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糖果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來報恩的小孩~

2009年05月11日
公開
44

來報恩的小孩~ 【文 盧蘇偉】 (照片 盧蘇偉提供) 許多人都很羨慕我有一個特別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跟別人吵過架,到了高中還願意和爸媽手牽手走路,或許您會認為我的孩子長不大,事實上,正好相反。他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小就開始探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更能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讓許多父母驚歎的是,他動作溫和緩慢,每天幾乎都睡足八小時,除了上學,每天奉行「家」、「書」、「動」(做家事、讀課外書、運動)的生活準則,今年還以第一志願考上建國中學。我看孩子的入學自傳,未來志願要讀台大物理系,要進麻省理工學院,成為一位傑出的大學物理教授。除了偶爾因為動作實在太慢或迷糊脫線,被我們稍微叨念外,他很少有機會讓我操心。 如果您也期待家裏有個來報恩的孩子,以下是我的分享;但我事先聲明,我不是炫耀自己是個親職教育或潛能開發專家,而是請父母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找到適合的方式,放輕鬆,讓親子好好地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一、賞識孩子的獨特 我的孩子自出生,發展就比一般人慢,小手小腳,吃得少,動作慢,學習能力也不如其他小朋友,尤其是記憶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過目即忘」,常讓當老師的媽媽為之氣結,學過幾十次的國字,他第一次錯,就會重複地錯。但這孩子有個優點,學習總是很專注和用心,雖然剛開始的成績都落後別人一大截,必須學習一陣子才能跟得上,但只要熟悉了,他就能展現出實力,而有意外的表現。他是個聽覺型和思考型的孩子,用聽的學習速度,要比用看的快。與其給他答案,教他怎麼做,還不如給他問題,讓他自己去摸索。 爸媽的角色,就是多等他一下,多給他一些時間。我的想法是,人生如此漫長,何必急著要馬上學會什麼呢? 二、鼓勵孩子勇於嘗試 我的孩子謹慎保守,不輕易嘗試新事物,他眼中的「瘋狂老爸」,常帶他和媽媽上山下海地冒險,因為我認為,孩子豐富的生命來自多接觸、多經歷。他幼稚園時,我們就開始四處旅行、露營和騎單車,他國小畢業時,父子倆完成了自行車環島之旅,他還把這段經歷寫成《陪你去環島》,我們也泳渡了日月潭;我們聊的經常不是該怎麼讀好書、有好成績,而是下一個玩樂的目標是什麼?玩樂的過程,其實能累積孩子生命的素材,兩次基測,他的作文都是滿級分,他常把一個平凡的題目寫得生動有趣,我想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是辦不到的。我們一直認為玩比讀書考試重要,孩子的興趣十分多元,卻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三、正向積極思考的習慣 我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並非事事如意。他上建中後第一次考試,數學只考了四分,他竟然很興奮地講述,這個經驗讓他充滿了挑戰的動力,愈難愈有趣,愈失敗愈表示這件事值得努力。他的口頭禪是:「安啦,任何事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他很少成為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但他總堅持到最後,才表現出真正的實力。我的想法是,任何孩子都有成功的機會,只要他不放棄努力。而爸媽是孩子最重要的「啦啦隊」,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給他的都是正向積極,永不放棄的掌聲。孩子的優秀不需要比較,他一直都很棒、很獨特,爸媽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態度。 四、永遠的學習 因我的孩子「神經很粗」,常會有脫序和疏漏,但他總認為做錯事挨罰,也是種學習機會,掉了東西或忘了什麼事,因而惹出大麻煩,他也總能微笑以對。他認為什麼事都是好的,什麼結果都是特別的。人生多滋味,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樣或那樣呢?凡是沒經歷過的事情,都能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既然有機會學習,就要珍惜和感恩。小時候,他可以毫無準備地上台表演,成長的過程,他勇於參加各種比賽和活動。雖然沒得過什麼特別的獎或優勝,但因為勇於參加,他就得到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很自然地對自己更有信心。 五、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孩子需要學習,父母親也是,我有一本名為《教養危機》的書,孩子長大,父母卻沒有跟著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得準備吃苦頭。沒有人是天生會當父母的,因為結婚,而學習與另一個獨特的人親密生活;因有了孩子,學習當幼兒、兒童和青少年、青年的父母,也因為孩子,我們才有機會重新了解自己及父母。學習是無止境的,以學習的心陪孩子走一段成長之路,才有機會豐富生命的領域。 感恩上天的恩典,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感恩生命中的意外和不如預期的種種,讓我們的人生豐富和精彩;感恩這個世界的許多衝突和不同意見,讓我們知道每個人獨特的需求和期待。孩子是來報恩的,不論過去、未來發生過多少我們期待或擔憂的事,任何事、任何人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感恩我們的孩子、另一半和父母,感恩我們周遭的一切。因為感恩,所有的一切都會是恩典和禮物。 【講義雜誌2008年10月號】 盧蘇偉老師的BLOG 作家簡介 性別:男 年齡: 星座:天秤座 居住地:台北縣 婚姻:已婚 學歷:碩士 職業:法律相關 興趣:運動,學習 公開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網路城邦:2008/10/30 16:29 最近更新個人資訊:2008/11/20 08:47 創作更新:2009/04/28 08:07 盧蘇偉,國內外知名的潛能開發專家,小時候因為腦膜炎的侵襲,讓他的記憶功能受損,直到小學五年級才真正的學會認字。他讀過啟智班、特殊教育班,但憑著過人的意志與家人永不放棄的支持,花了七年,重考五次,終於考上了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目前在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進修中。 ~~~~~~~ PS.我看這文章時也感觸很深,那有一生下來就又乖又聽話又會讀書又會運動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部成長奮鬥史,只是不是每個細節都公開的,往往我們看到的都只是光鮮的結果,忘了孩子也是經過很多的練習和磨練的.

控制食慾15招

2009年05月10日
公開
25

只要一個動作,控食馬上見效 內容諮詢=劉伯恩醫師 好想吃、不能吃、真的好想吃、真的不能吃,妳是不是經常在跟食慾拔河,面對美食,經常處在天人交戰的狀態?想吃東西是天性,因為這是提供熱量以維持生命的管道之一;但是放縱食慾讓自己暴食發胖可不是天意,這是妳不能控制慾望的活該下場。 當肚子開始姑嚕嚕叫、當想吃的念頭來臨,其實只要一個小動作就能控制食慾,BODY教妳完美控食絕招,簡單控制食慾。    快招一:忍住5分鐘 見效時間:5分鐘 肚子餓了怎麼辦?就是忍!忍!忍!聽起來很殘忍,可是只要妳忍過了5分鐘,就能成功克服饑餓感,減少一次熱量攝取的機會。因為當肚子餓、血糖下降,而妳又沒有提供熱量的時候,身體會自動從其它地方找熱量來供應所需,這就是最佳的減肥時機。不必擔心血糖會過低,雖然當下血糖低,不過因為身體有回饋機制,二個小時之後來量,血糖還是可以回升。    快招二:一口咬20下 見效時間:20分鐘 大腦其實很好騙,想吃東西時不一定只有食物可以滿足,有時候,光是咀嚼這個動作,就可以讓大腦有吃東西的感覺。所以聰明的妳應該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吧!同樣是吃東西,每一口多嚼幾下,可以提早讓大腦產生飽足感,又可以讓身體少吸收好幾百卡洛里,簡單好用又實在。 快招三:慢慢吃30分鐘 見效時間:30分鐘 為什麼從小老師就教吃東西要細嚼慢嚥,這不是只為了吃相好看,還是為了妳的身材健康著想。當饑餓感產生,狼吞虎嚥的吃下過多食物,讓血糖在短時間急遽升高,雖然可以馬上緩解食慾的需求,不過升得快的血糖降得也快,很快妳又感到餓了,於是整個輪迴在發胖的生態裡。一頓飯慢慢吃,一口一口咀嚼品嚐,至少吃20分鐘以上,吃久一點,讓大腦也能有吃飽的感覺。 快招四:喝水充饑 見效時間:5分鐘 多喝水會瘦,是每個減肥達人都贊同的一個方法,不過可不是隨便多喝水就會瘦,妳還要選對時間喝、而且喝對水,否則只會發生容易水腫現象。專家建議其中一個絕佳的喝水減肥時間,就是肚子餓、想吃東西的時候。喝什麼水也是一種學問,一般來說白開水、偏鹼性的蘇打水,或是最近很紅的氣泡水,都很適合喝水充饑時飲用,控制食慾的效果又快又好。    快招五:零熱量小零食 見效時間:3分鐘 食慾大起,實在很想吃東西,那就吃吧!來點沒有熱量、超低熱量的食物,例如蒟蒻、高纖餅乾,這些都是可以馬上滿足口慾,吃進肚子裡又能佔滿胃部空間,同時熱量又超低的減肥好幫手。 快招六:吃對肉 見效時間:3小時 想吃東西沒有錯,錯的是吃不對東西。同樣是食物,懂得選擇不僅可以少攝取好多熱量,還能延長飽足感,降低食慾暴起的機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留在胃裡的時間比較長,排空的時間拉長,比起愛吃澱粉類食物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到餓。同樣是肉類,魚肉、雞肉比起油脂較多的紅肉,當然是又是較優選擇。 食慾的產生 會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嚴格說起來並不是胃部發出肚子餓的訊號,而是妳的大腦。當妳的胃把吃下肚子裡的東西都消耗排空,此時迷走神經會產生衝動訊息通知大腦下視丘,進而產生餓、想吃東西的感覺。因此與其說是肚子餓,倒不如說是大腦餓,只要讓大腦有吃飽的感覺,就能控制食慾,避免過量進食。 食慾為什麼異常 劉伯恩醫師說,會一直想吃東西、一直感覺吃不飽,食慾發生異常通常有兩種狀況,第一種是中樞型,因為腦下垂體發生腫瘤病變,或是泌乳激素過高等種種因素,引起的暴食厭食症狀;第二種是末稍型,因為不良飲食習慣等原因造成胃的體積比較大,漸漸變成大胃口的人。這兩種食慾異常的現象,有不同的解決方式,除了特殊病症治療,平常妳可以利用各種飲食技巧,慢慢將食慾調整常態。 控制食慾快速記憶法 學到了各種食慾控制的技巧,該如何快速上手?以下兩套利用法,提供給妳參考。 狀況利用題: 狀況一:早就跟姊妹滔約好今晚要吃大餐… 快速利用:一早起床,清清舌頭,刷刷舌胎,出門前就穿上塑身內衣吧!一整天下來吃不多,就算晚上美酒美食當前,胃部也會幫妳節制。 狀況二:明明沒時間外出用餐,可是越忙越想吃東西…… 快速利用:一邊工作一邊嚼嚼無糖口香糖,想吃的慾望來了∼快拿出備在抽屜裡的蒟蒻餅乾痛快吃幾片,或是灌下一瓶水墊墊底,還是忍不住想吃熱的、鹹的,請同事幫妳外帶滷雞腿便當,專心慢慢吃上20分鐘。 狀況三:是晝伏夜出的夜貓子,越晚越想吃東西…. 快速利用:將美食節目頻道鎖碼、美食雜誌丟進倉庫,通通看不到之後,肚子還是忍不住姑嚕嚕,那就吃點清粥小菜吧!即使是小菜也要一口細嚼慢嚥20下。什麼?還想吃?快做做柔軟操、讀讀瘦身雜誌轉移注意力,還是忍不住?那快去睡覺吧!肚子餓的睡不著?那就忍吧!忍個10分鐘就會睡著了。 快招七:刷舌頭 見效時間:1天 伸出舌頭來看看,上面是不是覆蓋了一層白色的舌胎,小心這可能是造成妳食慾日增的禍首之一。經常煙酒、吃加工食品、重口味的人,舌胎現象比飲食清淡的人嚴重,這代表唾液分泌少、味蕾敏感度低,吃得再多也覺得不滿足,吃得夠鹹夠油才能得到滿足,很容易發生食慾失控的現象。拿出妳的柔軟毛牙刷,輕輕的刷除舌面及舌下的污垢,不僅可以找回妳的味感,還能防口臭。 快招八:穿上塑身內衣 見效時間:5分鐘 從外科角度來解決肥胖,有一種方法就是“把胃縮小”的胃間隔手術。胃變小,吃得就少,吃得少,就能瘦得好。不過想少吃,想不吃,一定得把胃割掉嗎?這可不一定,穿上塑身內衣,藉由外力束縛身材曲線的同時,也會縮小胃的空間。根據穿過塑身內衣者的說法,幾乎所有人都有吃不多、吃不下的經驗,而且是馬上穿,馬上有感覺。 快招九:吃清淡 見效時間:3天 愛吃的人、吃不停的人都有2個共同特徵,吃太快、吃太重口味。重鹹重辣的飲食習慣,不僅容易造成身體水份囤積,而且還會越吃越下飯,胃口大開。全面改造妳的味蕾,讓它變成喜歡清淡口味的飲食習慣吧!別以為這難如登天,根據劉伯恩醫師的記錄觀察,只要三天,搭配飲食記錄及行為改變,妳的味蕾就能矯正過來,擺脫暴食、貪食的飲食習慣。 快招十:耳針穴點按摩 見效時間:3天 人的身上暗藏許多關鍵點,找到它,經過長期針灸、按摩的治療,也可以達到抑制食慾、調整內分泌系統的功能。耳朵附近有許多穴點,可以抑制食慾、加速新陳代謝、幫助脂肪分解,例如饑點、神門點,耳針的治療方式,就是利用刺激這些穴點,達到控制食慾的效果。不過這適合有耐心的人使用,因為每隔幾天就需回診的針灸治療,是需要長時間進行加上行為調整才能持續見效喔! 快招十一:嚴禁美食節目、雜誌 見效時間:3分鐘 所謂眼不見為淨,這話一點都沒錯,因為人是視覺動物,看到妳就會想到,想到妳就會想去做到,經常觀看美食節目的妳,一定可以完全體會吧!看到色香味俱全的料理節目,是不是有食慾大開,一定要吃到那項東西的衝動?快將這些肥胖陷阱從妳生活中移走,嚴禁美食節目、雜誌出現在週遭。    快招十二:睡大覺 見效時間:30分鐘 優質的睡眠也可以幫妳控制失去理智的食慾,因為每天睡好覺精神就好,精神好就不會累積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想大吃大喝來發洩情緒。在睡覺的過程,身體會自動產生修護作用,並且持續消耗熱量,與其撐著疲憊不勘的身體,冒著攝取過多熱量的風險,倒不如好好睡個覺,也不會想亂吃東西囉! 快招十三:讀瘦身書 見效時間:1分鐘 當意志力薄弱,整個人快被食慾拐走的時候,快找好朋友來強化妳的減肥意志,減肥書、BODY雜誌,就是妳最佳的好朋友。為什麼妳想減肥、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為什麼別人可以忍住不吃,馬上將別人的美好經驗看進腦子裡,妳的身體及意志會跟著仿效,絕對可以忍住這一餐。 快招十四:馬上運動 見效時間:30分鐘 妳應該不會拿身體不動=熱量不消耗=肚子不會餓,來當不運動的藉口吧!事實上,研究顯示,每天有適度運動習慣的人,對食物的慾望比較低,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妳抑制食慾喔!妳不需氣喘如牛的動,妳只需有點微汗的動,平常養成運動習慣,在好想吃的念頭來臨時,不妨也做做操把食慾趕走吧! 快招十五:嚼口香糖 見效時間:5分鐘 當食慾與好身材在拔河的時候,來點望梅止渴的機智作法,口中進行咀嚼動作,嚼嚼口香糖,不僅可以騙大腦妳正在吃東西,也能藉此增加唾液分泌,達到降低食慾以及預防蛀牙的效果。當然口香糖也要選無糖的,才夠有BODY精神。

人體三處部位 不可按摩的地方

2009年05月07日
公開
16

人體三處部位 不可按摩的地方【李樹人】 精油按摩後頸部不當,可能造成腦中風,除了後頸部之外,還有哪些部位應該避免按摩呢?醫師表示,手肘內外側、大腿膝蓋外側以及腳掌足弓等部位都有表層神經,最好不要亂按,損及神經功能。 新光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表示,按摩時,應該避免施力、按壓在血管及神經密集的部位,尤其分布於表層的神經,例如手肘外側的尺神經以及膝蓋外側的腓神經,都應該避免用力壓迫。 一旦按得太用力,損及尺神經,手指將可能無法彎曲,僵直如鷹爪,無法靈活運用;腓神經要是受到傷害,腳板就會翹不起來,嚴重時連走路都成問題。 老來血管容易粥狀硬化,60、70歲老人家在接受按摩時,最好只集中在肩部、背部,切記頸部千萬不可亂按亂壓,腰椎部分也盡量少碰,以免在不知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情況下,傷及腰椎,甚至骨折。 以前就發生過老婦人因為腰椎痠痛,找人推拿按摩,結果聽到「喀」的一聲,當場痛得受不了,送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脊椎出現壓迫性骨折。 「按摩不是越痛越好!」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長、國泰醫院復健科組長簡文仁表示。至於有那些人不適合按摩?簡文仁表示,服用抗凝血劑或是凝血功能較差者,最好? ㄜn接受按摩,因為微血管容易出血;罹患骨鬆症的老人年,也應該避免按摩,如果覺得局部痠痛,最好就醫,接受醫師診治。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tw/cnvigor/article.php?pbgid=36010&entryid=338912

