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翔蜜的媽咪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疣常被誤為雞眼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43

疣常被誤為雞眼 疣它是一種病毒感染,最常見於手指及腳底,常被誤認為雞眼,台語稱為魚鱗刺,可能是處理魚鱗時造成手上有傷口,病毒伺機侵犯,令人誤以為是魚鱗所造成,另外在臉上也偶爾可見,但常被誤認為老人斑。 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傳染性,許多人並不知道,或者用手抓,或者用剪刀剪,不知不覺散播了許多顆,有時候甚至看到一家數口都長了疣,尤其在免疫不全的病人身上更容易看到這種情形,其實疣的治療並不困難,在免疫力好的人甚至會自動痊癒,切忌自己胡亂以香或腐蝕性藥物點在病灶上,濃度控制不當可能會造成疤痕,不可不慎。 目前最常用的是冷凍治療,需治療多次,亦可選擇雷射或藥物燒灼,生長在臉上的較容易脫落,手腳則較慢,治療次數較多,其中指甲周圍的最為棘手,常常反覆再發。 另外一種扁平疣,是常被忽視的一種皮膚病,同樣具有傳染性,可以接觸傳染,或自體播種,臨床特徵為肉色或淺褐色丘疹,有時呈線狀排列,即是因搔抓後,傷口病毒再入侵所致,好發於腳部、手背及小腿等,常被誤認為小肉芽,或老人斑。 許多百貨公司或商店提供開架式的化粧品,在攝影公司的化粧室內大家也常共用化粧品,在臉上有傷口的情況下,確實潛在傳染的危險性。預防之道在於儘量避免共用化粧品、毛巾等,尤其是有傷口時更須留意。同時若發現身上皮膚有任何違章建築時,趕快就醫,問清楚是否具有傳染性,免得變成公害,誤人誤己而不自知。 (作者藍淑馨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美容中心主任)

皮膚病也可以冷凍嗎?- 談液態氮冷凍治療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57

皮膚病也可以冷凍嗎?- 談液態氮冷凍治療 書田診所 副院長兼皮膚科美容中心主任 曾興隆 美國總統布希最近罹患皮膚癌,醫師給予液態氮冷凍治療。消息曝光後,引起民眾好奇,成為茶餘飯後話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美國科技那麼先進,布希又是九五之尊,怎會用那麼原始之治療呢?它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什麼雷射治療不被採用?一大串問題接踵而來。 當大部分人對「液態氮冷凍治療」並不了解,難免會產生好奇。什麼是液態氮呢?液態氮是氮被液化,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液體,溫度可以低至攝氏負一百九十六度。在此狀態下之氮是非常安定且安全,是皮膚科醫師最常使用的冷凍劑。液態氮的作用原理其實很簡單,利用其非常低的溫度,作用於皮膚病灶上,使組織壞死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液態氮冷凍療法的臨床運用很廣,被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疾病,例如 :(一〕良性皮膚病,尋常疣,扁平疣,掌蹠疣,雞眼,菜花(尖銳濕疹),皮膚贅肉,結節性癢疹,汗孔角化症,扁平苔癬等;〔二〕痣,老人斑,脂漏性角化症,黃色瘤,血管瘤,太田母斑等;〔三〕皮膚癌或前期癌,日光性角化症,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波文氏病等。 採用冷凍治療後,皮膚組織會被凍得發白,再變紅。在這期間病人會有疼痛感,這是無法避免的過程。隔天會起水泡,且會滲出體液,約經七至十天會結痂,痂皮脫落時,病灶也跟著掉落。術後常有色素脫失或變黑情形,病灶若太深,有時也會留下疤痕。如病灶不大且表淺或早期癌,只需一至兩次治療即可,但若是足底疣或甲溝疣,時間久遠或體積大時,常需重複治療方可痊癒。 冷凍治療與雷射治療有什麼不同?哪一種效果較佳、較安全且不會遺留疤痕? 一般而言採用雷射治療皮膚癌,是會採用二氧化碳或鉺雅鉻雷射。雷射可以做到一層層的去除,一次可磨去數層細胞,非常細微精準。這是冷凍治療無法做到的,冷凍治療無法做到細微的控制。使用雷射治療皮膚癌的好處是比較快速確實。在雷射手術進行中就可以把皮膚癌整個切除或氣化掉,可以確實把握手術之深度及範圍,比較不會遺留疤痕。那為什麼布希總統的醫師不用雷射治療他的皮膚癌呢?筆者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布希總統的皮膚癌體積尚小;〔二〕布希總統的皮膚癌屬早期,很表淺。這點由總統術後臉上只有小紅點可以證實;〔三〕可能是個人習慣問題,布希的主治醫師為資深醫師,美國年長醫師習慣也愛好使用冷凍治療,而醫用雷射是較新穎的設備,是新一代的皮膚科醫師比較熟悉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資料提供:尹書田紀念醫院

