根深蒂固,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練習正確的行為。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意識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得好一些要更省事。比如,孩子沒有說「請」字,你要讓他用「請」字講10句話。    ●懲罰。如果你的孩子吃飯時總是不守規矩,那麼一個合乎邏輯的後果就是他不改變行為就不能到餐館用餐;或者,如果他在宴會上坐不住,他以後就不能參加宴會。  ★到處亂塗亂畫   只要父母不在眼前,2歲的孩子經常會別出心裁地在牆壁上亂塗亂畫。我們提出的建議如下:    教孩子在適當的地方寫字:具體地告訴孩子他可以在哪些地方以及不能在哪些地方寫字。領孩子在家裡轉一圈,把允許他隨便塗抹的地方指給他看。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孩子,可以讓他講講不能到處亂塗亂畫的原因。    提供替代物:這是改變亂寫亂畫行為的關鍵。如果孩子喜歡寫字和畫畫,那麼讓孩子有機會這樣做是很重要的。    ●提供美術用品。給孩子準備一個圖畫箱,裡面放上各種畫畫用具,孩子想畫畫時不必請示你就可以使用它們。你允許他在廚房的飯桌、他的書桌或地板上塗塗畫畫,並對他講清楚他只能在這幾個地方畫畫。如果他把顏料、畫筆拿進其他房間,他的用具要被沒收一段時間。    ●提供寫字用品。給孩子準備好紙張、舊文具、信封、筆記本、鉛筆等,他只能在一個地方使用這些東西,不管孩子是否會寫字,都鼓勵他寫。如果孩子有機會練習,他們常常在識字之前就發明出他自己的寫字方式。你可以訓練孩子說出他的想法,你替他記錄下來,如果孩子會寫字了,讓他們替你寫購物單。    ●為孩子提供寫字的地方。你可以讓孩子在黑板上或能夠擦掉痕跡的物體表面、舊本子、石板上寫字畫畫。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在牆壁這類寬敞的畫面上寫字,你可以給他們準備一些大張的紙,或者讓他們用粉筆在家裡的走廊或車庫的牆壁上亂畫。  ★受欺負 ●對這些易受欺負的孩子來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讓他們學會用新的方式對欺負和取笑捉弄做出反應。    ●讓孩子認識到大多數取笑人的行為是很無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傷害了孩子,因而不能置之不理。    ●對取笑進行分類。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顯不真實,對此,你和孩子可以一笑了之。如果取笑的話裡有真實的成分,那麼要教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做出反應以阻止對方的嘲弄。    ●不要對取笑太敏感。教孩子用以靜制動的方法對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頭轉過去或轉身離開。    ●用新的方式對付欺負者。有時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發制人,伶俐的口齒是有效的武器。幫助孩子學會靈活機動地做出恰當的反應。 ★不聽話   ●如果你的孩子不聽話,你會感到憤怒、生氣或沮喪。每天晚上,你都會因白天對孩子的反覆提醒、說好話、爭吵和嘮叨而疲憊不堪。你如果想讓孩子聽話,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首先,不要對孩子濫發指示,否則孩子會被你指使得暈頭轉向;其次,父母對孩子講話時口氣要溫和,分配的任務要合情合理。    有些孩子之所以養成不聽父母話的習慣,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不立即對父母的話做出反應也沒有關係,他們把父母對自己的忍耐程度摸得一清二楚,並且猜得出父母是否會做出讓步或索性自己把事情幹了。儘管有些孩子不聽話純粹是故意搗亂,但有時也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一次提出的要求太多或沒有把要求解釋清楚。    如果你的孩子聽懂了你的要求就是不肯去做,你可以試用以下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很有效。    指示要簡明、具體:我們常常總是忙著向孩子發指示,但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理解了這些話。孩子可能並不理解你說的話的具體含意,他對一些話的理解可能與我們大不一樣。有時孩子不服從命令是因為父母一次給他們的指示太多,而他們記不住。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說明一件事情,但他們卻表述為要求孩子做這件事情。    ●指示要明確,易懂,具體。    ●每次只提一兩個要求,等孩子完成後再提新要求。    ●講究策略。如果你並不想聽到孩子說「不」字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說詢問的話,你完全可以用果斷但並不專橫的口吻做指示。你還可以使用激將法,比如,你可以說:「我敢說我一數到10你就能走下汽車。」    讓孩子注意聽你講話::孩子玩得高興時根本注意不到周圍的事情,他很可能並沒有聽清你的話。你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保證孩子確實聽見了你的要求。讓孩子注視你,並把你的話重複一遍。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這個辦法也很有用。    說到做到:父母都是大忙人,他們對孩子提出要求後,往往以為孩子一定會照辦的,以後也就不再提這件事了。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後,一定要檢查任務的完成情況,這樣孩子就不會把你的話當作耳旁風了。同時也要避免對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使任務有趣: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所需的時間要比孩子爭辯的時間少得多。如果你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幫助大人幹活的習慣,他們就會把這當作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可以用計算時間的辦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幫助大人做事實際上用不了多少時間。  ★坐不住   ●學會安靜地坐著對小孩子來說是最難的一課。即使只讓他坐上幾分鐘都會感到很難熬。小孩子必須能夠理解父母所說的「好好坐著」究竟是什麼意思,而父母也不能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但是即使是年齡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訓練學會在飯桌前、候診室及其他場合坐上很長的時間。    下面介紹一些訓練孩子學會安靜等待的方法。    ●打拍子的訓練法。如果你的孩子1歲左右,你把他放在椅子上坐好,告訴他你要看他能否在你數數時安靜地坐著。你用手比劃著數到5,然後你為孩子能好好地坐著鼓掌,並抱抱他,讓他在地上跑一會在繼續練習。這一次,你可以數到10或更多一些,並再次鼓掌和擁抱。這樣就可以逐漸延長孩子訓練時坐著的時間,而你的興高采烈則可以使孩子感到成功的快樂。    ●「我是木頭人」遊戲。和孩子面對面坐好,讓孩子把手放在膝蓋上,孩子當然可以呼吸,但他必須像木頭人那樣一動不動,甚至動動手指、聳聳鼻子也不行。練習之後,孩子可以保持1分鐘不動,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堅持5分鐘或更長時間。每隔幾天做一次這個遊戲,它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定要表揚孩子的每一微小的進步 ★不肯分享 ●小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的。但是他們也喜歡討大人的歡心,如果教給他們分享,他們五六歲時,一般能在大多數時間裡和夥伴一起好好玩。    與人分享不是自發的,必須教給孩子怎樣去做。    ●學習合作。讓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兩個人分享。    ●告訴孩子必須分享。很多孩子願意在別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讓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樂意了。如果是這種情況,你在客人到來之前,讓孩子挑選幾樣他願意讓別人玩的玩具,告訴他不要擔心玩具被弄壞。這樣當他無條件地與別人分享東西時,他能感到自己的對這些東西仍有控制力,它們還是屬於他的。    ●不要期望太多。雖然孩子能夠學會分享,但它對孩子來說是個很難理解的觀念。在要求孩子把玩具拿出來讓別人玩時,一定要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玩自己的玩具。承認孩子的所有權會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    ●對孩子每個慷慨舉動都要表揚。 ★打人和咬人    ●這些全是不成熟的行為。許多二三歲甚至四五歲的孩子在受挫或興奮的時候就這樣做。我們的任務是防患於未然。    ●同孩子討論。如果孩子還不會講話,就對他簡單的說不能怎樣,並做出嚴厲的表情。但是不要生氣。    ●講清後果,對孩子講清如果他繼續打小朋友會有什麼後果,如失去某些權利,星期天不能去公園玩等。    ●搞清孩子在什麼時候會這樣做。注意孩子打人咬人的時間和場合,以次做出預防。如果孩子累了就愛咬人,那麼在他沒睡午覺前,就不要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指導孩子。有的孩子,當別人碰他的玩具時就咬人家。父母可以教他對想碰他玩具的孩子說:「你可以玩一會,下次輪到我了,好嗎?」還可以告訴他,如果其他孩子搶他的玩具,他可以請大人幫助。    ●預防措施。平時多跟孩子進行團結友愛,為別人著想的教育。玩的時候,在旁邊照看著,減少引起爭吵的機會。