第10名狀元

2009年04月27日
公開
12

第10名狀元 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曾寶璐/文 來源:網路流傳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1989年,大 陸小學 老師周武提出的「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 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 隊j的科學家。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 任副 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四三%;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讀書時的第十名、職場上的第一名,劉啟東是「第十名現象」的典型代表。 不過,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儘管如此,「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今年 三月二日 ,他在一場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李遠哲說,五十年前,父母親希望孩子進到大學後可以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這在過去是行得通。但現在的社會,如果還想可以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的話,他會說:「時代不一樣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他分析自己的歷程,過去累積的很多知識,隨著歲月都慢慢地忘掉,沒有多大用處,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學東西的習慣,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 分析學習力,可以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學習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他們會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屬於「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則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會努力求得好成績。但是這種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被人家瞧不起。 動機強,中庸生也能靠續航力得標 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解釋,一個孩子會用功拿好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學習得很有興趣,很有學習動機。名次也是學習動機的一種,如果學習動機和表現動機都強,這樣的孩子未來的學習力仍能持續;但如果是表現動機強但學習動機弱,這樣的孩子只能拿到當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學習續航力。至於學校成績比較中庸的學童,有很多就是屬於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因為擁有學習力,即使小時候成績不突出,靠著續航力未來表現越來越好。 台北縣新莊國小校長吳順火指出,所謂的學習力來自「先天屬性+後天屬性+努力」,先天屬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後天屬性則需要父母認知到孩子的先天屬性之後,給予引導和支援。可惜的是,吳順火觀察大部分的家長,總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們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為這樣未來就能成功,「如果後天不引導,甚至打壓,孩子的先天屬性是會消失的!」 考試、排名 都是自信殺手 擁有耶魯碩士學位的建築設計師黃永洪,從小成績都只求及格。記憶中,除了小學一年級考過第四名之外,後來幾乎對名次不再有記憶。「考試、排名都是在打擊你的自信!」黃永洪非常慶幸自己在澳門求學,不但沒有聯考壓力,反而得到父母、師長的支援,建立他對建築、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來自一種幸運,」他說,國小時候雖然也曾經因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但其實他父親也只要求及格就好。 中學時候黃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著相機拚命把喜歡的房子拍下來,當時他不知道原來蓋房子可以是一門學問,純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來欣賞。高中的班級壁報比賽,給了黃永洪第一次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他費盡心思,用柏油、麻繩、金屬做壁報,三年下來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軍。到今天,他的櫃子裡頭還收藏著一面獎旗——奧華中學一九六五年班際壁報比賽冠軍。 黃永洪對藝術的喜愛因為壁報比賽而更加熱烈,他到舊書攤翻閱國外的建築雜誌、上課時候低頭畫著自己的夢想之屋。有一回,荷蘭籍神父看到他上課在畫畫,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建議他以後念建築系。「建築耶!」那是黃永洪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黃永洪太興奮,他一直以為畫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沒想到竟然有大學可以正大光明畫房子! 黃永洪對建築的無窮學習力來自不斷實做(壁報比賽)與師長(神父)的鼓勵,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這連他申請耶魯大學建築研究所被拒,都沒能把他打倒。「我當時簡直發狂!」黃永洪不相信自己沒有錄取,立刻又準備了一本作品集,請英文比較好的弟弟黃永沃幫他寫信給系主任。一個禮拜後耶魯回信,原來是秘書弄錯了,他終於如願踏入耶魯的殿堂。 有目標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暨首席顧問施振榮的母親從來不要求他的名次,但他懂得自我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到學習方法。施振榮說,每個人都要設定目標,但必須是有挑戰而且達得到的,這樣才能建立起自信。「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他認為,小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是沒辦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馬馬虎虎就好,重點是抓住一個大原則。 例如,「要更好」是施振榮的大原則,所以他經常為自我設定目標,要求自己一定要有進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就他觀察,過去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對成績的得失心太重、壓力太大,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人際關係。 學習的態度,是求學的基本。父母不該是培養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全力拚讀書,會產生排擠效應 「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張文瑜,三十二歲移民美國的家庭主婦,兒子才六歲就開始上滑雪課、潛能開發課。「我很怕他跟我一樣,所以要讓他多學、多玩!」 童年時代的張文瑜,是個「第一名學生」,小學四年級已經戴上厚重的眼鏡,國小到高中累積的獎狀塞滿兩大本資料夾。「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第一,」問題是張文瑜不算資優,讀書的時間經常是別人的好幾倍,每次都是盡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同學呼朋引伴出去玩,張文瑜一定是窩在家念書。張文瑜沒有不快樂,因為父母以她為傲,「只有拿第一,他們才會繼續愛我!」 大學聯考張文瑜沒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讓父母失望。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張文瑜幾乎無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燒高中課本,還好父親及時滅火。街坊鄰居耳語:他們家小孩讀書讀瘋了! 放火事件讓父母不逼張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學後她頓然失去目標,不知道為何要讀書,「同學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師也不要求第一名!」張文瑜不敢讓同學知道自己過去都是第一名,每當大家談論起高中、國中的事情,她都藉故走開。更挫折的是,同學會跳舞、會唱歌,這些卻從來不曾出現在張文瑜的生命中。 「過去的已經不可能彌補了!」人生的目標在大學變得越來越不清楚,總是在羨慕別人的情緒中度過。大三上學期張文瑜就嫁為人婦,直接從學校踏入家庭,因為她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社會上找到好工作,舉家移民美國更讓她鬆了一大口氣,因為不會再有親戚問起她小時候的輝煌戰果、更不會有碰到同學的尷尬。她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孩子過一種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師,他提出「智慧三元論」——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實務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創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並認為只重視智力的「成績評量方式」是偏差的,這類評量方式只測量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卻沒有分析到實務能力及創造能力。也因此,根據羅伯.史登堡的論點,學業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激發孩子去「贏未來」 現在許多教育制度已經越來越能肯定多元價值,包括體育優秀的學生也能拿縣長獎,吳順火說,德、智、體、群、美五個面向都設縣長獎,彰顯的就是多元價值,不會永遠都是考試最厲害的拿獎。小學的名次也只排到第五名,第六名是進步獎,其他學生都是第七名。這樣的方式讓許多父母、學童喘了一大口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就說,就算孩子是最後一名我也不知道,真是太好了! 分數不能代替經歷,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絕對不能以小看大,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吳齊殷說,許多成功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名次和人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應該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給壓力。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的。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2009年04月24日
公開
11

來源:網路流傳 寫在前頭: 這是我的好友在異國結婚時,他父親從大陸寄來的信,結婚當日司儀當眾就把全文朗頌出來,那是我見過最安靜的一次請客場合,在場學生無不為其父母的摯愛而感動,雖然事隔多年但那個場景仍然深深印在腦海中,這篇文章後來流傳開了,我則是一直保存到現在,在父親節從新校謄,希望能對你們有所啟示。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一份不在婚禮上的家長致辭 萍兒: 爸媽聽到你要結婚喜訊,真為你高興,遠隔千里,我們不能參加你的婚禮,不能在婚禮上獻上我們的家長致辭,這是我們內心的一點遺憾。但你是我們的女兒,相信你能理解爸媽的一份感受。 那天放下電話,我和你媽沈默了良久--我們的孩子怎麼一下子就長大了? 後來,你媽對著鏡子淡淡地說:你看,我的白頭髮又多了,萍兒也該結婚了。 我數著你媽的白髮,那些白髮竟像許多往事,一件一件浮上心頭。 你媽提醒我:還是給女兒寫一封信吧!就算是我們送你的一份新婚禮物。 萍兒,我們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女兒,我們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踏上婚姻之路,走向人生之旅後,能滿懷感恩,一路平安在這裏,給你一個我們的生活體會。 先要告訴你: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這句話聽起來,很沒有道理,但千真萬確,這句話是真理,是至理,是多少夫婦,多少家庭(包括我們家)用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混亂中,梳理出來的一個最後結論。 當夫婦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家裏便開始布上陰影。兩人都會不自覺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敵視對方,傷害對方,最後只能兩敗俱傷,難以收拾。多少夫妻,為了表面的一個〔理〕,落得負心無情。 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何為〔家〕,家是什麼地方? 萍兒,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像許多夫妻那樣,為一點小事爭鬧不休。那一年為了你小叔的調動問題,我和你媽大吵了一場,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只是在那個時代我們還缺乏勇氣。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戰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希望你白頭偕老,相愛永遠〕時,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心裏。 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該是講愛的地方。 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這裏面有許多妙處需要我們去總結和體會。 其次我們要告訴你:婚姻是個空盒子,你必須往裏面放東西,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你放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許多期盼,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空盒子。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去給,去愛,彼此侍奉,彼此讚賞,日後,那個空盒子才會日漸豐富起來。 空盒子最先該放的應該是〔思念〕,思念是一種使我們刻骨銘心的東西。它是兩個人有了肯定,有了情感,然後進而關懷,進而疼愛的一種情緒。〔思念〕是疲憊時通向家裏的一條小路,是寒冷冬夜裏的一股暖意,是匆忙推開家門後撲面而來家飯香.... 空盒子裏還要放進〔藝術〕,婚姻生活中的藝術。在婚姻生活中,需要講藝術的地方無處不在,生氣有藝術,吵架有藝術。 有一對夫婦含辛茹苦養育了五個孩子,其中之艱難,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一天,夫妻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來,越吵越厲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說:等一下,我要去生孩子了。這句話,就是吵架的藝術。 婚姻的盒子裏,除了放〔思念〕和〔藝術〕外,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放進去,這有待於你們自己去填補。 寫到這裏想到一位作家說過的一句話:〔你們生養他,教育他,你們的責任已盡,而你們給他最好的禮物,是一對翅膀〕。 萍兒,這封信,就是爸媽送給你的結婚禮物,我們希望你帶著我們的祝福,快樂的飛翔! 爸爸,媽媽

失敗有獎

2009年04月24日
公開
24

失敗有獎~sophia2009/4/25(六) 上午10:53 寄件者: "UTC_Sophia.Ch" 檢視聯絡人詳細資料 收件者: candylin999 Candy MA 我覺得跟你教小孩的方式相近 跟你分享 彤易媽 ^^ - 很讚的文章-失敗有獎 失敗有獎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SPAN>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很顯然他哭過。我誠懇地說:「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可以透過發訊投票。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說:「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他呆 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h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勝了,由學校發獎,輸了,由媽媽發獎。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早餐桌上,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我不禁戲謔著說:「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某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我們提前下課吧。」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對新老師說:「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麥克風》。先是他一個人唱:「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跟他一起唱:「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我們都成功啦!」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說的挺有道理的 不應該讓孩子害怕失敗 而是勇敢面對它! 記得以前有聽說 剛開始學講話的孩子 總是結結巴巴的 如果被嘲笑 或是故意學他說話結巴 這孩子以後變成結巴的機率就很高了.... 所以啊 對孩子要寬容 但不是縱容喔~~

晚餐與疾病

2009年04月21日
公開
36

謝謝布丁媽的分享. 晚餐與疾病的「不解之緣」 千萬不要以為隨便進食晚餐無關緊要,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之一,來自晚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晚餐吃錯了,小心疾病上身。 ☆晚餐與肥胖︰90%胖子緣於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上晚上活動量小、熱量消耗少,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肥胖就自然形成。 ☆晚餐與糖尿病︰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素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並且晚餐吃太多、吃太好,造成的肥胖也是會引發糖尿病。 ☆晚餐與腸癌︰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及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慢,延長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大腸癌發病率。 ☆晚餐與尿結石︰人的排鈣尖峰期在餐後的4∼5小時,若晚餐太晚吃,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長期下來就擴大形成結石。 ☆晚餐與高血脂症:晚餐若採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和極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也容易上升,造成高血脂症。 ☆晚餐與高血壓: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細小動脈更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容易讓血壓猛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 ☆晚餐與動脈硬化與心臟病:晚餐的飲食若偏高油脂、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增高,並在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一大原因。此外,動脈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太晚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中原因。 ☆晚餐與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造成脂肪肝。 ☆晚餐與急性胰腺炎:晚餐若暴飲暴食,加上飲酒,容易誘發急性胰臟炎,甚至使人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晚餐與腦部退化: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覺時胃腸及附近的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並且腦部的血液供應也會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部老化。青壯年時期經常飽食的美食家,在年老後有五分之一機率會罹患失智症。 ☆晚餐與睡眠品質︰晚餐的盛食、飽食,必然造成胃腸、肝、膽、胰臟在睡眠時仍不斷工作且傳訊息給大腦,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中,造成多夢、失眠等,長期下來還會引發神經衰弱等疾病。 吃好晚餐 向健康看齊 做完晚餐的上述多項檢視後,應該明白自己與家人的晚餐習慣健不健康?罹患疾病的風險高不高?啟新診所醫學健康促進中心營養師建議下列5個健康吃晚餐的方法,讓你的晚餐吃得更健康。 1.晚餐吃少、定量為好、不暴飲暴食。 2.晚餐時間在6∼7點最有益健康。 3.晚餐要多吃素食,少吃葷食。 4.晚上少吃高油、高脂肪、高熱量、高鈣、脹氣食物。 5..發育中的孩子可以適當的多加一餐。 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吃」出來的問題,持之以恆攝取燕麥、洋蔥、蘋果、鮭魚等食物,就可達到降低膽固醇效果。根據捐血中心的分析,台灣人的血幾乎都「太油」了,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更是中年人最普遍的問題,對健康將是一大隱憂。 陽明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呂萬安醫師指出,其實,用飲食的自然方法,就可以安全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有九類食物最有效。 呂萬安醫師表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吃」出來的問題,他建議徹底改掉不當的飲食習慣,同時多攝取以下九類能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持之以恆、具體而行,短期內即可看到效果。 1.早餐吃一碗燕麥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麥粥,持續8星期就可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10%,好的膽固醇上升。燕麥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能在腸胃道中阻止膽固醇及脂肪的吸收,因而達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膽固醇的效果。 2.中餐吃半碗豆類 豆類都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每天只要吃半碗豆類,可以在8周時間內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20%。豆類食品含有多種降膽固醇的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物質,要屬豆類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 3.晚餐吃三瓣大蒜 每天吃3瓣大蒜,持續8周就能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下降10%。大蒜不論是生吃或熟吃,在降膽固醇效果上都非常的好,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可以直接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而達到降膽固醇的功效。 4.每天吃半個洋蔥 洋蔥是價廉物美的保健食品,每天只要吃半個生洋蔥持續8星期,就能使血中的好膽固醇濃度增加20%,並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洋蔥以吃生效果較好,煮得越久降膽固醇的效果就越差。 5.以橄欖油做為食用油 橄欖油可讓血中壞膽固醇下降,也會讓好膽固醇上升,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最佳的保護作用。選擇用冷壓方式萃取出的橄欖油最佳,以高溫加熱抽取的橄欖油,則易使油質變性致癌。 6.每天吃酪梨或蘋果一個 酪梨中所含的脂肪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對人體非常有益處。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有降膽固醇的功效。 7.每周吃二次清蒸鮭魚 鮭魚含0mega3脂肪酸的量非常高,如果用烤及油炸的方式,容易造成脂肪酸變質,所以最健康的吃法是清蒸。3兩鮭魚以清蒸方式每周吃2次,經過8周可讓體內的好膽固醇上升10%。此外,吃鮭魚也可以讓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下降。 8.每星期喝一碗薑湯 將曬乾的薑磨成粉,沖熱水喝下,薑中的成分「生薑醇」及「薑烯酚」可使高血脂病患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下降27%,而且使壞膽固醇的濃度下降了33%。 9.添加紅麴於菜餚中 紅麴是古老中國的偉大發明,除了用作調味料和釀酒外,它還有降低膽固醇的醫療作用。科學家發現紅麴菌的成分Monacolin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更進一步發現其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的機轉。

「10000個小時、寧為雞首」

2009年04月15日
公開
20

知名暢銷作家Malcolm Gladwell(本文就以「蓋兄」稱)於2000年出版《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以及在2005年出版《決斷2秒間》(Blink)後,即將在下下周(11月18日)出版他的第三本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到了這星期,關於這本書的評論也在歐美各雜誌達到了頂點,包括紐約時報、泰唔士報等都有討論。 蓋兄的寫作風格就是他會引用大量的各種數字,許多是讀者從未聽過的,然後一段一段的串成整本書的邏輯,讀他的書好玩的應是在讀這些一段一段的定律,各自就有各自的領悟。但這種寫法也為他帶來很大爭議,許多人無論是真的科學家或是記者們,都覺得蓋兄只是在玩弄「通俗科學」,我的想法則是,我們都需要更多的數據與事實,蓋兄幫我們挖出來,至少建議了一個解釋,比讓讓它們石沉大海還好。 那,蓋兄這次又想告訴我們什麼有趣的數字、事實?這次他想討論的是大家都很關心的「成功學」,而且他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結論──「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我還不知道是誰會在台灣出版這本書,也沒辦法先拿來一讀,但單單從各處報導捕風捉影一番,已經得到了很驚人的「成功學」: 一、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蓋兄在這本書中即將舉出一些現象,譬如,曲棍球是加拿大的國技,奇怪的是,史上最強的加拿大曲棍球員似乎都是1、2、3月出生的,原來,曲棍球比賽從小「分班」的方式是依出生年份,同一年出生的就在一起比賽,因此,一月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老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就是班上最年輕的,年老的雖然只老了幾個月,他們的力量強一點點、身高高一點點、智慧多一點點,讓他們一路下來較容易當「小明星球員」,自信心有了,之後也順了。這點亦被經濟學家認同,他們早就發現,在年尾出生的小朋友比較無法進入好大學,也和這種分班方式有關。這也帶給父母一個啟示,有些父母很急著讓孩子小小年紀就送去上學、跳級,蓋兄認為,除非保證孩子真的天生智商180,不然早讀、早學反而容易毀了他前途,請三思。 那,選學校要不要選「好區」、「好學校」? 蓋兄另外再舉了例,大律師Joe Flom是在1930年代於紐約當年爛區Garment District出生、受教育,就是因為從爛區出生,他反而有機會去輕鬆取得其它人的東西,也在這過程中,在心理、實力上面不斷的往上積累。重要的是,這位律師後來雖然學成,但遭到當時美國種族排擠,無法進入正常的事務所,所以他竟然也理所當然的就另闢道路,反而讓他開出一條新路(或許在爛學校中他已習慣自創道路並成功,所以他敢繼續這樣幹),後來蓋兄還發現,Joe Flom不是唯一的一個成功的,那年代有好幾個律師竟然都是1930出生、在Garment長大的猶太人!也就是說,那個年代、那個爛區,竟然是成功的搖籃! 二、「一萬小時定律」: 蓋兄說,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努力了十年而來。這十年間每天他都練習3小時,3 x 365 x 10,一萬個小時之後才會成功。他舉例,鋼琴家許多都是5歲彈琴,到了15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小網球選手都是6歲開始訓練,到了16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這點我非常贊同,先前也想寫過一本「默默耕耘十年間」,最後只出了《搶先佈局十年後》。 以上兩點,告訴我們的是「努力是有效果的」,問題是說,你相信嗎? 我自己小時候,是在一所很普通的公立學校唸書,公立學校再爛也有「人情班」,但我的父母並沒有去要求去念人情班,父母認為家庭教育遠比人情班重要,結果他們對了,我在家很努力的讀書,到了學校,我的努力也馬上顯示在考試的分數上,一路都是第一名。後來到加拿大,開始碰到一些「天才」,讓我非常沮喪;我念了這麼多、想了這麼久,人家一下子就想通了!但,由於兒時「努力就會成功」的經驗,讓我就算受挫也從來不曾放棄努力,所以,雖然有一段期間曾被「天才」們打敗了,但在後來只要一有機會,就可以竄出來、竄出來。 1萬個小時,不會白花的,但只是你相信或不相信?若不相信,去作個「雞首」看看,就會相信,相信以後就請記得一輩子。 Malcolm Gladwell這本書和他其他書,甚至其它歐美書都很是不同,他打算這麼直接的點出成功就是「10000個小時、寧為雞首」,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對自己、對孩子做的決定,或許還不必拿到書,今天就可先開始做了。 資料來源:http://mr6.cc/?p=2410

