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達到腸道黏膜癒合 別讓發炎持續危害

2022年08月05日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林毅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林毅軒醫師:大家好,我是林毅軒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林毅軒醫師: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就跟它的名字一樣,腸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某些病人暴露在特別的環境改變,會誘發身體免疫反應,進一步攻擊腸道,甚至全身器官,大致分為兩大類,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的病患主要有腹瀉,一天可能拉肚子二、三十次以上,甚至會有血便的狀況,血便大家看了可能非常害怕,也可能因裡急後重而導致坐立難安,這都是非常困擾的狀況,在慢性發炎下可能有貧血的情形,久了便產生倦怠,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

 

林毅軒醫師:另一個是克隆氏症,克隆氏症疾病的位置會更往上,可能到小腸甚至上消化道,如果在小腸影響到病患的吸收更大,常常跟病人說小腸影響更大,慢慢地體重便會減輕,再進一步可能產生腹痛、腹瀉,有些病患還會出現瘻管的情形。

 

劉育志醫師:請問要如何評估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

 

林毅軒醫師:我們可以從病患的主觀症狀,包含腹瀉、腹痛的次數,嚴重程度,甚至病患的生活品質做評估,這個是比較主觀的,第二個我們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做評估,因為病患處於腸道發炎的狀況,我們可以利用抽血,觀察發炎指數有多高,或檢驗他的鈣衛蛋白,這是用來看腸道發炎特殊情形偵測的蛋白。

 

林毅軒醫師:另外也可藉由內視鏡去看,包含大腸鏡、小腸鏡以及膠囊內視鏡,觀察腸道的黏膜是否紅腫,是否黏膜非常脆弱、出血,潰瘍的大小範圍,這個都可以用來評估,除此之外,還有放射科幫助能做小腸攝影,做影像的結合,包含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這些綜合起來,包含主觀跟客觀的證據,可以用來評估發炎性腸道的嚴重程度。

 

劉育志醫師:臨床上會如何選擇治療藥物?

 

林毅軒醫師:還是以病患的疾病分佈位置跟疾病嚴重程度做評估,依主觀和客觀的證據分類,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一般介於輕到中度之間的病患,可以比喻說輕到中度是一塊,中到重度又是一塊,就像廚師在煮飯一樣,輕到中度是小火燉煮,中到重度則是大火快炒,所以這個發炎程度是不一樣的。

 

林毅軒醫師:輕到中度可以用傳統的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幫他把小火控制住,但若是中度到重度,用小火的藥物控制可能已經緩不濟急,久了大火一直在發炎,底部可能已經燒焦了,這時候除了在急性期可以使用類固醇也要盡快移到生物製劑的介入,生物製劑的選擇目前有包含兩大類,病患若有腸道外的免疫攻擊表現,我們可以選擇抗腫瘤因子的藥物,除了這個之外,目前也有更安全的選擇,就是所謂腸道專一性的單株抗體。

 

劉育志醫師:請問生物製劑和傳統藥物有何差別?

 

林毅軒醫師:傳統藥物主要有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在臨床上病患比較擔心的主要是類固醇,除了會造成外觀改變,像月亮臉、水牛肩,影響造成系統性免疫力下降,進而引起感染,這是大家在傳統藥物比較擔心的地方,在生物製劑它的安全性,不論它的效果,效果一定更好,安全性比起傳統藥物來的安全,分成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也有更安全的腸道專一性生物製劑,安全性又是大幅地提升。

 

劉育志醫師:症狀改善就可以停藥嗎?

 

林毅軒醫師:症狀改善可能是主觀的症狀,例如腹瀉、血便改善,這個改善表示疾病獲得大部分控制,卻不代表體內的發炎也控制住,我們還需要客觀證據,包含內視鏡及其他檢查,症狀改善當然是好的,但體內的發炎反應,還需要進一步跟醫生討論。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腸黏膜癒合?

 

林毅軒醫師:腸黏膜癒合是我們在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非常重要的目標,在治療前我們會用大腸鏡、小腸鏡觀察黏膜狀況,是否有紅腫,或是潰瘍出現,而在治療期間,更需要用內視鏡檢查,觀察黏膜紅腫是否消失,是否恢復到正常人的黏膜狀況,血管紋路是否非常明顯,如果可以達到跟正常人無異的狀態,黏膜的腫脹程度,血管的分布都已經正常,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腸黏膜癒合,這目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改善病患在短期,甚至長期的狀態,短期可能包含未來類固醇的使用率降低,黏膜癒合也能讓病患之後開刀比率降低,生活品質上也能獲得很大的改善,往後得到腸胃道腫瘤的比例也會大幅下降。

 

劉育志醫師:感謝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林毅軒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