轉貼ღ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2008年02月21日
公開
47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酶的活動,參與神經肌肉的活動。食物中牛奶、蝦殼、動物骨髓含鈣豐富;肉、魚、乳製品、豆類和硬殼果等含磷豐富。 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參加甲狀腺素的生成。甲狀腺素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組織的發育和分化、蛋白質合成。寶寶如果缺乏甲狀腺素,會對腦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引起智力下降、聾啞、骨骼和生殖系統發育障礙而發生呆小病。海鹽和海產食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A和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維生素D缺乏時,會造成骨礦物化不足,還可透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維生素A缺乏會使骨變短、變厚,維生素C缺乏會使骨細胞間質形成缺陷而變脆,這些都會影響骨的生長。 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有含胡蘿蔔素,可轉變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牛奶、蛋黃、肉類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爸媽多帶寶寶曬曬太陽,有利於鈣的吸收和轉化。 運動可幫助寶寶長高 6 個月以內寶寶的運動,主要是爸媽幫助下的被動運動。7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主動運動的能力,爸媽要根據寶寶運動發育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寶寶自己做運動,例如四肢的伸展運動、環繞運動,可訓練寶寶多多爬行;在寶寶的腿部力量足夠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托住寶寶兩側腋窩,扶寶寶站立起來,此時寶寶就會借力頻頻跳躍兩腳,爸媽可因勢利導,幫助寶寶彈跳;稍大時可鼓勵寶寶多走路。 彈跳運動是1∼3歲寶寶長高的首選運動項目。具體方法有:當寶寶到1歲多後,會自然行走了,多讓寶寶走路;同時爸媽引導寶寶學動物跳,如兔子跳、貓咪跳等,爸媽先作示範雙腳跳動,引導寶寶模仿;或爸媽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借力向上跳。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多來點彈跳運動、跳繩、短跑或者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爸媽要耐心教寶寶運動技巧,最好能和寶寶一起運動,有利於寶寶長得更高。 另外,晚上睡覺前一小時進行規律性運動,效果也很好,運動後寶寶睡眠品質更高,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訓練應該適度,以不疲勞為準,如果運動量偏重或過大,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    生活作習要重視 良好的作息也有利於寶寶長高。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22點到淩晨2點,晚上最好讓寶寶早點入睡,儘快進入高品質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對寶寶長高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精神神經系統異常會影響寶寶身高的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或寶寶受到其他的嚴重刺激,可能抑制腦垂體正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寶寶生長速度逐漸減慢。 另外,不要忘記慢性疾病的積極防治。長期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哮喘、心臟病、貧血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骨骼的遺傳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等,也會使骨生長受限。如果是營養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及早就醫診療。

文ღ想打他的時候,怎麼辦?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44

打包自管家婆&憂鬱男 孩子已經把我氣得快瘋了,我舉起了巴掌……這個時候,我應該: 一、默念「每一個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我的孩子也有許多好處」若干遍,   直到我能夠「正確地」看待他;   二、較平靜之後,我開始研判情況,現在的情況是:   1.他造成了立即的危險   2.他損傷了我的尊嚴、干擾了我正在進行的活動   3.他違反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4.他違反了我再三告誡過的命令 三、若是第一種情況(例如跑到可能跌下的高處、玩火、攻擊別人等),   我採取下面三個步驟:   1.立即以行動(例如以手拉住或拉開)制止他,但不以語言指責,    也不以暴力攻擊(即體罰)他。   2.嚴肅而堅決地,以非常低(只要他聽得見就可以)的語言說明他行為的不當,    以及可能的後果,並確認他已經明白。   3.改變態度,對他示愛,並表示對他明白道理的嘉許,和對他不會再犯的信心。 四、若是第二種情況(例如對我不禮貌、把水潑在我身上、吵得我不能和別人說話等),   我採取下面的三個步驟:   1.生氣地,以非常低(聲音越低越能表示生氣)的聲音告訴他我的感受。   2.溫和地,以非常低的聲音說明他的行為何以令我生氣,以及何以對我造成干擾,    並確定他已經明白。   3.同前三之3 五、若是第三種情況(例如不肯和別人分享玩具、貪得無饜、偷錢、說謊等),   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思考他所違反的道德戒律的種種「理論」(例如人為什麼要和別人分享所有物),    並準備對他說明的「講稿」(要用孩子聽得懂的方法說道理)。   3.尋找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以便能專心地,在平和的氣氛下和他談話   4.和他談話,但不是教訓他,要他提出問題來相互討論(例如為什麼不能拿別人    的東西,但又要和別人分享),務必使他的理性思辨能力得到啟發。   5.這種談話也許要進行多次,不期望在一次談話中就讓他變得「道德」起來。   6.每次談話的最後,都要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也就是三之3 六、若是第四種情況(例如超時看電視、不能如時完成家庭作業等),我應該:   1.不做立即的處理。   2.研究我的命令可行性(要考慮孩子所處認知的發展階段),以及他不能達成    命令的各種原因。   3.試圖改變環境(例如讓家裡變得更安靜、改變家庭作業的份量),    以便命令較易達成。   4.然後進行前面五之3、4、5、6 的工作 七、我下定決心,使用前述比較「嚴格」、深刻的方法教育他,   不用魯莽、粗糙而「不嚴格」的手段體罰他。   因為,我對他的愛是真愛,我不偷懶。