1萬個小時的秘密

2009年04月15日
公開
16

1萬個小時的秘密 成功的最重要關鍵是長期練習,而非天賦。 90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 Andres Ericsson)等人,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他們把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是資質還算不錯;第三組是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 研究人員問每位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學小提琴的第一天,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這三組學生開始練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是在5歲左右,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間,大概都是一個星期2、3個小時,到了8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9歲時每週練6小時,到了12歲,每週練8小時;14歲時,每週練16個小時;到了20歲,若還在努力練習,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者,每週練習時數則超過30個小時。在20歲時,這些明日之星每個人總計已練習了1萬個小時,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練琴時數總計為8千個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地師的,練琴時間總計不過4千多個小時。 關於這項研究,最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發現沒有天生演奏家,也沒有只練習一點點就能成為頂尖好手的。若一個學音樂的學生能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能成為職業音樂家與否,要看這個學生已付出的心血有多少。 若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練習到某一個程度,研究人員相信,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1萬個小時的錘鍊。1萬個小時,是個神奇的數字,神經學家列維亭(Daniel Levitin)寫道:「這類研究顯示,1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最起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士,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一再印証這個數字:1萬個小時。」 就連所謂的神童也不例外,就像莫札特、電腦奇才比爾喬伊(Bill Joy)、披頭四合唱團等,也不例外,他們光有天賦還不夠,還需要有能長期支持他們練習的環境,最後是需要加上本身的大量努力,才能造就所謂的天才、巨星。 (後註:早年要在台灣各行各業拜師學藝,均要3年4個月的辛苦隨師學習才能出師,換算之下,這也是要超過1萬個小時的磨練,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技藝與真正的體悟,看樣子東、西方社會的經驗均類似。) 摘自:商業週刊1105-1106期

「10種遊戲 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2009年04月14日
公開
12

「10種遊戲 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採訪�陳雯琪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 張旭鎧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二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協調性。 3.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4.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三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只求孩子學會從容

2009年04月10日
公開
30

謝謝宇媽的分享 其中的 Q:有些人會說,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您同意嗎? 跟小孩之間,「量」就是「質」。你在他真正需要的時間卻不出現,你再出現就沒有意義了。一定要即時。別想說你能給他很精華的品質,拜託!他才多大腦子,應該以他為標準來定需求。多數孩子需要父母長時間的陪伴,可是一旦他不需要你了,一分鐘都不要你在他身邊。我們也只能珍惜這段時間,像張容,我想再過不了幾年,他就要飛了。 這段話,最有共鳴,真的,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當父母的我們,得要掌握時間和孩子們相處,陪伴他們. ~~~~~~~~~~~~~~~~~~~~~~~~~~~~~~~~~~~ 相關網址: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7 張大春:只求孩子學會從容 作者:採訪整理�張綾玲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不為爭鬥、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 張大春,當代華文作家。曾經,他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與《野孩子》等作品成為暢銷作家,多變的創作風格與縱橫古今的深厚學養,人稱「文學頑童」。年近四十,才與相差十二歲的老婆葉美瑤(現為時報出版副總編輯)攜手共結連理。兒子張容、女兒張宜先後誕生,讓這位大作家有了全新身分--成為父親。 一年多前,他出版了《認得幾個字》一書,表面上寫的是和一雙兒女在「答嘴鼓」中說文解字,然而深蘊其中的卻是他做為一位父親的用心與耐心。怎麼說呢?打從孩子想學說話開始,張家便經常一頓晚飯吃上兩個鐘頭,全家四人無話不談、天南地北地隨興聊,在如此輕鬆氣氛下,親子情感互動更加緊密踏實,也讓學習得以更加從容。 相較時下許多父母,張大春的許多作為絕對是另類的。他從來不看教養書,也不願輕易服膺於現今國語文教育體系;當孩子在學校成績考壞了,他不在意這種一時競爭的失敗,反倒擔心就此打擊孩子繼續學習的樂趣和勇氣;即便連讓孩子們學鋼琴、吹長笛、拉小提琴,還有英文、數學家教老師,也完全不為日後升學之算計,只因孩子們想學,便主動提供所有機會,若是孩子有點累或不高興,大可不玩。 尤其令人動容的是,這樣一個外表看來桀傲不馴、言辭犀利、豪爽的父親,在前後兩次的訪談裡,每每總能如數家珍地,聊起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變化、學習歷程,細心珍藏孩子所曾書寫、塗鴉過的隻字片語和畫作。 五十一歲的張大春,從初為人父時,時刻懷抱「帶子狼」的心情(編按:日語,意喻一個帶著孩子行走江湖的浪人,隨時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到今日反而能以一種抽離、客觀的「格物」精神,審視孩子的種種,「我也是好幾年前,因為反省到自己生活儀式太多,往往會把自己一些不重要的事優先,再想陪孩子,才開始改變,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文化……,因為孩子的需要常常是很隨機的,千萬不要基於『生活習慣』而無奈地放棄經營親子間的機會,而要趁著做父母時來充實自己。只要和孩子情感維繫夠扎實,所有的問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Q:我想許多人不免好奇張大春的孩子,作文和國語文會不會特別好? 曾經有同學笑過張容,說你是作家張大春的小孩,怎麼國語這麼爛?還好後來她轉學了。 我家兩孩子,他們很不同。妹妹張宜很會講、會編故事,常常我要她在我床前給我說故事催眠,她總能自顧自地講起來;哥哥張容卻不同。他作文往往得要我一句句地跟他討論。 例如,有次要寫「我最喜愛的動物」。我跟他討論說,我們家養了很多動物,你想寫什麼?他說,他喜歡很大的動物,於是我給他看一些資料。那是他小學二年級時。他寫什麼呢? 「在貓科動物的三十七個物種裡,獅子是唯一的群聚動物。我最羨慕非洲草原上的公獅子,因為母獅子會去打獵,所以牠很神氣也可以不要工作。但是非洲有一種蒼蠅叫做采采蠅,會傳染一種昏睡症,獅子得了這種病就會昏睡,但斑馬不會得到這種病,因為斑馬身上有紋路,就不會被采采蠅攻擊。我真希望獅子……。」 很妙,他離題又回來。你有沒發現,他寫的完全是知識性的文章,感性薄弱。因為他的興趣就是知識性的。當我跟他講述人生情境與情感時,他完全沒有接收能力,舉凡要做類比或發出些情感時,他就沒辦法,是個比較魔羯座的性格。這和他妹妹完全不一樣。 Q:許多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會感到焦慮。可否聊聊您自己的經驗與心得? 帶孩子一定會焦慮的。但對教養結果或孩子學習績效上的焦慮,我完全沒有。在生孩子前我就想過,除「健康」之外,我對孩子只有兩個簡單期許,第一是要「正直」,第二是要「大方」。 為什麼要「大方」?因為小氣的人就不從容,做事情看東西就會計較、畏首畏尾。 我們這家族幾代以來,講究的就是「從容」。這種價值感,和現代人講求績效、競爭力是完全相對的。現代人喜歡講優勝劣敗,然而,什麼是敗呢?看事物不是從一時來看。但糟糕的是,成敗多半是透過競爭來展現,是暫時的,且往往就在那一時把人生切斷成兩半來看。 所以,我希望孩子要能從容、不斷的學習。愈從容,得到愈多,愈能在學習中得到滿足與樂趣。 清朝詩人龔自珍曾寫過雜感:「忽動慈悲不與爭」,他生平是個有才學之士,官做得不小,坐擁財富,但看到同儕許多人汲汲營營求取功名利祿,自己卻不想為此而擠破頭。這種不爭,正是我所謂的「從容」。 假若父母想讓孩子豁達大度、坦然舒服些,就要想辦法把世俗競爭都丟到一旁。 就好比有回,張容數學考了三十幾分,考卷不想拿給我簽名。我說:「哇!你比我當年考得還高出三十幾分啊!」張容聽了,眼睛睜得爆大,不信又跑去問媽媽。想當年,高中時我是真考了零分,那時我父親看著我的考卷,全是空白沒答題,當下說:「這好!在哪簽都行!」絲毫沒有斥責之意。我想父親的態度非常重要,當時他能這樣對我,我真是感謝。 張容從上小學以來,從來沒考過全班前十五名。不是不會,而是粗心、懶。他又要跟妹妹玩、玩樂高,有時勤快起來會在紙上畫幾百個士兵……那些是無用之事,絕對妨礙他練琴或念書,但我絕對不阻止他做,也從沒真怪過他為何粗心,因為我自己也粗心啊。 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不為爭鬥、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 Q:您看教養書嗎? 不。我從來不看什麼教養書的。若有時間去看,不如拿那時間來跟小孩相處更好。我覺得,人要對自己有個認知,若不可能超越自己而讓孩子變成一個偉大的人,那就儘可能讓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時,做到言行合一。與其總是擔心憂慮該如何教養,不如時刻對自己懷抱戒慎恐懼之心,還比較實在些。 Q:有些人會說,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您同意嗎? 跟小孩之間,「量」就是「質」。你在他真正需要的時間卻不出現,你再出現就沒有意義了。一定要即時。別想說你能給他很精華的品質,拜託!他才多大腦子,應該以他為標準來定需求。多數孩子需要父母長時間的陪伴,可是一旦他不需要你了,一分鐘都不要你在他身邊。我們也只能珍惜這段時間,像張容,我想再過不了幾年,他就要飛了。 Q:您在《認得幾個字》書裡,提到每天和孩子吃兩小時的晚飯,全家天南地北的聊。對於自覺沒時間或擔心沒談話內容的父母,您有什麼建議? 從我寫書到出書,很多人都問過類似問題。他們都自以為和我有距離,以為我特別有學問,他們沒學問。事實上我也是一般的父母。在每天和孩子兩個多小時的談話過程裡,我也常會有不知道的事。就好像這幾天很多注音符號有爭議,蛤蠣要唸成ㄍㄜˊㄌ|ˋ,法國要念成ㄈㄚˇ ㄍㄨㄛˊ。 說到語文,別把它當作專業。要是把語文教育當一門課來上,那會非常無聊。我們就趁著每天吃晚飯時互相談天,碰上有疑問時我來解疑;再不然就一起到大辭典前去查。總是一有問題隨時查、不懂就查;查字典、查書、查資料,再不然就是上網。 語言就是兩面,不是約定或是俗成。像有回,張容好奇金玉滿堂的「玉」字來歷,為什麼明明是玉部,但偏旁時卻不加那一點?老師要他回家問爸爸,再講給全班聽,我於是給他講一遍,後來聽說他到學校講得頭頭是道,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所引發的疑惑,其重要性遠超過我所提供的解答。但孩子需要有工具,足夠的語彙,才能讓他毫無顧忌、不怕被笑被罰,表達出所有的疑惑。 聽我這麼說,或許有些父母會想是不是得花很多時間來和孩子談話?我覺得不,真這樣做父母會太累,且用力產生的討論,效果也不見得好。且往往愈是有心的父母,愈容易讓孩子有挫折感,因為你總是不斷追問,你每個問題都讓他受挫,也等於把他的工具給剝奪了。所以我認為,營造出一種你講我講互相都講的環境會比較有意思。 Q.很多父母擔心現在的小孩不讀書,您們怎麼做的?平常都給孩子看些什麼書? 我想不是孩子不讀書,是孩子的父母不讀書。在我家沒這問題。當我們全家人,我在看,媽媽在看,哥哥也在看書,妹妹從還不識字也就會自己抱一本書在念,口裡不斷地編故事,而等到她看得懂書時就非常仔細的看。所以,閱讀是一種習慣。我們相信自己這麼做,孩子就會照著做。 我從沒有要他們非要看什麼書。他們都自己會看、會挑的。我是覺得,要讓孩子無所不學地去面對各樣知識,將來才會從容。就好像有時在教孩子的過程中,老婆會覺得我講太多了,孩子哪聽得懂?但我認為永遠不要怕孩子不一定能吸收,他們一定都能受惠的。有時你以為他吸收了維他命A,哪知道卻可能是鈣質?也可能讓他因而受用一輩子。中國字教育的「教」的左邊,其實是學習的「學」簡化後變成兩個叉叉,而所謂的「教」就是拿一個手一個鞭子去引導學習。你永遠不知道學習會在哪裡終止。 Q您如何啟發他們的好奇心? 注意他們的需要,他們的好奇往往從需要而來。譬如:張容從一歲可以動筆畫圖就畫得很仔細。兩歲多,有天他又畫很多平面的四方形高樓,不厭其煩的畫。我說:張容我帶你看個東西。於是,我把那時個頭還小的他抱起來看冰箱的上頭、俯看洗衣機,帶他換一個角度看「立體」四方形,突然,他看出懂了,從此以後,他統統畫立體的高樓。像昨天我給他們整理環境,突然在亂七八糟的紙堆裡看到一張爛爛的作業紙上,很仔細地畫了台林寶堅尼的賽車,那種精準,我一眼就能認出是林寶堅尼車,真讓我嚇到了。 所以,當你發現他們有需求時,就無限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在這滿足的過程,他們又會有進一步的好奇。但若沒有滿足他,問題不會解決,他就不會好奇,自然也就不會展現出對其他部分的好奇。還有,一定要假想孩子問題背後一定還有問題,他只是沒適當工具表達出他真正的問題。如此的用心,就能讓父母去理解,甚至是同情他的孩子。

營造提升寶寶專注力的環境

2009年04月03日
公開
37

寶寶注意力持續的長短與很多因素有關,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安時,不要只忙著指責孩子,而必須要先查明其中的原因。影響注意力的因素非常多,但大致可有以下幾種:   1.寶寶本身年齡尚小,不具備長時間的注意力。   2.寶寶的興趣不在這件事上。   3.學習的環境不好,干擾了寶寶,無法集中注意力。   一般而言,在家中培養寶寶的專注力,父母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      營造有利於專注的家居環境   1. 營造溫馨的家庭生活   家人和睦,是讓孩子感到快樂、安全的首要條件,在這種環境下,寶寶身心健康,做事情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如果家人不合,經常爭吵、或父母離異,寶寶的心靈會受到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也會在注意力上表現出來。   2. 給予不受打擾的環境   寶寶專心做一件事時,不要總去打擾他,比如他在玩積木時,不要一會叫他喝水,一會叫他吃蘋果,人為地干擾他的注意力,而應當讓他安靜地玩一會兒。   3. 除掉影響注意力的東西   如果寶寶在玩小汽車,就不要在旁邊放上毛絨玩具、拼插玩具等,這樣的話,可能寶寶玩著小汽車,眼睛又盯上了其他的玩具,結果是哪樣都玩不了多會兒,哪樣對他都沒有吸引力。   4. 合適的光線 如果寶寶和媽媽一起看書,那合適的光線是必須的。不能在陽光直射的地方讀,也不能在較暗的燈光下讀,這種不適的環境會讓寶寶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閱讀時光線要柔和,讓眼睛感覺舒適。   5. 柔和的心靈音樂,以古典音樂為佳   完全的安靜並非就是最好的。可以視孩子的情況在玩耍的地方播放柔和的音樂,安定孩子的心靈。據說古典音樂最有效果。   6. 美麗的綠色   家中多擺些綠色的觀葉植物,有助情緒的緩和及安定,緩解不安情緒。   7.整潔、安靜的環境 物品擺放有規律、有秩序,居室安靜無噪音、無過多的人吵鬧、聊天。   營造自由的心靈空間   1. 不強迫孩子學習   有些寶寶11個月就會走了,而有些寶寶到了13個月還不會。這時,做媽媽的不免心急,時時刻刻都想訓練寶寶走路。每個孩子的成長是不一樣的,在學習上也有優先順序,孩子不喜歡的話就沒有興趣學習,注意力當然也就不集中了。因此,家長應當是引導,巧妙地利用一些好辦法,誘導寶寶學走,而不是強迫他站立、邁步,免得造成寶寶反感。   2. 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喜愛替孩子做決定   許多父母更容易用自己的判斷力來為孩子做決定。比如,你覺得《白雪公主》好看,而寶寶偏喜歡《小貓釣魚》,當然你為他讀《白雪公主》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就不夠了。   4. 不必嘮叨不休   寶寶初次搭建積木的時候,總是不得要領,你不必因為寶寶搭得不直,就嘴裏說著手中又替他重新擺,一會說他這個不正確,一會兒那個不正確,反而打擾他自己的探索,放手讓他自己去玩,說不定也能玩得很有趣呢!   5.看著寶寶說話 如果快3歲的寶寶總是記不住你說的話,你可以蹲下來,將寶寶放在身前,雙臂扶著他,看著他的眼睛嚴肅地告訴他,這樣能提高寶寶對你所說的話的注意力,從而記住這句話。    營造寶寶自身的專注力   1. 隨時留意寶寶的生理狀況   寶寶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首先要看看他是否有生理上的不舒服或異常。有的寶寶還不會表達,父母就要特別留意,只要排除了他的生理困擾,自然可以專注。比如玩玩具時煩躁不安,可以考慮他是不是尿濕了,是不是想大便,是不是熱了等等。   2. 生活有規律   有規律的生活,可以使寶寶在該放鬆時放鬆,在需要專注時則專注。如果打亂了他的生活,寶寶困了、精神不振時仍讓他看風景,那再好的風景對他來說也無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3. 以寶寶的興趣為主   任何的學習、遊戲都是以興趣為出發點。如果孩子沒興趣,動力就會不足,當然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喜歡玩球,而不喜歡看書,那就和他一起玩球好了,誰說玩球不是一種學習呢,它一樣能鍛煉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2009年03月29日
公開
12

