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日期

#Tag

改善情緒控制力!讓孩子平撫負面感覺、找到正向情緒的力量

2017年08月07日
公開
18

改善情緒控制力!讓孩子平撫負面感覺、找到正向情緒的力量 作者:野人文化 發表日期:2017-07-21 點擊瀏覽數:2977 擁有控制情緒的能力,意謂著你不只能夠控制脾氣,也能處理諸如焦慮、挫折和失望種種不愉快的感覺。此外,能夠控制情緒,也代表你能開拓正向的情緒,幫助你克服障礙,或是在經歷困難時仍能勇往直前。不難看出,情緒控制技巧對於兒童時期和其後的成功,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大部分的人都有「公我」(public self)和「私我」(private self)兩個面向,這些性格似乎受到不同原則的主宰。孩子在學校是否循規蹈矩,一回家便原形畢露?你在工作時沉穩冷靜,但是在家人面前便卸下心防?這種性格的轉換並不奇怪,而且向來就不是問題,不過有時還是可能會搞砸事情。 如果父母或孩子覺得壓力實在太大了,一旦回到家以及在家人面前,實在很難再裝下去的時候,孩子因為欠缺某種執行能力,導致躊躇不前,若對你造成大問題,那就表示父母和孩子應該把提升情緒控制力列為優先要務。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面臨情緒控制的挑戰! ●嬰兒階段 嬰兒出生後,就會期待父母回應他們的生理需求。但大人總是會有無法立即提供慰藉的時候,因此小嬰兒便逐漸學會自我安慰。大多數的嬰兒似乎都能突破這個階段,學習自我安慰的技巧。 ●幼兒階段 然而,在學步期和學齡前的階段,你就會開始看到情緒管理能力的個別差異。有些小小孩在經歷「可怕的兩歲」時,只會稍微耍一點小脾氣,但有些孩子卻有情緒失控的問題,那種令人抓狂的頻率或強度,即便對處變不驚的父母,都是一大挑戰。 到了三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發展出固定的作息,例如就寢時間,他們會對於井然有序的上床步驟有所預期。不過,你會注意到有些孩子能夠適應例行工作的改變,但是有些孩子一旦作息被打亂就會非常激動,因此情緒控制力不佳的孩子可能會顯得非常倔強。 ●小學階段 到了小學,情緒管理能力不佳的孩子,經常會碰到同儕相處問題。他們可能不願分享玩具、無法接受比賽或遊戲輸人、不願意在扮演遊戲中任人擺布。你會注意到擁有良好情緒控制力的孩子,他們能夠妥協、平靜地接受比賽的輸贏,並可能在同儕間發生口角時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青少年階段 青少年是依靠前額葉皮質區告訴大腦的其他部位如何應對進退。面對壓力時,借用大腦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就像發狂似地,在消耗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這表示當青少年在同一時間要設法抑制反應、運用工作記憶力和控制情緒,大腦負責管理執行能力的前額葉皮質區負荷會變得過重,因此青少年經常會做出遲鈍或不好的決策。在情緒控制發展落後的青少年,若經歷超過負擔能力的情緒波動,將處於更大的不利局勢。 能夠管理情緒的青少年,比較不會和老師或教練起爭執,他們不需過度焦慮,就能應付需要表現的場合(比賽、考試等),並且可以迅速從挫折中站起來。 改善孩子情緒控制力的5個建議 1.如果是年紀比較幼小的孩子,環境必須加以調整。 父母可以藉由建立常規的方式,減少孩子情緒失控的可能性,尤其是用餐時間、午睡時間和就寢時間。避免讓孩子置身於可能受到過度刺激的情境,或者當父母意識到孩子要開始失控時,找出迅速把他帶離那些情境的方法。 2.如果孩子開始覺得應付不來時,和孩子聊聊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他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3.教孩子應對策略。 你提供孩子什麼樣的喘息選擇?在家裡,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好,當事情因為太棘手很難處理時,孩子可以說:「我需要回房間一個人靜一下。」讓父母知道他需要休息。有一些簡單的自我安慰策略,包括去抱他最喜愛的填充玩偶(針對比較年幼的孩子),或是聽聽有撫慰效果的音樂(針對比較年長的孩子)。或者讓孩子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以及交替收縮和鬆弛身體主要肌肉群的漸進式放鬆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 4.給孩子一套遇到困難情境時的腳本。 這個腳本不一定要很複雜,只要簡短有力,讓孩子跟自己說說話,並且幫助他控制情緒就可以了。比方說,當回家作業看起來很困難時,或許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在你開始寫作業之前,我希望你對自己說這段話:我知道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難,但是我要繼續試;如果我努力後仍然毫無進展,我會尋求協助。」 5.閱讀故事書,引導孩子向主人翁學習父母希望他展現的行為。 《小火車做到了》(華提.派普爾Watty Piper著,小天下�出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要傳達的是情緒控制力不佳的孩子,通常很難掌握的正面情緒(在該書中,主角不斷以「我知道我可以的!我知道我可以的!」來展現決心)。 成功關鍵:別做太多,只須給孩子主動提出的支持即可! 給予支持 除非父母在應付考試焦慮方面有專長,否則不要提出太多意見,只須專注於傾聽以及給孩子主動提出的任何協助。做太多,或是建議他應該做什麼,對於一個已經感到憂心忡忡的孩子來說,可能只會增加壓力並且造成反效果。 盡可能向老師、學校的心理諮詢顧問尋求具體協助 校方的輔導老師應該會有一些有用的策略,可以用來幫助飽受考試焦慮之苦的孩童。如果孩子說輔導老師幫不上忙,請你的家庭醫師介紹適當的人選,讓孩子可以在短期間內找他尋求應付焦慮的策略。 成功關鍵:嚴格落實和孩子討論的替代策略! 這個策略要一舉成功,必須持續遵守以下步驟: 1. 提供孩子在可接受範圍內表達挫折的方法。 2. 和孩子一起列舉最可能發生失控行為的情境。 3. 進行狀況模擬(角色扮演),並提醒孩子合宜的行為表現。 4. 在情境即將發生前,向孩子提醒你對他的期望。 5. 如果有必要,將孩子帶離發生情境的地方。 跳過以上任一步驟,會讓孩子很容易再次失控,因為對幼童來說,要求他們在挫折的情境中「快速思考和反應」,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摘自 佩格.道森、理查.奎爾《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野人文化

日劇Dr.倫太郎(王牌大醫生)

2017年08月06日
公開
7

http://iamiting1006.pixnet.net/blog/post/363836787-﹝dr.倫太郎﹞全劇心得-心靈醫生:以真情治 ﹝Dr.倫太郎﹞全劇心得 心靈醫生:以真情治癒心病,以真心貼近心靈個性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6-1.png 劇名:Dr.倫太郎 編劇:中園美保、相內美生 導演:水田伸生、相澤淳 主演:堺雅人、蒼井優 《Dr.倫太郎》內容描述一位現代心理醫生與病人間發生的故事。這是個講述一名拯救現代迷途羔羊醫生的故事。 人物介紹 堺雅人 飾 日野倫太郎 精神科醫生,因強調以共情、同理心與病人溝通,而受到歡迎。從小因媽媽的自殺而內疚不已,在百般憂傷中,不曾釋放情緒的倫太郎接觸喜劇後,心靈有所改變,決定長大後要成為喜劇演員或心理醫生,讓身旁的人懂得「笑」。因知道自己當不了喜劇演員,因而走上心理醫生的道路。 彌助 倫太郎的愛犬,倫太郎常跟牠講話哈哈哈∼ 蒼井優 飾 相澤明良 與 夢乃 明良從小受到母親忽視虐待,長大成人後,因母親好賭向她勒索而從事藝妓工作。但在宴會席上活潑、外向、撫媚的她,其實是另一個人格─夢乃。 高畑淳子 飾 相澤琉璃子 曾為藝妓,耽溺於賭博,疏於照料明良,常常好一陣子不回家,使小時候的明良常餓著肚子。當回到家時,又常帶著男人,把明良丟在門外,甚至說出:「真不該生下明良」這種話。但從劇情中也顯示,琉璃子和明良一樣,相當渴求關愛與害怕被拋棄,甚至皆相當需要接受治療。 吉瀨美智子 飾 水島百合子 倫太郎的青梅竹馬,一直喜歡倫太郎很關心他,也幾乎熟知倫太郎的一切。是跟倫太郎同個醫院的外科醫生。 高梨臨 飾 川上葉子 倫太郎的學生,在醫院跟在倫太郎身邊實習,喜歡倫太郎,在論文受到肯定後到美國深造。 高橋一生 飾 福原大策 同為倫太郎的學生,在醫院跟著倫太郎身邊實習,偷偷暗戀葉子,同時是個很可愛的男孩,小時候因為媽媽還學了芭蕾舞,葉子欲離開之際,福原小小失戀一下。 (我覺得他超可愛的啦哈哈哈哈,所以附贈多一點圖~) 劇情簡述 《Dr.倫太郎》內容描述一位現代心理醫生與病人間發生的故事。透過單元劇方式(姑且叫它副線好了呵呵)串起主線,副、主線相互影響。單元劇即代表每一集都會有個主要需進行的故事,在本劇中,即是每集倫太郎都有一位主要病人需要治癒,透過這個主要病人,可以幫助他思考,或是說幫助觀眾了解女主角的病情與徵狀,也從每集病人的故事,讓觀眾思考到許多精神疾病實聯繫於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破裂與變調。或許編劇期許觀眾能從故事中更懂得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並學會隨時保持體諒與設身處地的心。 主線則是女主角相澤明良與倫太郎的故事,但大部分重點在於明良的病狀,及她與母親的問題。明良從小因母親刻意疏於照顧與忽略的兒虐行為,導致成長過程累積創傷,在明良長大後,母親耽溺於賭博向明良勒索錢財,渴望母愛的明良只能透過從事藝妓職業,盡可能地滿足母親,舊的創傷與新的刺激終使明良患上「多重人格」(解離性人格)。自我保護機制創造出個性膽大、易怒、較活潑善於交際的夢乃,來保護易受糾結與折磨、個性軟弱的明良。 在治癒明良的過程中,夢乃千方想阻擾倫太郎消滅她(指夢乃),因此不時會跑出來搗亂一下,再加上母親百般騷擾,使治療過程困難重重。更棘手的是,身為心理醫師的倫太郎曾百般叮囑學生「醫生不能與病人相戀」的道理,但自己卻好像愛上了明良…… 苡粽的綜觀心得 其實若要相當詳細的劇情或劇評,應該在網路上相當多地方可以找到,甚至在維基中還詳列了每集病人的病名。因此,我想我還是純粹來寫寫個人的心得會比較適當吧!畢竟相較於韓劇,我對日劇的所知還是少很多的。 我一直都覺得日劇的節奏和劇情掌握得比韓劇穩定、完整,內容也較韓劇深入,且不常因感情線打亂整體布局,這是我一直很欣賞日劇的地方,我無意挑起比較與論戰,但我想表達的是,上述提起的日劇的優點,在《Dr.倫太郎》中都兼具,因此看時相當過癮。 我很喜歡《Dr.倫太郎》許多表現與傳達觀念的方式。 比如說善用比喻。 如在第四集中,倫太郎透過「蛋包飯」表達「解離性同一性障礙」的症狀與病患的感觸。一般人個性即使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但都能意識到自己是個整體,但罹患「解離性同一性障礙」的病患,卻無法意會到此事,在另一個人格出現時,甚至會有失憶、斷片的情形產生。而引起此病的原因,則是因患者在承受相當痛苦時,會透過塑造另一個承擔對象來保護自己,簡單來說,另一個人格產生是自我在創造保護自己的外衣。在同集中,倫太郎也透過「荔枝」來表述這樣的現象,只是此時他是在說另一名病患的故事。但其實不論是患者或是平常人,遇到困境時我們都習於尋求保護,只是不同人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本劇中,另一個我十分喜歡的特點則是講述事實與病狀不拐彎抹角、清楚表達。當時間是要講病狀時,編劇就會完整的保留講述時間,而不會使其他劇情的時間壓縮此說明內容,表達完整的病因與症狀。但此部分一看就知道是在解釋給觀眾聽啦∼!但我覺得能讓觀眾這麼清楚的認識心理學是很好的安排,相信即使毫無心理學背景的人士也能理解。 白色巨塔內不免有政治鬥爭,但我覺得本劇未著墨太多醫院政治這點還不錯,聚焦病人是要旨這點並未被混亂。而且本劇也透過政治鬥爭,闡述「醫生也是人」的這個道理。雖編劇最後幾乎讓醫院的幾個醫生都生了病(患心因性視覺障礙的蓮見醫生、患神經性暴食症的荒木醫生),甚至是理事長也患病了,有點好笑,但整體而言還是不錯的安排。 醫生跟我們一樣也是人,也會有壓力、也會對權力慾望著迷、經歷創傷後也會生病,當然也會戀愛,延伸更多,很多人甚至不是為了救人而來當醫生,而是為了賺錢。但縱使動機不盡一致,他們對病人的奉獻仍是值得肯定的。(在2013年的韓劇《急診男女》也有清楚談論此問題)。如果就毫無懷疑、深信不已從前被人過度塑造醫生的「神聖形象」,那將是對所有現正從事醫療工作者最大的不公,唯有以「人」的立場去看「人」,以「人」的本性去體會「人」的作為,我們才能更公平的去認識世界,更能設身處地去了解他人的行為,我們也才能透過了解改善社會現象,進而獲得一個更為友善的世界。我想,這也是《Dr.倫太郎》全劇主要想表達的觀點之一。 人還是需要人,想要治癒破碎的心,也只有人可以做到,而不是透過藥物或單純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倫太郎始終堅持這樣的方式,受到病人的堅信,當夢乃與倫太郎的緋聞傳滿天時,倫太郎的病人卻未動搖,始終相信醫生的專業。 本劇反覆提起的也是這個,只有當我們真心接近病人時,我們才有救人的可能,否則是無法破除病人心防的。 在第一集開頭與最後一集結尾時,倫太郎有一場演講,這場演講主旨貫穿全劇、首尾呼應,明白闡述全劇要旨:「精神分析是共鳴的科學,一切精神疾病都不是病,而是心靈的個性」。精神醫師最需要做的只是以「共情」(也就是同理心、設身處地)接近病人、陪伴病人,表示出共感,站在病人立場去思慮處境,最後才能引領病人走向幸福的道路。 全劇除了反覆闡述以「共情」接近病人的重要,倫太郎也不斷告誡學生不可以愛上病人,否則違反醫師倫理,也是在濫用職權。但奇妙的是,倫太郎最後卻愛上明良。「戀愛是短暫性的精神疾病」,倫太郎似乎也在遇見明良後漸漸體會到了。但倫太郎卻一直否認,認為他是在治療而不是在戀愛。 儘管最後倫太郎真心喜歡上明良,也在遇見明良後,對自己母親的死釋懷、原諒自己,但堅守醫師倫理的倫太郎最終仍是選擇維護醫生的專業,要以醫師的立場去和明良相處。但不要忘了「醫生也是人」,在明良被倫太郎拒絕後難過地走出診療室時,倫太郎抵不過內心的渴求,而衝出去找明良,並開始認真思考放下醫師這個職位,和明良共度一生的抉擇。(在倫太郎衝出去找明良時,我還想說這部戲怎麼突然變那麼粉紅咧!哈哈哈) 但體貼、真心愛著倫太郎的明良最後卻沒有接受倫太郎的愛,她很明白,讓倫太郎因為她而放棄醫師這個職業、讓眾多病人失去倫太郎這個優秀的醫生,是件多麼自私的事情,真心為了倫太郎好,所以明良放手了。是「醫生」這個職業救贖身陷自責的倫太郎,也是「醫生」這個職業讓倫太郎和明良相遇,明良怎麼忍心讓倫太郎失去這個終身的「職」。明良的成全反而讓觀眾體會到真正的愛。 最後,我想談談「演技」這件事。這是我第一次看蒼井優主演的戲劇(啊我就說過我比較少看日劇∼),但真的快要被她的演技給嚇死了,每個眼神、姿態、情感的轉換都表現相當細膩,明良的唯唯諾諾、害怕與膽小;夢乃的嫵媚焦躁、強悍粗暴與欲保護明良的心意,以及其他許多需要轉換人格的瞬間,蒼井優皆演繹得十分清晰、快速,絲毫無曖昧之處,游刃有餘悠遊在明良和夢乃這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角色間。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最後一集時,當明良痛心的對母親說著內心獨白,奮力展現欲活出獨立自我的意志時,演技真誠的讓人不禁流下淚來,眼睛頓時成為止不住的水龍頭,眼淚嘩啦嘩啦地流了出來。 飾演明良母親琉璃子的高畑淳子,在劇中的無賴、瘋癲、躁鬱症狀也表現相當傑出,真的是演得讓觀眾恨的牙癢癢啊∼ 感覺明良和琉璃子這兩個角色,是本劇最難詮釋的兩個角色,但最終呈現皆相當完美。堺桑的演技沒什麼好說的啦,一直都很好!就是個戲精大叔啊!(裡面我只跟堺桑最熟啦!) 倫太郎在劇中會一直引述某喜劇演員的話語,很多話語皆十分發人省思,也是本劇相當好的一點。 其他雜感 這個大叔超好笑的,患有憂鬱症的政治人物,非常依賴倫太郎醫生~ 第一集的時候倫太郎一直要病患「不要努力」,但實是希望病患能懂得尋求他人陪伴與幫助。並且希望病患了解,錯不在自己,所以努力了也沒有用,做自己就好了,同時,要懂得適時讓他人分擔心裡的不好與不安。在第四集時,倫太郎則是告訴病患,有武裝保護並非不好,但也是一樣,應要懂得尋找出口與陪伴,別讓壓力傷害自己所珍視的人。 身為青梅竹馬,並一直喜歡倫太郎的水島,即使得知倫太郎愛上明良,卻仍是支持著他。等到明良拒絕倫太郎,水島還跑去找明良,希望她再考慮。正直、善良、大方的個性設定令人讚賞。 最後兩集,理事長已經有點發瘋症狀,雖然病狀嚴肅但真的很逗趣~~ 醫生與病人不是「施與受」的關係,而是相互幫助與成長的關係,本劇描寫這點十分動人。 由內田有紀飾演的桐生薰似乎是醫院裡的護士,會協助倫太郎治療。薰擁有一個患有學者症候群症狀的兒子深也。第七集特別講述深也的故事。在這一集中,倫太郎對於深也就如同對待其他人一般,對於深也的與眾不同,倫太郎是用讚美的語氣,稱讚他是個擁有「獨特世界觀」的孩子,而不是認為他是一個患有少數疾病的孩子。並也未將深也視為能利用來實驗的白老鼠。知道深也無法忍受原有日常秩序的破壞,倫太郎不願深也成為其他醫生的實驗品,處處為病人考量的心意很動人。 患者的治療過程並不只是被治療者一個人的事,同時也是整個家庭的事情。多數人常直覺認為病狀的產生可能出於家庭,因此家中患有先天性疾病孩子的父母,即便與自己無關,他們通常還是會自責。但這點通常被多數醫生所忽略。考慮、思考到病患家人的感受、心意、顧慮,並給予關懷和鼓勵,也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倫太郎並未忽略、漠視這點,這讓我們看見倫太郎的用心,也讓觀眾思考到,在心理疾病治癒過程中家屬的心情、想法與感受,也是需要關心的一點。 倫太郎教導葉子時很多話都頗發人省思。但出發點始終是一樣的,在了解與設身處地為病人考量前都不應任意做出判斷。甚至作出拒絕。 結尾最後就以倫太郎第一集時所說過的話來結尾吧!看完本劇後,我深深感覺到,不論我們現下正過的是幸福抑或是痛苦,往後人生路途中隨時都有遭逢苦痛的可能,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社會上的「迷途羔羊」,此時,身旁的人若不忘以關懷與共情相互陪伴,那將會使不幸的事件少許多。將心比心是為他人更是為自己。 《Dr.倫太郎》是部很溫馨感人的好作品!絕對值得大家花費時間觀看!