文ღ語言發育

2007年11月07日
公開
42

語言發育(上) 2歲大的寶寶在語言能力的發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寶寶天生愛說話,而且可能已經是滔滔不絕了;而另外一些寶寶可能只會說單個的詞語。 即使智力相同的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很不同。這是由於他們的脾氣秉性不同,再加上每個寶寶得到鼓勵他們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機會不同。 不僅僅是詞語 在一些家庭中,寶寶和他們的父母或是保姆可以依靠表情、手勢、聲調等非語言方式來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一個詞的使用可能由於聲調甚至聲音大小的不同而有了微妙的變化。一種詢問的語調會把一個詞轉變成為一種要求,比如寶寶問您「水」,您可以這樣回答:「你想喝水嗎?」然後寶寶就可能會點點頭,同時說「水」。父母和保姆會逐漸熟悉寶寶為交流而做出的努力,然後通過聽他說話,並且積極地回答以使寶寶明白你們己經理解了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 擴大寶寶的詞彙量 在寶寶2歲時,對您跟他說的很多話能都理解了。現在,寶寶的平均詞彙量大約是50個左右。這個階段,寶寶的詞彙量會迅速增加,很快他就會從只能說一個詞發展為會說兩三個詞的短語。語言能力的發展反過來會促進寶寶對更多詞語的理解。 當寶寶試圖正確運用語言以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最初可能會有一些偏差,比如,「爸爸」這個詞可能被暫時應用於所有的男人,或者「狗」這個詞被適用於所有的四足動物。這時候可以一點一點地教寶寶並隨時糾正寶寶的錯誤,漸漸地,他會明白「爸爸」這個詞只適用於某個人,而「狗」這個詞只適用某一類動物。 如果寶寶想告訴您一些事情而您又不斷地對他的意思產生曲解,這對於他來說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挫折感。交流的關鍵是要避免形成挫折感。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您要試著在寶寶喜歡的框框裡聽他說話,對他努力表達的意思要給予承認,並且要他向您講解或重複自己說過的話,這樣您就可以弄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丁。 組織語言 在寶寶學會說第一批詞以後大約6個月時間,他就可以說有兩個詞的句子了,而且相配合的手勢也可以增加意義,如指向某物或是其他一些表達意思的動作,比如他會使勁拉您的衣袖以讓您注意他。例如,兩個詞的句子包括「杯奶」,「熊走(玩具熊走了,不見了)」,「車紅(車子是紅色的)」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幫助寶寶學習語言有許多方法。當寶寶練習說話時不要總去糾正他發生的錯誤,但對於已經說過的正確的地方要強調鞏固。所以,就像前面舉過的例子一樣,您可以回答:「你想喝杯牛奶嗎」,「是啊,玩具熊不見了,它掉下去了」,「那輛車是紅的,這輛車是藍的」。當您跟寶寶說一些吸引他注意力的事情時,要把事情簡單化,把重點放在交流的樂趣上。 有的時候比寶寶大一點兒的哥哥姐姐的語言刺激也能鼓勵他早些建立起自己的詞彙表,同時可以幫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與別人交流時得到的樂趣上。 發音 清楚而簡單地把寶寶說過的話再向他重複一遍也可以幫助他發音。雖然有時聽到一個小孩把一個詞的發音說錯會覺得這個孩子非常可愛,但這並不利於孩子學說話,即使您聽懂了他在說什麼,對於家人以外的其他人而言還是很難理解。當涉及到寶寶學習如何拼寫時,如果總是讀錯音,那就會出現問題。如果寶寶不能清楚地聽和說,那麼以後當他想要根據一個詞的拼音把這個詞寫下來時就可能會出現問穎。 語言發育(下) 積極影晌 語言能力的發展和以後的讀寫能力之間的聯繫已經在許多研究中得到了最後證實。您可以通過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與寶寶度過幾個你們兩個人單獨相處的時段,惜此來幫助寶寶提高語言技巧。 每一次和寶寶單獨相處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你們可以一起找一個玩具,一起做遊戲或哼唱兒歌,或在沒有任何噪音干擾的情況下一起看一本書,跟寶寶一起談論一件事情或是聽二個故事,學一首歌,這些都有很大的積極影響。在這個階段得到這些經歷的寶寶7歲時就可以閱讀了,比同年齡的其他寶寶要早18個月。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在寶寶學會字母表上的單個字母和讀音以後,他就能聽出不同讀音的字母,這使他在看到這些字母寫在紙上時能夠更輕易地把它們辨認出來。「羊」(yang)和「狼」(lang)這兩個字的後三個字母是相同的,都是「ang」,但是因為第一個字母不同,所以兩個字的意思就不一樣。在寶寶以後要學習如何拼寫時,區分兩個字母的聲音就顯得很重要了。 發現問題 既然語言能力的發展對寶寶的智力發育如此重要,您就要盡您所能鼓勵寶寶練習準確地發音和說話,發展他的語言技能,而且要確保沒有任何阻礙這一發展的因素。 大約10-15個寶寶中就有一個寶寶在語言理解或語言能力的發展方面有問題。盡早發現問題並識別是哪一類的問題非常重要,這可以保證語言方面的遲緩發展不會妨礙其他方面的學習。如果在寶寶沒上學之前就能發現,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這個階段的常規性檢查包括聽力檢查,如果發現有什麼問題,醫生會建議您做個更全面的檢查。即使是一個能被輕易治癒的小毛病,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也會變得很嚴重。 有效的教導 在日常活動中,您可以做很多事來刺激寶寶的語言發育。最重要的是聽寶寶講話,並對他做出適當的回應。您要花時間聽寶寶講話,也花時間跟他講話。跟寶寶一起看一些探索新思想和新的情感內容的書。讓寶寶養成說出事物名稱的習慣,並且在您給他穿衣服的時候一邊穿一邊跟他聊天,例如告訴他您正給他穿紅色條紋的T恤和綠色的襪子。這些都能幫助寶寶構建詞彙表。 閱讀 書可以使寶寶享受平靜,還能促使寶寶把注意力集中在字詞上,思想情感的內容和新詞都能激發他對話的慾望。您可以挑選一些適合這個年齡的寶寶閱讀的故事。 ●聽別人講故事有助於寶寶把精神集中在人的聲音上,訓練大腦聽到不同字母的讀音。 ●反覆地給寶寶讀同一本書,必要時重複一些寶寶說不太好或不好理解的詞,問寶寶一些關於書中發生了什麼以及下面會發生什麼這樣的問題。所以這些過程都可以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健康的情感。而且書中的故事還可以讓寶寶瞭解一些新思想和情感概念。 ●給寶寶讀書可以培養他的想像力,這有助於寶寶和他人展開交往,讓寶寶成長為一個關心別人,有自信和優秀表達能力的人。 2—3歲小兒語言的發展   這時期孩子的語言發展特別迅速,說話的積極性特別高,盡管說的話仍然以簡單句為主,但是說話的內容豐富了,他們已經掌握了與生活有關的最基本的詞匯和語言,會正確地運用代詞你、我,如會說“不要你了,我自己睡”,會用語言和人交往,還會說上幾句兒歌。3歲左右時大多數的孩子能運用語言來同人進行一般的交往,說出的話不再完全是簡單句,出現復合句,大部分的句子都有10個左右的字,詞匯量達到了3歲可達l,000左右,會用代詞“他”,會說兒歌。   這時期是孩子學習語言和發展語言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學習口語的最佳年齡。盡管他們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詞匯,詞類和最基本的句型,所說的話也基本上符合語法,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語言,有了初步的語言能力,但這種語言的水平還很低,經常是和活動相聯系的,邊活動邊說話。因此,要使他們的語言能力進一步發展,成人必須要創造有利的條件,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或活動游玩中通過模仿來學習語言,並給予正確的引導來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到了2歲以后,大人不能再用簡短的語句來教孩子說話,要用完整標準的語句來教孩子正確說話,如見到汽車后,不能再對孩子只說“汽車”兩字,要告訴他“這是一輛紅色的汽車,那是一輛綠色的小轎車”等。平時通過給孩子講故事,朗讀兒歌,看圖說話來豐富孩子的詞匯,幫助孩子練習說話。這時期孩子的語言還不能脫離環境和活動,因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廣泛接触周圍的人和事,在和人的交往說話中,發展和豐富語言。2歲半以后的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迅速,接受能力也強,家長在教時,不能再只限於教孩子說物體的名稱,而是要教會孩子物體的作用,對物體外部特點的描述,例如大小、顏色、形狀、輕重等,擴展他對物體的理解。利用提問題的形式,鼓勵孩子多說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對物體的形容。平時利用講故事,看圖書,背兒歌的形式,讓孩子學會說完整的句子,讓孩子逐漸積累詞匯量,學習使用詞匯,學會對事物的描述以及表達自己的體驗。   語言發育在幼兒期差別很大,有的孩子在1歲半時就會說許多話,背兒歌,另外一些可能到了2歲多還不太會說,這種情況是常有的。說話早、說話多的孩子不能說明他就比說話遲、說話少的孩子聰明,也不能說說話遲、說話少的孩子語言能力今后就會落后。語言發育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和環境教育的問題。如果這時期的孩子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語言,能正確使用“我”、“你”,即使說不上幾句,或不會背兒歌,也沒什麼關係,父母不要著急,只要給以豐富的語言刺激,孩子的語言很快能趕上。 baby語言能力測試 幼教錄像有礙孩子學說話 寶寶語言關鍵期學習方法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9/150782/513513.jpg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9/150782/514514.jpg https://bb5.babyhome.com.tw/UPLOAD9/150782/515515.jpg 寶寶的語言發展