疣常被誤為雞眼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50

疣常被誤為雞眼 疣它是一種病毒感染,最常見於手指及腳底,常被誤認為雞眼,台語稱為魚鱗刺,可能是處理魚鱗時造成手上有傷口,病毒伺機侵犯,令人誤以為是魚鱗所造成,另外在臉上也偶爾可見,但常被誤認為老人斑。 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傳染性,許多人並不知道,或者用手抓,或者用剪刀剪,不知不覺散播了許多顆,有時候甚至看到一家數口都長了疣,尤其在免疫不全的病人身上更容易看到這種情形,其實疣的治療並不困難,在免疫力好的人甚至會自動痊癒,切忌自己胡亂以香或腐蝕性藥物點在病灶上,濃度控制不當可能會造成疤痕,不可不慎。 目前最常用的是冷凍治療,需治療多次,亦可選擇雷射或藥物燒灼,生長在臉上的較容易脫落,手腳則較慢,治療次數較多,其中指甲周圍的最為棘手,常常反覆再發。 另外一種扁平疣,是常被忽視的一種皮膚病,同樣具有傳染性,可以接觸傳染,或自體播種,臨床特徵為肉色或淺褐色丘疹,有時呈線狀排列,即是因搔抓後,傷口病毒再入侵所致,好發於腳部、手背及小腿等,常被誤認為小肉芽,或老人斑。 許多百貨公司或商店提供開架式的化粧品,在攝影公司的化粧室內大家也常共用化粧品,在臉上有傷口的情況下,確實潛在傳染的危險性。預防之道在於儘量避免共用化粧品、毛巾等,尤其是有傷口時更須留意。同時若發現身上皮膚有任何違章建築時,趕快就醫,問清楚是否具有傳染性,免得變成公害,誤人誤己而不自知。 (作者藍淑馨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美容中心主任)

皮膚病也可以冷凍嗎?- 談液態氮冷凍治療

2007年07月09日
公開
47

皮膚病也可以冷凍嗎?- 談液態氮冷凍治療 書田診所 副院長兼皮膚科美容中心主任 曾興隆 美國總統布希最近罹患皮膚癌,醫師給予液態氮冷凍治療。消息曝光後,引起民眾好奇,成為茶餘飯後話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美國科技那麼先進,布希又是九五之尊,怎會用那麼原始之治療呢?它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為什麼雷射治療不被採用?一大串問題接踵而來。 當大部分人對「液態氮冷凍治療」並不了解,難免會產生好奇。什麼是液態氮呢?液態氮是氮被液化,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液體,溫度可以低至攝氏負一百九十六度。在此狀態下之氮是非常安定且安全,是皮膚科醫師最常使用的冷凍劑。液態氮的作用原理其實很簡單,利用其非常低的溫度,作用於皮膚病灶上,使組織壞死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液態氮冷凍療法的臨床運用很廣,被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疾病,例如 :(一〕良性皮膚病,尋常疣,扁平疣,掌蹠疣,雞眼,菜花(尖銳濕疹),皮膚贅肉,結節性癢疹,汗孔角化症,扁平苔癬等;〔二〕痣,老人斑,脂漏性角化症,黃色瘤,血管瘤,太田母斑等;〔三〕皮膚癌或前期癌,日光性角化症,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波文氏病等。 採用冷凍治療後,皮膚組織會被凍得發白,再變紅。在這期間病人會有疼痛感,這是無法避免的過程。隔天會起水泡,且會滲出體液,約經七至十天會結痂,痂皮脫落時,病灶也跟著掉落。術後常有色素脫失或變黑情形,病灶若太深,有時也會留下疤痕。如病灶不大且表淺或早期癌,只需一至兩次治療即可,但若是足底疣或甲溝疣,時間久遠或體積大時,常需重複治療方可痊癒。 冷凍治療與雷射治療有什麼不同?哪一種效果較佳、較安全且不會遺留疤痕? 一般而言採用雷射治療皮膚癌,是會採用二氧化碳或鉺雅鉻雷射。雷射可以做到一層層的去除,一次可磨去數層細胞,非常細微精準。這是冷凍治療無法做到的,冷凍治療無法做到細微的控制。使用雷射治療皮膚癌的好處是比較快速確實。在雷射手術進行中就可以把皮膚癌整個切除或氣化掉,可以確實把握手術之深度及範圍,比較不會遺留疤痕。那為什麼布希總統的醫師不用雷射治療他的皮膚癌呢?筆者認為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布希總統的皮膚癌體積尚小;〔二〕布希總統的皮膚癌屬早期,很表淺。這點由總統術後臉上只有小紅點可以證實;〔三〕可能是個人習慣問題,布希的主治醫師為資深醫師,美國年長醫師習慣也愛好使用冷凍治療,而醫用雷射是較新穎的設備,是新一代的皮膚科醫師比較熟悉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資料提供:尹書田紀念醫院