傑出工作者都是筆記控!10個成功者的私房筆記法大公開

2017年08月06日
公開
17

傑出工作者都是筆記控!10個成功者的私房筆記法大公開 • 筆記術 • 大前研一 • Richard Branson • 成功者 2015-12-04 11:30 整理•撰文 陳芳毓、吳硯文 23.59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頂尖的成功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習慣:擅長透過書寫和記錄,整理思緒和訊息,藉此保持頭腦清明,也不會輕易忘記學到的新事物!我們整理出10個成功者的私房筆記法,快挑幾個學起來: 訂一年《經理人月刊》,加贈5本超實用特刊(《筆記本活用術》、《成功者的抗壓工作術》、《成功者的談判術》、《提案的技術》、《活用財報做管理》)>> 1. 徐重仁:隨身攜帶筆記本,所見所聞全寫下來 從工作第一天開始,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就養成做筆記的習慣,30多年來,他已經累積100多本大大小小的筆記本,每一本封面上都標示著使用期間,連貼著的便條紙字跡也整整齊齊。 徐重仁除了會在開會、聽內部簡報時,先用一本大筆記本寫摘要,之後再把重點寫到小筆記本;他也隨身攜帶口袋大小的筆記本,無論是看電視、巡店面,只要一有想法,就立刻寫下來。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筆記本,比較不容易搞混。 即使在家,徐重仁也隨時記筆記。他的桌上和床頭,都放著一小疊紙片,有時半夜睡到一半醒來,還可以趕緊把靈感寫下,以免忘記,之後再謄入正式的筆記本,可見他對「抄筆記」這個習慣的堅持。 2. 張忠謀:聽演講絕對要做筆記,資訊才能「內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終身學習並非活到老學到老,而是「有目標」「有紀律」和「有計畫」。在「有紀律」一項,他強調要透過「聆聽」,將聽到的知識「內化」,因此他在參加研討會或聽演講時,都會嚴肅地記筆記,因為這樣「才能學到東西」。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Dr.Paul Krugman)來台演講,在台下的他就記了滿滿的英文筆記。 3. 戴勝益:每件事只寫一行,有空時拿出來一項項思考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隨身攜帶的專屬「筆記本」,嚴格來說只是一疊用長尾夾夾住、四分之一A4大小的空白便條紙。儘管寫得少、每件事只寫一行,但他想得深、做得快,只要一空下來,就會拿著筆記一項項思考。事情一旦想完、做完,戴勝益就會把它劃掉。當大多數事項都完成後,他會把尚未完成的抄到新頁面上,避免筆記愈變愈厚重。 4. 聶永真:每份創作筆記,都保留空白處激盪創意 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來說,雖然現今多仰賴電腦完成工作,但在創意形成過程中,筆記本仍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由於手上隨時有四、五件設計案同時進行,聶永真會盡量在每份創作筆記中適當留白,保持各個作品間的對話空間。 5. 王文華:只記關鍵字,捕捉靈感 延續學生時代的好習慣,主持人王文華至今已累積近40年的筆記能力。身為作家的他,為了抓住一瞬即逝的創意或靈感,會利用關鍵字隨時記下特別有感觸的人事物,讓自己日後重新翻出筆記本時,能立刻找回現場的感覺。 6. 大前研一:用方格紙,左下到右上的金字塔結構 大前研一29歲進入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時,對經營管理完全一竅不通,於是他試著把學到的東西「以更簡潔易懂的形式寫出來」,並將他加入麥肯錫前兩年工作筆記,集結成《新•企業參謀》一書。沒想到初版就賣出16萬本,讓大前32歲便成為暢銷作家。許多人都曾在知名企業工作,但卻少有人能將這種寶貴的經驗,集結整理成為暢銷書。 多數人做筆記時,習慣用橫條紋紙,從左上方開始寫到右下方,但大前正好相反。在《思考的技術》中,他表示自己會用方格紙,從左下方往右上方開始記錄,最後就會在方格紙右上方,完成一個金字塔結構,進而導出一個結論。大前認為,可能就是因為「反其道而行」,所以才能刺激大腦不同的部位,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 7. 理查•布蘭森:寫筆記當樂趣,任何紙都能拿來寫記錄 寫筆記是維珍集團(Virgin)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最喜歡的消遣之一,他習慣走到哪都帶著一支筆,隨時記下身邊的大小點子。某次他參加CEO晚餐聚會時,甚至寫到筆記本都不夠用,順手就把桌上名牌拿來當臨時筆記本。 布蘭森提醒,筆記不能光是「記」,還要記得回頭將點子轉換成可執行的行動方案。而他自己也透過這個方法,將許多筆記靈感轉化為集團成功事業的一部分。 8. 湯瑪士.愛迪生:透過筆記,檢視發明實驗的進展 發明大王湯瑪士.愛迪生(Thomas Edison)稱得上是位「筆記達人」,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一共留下5萬多頁的筆記,包含發明電燈泡的所有細節,全都被一一仔細記錄下來。對愛迪生來說,寫筆記可以讓他回頭檢視每一次實驗的重要進展和發現,避免浪費努力在不必要或重複的實驗中。 愛迪生也把筆記當成第二個大腦,透過「寫下來」的動作清空腦袋,騰出空間去思考更多的事情。 9. 李秉?:鉅細靡遺記錄經營事項 三星集團創辦人李秉?是個「超級筆記狂」,筆記本裡寫著當天該做的事、需要預先了解的事、需要再確認的事、排定的見面時間、獎懲名單、該打的電話等,大小訊息都不遺漏。三星也因為他如此鉅細靡遺地記錄所有經營事項,而能「上意下達」,成為全國第一。 10. 岩田松雄:寫下想做的事、每天檢視,提高達標率 日本星巴克前任執行長岩田松雄除了會記下近期想做的事,還會寫下已經完成的事,以監督自己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在沒有成效的事情上。此外,未來想做的事也要寫在筆記上。岩田曾計畫在一年內完成50件事,原以為做到1/3就不錯了,不料最後完成率高達7成,就是將目標文字化的緣故。

忙了一整天卻覺得一事無成?花10分鐘做這兩件事,讓明天的工作事半功倍!

2017年08月06日
公開
15

忙了一整天卻覺得一事無成?花10分鐘做這兩件事,讓明天的工作事半功倍! 專注力Google正念術 2017-02-23 17:41 整理.撰文 林庭安 12.42K ShutterStock 湯姆今早11點要進行提案,但他進公司第一件事是快速瀏覽信箱,想說只要回覆重要信件即可,1小時過後,終於回覆完信件,但這時,卻有客戶突然拜訪……。 最後雖然趕在開會前10分鐘完成提案準備,但他卻開始質疑提案內容:這裡的邏輯不太對、這些點子看起來是否太天真、部屬有能力完成提案嗎? 在這個資訊隨手可得、科技無所不在的世代裡,我們的注意力常在無意間被挾持——同事閒聊、電話響了、老闆寄來的e-mail——這些事雖然不緊急,但常逼得我們不得不放下手邊的工作,接續完成。 注意力是由多個腦區共同運作,大腦會引導我們把注意力從原本聚焦的事物抽離,轉向環境中的變化。舉例來說,當我們正在看菜單時,聽到服務生走來點餐,就會不自覺把注意力從菜單轉為回應服務生。 這種「抽離」與「轉向」是一種適應能力,包括對意外做出反應、跟上周遭的變化等,讓我們天生就擅於分心。想想看,我們查看e-mail、通訊軟體訊息通知,是因為這件事很重要,還是只是出於慣性? 一旦我們的注意力被新事物吸引時,通常會忘記原本的工作,暫時去處理別的事,但當我們再回過頭處理被打斷的事,又要花更多時間進入狀況。 專注力就像肌肉,可以透過訓練強化肌耐力 畢竟人腦與電腦不同,無法多工處理(multitasking),也就是說,人無法同時做很多事。即使有些人覺得自己可以一心多用,但以開車為例,邊講電話邊開車,發生意外的機率是專心開車的4倍,跟酒駕肇事的機率一樣高。 多工除了降低工作效率,也讓我們的記憶力變差。當我們全神貫注時,大腦有足夠的時間吸收、整理資訊,深植長期記憶,而一心多用會讓我們一次接收太多資訊,反而無法消化。 如果要讓自己更專注,第一步要先移除分心事物:關閉電話、各式科技裝置,讓自己擁有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提升專注力。 假如你的辦公空間是開放式的,或者因為職務關係,會有很多人找你溝通討論,你可以為自己預訂一間會議室,在某段時間待在裡面,擁有一段不被打擾的時空。 再來,就是提高專注力。有效掌握注意力的秘訣,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專注力」就像肌肉一般,愈不常用就萎縮愈快,但也可以透過訓練,讓自己不再那麼容易分心,工作更有效率。 一、靜坐冥想:專注呼吸吐納,拋開雜念 靜坐冥想 製圖 / 陳姿伶 1. 注意呼吸 選擇最舒服的姿勢,閉上眼睛。將注意力轉向呼吸,可以用數數的方式專注在吸吐。 2. 出現雜念 心中若有未竟之事,如突然想起有事情沒通報主管,又或者是因為感受到身體的不適感等,這些念頭都會在我們靜下心來時不自覺浮現。 3. 覺察注意力分散 發現注意力分散是很重要的事,因為一旦我們能自我察覺,就能靠自己的意念恢復原狀,不再被思緒牽著走。 4. 拉回注意力,拋開雜念 當查覺到自己的雜念不斷湧現、注意力開始分散時,不要太快責備自己,可以藉此觀察雜念湧現的狀態,讓頭腦和心留白,發現自己有選擇權(可以繼續觀察,也可轉回注意力),再慢慢讓注意力回到呼吸。 冥想結束後,花點時間回顧這次經驗,並思考:我帶著什麼樣的意圖冥想?這是一次怎樣的經驗?開始前跟結束後有什麼差別?讓自己每一次的冥想都是有意識、有目的,並在結束後修正。 每天只要花個10分鐘,如此反覆練習,就能讓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 二、詳列待辦清單,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 強化專注力之後,幫自己分辨工作優先順序,能加快工作效率,也能優化內容。 1. 重要工作優先做: 在你的待辦清單中,哪件事最需創造力、最具效益?把它排在早上進公司處理的第一件事,在最具生產力的時段完成它。 2. 固定時間回e-mail: 一天只用一小時查看、回覆e-mail,並可以向同事們講明,有急事請打電話。你會發現,被打擾的次數將會降低。 3. 前一天先做決定: 平常可在前一天決定隔天的工作排程,若隔天是重要或忙碌的工作日,可以連吃什麼、穿什麼都一併決定,這樣,當天就把能量留給重要的事。