文ღ寶寶撞到頭不要用力揉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42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吳求森 孩子剛剛開始學習走路,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最令家長擔心的莫過於是頭部撞傷了。當他撞到頭時,腫起來的部位可不要用力的搓揉,因為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讓血腫更厲害。家長可先用冰敷方式消腫,然後觀察孩子有無頭痛、嘔吐、噁心等情形,並給予正確照顧。 「安安可真個好動的孩子,每次都讓媽媽好擔心喔!特別是他現在開始學習走路,搖搖晃晃的步伐,一不小心,就常常跌倒、撞傷。今天我正好在跟朋友講電話時,好動的安安爬上沙發走來走去,結果一不小心撲通一聲就滾了下來,不小心撞到了頭,撞到的地方還腫了起來,這下該怎麼辦?好擔心他會有腦震盪和頭部外傷等後遺症……」 撞到頭不要用力搓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表示,1歲左右的幼兒正值發育及學習的階段,很多外物都會吸引他去嘗試、探索,由於這階段的孩子肢體動作尚未成熟,時常會發生跌倒、撞擊的事件,尤其是頭部的撞擊最令家長擔心了! 不論是從床上掉下、沙發上摔落、倒栽蔥、高處滾下等,都有可能造成頭部的撞擊,甚至腦震盪的情形發生。吳求森醫師指出,當幼兒摔到頭的時候,如果頭皮腫了個包,家長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用力搓揉患部,這樣會讓血管不容易凝血,反而造成血腫情形更厲害。 可以的話,立刻在腫起來的地方冰敷,數日之後,則改用熱敷血腫處,加速淤血的代謝吸收。並在1週內,注意觀察幼兒的生理意識變化,短期內勿做劇烈的運動,讓他靜靜的休息幾天,恢復會比較快,也比較沒有後遺症。 正確處理•避免傷口感染 其實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所碰撞是難免的,媽咪也不用太擔心,吳求森醫師說,撞到當下,應先安撫一下孩子受驚嚇的情緒,接著再進行一連串的後續處理動作。 1. 檢查:檢查撞到地方有無出血現象? 2. 冰敷:如果受傷的部位有腫起來的地方,可用冰敷的方式消腫。切記不要使用萬金油、綠油精等搓揉腫起來的部位,以免使血管破裂的情形惡化,而讓出血更嚴重。 3. 清潔:如果有傷口時,要注意傷口的清潔,最好不要用像廣東目藥粉、雲南白藥等藥品止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方法。在止血後,可以用棉花棒沾優碘藥水,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然後再用紗布或是透氣膠帶包紮,以避免感染。此外,小孩不會照顧傷口,常常容易把紗布、透氣膠布弄髒、弄濕,造成傷口細菌感染、發炎,家長應多留意,並常換藥及乾淨的紗布。 4. 觀色:若幼兒只是啼哭,臉色沒有變黑或變白,沒有什麼異常的話,家長不用特別擔心。但是如果持續哭鬧不停、嗜睡的話,最好立即送到醫院檢查。 5. 觀察:可先觀察一、兩天(約48∼72小時),如果寶寶有意識不清、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一定要立刻送到醫院。 頭部創傷最怕的是引起顱內出血,而顱內出血的程度有輕有重,輕者會出現頭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大多休養幾天即可恢復;嚴重者則會大量出血。如何判斷是否有顱內出血?現在醫院大多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以辨別出出血的所在位置與嚴重程度。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的意識清楚、語言表達順暢、無其他異常現象,表示此創傷並未對他造成太大的傷害,家長可以不必太擔心,只要多觀察他後續有無其他變化即可。 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當孩子發生意外時,許多家長常會說:「如果當時我能多注意一下孩子的安全,他就不會受傷了!」吳求森醫師指出,其實,很多的意外傷害確實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就在於是否有營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 1. 樓梯:家中如果有樓梯,一不注意,孩子就會摸爬到樓梯上,極易造成滾落下來。因此,最好在樓梯加裝護欄,防止幼兒攀爬。 2. 床鋪、沙發椅:當孩子開始會翻身時,如讓他在沙發或是床上睡覺,最好有大人陪伴,絕對不要只留下孩子單獨一人。其實,最好還是將小孩放置在裝好圍欄的嬰兒床,較為安全。 3. 學步車:學步車雖然可以輔助幼兒學走路,但也容易一個不小心,衝得太快撞到牆或障礙物時,造成翻覆因而受傷,這也是家長必須注意的。 4. 其他:只要家具有尖銳突出的部分,最好用布包起,或貼上防撞條,降低孩子萬一碰到時造成傷害的機會。 只要家長稍加用心,絕大多數的意外傷害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萬一孩子不小心受傷了,記住一定要鎮定,正確的止血、消毒,或是送到醫院請醫師檢查、處理,才能預防傷勢更加嚴重。 《bobo小天才雜誌》