勇敢的人 依然存在 剛剛回來之後,洗完澡,我爸跟我說了一件事情,關於他教過的一個學生。 那不是他導師班的學生,他只是教過這學生某科而已,這學生家裏很窮困,爸爸經商失敗後,欠了大筆債務, 他媽媽非常瞧不起自己的丈夫,行李收拾收拾就離婚跑人了,留下他和他姊姊, 悲慘的是,連他姊姊都瞧不起這個爸爸,也離家出走,從此再也不聯絡,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 但,他爸爸其實是沒有能力養他的,經商失敗後,為了償還大筆債務,搞到最後連房子都只能用租的, 平日就開計程車維生。他爸爸買不起車子,只能跟車行用租的,而跟車行租車,一天不管你跑多少客人, 到晚上就是固定要繳錢回車行,算是租金;偏偏現在經濟又不景氣,計程車又不是很好賺,常常跑不到客人, 連固定繳回車行的每天的租金,有時都還要自己貼,更發生過,繳錢給車行後,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 而這學生,高中考上我爸任教的學校──南港高工。說實話,真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可想而知他的成績有多差, 但是他真的很認真,同學討論哪裡好玩好吃的,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有時間讓他揮霍他的青春。 但是他真的很厚道,也許這點遺傳了他的爸爸,社區的義工、醫院的志工…他都當過,證書獎狀厚厚一疊。 從國中時代,他就有一個交往中的女朋友,後來這女孩子考上北一女,雖然高一高二仍然有來往,卻都是為了利用他, 因為他的電腦繪圖很強,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等等。到最後,女孩終究還是離開他, 北一女、南港高工,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男孩子自己心裡也曉得,他也知道這女孩, 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的瞧不起他,從此再也沒有來往。 但是卻並未造成他喪志頹廢,他一樣為了生活和前途努力的打拼。 四年前,他從南港高工畢業,應屆考上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他爸爸知道他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 可是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出不起學費。 他爸爸很難過的告訴他,他只能想辦法自己出學費。 就這樣,四年來,他沒要他爸爸一毛錢,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每個學期他都拚命的打工好付學費跟生活費, 甚至,他還拿錢給他爸爸補貼家用 。一樣的,這四年來,他犧牲了無數的玩樂,他沒本錢像一般大學生一樣,逛街、花錢、吃好吃的、治裝打扮, 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甚至,他連女朋友都不敢交。 四年後的今天,他跨組考研究所,成了台科大自控所的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 今天,他去找教授,教授一個個問每個來的學生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 每個不是建中、台大、交大,就是竹中、清大,輪到他,他很坦然的說,台科大。 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南港。」「南港高中?」 他搖搖頭:「南港高工。」 教授看著他,點點頭:「好,你進來。」 找完教授,他打電話給正在開計程車的爸爸,告訴他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要他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 他爸爸接完電話,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 他爸爸打電話給我爸爸的同事,也就是這學生高中的導師,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他覺得真的很愧疚, 四年來,他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他不是不想給,他是根本給不起; 當老婆跟女兒離開他之後,若非這兒子還在他身邊,勇敢的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而努力, 他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今天,他兒子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也要勇敢的活下去,他真的徹徹底底的潰堤了, 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 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 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 當我還在計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 這是真實的事件,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很認真懂事的小孩~~ 在這個父母承受不了失業壓力時, 只會帶小孩一起自殺的社會,很值得把信傳出去.