囟門─腦部發育重要指標

2005年09月07日
公開
57

小牛ㄉ窩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46052&op=dt&lno=81615810&no=390204分享 囟門─腦部發育重要指標 財團法人台中大里仁愛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玠模 寶寶的囟門是腦部生長及發育所需,提供給父母親及小兒科醫師,一個評估寶寶健康情況及腦部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也由於這部位比較脆弱和柔軟,應注意避免可能的外傷及感染。常常的觀察和注意,寶寶必定能夠頭好壯壯的成長。 當新手爸爸正躡手躡腳的為寶寶第一次沐浴時,忽然摸到小寶的額頭上方似乎有一塊凹陷之處,而且此凹陷處與其周圍較為堅硬的觸感不同,心中不禁嚇了一跳,我的親愛寶貝怎麼會有頭骨缺陷? 心慌的爹地此時緊張的再仔細的把小寶貝的整個頭部觸摸一遍,不檢查還好,仔細一摸才發現小寶貝的頭還起起伏伏,甚至有兩邊不對稱的情況。天啊?怎麼頭髮覆蓋之處是如此崎嶇不平?這該如何是好呢? 前後囟門為方便順利產出 當一個頭好壯壯的寶寶,必須離開母親的子宮到外面一窺世界時,不論是自然生產或是剖腹生產,都必須先通過狹窄的開口甚至是骨盆腔的擠壓,才得以一見天日。因此,新生兒的頭骨就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是定型的而且堅硬的,相反的,頭骨就必須在骨頭之間留有可供擠壓時,部分重疊的空間及彈性,才能夠在生產時順利產出。 這個新生兒頭骨之間的彈性及空間,在頭骨正中線上可以觸摸得到的有兩個。呈現鑽石形狀而介於兩頂骨與額骨之間,約於額頭微微上方一些、可以摸到的為前囟門;而位於頂骨與後頭骨交接處,呈現三角形,沿正中線由前囟門往後可以摸到的為後囟門。通常前囟門較大,而且個別差異很大,一般而言長約3到4公分,寬約2到3公分。而後囟門比較小,有時候幾乎要關閉或是不易摸的清楚。 一般而言,前囟門在12到18個月大左右時關閉,也有寶寶的關閉時間在9到12個月就關閉了。而後囟門關閉時間比較早,約在出生後2個月就關閉了。而如同前面所提,頭骨有時因為生產時經過產道及骨盆腔的擠壓,會有部分重疊的情況,會有頭骨不對稱的情況。還好,一般重疊的現象都會在幾天內慢慢消失,不需過於擔心。 過大、過小或過早、過晚關閉問題 此外,囟門與頭骨之間的縫隙,在出生之後負有一個重大的任務。隨著寶寶出生後日漸茁壯,他們的小腦袋也應該隨之發育,方能真正成為頭好壯壯的寶寶。而在腦容量快速增加之時,保護以及圍繞著腦部的頭骨,也勢必得跟著快速變大。此時,頭骨之間的縫隙,也提供了腦部有足夠所需的成長空間需求。 觀察囟門的正確姿勢,是將寶寶抱起而呈現直立的狀態,最適當的時候是寶寶安靜的時候,睡覺或是吃奶時都可以。寶寶的囟門在正常的情況下,呈現稍微凹陷的狀態,而且常常可以在囟門看到如同脈搏般搏動的情形。仔細觀察前後囟門,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有關寶寶是否健康的資訊喔! 首先,在我們瞭解到囟門正常的大小與關閉時間後,如果寶寶的囟門與正常情況不同時,應該請小兒專科醫師審慎評估小寶寶是否生病了。一般而言,在出生時,前囟門很小或是摸不到,就要小心是不是頭骨過早癒合。 有過大的前囟門或持續開放的囟門,則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顱內容積異常增加: 由於顱骨內腦部體積異常增大(如腦部腫瘤),或液體積聚而擠壓(如硬腦膜下積水、水腦、顱內出血等)。 2.骨骼生長異常: 成骨不全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D缺乏等。 3.先天性異常或先天性感染症。 (詳文請見2004年十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正常成長的過程 ~關於成長曲線、頭圍