文ღ4大教養迷思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45

打包自無敵小子的窩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康健雜誌 更新日期:2007-10-03 記者:林玉珮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 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自我測驗:你是「超完美父母」嗎? 一個3歲小孩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了,家長會做何反應? 情節1「啊!」尖叫一聲,快步跑過去,把他扶起。 情節2「沒事沒事,站起來就好,你好勇敢!」邊安慰小孩,邊走過去抱抱他。 情節3 裝做若無其事。 這些都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卻也透露出為人父母的各種掙扎。保護與放手的界線該畫在哪?是父母面臨的一大難題。 請做以下測驗,找出自己是抓太緊或放太鬆的父母,並看看專家給你的建議。 給2∼5歲小孩的父母 你和2歲的孩子在遊戲區,他想去玩比半層樓再高一點的滑梯,你會…… □ A:立刻拿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畢竟他還太小…… □ B:跟著他走到滑梯,扶著他爬上去,當他滑下時接住他 □ C:面帶微笑,放手隨他去玩 5歲的孩子每次下輸棋就哭,你會…… □ A:繼續讓他玩高難度的,偶爾他得接受失敗 □ B:希望增加他的信心,因此創個玩法,儘量讓他贏 □ C:找個不憑技巧只靠機運的玩法,讓他體會有輸有贏 3歲孩子上幼稚園第一天,他又哭又黏不讓你離開,你會…… □ A:前幾天先留下來陪伴他,再漸漸縮短每天待在學園陪伴的時間 □ B:親切但堅定地向他告別後便離開 □ C:延後入學,等過一年他學會更多事再來 孩子4歲.久病的祖母剛去逝,你會…… □ A:告訴他祖母搬到很遠的地方,遠到即使他想念祖母,祖母卻再也無法來看他 □ B:向他解釋,醫生已盡力救祖母了,但她的病嚴重得無法醫好便過世了 □ C:如B做法,再加上帶孩子去參加祖母的喪禮,及之後所有的聚會 你的孩子怕狗,又正好要到養了一隻大狗的同學家參加派對,你會…… □ A:先帶他去其他養狗的朋友家,看一些小型溫馴的狗,再帶他個別拜訪這位同學 □ B:婉拒邀請,或堅持對方家人要把狗留在籠子、拴起來 □ C:告訴孩子,怕一隻溫和的狗很蠢,接著帶他去參加派對 孩子的同學邀他和同學家人(或保姆)一起外出去玩,你不認識同學家長,你會…… □ A:婉拒邀請,或堅持要玩就到自己家來 □ B:答應讓他去玩,並詢問接回兒子的時間 □ C:向其他家長或老師打聽這位同學家長,或主動聯繫同學家長,了解去哪邊?都玩些什麼? 學齡前孩子問你:嬰兒是怎麼來的?你會…… □ A:不厭其煩地告訴他所有人類生育的細節 □ B:簡單回答,他問多少回答多少 □ C:避開這些問題,你認為學習性知識他還太小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B2;C1 Q2– A1;B3;C2 Q3– A2;B1;C3 Q4– A3;B2;C1 Q5– A2;B3;C1 Q6– A3;B1;C2 Q7– A1;B2;C3 給6∼10歲小孩的父母 你兒子把數學習題攤在桌上,你看了一下,發現答案幾乎都錯了,你會…… □ A:和他一起坐下來,再把每題做一遍 □ B:告訴他必須再把數學作業看一次,遇到不會的,你可以幫他 □ C:不動聲色,你認為他需要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的孩子想加入足球隊,但他個頭小、運動神經又不發達,你會…… □ A:告訴他放膽去踢,並祝福他一切順利 □ B:為他安排其他活動 □ C:鼓勵他,並在週末幫他練習 9歲的孩子想要自己走路上學,而你不確定他沒問題,你會…… □ A:告訴他,至少到10歲以前都不可以 □ B:跟他解釋,若他能和你一起預習幾次,證明他能負起責任的話,你會讓他跟朋友一起走路上學 □ C:答應讓他獨自上學,並告訴他,他能主動提出這個想法,你以他為榮 10歲女兒最要好的朋友突然與她絕裂,還在背地裡說些殘忍的閒話,你會…… □ A: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問個明白 □ B:告訴女兒,她和她的朋友兩個人要靠自己解決問題 □ C:悉心傾聽,鼓助她去找其他的朋友,你只當最後的避風港 你的小孩和朋友在隔壁房間玩,突然你聽到他們厲聲吵架,你會…… □ A:不管,小孩間總會有爭執 □ B:先給幾分鐘,讓他們自行解決,若是繼續吵,就走過去調解 □ C:快步走過去,警告他們:再吵就不准玩 10歲的孩子想看一部嚴肅的影片,內容含有暴力與性,你會…… □ A:告訴他,還沒到青少年的年紀前,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可看 □ B:同意他去看,你知道他的朋友當中已有人看過了 □ C:告訴,他你會先看一次,若內容得當就讓他去看 你兒子不喜歡他的老師,出很多作業又很嚴格,他想大家的感覺都一樣,你會…… □ A:打電話給校長,要求把兒子換到別的班級 □ B:安排親師會評估狀況 □ C:告訴他,每個人偶爾都遇到困難,要盡最大的努力克服 ◎看看你的得分 Q1– A3 ; B2 ; C1 Q2– A1 ; B3 ; C2 Q3– A3 ; B2 ; C1 Q4– A3 ; B1 ; C2 Q5– A1 ; B2 ; C3 Q6– A3 ; B1 ; C2 Q7– A3 ; B2 ; C1 解答 7∼10分: 培養小孩獨立,你可能很在行,但繩子或許得勒緊一點。「小孩必須冒險,但他跌倒時你得在一旁抓住他,」兒童心理學家、《用品格教養小孩》作者柏格醫生說,就好像你站在滑梯旁確保學齡孩子不會跌下,或是在孩子情緒波動、社交受挫時支持他。而且還是得牢記,在情況可能危害身體、難以捉摸時,你最好選擇安全,美國佛羅里達情緒與行為健康中心兒童部門主管林格醫生提醒。 11∼16分: 你已畫定好範圍,在其內你的孩子可以盡情奔跑,哪怕跌倒了也還可依賴你。柏格醫生說,保持這種平衡的關鍵在於控制情況,而不是小孩的行為。你願意讓他冒些風險,但你會先舖路,例如幫你學齡的小孩適應分離,或者趕在你10歲小孩看限制級的電影時,自己先看一遍。「最好的狀況是家長成了打氣專家,」柏格醫生解釋,「因而當小孩要自己做選擇時,可以父母做榜樣,做出聰明的抉擇。」 17∼21分: 你把小孩的幸福列為優先,但可能擔心太多了。要是他很害羞或恐懼,你可能會認為避開一些狀況,或許會讓他較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假如你本身容易杞人憂天,很可能又把這種特質傳給下一代。「孩子會察覺父母的焦慮,」美國費城大學心理學授史坦柏格說。「這讓小孩更恐懼,因而父母又更加保護。如此形成一個循環後更難再打破。」此外,林格醫生說,你的小孩若曾有些練習和鼓勵,成年後比較能解決困難和阻礙。因此,別擔心你的小孩輸掉一局棋,或者和數學問題交戰,沒有什麼比正面迎擊挑戰更能建立信心。(顧景怡編譯) 資料來源:《Parents》

孩子生氣有五種 爸媽要搞懂

2007年10月07日
公開
17

孩子生氣有五種 爸媽要搞懂 【聯合報�陳鉉煒�台中市陳鉉煒小兒科院長(作者亦為新生兒科專科醫師)】 日前在美國佛州有一名6歲幼童因為在幼稚園發脾氣使性子、大哭大鬧,破壞學校課桌椅,還抓傷老師,竟面臨上手銬及多項控訴。 成人會發脾氣,小朋友當然也會,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小兒科副教授尼德曼指出,小朋友發脾氣時,常以跺腳或突然跌坐地上開始,繼之以生氣(如大吼大叫或打人)表現,然後進展到表現出悲傷或苦惱(如哭泣或嘗試去親近父母)。 2003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調查統計335位年齡在18-60個月的幼童發現,大多數發脾氣只維持了30-60秒,75%小朋友發脾氣不會超過5分鐘。 八成小朋友 每周飆一次 美國波士頓大學小兒科主任儒克曼教授說明,大約從2歲開始,為了維護被侵犯或剝奪的支配權與自治權時,就會發出不平之鳴,甚至動怒。有50~80%的2~3歲兒童每周至少發脾氣1次,20%小朋友則幾乎天天會發脾氣,另有近60%的2歲小朋友會習慣性發脾氣,且一直持續到3歲,3歲之後這其中的6成會一直持續到4歲。 病痛或壓抑 火氣就上來 尼德曼教授列出6項小朋友發脾氣的可能原因: 1.正常的發展過程 父母或家庭其他長輩禁止或限制小朋友某些行為,引起孩子爭取自主的權利所形成的一種反應,同時欠缺人際間協調衝突與溝通的能力,自然而然火氣就上來了。 2.身體不舒服 反覆的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發炎、呼吸道或腸胃道過敏、濕疹皮膚癢到受不了、內分泌問題(如雄性激素過高)、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生病住院、接受侵入性檢查或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抗組織胺藥等),都會造成。 3.中樞神經功能不良 智力障礙、自閉症、過動症、腦部受傷(特別是額葉)、聽覺或視覺受損。 4.個性 如果天性比較好動,靜不下來,對新奇的人事物產生異常高度的敏感性,常呈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激怒。 5.環境 住家過度擁擠而限制遊戲的機會,周遭沒有兒童保護措施或設備讓父母限制小朋友的行動,常待在家裡的小朋友當然會抓狂。家庭出現語言、肢體暴力、兄弟姊妹或祖父母輩出現行為問題、父母出現憂鬱、酗酒、嗑藥等,都會讓小朋友發脾氣。 6.教養 被施以不當體罰或兒童虐待、家長前後不一致的教養方式、過於放任、過於干涉、對暴力充斥的電影或電視新聞報導不加約束管制,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影響。 生氣有五種 爸媽要搞懂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助理教授薛堤旭說明小朋友發脾氣的種類如下: 1.挫敗型,又稱與疲勞有關型。 2.尋求注意型,又稱需要型。 3.拒絕型。 4.分裂型。 5.潛在有害型。 例如因太過勞累或飢餓而發脾氣,最好的方法就是給食物及睡眠;又如為了不合理的要求被拒而動怒,別理他是較好的方式。大一點的小孩不妨隔離到安全可觀察到的地方,讓他自己冷靜下來,最好採用「暫停」的程序,時間以年齡每增長一歲加一分鐘為宜,或者孩子覺得平靜了就可脫離,這是訓練小朋友自我調節的方式。 薛堤旭強調,如果小朋友因為發脾氣而不上床睡覺或不去上學,父母就必須更加嚴密且持續地負起監督責任,清楚了解容忍底線在哪裡,當然也必須給孩子適當的機會及時間回應。萬一不能奏效,就必須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治療。