主管不用有架子,但一定要有氣場!讓部屬願意追隨的7個領導行為

2017年08月05日
公開
11

主管不用有架子,但一定要有氣場!讓部屬願意追隨的7個領導行為 帶人的技術領導領導風格觀念態度 2017-02-18 15:40 授權轉載 台版米蘭達的創業&職場筆記 175.32K Shutterstock 之前聽到一位朋友離職的原因是「我的主管一點領導者的氣場都沒有!」帶人這麼多年,做過無數次的離職談話,也聽過許多人對於直屬主管的批評的我,第一回聽到這樣的離職原因而覺得很新鮮,也不禁想探討一下什麼是主管應該有的氣場。 所謂的領導者氣場,用白話來解釋,就是一個領袖應該具備的、讓其他人願意追隨的氣勢和風範,和可以用客觀標準一一檢視地「專業」的不同。 每個人對於「氣場」有不同的主觀期待,到底什麼是領導者應該有的樣子呢?什麼樣的風範又是會讓人願意追隨的呢?以下是根據我多年觀察下的一點淺見: 1. 除了有專業 還要敢做夢 Dream Big 能當上主管的人,在專業上多半有過人之處,這也是讓下屬服氣的必要條件。然而擁有專業、把事情做到井井有條,僅僅能讓人做一個好的「管理者」;擁有「願景」的人才,能帶領團隊編織並追逐美好的夢想,勇於做夢的人,才能突破現狀,開創一番新局,而這樣的領袖特質是十分迷人的。 2. 熱情與執著 Passion& Persistence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和傳播、藝術、時尚、科技、金融等不同領域的佼佼者共事,進而成為好友,這些人的專業、個性、喜好都不同,但卻有著一個共同點--熱情,對事業的熱情、堅持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熱情、明明已經很完美,卻還努力「雞蛋裡挑骨頭」的熱情;強大的熱情,是面對挫折時的火種,讓人在寒冬時仍然保有溫暖的心和發光發亮的臉龐,持續為追隨者增加信心,指引方向。 3. 不需要做完人,但要做一個鮮明的人 Be a Distinct You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生前只要團隊的表現不如預期就大抓狂,在私生活上,也有許多引人爭議之處,這樣的人絕對稱不上是個完美的人、但其對於完美使用者體驗的偏執、設計及科技的熱情、絕對的自信、超有感和有梗的說話方式、乃至於365天不變的黑色高領衫加牛仔褲,都不斷的加深其鮮明的個人形象,吸引員工、甚至「門徒」的追隨,帶領團隊一次又一次的創造跨時代的產品,引發科技革命!一位「鮮明」的領導者,也許總是讓人氣的牙癢癢,但卻像強大的磁石,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及追隨之心。 4. 永遠知道該往哪裡走 Always Know Where to Go 團隊的領導者,就像一位船長,行船中即使被濃霧遮住了視野,依然必須很篤定地帶領這艘船,航向目的地。身為船長的人沒有說不知道的權利,因為在危機四伏、充滿不確定的大海裡,他就是大家的定心丸;就算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打亂了原本所有的進度和計劃,一位領導者,必須要有能耐處理自己緊張的情緒,告訴大家一切都很好;同時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利於大局的決定!這需要擁有的是高EQ、危機處理力和強而有力的肩膀! 5. 以身作則 Lead by Example 「Tiffany經常盯著大家的出缺勤時間,自己卻老是遲到早退」,「咳!誰叫她是經理,又是老闆眼前的紅人…」以上的場景,經常在不同的公司輪番上演著。 一個公司的主管或資深員工通常享有比較大的話語權,隨著在公司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伴之而來的是上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特權。 而領導者和管理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將這樣的特權視為一種「尊重」,因此通常只有在能贏得更多尊重時才動用它(例如用在上司面前的話語權,為下屬爭取福利);後者則將其視為一種工作生涯中的「小確幸」,經常用「特權」來求方便;兩者的高度和格局有著天壤之別。 6. 對人大方 Have a Big Heart 除了經常掏腰包請下屬吃飯、送送小禮物等物質上的大方,一位領導者或自許為領導者的人,更要能在精神層面對人大方,這包括了發自內心的關心別人,真心的為下屬的未來打算、能包容和自己不同的意見或是別人強勢的態度等。 曾經有一位主管在我第N度抱怨同事的缺點時告訴我「看人要看優點」,這句話成了一生受用的觀念,讓我有辦法和跟自己很不一樣的人一起成就許多美好的事。 7. 過得很好 Live a Good Life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選擇追隨一位主管、為她�他賣命,是因為想成為和她�他一樣的人。所以我相信想成為職場中許多人追隨的領導者,自己首先要過的很好。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心情與富足的靈魂。只有取得身心靈平衡的人,才能可長可久,並成為別人渴望跟進的典範。 「培養領導者的氣場超難的…」看完上述的觀點,搞不好有人正在小聲的murmur著。成為領導者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除了最基礎的專業外,許多的人生智慧和高度是得靠歲月和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但我現在已經是主管了怎麼辦?」我的建議是「Fake it until you can make it」,想想你對於領導者的期待是什麼,然後誠心誠意地先裝出個領導者的樣子再說。相信有朝一日你一定能成為一位很有領導者氣場的主管,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閱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2017年08月05日
公開
15

你用眼睛看書,還是用大腦讀書?做到這 2 件事,讀書才能幫到自己 閱讀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2017-07-31 10:40 整理•撰文 張玉琦 19.94K Rob Tolomei via flickr 有許多人認為,比起寫作和說話,閱讀與聆聽是完全被動的事。因為寫作及演說者要花力氣,聽眾或讀者卻什麼也不用做。這個想法,就是把「接收」資訊,當做跟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個禮物一樣。但是,《如何閱讀一本書》裡認為,閱讀具有主動性,聽眾和讀者,更像是棒球賽的捕手。 就像投手要把球投出去,捕手的責任是要讓球停下來,這當中真正被動的只有那顆球。捕手的藝術在於,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同樣地,閱讀的藝術也在於盡可能掌握住每一種訊息。 確實,並非所有的閱讀都是主動的。當你只是從書中獲得一些資訊,而這些資訊也只是在你原本就知道的事情範圍內,多了一些別東西。就像你原本就清楚中國歷史,又多讀了一本講中國歷史的書,理解毫無困難,這樣的閱讀就比較容易和被動。 但如果你讀的歷史書,不僅提供資訊,還給你更高層次的啟發,你從中獲得的理解也間接提昇了自己,這樣就是主動性更高的閱讀。 主動閱讀者要提出的4個問題 一個主動的閱讀者,必須在閱讀時提出問題來,而這些問題,也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你要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發展這個主題,找出其他次要議題。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要找出作者主要的論證,這些想法如何構成了作者要傳達的訊息。 3.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無法回答第三個問題。若你了解這本書,便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出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不夠。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要問,這本書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又是否有必要去了解。 這4個問題,就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後者提不出問題,當然也得不到答案。 把書變成自己的3種做筆記的方法 買了書,距離這本書真正成為你自己的還有一段距離,要讓你與書真正契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做筆記會讓你保持清醒,而且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1. 結構筆記 這是初次略讀就可以寫的筆記,重點在於記錄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細節。所以你會寫這本書的主題、作者藉著怎麼樣的架構來發展觀點。這些筆記可以寫在目錄或書名頁。 2. 概念筆記 仔細閱讀時,應該找出作者的觀點並記錄下來,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下來翻閱到你的記號就能喚醒你的記憶,你可以用重點畫底線,圈出關鍵字或句子,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你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 3. 辯證筆記 如果你就同一個主題進行研究,要讀好幾本書,你的筆記應該包括不同書的頁碼。這是由許多作者(在他們不知情的狀況下)共同參與的討論會,這時你可能需要一本獨立的筆記本,把所有相關陳述和你的問題都列出來,釐清彼此觀點的差異與順序,從可能會互相衝突的論證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從中生出具有原創性的想法。

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並做完筆記?

2017年08月05日
公開
48

https://goo.gl/SaHiAi 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並做完筆記? 2017-03-31 Xdite Xdite成長黑客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文末有彩蛋」 作為有速讀功力的非正常人(讀書20000字/分鐘),我最常被問的問題是:「如何入門速讀?」 這個問題,基本上已經變成一個月經題,我針對這個問題也大概寫了N 篇FAQ。不過基本上也抵擋不了兇猛詢問的群眾。 這促成了提筆寫下這篇文章的動機。 1 快速學習已經變成一個趨勢 不少學習類型的公眾號,最常譴責一種「快速學習」的心態,他們認為功夫是得慢慢練成的。我並不反對這種論點,許多功夫精進真是得需要時間沉澱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入門」這件事,卻是有辦法加速的。 再來,很多人入不了門,辦不成一件事,並不是他們不努力不堅持。 而是實在是他們用了一種在高手看來「絕對錯誤以及低效」的方式去學習,只是高手沒時間出來普渡大眾,也缺乏動機而已。 2 「快速閱讀」成為時代浪潮的下一個標的 今年的知識變現潮,促成了一波學習潮興起。以前人們對於「買知識」不感興趣,是因為市場既沒有優秀的供應商,也沒有好的交易付費渠道。 然而,今年開始不一樣了。以往夢寐以求的干貨套路,竟然都開始逐漸買得到了。但是下一個問題來了:如果「學費」與「老師是否肯賣」再也不是個問題,那麼「找到時間與方法快速消化與內化」就變成了下一個需要解決的議題。 我之前開設並且好評如潮(超過4000 人報名)的「元學習課」,當初就是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而在「元學習」課過後,很多人聽說我有速讀技能,希望我再開設一門新的課「速讀課」,所以後來我在全棧營內也做了幾場關於速讀、讀書的FAQ。 答完這些相關問題後,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背後,並不是「真的想要學會速讀技能」。 而是「面對龐大如山的信息量,普通人如何快速讀完並且內化」。 3 普通人對讀書效率的突破方向是錯的 身為一個貨真價實擁有速讀能力的人最大的痛苦是,「速讀」這件事是沒辦法教朋友的,你還得必須殘忍的跟每個想跟你學習「速讀」的朋友說「你沒救了」,搞到沒朋友。 先別急著反駁,讓我跟大家好好解釋「速讀」是怎樣的一回事。 4 絕大多數人被聲音的速度鎖住信息接收上限 速讀這個能力是這樣的,因為我是個天生有速讀能力者,在我與許多人談過「速讀」能力這件事之後,發現其實人人從小都有「速讀」能力,只是被學校老師毀壞了。 學校老師在上小學時,教的讀書法是一個字一個字讀的方式 幾乎所有人都以為讀書應該這樣讀: step1) 用眼睛看step2) 在心裡默讀 但是所有擁有速讀能力的人,他們讀書時是沒有「文字翻譯成聲音」這個機制的。意思就是他們讀書的方式是「眼腦直譯」。 一旦有了「文字翻譯成聲音」這個概念,讀書的速度就完全快不上去,因為聲音的速度極限就是200 字/ 分鐘,而且可能更低。 而絕大多數成人沒有救的原因,是因為當他們意識到這件事時,長久的「文字翻譯成聲音」這個習慣已經用了幾十年已經改不掉了。就算之後再去所謂的速讀補習班,改善效果也非常有限。 5 速讀能力者也辦不到的事: 記得整本書的內容 然而,擁有速讀能力的人就比較吃香嗎?這也未必,就拿我來說吧,就算我二十分鐘能看完一本幾百頁的書,你問我記得多少?坦白說,我大概記得這本書的5個大重點與其相關案例,而這也是極限了。 我就算能夠讀的很快,一天看個3-5 本,對我來說也是大腦能夠承受的信息上限。 這也是有些酸民的「速讀無用論」:認為「速讀」並不會帶來實質上的「提升效益」。 所以,當有人問我如何學習速讀呢? 至少他也想要像我一樣,快速看完書並且歸結出5 大重點。我給的建議就是: 帶著你的問題去看,放棄逐字閱讀。只在一本書翻解法,當你心中有特定疑問時,你就能快速看到許多重點並記得這些資訊。 6 終極大招: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做完筆記並真正理解? 我知道很多人對於我給的這些讀書建議,並不滿足,即便我每次直播已經給出十足誠意的回答。但聽的人內心是這樣想的: 不給速讀如何入門的法門,還說「你沒有救了」。 1. 放棄逐字閱讀,功利的只找答案。這個答案「有講等於沒講」,更何況這樣 2. 讀書法,根本無法吸收整本書的精華。 爛人!!!!! 聽好,別再罵我爛人了。今天就要教各位怎麼樣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並做完筆記」這件事!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以來也我都在研究,畢竟我目前的研究主要方向:就是如何突破人體的極限,對自己的大腦進行Hack,來得到高效率的升級。 這裡提供一個模版:提供各位下載,請各位使用這個A4 模版讀書。 百度雲盤鏈接:https://pan.baidu.com/s/1eStF2i2 這個模版怎麼使用呢? Step 1:找出你最想問這本書的一個問題 請你下載這個A4 模版,每次讀書的時候,就寫上 書名 你最想要在書中得到的一個解答 你提出這個問題的動機 Step 2:限時30分鐘快速摘出16個關鍵字 然後開始「快速讀書」 我指的「快速讀書」是指開始快速翻閱這本書,看到你認為「最相關的關鍵字、段落」就記進去 總共有16 格,填下你觀察到的關鍵字 記得讀書時,旁邊放一個計時器,嚴格限制最多只能讀30 分鐘 Step 3:針對這16個關鍵字,整理出3-5個重點 看著這16 個關鍵字,整理出你認為的3-5 個重點 這16 個關鍵字,你會發現其實都在講同樣的幾件事,而且他們可以濃縮成3-5 個重點或一系列的動作 Step 4 :複述心得 拿著這張A4 筆記,馬上複述給朋友聽,你在這本書得到的心得。 你會震驚於:自己竟然可以復述整本書所有的要點以及來龍去脈。 先別急著噴這個看似粗糙的方法。 只要30 分鐘,你就可以證明我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在我跟別人講這個方法時,很多人下意識的反應都是嗤之以鼻,然而實際試過一遍之後,跪下的機率是99.99 % 。 這是我妹妹(非技術專業) 30 分鐘讀完「認知設計」寫的筆記。 這是我同事 30 分鐘讀完「認知設計」寫的筆記。 7 背後的原理: 開放性問題VS 封閉性問題 這個實驗,我在幾十個人身上做過。普通人,一本200 多頁的書,讀完並寫完筆記只要30 分鐘。當然,我個人比較神,10 分鐘基本上可以做一本。 為什麼這個效果這麼神呢? 這當中有幾個關鍵: 1. 人類的工作記憶區只有5 格 許多人看書時是抱著一個開放的心態,希望在一本書當中GET到許多精髓。但是,人的「工作記憶」(不知道這是什麼的讀者,請百度一下認知心理學)只有5格。也就是讀這本書,讀一次的時間內,你不可能記得超過5件事,這是鐵錚錚的人體限制。 所以在書中,依照順序看到很多不同面向的重點時,就會變成撿了西瓜、掉了蘋果,撿了橘子、掉了西瓜,撿了檸檬、掉了橘子。到最後什麼都掉了。。。。。。。。 這就是看完一本書後,幾乎絕大多數人,什麼重點都會忘掉,只會記得這是一本「好書」的原因XDDD 只有讀者抱著「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的心態,最後懷裡才可能真的剩下5個蘋果。而且當眼中只有蘋果時,其他在路上出現的水果都會被扔掉,所以讀書效率就會變得無比的高。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的速度找出書中所有的蘋果,完全是可能的。 2. 限制才能帶來效率 為什麼又要設計16 格筆記(還很小格),而且還得在30 分鐘內完成。幾個原因: 你得用筆寫,寫在紙上。紙就是你的籃子,人的暫存格只有5 格。如果不用筆記,最後看完一本書裡面只有5 個蘋果而已。 再來,書裡面可能有50 個蘋果,有些蘋果其實不好吃,只有16 個格子,可以逼讀者記下重點的重點。 而格子為什麼很小,是因為有些段落很好。格子這麼小,就是要逼讀者能夠用1-2 話講清楚這個重點。 如果不限制時間,就不會加快效率。 當你摘了16 顆蘋果之後,自然而然你就能看到哪5 類的蘋果是好吃的。而且你還記得一路上摘蘋果的過程,學到怎麼樣挑出蘋果的秘訣,總結出摘蘋果的套路。 用這個方法,輕輕鬆鬆就能在30 分鐘內,就做出一本讀書的筆記摘要,而且還不用搞爆自己的工作記憶區。 3. 其他注意事項 如果覺得路上看到很多橘子卻不能摘很可惜,請你再印一張表格,重新「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我要橘子」的這個過程。這其實就是「每次讀書都有不同滋味」的概念,不用擔心你真的落下什麼哈。 「不能隻字不差的閱讀書」感覺很有罪惡感。但,想想當你在用搜索引擎時,不也是針對茫茫大海只取你要的一部分資訊嗎?那時候你怎麼沒有罪惡感了?你沒發現,對一本書「搜索」其實超有效率。 還有,這個方法就是一直記關鍵字、一直記關鍵字不要停。不要在找寫關鍵字時還在回想總結你以前的經驗,「把格子當作心得欄寫」,這樣完全是錯的!錯的!錯的!這個方法的重點就是快進快出工作記憶區,頭腦零酸爽負擔感。 我現在改用這個方法簡直是停不下來啊。實在太興奮了,你知道突破人體極限的感覺實在太爽了,我在辦公室分享這個方法時,同事簡直暴動了。。。。。。每個人都要流淚了。。。。這麼多年來,堆在家裡的書終於有重見天日的一天了。 其實這技能,我完全是可以拿來賣一堂「極速閱讀」課了。但我覺得這技巧真是太逆天了,著實反人類。所以想想乾脆分享給各位,反而還能促成一波知識大升級。所以,就變成現在這篇文章了! 8 加入小密圈 然後,我昨天想著,既然大家都有辦法能「極速閱讀」了,幹嘛不一起組個讀書俱樂部呢?這樣大家就可以GET 到更多書的提取筆記了,我也可以跟其他人分享我持續在進化的讀書技巧。 所以我就決定開了這樣一個小密圈,這個小密圈叫xdite極速讀書。開這個圈有幾個目的: 我分享我的讀書筆記 圈友分享ta的讀書筆記 我持續更新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極速讀書技巧(我還有很多研究中的殺招。。。。)