2005年09月07日
公開
51

作者: 呂適存醫師 康寧醫院 原文網址: http://www.pediatrics.com.tw/正常成長過程.htm ------------------------------------------------------------------ 正常成長的過程 正常寶寶出生後,前半年是體重增加最快速的時期,但是身高卻增加不多,這六個月中平均每個月的體重會增加一公斤左右,所以前六個月的寶寶很容易看起來胖嘟嘟的,到六個月大平均時的體重可由出生時的三、三公斤左右上升到八至九公斤,所以父母較有成就感。但是到了六個月到一歲的半年間,寶寶的身高長的比較快,身長拉怎的比較明顯,但是體重平均這半年間只增加兩公斤左右,到了一歲只有十公斤左右,這不是寶寶變瘦,反而是他的正常生長過程就是這種方式。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健保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圖,就可以了解。 正常寶寶體重大約四個月大時是出生體重的兩倍,一歲時為出生體重三倍,兩歲半為四倍。 可均出生身高為四十八公分,半歲時長六公分,為六十四公分;半歲到一歲長十一公分,為七十五公分;兩歲約八十五公分;以後五歲之前每年大約長六至七公分。 每一個人先天的遺傳、體質不同,出生體重的輕重,身材的高低是可以分為不同的生長曲線,有的人個子嬌小一點,但是智力,各方面的能力都能與同年齡的一樣,也沒有甚麼不好。 正常寶寶的生長,原則上是順著他那一個百分率的曲線圖(例如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五、等、等……的曲線),但是可能因為每一位段期間受胃口的好壞,偶而的生病所影響,也不是一直固定的沿著曲線走,只要平均值是在那一條曲線上就可以了。如果一下子偏離到超過兩條曲線,不論往上或往下,那就是不正常了。 季節變化、環境改變、照顧的人改變….等等因素,都可以使寶寶一段時間的胃口會變差,不愛吃東西。但是如果時間沒有太長,例如是在兩、三個星期內,若沒有其它生病的症狀同時存在,父母是不用太擔心的。前面提到過,如果注意看每個寶寶的生長過程,大多數也是一段長的快、一段長的慢,只要平均起來正常,就可以接受了。 此外每一個人的生長快慢變化,還要考慮到他父母的情形,因為遺傳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都不高,要把寶寶與別人的比,希望他胃口有多大,長的多快,時常是不容易的。如果父母之一當初小時候是那種大器晚成型,寶寶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是那種小時候長的慢,到了國中以後才開始竄高那種型。 所以若覺得成長的速度有問題,甚多方面考量,最好與醫師再研究一下有沒有任何疾病?