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貝貝動物園

文章:抓周

2007年09月13日
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挂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挂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週歲之際,對小孩祝願一番而已。

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並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