文ღ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7年08月18日
公開
17

打包自*萱寶貝*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2007年06月20日
公開
19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詳文請見2007年五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感冒ღ食補

2007年04月12日
公開
42

在娃娃園地打包滴.... @ 面對感冒,國人的習慣常是自行到西藥房買綜合感冒藥、感冒糖漿、鎮咳或退燒等成藥來服用,這些感冒藥的主要成份裡多半含有抗生素、抗組織胺、咖啡因及普拿疼,而這四種成份對人體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可能有抗藥性的問題,愈吃愈重才有用)、抗組織胺(可能引起嗜睡或昏昏欲睡)、咖啡因(可能成癮,一瓶感冒藥水照規定需分三次喝,結果往往一次就喝光)、普拿疼(可能會傷及肝臟和腎臟),倘若民眾未找醫師診斷後再吃藥,結果往往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再者;也有部份民眾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對西藥過敏,不願意服西藥。 @ 感冒病毒肆虐各地擔心吃太多藥物產生諸多副副作用。感冒,可以不吃藥嗎?試試以下方法吧!!! 在此提供一些簡便有效的食療,相信對正受感冒所擾的朋友大有助益。 一、熱鹹檸檬茶  用新鮮檸檬切一、二片薄片,放些鹽巴約一公克,再沖熱開水一杯並趁熱喝。趁熱喝非常好喝,如放久了就會變苦。熱鹹檸檬茶能順氣化痰、消除疲勞,飯前飯後都可以喝,不會傷胃。每一杯可沖三次,第二、三回沖時,不需再加鹽巴,注意不可沖冷開水。在感冒剛開始時每天多喝幾杯,就不至於惡化,而且好得很快。   檸檬經熱開水加熱後,會產生一種天然的化合物---羥苯甲基氨基乙醇,這種物質是一種類似天然的類固醇,能解除感冒、身體循環淤阻充血的症狀。而鹽巴可平衡體液,中和疲勞引起的痠痛,就好比打點滴一樣。而兩者相加,更有特殊的順氣調整身體機能的療效。 二、蔥花稀飯   稀飯煮熟,加一大匙蔥花,每餐吃一、二碗,熱呼呼的蔥花稀飯一下肚,身體馬上溫暖起來,然後再蓋個厚被子,出身熱汗,感冒自然就減輕了。 吃生蔥可以殺死口腔中的病菌,因為蔥的表皮細胞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油(蔥蒜辣素),因而在感冒流行時,吃點蔥大有幫助。 三、紅糖薑湯   三公分長的生薑二、三塊拍碎,加二大匙紅砂糖,煎湯,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或到超市便利商店買可隨沖之薑茶包來泡一樣有效果。 生薑可逼出寒氣,紅糖富含鐵質,補血補充力氣,對付病毒。 四、熱番石榴茶   兩個平常吃的台灣小番石榴或一個泰國大芭樂,每個切成四片,加入七碗的水,煮開後再再以小火煮五分鐘,去渣當茶喝。熱番石榴茶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炎的作用,尿尿次數增多,感冒病毒就會隨小便清出去。 五、薏米扁豆粥   至米店買薏米及扁豆,以薏米及扁豆各半碗煮成粥,每天早晚飯前吃一碗,喝到好為止。薏米扁豆強健脾胃去濕氣,能加強腸胃吸收能力,胃腸吸收能力好,自然有體力來對抗感冒病毒。 六、地瓜薑湯   以一個大地瓜削皮後切成小塊,一塊生薑切成薄片,加水六碗煮熟後,再加五大匙紅糖,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地瓜補充營養,生薑可去寒,一定很有幫助。 七、薄荷茶   至市場或青草店買新鮮薄荷葉,每次用一兩沖熱開水喝,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適合口乾、喉嘴痛、沒有痰或痰黃黑的熱感冒,喝到好為止。 薄荷、味辛苦、性溫,含薄荷精及單寧酸等,能發汗、退熱和殺菌,可治傷風頭痛、支氣管炎、防止痙攣、宿食不消、健胃及通利關節等。 八、紫蘇茶   至市場青草店買紫蘇葉,每次用手抓一把,加水五碗,煮滾再煮三分鐘,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喝到好為止。 紫蘇、味辛性溫、常用於發汗袪寒、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心腹脹滿、安胎及魚蟹中毒。 九、熱梅茶   每次用五個醃漬蘇梅或紅鹽梅(可到大超市購買),沖熱開水一大杯攪拌五分鐘再喝,早餐與晚餐各喝一杯,喝到好為止。 梅子內含蘋果酸、枸櫞酸、琥珀酸等,有顯著的抗菌作用,對於各種細菌如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的作用。因此,對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十、檸檬汁   用半個檸檬榨汁加一小匙蜂蜜,三餐飯後沖一杯冷開水喝,喝到好為止。 檸檬汁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生津止渴、健脾開胃、強壯身體、減少咳喘。 十一、喝現榨的甘蔗汁   如果您有一點小感冒, 或已經感冒很久了, 藥也吃很久了,可是咳嗽有痰;你又不想吃藥了, 就...用小偏方吧!買現榨的甘蔗汁〈一瓶市價約40元台幣,三瓶100元,選顏色淺的比較新鮮〉用鍋子加熱後,甘蔗汁沸騰將爐火關掉,然後買新鮮的檸檬取汁滴在甘蔗汁中,如想喝甜一點,檸檬汁就加少一點,最好趁熱喝,希望大家都可以遠離感冒 十二、吃熱橘子   假如家中的小朋友有感冒的情況,則本法是很適合小朋友,因為吃太多藥,對小朋友的腎臟負擔太大.... 桶柑 + 鹽巴用鋁箔紙包起來放入烤箱烤個約 5 分鐘。醬子真ㄉ好吃唷..溫溫暖暖熱熱ㄉ..嗯~~~很適合冬天吃唷.... 十三、熱鹽水泡腳,趕走感冒   在感冒初期症狀尚輕的時候,應該把握時機,可用此方法自我治療。首先在盆內裝些溫熱的水,把雙腳浸在水中,然後加入一些鹽,並且徐徐加入較熱的水、泡到泛紅並且流汗為止。擦乾變腳後,穿上襪子 溫暖,並且充分休息即可。只要感冒不是很嚴重,通常可以治癒。