讀書不用讀整本!學CEO用簡單6步驟,快速挑出書中菁華

2017年08月05日
公開
77

讀書不用讀整本!學CEO用簡單6步驟,快速挑出書中菁華 2015-11-04 17:50 整理•撰文 陳芳毓 61.77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每位閱讀者都能成為領導者,但領導者一定熱愛閱讀。」寫下這段話的,是領導美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的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 的確,愛讀書的領導者不勝枚舉。美國企業教練麥可•麥特(Mike Myatt)依據指導《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的經驗估計,CEO們即使再忙再累,都不會犧牲閱讀時間。他們不只讀新聞、逛網路和看財報,還會有計畫地閱讀主題書籍,每個月平均讀四、五本書,以精進深度知識。 曾獲選「美國最富有的白手起家女性」的美國電視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每周末至少看3本書,這個習慣不但讓她說話有深度與見地,更促使她將閱讀變成事業,開設電視節目,掀起美國人的閱讀風潮,也成就了她的跨媒體集團。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一遇到經營問題,就會鑽進書中找答案。他家裡除了看得到的好幾排書櫃,還有沒陳列出來的幾十箱書和雜誌,「(工作)這三十幾年來,我幾乎都是靠書在成長,」他告訴媒體。 許多CEO更喜歡向前人取經。永豐銀行總經理江威娜特別愛讀歷史,可以從中學習決策之道;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則偏愛傳記,尋找價值觀相近的偉人做為「人生引路人」。 《富比士》(Forbes)網站專欄作家凱爾希•梅爾(Kelsey Meyer)指出,讀書對領導最大的幫助是刺激思考與人際互動。一本好書所汲取的智慧,能挑戰你的既定觀念,強化邏輯;領導者更可透過讀書會、分享讀書筆記,刺激團隊成員互相討論。 閱讀的好處多不勝數,在成為領導者的路上,就讓書本成為你豐富智慧、學習技能與休息放鬆的好夥伴吧。 CEO這樣做 比爾 • 蓋茲(Bill Gates) / 微軟創辦人 隨時隨地閱讀 蓋茲很小時,父親就常帶他去圖書館借書,遇到不懂的問題,總會有人去翻書找答案,念給大家聽。從此,閱讀的習慣跟著蓋茲一生:旅行、等開會、放假時,他都會抓時間讀書。 由於他喜歡在書的空白處寫筆記,所以他不習慣讀電子書,無論飛到世界各地,都會帶著3大袋、共五、六十本書慢慢閱讀。 喬治 • 索羅斯(George Soros) / 量子基金創始人 拜讀哲學大師作品 大多數人稱呼索羅斯「投資大師」,但他最希望別人稱呼他「哲學家」,只要談起哲學,他立刻口若懸河。曾和索羅斯共事的中國媒體人梁恆提到,走進索羅斯的書房,到處可見成堆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等哲學大師的作品。索羅斯說:「他們都是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人,不看行嗎?」 張忠謀 / 台積電董事長 每天至少閱讀 6 小時 張忠謀對西方文學的涉獵,在國內CEO可能無人出其右。在2007年與前奇異(GE)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對談時,他左引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Hamlet)台詞,右舉諜報小說《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為例,在冷冰冰的商業語言中,增添感性風采。 《張忠謀自傳》中提到,在美國工作時期,他曾鎖定莎士比亞、海明威及美國當代知名文學家作品深入閱讀;也曾就美國內戰史、二次世界大戰等進行主題研究。來台灣工作後,他則是透過閱讀中國近代史,來了解國內政經環境;一度還到大學教授「企業經營專論」,研讀了不少相關書籍與論文。 年輕時,張忠謀下班後都會抽出4小時閱讀半導體相關知識。成為經營者以來,他每天仍至少閱讀6小時,3小時在公司閱讀與半導體相關資料,另外3小時在家閱讀與工作無關的書籍,內容廣及經濟、政治、歷史等領域。周末在家時,用在休閒閱讀的時間更高達6小時。有系統的閱讀,正是張忠謀成為兼備理性與感性CEO的好習慣。 點圖可放大

吼罵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想要孩子越來越優秀,只需這三招!

2017年08月04日
公開
45

吼罵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想要孩子越來越優秀,只需這三招! 溫馨媽媽 2017-08-02 檢舉 臉書 Line 孩子活潑好動,碰上個不聽話、調皮搗蛋的父母想控制脾氣還真是蠻難的。家長請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只需3招,孩子越來越優秀! 父母的吼叫有時候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 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嚴重的還會影響他們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駡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 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遊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 吼罵孩子是白費口舌 罵孩子的壞處是,他一緊張,大腦會自動轉入逃生機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過一劫,父母就白費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後也會繼續去吼你的孫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聽不清楚的,越會注意去聽。因此,要孩子注意聽你說話,不必大聲吼,只要引起他的動機,你越不要他聽見,他越會注意聽。 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因為太小的孩子還不能說理,當大人做給他看時,他便自然會學進去。 一、耐心傾聽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大聲吼罵孩子,這是很多父母會採用的管教方式,生活中也很常見。越吼叫孩子越不聽話,父母就越生氣。 而且經常對孩子吼叫,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議家長應該先冷靜下來,多點耐心,蹲下來抱著孩子,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聽聽孩子的想法。 二、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 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三、同孩子做協商 做什麼事情都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 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一個動作把脊椎回正,讓孩子長高高!10個「轉大人瑜珈」,一次調整身心靈∼

2017年08月04日
公開
55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94437&p=2 為什麼孩子需要練習瑜珈? 青春期極其重要,人的身體和思維在這個階段經歷極大的蛻變,現今,許多青少年承受極大的課業壓力。為了有好的學業表現,他們長時間坐在書桌前、熬夜念書;而他們的生活也變得乏善可陳,活動範圍侷限於學校、補習班、家三者之間。此外,他們總是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缺乏運動,沉迷於3C產品,又攝取過多熱量及太多垃圾食物。 上述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現今不少青少年面臨體重過重或消化不良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應該學習瑜珈。瑜珈能幫助他們調適生理和心理的轉變,獲得內心平靜並且學習與外在世界和平共處。 人生階段中變化最為劇烈的青春期 面對青春期,撲面而來讓人難以負荷的身體、情緒變化,瑜珈靜坐時,我們需控制自己的心智,鍛鍊專注力。而練習瑜珈動作時,我們則思考動作、自身,甚至進一步對於未來及人生有更多體悟。當青少年藉由練習瑜珈學會專心,他們便可以把這種專注應用在現實生活裡。有了完整的心智訓練,他們就更懂得釋放心理壓力及處理各種生活上的疑難雜症。 相對來說,練習瑜珈的青少年壓力較小、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瑜珈也能強化自尊,讓青少年更有活力與自信心、身材也更加勻稱,整體比起同儕表現更好,也能學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若以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觀察瑜珈,它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考模式、為人處事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因此,你可以說瑜珈在青少年人格形塑方面扮演良好助力,讓青少年對人生保持正確態度。 除此之外,瑜珈能夠解決青少年缺乏運動的問題。某些特定的瑜珈動作能藉由伸展肌肉和關節有助長高,同時也可以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所產生的病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情緒的起伏特別明顯,而某些瑜珈呼吸法和動作則能幫助控制情緒。有了健康的身體,心理自然也會跟著健康起來。 敏感纖細的青少女 比起同年齡的男孩,青春期的少女面臨更多生理上的改變。賀爾蒙的分泌使得身體產生變化,她們開始有月經,而有些人則開始長痘痘。就心理層面而言,她們在這個階段也會開始在意他人的想法。以上外在和心理的改變,讓青春期的女生容易沮喪。她們可以經由練習特定姿勢調養賀爾蒙及各種生理功能;練習有療癒功能的瑜珈體位法也能把身體內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 少男少女練瑜珈的七大身心好處 很多研究證明瑜珈可以減輕壓力,你更可以透過睡眠瑜珈重新啟動感官、進入全然的放鬆狀態,避免青春期蛻變至成年期時身心會出現難以適應的狀態。 【減輕壓力】瑜珈是你打擊壓力的最佳好夥伴!瑜珈練習包含呼吸技巧,可調整並暢通身體內部的能量通道,只要身體的氣脈舒順通暢,你就能毫無壓力,身心好輕鬆! 【體重管理】壓力大就容易亂吃,身材走樣、體重過重也是遲早的事!而青少男女更會因荷爾蒙變化而有體重變重的問題,瑜珈練習用幾個簡單的體位法就能夠幫助你控制體重,不管是壓力型肥胖或是青春期變化,都能有效解決! 【打造身體力量】瑜珈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比較冷靜的運動,實則不然。瑜珈能以安全的方式運用身體各部位、校正身心,同時強化骨骼及肌肉力量。 【改善自我形象認可】基於同儕或生活型態的影響,青少年少女對於自己的面貌、形象感到沒有自信甚至想要改變外表以迎合大眾價值。練習瑜珈可以幫助發展身心創造連結,提高對身體形象的認同感,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美。 【改善心情並協調認知功能】規律的瑜珈練習可以促進心情並改善壓力、焦慮、疲勞等情形,瑜珈同時可以幫助促進認知協調,特別彰顯於個人的記憶力及日常表現。 【校正身體姿勢】很多瑜珈動作均有助於改善不良姿勢,尤其青少男女背著重重的書包,或是因為壞習慣,長期下來導致駝背,更為嚴重的情形還有身體錯位產生脊椎歪斜問題,瑜珈透過強化脊椎及背部的方式,讓身體保持在正確位置上。 【訓練專注力】瑜珈當中的呼吸與冥想練習可以訓練專注力,教孩子如何運用呼吸技巧與冥想的專注達到專心致誌的狀態。 轉大人的青少年瑜珈 身為青少年的你如果已經準備好了要來嘗試瑜珈,那麼我已為你們準備一系列的動作,你可以馬上展開練習!相信你們都可以很快就上手! 山式|Tad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幫助矯正站姿,強化膝蓋及大腿力量。讓脊椎保持正位,延長其長度,讓孩子長高高,除此之外還能調整消化功能、神經系統、呼吸道系統,增進平衡感並改善足弓角度不足的問題。 樹式|Vrkschasana (tree pose) photos放大顯示 樹式是訓練平衡感最好的瑜珈動作!強化大小腿肌肉、軀幹以及鼠蹊力量,療癒足弓角度不足所帶來的問題,並緩解坐骨神經痛。 站姿直腿前彎|Standing Forward Fold (Uttan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平靜心緒,緩解焦慮,強化背部、臀部、小腿肌肉。改善頭痛、失眠,促進消化,啟動腎臟代謝,同時鍛鍊腹部肌肉,並釋放頸部壓力。 下犬式|Adho-mukha swanasa photos放大顯示 活化身體,讓身體充滿能量,對於輕微憂鬱症有良好舒解效果,治療背痛及改善疲勞,強健骨骼,對於氣喘病人也有治療效果,鍛鍊胸肌並增加肺活量。 駱駝式|Ustr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開啟心輪的瑜珈動作,舒展沉悶的胸口,改善聳肩駝背,增加身體柔軟度與全身力量,促進消化功能。 坐姿直腿前彎|Paschimottan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屬於稍微有一點點難度的坐姿動作,青少年較為柔軟可嘗試練習。它可延展你的下背部,按摩腹部及髖關肌肉。 眼鏡蛇式|Bhujang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伸展肩膀、胸口、腹部肌肉,同時鍛鍊肩膀及雙手力量,提高靈活度,同時讓你能夠吸盡更多的氧氣,這個動作還能讓你心情變好呢! 弓式|Dhanur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延展心臟及胸口區域、增強體內氣的流動,點亮你的心情,提高脊椎靈活度,調整腹部內臟器官,為你灌注能量並減輕憂鬱。 船式|Naukasana photos放大顯示 啟動腸道及甲狀腺功能,強化消化系統,穩定身體機能並提高心智注意力,釋放壓力,增強自信心,並且強化背部及腹部肌肉。 攤屍式(腹式呼吸)|Savasana (with belly breaths) photos放大顯示 隨著一吸一吐,讓腹部跟著起伏,保持上半身不動,輕鬆自然的呼吸節奏。緩慢、平靜、深沉的呼吸能夠幫助我們進入更為放鬆的狀態,處理壓力,消除焦慮與憂鬱,晚上能睡個好眠。 以上只是列舉一些青少男女練習瑜珈身體、情緒層面可以獲得的好處,當他們逐漸長成健康的成人,練習瑜珈的青少年也更能夠享受瑜珈所帶來的心靈層面的好處。

「一周計畫表」不是寫下要做的事就好!做到這 6 件事,才不算瞎忙

2017年08月04日
公開
41

「一周計畫表」不是寫下要做的事就好!做到這 6 件事,才不算瞎忙 時間管理史蒂芬•柯維成功學 2017-07-28 13:00 整理•撰文 文及元 52.89K 經理人 「忘掉牆上的時鐘 — 提高做事效率,並不表示做時間的主人。找到心中的羅盤 — 探索真心所願,創造均衡圓滿的人生。」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 • 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時間有約》(First Things First Time)一書,曾有以上這麼一段話。 他主張,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卻無法決定後果, 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哪些事情,我們為什麼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完工的速度。 在時間的管理矩陣上,可以採用「緊急」「重要」做為兩軸的指標。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被「重要且緊急」與「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困住,最後,位於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親情、健康),通常需要我們花費長時間經營,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 圖說明 柯維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做好「第二象限時間管理」,也就是做好「重要但不緊急」的管理,提升這些事項的重要性,例如,如果能以每星期 30 分鐘做好這個象限的步驟擬定,就能讓我們脫離時鐘指針的擺布。 從使命出發,落實到每周行動計畫 不過,究竟應該怎麼做?柯維提出一個時間管理金字塔,教你用「一輩子」的角度,安排每一周的行動計畫。 時間管理金字塔.jpg 時間管理金字塔 經理人 1. 使命確認 柯維主張,「使命」是時間管理的基礎,這不僅是一星期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與整個人生的看法。 對於想探索時間管理深層意義的人,不妨思索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人生意義何在?不同於速成的時間管理技巧,而是從使命探討生命的本質。 柯維建議我們不妨自問: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何在? 我希望成為什麼或是完成什麼? 如果不太習慣思考這樣的問題,你也可以換個方式這麼問: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 3 件事是什麼? - 我的長期目標是什麼? -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麼? - 在我的一生中最希望自己有什麼貢獻? - 我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麼? - 假使我只剩下 6 個月的生命,這一星期我要做些什麼事? 2. 角色定位 你可能是妻子的先生、女兒的爸爸、母親的兒子、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學校的家長會長、扶輪社的社友、慈善團體的義工,認清自己有這麼多個角色定義,將有助於對人生的圓滿有更多的整體觀,知道時間管理有助於角色的動態平衡。 每個人最好幫助建構一個能扮演好不同角色的基礎,柯維稱其為「利器」,包括了生理(例如運動)、社會情感(例如親情)、心智(例如閱讀)、心靈(例如打坐)4 個層面,這並非立刻能立竿見影,而是我們必須投資心力、時間去建構打造。 3. 目標設定 每周為自己設定一至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並接著思考: 如果我在下星期完成這些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我對自己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如果我只完成了部分目標,會有什麼結果? 這會對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嗎? 如果我持續每星期都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嗎? 我會比現在過得更好嗎? 4. 擬定計畫 如果你總是很努力,但做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做再多也沒有意義,以柯維的角度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做周計畫時你應該這樣想: 做完計畫之後,我對這樣的一周生活有何感受嗎? 如果我每星期都計畫好每一種角色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目標,而且確實執行,對生活會發生什麼影響? 5. 執行 柯維提到,你應該要以自信泰然的心態,將使命落實在每個行動之中。每天一開始先做以下 3 件事情,有助於你不要偏離使命: 省思一天的生活:在一日之初花點時間檢討行程,審視生命的內在羅盤,看清楚方向並調整心態,因應不可預期的挑戰。 安排事情的先後順序:確認自己要做的事情究竟是「重要但不緊急」、還是「重要且緊急」,這樣才能確保避免被「不重要卻緊急」的事情,用障眼法矇騙。 擬定一日計畫表:左欄排出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完成才有價值的活動,右欄列出一日之中可做的第一、二象限的事情。 即使一天當中發生了許多迫使自己必須重新規畫計畫的狀況時,**善用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時間管理法,可以協助我們分辨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6. 評估 一周結束時可以探討以下的問題,做為自己的反省,並開始下周的使命檢討與安排: 我完成了哪些目標? 我遭遇到哪些挑戰? 我做過哪些決定?是否將最重要的事情列為當務之急?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找時間」去做,而不是等「有空時」去做。 時間管理的目的,並非只是被時鐘控制,因為時鐘代表的是我們的承諾、時間表、目標,這是屬於時間管理的層面;真正該控制的是價值、使命、信念、良知、方向,也代表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如果心中只有時鐘卻沒有方向,恐怕會浪費許多時間卻達不到人生的目標。