恢復四大功能,永遠離開癌症

2009年03月25日
公開
22

癌症的病人,只要脾、肝、大腸、腎,四個功能恢復,就能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所以我們很多癌症病人,早上我給他們做復診的時候就發現,原來有高血壓的,現在血壓都正常;原來有心腦血管有疾病的,現在藥物也不用再吃了,各種文明病都能脫離,幫助這幾個器官慢慢的恢復正常,它不是單一要素。 如果癌症只是一個腫瘤就好辦了,所以過去我們在醫學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只看到這個腫瘤,然後就想,我怎麼把它殺掉,所以用手術把它割掉,用化療去毒它,用放射線去照它、燒它,反正用各種方法把它殺掉就好,然後藥越用越重,真的把它殺掉,癌細胞死了,人也死了。這是我們在醫學上犯了最大的錯誤,所以它不是單一的,也要考慮到整體,所以脾一定要先恢復,一定要養成習慣,每天三餐五穀雜糧一定要占總飲食的50%,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雜糧就是紅豆、黃豆、綠豆、薏仁,這些都是雜糧類,蓮子也很好,有了這個概念之後,脾好肝就好,脾在造血,一天有兩個重要的時間,就是子時和午時。 所以你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現在的人大部分都是肝不好,為什麼不好?晚睡、吃油炸的東西、壞脾氣這三個肝的三大剋星,油包肝,你吃油的東西,油把整個肝包住,肝的功能完全喪失了,所以我們吃得太油了。為什麼《聖經》上三令五申: 任何脂肪和血都不可吃,脂肪對身體沒有什麼好處。所以當我們身體感覺不適的時候,上帝用疾病糾正人的過失,用身體的痛苦管教他,有痛苦的時候,代表我們要改變。 恢復大腸排便功能 如果你經常感覺到疲倦,肝出問題,你應該早一點休息,每天早上,你上廁所感覺很困難,上廁所很像打仗,跟馬桶打仗。真的很可憐!這個表示什麼?你身體裏面纖維攝取量完全不足,為什麼美國得大腸癌比例那麼高,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得大腸癌的人那麼多,新加坡得腸癌是所有癌症的第二,中國的內地平常研究發現,根本沒有腸癌,因為他每天上廁所都很順,一坐下去,噗隆,噗隆,噗隆!每條都像香蕉,好漂亮!而且排列整齊。還不只是這樣,我跟你講,健康的人出來,每一條直徑大概兩、 三公分 ,而且一出來是「咻」一條,30到 45公分長,如果你放在土地上,它可以轉一圈,還在冒煙,還不只這樣,聞一聞,還有香草味。 有一天,比利突然很興奮地打電話給我,說:「教授,你講的都是真的,我以前一直懷疑,我現在跟你認罪。」我說:「什麼事情你這麼懷疑?」你說健康的人大便會有香草味,怎麼可能!可是我現在真的有香草味。」為什麼?因為毒都排掉了,你們沒有感覺牛糞就有香草味,可是現在的牛糞很臭,因為現在牛吃的東西也是亂七八糟,還有牛打抗生素,如果你上廁所有困難,這表示什麼?萬病之源,都是從你的大腸不能正常排泄開始。 每天早上你如果大腸很好的時候,你早上應該不是自己醒過來,? 茯O被大腸的蠕動叫醒,大腸蠕動在叫你了,為什麼?因為5到7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所以為什麼我們告訴癌症病人一定要9點睡,糖尿病也是,一般人11點前要睡,因為你的大腸早上6點到7點的時候自然就會蠕動,叫你起床,蹲馬桶了。 每天吃幾餐就排幾次便 那麼,你一天要上幾次廁所才夠?請記住,如果四、五天才上一次廁所,叫重度便秘,兩三天上一次廁所,這個叫中度便秘,一天上一次廁所,叫輕度便秘。怎樣才是最健康,最正常?就是每天吃幾頓飯就上幾次廁所,這個叫健康,而且每次坐下去,兩三分鐘就解決。你再看一下,排得好整齊,而且衛生紙一擦,沒有什麼大便,乾乾淨淨。我看有的人很可憐,十幾張衛生紙還擦不乾淨,所以這種人都不用擦,直接用水沖就好了。因為他體內嚴重缺乏纖維素,這些毒如果不能正常地排出 去,食物進入體內12小時,沒有排出去,就會形成毒素。因為毒素沒有排出去,我們的大腸壁就會吸收這個毒素,吸收以後,透過門靜脈又送回肝臟去,糟糕了!造成肝虧損,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所以為什麼肝不好跟大腸有直接關聯,只要大腸一通順,肝好了,免疫系統也跟著恢複,而且送到心臟的血都是乾淨的,所以什麼病都不容易罹患。 【 保護你的肝】 越睡越累,肝臟出問題的警訊 當一個人感覺到每天很容易疲倦、很容易累,這給你什麼提醒呢?表示你的肝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尤其是很多人不管每天晚上幾點睡覺,一睡下去伸懶腰,「消除體力,恢復疲勞。」越睡越累!這告訴你什麼,我們睡眠的時候,肝充滿了血,血已經沒有辦法回流到肝,糟糕,肝出問題了!你身體裏面最重要的是什麼?每天利用睡眠的時間,脾去收集血液,送到肝臟去解毒,解毒以後,乾淨的血液送到心臟去,心臟再送到全身,目的是什麼?每一個送到的地方就能獲得營養,就能獲得健康。 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人脾已經先出現問題,脾本身就不收集血液,只有一個辦法最養脾,五穀最養脾,可是現代人脾這麼差,身體為什麼都這麼差,身體這麼多病? 因為都不吃五穀雜糧,吃漢堡、炸雞、牛排、薯條,好不容易吃一點米,又吃白米,所以你一要要回歸《聖經》伊甸園飲食,就是吃上帝原始所創造的食物,一定要吃五穀雜糧,原始的雜糧,比如糙米。但是我特別提醒大家,因為新加坡是屬於熱帶氣候,所以寒帶和溫帶氣候的穀物較不適合熱帶的人吃,特別注意一下,譬如燕麥、蕎麥、小麥、大麥、高粱,這些大部份都屬於寒帶溫帶的產物,當然有極少數人的體質是可以吃的,但大部份是不適合吃的,不是這個東西不好。 我們熱帶地方最適合吃的是什麼食物呢?是糙米、地瓜,全世界都可以;還有薏仁、小米,這些都是比較適合這邊的氣候吃的。在整個飲食習慣上面來說,一旦你能夠作調整,穀物一吃,脾臟的功能就可以恢復。 【 釋放壓力七大法】 許多人都曾經感受到生活、工作,甚至人際關係的壓力,壓力處理得宜,會變成一種動力,產生生命的活力。可是,如果這個壓力持續存在,沒有辦法得到紓解,壓力如果一直持續增加,會使得腎上腺、荷爾蒙出現很大的問題,引發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大部分的憂鬱症都是有很大的壓力突然來到,沒有辦法轉化。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學會如何處理我們所面對的重大變化,我們缺乏這方面的訓練,須要學習。我們所處的社會上,壓力一定存在,不可能沒有任何壓力。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裏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如何讓它變成正面、積極的影響。而且使我們面臨的壓力都轉化成生命的動力,就會越活越好。 壓力來自於遇到很多的困難,所以我們要學習把困難改變。因為人在用辭彙的時候,辭彙會影響心情,一講困難,就真的很困難。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講困難,要把困難講成挑戰,要先練習轉換你的語言,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面臨壓力,人生困境走不出來,是因為我們用了錯誤的慣性思維,去看待我們所面臨的事物。所以,重要的是我們遇到的事情,做出什麼反應。因為人生90%是決定於你所做出的反應,不是決定於你所遇到的事。成功的企業跟倒閉的企業,成功的人生跟失敗的人生,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挫折、挑戰都差不多,差別在於如何做出回應而已。一旦把辭彙轉換了,看法也會不同。 壓力會引發各種不同的疾病,例如過敏症,很多人有過敏症,不是原來有的,是因為壓力來到,身體處在一種煩躁動盪不安的狀態,這時候本來沒有過敏的也都過敏了。 跟壓力關係最大的是癌症,得癌症前六個月,幾乎都有重大的壓力事件發生。癌症複發的,也都幾乎在半年或一年之間有重大事件發生。壓力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加重消化系統的疾病。壓力一旦無法轉換,會從生理表現出來,現代文明病絕對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尤其不是病毒或細菌所造成,所以用抗生素是沒有用的。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氣喘、過敏,用藥物控制是一點用都沒有。因為它是綜合性的併發症,它的引爆點就是壓力。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它是一個長久累積形成得病的體質,等到一個重要事件打擊,終於生病。要很多時空的組合恰到好處,才能夠得癌症、心臟病、腦中風。所以壓力是一個很大的引爆點。學校裏面應該從小教我們如何紓解這些壓力。壓力會導致許多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幾乎所有過勞死的病例,他們先前都有心腦血管疾病。因為工作長期的疲倦、勞累、不得休息,情緒上不能調節,以致於有重大事件一來臨,整個心腦血管 疾病就爆發出來。 當你感到壓力來臨的時候,要學會放鬆。我在臨床上發現幾個方法很有效,呼吸可以影響腦波的頻率,腦波的頻率可以影響心跳的速度,心跳的速度又可以影響肌肉鬆緊度。也就是說,當你轉換呼吸方式的時候,肌肉和情緒緊緊繃的狀態都會獲得改變,這種方式也治療過口吃的病人。我把它稱做三分鐘睡眠法,運用呼吸去影響、控制腦波的頻率。 你也可以自己練習搓動雙手,眼睛累了,用這個方法很有效,可以幫助整個人的氣血變成迴圈的回流,體力和精力可以很快的充滿。如果熬夜好幾天,這方法無效。熬夜會製造更大的壓力,很多過勞死的案例,就是經常熬夜。身體的規律只要一被破壞,壓力就更難以抗拒。 第二個有效紓解壓力的方法就是運動,讓你整個人震動或舞動,很快就可以提振精神,最好有個規律性的運動,因為運動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另外,每天赤腳在草地上走,就可以釋放壓力,前提是有沒有把它當作生活中規律的一環。 第三就是睡眠,睡眠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現代人普遍睡不好覺。臺灣醫師協會統計,臺灣每天靠安眠藥入睡的有500萬人,睡覺是一門大學問,我在《無毒一身輕》這本書裏詳細講述睡覺的方法。千萬記住,晚上睡覺不要把手壓在胸口,會作惡夢。也不要壓在腹部,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在兩旁,手心朝上。睡眠品質越好,壓力釋放的速度越快。可是不要等全身非常累了再去睡,很容易睡不著;很累還睡不好,表示肝已經嚴重受損。 第四就是休息,休息和睡眠不同,休息是脫離原來的工作,轉換一個場景。舉例,吃飯的時候不要在原來的辦公桌吃。儘量帶便當或公司準備,不要到外面吃,浪費時間,而且外面很多都是癌症食品。儘量帶便當,比較節省時間,照我排毒餐程式來吃,吃完之後,留15分鐘來做和上班無關的事。剩下來的時間做腹式呼吸,透過呼吸來放鬆。 第五是飲食,不要吃高壓力的食物,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是高壓力食物,越吃這些食物,會使交感神經亢進,有時會刺激身體所有的功能處於警戒狀態。什麼是高壓力食物?可樂、汔水、咖啡、茶、酒精、香煙、乳製品、肉製品,所有的肉,尤其是經過油處理的肉是壓力最大的。 什麼食物會使心情愉快?聖經創世紀第1章29節:上帝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結有殼的果子全賜給你們做食物了。」裏面講到三樣最重要的食物,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飲食裏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可以減輕壓力,就是水。喝水可以減輕壓力,喝好水可以釋放壓力。 第六個釋放壓力的方法是曬太陽,聖經上常講到,日光有治療的功效。很多憂鬱症患者都不愛曬太陽,平常多曬太陽,身體的抗體會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發現,世界上80%以上的疾病都跟水源不潔有直接的關係。 在我們的身體中,水分就占了70﹪左右。如果喝進去的水又不乾淨,身體就不容易好。地下水、井水都有問題,是不是喝自來水就安全了呢?請看以下這份參考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所分析的自來水所含危險物質表: 美國曾在1971年至1985年間,追蹤調查210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包括使腦部受損的鉛),結果都在自來水的系統中發現。「臺灣的情況又如何呢?」看以下各大報的報導標題您就明白了:「自來水質讓人怵目驚心」、「國內自來水有如先進國家洗澡水」、「水質嚴重惡化,全省水庫85%成毒龍潭?」、「淨水場吸毒,飲用水亮紅燈」,真是「喝水不小心,健康就擔心」。 沸水等於死水 臺灣水質污染確實是非常嚴重,但是有個更重要的觀念要傳達給各位,就是我們誤認為煮熟的水才好喝、才健康衛生,因為想藉由煮沸的過程,將水中的氯除掉。但不幸的是,水在除氯的過程,經過高溫燒煮之後,會產生「三鹵甲烷」。 「三鹵甲烷」它是標準的致癌物質,而且只要微量就會導致癌症。行政院環保署也曾經提出一份報告指出,部份自來水中含有人體致癌物質及致突變性物質,而這些物質多與加氯的衍生物「三鹵甲烷」有關。全美國癌症協會更發現,飲用氯水的人罹患膀胱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2倍。 「三鹵甲烷」也會破壞食物中維生素,以含餘氯的自來水煮飯,米不但吸附了氯,米中含有的維生素約2/3也被破壞。美國環保局(E.P.A)工程師FRANK BELL已實驗證實,在煮沸自來水過程中,使「三鹵甲烷」急劇加速形成。毒物學研究證實,「三鹵甲烷」是屬於「直接作用在基因上的毒物」。意思是致癌用法極強,微量即有效應。 所以經過煮沸的水,純粹只是水了,而且還可稱之為「死水」。不只是因為它含致癌物質,而且根本沒有氧了。這就是為什麼喝山泉水、甚至是洗山泉水(小分子水),會讓身體很舒服的原因了。 純水是酸水 第二個錯誤的水觀念是:國人多半愛飲用純水,國人誤認為純水是「絕對純淨」的水。其實純水是酸水。我見過許多尿毒癥的病人,發現他們多數在家中喝的不是純水就是自來水。我們可以試試看,拿純水澆花,花一定死。養魚,魚死。人喝下去,器官怎麼會不受損! 純水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它不含礦物質,而在於它pH值呈酸性反應。人體體質的pH值是7.35~7.45之間,因此人體以弱鹼性較佳。因為一旦體質傾向於酸性,細胞作用就會變差,身體各個器官、組織機能也會減弱;新陳代謝趨緩,廢物則不容易排出;腎臟與肝癌的負擔都會加重,從而導致慢性病形成。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只有洗腎的病人才喝純水。同時,有研究顯示,酸性體質的人比較容易老化,也容易覺得疲憊,對於壓力的耐受度亦比較低,他們經常會感到焦慮不安、心神不寧,甚至會為睡眠不足所苦。 當我們的體液pH值呈7.0~7.2的時候,已經是癌症體質了,所以得到癌症的人,都是體質先酸化的。而純水的pH值為7以下,在長期飲用的狀況下,無非是創造了癌症的環境,讓癌細胞可以悠游自在快速發展。 所以喝的水出問題,不只是腎會出問題,很可能導致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生殖系統也出問題。最好的酸堿值是pH7.4到7.6之間,超過8則容易變成鹼性中毒。 水致癌?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但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飲用水的水質居然與癌症有相當大的關係。早在1974年,美國醫學家達瑪提狄恩發表一項聲明:「正常細胞周圍的水構造、水分子整齊的排列著;但癌細胞周圍的水構造、水分子卻紊亂而不穩定。」 韓國科學院 全武植 教授也說:「正常遺傳因數周圍的水,有如保護似的非常整齊的包圍著遺傳因數;而異常遺傳因數周圍的水,其構造就相當紊亂。」 因此,在保護遺傳因數方面,水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的「新水會」代表 林秀光 博士更直接剖析:「並非因為癌症而導致水紊亂,而是由於水分子紊亂才形成癌症。」基於這樣的論點,他 和全 教授兩人均提出改善水質能預防癌症的看法。 我們常疑惑癌症發病率為何那麼高,甚至連看似健康的壯年人、年輕人,都難逃癌症魔手,這除了飲食及生活習慣重大改變外,環保污染恐怕也脫離不了關係,尤其是水污染。 在我所做的臨床病例中,臺灣高雄的居民,幾乎腎臟都不太好,這與水質有密切關系。同時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一份研究就指出,因砷而導致癌症死亡的風險值是21??。 而曾經三度代表世界衛生組織,前往孟加拉的流行病學專家史密斯也說:「飲用水中的砷,如今已經成為致癌率最高的來源。」 洗澡洗得慢,小心癌上身 根據1986年美國南加州阿那罕(Anaheim)市,所召開美國化學協會的會議中指出:長時間沖洗熱水澡對健康而言是一種傷害。沐浴時人體直接暴露在有毒的化學物質(氯)中,有毒的化學物質從水中蒸發,並直接由皮膚吸收。然而洗澡時所吸入的氯高達6到100倍,其含量比喝入人體的多得多。 中國醫藥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指出,每人用水量最大的是洗澡,研究中特別以自來水中殘留氯仿的暴露研究,發現洗澡以10分鐘計算,體內氯仿總量中有40%是吸入,30%是皮膚吸收,30%是喝入。但是洗澡時間增加為20分鐘時,吸入變成60%,皮膚吸收為30%,喝入為10%,顯示洗澡在密閉空間中,經由呼吸和皮膚吸入的量相當驚人。 據統計,游泳教練由於長期間身體接觸含氯的水,而且是大量的氯,因此當氯透過皮膚、毛細孔進入身體,自然會倚靠肝臟來解毒,以致造成肝臟嚴重的負荷,導致肝功能不好。可以喝大量的好水,再把氯排掉。 目前市場上已有幾家生產家庭SPA,只需在出口處加一個轉換接頭,即可有效將水中的氯和重金屬去除,還大大提高了水的能量,經常沖洗,確實感覺不一樣,如皮膚變得光滑細膩,洗後精神為之一振,您可自己試試! 如何喝水 此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現代人不太愛喝水,喝水量往往不及基本需水量,但多數人卻認為自己已經喝得夠多了,原來是他們把咖啡、果汁和碳酸飲料等也算進去了。雖然咖啡、果汁、碳酸飲料和茶、牛乳、豆漿、湯都屬於流質食物,均含有相當多的水分;但為了健康著想,最好還是降低它們的比重,多增加飲水比例,儘量培養以好水取代咖啡、紅茶、果汁、碳酸飲料的習慣。尤其咖啡和茶都有利尿作用,容易造成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喜歡喝咖啡、茶的人,喝水得比一般人還多才行。 如何正確的喝水?其實每一天把握三個時辰喝水,保證病痛至少好一半以上。一就是早上起床後喝 500c.c.,下午3點鐘喝 500c.c.,晚上9點再喝 500c.c.。這就是最重要喝水的時間,其他的時間,陸陸續續喝大約 1,000c.c.至 1,500c.c.。特別留意,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要養成有空就喝水的習慣。 怎樣才算睡眠足夠? 睡眠品質不良的人,會出現下列現象:早上起床時會頭暈,常感覺心悸、緊張、焦慮、白天嗜睡、早上到中午猛打哈欠。 嚴重者更會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功課退步、在職者工作效率下降等,大部分的人會以為年齡因素使然,而忽略對睡眠品質的改善。 人們普遍以為,一天睡八小時最為適當,如果睡不夠八小時,便為睡眠不足。其實這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睡得足不足夠是因人而異的。基本上,每一個人的體質、年齡、身處環境都有差異。即使晚上睡不足,但自己身體健康,日間工作正常,便不用強逼自己睡夠八小時,因為這樣是自尋煩惱,可能會引致失眠。 如何睡好眠? 1. 固定時間入眠 如果一向沒有固定的睡覺時間,即是說有時候很早就爬上了床,有時候卻又淩晨三、四點不睡的話,身體沒有養成睡眠的習慣,便很容易形成難以入眠的情況。第一步解決方法是需要培養固定的就寢時間,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使每晚大概約10時,最慢11時入睡,如此一來早上6時左右便會自然醒過來。 另外要注意的是,要放心躺在床上,不要因為「為甚麼自己還未睡著?」「究竟什麼時候才入睡?」等問題而憂心、介意,因為有了這種心態,自然不能夠心平氣和進入夢鄉,要培養定時上床的習慣也更艱辛。早睡早起型的人,睡眠迴圈一般非常規律,有足夠深沈睡眠的時間,讓身體徹底休息。這是最標準又健康的一種生活型態。 2. 佈置睡眠環境 當一個人疲累的時候,在任何地方,如乘坐交通工具時、上課時等,都可以睡著。但問題是,這些睡覺的環境能讓一個人睡得舒服嗎?想製造一個理想的睡眠天地,我們可以從睡覺地方的亮度、溫度、濕度及寢具選擇幾方面入手。 第一是合適的亮度,微弱的亮光,即不會妨礙睡眠。 人腦深處隱藏著一種形似豌豆狀的巧妙腺體,它會適時地提醒辛苦一天的您該好好上床休息囉!這種腺體稱為「松果體」,它掌管人體的生理時鐘。松果體在維持人類睡眠機能的正常運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分泌出一種稱為「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神秘賀爾蒙。褪黑激素分泌多的時候,自然我們就會想睡覺;而褪黑激素分泌少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醒過來。松果體被喻為人體的「第三只眼睛」,原因是松果體裏包含了與眼睛相似的色素細胞,對光具有同樣的敏感度,它會根據接收到的光量多少,來決定褪黑激素的分泌量。 當我們的眼睛感應不到光線的時候,便會傳達命令到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讓我們進入睡眠。 所以如果非要點燈的話,位置最好在低於床的位置以下,避免眼睛接觸到光線。你可以發現,五星級的大飯店,天花板一定沒有大燈。 第二,適當的溫度和濕度,良好的寢具。寢具的選用,必須透氣且軟硬適中的床褥,所有材質一定要天然素材,如棉、麻、絲等,絕不可用化纖材料的寢具。 3. 運用腹式呼吸 一般我們呼吸是利用肺,它是淺、短的呼吸。而腹式呼吸則是深、沈的呼吸,例如吐納功。吸氣時,鼻子吸氣嘴巴閉氣,將腹部充滿氣,而肺部則不充氣;吐氣時則相反,以嘴部吐氣而不從鼻子吐氣,氣一定要吐到盡頭。這樣的呼吸法,不僅在運動時使用,在平時更可利用這樣的方式吐納。特別是有氣喘、恐懼、焦慮、口吃病症的患者。 4. 睡前2小時不飲食 飲食和睡眠的關係密切,有時候睡前喝過咖啡,於是眼睜睜坐到天亮;有時候吃得太飽的話,又會發惡夢;有時候空著肚子睡覺,整晚又會輾轉難眠。應儘量避免有刺激腦神經作用的飲食,最好在睡前2?3小時就完全停止一切飲食。 5. 保持愉快的心情 亞洲睡眠協會「2000年睡眠調查」的發表指出,睡眠問題非常普遍的嚴重,憂鬱症傾向者,卻有7成未尋求醫生的協助,原因包括不覺得症狀嚴重(42.92%)、自己可做調適(20.04%),以及不知道如何尋求協助(10.77%)。至於就醫者選擇科別,則大多沒有「找對門路」,以醫院非精神科最多(58.19%),其次才是精神科(22.58%)、心理諮詢(13.95%)、親朋好友(13.27%)等。 所以造成失眠的眾多原因之中,以心理因素最是普遍。只要精神鬆弛下來,自然可以輕易入睡。因為緊張而無法入睡的人,通常都被「我為什麼總是睡不著?」 這念頭所困擾。失眠人士心中被各種各樣的不安情緒盤踞著,越來越緊張自己今天晚上究竟是否又要失眠呢?於是,有些人老早認了命,堅信自己必然睡不著;有些人一上床便不斷強逼自己必須入睡,弄得精神非常緊張,如此當然不可能入睡了。 6. 學習裸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醫學報導,60%的婦女疾病如腰痛、經痛,都是因睡覺時穿著過緊的內褲引起,裸睡可以促進全身肌肉伸展,輕鬆無壓力,身體更健康。美國「裸睡」人口以男性占多數,約為21%,年齡層是25歲至51歲最流行。臺灣依「男性睡相大調查」,共有 272位,選擇裸睡的男性朋友竟然是最多的,依票數高低排序為:習慣裸睡:77票,占28.10% ;T-shirt+內褲:73票,占25.86%;只穿內褲睡:66票,24.09%;視情況而定:42票,占15.33%;標準睡衣或睡袍:16票,占5.84%。 臺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悶熱的夜晚還滿適合裸睡的,調節一下體表溫度,相信對身體是有益的。而且我們整天24小時被衣服裹著,實在有愧自己的皮膚;且皮膚也需透氣,需要呼吸,偶爾來個裸睡,應該是滿符合自然健康美。成年人到夏天,整晚睡覺大約會流 200c.c.至 300c.c.的汗,皮膚最易在攝氏37度左右,滋生細菌、黴菌,引起皮膚病等。 為什麼裸睡有益健康?它有六點好處:一、使血液迴圈更有效的通暢。二、皮膚更能增加吸收氧氣,增強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使新陳代謝速度加速。三、避免內衣褲成為黴菌和細菌孳生的溫床。四、有利神經化學傳導的調節,增加適應和免疫能力。五、消除疲勞,鬆弛肌肉緊繃。六、身心更加舒暢。 7. 泡能量澡 睡前利用自家浴盆,以自己能承受的最高熱度的熱水加上一碗粗鹽,水位則到肚臍為佳(若心臟機能甚好,則水位不超過鼻子都可以),身體浸泡約10?20分鐘,會有溫泉浴的效果。若能加入備長炭則更佳,它可釋放大量負離子,有舒緩神經的作用。 【 培養健康的四種習慣】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四種習慣將決定我們一生的健康,所以必須從平時就養成這四種健康習慣,而且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養成健康的習慣,就很容易生病。養成健康的習慣,對我們一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種習慣:流汗】 流汗是好事,因為流汗是排肺毒最好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流汗,尤其是天氣炎熱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就是要讓我們流汗。可是現代人一感覺到炎熱就躲到房間,打開冷氣,流汗的機會自然變少了,身體怎麼會好?即使有時難得有機會流汗,也要到健身房,健身房是封閉空間,而且又有冷氣空調。其實,在健身房裏流汗很危險,因為當我們流汗的時候,毛細孔是打開的狀態,萬一冷空氣灌進去,風邪容易入侵,導致肺部受到傷害。現在的人呼吸系統普遍不好,就是經常待在冷氣房,流汗的機會減少了,肺毒不容易排出去。所以,千萬不要排斥流汗,否則呼吸系統的毒排不出去,將造成身體的傷害。 【第二種習慣:喝好水】 流汗以後一定要喝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想到就喝,養成喝水的習慣,坐下來就喝水,不斷地上廁所,這樣可以把腎臟刷洗乾淨。現代人腎臟的問題很嚴重,有兩個重要原因,首先就是不喝水,另一個原因就是喝到不好的水。腎臟就是身上的兩個濾水器,只是不必換濾心,但是,喝到不好的水,會造成腎臟的負擔。所以,與其讓你的腎臟當濾心,不如花一點錢,買好的濾心。 什麼錢都可以省,只有健康的錢不能省。建議先在家裏安裝一台優質的濾水器。病情的改善,第一個關鍵是先換掉有問題的水。很多人疏忽了水的重要性,導致百病叢生。尤其有兩種水絕對不能喝,也不能拿來做菜、煮湯,甚至不能拿來洗澡,許多尿毒症和癌症病人大多是喝這兩種水。一個是自來水,自來水裏面有很多重金屬、雜質,還有氯,煮沸過程頂多把氯煮掉而已,氯和水中有機物結合,會產生致癌物三氯甲烷,這問題很大。 另外一個就是純水,拿純水澆花,花會死;養魚,魚也死。可是商人喜歡賣純水,因為純水不養菌,所以不容易壞掉。水中含有礦物質,細菌繁殖得非常快,不易保存,所以建議買一台優質的過濾系統來處理水質。喝水很重要,尤其早上起床後,還沒有刷牙前,先喝下500~ 600c c,若能喝到700~ 800c c更好,能讓你整夜凝結的美好唾液,通過胃與腸道,把累積在大腸幾十年的宿便排出來,感覺非常好! 【第三種習慣:改變飲食順序】 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飲食順序,要空腹吃水果,絕對不可以飯後吃水果! 從小 老師就教我們飯後吃水果,幫助消化。問題是水果很快就會通過胃,經過小腸,大部分都在小腸吸收。如果我們飯後才吃水果,胃已經塞滿東西,水果根本無法通過胃部,經過一段時間,水果就會酸掉、臭掉、腐化,於是引發許多消化系統的問題。所以一定要養成空腹吃水果的習慣。當然,也可以生菜和水果一起吃。第二步就是喝小碗的湯,不要喝很多,太多的湯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第三步是吃熟的蔬菜、豆類、米飯和地瓜。 這些全都吃完,才可以吃肉。而且要遵照「吃肉八大原則」,就是晚上六點以前吃,一餐只吃一種肉,儘量吃魚肉,而且最好清蒸、汆燙或水煮。絕對不可以用油煎、油炒、油炸,而且最好選擇冬天吃,氣溫 25℃以上不可以吃肉, 15℃ 以下才可以吃。 【健康的要件】 第一,正確的飲食醫治身體的疾病 第二,適當的運動 第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根基在充足的睡眠。 第四,生活上的規律與節奏 第五,接受陽光的能 第六,新鮮的空氣 第七,無毒生命水 第八,正向的情緒 第九,積極的話語,只要祝福不要咒詛,永遠記住這句話,不管再灰心失望,絕對不要講出消極悲觀的話,到死前一刻都不要講,你就會如明光般照耀這一個黑暗的世代。