塗小護士治感冒 嬰幼兒慎用

2007年03月12日
公開
50

打包自Abby's World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傳統老藥小護士「面速力達母」,日前推出一個有別於民眾刻板印象的廣告,廣告中媽媽把平常國人拿來止癢、塗傷口的曼秀雷敦油膏塗在小朋友的胸口,舒緩感冒不適,廣告推出後引發不少討論。 台灣未加註適用警語 其實,曼秀雷敦這類清涼油膏在美國確實是感冒外用藥,不過並非人人適用,美國產品不但註明「適用於兩歲以上的兒童,兩歲以下需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且要避開嬰兒鼻孔部位。但這些在國內產品的說明書上卻付之闕如。 曼秀雷敦的發明人最初在研發這種軟膏時,主要用來舒緩感冒時胸腔、喉嚨不舒服或疼痛症狀;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OTC藥物(成藥)分類中,這種含有薄荷腦油膏的外用藥,列在外用止咳藥中。 部分台灣留學生初次到美國超市,因為不曉得小護士放在「感冒藥」區,一時間還找不到該產品。 兩歲以下需諮詢醫師 值得注意的是,小護士新廣告還原了曼秀雷敦在美國原本的使用方式,但卻沒有比照美國曼秀雷敦,在產品上加註「適用於兩歲以上的兒童,兩歲以下需要諮詢醫師或藥師」的警語。 除了在主打該產品感冒用途的網頁(http://www.littlenurse.com.tw/)右下方,可以看到小小的提醒字樣,遍尋台灣產品仿單與外包裝,找不到相關提醒字句。 薄荷腦引發呼吸困難 小護士成分包括樟腦油、甲基水楊酸以及薄荷腦等。其中薄荷腦,國外曾報告,使用於嬰兒鼻部,可能引起呼吸困難及窒息症狀。 不宜大面積擦在皮膚 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樟腦油具有神經毒性,甲基水楊酸過量也會引發中毒。幼兒除了要注意避免誤食導致中毒危機外,由於這兩種成分都能透過皮膚吸收,如果大面積使用,對器官相對不成熟的嬰幼兒確實可能造成傷害。 文獻上也曾報告過,有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因治療感冒用含樟腦油成分的藥物塗抹皮膚後,引起嚴重的肝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 台大醫院小兒科教授李秉穎表示,一些外用產品透過皮膚吸收,對嬰幼兒產生神經毒性,確實存在。早年家長喜歡用這類產品幫小朋友塗身體退燒。其實一般的發燒只要妥善照料即可,睡冰枕、擦酒精等錯誤退燒方式,反而有礙病情。 台灣曼秀雷敦:送審時未被要求加註警語 〔記者田瑞華、胡清暉�台北報導〕台灣曼秀雷敦表示,曼秀雷敦在美國會針對兩歲以下兒童加註警語,是因為美國對所有OTC藥品(指示用藥與成藥),都要求加註警語、不是特別針對這個產品。而在台灣的藥證和仿單(使用說明書)核准時,並沒有被要求加註警語。但衛生署則表示,該藥品有薄荷的刺激性成分,會要求業者加註警語! 台灣曼秀雷敦指出,曼秀雷敦軟膏在歐美國家向來放在感冒用品區,但引進國內後,國人習慣用在燙傷、割傷或蚊蟲叮咬。最近的廣告,是重新凸顯可紓解感冒不適的功效,其實在卅五或七十五公克瓶裝的標示上已標上這個用途,而十二克小盒裝因為商品本體空間不足,便標示在仿單裡。 至於商品宣傳網站會加註警語,是因為軟膏用來紓解感冒症狀、擦在鼻孔附近、喉嚨、胸口等處的用量會比較多,二歲以下的兒童如果手指亂抓亂摸、沾到了軟膏、再把手指放到口中,便會造成誤食,所以特別加註警語。 塗藥量並非多就有效 衛生署藥政處長廖繼洲表示,曼秀雷敦含有薄荷成分,若是兩歲以下嬰幼兒使用,有可能會發生抑止呼吸危險,衛生署已要求曼秀雷敦加註警語。 另外,廖繼洲提醒,曼秀雷敦不管是用於止癢防凍傷,還是舒緩感冒,塗抹量並非愈多愈有效,而且,藥膏儘量不要與嘴巴接觸。

汪培珽-誰背書包?

2007年01月31日
公開
53

轉貼自愛孩子也愛自己的7堂課 from汪培珽 給朋友的第五封信 親愛的小單: 那天聽你形容女兒位於新店世外桃源的貴族小學,不提設備和師資,光是那四周山景綠油油的感覺,彷彿我已經聞到草的清新味道。但是,每天往返兩小時的車程,再好的東西,對我來說,吸引力已經打了大折扣。 或許我還活在自己小時候的感覺裏,每天走路上下課,邊走邊玩,不用趕不用急,從不知道時間是有盡頭的。所以現在看著一些父母跨學區、遷戶口,千里迢迢送孩子進所謂的明星學校。我卻選擇相信「牛遷到北京,還是一條牛」,讓孩子讀離家只有五分鐘腳程的學校。 當你又提到這學校的游泳池有多棒時,我又矛盾了起來。可是你說女兒有游泳課的那一天,你都要自己開車,從市區一路「翻山越嶺」也趕去學校時,我唯一能猜到的是:「這學校觀念真新,難不成要親子同游嗎?」我的猜想,跟你要做的事比起來,變得一點也不令人驚奇,你竟然千里迢迢只是去做一件事:幫女兒洗頭髮。一年級可能真的還無法將長頭髮洗得很乾淨,但是,不能先讓她自己練習洗,回家再檢查或再洗一次嗎?非得往返兩小時只為了洗五分鐘的頭嗎?你絕對可以罵我是個壞媽媽,因為我寧願用這兩小時在家睡大覺。 更讓我不敢置信的是,原來不是只有你,幾乎每個小女生的媽媽都會趕去學校,幫忙洗頭髮、吹頭髮、收東西。 我從女兒一進小學開始,就給她一個鬧鐘,每天早上請她自己起床,刷牙洗臉、穿好制服、吃完早餐(牛奶和西式榖類早餐片可以自己倒),再來叫我起床送她去上學。意思是說,如果她沒有及時起床,遲到的人是她,要跟老師解釋原因的人是她,因為我很怕聽到這種,當老師問小朋友為什麼遲到時的回答,竟是:「媽媽睡過頭了!」可是,現在這種答案,好像變的理所當然。 怎麼起床其實不用太嚴肅,我自己從小就是讓媽媽叫起床的孩子。可是,孩子的功課呢?考試呢?每天要準備帶去學校的東西呢?你不是常常嫌孩子不獨立,任何事都要你操心。但是,有沒有先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呢?明明是她自己應該負責的事,學校功課你從下午催到晚上還沒寫完,要帶去學校的東西你早已整齊的排在書包裏,既然你比她還關心這些事,孩子何必需要自動自發呢? 我規定女兒晚上七點半以後不准寫功課,所以她比我還緊張「如果功課沒寫完怎麼辦?」書包必須自己整理,如果缺了東西,她必須為後果負責。我不關心她嗎?當然不,我跟你一樣關心孩子的一切。但是,我提醒自己,將這些需要孩子自己負責的緊張和關心,放在心裡,暗中觀察,除非迫不得已,決不插手。我不希望成為一個整天為子女盡心盡力,打點一切,最後還可能被孩子嫌囉唆的媽媽。而且,更糟的是,結果還可能回報你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 獨立應該從小練習,而且要從小事著手。別找藉口,以為小孩大了就會獨立。曾經在信用卡部門工作的你,不見多少父母,邊罵邊幫已成年的孩子,繳還不出來的信用卡欠款。你也懷疑過:養出這樣的孩子,父母是是不是多少也有責任。 每天接送女兒上下學途中,注意看看誰在背書包?我一開始就讓女兒知道,書包是她的責任,除非身體不舒服,不然不需要別人的幫忙,一旦養成習慣,你要幫她拿,她都不肯,你信不信! 看著一位位替孩子拿書包的家長,別告訴我只因為書包實在太重。小小的書包背後,他們還幫孩子多做了什麼應該孩子自己負責的事。而且這樣的「幫助」,什麼時候可以停止,到時可能不是父母單方面可以決定的。