說話不是比大聲!溝通高手的4個訣竅,輕聲細語也能超有分量

2017年08月03日
公開
46

說話不是比大聲!溝通高手的4個訣竅,輕聲細語也能超有分量 說服力說話技巧人際溝通 2017-08-01 15:00 編譯•整理 Eve 21.80K ShutterStock 每個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經歷:坐在後排的人為了確保前排能聽見他的聲音,試圖提高音量、大聲發問,但在其他人耳裡卻只像是在大吼大叫。 我們大聲說話只是想展現自信、或確保想法能好好傳遞,卻常被誤解為語氣很差、也失去訊息傳遞的效果。Executive Speaking執行長Anett Grant建議,你可以嘗試以下4種做法,不用大聲說話也能有力傳達訊息: 1. 放慢說話速度,讓句子更有分量 很多人會教你,要讓聲音傳得遠,要以「投射」為原則、針對一個標的傳達能量。但這個原則卻讓你的聲音聽起來像子彈或大砲,即使飛得遠,聽起來卻相當刺耳、讓人想把耳朵關起來。 因此你該改以「釋放」的概念模擬聲音傳遞的過程,想像聲音就像彩虹延伸在城市兩端一般,目標是讓地上的水面能平靜地反射彩虹。要具體落實這個意象,你可以放慢說話速度,先練習大聲的從一數到五,接著再拉長音節、放慢速度,用前面從一數到五的時間再說一次「一」這個數字。整體來看你的聲音可能會變小,但從你口中傳達出來的能量卻不會變少。 2. 姿勢自然,展現自信 力量也是需要流動的。若你說話時雙臂緊貼身體、只剩下手腕和眉毛會動,整個人看起來必然僵硬到不行。 因此,想要掌控全場,你可以找出說話時身體、手勢自在擺動的方式,讓你的手勢自然流動,從身體核心開始,延伸到胸膛、手壁和手指。 3. 每一個動作,都要有其目的 當你說話時要走動、或做出動作,這些動作一定要是有目的的,否則看起來只會顯得輕浮,聽眾看到了也會覺得煩躁,無法認真聆聽你想傳達的訊息。 007系列電影《007:惡魔四伏》中,電影一開場身著黑色骷顱裝的詹姆士•龐德穿越墨西哥城的死亡慶典,接著進入大樓、搭上電梯。仔細觀察他的動作,你可以發現他的每一步都非常堅定,身體擺動也都維持一定節奏,而非輕浮的動來動去。導演、演員藉由這些動作傳達權威和力量,為這個角色建立鮮明的形象。 4. 不斷練習,讓動作和話語自然融合 說話者最大的挑戰,就是綜合所有演講時必備的要素。要在演講時展現力量和權威,你必須控制你的動作、手勢,精挑細選你的每一個用字。最後這些元素要像交響樂一樣無違和的融和在一起。 每項原則要做到都不難,但要一次實行到位,必須不斷的練習。每次練習過程中,也要謹記無論如何都不能只靠提高聲音等「捷徑」來達成目的。

講重點就好!兩個說話SOP,讓你在任何場合都應對自如

2017年08月03日
公開
53

講重點就好!兩個說話SOP,讓你在任何場合都應對自如 架構說話術說話技巧說話經理人商學院商業簡報力 2016-12-09 16:09 整理.撰文 王桂淳 225.93K 禮拜一早上,小王一如往常走進辦公大樓的電梯,不料卻遇到直屬上司。電梯門關上後,主管開口了:「小王啊,上次交給你的任務做完了沒?進度如何?」剛放了一周末的假,小王腦袋一片空白。不知該先承認自己還沒完成,還是先跟主管解釋自己遇上哪些麻煩,導致進度沒有跟上。 這時小王心中的小劇場開始了:怎麼辦,我要直接回答我還沒完成嗎?還是要先說我做了哪些事?我參考了那麼多過去的案例,又東奔西跑拜訪了那麼多客戶。我都做那麼多了,老闆總不會全盤否定我的努力吧? 人之常情地,我們都希望對方明白自己付出了哪些努力。但你付出了多少,並不是別人最急切想獲得的資訊。 在經理人商學院開設的課程《商業簡報力》中,講師曾彥豪提出了兩個簡單的架構,讓說話者依據當時的情形,選擇表達的模式。 一、SDS結果法:適用於事情緊急、臨時被問 Step1.先講結論(Summary) Step2.再講經過(Detail) Step3.最後再重複結論(Summary) 老闆:小王啊,上次交給你的任務做完了沒?進度如何? 小王:還沒有。因為協力廠商那邊出了一點問題,大概要三到五個工作天才能解決,所以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這個企劃。 工作是否完成是老闆最關心的「結論」,但這個結果老闆通常不會滿意,所以小王直接補上「經過」,也就是協力廠商那邊的現狀,最後再強調一次結論:還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這個企劃。 相反的,如果小王的結論已經達成老闆的期待,老闆也可以選擇結束對話。曾彥豪提醒,假若對話繼續下去,請記得在最後再重複一次結論,以確保你們之間進行的不是一場無效溝通。 SDS結果法的重點就在於先闡述事情的全貌,並將主導權交給對方,讓對方獲得急需的答案後,再由他決定對話是否要持續下去。 二、兩面法:適用於提案有明確方向,想說服對方時 Step1.提出方案 Step2.說明這個提案可以創造的正面效果 Step3.這個提案可以改善那些不好的現狀 Step4.最後重講一次提案 你:我認為我們公司需要增加一個業務。 老闆:哦,為什麼呢? 你:我們現在有許多訂單無法及時處理,增加一個業務可以提回覆率,增加服務滿意度。再加上許多業務有加班的情形,導致精神疲憊,影響了服務的態度,對我們公司的形象有負面的影響。 兩面法是SDS法的延伸,先提出自己支持的方案,再分別利用正面與反面的影響說服對方。正面影響是指執行這項方案後,對公司有什麼益處。負面影響則是執行後,能改善哪些公司現有的情形。 敘述細節時請記得先說正面影響,再說反面影響。因為人們習慣對負面訊息投以更多關注,所以將反面影響置後能給你要說服的人一個提醒,「你如果不這麼做就會有這些不好的後果」。 想要說服別人,就要提出這麼做將會如何讓對方獲利。然而分析影響時,我們習慣性地以「自己」為出發點,因此在這邊,務必進行換位思考,拋開「個人利益」並以「他人利益」為重。 (本文整理自經理人商學院課程 <商業簡報力>)

做人「低調」,是人生的最佳姿態!

2017年08月03日
公開
12

做人「低調」,是人生的最佳姿態!職場上:越是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 瀏覽人次 : 50582 撰文者:我是肯小姐 標籤:人際關係, 學習成長, Larry 7月 2017年 25 收藏 (圖片擷取自 美好的旅行) 懂得低調,做人做事, 不驕不躁,低調是一種修養, 低調的人生充滿著自信, 充滿著能量,唯有水低方能為海, 唯有人低才可能成王。 低調不是被邊緣被遺忘,更不是無能。 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和安於低調。 ——馮驥才有人以為高調是一種成功, 其實不然。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高調只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活法。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 選擇什麼都無可厚非。 於是,另一些人就去選擇另一種活法——低調。 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 水是沸的,心是靜的 一幾,一壺,一人,一幽谷, 淺酌慢品,任塵世浮華, 似眼前不絕升騰的水霧,氤氳繚繞飄散。 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 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 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世間萬事萬物皆起於低, 成之於低,低是高的發端與緣起, 高是低的嬋變與演繹。 低調是終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學。 低調,是一種為人原則。 「爭而不鬥,和諧自然。」 正如季羨林在他的《泰山頌》中寫的那樣, 他的為人也如泰山般低調而崇高。 當「熙熙皆為名來,攘攘皆為利往」的世人 為了一紙文憑、一個稱號爭得頭破血流時, 季老自請辭去了「大師」、「泰斗」、 「國寶」這三項「桂冠」。 他捨棄的是虛榮, 保留的是文學的純真與人格的高尚。 低調,是一種行事智慧。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我都不屑。」這 句楊絳鍾愛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 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 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 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新著出版, 出版社有意請她召開作品研討會, 楊絳卻坦陳: 「我只管把稿子交出去, 讀過我書的人都可以提意見, 怎麼賣書不是我的事情。」 楊絳的文字韻致淡雅,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 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更發人深省。 她的作品,她的人, 正是憑著這種低調的智慧達到 「文學大家、翻譯巨匠」的高境界。 低調,是做人的最佳姿態。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年輕時, 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 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 一進門,「嘭」的一聲, 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 很疼吧!你知道嗎? 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穫。 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 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記住了,也就成功了。 低調,方能鑄就高度。 低調的人深藏不露,也從不盛氣淩人 曾在《讀者》雜誌裡看到一句話: 越是德行高尚的人,越是謙卑低調, 對於他們來說,低調本身就是一種德行。 左右逢源的人和誰看起來都很好, 但是誰也不跟他真正好。 低調的人,跟誰也疏疏落落的, 但每個人心底裡都盛著他。 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於各種複雜, 於是自己變得很複雜,人一複雜就疲憊。 低調的人,只需靜對自我的世界就好了, 活得簡單也快樂。 如果說,好人是這個世界上的靈魂, 那麼低調的人, 就是成就這個世界諸多美好的一片沃土。 低調的人,猶如茫茫沙漠裡的一方綠茵, 清爽宜人,給人希望,賜人清涼。 低調的人,是一道迷人的風景, 讓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低調的人,是一面明鏡, 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讀懂了人生。 低調,是一種超然灑脫、平和豁達的人生態度。 低調做人,就是卑微時豁達大度, 顯赫時不驕不躁。 低調所呈現出的是一種大氣、一種從容。 低調做人,就是要學會藏鋒斂跡, 多思慎言,與人為善; 還要學會謙虛平和,淡泊豁達,心胸寬廣。 低調,讓你擁有坦蕩人生,寵辱不驚; 低調,讓你審時度勢、遊刃有餘。 做事高調,做人低調! 低調是一種修養,共勉之...

比吃苦更重要的價值

2017年08月03日
公開
8

比吃苦更重要的價值 作者: 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 (親子天下雜誌25期) 近年來中產階級流行談「吃苦教育」,可是家裡不苦,刻意讓孩子吃苦,對嗎?什麼才是「吃苦教育」真正的核心意義?什麼才是父母應該傳遞的價值觀? 資料相片(楊煥世 攝) 請問楊老師:我常常讀到一些論述強調「要小孩吃苦」,認為台灣現在的孩子缺乏競爭力,是因為過得太豐裕。像我家經濟還算許可,孩子表現也還好,我覺得「刻意」讓他吃苦,好像太矯情,而且會不會反而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平衡?「吃苦教育」的論調是對的嗎?什麼樣的價值觀點才是親子教育最應該重視的呢? - - - 吃苦不吃苦,其實背後是價值觀的問題。什麼是價值觀?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人生、事物的看法或評價。因為每個人先天特質不同,再加上後天受家庭、社會,甚至時代、文化的影響,對於生活中各種人事物應該如何安排比較恰當,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觀念和看法。 舉例來說。假設你一個月賺十塊錢,那麼一個月花幾塊錢是恰當的?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個人對花費的價值觀。 過去,因為相對窮困的環境,以及強調節儉的觀念,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的,答案多數落在四到八塊錢之間。但是,問問在富裕和強調消費的時代長大的年輕人,可能從六塊起跳就不錯了。時代變化帶動價值的遷移,父母必須有所調整,必得接受這個價值觀上的衝擊,重新劃定合理的範圍和界線。不過,無論如何調整,我想大家非常清楚,賺十塊花十塊絕對是不恰當的,賺十塊花十二塊就更不用說了,早晚會出問題,不是好的價值行為。 核心價值才是問題所在 仔細解析,其實價值觀可分三個層次:核心價值、周邊價值和行為層面。如果以這個例子來談,「量入為出」是核心價值,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每個月到底花幾塊錢,或者把錢花到哪些地方,都屬於周邊價值,至於能不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念行事,有沒有能力自我克制,就是比較末端的行為層面了。 「核心價值」是父母必得教給孩子的。無論個別差異,每個孩子都必須建立「量入為出」的態度,這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裡,比較不容易遭逢困境、碰到危機。對於「周邊價值」,父母就必須看到並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譬如有的孩子天生愛花錢,有的天生很節儉。只要落在合理的範圍內,價值觀永遠有這個彈性。另外,有的孩子喜歡玩樂,有的孩子注重吃喝,只要他能調配得當,父母就不需要管太多。確立價值、劃定合理範圍後,父母只要擔任守門員的角色,督促孩子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建立適當的行為就可以了。 以同樣的想法來看吃苦這件事,我認為父母該關切的是,孩子在必得或應該吃苦的時候,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吃苦。而不是要孩子跟我們小時候吃一樣的苦,因為時代在變。想用原來很僵化、表面的東西來框住孩子,往往落得節節敗退、就算勉強有點影響,也容易事倍功半。 但是,父母要去注意和吃苦有關的核心價值,這和他將來幸不幸福有關。在以前那個吃苦的年代,有顆糖吃已經難得,要吃雞腿可能得等上一年半載。吃苦當下肯定難受,所以吃過苦的父母,只要有能力,總想儘可能供給。可是走過吃苦的路,會發現有些好處,像能夠延宕滿足、知道要怎麼收穫先得怎麼栽,也不會將自己所獲得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這個年代的孩子從小物質充裕、環境舒適,不僅沒吃苦,甚至吃得太甜、吃得太好。這樣完全不給孩子吃苦的教養,會出現許多後遺症。因為孩子一旦習慣了想要就有,他就會逐漸養成「我想要,就得馬上滿足我,這是我的權利,理所當然」的價值觀。認為舉凡他需要的,別人都應該滿足他,碰到挫折也特別容易不耐和憤怒。 關於吃苦,最大的問題都出在這些核心價值。只要價值觀良善、態度正確,實際生活裡到底該讓孩子吃多少苦、吃什麼樣的苦,就自然會有答案。 小時候,父母會「罩」孩子,可是長大的過程,無論是學習、工作或人際,每個人都會碰到必得吃苦的時候。再怎麼愛孩子,父母也沒辦法保證孩子一輩子順遂。當孩子面對挫折、碰到困境時,有沒有那個彈性去面對,是父母的教養責任。 人生必得吃的兩種苦 所以我認為父母不必要刻意讓孩子吃苦,但必須培育孩子吃苦的能力。譬如家裡的衛浴設備乾淨豪華,我們不必為了訓練孩子吃苦的能力,刻意降低水準;但孩子在學校或參與野外活動,碰到設備比較差的狀況時,父母應鼓勵孩子接受,而不是要求外界來配合孩子的習慣和需求。 但現在有些父母不僅捨不得孩子吃苦,而且還以讓孩子吃得好為榮,這個價值觀就會有問題。我碰過不少孩子嘴巴很挑、很懂得吃,從小就一副美食主義者的架式。懂得分辨美食也是一種品味和能力,但如果孩子非好的不吃,而父母也以孩子挑食為榮、以自己負擔得起為傲,那就大有問題了。父母或許承擔得起,所以放縱孩子的物質享受,但孩子將來得面對自己的人生,你能保證他可以一輩子這樣平順嗎? 除了物質上的節制是一種必得吃的苦之外,還有一些苦是因為和別人相處時,每個人的自我擴張(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一定會受到限制。自我得以擴張是很快樂的事,自我限制則是一種壓抑,必定會苦。但這種苦是團隊合作和獲得友誼的根基,吃得了這種苦,才有能力和別人合作,結交朋友。孩子如果沒有這種吃苦的能力,人際上就會碰到困難。 孩子是價值的觀察者 那麼,父母要如何形塑孩子的價值觀呢? 首先,要經營和諧的親子關係。許多研究都指出,青少年雖然會在許多小事力求和父母不同,但只要親子關係和諧、溝通管道順暢,青少年在人生的重要價值觀上,還是和父母最接近。 任何有關價值的討論都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幫助。鼓勵孩子對價值或道德議題提出質疑,並開放的進行討論,孩子才有機會反思、自省,重整自己的價值體系。 其次,明確表達核心價值。父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先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對於重要議題上有明確的是非觀,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明確表達什麼事情是對的、不對的,什麼是應該、不應該的;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展現出具有說服力的言教。 第三,要允許孩子在周邊價值以及行為面上,有自己的選擇和尺度。只要核心價值確立,父母應該接受時代因素所帶來的價值變遷,接受兩代間的價值差異。孩子經過很多的思維、很多釐清、很多磨練之後,才會逐步建立、內化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是以身作則。關於價值,孩子透過觀察所學習到的行事準則,遠比聽到的要有效得多。父母透過行動所傳承給孩子的生命態度,遠超過自己的了解和想像。 以作弊行為為例。孩子會作弊,通常是為了贏得好成績,對父母有交代。如果父母只重視他成績,就助長了他沒有辦法面對真實自己。我們不能一邊告訴孩子說,你要誠實;可是當別人都不誠實得到好成績,相對他成績不好時,你卻要罵他,這一定會讓他產生價值懷疑。 青少年可能接受、相信、也認同父母說的「誠實很重要」,這個誠實包括真實展現我的能力,所以我不作弊。但如果將來要採計在校成績,或者這個成績會影響他是否取得獎學金,而別人都在作弊,你想他會不會很衝突呢?所以光跟他談價值,卻無法理解他所處的情境,價值教育是很難成功的。 我認為就價值、道德這個層面,小時候應該要積極的建立行為準則;青春期時則應著重在道德的概念、價值的重整。當青少年有一天開始挑戰,或質疑時,就是他本身要面臨階段的轉換,那是好事。震盪之後,他自然會找到一個最適合他自己的價值體系。