幼稚園非念不可?兩種情況可讓孩子五歲前入學

2009年03月24日
公開
33

詳細文章內容可以連結至親子天下網中去看仔細喲. 親子天下網 ~~~~~~~~~~~~~~~~~~~~~ 幼稚園非念不可?兩種情況可讓孩子五歲前入學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幼稚園非念不可嗎?孩子幾歲念幼稚園較適當?幼教專家認為,學校永遠無法取代親職,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上幼稚園主要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而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圖書館、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 上幼稚園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的四件事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孩子即開始團體生活,老師要同時照顧很多個小孩,想協助孩子降低上學後的的挫折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在上學前,先培養下面四種能力─表達自己的需求、基本生活自理、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 在家中,大人與小孩的比例通常是一:一或一:二,但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大人與小孩的比例不太可能如此,一定是一個大人要照顧很多個小孩,兩者的照顧條件大不同。所以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已經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可降低孩子的挫折感,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團體生活。這些能力包括: 1.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2.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能夠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洗手、擦手、穿脫衣服與鞋子等等。 3.作息正常、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孩子可以早起不賴床,且體力至少可以維持一整個上午,中途不需要再小睡片刻。 4.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遇到挫折或衝突時,孩子就算哭鬧,也不會超過五分鐘,就能自己平靜下來,主動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不會動不動就以激烈哭鬧、攻擊別人、傷害自己、破壞玩具為手段,要脅別人就範。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太一樣,且孩子送托的年齡層不同,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也不同,如果孩子還沒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卻必須送托,父母也不需要擔心,只要選擇得宜,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保人員自然就會以專業的態度及方式,協助孩子培養出這些基本能力。(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 幼兒教育重點:「五力」開發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上幼稚園到底要學些什麼?幼教專家認為,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身體動作、生活自理、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社交與情緒管理、語言溝通與協商的能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些什麼?其實學前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五力」,以促進孩子全人的發展: 1. 身體動作能力:台灣人口密集,孩子的活動空間普遍不足,加上父母捨不得讓孩子走路,總是以車代步,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機會,像大肌肉耐力不足,或是小肌肉動作無法協調的現象,在目前幼稚園中很常見。能控制自己身體動作,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因此發展身體動作能力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2. 生活自理能力:現代父母要不然就是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要不然就是嫌小孩做得太慢,一心急就替孩子代勞,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例如:吃飯要人餵、流鼻涕不會擦、衣服髒了不會換……等。所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引導他們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幼稚園的基本任務。 3. 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是智力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創意的人,通常會逆向思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歸納、連結,較具有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會有冒險心、自信心與接受挑戰的勇氣,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或不願意自己去解決問題的孩子,會一直希望大人告訴他答案或該怎樣做。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價值觀,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4. 社交與情緒管理能力:當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進而便能傾聽他人、尊重他人、體會他人以及與他人分享,與同儕間的互動才會比較順暢。因此幼稚園老師必須教導孩子適當的衝突解決方式、合宜的表達需要及感情、如何與朋友維繫友誼,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 語言溝通與協商能力:學前階段,是孩子語言字彙能力大幅躍進的時期,語言能力可幫助孩子奠定與人溝通的基礎,協助孩子思考與計畫,是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語言發展是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協會研究會理事長) ~~~~~~~~~~~~~~~~~~~~~~~~~~~~~~~~~~~~~ 幼稚園學注音,不見得先學先贏 作者:林佩蓉 出處:親子天下 研究顯示,在幼稚園階段學注音,學業不一定一路領先,先學先贏效應通常只出現在小一上學期。從下學期開始,幼稚園沒有提早學注音符號、大多時間在遊戲的孩子,小一上學期結束多能迎頭趕上,而且年級越高,在語文學習表現上更是遙遙領先… 大多數幼稚園都會標榜他們是採某種特定教學,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發展與學習會有多大幫助,讓關心幼兒教育的父母聽得「霧煞煞」,這麼多教學法的專有名詞,到底特色是什麼呢? 幼稚園的教學有很多種型態,包括:角落、學習區、大單元、主題、方案、蒙特梭利、傳統、雙語等;不同的教學型態植基於不同的理論觀點,對於孩子應該學什麼、怎麼學、主動還是被動學習、老師所應扮演的角色、應如何引導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譬如有的是強調分科教學,有的是重視統整教學;有的是利用練習本或作業簿,讓孩子從紙上作業中學習;有的是鼓勵孩子進行各式遊戲,讓孩子從遊戲及探索中不知不覺地做綜合性的學習;有的是完全依照老師預先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也有的是視孩子的興趣而定,逐步發展教學活動。 無論哪一種教學法,都應該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及特質、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才能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並完成幼年階段應有的成長與發展,父母如果想要知道進一步的資訊,必須閱讀相關書籍,並詢問園所相關資訊。 不過,若觀察幼教現場,傳統教學法仍是最常見的方式。 在傳統教學法的教室,可看到如下景象:「小朋友,打開數學課本第十五頁,看書上這一題,答案應該是多少?」「小朋友,在本子上這一行的每一個格子都寫上ㄅ,要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很漂亮喔!」傳統教學法強調培養孩子讀寫算的基本能力,課程多利用讀本,採分科教學,這一堂上注音、下一堂上數學,各科間完全無關;老師依照課本進度上課,要求孩子透過紙上作業、不斷背誦、記憶與重複練習來達到學習效果。 這種教學最容易進行,卻不符合幼兒教育原理,是最不適合幼兒學習的教學型態。但是很遺憾的是,這種教學型態在私立園所相當常見,而且愈鄉下地區愈普及。原因,歸根究底還是因為許多父母不適當的期望造成。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把幼稚園當作小學先修班,以為孩子「先學先贏」,強力要求老師儘早教孩子認注音符號、認國字數字、背誦唐詩宋詞,要求老師每天都要給孩子功課。 然而,這些在幼稚園就提早學習小一課程的孩子,上了小學後,是不是真的能一路領先? 遺憾的是,一些長期研究結果顯示並非如此。以中產階級家庭孩子來說,先學先贏效應通常只出現在小一上學期,從下學期開始,沒有提早學注音符號、大多時間在遊戲的孩子,小一上學期結束多能迎頭趕上,下學期多可並駕齊驅,到了二上,在詞彙庫、閱讀理解及簡易寫作的表現上多能後來居上,而且隨著年級愈高、更加遙遙領先。因為他們在幼稚園培養了熱愛閱讀的習慣,上小學仍然繼續主動閱讀課外讀物。 父母不要太短視近利。學習是馬拉松賽跑,孩子學業成績好不好,核心能力與態度培養很重要,不能單從會認會寫多少字、會背多少首詩來衡量。(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態度是你下半輩子決勝的關鍵

2009年03月22日
公開
17

謝謝霆媽的分享, 態度是你下半輩子決勝的關鍵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走進一間旅館的大廳,想要住宿一晚。 無奈飯店的夜班服務生說:「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間已經被早上來開會的 團體訂滿了。若是在平常,我會送二位到沒有空房的情況下,用來支援的旅館,可是我無法想像你們要再一次的置身於風雨中,你們何不待在我的 房間呢?它雖然不是豪華的套房,但是還是蠻乾淨的,因為我必需值班, 我可以待在辦公室休息。」 這位年輕人很誠懇的提出這個建議。 老夫婦大方的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對造成服務生的不便致歉。 隔天雨過天青,老先生要前去結帳時,櫃台仍是昨晚的這位服務生,這位服 務生依然親切的表示:「昨天您住的房間並不是飯店的客房,所以我們不會收您的錢,也希望您與夫人昨晚睡得安穩!」 老先生點頭稱讚:「你是每個旅館老闆夢寐以求的員工,或許改天我可以幫你蓋棟旅館。」 幾年後,他收到一位先生寄來的掛號信,信中說了那個風雨夜晚所發生的事, 另外還附一張邀請函和一張紐約的來回機票,邀請他到紐約一遊。 在抵達曼哈頓幾天後,服務生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這位當年的旅客,這個路口正矗立著一棟華麗的新大樓 老先生說:「這是我為你蓋的旅館,希望你來為我經營,記得嗎?」 這位服務生驚奇莫名,說話突然變得結結巴巴:「你是不是有什麼條件?你為什麼選擇我呢?你到底是誰?」 「我叫做威廉.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我沒有任何條件,我說過,你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 這旅館就是紐約最知名的Waldorf華爾道夫飯店,這家飯店在1931年啟用,是紐約極致尊榮的地位象徵,也是各國的高層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 當時接下這份工作的服務生就是喬治•波特(George Boldt),一位奠定華爾道夫世紀地位的推手。 是什麼樣的態度讓這位服務生改變了他生涯的命運? 毋庸置疑的是他遇到了「貴人」,可是如果當天晚上是另外一位服務生當班,會有一樣的結果嗎? 人間充滿著許許多多的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峰,不要輕忽任何一個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個可以助人的機會,學習對每一個人都熱情以待,學習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學習對每一個機會都充滿感激,我相信,我們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貴人。 態度是你下半輩子決勝的關鍵 您是自己的貴人嗎?

7種讓寶寶越吃越聰明食物

2009年03月20日
公開
41

謝謝銓銓宏宏媽咪的分享 7種讓寶寶越吃越聰明食物 想讓寶寶更聰明嗎?那您可千萬不要錯過下面7種讓寶寶越吃越聰明食物: 一、能激發創造力的食品: 生薑中含有薑辣素和揮發油,能夠使人體內血液得到稀釋,流動更加暢通,從而向大腦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和氧氣,有助於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二、能增強記憶力的食物: 黃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能在人體內釋放乙酸膽鹼,是腦神經細胞間傳遞資訊的橋樑,對增強記憶力大有裨益。   常吃胡蘿蔔有助於加強大腦的新陳代謝。鳳梨含有很多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且熱量小,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三、能提高靈敏度的食物: 核桃含有較多的優質蛋白質和脂肪酸,對腦細胞生長有益。栗子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蛋白質和鋅,有助於提高思維的靈敏性。 四、能集中精力的食物: 洋蔥能稀釋血液,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從而消除心理疲勞和過度緊張。每天吃半個洋蔥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能提高分析能力的食物: 花生含有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可防止過早衰老和提高智力,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保護血管,防止腦功能衰退。 六、能促進睡眠的食物:   小米有顯著的催眠效果,若睡前半小時適量進食小米粥,可幫助入睡。 七、能提高效率的食物: 糖能順利地通過大腦的各道屏障進入腦組織而被吸收,可提高人的學習和工作效率。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

2009年02月01日
公開
19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 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 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 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 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 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 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 辛! 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 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 」! 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 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摘自聯合報》

今天就是禮物!

2009年01月12日
公開
12

今天就是禮物!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有一對兄弟,他們的家住在八十層樓。有一天他們出去爬山,回家的時候,卻發現大樓停電了! 雖然他們揹著一大包的行李,但看來沒什麼選擇,於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們爬樓梯上去吧!」於是,他們就揹著一大包行李開始往上爬。 到了二十樓的時候,他們開始累了!哥哥告訴弟弟說: 「包包太重了,這樣吧!我們把它放在二十樓,先爬上去,等電來了再坐電梯下來拿。」弟弟說:「好!你真聰明!」, 於是他們就把包包放在二十樓,繼續往上爬。卸下了沈重的包袱,輕鬆多了!他們一路有說有笑地往上爬。但好景不常,到了四十樓,兩人實在累了, 想到只爬了一半,往前看,竟還有四十樓要爬, 兩人開始互相抱怨,指責對方不注意停電公告,才會得如此下場。 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到了六十樓。到了六十樓,也許是累得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 哥哥對弟弟說:「只剩二十層樓了,我們就不要吵了,默默地爬完它吧!」。 於是他們安靜地繼續走,終於,八十樓到了! 到了家門口,哥哥擺出了一個很帥的姿勢:「弟弟,開門!」, 弟弟說:「別鬧了!鑰匙不是在你那兒嗎?」, 結果,如你所 想的,他們把鑰匙留在二十樓的包包裡了! 有人說,這個故事其實在反映我們的人生。二十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和期許之下,背負著很多的壓力、包袱在走, 自己也不夠成熟有能力,因此步履難免不穩。二十歲之後,離開了眾人的壓力,卸下包袱,開始全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這樣過了愉快的二十年。 可是到 了四十歲,發現青春早已過去,不免有許多的遺憾追悔, 於是開始遺憾這個、惋惜那個、抱怨公司、抱怨社會、抱怨政府......, 就這樣在抱怨遺憾中度過了二十年。 到了六十歲,發現人生已所剩不多,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 於是默默地走完自己的餘年。 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麼還沒完成......, 原來,我的夢想還留在二十 歲,沒有完成。你也是如此嗎? 想想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最在意的是什麼?不要到了四十年後才來追悔。 想一想希望將來的自己和現在有何不同,就去做吧! 把握現在,記得,今天就是禮物.

有關說謊的文章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12

最近奶娃有人每天弄不清楚狀況,讓父母很擔憂,其實,5歲前的幼兒多數弄不清楚"說謊"這個名詞,愛說大話,愛幻想,都是常有的事,........... 重點,是孩子說大話時,父母的心態,我個人覺得,說清楚是關鍵,適時的告訴孩子那不是真的,.............. EX. 當孩子說她如果有多吃飯飯,長大後會變光之美少女.這時我會告訴孩子,妳多吃飯飯一定會長大,但長大後你不會變成光之美少女. 其實,孩子在學齡前,所說的"大話",逃避責任的話,我一概視為"小事",也不會告訴孩子你說謊你不誠實這樣的反面話語.其實孩子無非是知道"知法犯法"有錯,所以會想辦法逃避........,小事啦,這小娃兒只是尿褲子又說是打翻水而已........告訴他,尿尿要提早去,別再犯就好了,別太擔心. ~~~~~~~~~~~~~~~~~~~~~~ 轉貼 說謊--不是壞小孩 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劃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或者是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盤。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相信看完以下對孩子說謊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之后,父母們就會松一口氣了。 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麼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裡看見了獨角獸。他並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釐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也有些時候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的謊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盤。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曾問幼稚園老師︰“我的孩子一個星期最少從幼稚園拿回家一個玩具,他告訴我是老師說他可以拿的。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不過,老師的分析消除了這位母親的不安和尷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認為,如果他們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那么這個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這就是孩子們想‘占為己有’的邏輯。” 當然,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像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聽到謊言怎么辦︰這么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搶了小朋友的餅乾吃,你肯定會對他訓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時還對你說了謊,你你注意力就轉移到說謊這個問題上,並為此更加嚴厲地懲罰他。 但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你的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氣了,而且將來他肯定不願意讓你知道這些淘氣的事兒。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所以不想告訴我真相。但是我親眼看見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對他有禮貌些,我想他會把他的玩具給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他想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就屬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拿到喜歡的玩具就說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並不真正屬于你,它屬于這個商場。”慢慢地,孩子將學會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于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壓制孩子的幻想,因為有了幻想,才會有創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應該做的就是確保孩子的幻想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耶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么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野狼來了﹗》的故事了,讓孩子懂得為什麼對人誠實很重要。 5--7歲︰逃避訓斥 孩子為什麼說謊︰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會不斷提升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 ”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對婆婆說你有多么喜歡她送給你的那件毛衣,事實卻是你從來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傳達這樣一個訊息︰說謊是可以讓你接受的。通常,孩子們是看見父母在說謊,他們才效仿父母這樣做的,或者模仿周遭成年人的一些做法。孩子們並不能釐清哪些是善意的謊言,哪些是惡意的。 聽到謊言怎么辦︰告訴你的孩子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給孩子舉個例子能夠使他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當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請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話就會傷害他,使他很傷心。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有別的事情不能去,雖然並不是真正的實話,可是不會令他傷心和難過。”另外,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善意的謊言也能夠使孩子明白他們需要替別人想一想,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他的感受。 然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清楚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樣說謊。父母立場鮮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說謊了是不是就應該受到處罰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針對有沒有刷牙的話題而說謊,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趕緊去刷牙,並且以後多多檢查和監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因為刷牙問題而說謊了。反過來,如果父母因為這些無關痛痒的謊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懲罰他,那么,父母的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變成一個更棒的謊言大師了。因此,應該說處罰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辦法。 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為極其惡劣的事情,而且為了掩蓋這些行為對你說了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必須受到懲罰的時候了,並且要讓他知道第一天剝奪他看卡通片的權利是因為他的行為,第二天則是因為他說謊了。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懲罰並不能使孩子馬上意識到他的錯誤;想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是需要時間和父母的信任的。 針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有的父母認為還可以試一試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說謊,不要對他一再追問。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當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問題。總之,不要向對你說謊的孩子提問題。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透過與我4歲兒子的反覆“唇槍舌戰”,我從中領會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實真相,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真相反而更簡單。就拿我兒子喜歡用鉛筆在牆上亂畫的行為舉例吧,以前我看到后會問他︰“這是誰畫的?”,而現下我就直接告訴他︰“我看見你在牆上畫了。到廚房拿一塊兒擦桌布,然後蘸點水把牆上畫的東西擦掉。”前者給了他一個說謊的機會,后者則沒有。 2、如果孩子是習慣性的說謊,那么向孩子提問題之前你就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對你說謊,然後允許他給你一個更好的說法。很多孩子在說謊之前根本就沒想他們還能說點別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發製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然後向孩子提出問題。 這種做法有3個好處︰ 一、它給孩子時間去決定是張口就說謊呢還是說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爭執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許孩子說謊了,有了心理準備,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或者煩躁不安了。 3、為了讓孩子也嚐嚐謊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對孩子也說謊。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說謊。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並不重要。也許剛才我是順口說‘好吧’,但是並不真的說明就得帶你去。我感覺你在家裡願意我們用這種模式和你說話,你也這樣對待我們。你是在告訴我“我”必須說實話嗎?但是,說不說實話對你就不重要了嗎?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來源︰《父母》 ~~~~~~~~~~~~~~~~~~~~~~~~~~~~~~~~~~~~~~~~~~~~ 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找出原因與動機,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心靈上受到傷害! 對於關心子女的父母來說,當小孩子出現「說謊」的時候,總會很懊惱及難以接受。 因為在父母的認知裡,說謊就是「壞孩子」的具體表現。當我們在面對小孩子說謊的情形時,先不急著處罰小孩,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看孩子為什麼會說謊? 說謊是行為上的錯誤 基本上,孩子說謊並不是他人格的缺失,而是行為上的錯誤。人類的行為總是趨善怕惡,小孩也是如此。假如從這個觀點來看小孩為什麼說謊,則不難理解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讚賞與注意,或是為了逃避責罵,以及想表達自己的願望等等。 通常孩子到了三、四歲左右,就會有愛說謊的行為發生,這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特有現象。然而,年幼孩子說謊的動機,並不如成人想像的那樣,說謊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只是在編造一個故事、一個夢想,或為了達成心中的願望,而誇大自己的言詞,事實上並非在說謊,父母應懂得分辨孩子說謊的性質和動機。 但是,隨著孩子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和所接觸的人事物越來越多,生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對於週遭環境的「事實」與「想像」就比較容易區分清楚。也就是說,當孩子五、六歲時,便逐漸學會區辨想像與現實的不同。 造成孩子說謊的原因 當孩子進入學齡兒童階段,父母若發現孩子有說謊的意圖,那麼做父母的則有必要先了解原因,並找出問題的癥結,以避免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一般來說,會導致孩子說謊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歸納起來,孩子的謊言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情況發生: 一、敵意性的謊言:例如說,有一個小孩子覺得媽媽比較疼愛他的妹妹,於是就故意做一些壞事,再告訴媽媽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罵,像這類的就是敵意性的謊言。 二、防衛性的謊言:比如小孩考試考不好,講出來怕會被打,於是就騙父母成績單還沒發,然後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名;或者自己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害怕被責罵而找一些理由或推託是別人弄破的,這都是防衛性的謊言。通常孩子在闖禍或做錯事情以後,不僅擔心受罰且內心充滿壓力,以致心理產生恐懼而誘發他說謊,這也是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之一。 三、補償性的謊言:有的小孩會因為羨慕同學帶新玩具、小汽車到學校,所以就跟大家說:「我媽媽要去美國幫我買很多的洋娃娃,比你們的還要好。」有時候孩子也會為了爭取同伴的好感,常常自我誇張,這些都屬於補償性的謊言。 了解原因、冷靜處理 其實孩子欺騙他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目的,反而是說謊的背後,可能藏著一顆恐懼或希望受到重視的心。所以一旦小孩子說了謊,父母親必須先冷靜的面對他說謊的事實,然後客觀的處理,千萬別把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這會造成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上受到傷害!因此建議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時,要注意下列四點: 1.先找出說謊的原因——大部份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喜歡遇見的事物,害怕被父母責罵及處罰,而編織一堆理由企圖掩蓋事實。另外,小孩也會預測父母可能會有負面的反應,於是便用說謊來逃避。所以父母要運用獎賞與鼓勵的方式,去誘發孩子說出實話,避免孩子一錯再錯或需要用更大的謊言,來掩飾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如果孩子說出實情,父母一定要遵守諾言不給予處罰,反而讚賞他勇於認錯的行為,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重視。 2.深入孩子的內心——在處理小孩說謊話時,首先要清楚其原因。假如孩子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則需要先針對他不喜歡些甚麼,例如:他擔心功課做不好,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法,讚美孩子做得好的部份;或是改變學習活動讓做功課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並面對它,就不用以說謊來逃避課業。 3.多聆聽並與孩子溝通——當孩子預期事情會有負面後果而說謊時,父母應了解孩子的需要,訂立更實際的規則;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願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說謊了。另外,有些孩子會因為跟父母的接觸機會少,所以用說謊的方法去爭取父母的關注。換句話說,父母平日應加強與孩子溝通互動,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關愛與注意。 4.作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在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多半是受父母影響的,若父母不能有一個誠實的榜樣,實在很難說服孩子要誠實。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好榜樣,不要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說出做不到的承諾,或騙人的話,孩子便可從中學習到好的行為。 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 總之,為了避免孩子因說謊而對其造成身心不良的影響,為人父母者應多留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如發現有異常時,不要先給予責罵或懲罰,反而應瞭解其原因與動機,再予以說服、改正。其次,對孩子的要求、期望要合理,免得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只好矇騙、說謊。提醒父母:平時就得花一些心思關注孩子的行為、在學校的種種情況、或與人互動是否正常,盡到確實的關心與了解,才不會給孩子有機會說謊。