發酵乳糖多於奶,不健康!

2006年11月09日
公開
46

在斐馬麻家打包滴... 上一期的壹週刊,董氏基金會有調查,原來很多發酵乳都是糖多於奶,乳酸菌也只有優酪乳的1/10,要仔細記下來,以後買之前要多比較。 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 綠燈(比較推薦的) 大約方糖2.5顆、牛奶1杯 味全:ABLS原味優酪乳、LA66低脂高鈣優酪乳、 林鳳營優酪乳(原味、無糖、草莓) 統一:AB優酪乳(原味、綠茶多酚)、LP33機能優酪乳、 凝態發酵乳AB乳果(原味) 優沛蕾:尤物活菌鮮奶酪(原味) 黃燈(糖不少,但也有奶) 大約方糖4顆、牛奶1/2杯 光泉:晶球低脂優酪乳、成人固鈣晶球優酪乳、 優酪(草莓、藍莓、柳橙等) 優沛蕾:龍根菌優酪乳(原味)、美 優酪(藍莓美瞳、櫻桃美顏等) 比菲多:植物 優凝態活性發酵乳(蜂蜜草莓、燕麥薏仁蒟蒻等) 味全:ABLS優酪乳(低脂蘆薈、草莓) 統一:瑞穗高優質優酪乳(原味) 紅燈(建議少吃) 方糖約6顆、牛奶僅1/4杯 比菲多:稀釋活性發酵乳(蘋果、原味、綠茶多酚) 味全:LCA506活菌發酵乳(原味) 統一:多多活性乳酸菌(原味、牛奶多多)、 可爾必思(芒果、胡蘿蔔蘋果等) 養樂多:活菌發酵乳(原味) 優沛蕾:益菌多(原味、草莓) 金車:健酪乳酸飲料(藍莓、水蜜桃) 董氏基金會也提供了DIY方法: 無糖優酪乳DIY動手做,Let's go! 爸爸媽媽準備好以下材料: 1.牛乳:鮮奶5杯(一杯240c.c.,可用100%保久乳、低脂、脫脂奶粉三湯匙25g或全脂奶粉30g,加入240c.c.的溫水) 2.菌種:市售優格1/2~1杯(以市售為主,原味或各種口味均可) 網站上有照片和製作步驟 http://www.wretch.cc/blog/jtfdiet&article_id=6544509

度過怕生期,讓孩子自然與人打成一片!

2006年05月09日
公開
42

陌生人,不要來! 轉貼自☆可愛滴惠&甯☆媽咪 人際關係的開展可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從幼兒期開始培養他的社會化能力,能增進孩子站在人群中的自信心! 人是群體的動物,但是對於初生的嬰兒來說,這種「社會化」的能力是需要透過後天慢慢學習而來的,藉由對於環境的熟悉,寶寶會開始找到與社會互動的方式,懂得如何與人溝通、和人相處,甚至學習到社會的規範等等,而成長為社會中的一份子。而當寶寶出現「認生」的行為時,正是社會化過程的一種表現,只要父母多給予關注,耐心地陪他度過認生期,寶寶的人際關係、社會化能力,就能發展的更加順利! 寶寶的怕生期 由於寶寶在六至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可以分辨出週遭的人是照顧他的父母、家人,或者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因此當寶寶面對未曾見過的生面孔,或者是被抱離親近的家人時,就會因適應環境的被改變,心生恐慌,而有所謂「怕生」的行為產生,甚至對生人表現出敵對的態度。而年齡較大的孩子,到了新的環境,面對新的事物時,也會表現的怯生生,但只要等到寶寶的社會經驗增加,懂得如何應對時,就會慢慢減少怕生的情緒,甚至很快就能跟剛認識的朋友玩成一片呢! 你知道寶寶為什麼怕生嗎? 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如果寶寶曾有與父母分離而感到不愉快的經驗,甚至父母關係惡劣,寶寶無法感覺到親人的關心,也容易封閉自我,較難接納陌生人;或者受到傳播媒介影響,把陌生人的角色定位為具有威脅性的,因此面對新的人事物無法產生安全感,而出現排拒的態度。 可能是…家庭因素 家庭是寶寶第一個接觸的環境,因此父母及家人與寶寶良好的互動、情感交流,可建立寶寶對於人的信賴;獨生的寶寶,或者是被父母過於呵護的孩子,則會由於缺乏和親人以外的人互相接觸的機會,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就會顯得拘謹、羞怯,也不知道如何適應或者應對外在的新事物,自然會表現出恐慌的態度。 可能是…天生的氣質 有的寶寶天生氣質較害羞,可能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去熟悉陌生的環境,因此也比活潑的寶寶容易表現出怕生的情緒。 幫助寶寶克服怕生的階段 一、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 孩子為什麼會怕生呢?除了父母應多給予關懷與安慰之外,如果孩子已經可以清楚表達時,可試著問問孩子害怕的原因,並且多引導他與陌生人間的互動,進而讓他慢慢熟悉與學習,良好的互動經驗,可消除小寶貝對於陌生人的不安全感。 二、讓孩子慢慢適應 如果寶寶天性害羞,在接觸新的環境前,先讓他有心理準備,不要一下子就強迫他與陌生的人群打成一片,即使孩子無法和陌生人親近、相處,不妨就尊重他的意願,讓他待在親近的家人身旁慢慢適應,若他有主動向陌生人打招呼、表達禮貌的表現時,可多給予口頭鼓勵,漸進式地培養他的應對能力與自信心,避免孩子因需承擔超越他能力範圍的事情,而害怕遭到責罵或表現不佳而更加自卑、退縮。 三、讓寶寶多接觸新的人事物 不要讓「家庭」成為寶寶唯一的活動範圍,可多帶寶寶熟悉附近的住家環境、認識男女老少、各式各樣的面孔,或是一同拜訪友人、參加團體活動,都可以漸漸減少寶寶對外人的陌生感,並且藉由新事物、新技能的學習,也可以增加寶寶的自信心,更能順利地應付環境的狀況。 叮嚀 小寶貝的怕生,是他正在習慣這個世界的開始,有很多不同的面孔會陸陸續續加入他的生命中,豐富他的人生,讓他的經歷更加多采多姿;父母及家人,不妨想像一下孩子的心情,不要一下子就讓太多現實的情境嚇壞了正在探索、觀察世界的寶寶,給寶寶退一步的空間,多用鼓勵代替責難,之後再給予他正面的輔助,就能讓他往前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