曾國藩的15種人生智慧:成大事就要順勢而為

2017年08月02日
公開
7

曾國藩的15種人生智慧:成大事就要順勢而為 2017. June. 9 熱門文章分享 1821 成大事者從不只是刻苦努力更是順勢而為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考察曾國藩的一生,基本達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雖因鎮壓太平天國而存在爭論,卻已堪稱圓滿。 有人說“中國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 1 、行善才能心安 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曾國藩家書》鹹豐八年十一月廿三日與諸弟書 大意: 禍福由天主宰,善惡則由人主宰。由天主宰的沒有辦法,只能順從;由人主宰的,則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堅持一天是一天。 人生啟示: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是要“聽其在天”的。但為善還是作惡,是人自己就能決定的,是“盡其在我”的落腳點。善惡是人世間的一大主題。其中很多糾結。有人抱怨,好人不長命,禍害遺萬年,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也有人說,很多乞丐其實都是騙人的。網上還經常爆料一些慈善機構的黑幕。但我們還是應當堅定這顆善良的心,懷著善念,多行善事。如此則心安,心安則是最大的福氣。 2 、思路決定出路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曾國藩家書》同治二年七月廿一日與九弟國荃書 大意: 只要是辦大事,就以見識為主,以才華為輔;只要是成大事,就人的謀劃因素占一半,天意的因素占一半。 人生啟示: 後半句就甭解釋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前半句貌似也平常,辦大事當然要有才識,要能幹、會幹。但要注意的是,曾國藩強調“識”是主要的。識就是思想、思路。 這是因為,思路是行動的方向,方向錯了,努力越多偏離目的地越遠。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3 、細節決定成敗 古來才人,有成有不成,所爭每在“疏密”二字。——《曾文正公全集》【四】批牘卷四同治六年丁卯歲四月起,金陵督轅 大意: 自古有才能的人,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根源就在“疏密”二字上。 人生啟示: 疏就是疏忽大意,密就是周密嚴謹,事之成敗往往取決於此。 4 、直面人生的不完美 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與國華國荃書 大意: 君子所固守的是殘缺而不敢求完滿。小人則時時求完滿,而完滿實現了,恥辱和不吉也就跟著來了。 人生啟示: 人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就會疲憊不堪,容易求全責備、苛責於人,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所以,我們要直面人生的不完美,然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心裡,少了糾結,多了盼頭。 5 、人生要做減法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與諸弟書 大意: 要求得事業的精深,沒有別的辦法,只在一個專字。俗話說“技藝多了不養身”就是在說不專的弊處。我挖的井多卻沒有泉水可以飲用,就是犯了不專的過錯。 人生啟示: 在人生的早期階段裡,我們教育孩子,可以是多學點東西的,因為他的人生還沒有定型,他的興趣點、興奮點、擅長點都還沒有定數,這時把網撒得大一點,在未來的人生中他選擇的面會寬一點。 這個階段裡,人生是在做加法。三十歲應當是一個分水嶺,這時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一生的職業和奮鬥的方向,不能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蠻幹了。這時,你就要做減法了。 25 6 、讀書能改變氣質 讀書可變化氣質。——《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與紀澤紀鴻書 大意: 書讀多了,日積月累,可以使人的氣質發生變化,氣場更足。 人生啟示: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這個氣質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這取決於讀什麼書。今天的讀物太多元化了。 有調查說,今天的大學生讀物排行榜前十位,幾乎都是什麼魔幻小說之類的書。讀這樣的書會培養怎樣的氣質,就難說了。 7 、感恩是福 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曾文正公全集》【一】求闕齋日記類鈔卷上省克 大意: 人如果能常常懷著愧對他人的心,便等於有了承載多福的容器、進入德性的大門。 人生啟示: 人懷愧對之意,則必有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則必然對人謙恭有禮、盡心效力。這種處世的態度,體現了一種高明的德行修養,有利於獲得他人的投桃報李,贏得信任與幫助。 多想一下別人對自己的愛與幫助,懷著這顆感恩之心,有助於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做出正確的決斷,而且冥冥中會有一種力量托著你。感恩是福,其真諦即在於此。 8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認真 學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曾文正公全集》【七】文集卷四國朝先正事略序 大意: 為學的最初貴在有堅定不移的意志,然後貴在有勇猛精進的進取之心,最後貴在有永遠牢固保持的能力。 人生啟示: ➤ 人生第一階段裡,心智幼稚、學識淺薄、人脈稀缺,是小角色、小人物、弱者,這時貴在立志,不甘居人下,做一個想當將軍的士兵。經過前期的立志、奮鬥、積累; ➤ 進入人生第二個階段,此時心智成熟、世事洞明、掌握的人脈、錢、權等資源豐富,應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放開手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 人生第三個階段裡,要持盈保泰,保持好前面取得的成果,堅持笑到最後,而不能有驕氣、暮氣,不能虎頭蛇尾,甚至崩盤。 9 、成功需要三種品質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諸弟書 大意: 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就不會甘居下流,有見識就能知道學問無盡而時刻不敢滿足,有恒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人生啟示: 不光讀書,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須有這三種品質:有志、有識、有恆。有志才不會甘於平庸,有識才能具備做事的本領,有恆才能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把事情最後幹成。三個方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是千古不易的成功原理。 10 、做一個好人,才可擔當大任 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處人皆敬重。——《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與諸弟書 大意: 不貪財,不失信,不自以為了不起,能做到這三點,走到哪都會得到眾人的敬重。 人生啟示: 長期以來,很多人的人生經驗是:貪財得利,失信無害,吹牛唬人。但這樣的人有幾個做成大事的?就算坐到了做大事的位子上又有幾個坐穩的?古往今來,就算有也是極少數。 所以,我們談成功,就要有這種見識和眼光;我們談修養,先要從“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這三點上下功夫,得被人提及時說:哦,這人還行,是個好人。 11 、修身從安撫好身邊人開始 古來無與宗族鄉党為仇之聖賢。——《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與諸弟書 大意: 自古以來就沒有與周圍人或組織為仇的聖賢。 人生啟示: 修養的目的無非和諧二字。內在的,身心和諧;外在的,與人和諧、與天地萬物和諧。這種外在的和諧自然是從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鄰裡鄉親開始。你若是與自己的家人、鄉親都弄得跟仇人似的,連他們都“安”不了,還談什麼“安天下”? 12 、怎樣才是君子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曾國藩家書》鹹豐六年九月廿九日與紀鴻書 大意: 勤奮節儉自我約束,任勞任怨吃得了苦,處於這種境況中仍覺得快樂,也能夠遵守世間的規則,這樣的人是君子。 人生啟示: 勤奮、節儉、自製,能夠苦中作樂、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體味到樂趣,明白並尊重社會人生的種種規則而不感覺被拘束,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和境遇裡,都能這樣一以貫之、寵辱不驚、從容淡定,這樣的人稱得上是君子,君子的人生是快樂的人生。 13 、格局第一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曾國藩家書》鹹豐七年十月初四日與九弟國荃書 大意: 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遠大的規劃和細節的落實,這兩點缺一不可。 人生啟示: 格局即眼界、胸懷、志向的大與小,這是成功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還要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好大的規劃與設計,並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踐行落實出來,這是成功的保證。有了這兩點,想不成功都難。曾國藩的偉大人生功績,正是對此最好的詮釋和說明。 14 、為人處事要 “ 內方外圓 ” 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髮露。——《曾國藩家書》鹹豐七年十二月初六日與九弟國荃書 大意: 我肚子裡雖然也有些不合時宜,但從來都是藏著,永遠不表露出來。 人生啟示: 曾國藩同樣對於很多官場風氣也深惡痛絕,但“勢之所處,求退不能”,面上還是要隨大溜,一個不字也不講。這就是內方而外圓。內方,才能留住自我,有自己的主見,實現自我價值;外圓,才能在為人處事上遊刃有餘,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兩者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自我和主見的人,難成大事;事上的磨練,則可以打磨自己的性情,使之更加圓融渾厚。 15 、人貴在有恒心 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家書》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與九弟國荃書 大意: 人如果沒有恒心,將終生一事無成。 人生啟示: 凡事皆有週期。比如人的生長,從孕育、出生,到學吃飯、說話、走路,直到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至少需要幾年的週期。道理誰都明白,可現實裡,很多事都半途而廢,為什麼呢? 無非三種情況: 一是遇到坎了,感覺過不去了; 二是幹膩歪了,覺得越做越沒勁了,於是見異思遷; 三是發現之前的規劃和選擇有問題,必須做方向調整。 總的來講,有恆更接近真理和成功。有恆的道路上必然有各種坎、各種“敵人”,有的要強攻,有的要等待,但總歸是過一個坎,人才能更強大一些。

成功是用“借力”,而不是“盡力”

2017年08月02日
公開
8

成功是用“借力”,而不是“盡力” 聰明方法非土法!看懂這個故事的人都成功了 2017. March. 17 熱門文章分享 13786 成功是用借力 學會借力吧!借別人的力,借工具的力,借平臺的力! 找到了槓桿的著力點,去憾動整個世界! 一個小男孩在院子裡搬一塊石頭,父親在旁邊鼓勵:“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但是石頭太重,最終孩子也沒能搬起來。他告訴父親:“石頭太重,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父親說:“你沒有用盡全力。”小男孩不解,父親微笑著說:“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9f457d9d2e4b995f47bd69c87e10e450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那個小男孩。判斷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往往是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其實一件事情結果的達成,誰又規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呢?很多成功者並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強,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資源。我們也把這個叫“借力”。 1479798802-8707-1117 三國時候的諸葛亮是“借力”用得最好的人之一。 有一天,周瑜對諸葛亮說:“你3天之內,給我打造10萬支箭來。”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還是滿口答應。為什麼?打造不出可以借嘛!他跟曹操說“我想殺你,借我10萬支箭好嗎?”你肯定會說曹操除非腦子進水了才會答應。 咖啡-雪茄-老闆 曹操腦子沒進水,他真的借給諸葛亮10萬支箭。在一個大霧蒙蒙的早上,諸葛亮派出幾千艘木船,船上扎滿了稻草,佯裝攻打曹營的樣子。 曹操一看諸葛亮你真的要殺我呀,我先用箭射死你,命令所有的弓箭手萬箭齊發,結果箭一支支射到了船的稻草上。不到一個時辰,諸葛亮就收到曹操送來的10多萬支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1479798793-4127-1117 誰說借力只能面向“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親人”,有時候你的競爭對手也是很好的借力對象。突破“我”的局限,世界才會更寬廣。 講一個國外的故事 英國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裡面的藏書非常豐富。有一次,圖書館要搬家,也就是說從舊館要搬到新館去,結果一算,搬運費要幾百萬,根本就沒有這麼多錢。怎麼辦?有人給館長出了個注意。 1479798803-6533-1117 圖書館在報上登了一個廣告:從即日開始,每個市民可以免費從大英圖書館借10本書。結果,許多市民蜂擁而至,沒幾天,就把圖書館的書借光了。書借出去了,怎麼還呢?大家給我還到新館來。就這樣,圖書館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1479798802-4418-1117 你肯定也想像大英圖書館那樣“四兩撥千斤”。如果你能發現自己的“四兩之力”(圖書),並且敢於把“四兩之力”用出去(免費借閱),一切就都不是問題。給予,有時也是一種借力。

為什麼你這麼忙,卻仍離理想生活那麼遠?

