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警訊與治療專科醫師解說

2023年04月06日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林建嶔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林建嶔醫師:大家好,我是林建嶔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林建嶔醫師: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就是一般俗稱的排斥,一般來說因為是做造血幹細胞移植,所以這個移植物指的是,移植進去後長出來的造血幹細胞,抗宿主是長出來的造血幹細胞,它的一些免疫細胞的反應,對身體的組織造成一些影響,甚至有一些傷害。

 

劉育志醫師:移植前已經做了配對,為什麼還是會發生排斥?

 

林建嶔醫師:因為移植是把另外一個個體的造血幹細胞,輸入到病人的身體裡面,配對我們是盡量減少,彼此之間不相容、排斥的特性,但是因為是另外一個個體,輸進來的細胞,所以不同的細胞之間,還是會產生一些排斥的現象。

 

劉育志醫師: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代表移植成功嗎?

 

林建嶔醫師:一般來說,如果有發生排斥,我們會覺得捐贈者的免疫細胞,有在發揮作用,因為免疫作用其實也是抗癌其中一個環節,所以如果有排斥在,我們會覺得之後疾病復發的機會會減少,但是它跟有沒有成功,或者之後是不是就一定不會復發,並不是完全對等的。

 

劉育志醫師:請問GvHD可以預防嗎?

 

林建嶔醫師:GvHD也就是排斥,一般在移植前,我們會藉由一些藥物,可以減少移植之後產生排斥的機會,但是這沒有辦法100%確保,給了這些藥物之後,排斥就不會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依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

 

劉育志醫師:常見的急性排斥有哪些症狀?

 

林建嶔醫師:一般在回輸幹細胞之後,產生的排斥現象按照時間,通常100天之內的偏急性排斥,100天以後產生的偏慢性排斥,在急性排斥的部分,一般最常見是有3個器官產生的問題,包括皮膚、肝臟跟腸胃道,皮膚來說比較常出現一些紅疹,以肝臟來說,其實症狀通常不明顯,主要是抽血會發現有些肝指數上升的情形,至於腸胃道的部份,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拉肚子,或者胃部覺得吃東西不舒服。

 

劉育志醫師:發生什麼樣的急性症狀,需要特別注意?

 

林建嶔醫師:一般在移植後,會固定每個禮拜回診,在回診的時候,醫師也會由身上,或者檢測數值看到一些排斥的情況,來決定需不需要做一些藥物調整,在回診到診間讓醫師看到的中間,如果有上述提到排斥的情況比較明顯,包括例如像身上的紅疹,變得非常厲害,進展很快,或者是腸胃道的部分,蠻常見是有拉肚子突然拉得很厲害,例如像一天拉了5、6次,甚至有些人到10幾次以上,這時候就要提前跟醫院聯絡,提早回來就診。

 

劉育志醫師:請問慢性排斥的症狀有哪些?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一般發生的時間,通常在100天之後,一般是以皮膚跟黏膜為主,常見的包括有些人會有眼睛乾、嘴巴乾,另外,皮膚會變得比較粗糙、比較乾的症狀,其他常見還包括肌肉或者關節,會覺得有比較僵硬、不靈活的現象,慢性排斥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肺部排斥,這個部分在初期的時候,症狀並不明顯,可能是運動的時候,或者是活動量比較大的時候,覺得呼吸比較費力,但是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厲害,最後可能會出現呼吸不順,包括血氧濃度會下降,這樣的情況。

 

劉育志醫師:請問有哪些方法或檢查,可以幫助病友及早發現慢性排斥?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的部分除了固定回診,醫師在看診的時候,做的一些理學檢查之外,另外,因為它跟眼睛的乾眼症,會有一些關係,所以可以到眼科專科醫師,去做眼科的檢查,看角膜的情況,或者看淚液分泌的狀況,如果是肺部排斥的部分,可以安排肺功能的檢查,去看肺部的呼吸狀態。

 

劉育志醫師:目前有什麼樣的治療選項?

 

林建嶔醫師:不管急性或是慢性的排斥,第一線的治療藥物都是用類固醇,除了類固醇之外,另外會加上一些傳統的抗排斥藥,也就是免疫抑制劑,除了這些以外,目前也有一些新出來的標靶藥物,可以加強對排斥的控制。

 

林建嶔醫師:慢性排斥的部分,因為它的症狀出現,常常會比較不明顯,有時候它可能出現在皮膚黏膜,有時候是在一些比較隱私的部位,有時候患者也不好意思跟醫師說,或者是不太確定這樣到底算不算是排斥,需要注意的情況,其實病患在自我觀察,自我照護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一些覺得不太對勁,或任何不太放心的地方,在回診的時候,都很歡迎隨時跟醫師提出來討論,讓醫師幫忙一起做觀察跟照護。

 

劉育志醫師:感謝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林建嶔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