如果不是疾病的影響,大多建議順其自然,觀察其變化就可以了。 寶寶的頭髮 時常看到有些父母,在寶寶出生後沒幾天就把他頭髮都剃光,把頭髮拿去做胎毛筆,其原因有的說是因為寶寶頭髮自已會脫落,自已脫落會掉的不好看。有的人則說是剃掉後重新長,新長出來的頭髮會比較多比較濃,但是這些講法都沒有醫學上的根據,只是一般的習俗。 剛出生時寶寶頭髮的多少與以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寶寶出生後就是一頭黑髮,有的則看不到幾根毛。寶寶頭髮少的父母常因此擔心以後寶寶會頭髮不多,不好看,但是有醫學上,平均要到一歲左右寶寶的頭髮才會長的比較好,比較多,與早期有沒有刺掉頭髮沒有任何關聯。 頭圍的大小 在正常寶寶剛出生時,頭蓋骨是還沒有長到彼此之間相連在一起,也就是不像成人的頭骨一樣互相融合在一起,其好處就是頭骨中間的大腦小腦在這一段時間可以有空間快速的長大,我們人類腦子的發育以出生後的第一年最為重要,這一段期間不但腦細胞數目長的快,智力的發展在第一年內也大致完式。 正常寶寶的頭圍是三十三到三十五公分,與體重一樣出生的前六個月增加最快,大約增加九公分,一歲時約四十七公分左右,第二及第三年每年增加兩公分,再以後就增加很慢了。 如果出生後頭骨之間融合的太早,頭圍沒有辦法正常發育,醫學上就稱之為小頭症,小頭症的患者時常會合併有小腦症,醫學上時常會考慮到是否能用手術把頭骨切開,讓腦子能有生長的空間。 當然頭骨互相之間融合之後,頭圍也不是完全不再長大。頭圍是否有繼續生長,一方面可以定期量頭圍,比較其變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照電腦斷層或MRI,來看寶寶的頭骨接縫之間是否還有生長的現象,如果還能正常生長,智力不受到影響,則不需手術治療。 在寶寶還沒有互相融合的頭骨上,前後有兩個大開口,也就是我們頭頂前三分之一處的「前囪門」,以及頭骨後枕部的「後囪門」。 前囪門 是由額骨以及左右兩塊頂骨中間的空隙所形成,因為這一區的下面沒有頭骨,所以壓起來軟軟,有人不淮別人碰寶寶裡,甚至洗頭時不淮洗這裡,怕碰傷寶寶的腦子,事實上是不會的,正常的接觸是沒有問題的。 正常太小的前囪門在出生時寬度約在二、五至三公分左右,以後隨著成長而變小,大約在寶寶九個月大到一歲半之間閉合。如果前囪太大或一有可能正常閉合,則要考慮是否有水腦現象,是否有甲狀腺功能過低等問題。 因為前囪門與大腦間沒有頭骨阻隔,前囪門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腦壓的變化,如果前囪門明顯凸起表示腦壓增加,可能是有腦炎、腦膜炎,或有腦出血等問題。小寶寶發燒時前囪門引也會有凸起的現象。相對的如果寶寶脫水,例如嘔吐腹瀉等原因前囪門會凹陷。所以前囪門是可以當訪療的指標。 後囪門 後囪門位於枕骨與兩片頂骨之間,直徑大約在0、五公分之內。大約在兩個月至六個月之間閉合。因為後囪門直徑開口較小,所以較少在實務上使用。