愉快的性格

2008年10月25日
公開
11

愉快的性格,是成功的靈魂! 以前,法國有一名總統名叫戈達,他一向是以「急智、機智」出名。 一天,一位英國太太問他: 「法國女人是不是真的比其他國家的女人更迷人?」 戈達毫不猶豫地說:「那當然囉!因為巴黎的女人二十歲時,美如玫瑰;           三十歲時,也像情歌一樣迷人;           而四十歲時,就更完美了。」 那位英國太太又問:「那麼四十歲以後呢?」 戈達總統微笑地說:「太太,妳知道嗎,一個巴黎女人,不論她幾歲,           看起來都不會超過四十歲啊!」 顧維鈞先生在民國初年,出任我國駐美公使。 有一次,他參加華盛頓的國際性舞會; 當時,一位美國小姐和他一起跳舞,忽然間,那美國小姐問顧維鈞: 「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喜歡美國小姐?」 顧維鈞面帶笑容地回答說:「凡是喜歡我的,我都喜歡她!」 這一妙答,既禮貌又敬人,也不會造成「顧此失彼」的窘境,真是個高手呀! 有一個英俊的美國青年,住在一家渡假旅館中, 但是他迷迷糊糊地走錯了,未敲門,就走進一位老太太的房間。 「對不起,對不起!我一定是走錯房間了!」這英俊青年抱歉地說。 「那倒也不一定!」老太太微笑地說;「只不過是遲了四十年而已啦!」 西方哲人說:「愉快的性格,是成功的靈魂!」 的確,幽默,是開自己的玩笑,和別人共享歡樂! 而且,「詼諧、妙答、自嘲、機智」也都是幽默的表現, 能使人在壓力的生活中,充滿著歡愉。 而莎士比亞也說:「甜中加甜,不見其甜;樂中加樂,才是大樂!」 是的,人際相處,天天抱持「喜樂之心」, 就會使「平淡蔬菜」變成「豐盛筵席」,也會使「室內牆角」充滿燦爛陽光。 十二個簡單與十二個豐富 01. 讓外表簡單一點     內涵就會更豐富一點。 02. 讓需求簡單一點     心靈就會更豐富一點。 03. 讓流程簡單一點     質感就會更豐富一點。 04. 讓言語簡單一點     溝通就會更豐富一點。 05. 讓學習簡單一點     知識就會更豐富一點。 06. 讓私心簡單一點     友情就會更豐富一點。 07. 讓挫折簡單一點     經驗就會更豐富一點。 08. 讓情緒簡單一點     人生就會更豐富一點。 09. 讓效率簡單一點     成果就會更豐富一點。 10. 讓行銷簡單一點     業績就會更豐富一點。 11. 讓環境簡單一點     空間就會更豐富一點。 12. 讓愛情簡單一點     幸福就會更豐富一點。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受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有 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別急著說別無選擇, 別以為世上只有對與錯,許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個, 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以走。 你能找個理由難過,也一定能找到快樂。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2008年10月23日
公開
10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創意處罰50招

從奢華到簡單

2008年10月22日
公開
21

從奢華到簡單 讓你的生活之舟,只承載你所需要的東西,例如你只要一個樸素的家和一種單純的喜悅,一個或兩個值得交的朋友。 一些你愛或是愛你的人,剛好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現代的文明已走到了盡頭,迷幻的街景也終究成空,心靈在睡夢中覺醒,精神正尋求自己的出路。新儉樸運動,成了後現代的新風尚。」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王邦雄的這段話一語道破現代人物慾橫流的通病,更點醒了我。 以前,我聘有服裝設計師,每季付七萬五當作詢問費,每季大採購一次,當然一定是進名牌店買當季服裝,追逐流行。 還有司機幫我開賓士車,我加入扶輪社,為了要能跟人評比,所有大家想得到的貴公子奢侈作為與行頭,我一樣也不少。 然而,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我。有一位在王品廚房打工的五十幾歲洗碗婦女,每天賺四百元,下了班背著布袋,沿街撿鋁罐維生,為了撿路中央的一個鋁罐,居然被卡車撞死,這給我很大的震憾。試想同樣在一家公司,有人一天賺四百元,還被卡車撞死,而我卻是極盡奢華。 大約在同時,我接觸到愛琳詹姆絲所寫的《Simplify Your Life》時,著實給我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新方向,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既然立意 要跟著這本書的腳步走,第一步就是先換車。辭掉司機, 把賓士換成CEFIRO 2000;由於長期奔走在台北、台中兩地,乾脆坐火車,因此身上永遠有一大疊車票。 第二步少坐車,車程三十分鐘以上,才搭捷運或計程車,不然一律用走的。 第三步換衣服,把名牌衣服收起來,現在身上穿的襯衫,三件一千元,一次買個21件;以前領帶平均一條四千元,大概擁有50條,現在4條一千元,一次買個30條,這很符合「生活簡單就是享受」的原則-大量採購,一次買足,就可節省頻跑商店的時間。 還有絕不過人家在過的生活!尤其看電視!根據調查, 看電視時間跟成就成反比。 任電視擺布二個小時,想必是沒有主見,沒有安排好自己時間的人,換言之也許是沒有目標。 要樂在工作,就像書裡說的,要把嗜好融入工作,因此我的目標:遊百國、開百店及登百岳,不只我在做,也號召公司裡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 另外,要學著每天大笑一次,剛開始笑不出來,可以先假笑,漸漸就會懂得去笑,笑開懷的感覺會互相感染,而且開會時最好脫掉西裝,「虎皮會有虎威」,脫掉那層虎皮後,物質上變得easy,似乎也帶動心靈的easy。 以前我在乎別人怎麼看,也很喜歡影響別人的想法。 如果有人來哭訴自己的感情遇到什麼波折,我不僅當場給意見,還很雞婆地打電話問人家有沒有照著做? 結果忙碌混亂的滿足感充斥生活中,卻常有種「好心卻被雷打」的失落感;現在我知道,關心有很多方法,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別人身上。同時,要懂得說不,要求的人太多,如果每一次都做,只是忙忙碌碌別人的事,實在沒有意義。 也許剛開始的「不」字,讓雙方都不太習慣,但久了,這就是我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冷漠無情。這本書裡提到 一個有趣方法:什麼事也不做。 也許一天 發呆個三、四個鐘頭,真的不錯,不是完全放空冥想, 而是放下手邊的工作,走路也好,坐在位子上也好,有時靈感就會莫名其妙的跑出來。 那些無解惱人的問題, 頓時靈光乍現,得到答案。不過,這也發生了一個小笑話。 以前還是小公司時,我很憂心地坐在辦公室裡,皺眉認真地想怎麼解決問題才好,同事總會問說:「老闆,你幹麼坐在位子上發呆?」 現在公司變大了,坐在位子上發呆,同事卻說:「老闆,你好認真,想公司的未來呀?」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一書裡總共介紹, 一百招讓生活簡單。 細數一下, 我已經做了28招,其中「保持旅行的習慣」 ,每年度假一次」是最徹底的執行。 度假一定帶著家人,旅行隨時可走,我想每天我們上班下班,做很規律的事情,如果現在要你回想一下 三月十日 至三月二十日,你做了什麼?相信你什麼都記不起來,因為每天都一樣,但如果那段時間是去衣索比亞旅行,你一定會記得吧。 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刺激,才會有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旅行,也是可以讓你找到自我的有效方法之一」,不過,出國旅行千萬不要買禮物, 因為不患寡,患不均,過去每每旅行回來的禮物,總有人被遺忘,或者不喜歡你送的禮物,反而大傷感情。 因此,現在我出國都簡便輕裝,絕不買禮物,也省卻煩惱買什麼送人的時間。 生活可以簡單, 但要做到「享受」這份簡單,並不太容易。這本書的作者愛琳花了三年時間, 成功地簡化自己的生活, 讓她又回歸「享受生活」的世界,而我也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去適應。 以前很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不喜歡被打敗的感覺,記得一次在經建會開完會後,所有企業主在門口一排的黑頭車等著接送,有老闆問到:「戴董,你的車那一部?」 我只是笑笑回說,「我坐計程車啦!」現在,我領悟到:「我退出戰局了呀!」不再為別人而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像書序引述老子的話「自勝者強」但「知足者富」。 克制我心狂野,才是真正的強者,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 對於別人的不理會,我一笑置之,至於別人的戰場,又何必去插一腳。 簡單幾步做到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住小房子吧! 否則你會疲於打掃房子。 衣櫥不要太大, 大了就想多買衣服。 關掉電視吧! 因為它占掉我們太多時問了。 不要電話一響, 就反射式地急著接。 檢討你的購物習慣, 不要為買而買!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8年10月20日
公開
15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自信的陶晶瑩--掌握幸福每一步

2008年09月16日
公開
18

謝謝布丁媽mail給我的文章. 自信的陶晶瑩--掌握幸福每一步 陶晶瑩,出道18年,對很多觀眾的印象,她聰明,會主持又會唱歌,應變能力一流,擁有國立大學高學歷,是多少女性憧憬的指標,剛出道時的她外型與演藝圈的標準大不相同,她又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美麗之路。 還記得18年前,陶晶瑩剛出道的模樣嗎?戴著黑框大眼鏡,造型像極了漫畫「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的「丁小雨」,在世俗眼光中,不屬於絕對美女。然而,陶晶瑩高亢特殊的嗓音,及在「好彩頭」毫不生澀的主持,展現了不同層面的自信,「陶晶瑩」,這個名字就這麼打入了演藝圈。 多年後,陶晶瑩的蛻變,有人說是「醜小鴨變天鵝」,但卻有更多人認為,她是從生澀少女進階為美麗熟女。對陶子來說,剛出道時雖然被笑得慘,並不因此難過,「只不過是外型與世俗美有所不同。」先懂得愛自己,這就是陶子自信的人生態度。 先懂得愛自己,陶晶瑩接著了解自己,不管是長處或短處,當自己最親密的朋友。面對人生、事業低潮,與其難過,她選擇面對,分析每個環節的原因,不怨天尤人。但若是原因出在自己,「嚴以律己」痛定思痛,更加積極努力,低潮擊沉不了自信。 一路走來,順遂多於跌撞,憑著自信的人生態度,如今陶晶瑩享有屬於自己的幸福。不僅有個疼愛她的好老公李李仁、女兒荳荳,即將報到的第二胎寶貝兒子,更是令陶子想來,臉上洋溢的盡是無價幸福。以過來人經驗,陶子建議沒自信的你,多出去走走,多元化的價值觀、思考,邁向自信人生的第一步。 愛自己了解自己 在乎外表不如自信美 常有人說「愛自己」是自信的根本,陶晶瑩這麼說:「【愛自己】只是其中一個為自己打氣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打從心底接受自己。所謂的喜歡自己,不是一昧盲目地覺得自己什麼都對,什麼都很好,而是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但不以批判的態度苛責,要以包容、順應自然的心態感謝並且珍惜。」 絕大多數人把「愛自己」定義為愛自己的外型,認為自信取決於外型的美帥。因此,常會有人因為長得不夠帥、不夠美,而否定自己,轉而需要外來的讚美建立自信。對此現象,陶子也略有感嘆:「全球媒體都不斷的吹捧帥哥美女,但全球的學校教育卻又大聲疾呼,不要以貌取人,所以,年輕人更難適應這種矛盾又衝突的社會。」 舉自己當例子,陶子說:「我在剛進演藝圈時,也被笑得很慘,但其實自己的心裡從沒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只是覺得我和世俗美的標準不一樣而已。」尤其看到許多人為了求得自信而整型,陶晶瑩表示常見許多一整再整的人,並沒有變得更美,反而是那些有自信的人,活的越認真越有魅力。「如果經常出國旅行,就可以了解,其實台灣人長的還不差。」陶子驕傲地這麼說。 事前準備充足 自信面對每個演出 踏入演藝圈快20個年頭,從歌唱到主持,甚至於拍戲,不管什麼演出,陶子說:「只要是事前準備充足的,我都覺得充滿自信。」的確,因為陶子做足功課,完美表現從不讓觀眾失望。從早期百變的娛樂主播、連續十屆的金曲獎主持人,到現在「超級星光大道」主持,穩健台風,戲而不謔的主持風格,令人激賞。 當然,也會有不能順意的時候。回憶過往,陶子曾經有過不得已被強迫唱某些歌曲時,因為實在難以說服自己而唱的很心虛,只能強裝鎮定,勉強去完成,她說:「這就是工作。所以,等到自己有能力選擇時,盡量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自信便油然而生。」 面對低潮 冷靜分析情勢 看似一路順遂的陶子,演藝過程中也曾有過幾次低潮。面對低潮,陶晶瑩不逃避,選擇面對。理性的她會冷靜分析情勢,發現是其他人為或是大環境客觀等無法抗拒因素,不會因此太過否定自己。「但如果確實是自己的原因,我會痛定思痛,繼續充實。畢竟,天無絕人之路。」陶子說。不向低潮屈服,自信也絕不被所謂的低潮擊潰。 在低潮的時候,陶子總是這麼想著,「因為我相信,就算演藝圈走不下去了,我仍能耕耘自己喜歡的寫作、音樂,或甚至去學多項語文。」陶晶瑩認為,台灣教育不夠鼓勵多元,不夠尊重個別差異,多以文憑、功利取向,實則限制個體發展。以本屆奧運金牌王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為例,陶子說:「他小時候是個過動兒,如果生在台灣,一定會被社會視為悲劇。」面對台灣的矛盾環境,陶子以她的反向思考,為自己開闢許多不同的路。 媽媽階段 最想陪孩子成長 從小女孩、少女、熟女,到了媽媽的階段,陶晶瑩不管面臨哪一階段,「保持對學習新事物的熱情,享受生命裡的每一刻」是她人生態度的準則。 剛進演藝圈,歌唱、主持、廣播、戲劇,甚至是寫書、創作,陶子對事事好奇,努力衝刺,珍惜每次機會,好好表現。直到現在,這樣的熱情從沒少過。只不過走入家庭,多了「媽媽」角色,人生態度也有稍稍改變,陶子說:「有家庭,就希望能多留時間給家人。畢竟,錢再賺就有,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沒自信的人 多出去走走 社會上,沒自信的人很多,可能把自己關在小小世界裡,也有人因為沒自信,少了快樂,多了憂鬱。對於沒自信的人,陶子給了這樣的建議,「多出去走走,看不同的世界。」 從小框框踏出,看遍不同的世界,陶子這麼說著:「慢慢你會發現,一粒米也可以快樂一整天,只有一件褲子穿的人,仍可以天天笑著過活。開拓自己的視野,才不會把自己淹沒在單一價值觀裡。」從中找到自信,因為自信而知足,抓住屬於自己快樂的生活。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2008年08月08日
公開
27