2017年08月02日
公開
16

為什麼你這麼忙,卻仍離理想生活那麼遠?多數人都忽略的事 生活工作生活平衡個人成長 2017-08-07 17:05 整理•撰文 高士閔 29.52K picjumbo 前陣子有則新聞,一位叫做鮑伯的資深工程師,被公司發現他上班都在逛網拍、臉書、看貓咪影片。但他的績效表現卻逐年進步,年薪超過 12 萬英磅(約 450 萬台幣),還從未加班。 公司很疑惑,就請稽查員來查他的通聯和網路瀏覽紀錄,結果發現鮑伯把他的工作都外包給中國的技術承包商,扣除要付給對方的 2.5 萬英鎊,一年還獲利超過 10 萬英鎊(約 380 萬台幣)。而他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打打電話給承包商。 如果你是老闆,想必也會開除鮑伯吧!但《生活槓桿》作者羅伯·莫爾(Rob Moore)卻認為,如果他是這位員工的老闆,不但不會開除他,反而會升他官! 因為鮑伯的老闆認為,你怎麼能把自己的工作外包給別人呢?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鮑伯老闆的想法,來自於工業時代的思維,將生命分為明確的階段,各有任務:18 歲前重於學習;18 到 65 歲,努力工作,為了老年生活;65 歲以後才能悠閒享受退休人生。這或許也是現代社會上普遍的想法。 但從莫爾的角度來看,第一,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第二,鮑伯強於溝通整合能力,所以應該將他升為產品經理,負責與外部技術承包商協商,提升公司整理效率。 鮑伯老闆以為員工努力工作,公司就會成長。然而,公司成長的「關鍵」,在於「做對的事」和「溝通」。反而是老闆執著的「自己做自己的工作」是鮑伯要花最多時間,但並非如此關鍵的一環。所以就莫爾看來,不如把這塊外包,這樣員工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什麼是「關鍵」。 釐清價值與願景,找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 莫爾認為,找出「關鍵」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他在書中提出槓桿法則,建議每個人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與工作,放棄其他對自己無益的事物。如此,能省下許多時間,提早享受在工業時代思維裡只有在退休後才能有的悠閒生活。 首先,你要先釐清自己的「價值」(Value),也就是對「現在」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可以藉由紙筆,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像是健康、家庭、財富、自由一一羅列,羅列完後,再排定優先順序,例如增加財富與家庭哪個比較重要。 如果還是沒有頭緒的話,也可思考平常有什麼事,是你即便要做一整天,也不會感到有壓力的,像陪伴家人、閱讀;或是你現在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哪裡,家、辦公室?如果是辦公室,那可能對現在的你而言,工作表現好,才是價值所在。 再來則是要思考自己的「願景」(Vision),想對「未來」而言,什麼是自己想要成就的事。舉例子來說,有些人工作時動力十足,退休後卻一蹶不振。原因在於,工作時他有價值,可以賺錢撫養子女、幫公司成長。但退休後,這些都不在了,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願景就是為了這時候存在,甚至當你在工作,感到迷惘困惑時,它也能起到導航的作用。你可以藉由思考幾個問題來找出願景,3 年、5 年、10 年、25 年或 50 年後,你想要自己的人生變得如何?你想要其他人用什麼方式記住你? 在這兩個練習中,務必不要欺騙自己。不要用「我應該這麼想」「我都對別人這麼說」或「我想對未來的自己這麼說」來限制自己。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喜歡,但別人不一定認同的興趣,像家庭煮夫、電玩玩家等。這些事物別人可能沒興趣,卻會關係到你的動機,所以請坦誠面對自己。 專注於少數關鍵領域,其他的乾脆捨棄 有了價值與願景,就要思考該如何達成時,這時就要找出達成價值與願景,影響最大的領域是什麼,也就是「關鍵結果領域」(Key Results Area)。比方說,如果你的願景是成為執行長,價值是榮譽。那你可能會需要在「人際網絡」和「策略思維」有一定的成績,這兩項就是你的「關鍵結果領域」。 當你找出 5 至 8 個關鍵結果領域後,就要回頭檢驗別人丟給你的例行工作、平日的待辦事項,是否違反了關鍵結果領域。所以,如果成為執行長是你的第一目標,那麼你勢必得犧牲親自帶小孩的時間,委託保姆來帶。 有了關鍵結果領域後,要思考如何分配自己的資源在這幾個領域上,這就是「創造收入工作」(Income-generating Task)。舉例來說,在高爾夫球場上,你可以使用 14 種不同的球桿。但職業球員有 4 成的揮擊,只會用到推桿(占球桿總數的 7.14%)。所以把時間投在推杆上,絕對比放在其他桿上,能帶來更多效益。多出來的時間,就能拿來享受生活。 最後則是為關鍵結果訂立量化的成果目標,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有了數字,才能提供即時的回饋,讓你控管自己的成果。比方說,從事銷售,卻沒有設定談判講價底線,就可能賣了一堆產品,反而虧錢。 當你完成以上的目標計畫之後,就能擁有一套循環回饋系統,時刻讓你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不會將時間浪費在對目標無益的地方,也比較不會走上彎路。多出來的時間則能用在過去只能在退休後能享受的生活,如旅遊,讓你徹底將工作與生活結合,過得更有滿足感。

陪伴不花錢,但會影響他一輩子

2017年08月02日
公開
29

陪伴不花錢,但會影響他一輩子 作者:張念陽 發表日期:2017-08-02 點擊瀏覽數:2279 老朋友夫妻臉書傳訊,十年前在我循循善誘連哄帶騙下登上人生第一座大山的兒子剛結束大學指考,想來長濱與我促膝長談。多年不見的模範家庭有意來訪,歡迎自不在話下,對於正值雄姿英發的少年竟然指名與我長談更是受寵若驚。 當年幼稚園的小小孩為甚麼在歷經人生重大時刻會想到與一位十年前的「老」朋友閒話家常呢? 原因很單純,十年前我在荒野保護協會花新炫蜂團和孩子及他們爸媽打成一片時,曾經承辦了一場三天兩夜的「合歡山登頂之旅」。小小孩一路不甘不願的抱怨爬山好累不斷讓著要回去,高山症發作的爸爸無法隨行,看到他極具耐心的媽媽已經束手無策,於是老頑童心生一計,一路哀求小小孩好心帶著有心卻無力的阿杯登上人生最高峰,並且咬牙請他額外吃一枝冰棒。 小小孩發現自己竟然還有幫助大人的能力,立刻搖身一變為無敵鐵金剛,一路不再抱怨,還頻頻安慰演技高超的阿杯。 看到他最後成功站在標高3421公尺的合歡東峰,其他登山客嘖嘖稱奇,小傢伙露出無比成就感的時候,我知道這趟旅程將在他腦海中烙下深刻記憶,只是沒想到這記憶會化為十年後老少再會的因緣。 ↑ 2006年我和挺瑋在合歡東峰登頂合照。 沒有看見沿途的美景 如何定義結果是美好 曾經在民宿與來來去去的父母交換教養孩子的經驗,聽來聽去都差不多,無論是達官顯貴、醫生教授還是一般人家,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好看的學歷、賺錢的工作、健康的身心。說來這條件彈性十足,好像也都不那麼難,但似乎稱心如意者少,勞騷滿腹者多,因而親子疏離甚難再像童年無話不談。 為甚麼一次共同經歷的登山經驗會讓長大的孩子掛念十年,而為孩子付出更多的父母卻得不到期待的回饋? 以前自己總誤以為快樂是一種結果,透過努力讀書辛苦工作的過程就會得到快樂,所以過程的風景並不重要。換句話說,如果目標沒有達成就不會有快樂。 偏偏我們從小到大從來也不缺光明正大的目的,如當大官、做大事、賺大錢‥‥,所以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曾懷疑的為了這些目的使出混身解數,期望有朝一日美夢成真;長大之後,才發覺與我一樣想法的人不少,但資源有限,求者無窮,僧多粥少的結果使大多數人都無法達成自己設定的人生大目標,對於生活中俯拾即得的小樂趣又不屑一顧,於是事業成功的人無暇享受家庭之樂,一事無成的人更將家庭弄得烏煙瘴氣。 ↑ 2006年我製作、挺瑋擁有的登頂證明。 我們設法賺更多的錢 希望孩子未來比我們更好/更幸福,是嗎? 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很類似,老爸老媽總以為要給孩子最好的,尤其不能輸在起跑點,所以我們也自我設定了許多目標,為了這些多半由物質和金錢堆砌出來的目標,我們將陪伴孩子的時間挪去設法賺更多的錢,送孩子去學更多才藝,但結果是不是如預料一般美好呢?富裕人家的小孩是不是後來都真的成龍成鳳,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 許多來客與逐漸成長的孩子發生衝突時,經常哀傷落淚抱怨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苦心;許多父母為孩子贏了起跑點之後,卻發覺彼此之間漸漸斷了線,孩子不只是跑了,甚至飛得老遠,親子一場恍如過客,只剩下抹不掉的血緣關係,此時又會興起「辛苦一輩子倒底所為何來」的無限感慨。 孩子最在乎的 不過是陪伴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從來沒要求我們給他甚麼珍貴的禮物,那些都是大人自我的心理反射而已,而每一個孩子最在乎的,無非希望父母親多陪陪他(尤其是勤勞過度的台灣父親),這些不花甚麼錢的小願望,我們卻不見得真正全心全力的給了他。 多諷刺,老爸老媽辛苦一輩子不見得能夠滿足設定目標,孩子最想要的我們卻每天視而不見,最會精打細算的台灣父母,會不會覺得好笑? 當年,也就是這麼一念之間,我改變了主意,無論如何培養女兒自以為是的競爭條件,還有太多的變數會影響她的將來。我既無法,也不想掌握她的命運,對我而言,能夠好好珍惜這一段父女情緣,多花一點時間陪她長大,多耍耍寶陪她度過童稚的歲月,既輕而易舉,又很可能是她長大以後最珍惜的回憶,何樂不為?! 事實證明,已經21歲的女兒在夫妻倆相同的觀念陪伴下,無論是研究學問、自我探索、人際關係、生活熱情各方面都充滿正向能量,更棒的是無論她在地球何處,都與我們心心相連,溝通無礙,彼此都從親子關係這門功課中享受到無比樂趣。 ↑ 夫妻倆陪2歲女兒澳洲行 深刻記憶​牽起的信任與依賴 十八歲少年與將屆六十的我談了兩天四個小時,一流高中即將進入頂尖大學熱門科系的他看來仍對生命有些迷惘,對自己的認知尚嫌不足,然而想要一飛沖天的強大衝勁已經蓄勢待發。也許是耽心贏得功名卻失去人生,所以選在這個時候來拜訪十年不見的「老」朋友,看看能不能聽到一些與眾不同的建議吧? 一向沉穩的朋友夫妻在回家路上忍不住問兒子,不遠千里而來有無收獲? 年輕生命吹著太平洋的風,一如往常淡淡的回答三個字…「很充實」 朋友事後這麼告訴我。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學不會「自律」,再多的自由都只是「放縱」...

2017年08月01日
公開
5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學不會「自律」,再多的自由都只是「放縱」... 瀏覽人次 : 692792 撰文者:網路文章分享 標籤:品味人生, 學習成長, 家薇 8月 2016年 31 收藏 (圖片翻攝自 closerdesign ) 面對生活的壓力, 我們常常嚮往「自由」 想要自由的分配時間, 想要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無拘無束! 但其實,想要真正的「自由」 你必須先「自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朋友為了「自由」辭去工作 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朋友辭去工作三個月後, 我敲響她家的門。 一聲,兩聲,三聲, 本期待著一個快活的靈魂, 卻看見從門縫裡探出這樣一個人, 蓬頭垢面,衣著邋遢, 兩眼求救般地看著我, 「我想去上班……」 遙想三個月前他鐵心鐵意地對我說, 「我決定辭職, 朝九晚五的工作逼得我發瘋, 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找不到時間, 是時候我也該享用點自由。」 朋友辭職前是公司前台, 每天需七點起床,精心打扮, 亦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時刻擺出微笑的表情, 這一切在他看起來皆是束縛。 辭職後的他終於脫離諸多限制, 頗有興緻地列出一張清單, 寫滿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 比如讀書,健身,學韓語…… 可三個月後,他的生活一團亂 之前的美好計畫都落了空 她充滿期待地告訴我, 能看見自己坐在房間溫暖的一角, 喝著咖啡讀著書, 陽光曬在肩膀上, 那種美好的景象, 我腦袋中一直都有。 可是三個月後的我走進他的房間, 卻看到這一派景象: 髒衣服堆滿了牆角, 被子團在床中央, 茶几上擺滿未洗的咖啡杯, 吃空的餅乾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毯上…… 我需要探著腳尖走路, 才不會踏到地上的雜誌或踢倒酒瓶, 整個房間猶如強盜洗劫後的場面。 自律者方得自由 自由生活的同時也要自我約束! 無需多問就知道這幾個月的日子她怎樣過, 也自然可想像 那些辭職最初的美好計劃是否落了空。 她一身睡衣睡褲地看著我, 言語絕望, 「我已經胖了五公斤。」 我忽然想起那句值得深思的話, 「自律者方得自由」 出國時寄宿家庭的女主人 是一位特別的「家庭主婦」 剛出國的時候, 我租住在一戶人家裡, 男主人每日出門上班, 孩子們就讀附近小學, 女主人做家庭主婦, 負責打理生活。 在我狹隘的觀念里, 「家庭主婦」這種職業即代表一種自由, 在「煮飯」與「做家務」之餘, 可以用一種類似於散漫的態度去生活, 比如可以一整天素顏,穿睡衣, 不用在家中注意舉手投足, 也無需有任何條條框框的壓力, 就如我小時候看到的 母親,姨媽,鄰居大嬸們一樣, 不施粉黛, 舉止粗俗,苦大仇深。 女主人雖然整天在家 但仍然自我約束:運動,學習... 可我從未遇見過女主人 這般如此自律的家庭主婦, 她每天早早起床, 為丈夫和孩子準備早餐, 送別家人後換上運動衣, 在附近的街區跑上一個鐘頭。 回來後,洗過澡化好妝, 一襲裙子光彩動人, 下午時則雷打不動地看上一個鐘頭的書, 一杯咖啡配一小份甜點, 這習慣不會因任何事讓步。 除此之外的時間裡, 女主人和其他的家庭主婦一樣, 跳進一個盡職盡責的角色裡, 去照顧丈夫和孩子們。 我那時工作辛苦, 每天都在盼望著能夠在床上躺整天的星期日, 自然不理解女主人 為何給自己的生活添進種種人為的約束, 更無法知道為什麼 她似乎比我所有見過的家庭主婦, 更從容,更快樂,更優雅。 從她臉上我看到 別的家庭主婦沒有的滿足和幸福 她從不在食量上放縱自己, 亦堅持運動, 得以在婚姻七年中保持兩位數的體重, 又一直讀書, 從未和丈夫的世界脫軌, 教育起孩子也溫柔有方。 更難得的是, 她的神色從容, 一雙眼睛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幸福和滿足, 那是中年女人所能擁有的最珍貴的表情。 這和我一直以為的自由有悖, 但我很快發現, 我那種 每日回家就倒在床上, 休息日恨不得一天都在床上度過的生活 使我變得異常懶惰而不快。 有些 不快樂正是 來自於空虛的「自由」 我意識到, 自己有相當一部分的 不快樂正是來自於這種空虛的「自由」, 它讓我的生活不受控制地走著下坡路, 限制了我想成為更好之人的能力, 阻礙了我想獲得的那種生活方式。 我突然覺得, 這種自律帶來的自由, 恰恰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我從2014年開始跑步, 至今堅持兩年之久, 起初的目的是因為無法忍受對肥胖的厭惡, 可漸漸卻發現, 跑步給我帶來的更重要的啟發, 是讓我意識到了自律帶來的力量。 這種時時與自己的惰性做鬥爭, 又在一次次鬥爭中超越自己的過程, 正是自律帶給我的階梯式進步人生。 跑步是訓練一個人 「自律」能力的很好方式 村上春樹也如此形容過跑步為自己帶來的意義: 人本性就不喜歡承受不必要的負擔, 因此人的身體總會很快就對運動負荷變得不習慣。 而這是絕對不行的。 寫作也是一樣。 我每天都寫作, 這樣我的思維就不至變得不習慣思考。 於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標杆, 就像跑步能讓肌肉越來越強壯。 以我自己兩年里的親身體驗來說, 跑步是訓練一個人 「自律」能力的很好方式。 我曾是一個吃無節制的人, 又喜歡過度消耗自己, 但跑步讓我成為一個自控力極高的人, 令我可以堅持每天早起, 準時踏上跑步機, 拒絕拖延工作內容, 在無論多熱愛的食物面前 也能夠控制自己想要放縱的念頭。 「自律」是很多自由的基礎 更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我所結識的跑者中, 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自律的。 大部分人有著規律的作息時間, 保持著健康的飲食習慣, 甚至對時間也極為珍惜。 這種自律, 成為很多自由的基礎, 也成為很多成功的基礎。 看過一些成功人士的新聞或自傳, 發現跑步,或者說自律, 是很多人的特點之一: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 淩晨四年半開始發郵件,之後就去健身房; 歐巴馬每周堅持至少鍛煉六天, 每次大約45分鐘, 只有星期日才會休息。 馬克·祖克伯格本年的計劃 是每天跑步一英里,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里還有每個月讀兩本書, 堅持學中文。 「自律」是世界上 許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 湯瑪斯·寇里創造出「富有的習慣」這個短語, 他用五年時間研究了 一百七十七個富有人士的生活, 發現其中, 76%的富人堅持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以上, 也有一半以上的人 每天至少在工作前三個小時起床。 這大概也是自律的某種形式。 嚴歌苓總結起自己度過的經典文學作品, 也說過:我發現這些文學泰斗們 無論男女都具備一些共同的美德或缺陷。 比如說, 他們都有鐵一樣的意志, 軍人般的自我紀律, 或多或少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 今年年初辭職後, 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內容發生改變, 其餘並沒有發生很多的變化, 我依舊早上六點半起床, 疊好被子,收拾好房間, 去跑至少五公里。 回來時換上漂亮衣服, 化好妝,坐在書桌前寫至中午, 下午時搜集材料,構思文章, 回覆讀者,晚間小酌幾杯, 讀書或會友。 自律使我能夠自己掌握生活 乘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生活一切均有秩序, 在形勢上和做一份平常的工作, 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而自己也從這份自律中得益, 保持身材,生活充實, 事業穩定, 能夠感受自己正掌舵著生活, 朝著更好的方向。 偶爾來做客的朋友會把我當作奇葩看待, 那些出門買菜都要化妝的女孩就夠令人費解了, 你為什麼在家也要化妝? 和取悅別人和取悅自己都不同, 我深以為這也是一種「自律」。 在一天之初穿上漂亮衣服化好妝, 整個人乾淨體面的那一刻起, 我就知道面對這一天的態度, 也應該是如此鄭重而嚴肅的, 絕不容有半點懈怠和馬虎。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 而是自我主宰 記得很久前看過康得的一句話, 所謂自由, 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而現在的我更加堅信, 自律是一個人在 年輕時可以培養的、最有益的習慣。 也應該是如此鄭重而嚴肅的, 絕不容有半點懈怠和馬虎。 想要「自由」, 先做好「自律」吧.. 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