內八足~臺大醫院骨科部 王廷明醫師/黃世傑醫師

2005年06月17日
公開
47

文章作者:臺大醫院骨科部 王廷明醫師/黃世傑醫師 內八足是在小兒骨科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由於內八足的兒童常易兩腳尖互撞而跌倒,外觀也不好看。使得父母親擔心生長發育有問題而前來就醫。 除了少數內八足是因先天結構或神經系統等問題之外,大部份的內八足是屬於生理性內八足,幾乎每個小孩都會有,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恢復正常的時間也不一定相同。在新生兒及嬰兒階段,小朋友的下肢常有輕度甚至中度的弓型及內旋,這通常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子宮內的姿勢所造成,胎兒的髖部屈曲、外張、外旋,膝部屈曲,下肢內旋。這種髖部外張及脛骨向內扭轉的結果,使得新生兒呈現O型腿及內八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步行學習的開始,大部份的O型腿或內八足會逐漸自行改善。少部份的人仍會保留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內八足來分析,其形成原因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股骨內扭轉(femoral ante version) 這是孩童內八步態最常見的原因。比較常發生在女孩,女男比率約2:1 。這類小孩通常在理檢查上也會發現有全身性的韌帶鬆弛。這種情形有人認為是先天的,也有人認為是後天不正確的坐姿造成,有時候也可能因為髖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太緊所造成。 臨床上可發現站立或跑步時的內八步態,坐姿容易呈現跪坐而雙腳向外的現象,在國外稱之為「看電視坐姿」-television sitting ,或著又叫作”W”型坐姿,這種坐姿等於是以小腿做槓桿,對股骨及膝關節施以扭轉的力量,而使得正常的排列位置改變。 (二)脛骨內扭轉(Tibia torsion) 小於2歲的孩童內八足較常見的原因,常與O型腿及足內翻合併發生,一般屬於生理現象,(利用理學檢查測量角度即可診斷),會隨著年齡改善。 (三)蹠內收(Metatarsus addactus) 通常發生於新生兒的腳部。這種情形只有足部前端向內彎,是屬於胎兒受壓姿勢的一種變形,一般利用拉筋按摩即可,少數情形需以矯正鞋或石膏來治療。 上述三種情形多單利用理學檢查及角度測量即可診斷。以下就三種測量方式簡易描述: 1. 足步前進角度(foot progression angle):使幼兒前進並留下足印,測量足部與前進直線的夾角,可由此訂出內八足的嚴重度。 2. 髖曲節旋轉度:可測量出是否有股骨內旋轉的情形,受測者趴在檢查床上,雙膝彎曲,檢查者藉由足部來作髖部內旋及外旋並測量其夾角。 3. 腿足角度(thigh-foot angle)這是測量脛骨內旋的方式。受測者同上述趴躺及膝彎曲90度,踝自然彎曲,測試者由上往下正好可看到足底部與大腿並測量二者的夾角。 4. 其他檢查:在特殊情形之下,例如不對稱的發展,或極嚴重的內八旋轉或變形等,由於可能有手術的考量,必須接受X光檢查或電腦斷層等檢查,這方面可由醫師來決定。 對於二歲以前出現的內八足,由於較屬於生理性內八,有機會自行轉正,一般建議以觀察為主。對於坐姿不良,特別是習慣「看電視」坐姿的小孩,一定要予以矯正,而最好的矯正姿勢為盤腿坐姿。一開始由於髖關節附近韌帶太緊,這樣的方式猶如在拉筋,小朋友可能因為疼痛而不喜歡,所以需要耐心地以漸進方式增加盤坐時間,有時候矯正時間需要長達一至三年。 第二種治療方式為輔具應用。市面有旋轉矯正帶及丹尼式矯正鞋等輔具,目前學界對於輔具的使用效果仍未有定論,父母親仍應多方參考後面決定。 需手術治療的情形極少,但對於較嚴重且已成長定型的患者,手術矯正仍是考慮方法之一。 相對於內八足者為外八足,臨床上病例較少,但多數仍屬於正常生理發展情形,並不須要治療,行動功能也正常。

小孩走路內八字(Toe-in)怎麼辦?

2005年06月17日
公開
37

小孩走路內八字(Toe-in)怎麼辦? 黃世傑 醫師 「醫生,我的小孩走起路來,內八字很厲害,好難看,將來會不會好?要不要穿 矯正鞋?」這是小兒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碰到的問題。 「內八字」的原因依其發生的部位及年齡可概分為三類: 一、蹠內收(Metatarsus adductus):足部後端正常,前端卻往內收。常見於一歲以前的嬰兒,原因多為胎 內壓迫所致。絕大部分的腳仍然很柔軟,稍稍用力就可以把腳的前端往外撥正, 我們通常會建議父母做足部的往外運動。若檢查時,往外撥感覺相當緊,且一鬆 手,小腳前端馬上就往內收,則單作運動可能是不夠了,此時可以考慮穿矯正鞋 ,或將鞋子反穿。 二、脛骨內旋(Internal tibial torsion):多見於一歲到三歲間的小孩。單看足部的外形很正常,可是走起路來, 腳就往內撇,嚴重一點,還經常會絆倒自己。檢查起來,可以發現小腿有內旋的 情形。治療上,首先要避免任何可以妨礙小腿往外旋的姿勢,也就是不要讓小孩 俯睡或跪坐。 三、股骨上端過度前傾(Increased femoral anteversion):三歲到八歲的小孩走起路來內八字的,多半屬於這一類。這些小孩 坐的時候喜歡反坐,呈W形。較嚴重的,也常會自己絆倒自己,矯正鞋對這一類 的內八字是無用的。治療上,要禁止小孩反坐,鼓勵盤坐,並鼓勵騎腳踏車或溜 冰。這兩種運動,腳都必須往外轉才行。以活動來治療,較能為小孩所接受,效 果也較好。這一類的內八字恢復較慢,也是要家長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