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念書是增加選擇的工具

2012年11月11日
看到人家分享這篇文章,覺得很喜歡,我覺得雖不該以分數過於肯定或否定些什麼,但是究竟為什麼要念書,用這幾個角度去和孩子們討論是相當貼切的.
********************************************************************

念書是增加選擇的工具(99年4月29日) 國語日報文�李偉文
  難得有一個星期假日全家人都沒事,可以待在家裡。我坐在家裡陽臺一邊看書,一邊欣賞大冠鷲在山谷裡盤旋。雙胞胎女兒A、B寶也拿了早餐,到陽臺邊吃邊聊天。

  A寶跟妹妹說:「導師每天要我們認分的認真讀書,還說『認分』就是我們班的班訓。」B寶接著說:「是啊!科任老師每次考完試就恐嚇我們,錯一題可能會失掉好幾個志願呢!」

  我忍不住插嘴問:「你們知道人為什麼要讀書嗎?」

  老師或家長大概都會以過來人的身分,勸戒孩子要認真讀書,但對於被國語、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搞得頭昏腦脹的中學生來說,恐怕不具說服力,孩子還是會問:「為什麼要學物理、化學?」「現在讀的很多科目我以後可能都用不到,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去讀呢?」

  去年,一位日本作家在《築夢的手紙屋》中提到,他認為念書只是一種工具。創造工具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的不便。作者提醒,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必需品,都必須靠別人提供;若是沒有這些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舒適的生活。因此,必須拿東西跟別人「交換」,才能獲得食衣住行育樂的種種必需品。通常我們習慣用「錢」來當作「交換」的衡量標準,但是並非只能用錢來交換,用物品交換物品,或用抽象的價值來交換物品也都有可能。

  因此,念書可以說是為了擁有更多能力與別人做更好交換的工具,也就是增加未來選擇的工具。

  龍應台在給兒子的書信中也提到:「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即使孩子同意這兩位作家的觀點,但是有壓力的念書還是非常辛苦。即使再喜歡念書的人,還是會遭遇瓶頸,想要克服這些難關,必須有堅強的耐力。因此,念書的過程可以磨鍊耐力,當我們超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後,可以獲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新的挑戰。

  孩子或許還是會懷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有些以後好像用不到?這使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則笑話:

  有一個傻瓜逛街時肚子餓,就在路邊買了一個麵包。吃了以後,還是覺得餓,於是又買了第二個。吃完後,還是沒飽,又吃了第三個,肚子總算飽了。他覺得可惜的說:「早知道買第三個麵包就好,前面兩個都浪費了,因為都沒辦法讓我吃飽。」

  看了這則笑話,我們會取笑那個傻瓜真笨,不是第三個麵包讓他吃飽的,而是因為累積了前面兩個麵包的能量。能力也是一樣,要從基礎知識慢慢累積,就像打球反覆練基本動作一樣。在中學所讀、所學的知識,都是宇宙和人類發展史上最基本的,在人生路途上,也許沒有機會直接用到,就像第一個、第二個麵包沒辦法吃飽一樣,但是往後真正用得上的能力(第三個麵包),還是必須經由基本能力去發展。

  假如孩子對某一個科目還是覺得很枯燥,不妨試著想像一下:這些學問是經過哪些人的努力而獲得的?他們藉由這些知識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後可以用這些知識幫助什麼人?只要運用想像力把生硬的知識跟人連上關係,就比較能產生學習興趣。

  念書就像一場無止境的接力賽,我們接下先人傳承的智慧結晶,加上我們的心得與收穫,再傳給一代代的子孫。

  在地球萬物中,能夠透過念書來傳承智慧的物種,也只有人類,這種機會是經過無數世代的努力才得來的;光是想到這一點,對於「念書」就應該心存感恩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