別讓「壓力」擊垮你的健康

2017年08月01日
公開
10

工作壓力大 ? 別讓「壓力」擊垮你的健康 ... 學會這 4 招,你也能快樂又自信 瀏覽人次 : 257066 撰文者:Sean 標籤:讀書心得, Sean, CMoney官方 7月 2016年 2 收藏 . (圖片來自車視網) (以下讀書心得為本文作者自行編寫,不代表原書作者觀點) 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 只要你找對方法排除壓力 當一個大學教授告訴你:「人生就是連續不斷的挫折」 「我們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學習各種教訓」 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老生常談 人生總是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 也許老闆沒有加薪、也許跟女友吵架 也許被客戶罵了一頓 而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 日積月累就容易變成各種壓力而不快樂 但是如何將這些壓力排除 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喔!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在生活上有很多"情緒"跟"生活習慣" 是會導致自己充滿壓力難以宣洩 然而只要做到以下這 4 點 就能擺脫壓力重拾自信的笑容! 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 生活簡單 放下物質的慾望 簡單生活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自由 放下各種物慾,讓生活回歸到最簡單的方式 不是說不用對自己好只是足夠就好 穿一般的衣服、用一般的器具 不用去追逐名牌 讓自己天天沉浸在物慾的迷惘中 不再戴著有色眼鏡 讓自己活在一個用錢堆積起來的世界 有看過蘋果發布會的人都知道 以前賈伯斯時期 他總是固定穿著高領黑毛衣配藍色牛仔褲 即便是現在的臉書執行長 馬克祖克伯也就是那套招牌就是灰色圓領T恤 為什麼這些執行長 對穿衣服都完全不做選擇? 因為會對他們來說 工作上要煩惱的事情太多了 在生活中能減少一樣要做選擇的事情 就能少一樣煩惱 讓頭腦多一些空間休息 (圖片來源) 2. 自卑心理 比較無法得到滿足 會引起心中的自卑 進而演變成不快樂 「比」是兩把匕首合在一起的字 在造字上就已經預告了這個字 就像兩把刀一樣傷人也傷己 而自卑的心理大部分都源自於「比較」 在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時候 看到別人住豪宅 開好車 拿比你更貴的包包、帶比你更好的手錶 我們的心理情緒就會從 為什麼我沒有 ? 他憑什麼擁有 ? 到可能我不配擁有 ? 這樣一連串負面的情緒的轉變 然而縱使我們知道不該有這種想法 卻也無法輕易放下,其實我們可能忽略了 別人能力比自己還強的事實 導致自己越來越不甘心 其實從反向去想事情的本質 一切將變得不一樣 例如 : 「為什麼他辦的到我卻辦不到?」 變成「我辦不到的事情,他都幫我做到了」 讚美別人能做到的事 也不用看輕自己 世界上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人生 一個人就算所有用的東西都比別人貴 也不代表他比別人優秀 回歸到自己身上做自己喜歡的事 停止比較就能獲得快樂 (圖片來源) 3. 蝴蝶效應 與什麼人相處就能帶給你什麼心情 人都有這種"感染"以及"被感染"的能力 在你身邊是否有兩種人 一種整天怨天尤人好像別人欠他一百萬 一種整天無憂無慮面對事情笑臉迎人 你認為你在誰身邊會比較快樂? 情緒一種很容易傳染的東西 但是人的身體並不是機器 不會自動分辨好與壞的情緒接收與不接收 所以當你接收到負面情緒時 你的心情也跟著變差了 然而當你接觸到一個快樂人 你的心是否也不自覺地笑了起來? 這就是傳染的力量 這也正解釋為什麼女孩子都喜歡風趣 有幽默感的男生就是如此 畢竟沒有人喜歡整天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找個充滿快樂甚至感染快樂給你的朋友 甚至是另一伴都能改變情緒 (圖片來源) 4. 忘我的境界 投入一項自己熱愛的事物,忘記一切煩惱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壓力,沒有適時的宣洩 人也會向壓力鍋一樣爆開來 而當你的壓力達頂點即便是在小的一件事 都會讓你小題大作 長久以往不但對自己的身心靈很不健康 更會常常讓自己的家人、朋友遭 受魚池之殃,其實宣洩壓力並不困難 只要找對方法壓力自然可以隨風散去 至於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呢? 找一項你熱愛的事物讓自己完全沉浸在裡面吧 ! 比如 : 和朋友打一場籃球 在家看一本書、和女友去看場電影 只要是能讓你專心忘記一切煩惱就可以 其實個個方法不只能讓你心情轉變 更因為煩惱的消失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圖片來源) 煩惱是人生永遠的課題 當遇上煩惱能快樂面對 才是真正贏家 拒絕負面迎向正能量 你也能帶給別人快樂 更棒的是你自己也會跟著快樂起來!

讓孩子對閱讀「非讀不可的五個理由」

2017年08月01日
公開
18

讓孩子對閱讀「非讀不可的五個理由」 作者:圓神出版 發表日期:2016-07-29 點擊瀏覽數:9948 文 / 柳根瑢 在外演講時,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可以帶來什麼好處?」關於這些問題,我可以說出一百個答案,或是條列說明讀書所帶來的萬倍利益。但對於閱讀初學者來說,讓我先列出五個最重要、非讀書不可的理由: 1.透過閱讀獲得間接經驗 對於生活在有限時間與空間裡的我們來說,間接經驗猶如魔法,讓我們悠遊於不同世界、經歷不同宇宙的一切,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其實許多作家都曾說過類似的話:我經歷的事物都是別人早已經歷過的。 無法親自經歷的事物,透過別人的間接體驗來了解是最棒的。(摘錄自《三十歲上班族學讀書》。) 閱讀所提供的間接經驗,可以萃取出無法從正規教育獲得的智慧;而透過閱讀,能以他人的思想培養自我的理解能力;同時,閱讀也是能夠更廣泛涉略多元領域的方法。(摘錄自《鄉村醫生朴景哲的自我革命》。) 我們無法直接經歷世界上所有事物,但閱讀將此不可能的任務化為可能,讓我們坐著就能夠穿越時空,任憑想像馳騁,悠遊於世界各地。 透過閱讀他人的成功與失敗,學習如何克服自我人生的試煉、苦痛、逆境與挫折。時而體會純粹的感動、時而鍛鍊自我意志,進而改變人生。如果沒有書本的救贖,我應該還在陰沉黑暗的世界裡垂死掙扎。閱讀讓我學習到人類應遵循的道理,以及通往成功的生活習慣。 2.閱讀可以打破自己的無知 不讀書,就只能關在自己的井裡,直到乾涸的一天來臨。 相反的,閱讀則可以讓我們用源源不斷的水滋潤自己的井。從前的我固執己見,不聽從身旁的忠告與建言,一心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毫無察覺自我的無知。幸好遇到了書本,讓我得以慢慢脫離狹隘黑暗的世界。當我發現世上存在如此多分歧交錯的思路及想法後,我對人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覺醒,我的世界也變得比以前更豐饒富足。 3.閱讀讓眼中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在孜孜不懈地閱讀後,生活不僅少了偏見、多了包容,看人的視線與觀點變得圓滑、觀看世界的角度也開始顯得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承載著滿滿的愛過活,所以常會聽到「周遭真的充斥著很多好人」這樣的話。 一向負面的我在閱讀後也改變了,生命中更開始出現貴人。能夠站在理解他人想法與行動基礎上展開人際關係,讓人生與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直到現在,我仍透過書本不斷學習這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真理。 4.讀書本身就是種「療癒」 閱讀為我帶來難以言喻的安心與滿足感,想到閱讀,就讓我的心情愉悅、充滿無比幸福的情緒。 閱讀滿足了我的求知慾,讓我的人生開始走往正確方向,擁有過去從未擁有的踏實感。生活中不免會遇到充滿怒氣或滿腹牢騷無處傾訴的時刻,這時你都怎麼做?對我來說,只要找個安靜的地方翻開書本閱讀,雜亂的思緒與煩躁的感受就會隨之平靜。於是,我也能夠反思自己不平不滿的心。即使到現在,我還沒找到比閱讀更具療癒功效的方法。 最近吹起一股自我療癒的風潮,而閱讀可說是這股風潮的要角。 透過閱讀,可以活化情感迴路、引發大腦邊緣系的共鳴,有效鍛鍊主導認知領域的大腦皮質,特別是前額葉皮質掌控的感性情緒反應。(摘錄自《人生內功》。) 5.讀書可以培養獨立思考 多讀書可以培養自信、強化獨立思考的力量。一旦能夠拓寬自信幅度,思考的幅度也會隨之變得寬廣。閱讀並不是為了在腦中塞滿文字,而是要透過書本習得知識、智慧,增廣見聞。 閱讀是找尋「自我」的旅行,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參與我主辦讀書會的有上班族、大學生、醫生、律師、企業家等,職業形形色色,相當多元。 每當問起大家參加讀書會的契機時,大部分都回答是為了填補生活的空虛。 以韓國上班族為例,找到工作前一心一意都在經營履歷、報名多益補習班、累積各種經驗、參加面試輔導等,光是這些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了,還要花心思準備自我介紹、到處面試,為了工作付出相當程度的努力跟時間,生活充實到完全感受不到空虛。 找到工作後,上班就像是上戰場,忙著學習新事物、忙著開會、忙著和同事朋友聚餐、忙著摸索工作環境,毫不自覺時間已經悄悄流逝。 直到某天腦中浮現「我的人生好像不該是這樣……」的想法,才開始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 「往後應該怎麼過?」 工作與生活步上軌道後,空虛感就會隨之而來。 許多人在這段時間拾起書本,甚至開始參加讀書聚會,為的是培養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不讓自己卡死在打結的想法之中。 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 讀書是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想法,透過別人的生活故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透過書本認識未知的自己、利用書本這面鏡子看清自己。沒有真正接觸到他人的生活與經驗,就無法真正理解「自己」。先觸及他人的話語、行動及想法,才能用客觀的標準來比較自己的話語、行動及想法和別人有何不同。 在閱讀之前,我完全對自己沒有想法,從來沒問過自己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或是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無法理解其他人,跟別人相處也總是有障礙。幸運的是,這樣恣意妄為的我得到了「書本」這項禮物,透過書本描繪出自己的人生藍圖。以閱讀狂聞名的立花隆在《我讀了這些書》中曾提到: 我想知道的只有一件事: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內心「真正想的」跟展現出來的「自己」之間又有什麼關係?為了解這個問題,我不斷閱讀。 大多數人只停留在「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不曾深入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又或者因為覺得這個問題太難、害怕尋找答案。 其實人生的轉變都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不了解自己就無法獲得成就與發展。拾起書本閱讀,重新擁有思索的時間後,你就會開始了解自己,慢慢找出往後的人生方向,以及專屬於自己的全新道路。當你覺得有點迷失、迫切地想要改變現階段生活時,就是該閱讀的時候了。

孩子,是上天交付給父母的禮物和責任

2017年08月01日
公開
30

孩子,是上天交付給父母的禮物和責任 作者:陳清枝 發表日期:2017-08-11 點擊瀏覽數:2822 單親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失去工作卻仍努力不懈 就讀人文的家庭、家長,除了來自四面八方,也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雨婷就是其中一位家長,單親媽媽,帶著二個孩子,從北部到宜蘭頭城的人文國中小就讀。 本來在國外工作上班,二個孩子也都有外國籍,但最後還是選擇把孩子,帶回台灣讀書、求學。但卻沒有那麼順利,在一般體制內就讀,遇到一些障礙瓶頸,最後決定把孩子轉到人文就讀,希望給孩子一個較適宜成長的環境。 在國外,雨婷是公司裡的好助理,幫忙主管處理許多事務,撰寫演講稿等,也在社區裡,參與許多活動,最後還是選擇把孩子帶回國。別人認為國外教育好,但她還是認為在自己國家,接受基本教育比較好。 原來的工作沒有了,還好雨婷有一雙靈巧的手,很會編織,做一些精美的吊飾、手工藝品。老師請她在學校的多元課程,擔任國中小的手作課程老師,指導小朋友編織。假日也到市集擺攤,販售她的手工藝品。 二個孩子,兒子情緒有些障礙,所以剛開始需要到YOYO家族,做個別的陪伴和照顧,因此需要較多的費用。單親的她,沒有固定的收入,只好用孩子的保單去借款,來付孩子的學費。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也三年過去了。孩子有進步,但她還是覺得可以更好,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找我聊天,問我的意見,也才了解她的狀況。一個單親媽媽,要顧好孩子、生活和工作,的確十分辛苦。 孩子,是上天交付給父母的禮物和責任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健康、正常的,都是父母甜蜜的負擔。也只能接受和付出,做孩子的天使,照顧好孩子,希望將來能夠獨立,找到自己的天賦、潛能,能夠照顧自己,這是每個當家長的心願。 人文以幫父母完成,發現孩子潛能天賦這個任務,為辦學的目的,不是以考試成績為唯一的要求。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都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但父母的配合十分重要,老師只能負責孩子三成的教養責任,父母則負擔七成的功能。 聽到雨婷願意為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陪伴,當然是替孩子高興,但父母也要考慮陪伴的品質和效果,要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才能給孩子有效的陪伴。所以我將雨婷的想法和總導師討論,希望總導師評估狀況,再和家長討論。 那天我再到雨婷擺攤的現場,宜蘭火車站前的丟丟噹廣場找她,這是她經常擺攤的地方。看她專注的眼神,攤位上擺滿她精心的手作飾品,幾個客人十分有興趣的欣賞著,挑選他們所喜愛的。 我忽然想到:我們無法挑選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好或不好,都是上天交付給我們的禮物和責任,讓我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看到顧客挑選的,都是自己喜愛獨特的產品,教養孩子,也希望是獨特,卻又受人歡迎喜愛的。 和她交換了意見,也請她不必著急,孩子會漸漸走向美好,倒是父母自己,要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陪伴孩子啊!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有心不放棄,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我請她寬心。 看到人文的家長,如此的用心,都是為了孩子,不管父母的身分、地位、窮富,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學習,適性成長。學校的努力,也只是協助每位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對於像雨婷這樣的家長,我只有打從心底的佩服和尊敬,也希望他們都能夠順利完成,父母教養孩子的責任,為孩子找到最好的環境和學習。也只有把孩子教養好,才有美好的未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