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jcc

7原則 打造全局式學習

2011年04月01日
7原則 打造全局式學習

作者:何琦瑜、李岳霞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403

受夠了要反覆記憶那些被跺成考試大小的零碎資訊嗎?難道學習一定要從「乏味」開始嗎?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教授大衛•柏金斯,在他的新書《全局式學習》中,提供教學者以及關心學習的父母,一個嶄新的視野與可能。
advertisment

哈佛大學「零點計畫」的創辦人之一,從事學習、思考和創造力的研究已經超過二十五年的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在即將出版的新書《全局式學習》一書中,用打棒球譬喻他心目中「全局式思考」。他解釋,正規的學習有兩大僵固的傳統做法,不論學習任何主題,都從「元素優先(element first)」,和「學習事實(learning about)」開始。

所謂「元素優先」,就是先學習各個元素,然後將元素整合起來,逐漸加速進入複雜的主題。如同運用裝配線的概念,先學會加減乘除等「元素」,最終才運用這些元素解決有意義的問題;先學會單字和文法,然後才學閱讀和寫作。柏金斯將過度、嚴苛運用「元素優先」的正規學習現象,稱之為「元素狂」。

「學習事實」,則是廣泛被運用在社會、歷史、自然等學科。學習記得一定量的事實,記住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資訊、記住行星的位置和牛頓各項定律……,但所有的事實都只是「背景資料」。學生從此得到的理解非常有限,記住事實的過程中,也沒有辦法賦予啟迪的作用。教師們花極少的時間讓學生演練這些理論,無法與實際生活發生關係。柏金斯將這種病態稱為「關於狂」。

就好像打棒球需要練習揮棒、接球,但是讓孩子們有效學習棒球的途徑,並不是頻繁練習這些「元素」就足夠,也不是記住各種球術、打擊率等相關「事實」,而是先讓孩子們在後院打一場「簡易版」的全場球賽。因為了解並經歷過棒球全場的激烈和趣味,於是再回頭練習接球、打擊、跑壘……,就變得更有意義。如果花時間拚命練習打擊,卻不知道球賽的全貌,誰還有意願做無聊的練習?

「我必須承認即使是元素狂和關於狂,在一定程度上,仍舊有所助益。在低度開發國家,從幾乎一無所有開始,傳統的直接教學可以有相當大的效果。……,對『元素優先』和『學習事實』的不滿,不是因為他們一事無成,而是我們應該更有成就才對,」柏金斯強調。

七原則,接近複雜的學習
全局式學習說來簡單,但面對實際的複雜學科,例如數學、閱讀、自然科學……,該如何開始?柏金斯在新書中提出了七個原則,並且佐以他的研究與實證經驗,證明「全局式學習」,在任何主題都是可行且必要的「新學習途徑」。七項原則分別是:

1.掌握全貌(Play the whole game)
以問題為根基的教學,以及設計「簡易版遊戲」,是掌握全貌的關鍵。教學者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讓學習者參與從形成假設、解決問題、解釋、申論到證明等歷程。

例如美國教師獎得主肯娜,就曾經設計「水球高空彈跳」的活動,讓學生學習代數。他讓學生分成小組,用不同重量的物體吊在鬆緊帶下,測量彈性,利用代數的原理寫出公式,觀察並說明重量與鬆緊帶被拉長的程度。接著讓學生從屋頂把水球往下丟,利用他們的方程式來預測,水球會下墜到什麼程度,離地面多高。

涵蓋全貌的學習,讓學生就所知的事物往前推進、深入思考。例如帶著學生讀一篇報紙社論,用半小時的時間做完整、有意義的思考與討論,比傳統背誦記憶的過程,更能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

2. 讓這個課題值得學習(Make the game worth playing)
挑剔的學生偶爾要問:「我們學這個做什麼?」老師最常見的回答卻令人洩氣:「你以後就會知道了!」、「考試會考這個!」

創造「連結」是產生意義最好的方式。讓學習的主題,充滿「合用」的知識,能夠與未來的趨勢和應用連結,而非各自分立。創造值得追求的賽局,幫助學習者深度理解、進行有意義的選擇,才會增加他們的內在動機與參與。

3. 進行困難的部分(Work on the hard parts)
僅僅經歷「全局」,無法學得透徹,也不能精益求精。真正的進步有賴拆解這個「遊戲」,挑出困難的部分,給予特別關照。另外多加練習,想出策略克服,然後迅速將它們重新統合入整體遊戲,再練習打擊!

柏金斯強調:正規學校教育都會花相當功夫在困難的部分。不過,這類的努力通常都不夠,而且不是因材施教。考完試或交功課後,通常會收到這樣的評語:「九十五分」、「七十分」、「論點佳」、「需要進一步證據」─這些均不足以有效診斷出困難的部分到底難在哪裡,也沒有機會修正調整。有效的學習需要對症下藥,建立正面的回饋系統。

4. 客場比賽(Play out of town)
就像棒球隊需要離開主場,到其他地方比賽一樣,新環境可以促使球員調整並擴展他們的技巧與視野。學習也是如此。正規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其他時地做準備,而不只是在教室裡表現良好。我們今天的學習,並不是為今天,而是為後天做準備。老師應在教學中創造「轉移」的經驗,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能力。

研究顯示,當學習經驗注重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廣義歸納,與找尋可能的關連性時,高階轉移較可能發生。

5. 發覺隱藏的層面(Uncover the hidden game)
任何複雜且具挑戰性的活動,表面下總還隱藏很多層面。就像棒球與物理學均有其統計的一面,均有其策略面,甚至有其政治面。

當學習者不知道或忽略了學習的「眉眉角角」,多數時間就可能只花在體驗和練習表面功夫上,不僅沒效率,學習者也看不到學習的樂趣。隱藏的層面,正因為它不是那麼容易被發現,其原則也和日常一般因果關係的概念截然不同,需要花心思去發覺體會。一旦了解隱藏的元素是什麼,甚至可能改變學習者詮釋課題的角度,改寫學習的策略。如果我們能幫助學習者統整問題背後的基本原則、因果關係,注意整體策略考量,讓他們的學習得以「深入」,他們就有機會見證學習豐富的樣貌,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力,了解為何與如何學習。

6. 跟團隊及其他團隊學習(Learn from the team...and the other teams)
未來世界很難只跟單一來源、單一內容資料、或只跟一位老師學習。「學習社群」將是愈來愈重要的學習趨勢:同儕之間,甚至更年長的學長、學姊,都有可能成為學習請教的對象。某種程度上,跨齡指導也許更能貼近學習者的觀念與困惑,且能建立友善融洽的學習氛圍。老師之間,若能定期到別班觀摩教學,或和同事組學習小組,一起分析討論學生的作業,這種切磋也能為教學與自我成長帶來新的視野與動力。

7. 學會學習(Learn the game of learning)
除了學習,我們更需要「學會學習」:設定目標、擬定策略、檢閱成果、改進再出發……。我們要幫學習者規劃全局式的學習經驗,但不涉入太多;從一些小地方就讓他們體驗方向盤在自己手中的滋味;我們希望能為他們創造門檻經驗,面對這樣瞬息萬變的世界,學會學習,也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

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學生看到學習的全貌外,也提供他們對未知的想像空間;在基礎教育上應多以過程為基礎,而不是以命題為基礎。也就是說,學生要能夠在未來社會上生存,不能只會考試,要能夠全局式的學習與思考,才可能跟得上明日變化多端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