轉貼~~~~ 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陳安儀 前兩天收到一封人家轉寄的網路新聞,大致是說,目前台北市月收入五萬元以下的民眾,已淪落至「中低收入」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大吃一驚!更吃驚的是,妹妹補充說明,這個數字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也就是以「總收入」除以「人口數」。如果是以「家庭」計算的話,年收入低於140萬(雙薪家庭兩人都要有月薪六萬元以上)的,在台北市都屬於「後一半」的中低收入家庭。 天!我從來沒想過,包括我在內,我身邊許許多多的朋友,在電視台工作、製作單位工作、銀行工作、貿易公司工作、幼稚園、 國小 老師、報社記者、甚至電腦工程師(如果沒有股票可領的話).....都「已經」或「即將」淪為「中低收入」戶了! 這個數字的確令人震驚。不過,先不管數字,單是以實際上的家庭支出,如果你要住在台北市,每個月可以住一間 30坪 的房子、薪水足夠負擔孩子的幼稚園與褓姆費、才藝課,再加上水、電、瓦斯、管理費的基本開銷,再養上一部國產車,每個月要加五千塊錢油錢;另外每個月可以帶孩子出遊、住個民宿、看場電影、吃頓大餐,每一年可以出國旅行一趟,閒暇時可以逛逛百貨公司,那麼一個月沒有12萬塊錢以上的收入,的確是辦不到的! 問題是,現在有哪些行業的薪水,一個月有12萬以上的收入呢? 我腦袋轉了很久,我認識的人中,除了可以領股票的電子新貴、機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名補 習班 老師、二線以上的藝人、報社主任級以上的職員、以及股市人員、業績呱呱叫的房仲、保險業務人員外,只有替我家裝潢的油漆工、木工,還有以前替我先生找停車位的那個歐吉桑、替我家車子修車的老闆,還有替我化妝的化妝師一個月月入20萬。我實在想不出有哪個單位的鐵飯碗,能給一個月10萬元的薪水。我印象中,現在 連 教授、空姐好像也沒這麼高薪。 於是,當我看到昨天有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留話表示念國中時,要為孩子選一所「有讀書風氣」的學校,我忽然心裡又一驚! 我突然想到,讓孩子念了大學、碩士,將來一路順風的讀上去.....,接下來呢?變成一個「中低收入戶」嗎?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問題。 我爸那個年代,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外省小孩,十有九個家裡都窮,所以,十有九個都很會唸書。因為他們知道,唸書雖然不見得有機會;但不唸書鐵定是沒有機會。因此,我爸雖然窮到沒有鉛筆寫作業,只好每天在學校向同學借鉛筆,趕在放學回家前把功課寫完,但仍然一路以最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留學、完 成 博士學業。念到博士,走專業路線,我家雖然不富不貴,倒也不餓不愁。 我那個年代,雖然唸書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大錢,不過書念得好,倒也一定有飯吃。因此,我有兩個堂姐是老師,捧著公家飯碗,再怎麼樣也餓不死,薪水還算不錯。 十年風水輪流轉,現在可不一樣了。 少子化生得少,考上師範也不見得有工作;學校不斷升級的結果,念到博士也不見得可以當教授。讀書讀得好,現在可不一定有飯吃。 職場變得越來越險惡,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我看著報導,忍不住想:我的女兒如果書讀得不怎樣,我還要勸她唸書嗎? 今天,遇到一個剛考完基測的孩子,我問她:「妳要念五專還是普通高中?」她也茫茫然的問我:「阿姨,妳說呢?」她說自己不是很愛讀書,不過媽媽希望她考大學。我不敢回答她。因為我身邊有許許多多大學念傳播系、念文學院、念理學院,念經濟系、但是現在找不到工作、或是失業已久的朋友。 有一次,女兒自然課的幾個家長們,私底下聚會聊天。涂淑芳老師說:「未來是一個專業走向的社會。」她的意思是,將來的高收入者,不一定是學歷高者,而是有專業技能者。 比如說:最棒的美容設計師、最頂尖的木匠、最受歡迎的模特兒、修理飛機的機師、汽車黑手、調酒師、鋼琴調音師、運動教練、病理研究員.....等等。 她說,北歐地區都是這樣,收入很高的,可能是一個鐘錶師、一個木匠,或是一個花匠、一個好的裁縫師。外出大家比的是技藝、專業。學歷,並不重要。 當然,唸書,本來就不是為了學歷。我一直認為在學校唸書與將來的就業並不一定是「正」相關。問題是,如果一路念上去,除非唸到博士,否則很多科目都是「通識」,那麼,就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中文系」這種科目在大學裡其實跟個通識科目也相差不多,只念到大學畢業,完全沒有所謂的「專業」可言。我之所以還可以混口飯吃,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練就所謂的「文字」專業,因此可以用以謀生。 不過,我周邊很多的朋友,在面臨行業不景氣時,要換環境就非常困難了。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靈活的頭腦,是最大的問題。 有一次,我跟張淳淳與一個大陸的台商吃飯。聽淳淳介紹,我們是要去見一個資產上億的老闆,我心中一直以為是一個大腹便便、童山濯濯的中年人。沒想到,一見面,我嚇了一跳,對方比我還小個五、六歲!年紀非常輕! 聊天聊了一會兒,知道他這麼年輕就做了世界知名廠牌的代理商,我不禁好奇他是哪裡畢業的?他起先吞吞吐吐不說,在我指著他手臂上的疤痕開玩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混出來的!」他才笑著點頭:「其實,我只有國小畢業。」 在聽他簡述創業過程之後,我真的非常佩服。他因為沒念什麼書,很年輕就進入社會,一路從小業務跑到大老闆。最重要的是,他有野心、有手腕、有計畫,他沒有家累、沒有包袱,說幹就幹。他曾經因為創業失敗而背負幾百萬債務,但敢衝敢撞的結果,是不但重新站起來,而且很快賺回江山。 創立「法蘭瓷」的陳總經理,也是年輕時就從「禮品」業務起家,他後來變成台灣獨大的進口禮品公司代理商,再一路開創自己的品牌「法蘭瓷」,因為年輕時的禮品業務經驗,讓他熟悉禮品通路,因此得以在經營「法蘭瓷」後,成長如此迅速。 你發現了嗎?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年輕」。他們都沒有碩士、博士學歷,但是,他們都很年輕就開始闖蕩、開始創業,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因為年輕,沒有負擔。當然,我們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中年創業者,比方說「故事屋」的創始人。但是,不可否認,年輕、膽識,真的是事業成功很重要的墊腳石。 當然,我並不是說,事業成功、賺大錢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也不認為,一個人賺得少就會不快樂。只是我一直在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要求他要考上很好的學校,或是擁有顯赫的學歷,而應該「只」是累積他找知識的習慣、對自身的反省,與深思生命的意義。 至於學歷,其實大可以擺在一邊。如果,將來我的孩子可以做一個很棒的化妝師,我會很高興她擁有一個技能可以養活她自己,我想我並不一定會要她考大學、甚至念高中。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及早知道她的優點、她所擅長的才能,而且有意志力專注的計畫自己的人生。 我之前在電視上說過我一個同學的親身經歷。 我國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資優的女生,她的數理非常好,不論怎麼考,她幾乎都是滿分。想當然爾,每次模擬考她都名列前茅,後來直接保送北一女中,我有點不太記得她後來是自動放棄保送資格還是怎麼的,反正最後她還是以前幾名的分數考進去,一路念到台大醫科。成績這麼好的學生,理所當然如此,從沒有人懷疑過她的志願,甚至於她自己。我們當時都十分羨慕她。我一直認為自己挺聰明,但對於她,我真是甘拜下風、又嫉又羨,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聰明的人?她總是輕輕鬆鬆的就拿滿分!而我,經常是念個半死還考得爛不拉機的! 大二那年,我修了一門「兒童文學」的課程,很意外的在教室裡遇見她。因為我大學重考一年,當時她已經大三了。很久沒見,我們坐在一起聊了一下。上課後不久,我發現她正在讀高中理化參考書。我覺得很奇怪:「幹嘛?準備家教學生的課啊?」她搖頭:「不是,是我自己要讀的。」 我追問:「為什麼?」她神色黯然的說:「我要重考大學。」 我嚇了一大跳:「不會吧!妳已經大三了耶!而且第一志願,幹嘛重考?」 她說:「我不想當醫生。我喜歡美術。」 原來,到了大二要上大體解剖,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醫生,她怕血,她壓根不想念醫學院。然而,當年功課太好,父母的期望逼著她不得不填上第一志願。她告訴我她發現自己喜歡畫畫,她想念建築或是設計系。 我望著她,心裡百感交集。從前,我如此羨慕的羨慕她,但,她卻是這麼的不快樂。而我,雖然功課不怎麼樣,大學也多考了一年,但我卻如此幸運,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知道自己的長處、喜歡自己並追求自己所喜歡的,這是一件多麼重要且令人快樂的事! 唯有「學歷高」的想法,早已默默在打破。近來我深深的感悟,一個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的人,他必須擁有熱情、有計畫、要有靈活的頭腦,以及過人的膽識。 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讀書,我並不擔心。與其培養一個升學一帆風順但腦筋如一灘死水的孩子,還不如一個國小畢業但不畏困難、衝勁十足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可以早日發現,她喜歡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分數到哪裡,就跟著念到哪裡。 屆時,她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承擔失敗、一再重來,進而找到一條不但足以養家活口,也能夠成就自己的道路。 參考網站:http://blog.pixnet.net/AnyiChen/post/20102404

孩子不笨 他的「天才」等你發掘

2008年07月25日
公開
12

孩子不笨 他的「天才」等你發掘 認知神經學權威洪蘭建議父母,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 這部分的腦子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 像智力只有70的盧蘇偉,善用特長——邏輯分析及創造力, 以第一名錄取成為板橋地院法定觀護人。從他的經驗證實: 天下沒有笨小孩,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引爆孩子的無限潛能? 很多父母常發現: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不知為什麼,書上的東西老記不住;考試時也常因寫錯字、少一撇或多一點被扣分,用功半天,成績還是不理想。 打罵讓孩子記得更牢? 「其實,孩子很少記憶力不好!」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孩子記不住的都是一些不想記的東西,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絕對瞭如指掌,例如卡通劇中多達數百隻的怪獸,電玩遊戲中複雜的人物及關係,孩子都記得清清楚楚。 她認為,與其要求孩子每天坐在書桌前,乖乖讀幾小時書,不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偷著學,學最快!」她提醒家長,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一樣,強迫學習最沒效,一旦孩子想學,沒有學不會的。 此外,提升孩子的學習情緒也很重要。「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她說,所有動物都一樣,心情好的時候,記憶力也佳;相對的,憂愁時,什麼都想不起來。「憂鬱症患者對很多曾發生的事完全記不得,原因即在於情緒和記憶力是相關聯的。」 她非常反對「打罵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的說法,反而提醒家長,孩子做功課、做事之前,千萬不要打罵。很多實驗證實,孩子被打罵後,即使坐在書桌前也會因心情不舒服、腦子有氣,無法定下心來專心讀書,自然也記不住東西。 挖掘孩子「天才」的那一面 接受比西智商量表測試,IQ只有70的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8歲時因腦膜炎傷及記憶力,課堂上老師教的,學過就忘,考試也經常掛零,直到小五才會認字,國中就讀啟智班,曾被嘲笑是隻「腦震盪的豬」。 雖然如此,盧蘇偉的父母永遠站在鼓勵的角度,只要考試沒掛零,就有香噴噴的雞腿可吃,所以他從沒想過放棄學習,甚至在讀完高職後,向父母宣布:「我要繼續考大學!」而父母也欣然同意。 「我最感謝父母的是,他們並不知道我真的能考上大學,甚至私底下做好『讓他考20年』的心理準備,卻能堅定地對我說:『孩子,父母不能為你做什麼,但可以在你決定做什麼之後,全力支持你。』或許就因著這股力量,我才能有今天。」 盧蘇偉後來一共考了7年,共5次的大學聯考,最後是靠退伍加分,考上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科。大二那年,全校舉行智力測驗,校長馬傳鎮不敢相信有學生智商70,於是特別把他找去,改以其他方式測驗,結果發現:盧蘇偉的記憶力、理解力是白痴,但邏輯分析及創造力,卻超乎常人! 馬傳鎮於是傳授盧蘇偉另類讀書法,從此,這個昔日眾人眼中的「笨小孩」,竟然像開竅般成績突飛猛進,且發揮長才,前後花2個多月,就把警大數10年無法理清楚的圖書,整編得井然有序,並排列上架。 用鼓舞換取學習好感 盧蘇偉最後以全校第三名畢業,同年,以高考第一名,錄取成為板橋地院法定觀護人,先後幫助超過兩千名社會邊緣的中輟生及吸毒的孩子。閒暇時,則四處演講,鼓勵孩子不要嫌自己笨,要發現自己的天才,因為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直到今天,我還是記不住九九乘法表,多數的英文單字也背不出來,可是我卻可以靠著小紙條、做筆記、收集資料,每年寫2、3本書、接上百場演講,整理出讓人嘆服的資料檔案。」盧蘇偉曾把自己「從白痴變天才」的經歷,寫成《看見自己的天才》一書,很多人看了之後都開始對孩子有信心。「沒有孩子想當『笨豬』,只是還沒找對學習方法罷了!」 「盧蘇偉的成長經歷,沒有任何模子能套用,卻印證一件重要的事:缺乏記憶力,一樣可學有所成,對社會有許多貢獻。」洪蘭歸納指出,盧蘇偉的父母雖然無法提供孩子愉快的學習經驗,卻在孩子稍有表現時,給予強烈回餽(雞腿),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也愈來愈喜歡學習,甚至愈做愈好。 她說,「腦的容量雖然有限,但潛能無限。」科學實驗已證實:人的腦細胞,會不斷因外在需求,而改變腦神經的分配,所以即便腦子曾受傷的人,亦可藉由其他未受傷的腦細胞,恢復失去的功能。 先讓孩子有興趣再說 20多年前將「零歲教育」的觀念引進台灣的劉修吉博士,第二個外孫女出生時,因腦子擠壓受傷,被醫生宣判為重度智障。他鼓勵女兒劉美妙,以各式圖像、聲音的遊戲,刺激外孫女的腦細胞,結果外孫女不但逐漸能夠學習,後來還進資優班,目前已在加拿大讀研究所。 對於坊間大作廣告的記憶訓練課程,洪蘭快人快語地認為:「花這個錢,沒啥必要!」原因是:這些方法最終目的就是教人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以聯想及圖像的方式來記憶,「不是方法不好或不對,而是『動機』永遠比方法更重要。」 她認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佳,都源自於「缺乏學習動機」。她以自身為例,雖然從小記憶力絕佳,但平日都是先生開車,她又懶得記路,久而久之,就變成眾所皆知的「路痴」。 搞創意 我家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洪蘭強調,「不必浪費大腦在記文字和數字上,腦子應用來做更高階的組織和整合,有些不重要的事,記不住就算了。」 在她眼中,另一伴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記憶力就不算太好,「可是他要找東西時,很少找不到。而且他的組織能力比別人都好,反而更讓人敬佩。」她認為,21世紀已不再是「記憶力差就沒有競爭力」的世代。 她建議家長,別要求孩子「背多分」、「講光抄」,最好順著孩子的喜好及長處發展,這部分的腦子就會愈來愈發達,表現也優於常人。「你經常使用的區塊,腦神經會變得肥大,經常不使用的區塊,腦神經自然會萎縮。」 她提醒家長,多容忍孩子調皮搗蛋、不按規矩做事、和自己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孩子,較容易有點子、會做事,而不是叫一下才動一下。 你的孩子記憶力不佳嗎?洪蘭說,別放棄!只要孩子覺得他需要改,沒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動過大腦,就容易記得。所以任何改變都要從大腦開始,才能真正改變,光從行為改起,就是陽奉陰違。」 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張慧心

管教多點愛,大腦不受傷

2008年03月07日
公開
13

管教多點愛,大腦不受傷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如果從小遭受不當的對待,大腦神經元的發育會受到影響,造成人格和心智的損傷。「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多一些正面的經驗,他的未來相對就美好一些。 歲末,一位偏遠地區的校長邀請推動閱讀團隊的老師去他家吃正宗的客家鹹湯圓。我們一群人很興奮的踏進現在已很少見的古老三合院。 一位女老師一眼看到掛在樑上的繩索套環就立刻臉色發白,身體發抖,腳不能站,好像要暈倒的樣子,我們急忙扶她坐下。校長解釋說他母親在晒臘肉,因為家裡有貓,所以用繩子將竹竿懸高,以免貓偷吃。今天有客人來,故將臘肉收起,但繩索的套環仍留著,等我們走了,再把臘肉掛上。這是非常合理的解釋,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這老師一看到繩子便兩眼發直,好像受了雷擊一般。 童年的傷痛很難磨滅 過了好一會,這位老師才能開口說話,原來她小學三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家中來了很多親戚,她的母親在嚎啕大哭,爸爸躺在上,棉被蒙著頭,但是長滿厚繭的腳露在外頭,樑上掛著就是跟今天一樣的繩索套環。 她說,台灣曾經有一陣子香菇價錢很好,父親便改行種香菇,向農會貸款買了部烘香菇機。想不到政府突然宣布開放香菇進口,使台灣本地的香菇價錢一落千丈,種的香菇沒人買,貸款錢還不出來,她父親恥於被人討債,便自殺了。她沒有想到過了三十年,還會有這麼強烈情緒的反應。 情緒打擊容易被喚起 我們聽了都默然,有過這種經驗的人怎麼可能忘掉呢?這使我想到,父母對孩子真是要善盡保護的責任,不可讓他在童年受到強烈的情緒打擊。看到日本有年輕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車站的置物箱中,自己去吃宵夜,美國也有拋下幼齡孩子自己坐飛機去非洲會網友的事,真是令人憤慨,這種行為對孩子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痕。 情緒是個強烈的記憶提取線索,童年的不幸經驗會深烙在孩子腦中,時間過去後,這個烙印上面蓋滿了灰塵,乍看之下,好像不存在了,但是把灰塵一吹掉,烙痕立刻出現,像那位女老師一樣。 受虐,大腦結構變萎縮 最近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看到了童年的受虐不只是烙下痕跡,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從哈佛、耶魯及加州大學的實驗中,都看到受虐兒大腦裡管記憶的海馬迴比一般人小,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胼體(這是百萬以上的纖維束,負責兩個腦半球的溝通)比別人薄,連小腦皮質的血流量都比別人少。這裡所謂的受虐不只是身體上的責打,還包括語言上的羞辱、諷刺及「忽略」——即不理會這個孩子,對他視而不見,或排斥他。這些後果原是我們大人沒有想到的,我們不知道後天的經驗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在實驗上,若是把小猴子一出生就與猴王關在一起,才關6個月,跟控制組比起來,牠的神經就顯著地萎縮了,因為猴子是階層性的社會,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動輒得咎。 後來實驗者又用老鼠來做。這些老鼠比猴子幸運,並不曾受人打罵,只是一天6小時,給牠套上網袋,限制牠身體的活動,但是頭是露在外面,可以吃東西的。想不到,吃喝隨意,只是不准動,也會影響神經的發育,跟控制組比起來,神經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很多。 可見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就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育,而且連心智不是這麼發達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說人類了。難怪有「不自由,勿寧死」的話。很多大人每天跟孩子說話,開口閉口都是「不准…」時,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後果。 為孩子好,管教需要愛 很多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但是不當的管教,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不愛你」,反效果更大。 研究已發現,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有憤世嫉俗的思想、悲觀的人格,對社會是一種負擔。以前聽人家說「快樂的孩子才會有快樂的國民」都覺得是俗不可耐的老套,現在在大腦中看到「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改變大腦」的正回饋迴路後,我們對孩子的責罵真的要謹慎了,若是希望他長大成為健康快樂、有用的人,我們在孩子的童年就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家;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要件,請所有的大人都多關心一下你週邊的孩子。 一個心智的啟發不能用錢去衡量,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幫助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以後會改變了世界。 本文轉載自"學前教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