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糖果媽媽

幼稚園非念不可?兩種情況可讓孩子五歲前入學

2009年03月24日


詳細文章內容可以連結至親子天下網中去看仔細喲.
親子天下網

~~~~~~~~~~~~~~~~~~~~~
幼稚園非念不可?兩種情況可讓孩子五歲前入學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幼稚園非念不可嗎?孩子幾歲念幼稚園較適當?幼教專家認為,學校永遠無法取代親職,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上幼稚園主要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而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圖書館、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
上幼稚園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孩子即開始團體生活,老師要同時照顧很多個小孩,想協助孩子降低上學後的的挫折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在上學前,先培養下面四種能力─表達自己的需求、基本生活自理、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


在家中,大人與小孩的比例通常是一:一或一:二,但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大人與小孩的比例不太可能如此,一定是一個大人要照顧很多個小孩,兩者的照顧條件大不同。所以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已經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可降低孩子的挫折感,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團體生活。這些能力包括:


1.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2.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能夠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洗手、擦手、穿脫衣服與鞋子等等。


3.作息正常、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孩子可以早起不賴床,且體力至少可以維持一整個上午,中途不需要再小睡片刻。


4.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遇到挫折或衝突時,孩子就算哭鬧,也不會超過五分鐘,就能自己平靜下來,主動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不會動不動就以激烈哭鬧、攻擊別人、傷害自己、破壞玩具為手段,要脅別人就範。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太一樣,且孩子送托的年齡層不同,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也不同,如果孩子還沒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卻必須送托,父母也不需要擔心,只要選擇得宜,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保人員自然就會以專業的態度及方式,協助孩子培養出這些基本能力。(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
幼兒教育重點:「五力」開發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上幼稚園到底要學些什麼?幼教專家認為,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身體動作、生活自理、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社交與情緒管理、語言溝通與協商的能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其實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五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1. 身體動作能力:台灣人口密集,孩子的活動空間普遍不足,加上父母捨不得讓孩子走路,總是以車代步,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機會,像大肌肉耐力不足,或是小肌肉動作無法協調的現象,在目前幼稚園中很常見。能控制自己身體動作,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因此發展身體動作能力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2. 生活自理能力:現代父母要不然就是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要不然就是嫌小孩做得太慢,一心急就替孩子代勞,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例如:吃飯要人餵、流鼻涕不會擦、衣服髒了不會換……等。所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引導他們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3.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是智力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創意的人,通常會逆向思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歸納、連結,較具有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會有冒險心、自信心與接受挑戰的勇氣,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或不願意自己去解決問題的孩子,會一直希望大人告訴他答案或該怎樣做。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價值觀,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4. 社交與情緒管理能力:當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進而便能傾聽他人、尊重他人、體會他人以及與他人分享,與同儕間的互動才會比較順暢。因此幼稚園老師必須教導孩子適當的衝突解決方式、合宜的表達需要及感情、如何與朋友維繫友誼,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 語言溝通與協商能力:學前階段,是孩子語言字彙能力大幅躍進的時期,語言能力可幫助孩子奠定與人溝通的基礎,協助孩子思考與計畫,是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語言發展是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協會研究會理事長)


~~~~~~~~~~~~~~~~~~~~~~~~~~~~~~~~~~~~~
幼稚園學注音,不見得先學先贏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研究顯示,在幼稚園階段學注音,學業不一定一路領先,先學先贏效應通常只出現在小一上學期。從下學期開始,幼稚園沒有提早學注音符號、大多時間在遊戲的孩子,小一上學期結束多能迎頭趕上,而且年級越高,在語文學習表現上更是遙遙領先…

大多數幼稚園都會標榜他們是採某種特定教學,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發展與學習會有多大幫助,讓關心幼兒教育的父母聽得「霧煞煞」,這麼多教學法的專有名詞,到底特色是什麼呢?


幼稚園的教學有很多種型態,包括:角落、學習區、大單元、主題、方案、蒙特梭利、傳統、雙語等;不同的教學型態植基於不同的理論觀點,對於孩子應該學什麼、怎麼學、主動還是被動學習、老師所應扮演的角色、應如何引導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譬如有的是強調分科教學,有的是重視統整教學;有的是利用練習本或作業簿,讓孩子從紙上作業中學習;有的是鼓勵孩子進行各式遊戲,讓孩子從遊戲及探索中不知不覺地做綜合性的學習;有的是完全依照老師預先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也有的是視孩子的興趣而定,逐步發展教學活動。


無論哪一種教學法,都應該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及特質、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才能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並完成幼年階段應有的成長與發展,父母如果想要知道進一步的資訊,必須閱讀相關書籍,並詢問園所相關資訊。


不過,若觀察幼教現場,傳統教學法仍是最常見的方式。


在傳統教學法的教室,可看到如下景象:「小朋友,打開數學課本第十五頁,看書上這一題,答案應該是多少?」「小朋友,在本子上這一行的每一個格子都寫上ㄅ,要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很漂亮喔!」傳統教學法強調培養孩子讀寫算的基本能力,課程多利用讀本,採分科教學,這一堂上注音、下一堂上數學,各科間完全無關;老師依照課本進度上課,要求孩子透過紙上作業、不斷背誦、記憶與重複練習來達到學習效果。


這種教學最容易進行,卻不符合幼兒教育原理,是最不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型態。但是很遺憾的是,這種教學型態在私立園所相當常見,而且愈鄉下地區愈普及。原因,歸根究底還是因為許多父母不適當的期望造成。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把幼稚園當作小學先修班,以為孩子「先學先贏」,強力要求老師儘早教孩子認注音符號、認國字數字、背誦唐詩宋詞,要求老師每天都要給孩子功課。


然而,這些在幼稚園就提早學習小一課程的孩子,上了小學後,是不是真的能一路領先?


遺憾的是,一些長期研究結果顯示並非如此。以中產階級家庭孩子來說,先學先贏效應通常只出現在小一上學期,從下學期開始,沒有提早學注音符號、大多時間在遊戲的孩子,小一上學期結束多能迎頭趕上,下學期多可並駕齊驅,到了二上,在詞彙庫、閱讀理解及簡易寫作的表現上多能後來居上,而且隨著年級愈高、更加遙遙領先。因為他們在幼稚園培養了熱愛閱讀的習慣,上小學仍然繼續主動閱讀課外讀物。


父母不要太短視近利。學習是馬拉松賽跑,孩子學業成績好不好,核心能力與態度培養很重要,不能單從會認會寫多少字、會背多少首詩來衡量。(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