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jcc

孩子的「勤勞」是養成的,「懶」也是養成的

2017年08月19日
孩子的「勤勞」是養成的,「懶」也是養成的
作者:天下文化

發表日期:2017-07-13

點擊瀏覽數:18946
母親要克服的教養恐懼

前不久一場演講之後,有位聽眾切進走道,她問能不能打攪我幾分鐘,想替朋友問個難題。還沒聽完,我已覺得這個問題好熟悉,這十幾年來,身邊不斷有同樣的故事發生,也常在演講時或課堂上被公開或私下問起。

那天的問題是:一個二十一歲的男孩,既不讀書也不工作,整天在家裡打電玩。這聽起來多熟悉。在今天,這種現象不只是不獨特,還可算為典型。

就在我下筆寫「男孩」這兩個字的時候,我曾有一點疑惑自己該不該用「孩」來指稱這些問題裡的主角。

二十一歲是成人了,我不該說他們是孩子,可是我們心知肚明,所有沒能夠在生活上獨立起來的人,在生命狀態上都停留在充滿依賴的「孩童」階段。

如果不稱他們為「孩子」,大家可能還會以更責備的語詞來指稱─我聽過最難聽的,大概是被父母罵為「寄生蟲」。

這位聽眾提出的問題雖不特別,但她給朋友的意見卻使我意外。她說,很想建議這位母親搬出去,把家讓給既不工作也不讀書的孩子,至少眼不見為淨。

當我反問說,如果只是想「眼不見為淨」,為什麼不是讓孩子搬出去?而是媽媽出走?

這位朋友擔心又激動的說,孩子絕對不可以出去,怕這樣更會被朋友帶壞或坑了。
她的解釋,一針見血說明了父母在採取決定上因為憂慮而進退維谷。

父母害怕孩子被逐出家門後,生活會過得更糟,所以想出「自己出走」來逃避心煩,以為問題只剩「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條路,卻沒有想過,無論「去」或「留」,都是鴕鳥埋沙的方案,與解決問題的方向完全無關。

並不是有了電玩之後,這個世界才出現這類使父母感到煩惱的問題。電玩確實使問題的滋長力量更壯大、更迅速,但它們的根是「好吃懶做」。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孩子被要求去做一件並不困難的工作,如寫課堂要求的作業,卻想盡辦法偷懶耍賴,就不該簡單認為他只是「沒有興趣」,而該想到更加教育他的「責任感」。

人人都有該做的事、該盡的責任,是生活裡的自然。又因為生活要有平衡,所以我們既工作也休息和娛樂。

懶惰的人之所以愈大愈懶,就是當他逃避該做的事之後,受到縱容或包容。貪玩的孩子之所以後來說謊,或延伸成更大的麻煩,就是在生活失去平衡的時候,沒有得到應有的指導和管束。

能力或性情都是在培養和鍛鍊裡成就起來的,雖然人天生有好動或不好動的傾向,但「好動」不一定是「勤勞」。

孩子的「勤勞」是養成的,「懶」也是養成的。孩子無論什麼年齡出問題,父母都不能選擇走避;暫停自己的工作,陪著他去做苦工,也比把家讓出來給他們繼續過好吃懶做的生活,要更務實一些。

同樣的準則也適用於求學的孩子,與其整天官兵捉強盜的加設防護或暗自擔心,不如靜下心來了解他的課業內容,陪著他面對問題或克服困難。



孩子是在索愛,還是耍賴?

這幾年帶小朋友,我總是很注意分辨孩子們到底是在「耍賴」或是「索愛」。

耍賴是孩子不想完成任務的表現。雖然他們有可能是遇到困難,需要幫忙,但如果每次都以這種角度處理事情,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

分清楚孩子的耍賴是因為沒有興致,一時懶惰,或被他事吸引,再決定怎麼處理。

不管跟拖延、敷衍或鬧情緒的孩子相處,永遠不要忘記,「對事不對人」是最有用的方法。

如果我們認真收工作的帳,也誠懇檢視孩子工作的成果,並提出有用的指導,孩子一定會了解,耍賴不是一種好的索愛方法。我們在提供愛的思考上也會更有深度。



摘自 蔡穎卿《媽媽是永遠的老師》/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